花木兰替父从军时,攻打的敌人是谁?

歪妹儿侃动漫


花木兰的故事驰名中外,甚至被迪士尼公司翻拍成动画电影。她是中国古代少数比较知名的女性之一,是“巾帼不让须眉”的典型代表。她的事迹最早记载于北朝流传的民歌《木兰辞》,在这篇叙事长诗中,花木兰家被征兵抵御外敌,但木兰的父亲已经年老,小弟又还年幼,于是木兰替父从军,屡立战功,后来衣锦还乡。那么,花木兰替父从军时,攻打的敌人是谁呢?

《木兰辞》被创作于北朝北魏时期,花木兰也自然也是北魏时的女子,诗中有一句写道“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可汗虽然是对游牧民族首领的称呼,但北魏本就是少数民族鲜卑族拓跋氏所建立,称呼北魏的皇帝为可汗也并无不妥。

根据花木兰的征战路线看,她先是“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再是“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黄河相信读者们再熟悉不过了,至于“黑山”,则被认为位于今天呼和浩特市的东南部。唐朝时的黑山则是今天内蒙古巴林右旗的小罕山,还有的人认为,黑山是今内蒙古凉城县西北的阿巴汉喀喇山。

到了黑山后,木兰已经能够“闻燕山胡骑鸣啾啾”了,可见花木兰的敌人就在燕然山、黑山等地活动,是北魏北部的游牧民族之一。北魏时期,活跃在北方的少数民族众多,主要有突厥、库莫奚、契丹和柔然四族,那么,我们来看看这四族中谁最有可能。

首先我们看看突厥,根据《北史》记载,突厥本是匈奴的旁支,姓阿史那氏。后来,突厥国被灭族,只剩下一个年仅十岁的小孩子因为年幼,敌军不忍心下手,便只是被砍掉手脚,扔到草丛沼泽中,一匹狼把他养大,他长大后,与狼交合使狼怀了孕。后来,狼的孩子中最为聪慧的一个带领其他兄弟,逐渐建立起一支以狼为图腾的部落,不过因为势力弱小,只能先臣服于柔然。

契丹和库莫奚是不同种但同类的两个相邻部落,五胡十六国时期,契丹和库莫奚被前燕君主慕容皝大败,被迫躲藏在大漠之中。后来北魏初立,这两个部落又被大败,于是分裂逃散,全族以盗掠为生。太武帝拓跋焘年间,契丹常常进献骏马,此后几乎直至北魏灭亡,契丹都处于向中原进贡的臣属地位。

库莫奚和契丹类似,二者都是实力弱小,登国三年(388),北魏道武帝拓跋珪还曾“大破之,获其四部杂畜十余万。”看来,这三族似乎都没什么可能让花木兰所在的北魏军队“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如此一来,花木兰的敌人最有可能的便是四族中最为强盛的柔然了。

柔然崛起和北魏强盛的时间大致相近,二者为了争夺土地爆发了多场战争,从始光元年(424)北魏太武帝首次北伐柔然,二者的战争几乎没有停歇过。民间传说,花木兰出生于公元412年,那么这段时间也大致符合。从时间、实力以及交战历程推测,笔者认为,花木兰攻打的敌人应当就是北方的柔然。


邓海春


花木兰的故事可谓是家喻户晓,花木兰替父从军的孝心也深受人们的赞扬。特别是河南豫剧,常香玉演唱的《花木兰》唱段更是把花木兰的形象刻在了人们脑海中。

花木兰的故事发生在北魏时期,为背景的,和北魏邻近的少数民族应该是名叫柔然的。后来在北魏的打击下,柔然败了,北魏大胜。所以,如果花木兰替父充军的故事是真的话,花木兰替父从军参加战斗,攻打的应该是北方的柔然民族。

