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该怎么理解?

红尘修行者1111


万物源头说

万物的起源,在中国文化中,就是一个“道”,但这个“道”可不是一个具体的东西,它和西方哲学中的“本体论”以及“第一因”有着截然不同的含义。

在《道德经》第二十五章,老子告诉我们说: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

从中我们可以看出,这个“道”只是“字之曰道”,“字之”就是起个名字,用一个符号来表示它,但实际上它并不是一个单纯的东西,而是“混成”,它是一个组织,或者讲一种状态。

“强为之名”这个“名”是描述的意思

,中国古代专门有一门学问叫“名学”专门研究“名学”的学派,在诸子百家中叫“名家”,所以这个“名”在古代是一门学问,是专门研究事物的概念、定义以及事物之间的逻辑关系的。

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这里面就把最大的秘密告诉我们了,我们中国文化认为,万物没有所谓的绝对起源,因为万物的生灭是一个圆,循环无端,无始无终,在这个圆上,每一个点都是起点,也都是终点,这就是庄子所谓的“方生方死,方死方生。”不明白这一点,恐怕很难切入我们中国文化的精髓。

第一步演变

“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出自

《道德经》第四十二章,完整的讲,应该是: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第一步,先由“道”这种状态被打破开始,“道”的状态,是一种平衡状态,这个状态被打破了,这就犹如平静的海面突然起了风,本来平静如镜的海面,开始起波澜了,这就是“道生一”

实际上,所谓的“打破平衡”,也就是出现了力量上的冲突与制衡,我们中国文化中,就用阴阳来表示,阴阳之间起冲突了,如果把这种冲突描述出来,前面的平衡局面,就相当于是《易经》六十四卦中上“乾”下“坤”的“否”卦,“乾”是纯阳卦代表天,“坤”是纯阴卦代表地,天在上,地在下,结合起来,就叫“天地否”卦,在六十四卦中,排列第十二。

“天地否”孔子说是“天地不交、万物不通”之象,这个道理很简单,阳气轻而在上,阴气重而在下,就象是地球的平流层一样,虽然平稳,但却毫无生机,这是可以理解的。

现在这个局面被打破了,“乾”卦的中间的阳爻冲到“坤”卦中间去了,这是第一步变化,“坤”卦的上下两个阴爻抱住了“乾”卦的一个阳爻,这就是“万物抱阳”的来历,简称“阴包阳”,这样一来,“坤”卦就变成了“坎”卦,第一步演变完成。

第二步演变

“坤”卦中间的一阴爻被

弹了出来,“乾”卦将它吸收进去,使“乾”卦便变成了“离”卦,这个叫做“阳包阴”,因为阴在内,阳在外,象一个阴爻背负了两个阳爻,所以又叫一阴“负”二阳,到了这一步,就形成了四十二章中的“万物负阴而抱阳”的局面,第二步的演变完成。

第二步演变结束后,形成了一个“阴阳互藏”的态势,这在我们中国文化中是一个至关重要的概念,一切的生机,都是建立在“阴阳互藏”的基础上,也即是阴中有阳,阳中有阴,这是万物即将发动的前奏。

第三步演变

第三步就是第四十二章中所谓的“冲气以为和”,因为阳气轻而欲升,阴气重而欲降,所以“坎”卦中间的一阳和“离”卦中间的一阴老想

回归本位,这就为阴阳交通提供了条件,而阴阳交通,正是万物形成的前提,这样一来,一切也就都顺理成章了。

这里“冲气以为和”的“冲”就是阴阳升降互动的状态,“和”则是在互动中产生的交流,阴阳思归本位,互相冲动,交流合和,在这个过程中,“三生万物”,万物生老衰灭循环转换,整个大千世界就呈现了。

总结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并不是说先由一个第一因,然后一个一个的把万物创造出来,不是这样的,这不是我们中国文化认识世界的思路,一个生两个,两个生三个,这只是表面上的现象,而我们的文化,更加关注的,是这种变化背后的实质,是推动这种变化的动力所在,这样一对比,我们就知道了两种文化之间的区别。

当然,这种背后的角逐,细分析起来还有很多内容,截止到目前为止,有些科学上已经有答案了,但还有更多的东西,科学还一直在苦苦的探索,但我们要知道,任何一门学问,都未必是万能的,我们对科学所抱的态度,也应该是理性的相信,而不是感性的迷信,这样我们心里才能容得下更多的东西

,不至于轻易的就否定掉我们几千年文化中的精华。


澡雪堂主谈国学


道德经是老子对易经的领悟,“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是老子对大有卦的解读。

火天大有:天为体为能源为元,火为用为分化为亨——能量分化,形色各异,故曰大有。如同九大行星形态各异,如同元素周期各禀其性。

大有卦包括宏观与微观两个方面:宏观取象星系,鼎如同原始太阳,旅是太阳系分化九大行星,晋则言地球得天独厚;微观取象原子,鼎如同中子衰变,旅是元素分化,晋言化合万物。

老子的“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是依河图言之: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人之所恶,惟孤寡不毂(gū),而王公以为称。故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
人之所教,我亦教之。强梁者,不得其死,吾将以为教父。

一是天一生亥水自由中子——坎水为原子先天之本

二是地二生午火——坎水离而两极(质子电子对);

三是天三生寅木(质子)——两极合二为一,形成公用的元素物质(辰土为原子);

“三生万物”就是元素化合——形成自然界。

地四生酉金(酉为惯性运动):物质既成,万有运动。


山地:地为泽土为阴,山为厥石为阳——负阴抱阳,【說文】发石也。孚就是浮动。

厥孚交如威如就是形容地貌的变迁:沧海桑田,起伏不定;奇伟壮阔,损益莫测。

风地:风行地上观造化,冲气为合益生态。

【說文】輻所凑也,是车轮中心有洞可以插轴的部分,为辐射生发之象。不毂,是把天比如自谦之君王,不欲生而自生,无意为而有为。

强梁:强梁指恒星能源,无私奉献,亘古不灭,是天道的象征,故老子视其为教父,欲为人世指明永恒大道。


洛书图解周易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出自老子的《道德经》第四十二章,是老子的宇宙生成论。

这句话可以说是老子《道德经》中的核心思想,如果能理这句话,《道德经》习之过半矣。那么,这个“道”是什么?“一、二、三”又是什么呢?

