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甲午战争北洋水师,南洋水师和福建水师全部参战是否能赢?

庆德说法


1894年甲午海战,如果清朝三大水师齐上阵,那还是照样惨败。南洋水师、福建水师去了也是炮灰。

南洋水师至甲午战争前,实力仅次于北洋水师。有巡洋舰、炮舰等十七艘约二万吨。

南洋一直是湘系的地盘,北洋是淮系的地盘。清廷因为政治需要,也乐意给他们两个搞矛盾。沈葆桢认为应集中力量防卫京师附近的渤海,因此每年海军共计400万两白银经费,南洋的那部分全部优先给予了北洋水师,多拿钱的李鸿章居然在之后两三年内未曾购买新式铁甲舰,海军经费经常挪为他用。

即便后来收回这笔钱,由于历任督抚对海军认识的滞后,南洋水师的发展一直处于停滞状态,也只有四艘蚊炮船和五艘"落后的巡洋舰"稍有战力。

福建水师在十年前的中法马尾海战中已经遭到重创,几乎全军覆没。就算福建水师还在,实力仅仅是26艘各类战舰铁肋木壳船和兵商两用船,铁肋木壳船即围护结构都是木制的。

马尾海战开战七分半,福建水师主力战舰全部被击沉, 最后的两艘鱼雷艇被清军岸上炮台击毁。“但见敌放一炮,我沉一船”。在先进的法国装甲战舰面前完全被压着打。

其实还有个广东水师,仅有的三搜铁肋木壳大船就在威海参战,广甲,广乙两艘被击沉,广丙被日军缴获。

其他舰船都是几百吨的炮舰,不要说北上增援,出海都是难事。整个广东水师一起上,战斗力还不如一条镇远舰。

甲午海战前清朝海军实力

海战爆发前,清朝海军由北洋、南洋、福建、广东4支舰队组成,共拥有大小舰船78艘,鱼雷艇24艘,总吨位83900吨。

日本海军编成常备舰队和西海舰队(甲午海战时合编为联合舰队),共拥有舰船31艘,鱼雷艇24艘,总吨位61373吨。

单看总吨位和舰艇数量,清朝海军是超过日本,排名世界第九,而日本排名第十一。不过按最重要的舰艇性能和先进程度,日本明显占优势。

要整个四大舰队合并,吨位和舰艇量才占优势。在甲午海战中,北洋水师面对的可是日本海军所有军力。

北洋水师除了“定远”和“镇远”2艘七千多吨的巨舰外,其余10艘舰船排水量全在3000吨以下。

反观日本联合舰队,除了“赤城”、“千代田”、“比睿”三艘战舰外,期余9艘战舰排水量全部大于3000吨。

日本军舰性能占优势

日本联合舰队性能有多好呢?我们可以从战舰机动性、火炮口径、速射炮和弹药四个方面的差距来分析。

机动性

首先北洋水师舰船速度慢,机动力远不如日本联合舰队,机动力差对于海战可是致命伤,很大程度上决定战场主动权。

机动性差对于海战中排列阵型、抢占有利攻击位至关重要。在战斗中“欲追则可追之,欲退则可速退”。

日本联合舰队所有舰艇航速普遍高于北洋水师最快的致远舰和靖远舰航速18节。

北洋舰队的平均航速为每小时15.6海里,日本联合舰队为每小时19.4海里。

火炮口径

当时的海战,舰船装备的主要武器为火炮和鱼雷发射管。其中最主要的杀伤武器还是大口径火炮,日本占优势。

装备的大口径火炮数量比较(150mm口径以上),中日之比195:268。

速射炮

日本舰队装备了大量速射炮,北洋海军的速射炮数量为0,只有旧式后膛炮,被火力倾泻式压着打。

北洋水师普遍装备的是克虏伯150mm后膛炮和210mm后膛炮,射速为1发/分钟,“定远”和“镇远”的305mm主炮射速更慢,每3分钟才1发。

日本联合舰队装备的150mm和120mm速射炮射速为8~10发/分钟。

