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古代的火炮都是实心弹,威力有多大?

历史红尘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其实古代的火炮不仅仅是打实心弹,还有霰弹和开花弹。

实心弹大家都知道,就是一个圆形弹丸,有各种材质制成。

总体来说,实心弹的威力还是比较大的。

以往古人作战,主要采用步兵方阵,人贴人很密集。

而实心弹对于这种方阵的威胁非常大,炮弹打出以后可以击穿数排敌兵。

如果是硬质地面,炮弹还可以出现撞地反弹,威力就更大了。

一般认为,努尔哈赤就是被这种反弹的实心弹击伤。

努尔哈赤本来在后方安全距离观察,谁知道一发高射的炮弹落地以后,发生反弹,意外击中努尔哈赤,导致后者受伤。因为年龄太大,此次受伤后努尔赤哈没有能够复原,就此死去。

明代早期火炮使用实心弹,射程只有几百米。然而采用葡萄牙人的红衣大炮,射程最远可以达到1000米以上。


自然,除了实心弹,最常用的就是霰弹。

霰弹成分复杂,包括碎石、铁砂等各种子弹。

霰弹的射程很近,一般只有几十米,但威力较大。发射霰弹的大型火炮,往往可以发射出一个扇面,这个扇面内都是霰弹。

因为霰弹细小,即便穿着严密的铠甲也会受伤。

这种受伤的危害很大,因为古代的外科治疗能力差,大量霰弹无法从肉体内取出,极容易感染导致死亡。即便侥幸不死,陷入身体内的霰弹也会成为终身的隐患,让人生不如死。

霰弹由于对火炮的炮膛没什么要求,所以几乎所有的火炮都可以发射,是最常见的炮弹。

开花弹。

明清的开花弹比较落后,基本是抛射类的炸弹而已。

也就是发射前需要点燃炮弹的引信,炮弹发射以后根据引信时间长短爆炸,产生大量破片。

以往主要是通过抛石器而不是火炮发射,但抛石器过于笨重,不实用,逐步被淘汰。

但火炮发射开花弹,他的射程不远,发射操作繁琐,对点火时机和火绳长度拿捏不准的话很容易炸膛。甚至18世纪的拿破仑法军开花弹先进得多,他们也很少使用。


萨沙


古代的火炮炮弹有实心弹、散弹、开花弹(榴弹)。打的最多的就是实心弹,其次是散弹。毕竟那个时候延时引信技术不过关,榴弹制造工艺非常复制而且成本昂贵,最关键的是不安全!



大体说一下古代火炮发射原理,都是从炮管装药,先加入发射药然后放入弹丸用捣棍捣实,点燃发射药,发射药瞬间爆燃产生高温高压气体把弹丸推出去!这个弹丸基本上就是块金属旮瘩或者磨好的石球。



开花弹在明朝时期出现过,不过这种开花弹引爆方式极为不安全,很有可能会造成炸膛。在拿破仑时代欧洲的那种开花弹,外面就是一层铁皮里面是炸药,延时引信技术也不过关,价格昂贵,所以拿破仑的炮兵用的基本上都是实心弹。这种实心弹威力来自于它的动能,主要用于攻击城墙或者密集的步兵方阵。拿破仑的火炮部队一般都是跟骑兵配合的,用火炮发射实心弹打乱步兵方阵,然后骑兵再趁机冲锋。



这种实心弹的威力对付密集的步兵方阵非常有效,你可以想象一下一个十几斤重的铁旮瘩以二百米每秒的速度砸进人堆里,绝对会造成一地的残尸断臂。据记载曾经有枚实心弹贯穿了26列步兵方阵,这一下子就得死伤几十号人。实心弹造成的伤害是线性质的,如果实心弹在产生跳弹就像犁地一样,威力还是非常可观的;如果队形非常松散那么它的威力就比较小;如果地面沙石比较多,那么它落地时会将地面的沙石崩飞出去,这种类似于散弹的伤害也是很可观的。那个时候的海战就是用实心弹把木制帆船砸出来个大窟窿,加勒比海盗看过吧,那个火炮就是实心弹,一炮一个大窟窿。

我是铁血步兵1927,感谢您的关注与支持!

