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尚书和总督谁的品级更高且实权更大呢?

Baby珍惜伱


清朝的六部尚书的品级是从一品,而清朝的九大总督的品级是正二品,所以这个关于他们品级的比较几乎是非常明显的,六部尚书的品级是要高于九大总督的品级的。


所以我们就有人会觉得有尚书的品级竟然比九大总督的品级要高,那么,尚书的权力也一定会比总督的权力大,这就是一个误会了,尚书的权力,或者说尚书的实权并没有总督实权大。

我们都知道,清朝有六部尚书,又因为自打明朝朱元璋时代就将宰相制度废除六部尚书直接归皇帝领导,这种情况下,已知六部的存在完全是为了处理一些基本政务,而皇帝一般情况下都会直接进行处理政务,所以六部尚书很多情况下都是一种高官,但是权力十分有限。反正事情都给下面的人做,他们作为尚书,更多的时候是一种象征。

很多人都认为,在中央做官机会会多一点,尤其是和皇帝见面的机会变多了,那个权就相对会大一点,但这种观点也不是完全正确,毕竟,如果在地方上做总督,皇帝对做总督的人的信任,那也应该是非常的高的,因为总督的权力非常的大,在清朝作为总督,往往拥有这个地区的绝对权力,因为清朝当初设总督目的就是为了便于管辖,因此,给了这些总督很大的自主权,所以说,不是皇帝的心腹,不会让他出任总督,这种情况下,你还觉得那些六部尚书,因为可以经常接近皇帝,所以会受到皇帝的信任,从而权力大增吗?



另外,还有一方面,我们这个问题是将六部尚书和九大总督割裂来看的,实际上,在清朝,一般情况下做那些六部尚书的很少有人能做总督,但是作总督的很多时候都是带着尚书衔的,这一点并不是清朝的一个特色,在明朝的时候就有这种习惯了,当然了,明朝的时候也没有总督这个官职,明朝末年的时候,辽东问题日益突出,因此,往往明朝会在辽东派遣辽东经略,这些辽东经略往往还会同时拥有兵部尚书的官衔,其实并不是说他们实实在在,就是尚书,这只是一种官衔而已。

清朝也是一样,在外地任总督的,比如说两江总督,比如说陕甘总督,一般情况下,他们会同时拥有军机大臣和尚书的官衔,这是个关系,其实就是为了让他品级更好看一点,要论起实际权利,当然还是他们总督的实际权力更高一点。


除此之外,我们还可以进行这样的比较,我们都知道,在中央的六部尚书,很多时候在中央身不由己,一大把年纪老胳膊老腿,还要起早贪黑的去上朝,这些个大臣每天都过着这样的日子,在进行管理政务的时候,他们其实根本做不了什么决策权,虽然是名义上的六部长官,实际上,他们除了拿一点下属的孝敬之外,根本捞不到什么油水,要是礼部这种清贵衙门,那日子就过得更加紧巴巴了。

可是,在地方外地做官,那个利润就很难以想象了,清朝流行这么一句俗话,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这可还只是做个知府老爷而已,要是做总督大人,什么河道、纳粮、摊派、加税、治军等等,那里面可以上下其手的,实在是太多了。


总而言之,言而总之,尚书和总督比起来,虽然名义上他的官衔要高半级,但是实权并没有总督那么大,好处也落不到实处,但是其实这个问题没有存在的意义,因为一般情况下,清朝的总督往往还会兼任尚书的官衔。


夏目历史君


尚书和总督可都是国家级高官,一个身居朝廷高位,一个总领地方大权。究竟谁的品级与实权更大呢?


品级比较

清朝六部尚书(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的品级都是从一品,而总督是正二品。但是一般地方总督都带有兵部尚书或右都御史的头衔,所以按级别来说也是从一品,有的甚至还加大学士头衔(正一品),比如李鸿章在任直隶总督的同时还有一个武英殿大学士的头衔。

实权比较

六部尚书的权利各自是不一样的,其中以吏部尚书的权利为最大,毕竟掌握了全国的人事任免权,被称为“天官”。但是到了清朝吏部是不能直接给各省下达命令的,所有权利都掌握在皇帝手上,军机处的成立使中央集权达到了顶峰。皇帝通过军机处下达命令,这样就导致六部尚书被“架空”了,实则成为了办事大员,并没有什么实权。


下面我们就看看总督的权利有多大?