关于这个柔然民族,古时亦称蠕蠕、芮芮、茹茹、蝚蠕等。它是生活在南北朝时期北方的一支少数民族。

关于柔然的起源,《魏书》中说它是东胡和匈奴的后裔,是鲜卑的一支。当然,还有的说是东胡、鲜卑、塞外、杂胡等等诸多不同的说法。

据记载,柔然民族于5世纪至6世纪最强盛,它的势力北到贝加尔湖畔,南抵阴山北麓,东北达大兴安岭,东南与西拉木伦河流域的库莫奚及契丹为邻,西边达准噶尔盆地和伊犁河流域。

公元402年,社仑建号为丘豆伐可汗,建立了柔然汗国。柔然汗国当时经常对北魏边境进行骚扰,它们越境夺取粮食和物资,在当时亦成了北魏的一大威胁。

两国后来爆发了战争,时间长达20余年。期间,柔然每年要偷袭北魏边境。不得已,北魏便发兵北伐,并在边境屯田和设置军镇,驻重兵。北魏太武帝拓跋焘在讨灭赫连夏、北燕、北凉中,曾分道七次进攻柔然。

因此,花木兰替父从军的时间应该就发生在这一时期的两国交战中。

花木兰的故事讲述的是,当时柔然番邦犯境,边关告急。花木兰的父亲也在征兵名单中。花木兰想到父亲年老体弱,弟弟年纪又小,就决定女扮男装,冒充弟弟之名,替父从军。到前线时,忽魏军正与敌人交战,突力子等三人夹战魏军贺元帅,花木兰英勇无比,她一马当先,杀退敌兵。

后来,她得到了贺元帅的赏识。十二年过去,身经百战的花木兰晋升为将军。后来,她设计智擒敌酋。元帅准备为木兰封官进爵,还想把女儿许配给她。木兰再三推辞,回乡探亲。朝廷后来册封木兰为尚书郎,元帅亲率领众将,抬着礼物,来见花木兰力将军。花木兰女妆出来相见,人们惊讶不已。花木兰把从军经过讲述一遍,人们盛赞花木兰真不愧是一位巾帼英雄。


D东哥


花木兰所处的时代是北魏时期,她的父亲早年间多次参军作战,家中有着浓厚的军事色彩。从花木兰替父从军来看,这说明花木兰从小就接受过一定的军事教育,骑马射箭也有过多年的训练。

在此时,北魏政权常年面临游牧民族柔然的威胁,这些人时常侵略魏朝疆土,为了抵御袭扰,北魏就需要从国内征兵前往前线作战。

实力雄厚的柔然部落

柔然在北魏时期,是一个横跨现在蒙古地区的庞大的游牧民族,而且据史料记载,柔然在源头上与北魏的拓跋同属一个民族。

曾经有一个投靠北魏的柔然首领对皇帝说到:

臣先世源由,出于大魏。

当时北魏皇帝也同意这个说法,只不过北魏入主了中原,柔然则在草原上发展。

柔然发展壮大之后,一直对北魏侵扰不断,而北魏为了彻底解决这一隐患,同样经常出兵攻打柔然。

最后占据中原地区的北魏在常年的拉锯战中获得了胜利,柔然实力大损,其内部几大部落纷纷投奔北魏。


北魏太武皇帝时期,柔然与北魏战争频发

花木兰所在的时期,正好处于北魏太武皇帝时期,这一段时间,北魏和柔然之间战争频发,为了应对随时入侵的柔然,北魏皇帝下令每家每户必须出一名男丁随军出征。

而花木兰的父亲已经年老,上了战场很可能没法安全的回来,家中的弟弟年纪尚幼,还无法承担参军的重任。

因此花木兰也就开始了她漫长的军旅生活,随军出征,还要前往大漠与游牧民族大战,这一去就是十二年,期间的艰辛与磨难可想而知。

等到花木兰跟随大军回到京城,她因为功勋卓著受到了皇帝的召见,她不接受任何赏赐,只想回家与家人团聚,从此之后做回一个闺阁女子。


花木兰的结局分为两种,一种是拒绝嫁给皇帝而自尽,一种是与军中一位普通小将领相守一生

根据一些艺术作品记载,花木兰重归女儿身之后,有两种不同的结局,一种是她被皇帝看中,要娶她做妃子。

但是花木兰是个向往自由的人,富贵不是她所愿,因此拒绝了皇帝,但是皇帝却直接下旨,花木兰百般无奈之下自尽而死。

另一种是花木兰嫁给了和她一起参军的一个小将领,两人相守一生,日子过的幸福美满。


东方大史


这个问题难度非常大。要搞清楚花木兰的敌人是谁,首先就要搞清楚花木兰是什么人。她是哪个朝代哪个国家的人。

花木兰这个巾帼英雄,是民间文学的创造的艺术形象。随着脍炙人口的《木兰辞》,女英雄花木兰的形象也深入人心。《木兰辞》中的诗句,现在我还能随口背诵。

那么花木兰到底是什么朝代的人呢?

《木兰辞》中有一些线索。

第一,《木兰诗》最早见于南朝陈代。由此可知,花木兰不会晚于南朝陈代。另外,唐朝大诗人杜牧,曾专门写诗颂扬花木兰。也从侧面证明,花木兰替父从军的故事,至少在唐代就已经家喻户晓。

第二,花木兰从军,是因为她的国家实行的是府兵制

府兵,就是职业军人,士兵由军府统领。不列入州县户籍,家属也随营居住,编为军户。其特点军民异籍、兵农分离,胡汉分治。府兵不纳税不纳粮,但必须自备武器,勤练武艺,随时准备听后征调,出征打仗。类似于明朝的军户。

花木兰她们家就是军户。她父亲是府兵。所以征兵的“军书”上,卷卷都有他的名字。“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

花木兰替父从军,第一件事情就是购买战马和马鞍马鞭等。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为什么不买刀剑、弓弩、盔甲?因为她们家里本来就有。

这是典型的府兵制。

而我们知道,府兵制府兵制从西魏开始,到唐朝中期结束。

所以,花木兰肯定是这个时间段的人。

第三,从“可汗”这个称呼看,木兰应该是北魏人。

可汗大点兵”。很明显,汉族人不会把自己的皇帝称为可汗。隋朝、唐朝都叫皇帝,不叫可汗。花木兰的国家很可能是,鲜卑族建立的北魏。花木兰极有可能是北魏人士。

搞清楚了花木兰的身世,她的敌人的身份就容易判断了。

线索还是来自《木兰辞》。

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

从这一段叙述可以看出,花木兰的家在黄河以南不远的地方。骑马就是一天的路程,可能是一二百里。她渡过黄河,向北进发,一直到达燕山。敌人是燕山胡骑。

诗中的地名,应该都是艺术加工,并不一定是确切的方位。但有一点可以肯定,花木兰是与北方游牧民族作战,不是与南朝作战。因为敌人是“胡骑”嘛。北魏鲜卑族自己就是游牧民族,但是他们自称是黄帝后裔,而且已经深度汉化,入主中原。草原上的柔然在他们眼里自然是胡人了。

那么在北方草原能够威胁北魏政权的游牧民族有哪些呢?

强悍的柔然

柔然始祖曾是拓跋鲜卑的奴隶,拓跋猗卢时,柔然首领摆脱鲜卑人的控制,率百余亲信逃到了阴山北意辛山一带的纥突邻部。402年,柔然可汗社伦统一漠北,正式建立柔然汗国,征服敕勒诸部、匈奴余部,其势力范围“西则焉耆之地,东则朝鲜之地,北则渡沙漠,穷瀚海,南则临大碛”。北魏平城时期,从道武帝天兴元年(398年)到孝文帝泰和十八年(494年)柔然一直是北魏在北方的劲敌。