(图片源自网络,如有侵权务必联系删除)


铁血战史1927


大家好,我是青汁。今天给大家讲下古代的火炮是否都是实心弹和为了有多大。

古代的火炮炮弹有实心弹、散弹、开花弹(榴弹)。打的最多的就是实心弹,其次是散弹。毕竟那个时候延时引信技术不过关,榴弹制造工艺非常复制而且成本昂贵,最关键的是不安全!




古代火炮发射原理,都是从炮管装药,先加入发射药然后放入弹丸用捣棍捣实,点燃发射药,发射药瞬间爆燃产生高温高压气体把弹丸推出去!这个弹丸基本上就是块金属旮瘩或者磨好的石球。


开花弹在明朝时期出现过,不过这种开花弹引爆方式极为不安全,很有可能会造成炸膛。在拿破仑时代欧洲的那种开花弹,外面就是一层铁皮里面是炸药,延时引信技术也不过关,价格昂贵,所以拿破仑的炮兵用的基本上都是实心弹。这种实心弹威力来自于它的动能,主要用于攻击城墙或者密集的步兵方阵。拿破仑的火炮部队一般都是跟骑兵配合的,用火炮发射实心弹打乱步兵方阵,然后骑兵再趁机冲锋。

这种实心弹的威力对付密集的步兵方阵非常有效,你可以想象一下一个十几斤重的铁旮瘩以二百米每秒的速度砸进人堆里,绝对会造成一地的残尸断臂。据记载曾经有枚实心弹贯穿了26列步兵方阵,这一下子就得死伤几十号人。实心弹造成的伤害是线性质的,如果实心弹在产生跳弹就像犁地一样,威力还是非常可观的;如果队形非常松散那么它的威力就比较小;如果地面沙石比较多,那么它落地时会将地面的沙石崩飞出去,这种类似于散弹的伤害也是很可观的。那个时候的海战就是用实心弹把木制帆船砸出来个大窟窿,加勒比海盗看过吧,那个火炮就是实心弹,一炮一个大窟窿。


青汁武器库


不要小看实心弹!有时甚至比开花弹还可怕。

打个比方,文艺复兴时期的步兵都是密集队形,一个实心弹扔过去,就跟保龄球一样,打到的人可能比球瓶还多。而且高速度的铁球,即使是擦到身体边缘,也会造成严重伤害。



由于速度太快,弹丸几乎被人眼看不到,旁观者会错认为死伤者并不是被炮弹直接击中,而是被一股风吹垮。因此明清两代有“中了炮风”之说。

在这种情况下,一炮下去死个几十人都有可能。因此,步兵的大纵深密集方阵不得不被淘汰,改为单薄的线形队列,这样才令实心弹对人员的杀伤力有所减弱。此后才轮到开花弹体现出价值。



早期的实心弹和霰弹互相配合,但后者射程太短,基本上等于大炮拼刺刀。

在没有解决制造工艺之前,开花弹射程受限,多用于短管臼炮,而且制造难度大。而实心弹多用于长管炮,在射程上有优势,威力也还能接受,制造容易,价格还便宜,所以一直都是主流。


陶式防务评论


上面那些说威力不大的,你和今天的现代武器比,那个古代武器的威力能比得上嘞?



其实古代的火炮炮弹并不都是实心弹,也有开花弹、霰弹、飞索弹和榴霰弹,只能说是以实心弹为主。


古代的开花弹采用的是双引信点火,即点燃火炮引信之后,再点燃炮弹的引信。后来欧洲人率先改良了炮弹技术,将双引信双点火改为了单点火,即利用发射药的火焰点燃炮弹的引信,根据要轰炸距离的远近控制炮弹引信。

然后是霰弹,霰弹主要用于近战,大面积的霰弹可以给予步兵方阵毁灭性的打击。

飞索弹是两个铁弹之间连接一个铁索,专门用于海战,打断敌人战舰的桅杆。

榴霰弹是开花弹和霰弹的一个结合,在敌军的上空爆炸,然后降下燃烧的霰弹击伤敌人。如果玩过《拿破仑全面战争》,一定会体会到这种火炮的威力。

最后回到实心弹,实心弹的用途很多,海战陆战攻城战。后期火炮的规格也是按照火炮的炮弹的磅数来规定的。可以分为1磅、2磅、4磅、6磅、9磅(野战炮)、12磅、18磅、24磅(舰载炮、陆战炮)、36磅、48磅(舰载炮、要塞炮)几个规格。