据《鸭绿江外的海战》记载:日本军舰“独占弹注如雨之利”。

北洋舰队的水兵就是在冒着这样猛的火力下坚持装弹射击的。

弹药问题

黄海海战中,北洋水师所携带的弹药只有半个基数,战前百般催促下还是没有供应上来,其余用减三装药的教练弹代替。

假如说北洋海军击中日军的炮弹能够全部爆炸,战况就可以大为改观了。

不光是海军,清朝陆军大炮也普遍打出去不炸。

对日本人最有威慑力的“定远”305mm主炮,当时居然只有3发榴弹,前后主炮各1发,剩下的1发靠猜拳决定归谁。

炮弹正中日舰,但就是没爆炸,这是北洋官兵的过错吗?

鱼雷正中日舰,但居然从舰底而过,这是北洋官兵的过错吗?

清朝的海军官兵在海战中已经奋勇尽力,在海战中命中率甚至要高于日军。

必输的海战

日本联合舰队的主力舰几乎都是新舰,舰龄不超过5年。

反观北洋水师,自1888年建立之后,建设工作松懈,到战争爆发时舰龄都已近10年。

到现在,居然还有蠢货责备北洋水师输在丁汝昌使用以“人"字阵型接敌战术。双方的火力差异如此悬殊,采用什么阵型对敌都是白搭。

日本联合舰队本队的速射炮让“人”字阵型中间的镇远、定远两艘亚洲巨舰中弹三千多发,挡住如此多的输出。若不是这两艘军舰的装甲坚固,恐怕已经沉没。

丁汝昌的战略意图是以镇远与定远号为进攻的矛头,高速冲过低命中区,然后在近身发挥重炮火力和撞角的船首对敌战术。

实际上,选择这种战术也是因为北洋水师的船只大多都是老船,火力配置以船首为主,侧弦火力有限,所以才选择了能够发挥最大火力战术,两者的因果关系是很明显的。

总而言之,甲午海战失利,输在朝堂上,输在清政府腐败无能,不能简单的责怪北洋水师的官兵,就算清朝四支舰队组成混合舰队上还是输。


谱写历史长歌


不能,甲午战争的战败,不是多几条船,多几个人就能获胜的,在说南洋、福建还有几艘船可以支援?

南洋水师已尽全力

甲午战争中,南洋水师的主力舰队都在北洋,在1894年南北洋水师联合操练时,南洋水师包括旗舰在内的所有主力舰都北上参加了北洋的联合操练军演,然后李鸿章以中日关系紧张为由,将南洋旗舰广甲、主力舰广乙广丙,还有一些鱼雷艇留在了北洋。相当于南洋水师几乎所有的主力舰支都是参加了甲午战争。

再看南洋最先进的广甲舰,还是木质铁刻舰支,战力也就相当于是北洋三流舰支威远级别的,可想而知,南洋水师的其余舰支实力如何,能有北洋超勇扬威级别的就不错,就是能南洋水师全部倾巢而出,也就是送经验而已。

福建水师无能为力

福建水师早起1884年,中法战争中就已经全军覆灭了,连船政学堂和军港都被夷为平地了,所以甲午战争中,福建水师能爱莫能助。


再说了,甲午的战败,是国家的战败,不单单是舰队的战败,没有积极民主的中央政府,就是再来两个定远舰两个邓世昌,甲午最终的结果还是战败的。


曹老师xixi


即使把北洋海军、南洋水师和福建船政轮船这三支舰队加起来,也无法赢得海战。当然肯定是有所裨益的,而且战术上运用得当的话,可以对战争起到相当有利的影响。


南洋水师“南琛”号巡洋舰,该舰无装甲防护,生存力较弱,但火力和航速对比日本二线军舰仍有一定优势


“保民”舰,该舰专为长江巡防设计,出海作战能力较差


南洋水师能够出海作战的军舰共计6艘无防护巡洋舰,其中“开济”、“寰泰”、“镜清”、“保民”是福建船政建造的,“南琛”、“南瑞”是德国建造的。这6艘军舰除了“保民”是千吨级,其他5艘都是二千吨级的姊妹舰,建于19世纪80年代,航速15节(甲午时必有下降),各舰装备10门上下的120-210毫米火炮,没有装甲防护。

