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看《花木兰》电影动漫都被外国在创作?

行走的娱


《花木兰》是由华特迪士尼影片公司出品,是一部由外国公司改编拍摄的电影。

大家都知道,我们中国文化是博大精深的,上下5000年,文化积淀之厚,很少有国家能超越。随着时代变迁,充满现代气息的电影,随便抓都是一大把,而有关古代的电影,少之有少,这无疑是很多电影公司争相挖掘的绝好素材。

古代,由于离我们太远,总有一股神秘感:古代人是怎么生活的,他们靠什么娱乐,他们有什么追求等等。这种神秘感赋予了电影不一样的色彩,让很多人向往,去探寻,去追逐,希望闻到一丝“古”的气味。

在物质匮乏的年代,我们的祖先充满了智慧,用他们的智慧把中国文化发扬光大,有很多智慧的结晶。

电影《花木兰》,本身就是个好故事,一个女孩替父从军,这得需要多大的勇气呀。那个时代她碰到的困难,也许比电影里的故事更艰难。

外国人选择中国故事、中国文化,是对中国文化的欣赏,是个好现象,有利于中国文化的传播,也能展现中国人民吃苦耐劳的精神,也许,在不久的将来,中国智慧将屹立在世界之巅,引领时代潮流。






二马视角


最近因为刘亦菲主演的迪士尼真人版电影《花木兰》路演火热,《花木兰》再次成为大家的热议对象。原创在中国,被外国翻拍、创作而火起来的素材,其实很多,《花木兰》只是其一。有点像2005年韩国申请“江陵端午祭”,最终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为“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消息传出,国人炸了锅,对此不能接受。

《花木兰》并不是只被外国在创作,国内也一直在创作。早在1998年就有台湾版电视剧上映,由袁咏仪、赵文卓、孙兴等主演,当时掀起一股收视狂潮;2009年又有电影《花木兰》上映,由赵薇、陈坤等主演,票房也还不错。而外国由迪士尼拍摄的花木兰有三部:1998年的《花木兰1》,2004年的《花木兰2》和2020年的《花木兰》(前两部是动画片,后一部是真人版)。但是不管国内国外,只要涉及到这个人物,一律叫“花木兰”,可见形象家喻户晓,深入人心。要论知名度而言,毫无疑问,迪士尼出品的动画片和电影胜出一筹。这次刘亦菲主演的《花木兰》能再次成为大家热议对象,也是因为有朱玉在前。

不管是“墙外开花墙内香”,还是“墙内开花墙外香”,都说明一个不对等的关系。这种关系也恰恰说明世界在变小,地球在变成一个“村子”,否则香气再四溢,单纯靠物理途径传播,是不可能从“墙内”传到“墙外”的。

其实这都不是我所关心的,因为作为普通消费者,足不出户便能看到最优质的影视作品,是符合经济学规律的。我担心的是,就像端午节被韩国申遗了,万一哪天花木兰变成美国妞了怎么办?屈原成为了韩国欧巴当如何?更可怕的是,我们的子孙后代理所当然的以为这些就是国外文化和人物,这才是最大的悲哀!

守得住自己的根,记得住我们从哪里来,才能走得更快,更远!无论历史被如何粉饰,我们都要记住她本来的面目。






叽里呱啦的小威廉


花木兰,在中国的历史上,这个女性人物的形象,一直在影响着中国的年轻一代,几乎所有人都应该知道花木兰,可是,当花木兰进入了国外,却产生了 不一样的效果,那么花木兰在国外到底有多火呢?真实情况让中国人震惊。

说到花木兰的话,所有的中国人都会有一个形象,对于《木兰诗》,所有人都应该知道,对于替父从军的故事,也一直在影响着中国的年轻一代,可是这样的形象,去了欧美之后,立刻就变得洋气了起来,比在国内的人气还要高很多,那么到底人气有多高呢?

不久之前,迪士尼公布了《无敌破坏王2:大闹互联网》的预告,同时在这个预告里面,还公布了一个迪士尼旗下的姑娘合影,这些都是迪士尼公主的形象人物,除了那些经常出现在动画电影里面的人物,还有一个人可以说是,让所有的人震惊,那就是,在这些人里面,还有迪士尼那些画师们画出来的花木兰。

根据调查,这个花木兰的形象,在里面那些人物里面,应该能够排名到前三名,其实这个形象在很早之前就已经有了,最早的时候,要在2004年的《花木兰2》,这部电影的出现,其实还有一个版本,那就是1998年的《花木兰》,这部电影的评分达到了7.6,新鲜度达到了惊人的86%,在当年,还拿下了两个提名,分别是奥斯卡和金球奖提名,而票房更加是达到了3.04亿美元。