说到实心弹的威力有多大,可以参考一下土耳其的乌尔班巨炮,只要一炮,便击垮了君士坦丁堡近5米后的内墙。就是4磅野战炮的威力也是很可怕,野战炮可以打出跳弹的效果,即使是三四次之后的跳动,也可以给敌人造成极大的伤害。曾经在拿战期间,有英国士兵用脚去触碰一颗即将停止运动的炮弹,结果那只脚随即被炮弹击断。

另外除了火炮炮弹的直接杀伤,炮弹发射时的冲击力也可以对敌人造成波动性的器质性损伤(即外表看不到伤口)。这点在东西方都是有多文献记录,而后来在BBC的纪录片实验中,也得到了证实。


火器工坊


劝君莫怕火炮子,百炮才闻几个死?

这句流传甚广的诗句,大概是对古代火炮“威力”的最好阐释了!

诗句翻译过来就是:士兵兄弟们,不要害怕敌人的大炮攻击。你们瞧,他们都打百十炮了,咱们一个人都没死,他们拖着这么大一累赘,一个个累的跟孙子似的。

言外之意,火炮威力也就那么回事儿!

之所以会是“那么回事儿”,最根本的原因在于,古代的火炮打的都是实心弹。不论炮弹以怎样的方式打出去,炮弹均以抛物线飞出去,然后借助炮弹的冲击力,能砸到几个人就伤害几个人,所以才会“才闻几个死”。

《明史》中,关于使用火炮、火铳的命中率,有如下记载:

“十铳之中,仅有六七铳发出;六七之中,仅有二三中耳。”

翻译过来就是:平均下来,打十次,有六七次能成功射击,就算谢天谢地了;即便如此,能够打中敌人的炮弹,至多不过两三次。至于能不能将敌人打死,则是后话。

事实上,古代,至少中国古代,火炮并不是用来打人,而是用来攻城。

号称世界最坚固要塞的君士坦丁堡,处于亚欧大陆之咽喉。奥斯曼帝国围攻百十年,都没有攻下,直到奥斯曼帝国拉出神器——乌尔班火炮,将君士坦丁堡坚固的城墙打开一个豁口,最终城破国灭。

奥斯曼帝国的乌尔班火炮,恰是与蒙古人作战中,掌握的“先进武器”;而蒙古人建立的元帝国之所以会那么快覆灭,离不开朱元璋等一批农民起义就所使用的火器。

可见,火炮打人不行,攻城掠地作用还是杠杠滴。

毕竟,那么大一座城池,只要眼不瞎、不炸膛,火炮打出去的炮弹,基本上都能落在城墙上。火炮发射出去的炮弹少则几十斤,怼在城墙上,即便墙不塌,也得摇三摇,多来几次,城墙破洞不可避免。

城破之后,火炮就可以休息了,剩下的事情交给步兵、骑兵来解决。

这一时期的的火炮,更像是一根加强版的“投石机”。相对于投石机庞大的体积,火炮体积小、操作简单、易于搬运,而且威力更大。因此,火炮出现之后,投石机逐渐退出历史舞台。

但是,有用火炮的明军,最终还是被清军骑兵给打败了。看来,没有膛线、没有准星、口径粗大、容易炸膛的火炮,也就那么回事吧。大明的神机营真有那么厉害,崇祯能被李自成的农民起义军拿着木棍挑了?