《清史稿·职官志三》:“总督。从一品。掌厘治军民,综制文武,察举官吏,修饬封疆。”

总督是封疆大吏掌握一省至三省的军政大权。在总督管理的范围之内,总督就是“土皇帝”。总督可以越过巡抚(相当于现在的省委书记)直接调遣自己范围内的军队,此外还掌握军民事物、考核官吏、粮饷运输等大权。在古代以农业为主的社会,掌握了军权和粮权那权利可就不是一般大了。


到了晚清时期,总督的权利到达了顶峰,他们甚至不听皇帝的命令了。太平天国运动发生后,总督以作战为由建立了强大的私人武装与雄厚的经济实力,完全可以和腐败落后的清廷叫板了。到了八国联军侵华时期,南方各督抚以两江总督刘坤一和湖广总督张之洞为首的等人,拒不承认慈禧太后的宣战诏书,不经朝廷同意与八国联军签订“东南互保”协议。这些总督完全脱离了朝廷成为了各自地盘内的“皇帝”,远非那些尚书可比的。

综上所述总督与尚书在品级上不分上下,但总督在实权上要大很多。


雁城流浪僧


近几年清宫剧可谓是霸占荧屏,四爷一度是忙的不可开交。而其中的一个个官职也是让人眼花缭乱,而其中的六部尚书和地方总督一个位居中枢,一个坐镇一方,不禁让人问一句,尚书和总督相比到底谁品级更高,谁的权力更大呢?今天就让小祁来为朋友们盘点一下。

其实,这个问题不能一概而论,因为不同的时期,这两个官位的权力会发生颠覆,下面会讲,这里我们先大致介绍一下这两个官位!




(清朝官员图)

尚书

尚书一职最早可以追溯到战国时期,称作“掌书”,但是权力很小,但是逐渐发展到隋朝确立了以三省六部制为中央官制以后,尚书就成了中央政府正部级的高官了!隋唐时期尚书为正三品,而清朝尚书为从一品,是绝对的中央高官!

六部分别为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

吏部尚书:掌管官员的资料以及人事任免权,影响着很多官员的仕途,因此成为了六部尚书之首,又因为它的重要性,又被称为“天官”!相当于现在的中央组织部部长兼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部长!

(吏部尚书陈廷敬画像)

户部尚书:掌管全国土地、户籍、赋税、货币、官员俸禄、财政收支等,仅次于吏部尚书,位列第二。相当于现在的财政部部长、国土资源部部长、商务部部长、央行行长、国家税务总局局长、国家工商总局局长、海关总署署长、审计署署长、发改委主任。



礼部尚书:掌管国家的典章制度、祭礼、学校、科举和外交活动等,位居第三。相当于现在的中宣部部长、外交部部长、文化部部长、教育部部长。

兵部尚书:掌管全国的武官选用和兵籍、军械、军令、驿站等,位居第四(兵部听起来很牛的样子,其实手中并无兵权)。相当于现在的国防部部长、总后勤部部长、总装备部部长、总参谋部部长。


(清朝名臣张廷玉影视形象)

刑部尚书:掌管国家的法律、刑狱等,位居第五(与刑部并存的还有大理寺和都察院,这三者合称“三法司”)。相当于现在的中央政法委书记、公安部部长。

工部尚书:掌管全国的工程、工匠、屯田、水利、交通等。相当于今天的工信部部长、水利部部长、科技部部长、住建部部长、农业部部长、交通部部长。

除此以外,清朝还设置有理藩院尚书,也就是处理蒙古、回族等少数民族事物的机构。和珅就曾出任理藩院尚书!

总督

总督最开始出现在明朝,最初只是临时性的职务,“因事而设,事毕即撤”。后在成化年间在逐渐趋于定制。清朝沿袭明朝的制度,也在地方设置总督。




(两江总督曾国藩画像)

清朝时期的总督是地方上的最高官员,总揽一省或多省行政、经济及军事,正式名称为“总督某某等处地方、提督军务、粮饷、兼巡抚事”。一般情况下是正二品,但是大多数总督都会通过加兵部尚书衔、都察院右都御史衔高配到从一品。现在的官职没有可以与之比较的,总之肯定是远高于现在的省委书记!