福建船政轮船早在中法战争就已经全军覆灭,不过那些军舰就算留到甲午战争时期也没有多少战斗力了。唯一能够出海作战的只有一艘“福靖”号鱼雷炮舰,和广东水师的“广乙”、“广丙”是姊妹舰。

南洋水师参战的最大作用就是通过袭扰日本本土,调动日本海军主力回援,为北洋海军创造有利战机

也就是说,南洋、福建的军舰,都不能与日本海军中最精锐的本队、第一游击队军舰匹敌,也就和第二游击队的无防护巡洋舰差不多,对付第三游击队的旧式木壳巡洋舰和第四游击队的炮舰没问题。

日本海军留在后方的军舰大多战力较弱,性能不如南洋水师的军舰


所以,对这些军舰最好的使用方法,就是破袭日本海运线和骚扰日本海岸,就像日俄战争中沙俄海参崴分舰队那样,时不时到日本沿海击沉几艘日本商船,而日本海军的第二、三、四游击队军舰最多,性能却不如,这样日本势必将最精锐的第一游击队“吉野”、“浪速”、“高千穗”、“秋津洲”回本土,也就等于大大降低了北洋海军的压力。

如果北洋海军能够乘第一游击队调走的良机与日本海军联合舰队本队决战,也许能占点便宜,当然要想完败本队还是很难的。

两江总督张之洞,他上任后经过对南洋水师的了解,非常失望,认为其完全没有出海作战能力。所以甲午战争后,张之洞接收了大批被革职的北洋海军军官进入南洋水师进行整顿

而且上面所说的这些计划,只是一个理想化的状态。南洋水师管理不善,长期在吴淞口内停泊,一年都难得出海一次巡逻,战斗力极差。所以历史上光绪帝要求南洋水师北上支援北洋海军时,两江总督张之洞说只能由北洋海军派官兵来接收军舰,如果让南洋水师自行北上,那些王八蛋一定会为了避战把军舰故意触礁的。但要接收这些军舰,至少需要一千多人,北洋海军一共才不到四千人,大东沟海战又损失了一千多人,实在抽不出这么多人来,也就无法接收。

实际上骚扰日本本土的计划确有提出。1895年1月14日,总理衙门给张之洞发来光绪帝的上谕 :“有人奏倭人全师而出,国内空虚,若以水师捣入其境,或游弋其各岛,使彼有内顾之忧,而我得抽薪之计等语。著张之洞、唐景崧会商办法具奏”。甚至有人称,曾自告奋勇赴长崎、神户、横滨等处侦察,发现长崎没有防备。但张之洞以“船薄行迟,炮无新式,将弁难求,实无大用”为由,认为南洋水师“断难出洋”。

所以南洋水师不会参战,前面的假设也就是镜花水月,无法实现了。


海军史研究会员


福建水师

老佛爷说:重建福建水师个球,老娘没钱!

公元1884年8月22日,法国东京舰队偷袭停泊在马尾军港的福建水师,此役福建水师几乎全军覆没,从此再也未能恢复往日气象。从当年“大清国”第一现代舰队沦为了只能缉拿走私、运输粮食的海岸舰队。

所以,不是福建水师不想支援北洋,而是座下的船不给力。还不如多抓几个走私贩挣多点银子,自力更生,不拖累国家。

南洋水师

不是不想去,而是以前说好的,南北两边每边有200万两银子,结果李中堂大人忽悠我们沈葆桢大人,将每年400万两银子都拿去建了北洋了,这么多年过去了,我们连个仔都没见到。还有李中堂的北洋水师,军费开支归由海军衙门负责。可我们南洋的军费是朝廷负责,以及盐税和查抄走私辅助的。