所以说,在欧美的花木兰里面,可以说是成了影响欧美人,最重要的一个中国故事,那么为什么会这么说呢?因为在这个海报公布之后,在国外立刻就出现了很多百姓创作的同款花木兰,如果你去在网络上搜索花木兰的话,能够找到很多民众的画像,几乎都和花木兰的形象一样。

花木兰,中国古代巾帼英雄,忠孝节义,代父从军击败入侵民族而流传千古,事迹流传至今,唐代皇帝追封为“孝烈将军”。 花木兰故事的流传,应归功于《木兰辞》这一方民歌,但花木兰的姓氏、籍贯等,史书并无确载。花木兰事迹被多种文艺作...







l十月山城l


随着全球化的加深,世界各国在经济、政治和文化上的交流日益频繁。电影作为一种文化载体,对各国实现自身的跨文化传播起到了重要作用。在这一过程中,动画电影又因其精美的画面和通俗易懂的剧情,吸引了大量的不同年龄层次的受众,日本和美国就凭借其优秀作品,占据了全球大部分动画电影市场,不断向全球输送自己的文化和意识形态。

在我国传统的民间文学《木兰辞》中,木兰是一个典型的中国女子形象,勤劳善良,孝敬父母。面对外地来袭,可汗点兵出征,为了避免自己年迈的父亲再遭受战争之苦,于是女扮男装,冒险替父从军,抗击外地,保卫家园。在战场上,木兰如男子一般,立功无数。待到凯旋回朝,论功行赏时,面对高官厚禄,木兰毅然放弃,选择回到自己的故乡,恢复女儿身,继续侍奉双亲尽孝。

但在迪士尼的动画电影中,经过编剧们的改编融合,花木兰已然颠覆了中国人一直以来对于她的想象。电影塑造的花木兰在形象上更符合西方人眼中的东方女性,她不漂亮,但性格开朗、勇敢顽强。电影将热衷于塑造个人英雄的好莱坞式叙事方式也体现得淋漓尽致。在故事高潮部分,木兰最终是凭借自己的勇气和信念击溃了来势汹汹的匈奴军队,拯救了全中国,表现的是个人英雄主义。由此可见,电影版的《花木兰》与西方动漫版的《花木兰》,无论是个人形象还是整个故事的叙述,都大为不同。




中巷九命猫


首先,《花木兰》投资额度在3亿美元左右,折合人民币都20亿了,哪个影视公司敢投这么多钱?

能投五亿就要感谢老天有眼。

就算投五亿,按照三倍回本且有盈余来折算,票房至少15亿人民币起步。而由于最近两年中国影视行业杀鸡取卵,大众对国产特效大片失去信心,导致中国季度票房锐减,哪个影视公司敢拍着胸脯保证能斩获15亿人民币?

投资回报不成比例,项目在投资人那关就被枪毙了。

其次,投资人硬着头皮上马项目,把五亿通过各种办法找齐后,你猜接下来会发生事情?

为了保证投资回报比,投资人肯定要求选角导演找流量明星,什么迪丽热巴、杨超越、杨颖,能接触的都给接触一遍。演技?演技能比得上她们自带的话题热度吗?

然后是要求编剧别瞎写什么历史特征、人物动机、故事逻辑,不想谈恋爱的花木兰不是一个好战士!妆容不仅要美、要干净,并且要保证在战场浴血杀敌后,不能对妆容有太多损害。

而且,没有十个八个男人贪恋花木兰美色,算得上人物传记电影吗?

最后,呈现在观众眼前的可能是这样一部电影:花木兰同志自愿前往战场;花木兰同志被刚认识的小兵喜欢了;被食堂大爷喜欢了;被上级喜欢了;被将军喜欢了;被皇帝喜欢了;被敌方将领喜欢了。于是大家欢欢喜喜谈恋爱,签订了和平条约。

花木兰同志兵不血刃,造福一方。

哦,你问打仗镜头为啥这么少?太费钱了,打仗不如谈恋爱嘛,干啥都不如谈恋爱。

于是观众怒骂电影不尊重自己的智商,电影编导怒骂投资人,投资人怒骂中国电影市场一副烂泥扶不上墙的样子。

中国电影市场:还不是你们以市场为导向,而非以尊重观众为导向?