祗树


脑补一下,一枚几斤到几十斤的大圆石头砸向人群,离的近的成了肉沫,离的远的一不留神也断胳膊少腿。纯粹的物理杀伤,没有一点技巧可言,碰上就是撞大运非死即伤。

当然古代也有散弹、开花弹等,但引信技术不过关而且价格成本更高,因此更多采用的是实心弹(圆石头)。对于密集队形的步兵方阵,实心弹落点直接杀伤可能就一两个人,但是动能带来的滚动效果根据火炮装药情况,可能可以附带杀伤10数米之内的士兵。

美国战争片《爱国者》中的片段,实心炮弹成了人脚收割者,远比火药杀伤更加具有心理震憾力。

除了杀伤人员之外,还有更大型的用于攻城破墙用途大炮,看下面这组炮弹大小足以想象命中时产生的巨大威力。在火炮盛行之后,原来坚固的城墙在这种打击之下剩下的只能是何时倒塌。


河东三叔


滑膛炮在人类战争史上曾留下了浓墨重彩的印记。滑膛炮使用的炮弹可分为三大类,即冲击弹、燃烧弹和爆炸弹。

由此可知,古代炮弹并非只有实心弹一种。

铳箭

米立米特于1326-27年撰写的书中收录了最早的欧洲火炮的图文记载,一门巨腹细颈,形如花瓶的原始火炮平躺于木床上,从炮口喷射出的不是球形弹丸而是一支装着箭簇和金属翼的大箭。铳箭的使用并非孤例,与英伦三岛一海之隔的欧洲大陆国家也有关于铳箭的记载,1338年的法文文献记载了一门小炮和与之配套的数十支铳箭。在东方,16世纪末万历朝鲜战争中,名将李舜臣所帅朝鲜水师曾以铳筒发射不同型号的铳箭攻击倭军舰船

燃烧弹和爆炸弹

爆炸弹和燃烧弹由高弹道的臼炮发射,虽然射击精度低,但却可以越过工事杀伤敌人或摧毁城墙后的建筑。17世纪的攻城战中使用一种内部以粗布包裹燃烧物,外套铁壳的燃烧弹,燃烧后火势猛烈,极难扑灭。爆炸弹为中空的金属球体,内部填充火药和引信,火药引爆后,飞溅的碎片能够杀伤周围的人员,具有杀伤面积大的特点。欧洲人对爆炸弹的使用可以追溯至14世纪下半叶,这种原始的爆炸弹的外壳并非一体铸造的,而是由两个半球连接而成。铁壳爆炸弹在我国约出现于12-13世纪的金朝,名为铁火炮”。宋金战争中,金军曾以此物轰击守卫蕲州城的宋朝将士,不过彼时抛射铁火炮的是古老的投石机而非火炮。明朝时,戚继光将军记此物为“子母炮”,以大铳发出,主要作惊营或扰贼之用。

球形实心弹

球形实心弹无疑是最适合前装滑膛炮的炮弹类型,与其他各种炮弹相比,球形实心弹具有出膛速度快、射程远、撞击力强和打击精度高等优点。按照制作材料的不同,球形弹丸可分为铅弹、石弹、铜弹和铁弹。

  • 铅弹

铅弹的出现时间较早,多用作小型铳炮的发射弹丸。早在1345年,就有法国炮手购买铁炮和铅弹的记录。其人购买的两门佛郎机小炮重约25磅左右,每一枚铅弹的重量也仅在200克左右。铅弹和铳箭一般与各类前装或后装的小炮搭配使用,主要作用为射杀敌方人员,虽然重量较轻,但铅弹亦具备相当的杀伤力。因铅质较软,所以铅弹的体积可以做的比较大,装弹时炮手用推杆将弹丸用力推入炮膛,可大幅提高密闭性。因此弹出有力,

在有效射程内可以轻易洞穿一名顶盔掼甲的战士铅弹的攻坚能力有限,多用于反人员的轻型火炮比如我国于康熙年间铸造的威远将军野战炮既是此种轻炮。铁芯铅弹和石芯铅弹则是铅弹的两种变种作用也与之类似。

  • 石弹

早在火炮出现之前,人类就学会了用巨石攻击敌人的要塞和城市,公元1273年,蒙古大军就曾以回回炮(一种抛石机,非火炮)抛射巨大的石弹摧毁了襄阳城坚固的城防。1346年加莱古战场的发掘现场曾出土了一批重1.5磅左右的铁石弹丸,1360年的鄱阳湖水战中,朱元璋的水师战船上装备着“中实以药,而以石子塞其口,旁通一线,用火发之”的铜铁炮。由于彼时的东西方火炮都仅是重不过几十斤、十余斤的原始小炮,当时石弹的破坏力也仅限于杀伤人员或破坏轻型船只的船板