之前左宗棠大人为了开”朱家山河“水利工程时,抽走了百万两军费;开战前两年李中堂大人又跟户部尚书翁同龢打官司。翁老说:皇上(光绪皇帝于1889年)前两年结婚,朝廷花了400多万两银子,户部的仓库的老鼠都快饿到要搬家了。所以李中堂后来就跟翁老一起建议停了两年银子(军费),攒够了好给老佛爷办好生日什么趴体( party)的。

这两年来,南洋就上次刘坤一大人强硬点,从李中堂那争(讨)来了几艘”蚊子炮船“之外,南洋已经好多年都没有新船了。而且连军费也停了两年,差点连缉拿走私的煤钱都掏不出,只能靠这风帆游荡在海面上守株待兔,逮住一个算一个。

北洋久不久就去日本长崎做个“美容保养”,南洋只能靠福建船厂来维修。李中堂大人还经常调侃咱是肥水不流外人田!

“大清”国朝廷!

又吵了……就不能好好说话吗?(多好啊,继续吵啊,你们不吵,咱家怎么敢睡觉)。

这件事啊,朝廷真的也很难的,当初若不是长毛闹得慌,朝廷也不会陷入今天这样的局面、(当年太平天国起义,八旗废的、绿营烂的,只能靠你们这些汉人了,本来祖制就说汉人不可信了,结果你们还来个南方互保,让朝廷丢尽了面子和银子)。

户部尚书翁同龢,怎么也是帝师呀。你们怎么能这么说他老人家呢?(相互碾压吧……最好党争到死,这样咱家才能吃得下饭)。

那个……额!南洋水师啊……朝廷再想想办法,一定要以大局为重……现在北洋没了,就靠你们了。可是朝廷现在这样子,赔款都还没着落呐,要不这样,李中堂不是很老了么!等他老人家去见……那个时候,咱“大清”就把广东水师、北洋水师、福建水师跟你们南洋水师合并了,那个时候你们南洋实力最大,你们做抓啡人(粤语,话事人、领导的意思),由你们来管理巡洋舰队;那些小船,咱们成立个长江舰队,如何?

福建水师:领导,我反(对)……

朝廷:坐下……

福建水师:哎!

这时候,北洋水师在角落出弱弱发出声音:这次黑锅谁背?

“大清”朝廷恼羞成怒扭头看了过去,只见北洋水师身后那几个彪形大汉(陆军),立马将眼光飘向四下,只见南洋水师将手中的烟递给北洋,嘴里还说着:“哥,听说过几日有批花旗国的货要到上海,可否分些给兄弟呀。”北洋:“好说好说。”

而福建水师双目无神,嘴里还在念叨着:“就这样完了?怎么也要保住福州船政局呀。”

朝廷收回了目光,瞄了瞄身边的翁同龢,那头白发,一看就是好多天没有抹上桂花油了。真的苦了老爷子了。

就在朝廷没了心思之事。只听到屋外的革命党叫嚣着:”慈禧修园子,不给海军军费……

屋内的各派势力眼前一亮,相互间对了一下眼神,然后迅速看向各处


现实的”大清国“

上面只是调侃式想告诉诸君,现实的大清国早在太平天国时已经要亡了。曾国藩和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这些汉臣的救了而已,可后面的大清国内部派系林立,若真的是联合作战,听谁的指挥?