自食恶果的情况,就是现在,整个中国电影市场一片哀嚎,任由好莱坞予取予求。

如果他们尊重电影光与影这一基本的艺术要求,尊重电影观众智商这一基本的诉求,我想,中国观众不会这么嫌弃他们。


影视短片速递君


这个的确是,近几年来,很多中国神话人,中国古代历史突出人物《花木兰》都被在外国创作,其实很大的原因看到中国的庞大市场,

1、中国是十几亿的人口,有些庞大的人口市场,同时也随着中国的生活水平的提高,收入提高,中国庞大消费群体越来月突出,人们对娱乐影视的关注越来越高,国外看到这么大一个消费市场,也想分一杯羹,

2、中国的古代人话人物,比如哪吒、孙悟空、妲己等,中国的古代真实人物,如花木兰,岳飞等等,这些神话人物或者真实历史人物,都国内都是家闻户晓的人物,备受国内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和崇拜,当有创作这类的电影,自然会受到国内广大人民群众的追捧,也愿意去消费观看

3、同时国外也正了解国内广大人民群众对这类神话人物和真实历史人物的崇爱,打入国内市场占领市场份额的最好方式之一,

所以近年来,国外都比较热衷创作国内的中通神话人物及中国历史人物的电影原因之一





南瓜头爱分享


《 花木兰》是根据1998年迪士尼同名动画片改编,讲述了花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勇战匈奴的故事]。这个故事作为中国家喻户晓的传统故事,主题中弘扬了中国特有的家国情怀。忠与孝。

作为中国的传统故事,让外国借鉴并拍摄应该是比较值得高兴的事情。虽然侧面上对中国文化有一点点宣传作用。但我们不可否认的是,全球人都知道这是迪士尼里面的人物,这是一部好莱坞作品。在国家软实力层面上,我们不得不承认,我们做的还不够好。面对韩国电影,日本电影,甚至于近几年的印度电影,中国已经有些跟不上脚步了。虽然国内电影市场火爆,但我们的电影走出国门的步伐依旧十分艰难。中国电影任重道远。


蚂蚁追影


西方有圣女贞德,17岁引领国家大军,带领法国走向自由光明的未来;东方有花木兰,换上戎装替父从军,奋斗军营十几载,最终荣耀归来。在每一个国家的历史上都曾有一位巾帼英雄,她们不输于男儿气概,独当一面,她们的故事流芳百世。

2019年末,迪士尼真人电影《花木兰》第二版预告正式发布,点击率瞬间破万。新版预告在第一版预告的基础上进行剧情完善,除了展现木兰在沙场上大杀四方的英勇无畏之外,第二版预告更多地描述了木兰内心的成长历程。

花木兰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位民族英雄,出于孝义,木兰替父从军,击退了入侵匈奴。木兰出生于南北朝时期,北魏人。关于木兰的历史记载并不多,而其故事的流传主要是归功于北魏《木兰辞》的描述,才让后人了解到这位巾帼英雄的存在。后来,木兰的故事成为众多文艺作品的取材对象,于是便有了杜牧《题木兰庙》白居易《戏题木兰花》等。同样,早在1998年,迪士尼就将木兰的故事拍摄成动画电影,取名为《Mulan》。

电影上映后,在世界范围内广泛流传,并逐渐成为中国在国际上形象的名片,而这部由迪士尼制作的电影,不仅在中国人气甚高,很多国外影迷也对它如痴如醉。在2019年,《花木兰》第一版正式预告片发布之后,很多外国网友都看哭了,由此可见“Mulan”在国外的受欢迎程度。

《花木兰》预告一经发布,就登上了Twtter热搜,而外国网友对电影的评价都是“so good”“cool”等,对这部影片表示非常期待,并且在观看预告片时留下了激动的眼泪。为什么花木兰在国外如此受欢迎呢?

最本质的原因是木兰故事中所表现出来的热爱和平、不求名利、善良和勇敢无畏的精神引起了世界人民的共鸣。虽然因为自然、历史等原因,中外文化差异很大,但是人们内心世界的向往和崇尚的精神内核是一样的。

除了美国,很多国家都曾经历过封建社会时期,而现代社会中的不公平现象多少都有存在,木兰打破常规,接受真实的自己,勇敢站在危险的面前,这种勇气是不管哪一个历史时期,哪一个国家的人民都向往的。所以,《花木兰》在国外大受欢迎。

在北美的预告中,我们可以看到,《花木兰》的英文名为《Mulan》,而在1998年的动画电影中依旧没有加“花”这个姓氏。


千焦映像


近日,迪士尼真人电影版《花木兰》爆出首支预告,在微博上获得近4000万的播放量,瞬间登顶各种热搜,在国外也引起了强烈反响。

刘亦菲饰演的花木兰也备受国内外网友的认可,大家纷纷表示:真的很期待!