其实这些加衔并不是说总督就是兵部尚书了(只是虚衔),只是他有了节制地方的军队的权力,都察院右都御史衔则让他有了弹劾下属官吏的权力,总的来说就是为了让他更好的节制地方上的巡抚(民政)和提督(军务),需要注意的是巡抚并不是总督的下级,他们没有从属关系,巡抚和总督一样,直接向中央朝廷负责!

清朝前后共设有九大总督,分别为直隶总督、两江总督、四川总督、闽浙总督、云贵总督、湖广总督、两广总督、东三省总督以及陕甘总督。


(清朝九大总督图)

当然,除此以外,清朝还设有专门负责某项事务的河道总督和漕运总督。

如果真要比较一下这两个官职,就如我最开始说的一样,不可一概而论,而要分情况。那么是什么情况呢?就是和平与乱世!和平年代肯定是位居中枢的尚书权力更大,毕竟离皇帝更近,一定程度上甚至能影响总督的任选,而各地总督进京还多要给各尚书送礼,称炭敬、冰敬等,由此可见这个时候的权力尚书是高于总督的!然而到了战争年代,也就是太平天国以后,各地总督的权力开始急速膨胀,两江总督曾国藩的湘军、李鸿章的淮军等都是战斗力极强的个人武装,尤其是清末的张之洞等人的“东南互保”更是让清廷颜面扫地,面对朝廷的诏令,各地总督拒不奉召,此时的总督已经俨然是地方上的“土皇帝”了,这时候的京城尚书明显是没法和总督的权力相比了!


小祁说历史


如果单从品级上讲,尚书为从一品,而总督一般为正二品,尚书当然比总督要高。但因为这涉及到中央和地方的权利博弈,所以这是个一直处在变动中的均衡结构,而不是一成不变的,很难简单的说尚书实权更大,还是总督实权更大。

清朝如此,明朝同样如此。明朝一开始设置总督的时候,一般都是为了应对危机,是赋予兵权的。从高拱担任首辅的时候就形成了定制,多设置几名兵部侍郎,储备懂军事的高级官员,一旦哪里需要,就放到哪里去执行任务。也就是说,总督在明朝的时候,本身就是侍郎级别,地位是低于尚书的。

从实际运行来说,在明清不设宰相的制度下,六部尚书就成了百官之首。但在实际运行中,明朝又很快就形成了内阁制,内阁一定程度上承担了之前的宰相功能,但又稍微有些区别。一开始内阁官员的品级比较低,后来逐步形成了内阁辅臣大体上兼任尚书、侍郎的定制,就等于在六部尚书之上又有了一个内阁阁臣的层级。

到清朝以后,军机处取代内阁,变成协助皇帝处理政务的主要机构。军机处和内阁一样,一开始的品级也并不高,但到逐渐稳定下来之后,也形成了军机处的军机大臣一般都兼任六部尚书、侍郎的定制,等于变相提高了军机处在百官之中的品级和地位。这样,就等于在清朝的官僚体系中,六部之上又多了一个军机处,尚书的实际权力就更低了。

但在承平时期,京官的地位本身就比地方大员更高。因为六部是全国各个官僚系统的中枢,地方上的许多事情都需要通过六部去协调和批准,六部尚书作为六部的行政首脑,当然地位非常重要。实际上,不要说是六部首长的尚书或者是侍郎这种级别,就是六部下属的郎中、主事,往往也非常重要,地方大员要办事,也得找他们通融。这一点古今都一样。

可是如果国家出现重大危机,尤其是出现持续的战乱和动荡,中央权威在走向解体的过程中,六部尚书的地位就远不如总督重要了。因为总督一般都是朝廷任命的负责辖区内全部事务的全权大臣,包括财政、行政、军队和人事,都可以自行处置,然后再向中央报备,而中央在这种情况下实际上对总督也缺乏有效控制,只能听之任之。

所以,到了晚清时期,总督的地位实际上是比较高的。尤其是在太平天国起义冲击清朝统治的时候,总督所掌握的实际权力和资源远远超过中央。因为这时候中央所能掌握的资源有限,而总督反而因为可以在辖区内截留本应解送给中央的财政收入,所以掌握着更多的资源。中央则因为掌握的资源少,地位不如总督。

太平天国运动被镇压下去之后,虽然中央的权威一定程度上有所恢复和提高,但是一些重要的总督仍然地位高于一般的尚书,尤其是有些总督本身就曾经担任过六部尚书,或者是出任过军机大臣,或者是有大学士的加衔,地位就更加高了。在北方比如直隶总督一般兼任北洋大臣,南方的两江总督,两广总督,湖广总督,其地位就不是一般尚书可比。