据《魏书·列传第九十一》中记载,从公元402—487年,柔然就对北魏主动发动战争十次。北魏也不是好欺负的,挨打的多了。终于发了脾气,抄起家伙跟柔然干了起来。

神麚二年(429年),北魏兵分两路主动出击。柔然猝不及防,大败。“国落四散,窜伏山谷,畜产布野,无人收视”。北魏穷追猛打,“东至瀚海,西接张掖水,北度燕然山,东西五千余里,南北三千里”。经过这一番打击,柔然一蹶不振。

北魏与柔然之间的战争断断续续进行了十年。与《木兰辞》“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的描述高度吻合。

花木兰是一个勇武的鲜卑族姑娘,她的敌人是北方草原上强悍的柔然人。


上将嗳福斯


这个问题看似简单,实则要花点脑力来分析。

花木兰替父从军打的敌人是谁,其实答案就在《木兰辞》这首叙事诗中

我们在课本上学到《木兰辞》时,说其出自宋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其实,这不是《木兰辞》的最早出处,早在南朝陈代沙门智匠所编《古今乐录》一书就提到了《木兰》一诗。(因此书以失传,书中有没有收录全诗,学术界存在争议)

不过,据此我们可以知道,《木兰辞》早在南北朝时期就有。

再看诗中内容。

“昨夜见军贴,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称天子为可汗,首先这不是中原政权的传统。因为北方少数民族之传统。

再者,为何一打仗天子就下发均书,而且这军书里还都有木兰老爹的名字?

这是因为木兰家是军户。

军户制度,是南北朝时期一直延续到唐朝初年的一种二元户籍制度。朝廷养不起大量的职业军队,就想到了这种方法,把农民分为军户和民户。平时都种地,但是民户要交很高的税赋,不过不用服兵役。军户则只需缴纳一点点税赋,不过代价是随时听从号召去当兵打仗。而且,军户民户是世袭制。所以,木兰的老爹听到号召,虽然年纪大也不得不出征。这,也是木兰为何要替父从军的原因所在。

诗中还提到了“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根据这些,我们也能推断出木兰替父从军是北方,当时的北方是北朝。诗中,木兰是从黄河附近出发,之后一路向北到了黑山,黑山在今内蒙古呼和浩特附近,如今叫杀虎山。之后,木兰又从黑山出发一路向北。

之后,诗中提到了她要征战的敌人——燕山胡骑。燕山,又叫燕然山,在今蒙古国境内。当时,统治这一带的是柔然。柔然,是蒙古草原上继匈奴、鲜卑后崛起的另一个部落制汗国。属于鲜卑的一个支别。

柔然的势力范围差不多相当于今天蒙古国全境、内蒙一部分、新疆少部分、外加俄罗斯贝加尔湖地区。

柔然与北魏曾长期对立,双方进行了无数场战争,主战场就是在黑山、燕山一带。

柔然立国158年(394—552),最后被突厥、高车等国联合击败,王室逃到了北齐避难。柔然各部落从此瓦解,逐渐西迁。

还有一部分迁往内地,与其他民族杂居后逐渐被汉族同化。总之,曾经雄踞一方的柔然帝国,没用多久就消失了。具有专家考证,如今闾、茹等姓,有一部分就是汉化后的柔然人。


南京老張


在讨论花木兰的敌人之前,我们应该先弄清:花木兰应征入伍,到底是在为谁打仗?

如果木兰一方的身份清晰了,她的对手的身份也就自然明确了。

首先,《木兰辞》中同时出现了“可汗大点兵”、“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等诗句。

木兰的君主是兼有可汗、天子(Khaqan)双重身份的人,这个人很可能是一位公元5—6世纪的北魏君主。

事实上,早在公元4世纪,可汗一号已存在于慕容廆时期的鲜卑诸部间。在讲述北魏拓跋氏先世的《嘎仙洞铭文》中,更是明确写有“皇祖先可寒”的字样,可寒即可汗是也。同时,北魏君主也接受了中原皇帝的身份,如《魏书·序纪》记“文皇帝,讳沙漠汗”就是典型案例。