作为经典的女性传奇故事,花木兰在国内家喻户晓,关于花木兰的评书和戏剧多到数不胜数,电影也不在少数。而且由于其本身具有的强烈的传奇色彩,在不同时期被反复创作和演绎。

花木兰身上里有很多值得挖掘的点,这是故事本身所具有的魅力。而在迪士尼1998年的动画《花木兰》中,除了保留和改写一些基本的价值观之外,还进行了现代叙事的改写和创新。

一是除了“尽孝”之外,木兰“替父从军”的动机还有为家庭带来荣耀;

二是木兰行军打仗、取得功绩的过程也是她寻找和实现自我价值的过程。

除此之外,外国人乐此不疲改编“花木兰”还有几个重要因素:

首先是“女子女扮男装上阵杀敌”的故事性具有“超级英雄”的传奇特质。

其次就是,作为女性,在封建制度的桎梏之下,花木兰能够挺身参军,保家卫国,这一点,在迪士尼的改编中,木兰被塑造成拥有反叛意识的女性,符合西方的审美。

最后,西方人对东方异域文化的天然好奇,促使他们总是乐于用自己的眼光去解读中国故事。







M雅痞绅士


迪士尼真人电影版《花木兰》。尽管这将是一部标准意义上的外国影片,但因为其取材于中国南北朝时期的民间故事,而且主演都是国内观众熟悉的中国演员,很快引发舆论热议。

并不令人意外,文化差异成为争议核心。比如,网友发现,预告片里出现了与北魏不搭界的福建客家土楼,花木兰打起了明清时期的太极拳。更专业的评论还包括:花木兰戴蒙古盔着半身甲,与北魏军队的甲骑具装不符……有人总结道,花木兰杂糅的东方元素,反映了好莱坞一以贯之的文化霸权与偏见。

尽管演员都是中国人的面孔,但是电影《花木兰》的导演是新西兰人,主要编剧也无一例外是西方人,拍摄和制作团队更是迪士尼的班底。所以,这部电影出现大量与中国历史文化不尽相符的内容,不是意外失误,而是必然结果。

中国文化走到海外以后,发生新的解读和演绎,并非《花木兰》的专属。比如,很早的时候,中国的三国故事就流传到了日本和韩国,而日韩演绎的三国故事,无论是与作为正史的《三国志》,还是与作为古典小说经典的《三国演义》相比,都存在惊人的差异,几乎面目全非。日本游戏《真·三国无双》系列销量长虹,但动漫风格的三国人物形象,显然无法与中国人传统印象中的三国英雄画等号。

中国美食文化源远流长,世界上有华人生活的地方就有中餐馆。但是,到海外很多中餐馆就餐,很难与眼前的菜肴与八大菜系的任何一种联系在一起。美式中餐的代表“左宗棠鸡”,就跟清末将领左宗棠没有关系,是中国厨师到美国以后逐步改良创新的新式中餐。如果你有一个“中国胃”,恐怕难以苟同左宗棠鸡成为中餐的代表。

中国文化传播到海外后,在当地人的演绎过程中发生扭曲和变化,究竟是顽固的文化偏见,还是适应当地民情的自然改良,恐怕不宜武断下结论。每一种文明在面对外来文明时,都会以自己的方式作出相应的反馈,让外来文明适应本土文明,也让本文文明更好地吸收外来文明的成果。

在中外文化的漫长交流史上,中国文化在接纳外来文化时,也在潜移默化地改变着外来文化。从远了说,佛教进入中国以后,就经历了曲折的中国化过程,中国佛教人物的形象与印度、尼泊尔等佛教起源地早已大不相同;从近了说,近现代西方生活方式传入中国以后,也不断发生着适应中国国情的改良,牛排要煎几分熟的问题,至今依然是检验一个人饮食习惯的直观方法。

如何让中国文化原滋原味地传播出去,让更多外国人理解和接受,当然也是一个重要的命题。但是,中国文化的海外传播,归根到底需要本土文化创作者增强实力,培养讲述中国故事的能力。美国的好莱坞、迪士尼,欧洲的音乐和绘画艺术,以至日韩的影视剧、印度的宝莱坞,都是因为培养了一批强大的本土创作者,在深刻理解本土文化的基础上,用外国人能够理解和读懂的方式叙事。

美国观众关注《花木兰》的故事,迪士尼在拍了动画片之后又拍真人电影,确实是中国文化向外辐射的表现,中国人有理由感到骄傲。然而,在全球化的时代,文化发展不仅需要纯正的历史基因,也鼓励大胆和前卫的混血儿。西方影视业讲述怎样的《花木兰》故事,究竟和历史的本色有多少异同,中国观众不妨持以宽容心态,用娱乐和休闲的态度欣赏即可。归根到底,他国的文化创新自有其独特道路,而本国的经典文化终须懂得的人传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