其中比较著名的比如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张之洞,哪怕他们在总督任上的时候,实际地位也比尚书要高。一旦他们被朝廷调离地方,进入朝廷,也往往不是担任六部尚书,而是直接进入军机处担任军机大臣,或者是在内阁担任内阁大学士,就等于地位一下子跳到了普通的六部尚书之上。这也就是一般所谓的出将入相。

而在1910年之后,经历了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入侵,尤其是八国联军入侵时,各地总督发起了东南互保,等于在外交政策上脱离了中央的控制,没有支持中央对列强的战争,导致清廷和慈禧太后在此后更加意识到,地方总督已经有摆脱中央控制的可能,所以逐步调整,由一些满洲亲贵出任各地总督。

一直到1905年之后,清廷下诏让各省都自主编练新军,情况才有所变化,总督的权力才逐渐分散到了各地巡抚手中。到辛亥革命发生的时候,总督反而没那么重要,而各地巡抚则可以利用自己手中掌握的新军,摇身一变就成了新政权下的督军。


萧武


理论上讲,尚书是从一品,总督一般是正二品。尚书的品级肯定高于总督。

实权上讲,就很复杂了。

先说尚书。尚书是从一品京官,天子身边的人,自然是位高权重。可是别忘了,清朝的官制,是吸取明朝的经验教训,围绕着巩固皇权而设计的。休说是六部尚书,即便是内阁大学士,也没有真正的权力,仅仅是起到上承下达的作用而已。说白了,内阁就是皇帝的顾问,军机处就是皇帝的秘书,六部则承办一些已成常规的日常事务。比如吏部,只能考察中级以下官吏的资历,根据例案予以批准或否决其升迁。至于重要人事任免,全由军机处讨论,上报皇帝决定。兵部听起来很厉害,实际上主要也就承办一些武职的任免,至于军政军令,非其所能过问。六部的尚书,说得好听一点是尚书,说得不好听便是个大办事员。

但是,从另一方面讲,六部尚书,往往有“兼职”。其一:内阁在名义上是朝廷的最高官署,内阁大学士称得上是位极人臣,即便没有实权,也有大把人要巴结他们。权力寻租的空间,相当可观。大学士的副手叫做协办大学士,也算是进入“政治局”的人物。协办大学士大多数兼任六部尚书,无疑提高了尚书的身价。其二:军机处是清朝真正的军政核心,相当于皇帝的秘书处或者办公厅。皇帝几乎每天都要和军机大臣一起处理公文和政务,决定帝国的大事。军机大臣,基本上兼任六部的尚书或侍郎。这就不仅仅是抬高尚书的身价,而是很有点权力了——毕竟,天天与皇帝一同工作的人,多少能够对皇帝产生一些影响,是谁都不敢得罪的。如果把“兼职”的情况考虑进去,尚书这个角色,也还是蛮厉害的。

再说总督。总督是封疆大吏,掌握一省或数省军政大权。所谓宁为鸡头,不为牛后,在地方当一哥的感觉,当然是非常之爽。不知道问题中的“实权”具体是指什么,如果是指中饱私囊的权力,总督自然是高于尚书的。尤其是富裕省份,比如两江总督,只要稍微动点心思,便可富得流油。如果是指办事的权力,那么很明显,尚书高于总督——毕竟是帝国中枢的要职,牵一发而动全身,不是闹着玩的。再牛逼的总督,也明白一个道理:朝中有人好做官。

但是,到了清朝中后期,尤其是太平天国运动之后,情况发生了变化。各省督抚,特别是东南地方的总督们,凭借与太平军作战建立的武装,加上雄厚的经济实力,获得了与中央叫板的权力。义和团兴起后,南方各省督抚以两江总督刘坤一和湖广总督张之洞为首,与英美等国签订“东南互保”协议,不参与清廷对列国的宣战,更是说明总督们的权力已经脱离朝廷的控制,远非那些唯唯诺诺的尚书可比了。


龙镇


这个可类比现在的中央政府部长和地方首长。

清代尚书(清沿用明中央六部设置,即吏、户、礼、兵、刑、工,另加理藩院尚书)品级为从一品(早期还定为满洲一品,汉人二品。顺治十六年改满尚书二品,康熙六年又改回,九年仍改正二品,雍正八年俱定从一品);总督则为正二品,但一般例兼兵部尚书、督察院右都御史衔也为从一品,另总督兼大学士衔者为正一品。