其次,按照《木兰辞》提供的几处地名,包括“暮至黑山头”、“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等等,黑山、燕山都在内蒙古中部,这一地区是北魏与柔然人多次战争的主战场。

在北魏太武帝拓跋焘时期,朝廷更是曾三次大规模用兵柔然,是为“可汗大点兵”的实际背景。

除此以外,为了抵御柔然的侵略,北魏特地在平城周围设有六镇。花木兰很有可能就是一位来自六镇的军户女子。

总而言之,花木兰可能来自北魏六镇,她替父从军攻打的对象可能是柔然。


HuiNanHistory


可能是柔然,或者是突厥,也不排除是高句丽或者铁勒、吐谷浑的可能。

从“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这几句看,木兰显然是典型的府兵家庭,甚至有可能是鲜卑血统。

所以木兰可能是,北魏、西魏、北周、隋朝及唐朝早期人士,这段时间,中国北方的主要边患就是柔然、突厥、高句丽、铁勒、吐谷浑等。

考虑到“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木兰在家已经能够自行织布,可见他们家即使是鲜卑血统,也是汉化很深的。再看“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这更像是隋唐时期女子装束。

木兰抵御的敌人是突厥的可能性较大。


真正鳄鱼不哭


花木兰

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巾帼英雄,其替父从军的美名更是千古流传,为世人所歌颂,敬仰!

花木兰所处时代为南北朝时期,从《木兰诗》中“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及得胜归来后“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可推测,花木兰所属的国家,应当是一个汉化的少数民族政权,由此可以推测其为北魏!


而关于花木兰要对抗的敌人,在《木兰诗》中同样有指出“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可见,花木兰其实是离开中原,渡过黄河,一路向北,到达燕山前线去抵御敌人!

当时的北魏政权,有两个主要敌人,一个在其南方,也就是南朝,而另一个就是在其北方的柔然!

很明显,花木兰一路向北,是要去抵御柔然人的入侵,历史上,柔然是蒙古草原上继匈奴和鲜卑之后崛起的又一个强大部族!


柔然本是鲜卑别部,鲜卑拓拔部崛起后,意在中原,对草原的控制大不如前,柔然人趁机崛起!

并在之后,与北魏和南朝,形成了长期并立的局面,在公元410年到425年左右,柔然的国力达到巅峰时期,对北魏鲜卑政权构成严重威胁!

从402至487近80年的时间里,柔然和北魏发生了20次战争,平均四年就会爆发一次战争!

可以相信,当初的花木兰,就曾在燕山前线,与前来入侵的柔然军队进行战斗,并多次取得战争的胜利!

凯旋后的花木兰受到北魏皇帝的接见,得知花木兰的女儿之身,皇帝因为她的功劳之大,便赦免其欺君之罪,并拒绝皇帝的封赏,而请求回到家乡孝敬父母!

由此,其美名广为流。

后来,唐代皇帝追封为“孝烈将军”!


期待您的关注与支持,十分感谢!


Mr这史香


花木兰是我们耳熟能详的一位巾帼女英雄,她替父从军,上阵杀敌保家卫国。小时候我们都读过的《木兰诗》说的就是花木兰替父从军的故事。那么,花木兰攻打的敌人是谁呢?


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要搞清楚花木兰所处的是哪一个年代。目前学术界对花木兰所处的年代存在两种说法,一种是北魏太武帝拓拔焘向北大破柔然期间。另一种则是隋恭帝杨侑义宁年间的突厥犯边。北魏与隋朝,中间正好隔了个南北朝,因此,花木兰要么是北魏人,要么就是隋朝人,只要确定花木兰所处的朝代,便能知道她当年替父从军攻打的敌人是谁。



我们小时候都读过《木兰诗》,对花木兰替父从军的故事应该都不陌生,《木兰诗》也叫《木兰辞》,是南北朝时期北方的一首乐府民歌,早在陈朝时期就在南方广为流传。因此,我们可以确定的是,花木兰所生活的年代不会晚于陈朝,隋朝人的判断基本可以排除。