北洋?李鸿章的淮军还是从湘军分出去的,论资排辈论到他们?(看实力?没看到论资排辈吗?)。而且估计真的联合作战,等统一好意见,由谁来指挥时,估计京城早就沦陷了。

而这些派系的出现,其实也是清廷最希望的,也是它一手造成的。

而且当时确实有人提议由南洋趁机封锁日本。可是南洋不愿意啊,一好久没见饷银了,都是靠自己缉私和自筹的银子,二、前几年都忙着赚钱,哪有时间训练,南洋也怕还没到日本就抛锚在海上了。

同时,当年起先湘系的刘坤一是准备派南洋北上的,可李鸿章看不上南洋,估计也是南洋的军舰性能实在进不了李中堂的眼。到了大东沟战败,李鸿章病急乱投医想让南洋北上,南洋这方面就不大愿意了。

估计也是北洋都败了,他们上去又有什么用,再说了北洋一败了,那么多运输生意订单蜂拥而至,忙不过来(当时的国内大部分武器、机器都是靠外运而来)。

所以别老想架空了,“大清”国到了那个时候其实需要的不是救命药,而是一场彻底的革命。


纯属调侃!若有雷同那是不可能的事。


史之为用


不直接回答你的问题了。直接说一个甲午海战战败后的小故事吧,可能你就能知道其他水师会不会参战了,就能知道即使他们都参战的话中国会不会赢了,就能知道我们输的是什么了。

———甲午海战战败,中国北洋水师多艘战舰被日本俘获,其中包括广甲号和广乙号等由广东省的资金购买的战舰。这些船被日本俘获后,广东巡抚写了一封公函给日本,大意是:这些广字号战舰不是李鸿章的,只不过是我们借给他用的,你们跟李鸿章打仗不要弄坏我们的船,现在打完了,赶紧把船还给我们广东吧。

据说日本人收到这个信,笑得像电影美人鱼里听到邓超报案的文章和他同事


永远都存在


应该能赢吧,可左宗棠这个吃瓜群众眼中的民族大英雄,见死不救,坐视北洋灭亡,好在慈禧老佛爷面前争宠。


黄河208409052


决定战争的胜负有2种,其一,战争思维;其二武器装备。其一决胜作用,其二相辅相成。亚洲第一,并且北中南3支舰队,首尾相顾,有辽阔的海域纵深,可随时奔袭日本本土,也可佯奔日本土却途中回头夹击这么多可制胜因素,实战表现的像个幼童,

战时思维低能。战前只抱怨战舰问题多,没有脚踏实地在现有基础上维护保养战舰,以发挥战舰最大效能,期中必有渎职,贪腐。本来只锈个螺丝帽,被说成发动机报废,如此这般。好端端的战舰好似一堆废铁,官员也如废人,活着就行。胜负已分,就差把敌方军旗插到己方阵地而已。所以十个舰队也败。徒劳。


夜不阳


  1. 清末各地的封疆大吏把自己搞的海军当成自己的私军,不愿意将自己苦心经营的水师送给别人,只有广东水师因为当时两广总督是李鸿章的哥哥所以将广东水师的3艘巡洋舰派到北洋参战。
  2. 北洋水师占据了大部分的海军军费,南洋和福建的军舰基本上都是木壳军舰(福建水师基本上是福建船政自产自用),各方面性能都不如北洋水师的进口军舰。
------------- 如果我回答对你有帮助,请关注我一下。或有其他问题也可以关注我,给我发私信

柚子爱游泳


就算全部参战也赢不了!

因为装备比日军落后,加上缺乏操练,就好比十个小孩也打不过一个大人一个道理。

据说清军当时有的炮管里装填的大都是过期的炮弹,甚至有的装的是沙子。当时晚清各政治利益集团互相掐架,明争暗斗。勉强凑一起也无法凝聚战斗力。

唉!实为悬殊摆在那。

所以我们国家现在大力发展海上军事力量,航空母舰还要多造几艘哇!





荆山游子幸捷


我认为!中日甲午海战是关系两国生死存亡的战争,所以说既然打就要打赢!谁都输不起!既然说一定要打赢就得拼尽全国之力打赢战争!大清当时还有一个很有战斗力的福建水师,可以走东南直奔日本老巢,我想如果大请用上福建水师历史或许会改写。中日甲午战争,大清输在缺少战争意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