若论实权在清代尚书则不可与总督相提并论。

清代六部设满汉双尚书,基本满人为主。另外还设管部大学士,甚至皇子管部,又在皇帝眼皮子底下,基本是清贵之官。而且六部职权也有不同,比如吏、户、兵、刑的尚书权力肯定要多于礼、工两部,不可笼统而论。

总督则不一样,清代总督制度定型后,全国长期设置八大总督,是最高级别的疆臣。总督统管一省或两三省的军事、行政大权。上马管军,下马管民,有些还兼巡抚,是真正的封疆大吏。

尤其京畿的直隶总督(正式官衔为总督直隶等处地方提督军务、粮饷、管理河道兼巡抚事)和江南的两江总督(正式官衔为总督两江等处地方、提督军务、兼理粮饷、操江、统辖南河事务),权势之显赫为帝制时代之罕有,清代很多著名历史人物都曾担任这两个极其重要职务。至晚清,一些地方总督的实际权力更是空前的大,这些都不是京官尚书们所能比的。


赵燕云


这个问题这样问可能会更精确:清朝的兵部尚书和总督哪个品秩更高,更有实权?

清朝的兵部尚书为除皇帝外的主管全国军政工作的最高长官,又称大司马,从一品(准一品),相当于中枢军委常务副主席。总督则为“总督某某等处地方提督军务、粮饷兼巡抚事”的简称,为一省或数省政治、军事、经济的最高长官,标准官秩为正二品。

从标准官秩上看,显然兵部尚书高过总督半档。但要论起实权,一个在中枢,一个在地方,没有太多可比性。

但是,清朝总督通常会通过兼任兵部尚书再升半格,从而达到从一品。这里强调一下,某某总督兼任兵部尚书的说法其实是有误的,正确说法应该是以中枢官职兼任地方官职,谁见过某某省一哥兼任中枢委员的说法?肯定是以中枢委员身份兼任某省一哥。

如清朝重臣张之洞,官方正式职位为“兵部尚书兼都察院右都御使总督两广等处地方军务兼理粮饷”。这种情况下,很明显,作为两广总督的张之洞要比同级别的中枢兵部尚书更有实权了。

还有一种情况值得注意,在清朝的总督中,直隶、两江、湖广、两广、闽浙等五大最重要的总督,通常会以兵部尚书、右都御史衔兼任。

四川、浙江等地总督有时候也会以兵部侍郎、右副都御史身份兼任,这种情况下,作为兵部尚书副职的兵部侍郎衔总督,无论是从品秩还是实权,都要低于兵部尚书了。

唉,知识点都有比较枯燥的嫌疑对不对,别介意, 希望能帮到提问者就好。



司马砸光


这要分清朝的前中期还是清朝的后期

  • 尚书与总督的品级
清朝的六部尚书的品级是从一品,而清朝的九大总督的品级是正二品,

按照品级,尚书是要高于总督的。

  • 尚书与总督的管辖范围

尚书是中央政府官员,总督是地方政府一把手。

尚书按照现在的制度就相当于一部或几部之长,而总督相当于一省或几省的省委书记,甚至很多时候还兼任地方最高军区指挥官。

第一、在清朝前中期

  • 尚书

六部尚书的权力基本都被前期的内阁,中期的军机处瓜分,比如天官吏部尚书的职能和权力就大受内阁、清朝议政王大臣和军机处的制约,基本已经不能再称之为“天官”了。

  • 总督

清朝前中期总督一概由皇帝委派,其权力基础是皇权,所以一般受命于皇帝,只向皇帝负责,很少受到中央各部指挥。

但是总督权力受到很多限制,比如分散地方军政官员的权力,形成相互掣肘的局面;比如重用旗人;又比如密折奏报制度,加强皇帝集权。

总结

这时候的尚书、总督根本没有多大的实权,所有实权都在皇帝手里。尚书、总督也无所谓谁的实权最大,因为都是皇帝说的算。皇帝说尚书权力大,那尚书权力必须大;皇帝说总督权力大,那总督权力必须大,毋庸置疑、不容反驳。


第二、清朝的后期

到了1751年,太平天国运动爆发。

清朝皇帝被打懵了。八旗子弟和绿营都打趴下了。

怎么办?