《木兰诗》作为乐府民歌,采用诗歌形式再现了当时花木兰替父从军的故事。诗歌里面有两段话值得我们探讨:

一: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二:策勋十二传,赏赐百千强。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不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木兰诗》里面两次提到了可汗,南北朝时期,北魏的前身代国,是由鲜卑族所建立。北魏太武帝拓拔焘作为深度汉化的皇帝,对内称可汗,对天下,则称天子。据此,花木兰因“可汗大点兵”而替父从军,此可汗,当是北魏皇帝无误,花木兰是北魏人,而且家就在黄河边上。



《木兰诗》里面另有“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这样一段话,这是典型的府兵制,府兵制不同于募兵制,最早起源于北魏时期,典型的特点就是平时耕种,农隙训练,战时从军打仗,参战武器和马匹自备。府兵制起于南北朝、隋,至唐太宗时达到鼎盛,唐玄宗时期废止,历时达200余年,这同样能佐证花木兰是北魏时期的人。




北魏,为北朝之一,后分裂成东魏、西魏。五胡乱华,中原板淡,地处北方的鲜卑代国崛起,拓拔珪改国号为魏,北魏在此后统一北方,是南北朝时期最强大的国家,在南北对峙中,始终对南朝形成压倒性优势。但是,北魏的最大威胁并不在南朝,而是同样出自鲜卑族的柔然汗国。

柔然汗国属于鲜卑别部,与北魏并存,长期处于对立状态,两国经常发生战争,在北魏还未统一北方之前,柔然便联合后秦、北燕、北凉等国家共同对付北魏,并持续侵扰北魏边境,柔然成为北魏稳定后方进取中原的后顾之忧。

北魏太武帝拓拔焘即位后,更是对甩都甩不掉的柔然深以为忧,决定彻底解决这个心腹大患,北魏神麚二年(429年),太武帝拓拔焘集结30万大军兵分两路讨伐柔然汗国,这一次大破柔然,打的柔然人“国落四散,窜伏山谷,畜产布野,无人收视”。至此,柔然汗国不复存在,北魏解除了后方威胁,得以全力开启统一北方之战。




花木兰是北魏人,家在黄河边上,《木兰诗》里面还出现了“燕山胡骑”这四个字,恰可佐证了花木兰替父从军要攻打的敌人正是柔然。柔然与北魏大大小小不知道打了多少次仗,花木兰也许就出现在某一场战役中。谁说女子不丈夫,花木兰就是一个巾帼女英雄!


大国布衣


从《木兰辞》的诗句当中,我们可以找到很多关键语句,比如说织布、可汗点兵、购买战马武器以及天子、理容等方面推测出,木兰其实居住于内地的汉化鲜卑妇女。当然,这个木兰具体姓名,具体所处时代等,并不可考,说不好听的,木兰的故事属于虚构。

因为在男权至上的古典时代,男女分工不同,在朝堂上指点江山以及在战场上建功立业的荣誉,那是属于男性的;而女性要么是贤妻良母要么是贞洁烈妇,始终都是男性的附属品,说句不好听的,古典时代女性就是繁殖的工具。

而花木兰、杨门女将等女性建功立业的情况能出现,只有一个原因,那就是朝堂上的文臣武将都不行了,都难当大任了。所以在野的文人故意通过写几个传说中存在现实不存在的女性英雄来嘲讽当权者不够爷们。这种事在近代也曾经有过,爱国民主人士何香凝女士在九一八事变后就给常凯申送了一套她穿过的裙子,并表示

以我旧时裳,换汝征衣去。

所以,说穿了这种故事能流行,就是男权社会嘲笑这个天下更无一个是男儿罢了,而且多集中于一个王朝的衰落期或者是总是打败仗的情况下,当然编故事的只会凭借一时的口舌之快而不会去考虑当时的社会情况。

当然,花木兰作战的对象是柔然,历史上北魏没少和柔然开打,最后柔然也消逝污历史长河当中。

全文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