为了摧毁坚固的城防结构,14世纪下半叶的欧洲工匠们开始研发和生产重数千磅的射石火炮,因此石弹的重量和威力亦呈几何状飞跃。1377年,勃艮第军的火炮发射的石弹重达200磅,并击穿了奥德雷克城的城墙,而这并非勃艮第炮手使用过的最强力的炮弹。1411年,为了夺回汉姆城,勃艮第人动用了名为 “古雷耶特”的大射石炮。

“古雷耶特”射出的第一枚石弹越过城堡落入了河中,第二发炮弹击中了城堡正前方的空地,震坏了一座塔楼以及与之相连的两堵城墙,第三发炮弹同样击中了城墙前的空地,但却在墙上震出一个洞来。虽然命中率十分尴尬,但汉姆城堡的守军在见识到巨炮的惊人的破坏力后明智的选择了开城投降。

  • 铁弹和铜弹

虽然供铳炮发射的小型铁弹丸于14世纪中叶之前已在欧洲出现。但真正充分展现铸铁炮弹威力的则是15世纪末的意大利战争,查理八世率领的炮兵摧毁了亚平宁半岛上的一座又一座中世纪防御风格的要塞。半岛中部的蒙特·圣·吉奥瓦尼城堡 (Castello di Monte San Giovanni Campano)被誉为意大利最坚不可摧的要塞之一,曾在中世纪模式下的围城战中屹立7年不倒,但在法军猛烈的炮火下仅仅坚持了8个小时就陷落了。整体铸造的长管铜炮和精良的铸铁炮弹宣告了老式射石炮时代的落幕,铸铁弹的密度大约是石弹的3倍左右,受药量亦倍于后者,因此飞行速度极快,破坏力成倍增加。

据十八世纪的科学家罗宾斯所言,一门18磅炮在装填6磅火药的情况下可以在30码的距离上击穿94-117厘米厚的橡木,弹丸的剩余速度不大于533米/秒;将药量减少一半,在同样的距离下,则可击穿84厘米厚的橡木,剩余速度约为378米/秒。明末传入我国的红夷大炮既是此类发射球形铁弹的长管前装滑膛炮,于明清鼎革之际发挥了重要的军事作用。如塔山之战,清军列红夷炮于塔山城下,高大的城墙抵挡不住清军近距离的密集火力打击,“初八日始发炮, 至初九日午时,城崩二十余丈”。除轰击建筑和船只以外,实心铁弹对于人员和马匹的杀伤亦不可小觑。曹恩道夫战役中,普鲁士炮兵曾以一发炮弹击倒了42名俄军士兵。实心铁弹的用法花样较多,除独弹外,还可同时塞入两枚炮弹组成“双弹”,或烧热成“炙热弹”后再发射。

早在14世纪中叶之前,意大利人就使用过铜弹,但铜价高昂,因此铜并非理想的铸弹原料。铜弹的使用并不普及,而且当时所用的铜弹应该仅是一些小型弹丸。

其他种类的炮弹

除以上所提及的各类炮弹外,古人所用炮弹还包括散布范围广泛,射程较近,专用于杀伤人员的的霰弹,葡萄弹;以铁链或铁杠连接两个球体或半球的链弹、杠弹以及结构更复杂些的星弹等,这类炮弹多见于水战,用来撕碎和破坏敌舰的帆索结构。


派大早


首先说到大炮,必须提到的两个人。一个是东方的大明永乐皇帝朱棣,一个是欧洲的法兰西皇帝拿破仑。两个人都是创造性的发明了炮兵最初的战法!

大明的红衣大炮,也叫“红夷大炮”。是16世纪从欧洲传过来的,据说是荷兰人做的“倒爷”。炮弹的弹芯是铁、铜、铅等材料制作成的实心弹丸。

无论是大明面对后元旳残余骑兵势力还是辽东的建州部落。无论是拿破仑的用兵方式。在对待炮兵的用法上几乎出奇的一致。这大概是英雄所见略同吧!