只能靠民间武装力量了。

这就导致了以曾国藩、胡林翼、左宗棠为首的湘军集团崛起。

然后清朝就悲剧了。总督崛起了。可以从三个方面看总督的崛起。

1)军事方面

湘军都是地方招的,军饷也是地方自筹,对于当兵的来讲,谁给饭吃,谁就是老大,所以这支军队清朝根本管不着,清朝中央的统军大权就这样被总督夺取了。

2)财政方面

镇压太平天国运动耗费巨大,清朝根本担负不起,无奈之下,只能让地方自筹,导致财政收入脱离中央,变成地方总督的权力。

3)人事方面

太平天国运动以来,为了便宜行事,原本由皇帝、军机处、吏部尚书、督抚一层层定报才能确定的官员缺额,现在由总督一人直接呈报任命,别说吏部尚书与军机大臣,连皇帝都避让三分。

自太平天国运动之后,督抚专权局面已然成势,内轻外重的局面已经定形,清朝虽想尽办法削弱地方权力,却最终一事无成。


总结

这时候的总督权力别说六部尚书,就连军机大臣都逊色三分。清朝中央命令到地方上都需要经过他们的同意。

总而言之

前中期的尚书、总督权力范围随着皇帝的宠爱或冷落而随意扩大或缩小。

清朝后期,即晚清时期,这时候的总督虽无诸侯之名,却有诸侯之实。

中央政策需要总督过目同意,中央决定需要与总督商量确定,中央外交由总督交涉协商。

总督之权,强大如斯!


陈子帅菌读文史曰


清代,尤其雍正时期之后,尚书有六部12位再加理藩院合计13名尚书,其中礼部汉族尚书加5部满族尚书与理藩院尚书这7位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尚书,其余6人基本属于喝茶聊天者。

尚书本官从一品,从今天来看,尚书至少属于副总理级别,毕竟当时中央只有7个部院(最多再加都察院),而今天最少三四十个。

总督在清代属于正二品武职,是中央派遣的封疆大吏。如果加右都御史或者尚书衔则为从一品,如果加兵部侍郎、吏部侍郎,左副都御史为正二品。所以从品级看,总督通常是从一品但不是必须从一品。

其次,从职权看。

尚书贴近中枢,对全国各级地方政府都可以发出《堂令》,地方上必须执行。

总督本身是武职,本辖区最大三个省。即便如此也不是一手遮天,各省巡抚不一定买账。比如两江总督驻地江宁府,理论上对江苏江西安徽三省军政都有管辖弹劾权,但和平时期的江西安徽巡抚并不直接听令,江苏省巡抚也对首府苏州及附近地方有更多控制,真正听命两江总督的只是南京至徐州一线的半个江苏。

同时,总督只能管绿营,辖区内的八旗驻防军是管理不到的。

所以说,总督权力差距尚书很远。尚书是副总理,总督最多也就是片区军政委员会主席或者国民党的军政长官公署长官。


四川達州


首先要知道清朝六部有哪些,以及六部的职责和级别

清朝有六部,六部排序为吏、户、礼、兵、刑、工,最高长官为尚书,从一品。

六部人员配置:最高长官为尚书(从一品),满汉各一人、左右侍郎(正二品),满汉各两人,属官有郎中(正五品)、员外郎(从五品)、主事(正六品)等。


1、清朝吏部负责全国文官品秩、铨叙、科考、黜陟和封授,属于六部老大。

吏部下设四个司:文选清吏司、考功清吏司、稽勋清吏司、验封清吏司,

文选清吏司:负责文官品级,并开考授、拣选、升调等事;

考功清吏司:负责文官的处分和议叙,定期对官员进行京察、大计的考核等;

稽勋清吏司,负责管理文官的丁忧、守制、老病、终养等事;

验封清吏司,负责统理官员的世爵、士官世职、文官封恤、文武官恩荫等事。

2、清朝户部掌全国疆土、田地、户籍、赋税、俸饷及一切财政事宜,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废“户部”,改为度支部。

户部有十四个清吏司,按省设置(清初十五省,湖广省辖今两湖,江南省辖今江苏、安徽,陕西省辖今陕、甘。直隶不设清吏司。),分省掌民赋及其他赋税(盐课、钞关等)

相当于今天的财政部长,掌管了全国的财政大权,地位老二


3、清朝礼部掌典礼事务与学校、科举之事。考吉、嘉、军、宾、凶五礼之用;管理全国学校事务及科举考试及藩属和外国之往来事。

清朝礼部下设四司:仪制清吏司、祠祭清吏司、主客清吏司、精膳清吏司。仪制清吏司负责管理嘉礼、军礼及管理学务、科举考试事务;祠祭清吏司负责管理吉礼、凶礼事务;主客清吏司负责管理宾礼及接待外宾事务;精膳清吏司负责管理筵飨廪饩牲牢事务。

礼部只是地位高,没实权,属于清水衙门。
军机处文件

4、清朝兵部掌全国绿营兵籍及武职官员的机构。光绪三十二年(1906),废兵部,改设陆军部。

清朝的兵部设武选清吏司、职方清吏司、车驾清吏司、武库清吏司, 分别主管武职官员的除授、封荫、考绩、军资、军籍、马政、邮驿等各事项。另有会同馆,管理京师驿传,捷报处递送京师和地方往来谕旨、奏折等。兵部的官员设置和其他六部一样,也设有尚书和左右侍郎,以及郎中、员外郎和主事等属官。


清朝直隶总督一般兼任兵部尚书,但是清朝兵部没有实权,不能调动军队,前期有内阁,中期有军机处,后期有总理衙门都超越兵部把持兵权。

军机处文件

5、清朝刑部主管全国刑罚政令及审核刑名的机构

刑部分省设十七个司(十八省中,两湖设一个,陕甘设一个,另多设奉天),分掌各省刑名。此外,又设督捕清吏司。 工部分营缮、虞衡、都水、屯田四个司,掌握工籍,及各项营造工程,官用器物,河渠水利。


主管全国司法案件,实权超过兵部和礼部,

6、清朝工部为管理全国工程事务的机关。

工部下设四司,营缮清吏司:掌宫室官衙营造修缮; 虞衡清吏司:掌制造、收发各种官用器物,主管度量衡及铸钱; 都水清吏司:掌估销工程费用,主管制造诏册、官书等事; 屯田清吏司:掌陵寝修缮及核销费用,支领物料及部分税收。

工部实权小,处于六部最末等,但是油水多。

清朝的总督,是正二品,统管一省或两三省的军事、行政大权。

直隶总督兼兵部尚书为从一品,八大总督排名

1:直隶总督,辖直隶省,治保定;地位最高,为总督之首

2:两江总督,辖江苏,安徽,江西三省,治南京,地位次之,

3:湖广总督,辖湖南,湖北二省,治武昌;

4: 两广总督,辖广东,广西二省,治广州; 晚清两广地位日渐重要,地位在湖广之上;

5: 闽浙总督,辖福建,浙江二省,治福州;

6: 四川总督,辖四川省,治成都;

7:陕甘总督,辖陕西,甘肃二省,治西安

8:云贵总督

,辖云南,贵州二省,治昆明,地位最为低下。

尚书和总督比较

1:只单纯讨论尚书和总督官位品级,任何一个尚书都比总督大,即使是总督老大直隶总督也才是从一品,

2:只单纯讨论实权大小,总督掌管一省或者几省的军事,行政大权,属于土皇帝,这个权利是各部尚书所不能比及的。

3:兼任其他职位的官职比较,1970年李鸿章八月调任直隶总督(二品),后又兼任北洋通商大臣,管理通商、洋务,办理有关外交、海防、关税及官办军事工业等事宜,因为外交清朝处于弱势,极度崇洋媚外,所以通商大臣实权最大,处于六部尚书和各个总督之首,兼任通商大臣的直隶总督是清朝后期实权最大的官员,代表就是李鸿章,做了二十多年。

4:尚书和总督之外的身份讨论,比如1864年曾国藩的湘军攻破太平军首都天京时候,朝廷加封两江总督曾国藩为太子太保、一等侯爵,太子太保属于从一品,一等侯爵虽然没有正式品级,属于荣誉,超过了官职一品,1867五月补曾国藩体仁阁大学士(正一品),同治七年(1868年)4月,奉上谕改授为武英殿大学士(正一品),武英殿大学士>体仁阁

还有左宗棠,1863年(同治二年)升闽浙总督(二品),1864年(同治三年)3月,加太子少保衔(从一品), 同年封二等恪靖伯(没有品级,但是属于超品的荣誉象征),1874年8月,左宗棠补授大学士,不久又补为东阁大学士(一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