首先是炮兵轰,在面对大量的步兵或者骑兵的集团冲锋时,首先是利用炮兵射程远、威力大、吓死人的作用,先是一轮炮兵齐射。打出的实心弹丸可以快速击破敌军的进攻方队和防御阵型。比如,一发炮弹从天而降会把步兵吓个半死,赶紧躲到一边。如果是齐射,地方步兵的阵脚、阵型一下子就乱了。当然,如果能直接轰到对方指挥将领的附近,更有震慑作用。

正是这样的,一次炮击能够把敌方的进攻阵型和作战部署打乱,紧接着骑兵发起冲锋。利用敌人重新组织战斗队形和作战部署的间隙。快速的对敌方作战队伍形成杀伤。紧随其后的是带有近距离作战兵器的轻装步兵。在骑兵一次冲锋之后快速补充上去。在敌人尚未形成反抗之前,有效的杀伤敌人的有生力量。

所以相对来讲,最初的炮兵,他的炮弹是实心弹丸。同时它的威力并不大,主要是一个震慑的作用,扰乱敌人阵型,破坏敌人的战前部署。

拿破仑最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也是用炮兵轰击退入河流当中的俄奥联军,然后轰击已经结冰的河面。对俄奥联军的联盟造成了重大的威慑作用,彻底击溃了敌军的战斗意志。

炮兵是那个时代最优秀的非对称武器。就是我能打得到你,而你没有办法反抗,只能被动挨打。

同时作为一款非常有效的攻坚利器,也可以破坏城门,城墙,敌方战车,炮楼观察哨等,为我军的进攻开辟进攻通道,同时减少我军的伤亡。

我们自然不能以现代的炮弹来衡量过去的炮兵,但是在那个时代,炮兵绝对是一个划时代的存在。

因为有了火药,所以欧洲的骑士阶层崩塌了。欧洲的封建社会结束了!








愣头青的笋宝


古代的火炮,通常写作“砲”,是一种可以取代抛石机的攻城武器,其最初采用的炮弹,均为由石头打磨而成的圆球。

古代火炮的构造,大体包括三个部分:身管、炮身和炮尾。身管采用金属管状设计,内壁通常为滑膛,从炮口至炮尾逐渐加厚,以便发射时承受较大膛压;早期火炮的炮身均采用石制底座,后逐步改进为金属炮架;炮尾与药室连为一体,用于装填发射药和点火发射。

古代火炮所发射的炮弹,经历了一个由实心到空心的发展过程。16世纪以前,受当时较为落后的金属冶炼加工技术所限,古代火炮只能发射实心的石弹、铁弹或铅弹;随着金属加工技术的发展,人类有能力把生铁制作成空心圆球,此后,便出现了球内填充砒霜、硫磺等杀伤物的空心弹。

实心弹的威力,主要取决于弹丸重量、火炮身管长度和装药量。在弹丸重量相同的情况下,身管越长、装药量越大,弹丸所获得的动能也就越大,因而就会产生更大的撞击力。

比如,在1643年的松锦之战中,清军使用红夷炮对明军据守的塔山城池实施轰击,高大坚固的城墙根本抵挡不住红夷炮的密集射击,“初八日始发炮, 至初九日午时,城崩二十余丈”。实心弹不仅是古代城墙的克星,对运动中的步兵、骑兵,尤其是密集阵形,同样具有不可小觑的杀伤力。在1758年的曹恩道夫战役中,普鲁士炮兵营曾用一发实心弹击毙42名俄军士兵。

威力最大的实心弹,当属乌尔班巨炮所发射的花岗岩弹。1453年4月12日,奥斯曼土耳其军队将69门乌尔班巨炮列阵于君士坦丁堡城下。这种火炮重达17吨,身管内壁厚达20厘米,口径尺寸为762毫米,发射的花岗岩实心弹每枚重达680公斤。齐射开始之际,方圆十英里范围内陷入一片地动山摇,只见石弹发出恐怖的尖啸,将君士坦丁堡巨大的石墙砸成碎屑。

如有错讹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慕什塔戈期待您的关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