老子认为“道”,是世间大道,可以派生出一切。他说:“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窍。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简言之,“道”是洞悉一切奥妙的门径。

老子在《道德经》第四十二章,接着说:“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老子这句话,就解释了“一、二、三。”这几个摡念。

老子学说与《周易》学说,不谋而合。用《周易》理论来理解《道德经》,会很容易理解。老子的“一”,就是《周易》中的太极,“二”就是《周易》中“两仪”。老子的“三”,就是《周易》中的“四像”,“万物”即是《周易》中的“八卦”。

且看《周易》论述宇宙生成:“无极生太极,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成大事。”

总之,大道至简。没有那些专家们讲的那么神密,那么复杂!


海娃国学


这是老子《道德经》的第一句话。嗯,如果我们现在的眼光来观察她,她有可能含有很深邃的世界本原的道理。

第一是数学上的规律

我们知道拿最简单的一个妃子波那数列中的1,2,3,5,8!13,21,34这个世界生长的模型中,其实这个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五,正好是这个痱子,不拿数列的前三位,也就是说我们的世界可能就是这样生成的。

如果你还不理解,就可以理解为老婆和丈夫加在一起诞生一个儿子就一加一等于二,再加上元现在这个孩子就等于三了。

这个数列延续下去就是我们熟知的黄金分割的比率,所以老子《道德经》中可能蕴含着古人对古代数学的,数学和食物生长法则的基本的追求。

第二从哲学与商家老子这个这句话可能给出了宇宙产生最初的模型

就是最初的馄饨太是无无道有一就是说,通过天地之间的变化,天与地分开就行了。二,再加上人产生的人就产生了三,就产生了万物。

1319这个老子的这种数学法则和模型去指导我们的工作和生活,你会发现世界中,世界上你遇到的工作生活中的矛盾也都是这样的,比方说你和老婆本来一点事没有,这就是初始的馄饨状态,然后你们俩吵架了这一个小的,这个裂痕就会引发第二个,第三个大的裂痕就是二生三。我产生无穷多的组合

因此我们做事情的时候要注重事物的最初时的那个状态,不要轻易加入负能量因子,因为按照螺旋法则,会被指数量级放大,这就是我对这个老子这句话最基本,最能指导我们工作生活的一个应用吧。以上纯属语音识别有错别字,大家原谅。谢。


明月出天山142


你好,我是多鱼,风水界的小学生。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道德经》:“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道德经》开篇一段便贯穿全文,能解释出来的东西并不是永恒的,道之一说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能说出来的道,是别人的道,并不是自己的道。

蛇有蛇道、鼠有鼠道,人自有其道、各行其道,即为天道。用一句现代语来说就是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八卦之道

“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于道而言,道即是太极,道生一,太极生两仪;一生二,两仪生四象;二生三,四象生八卦;三生万物,八卦演化世间万物。

其中太极也就是道,一是阴阳、二是四象、三是八卦,道之一、二、三不过是步骤而已,并不代表数量的关系。

阴阳之道

也有人认为这是阴阳之道,道一生,从无到有,一生二,有生阴阳,二生三,阴阳交融,三生万物,阴阳交融便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阴阳为何会交融,冲气为动力,阴阳互相对立矛盾产生冲气而生,进而产生世间万物。

在这里的道是无,一是无中生“有”,“有”也代表数量一,二是“有”生阴、阳二气,阴、阳为数目二,三是阴、阳交融产生冲气,阴、阳、冲,为三。三生万物,阴阳交合即万物生长。即合步骤,也合所谓的数目。

也有人发现跟宇宙大爆炸的理论很相似,虚空从无到有,产生了一个奇点,奇点内的粒子不断地碰撞,使得奇点不断地膨胀,从热到冷不断交替,质量从密到疏,空间不断往外扩张,这个奇点就是我们的宇宙。

这不就是太极吗?

“道可道、非常道,”这些也是别人的道,也不是你的道,也不一定是“老子”的道。你自己怎么理解,便是你自己道。

...


黄多鱼先生


“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由此老子用“数”推演,用物理应证建立起一个由“内”(微观世界)到“外”(宏观世界)物理模型(大极),也可叫做易学模型。《道德经》就是对这模型概括性解读和总结(哲学观点),所以没有这个模就不知道《道德经》里名词,术语具体所指(定义,内函,外延)的古今学者、专家、大师的解读都成了胡说八道,引用《道德经》文字,却在放自己狗屁。这些专家,学者们对《周易》、《孙子兵法》、《鬼谷子》等等经典解读起来无不如是“泡”制的。

由于篇幅问题,易学专业性很强,为便于大家理解这个角度考虚,不只用语不够准确,也只能说个概意思。望见谅。


老子的“一刀两断”

一个物件一刀下去都能一分为二,大物用大刀,小物要用小刀,不同的事物要选用不同的刀,这是能一刀两断的前题,其中根本道理都是一样的,所以归隐选个小奌的刀(菜刀)和一根短木棍吧,

手起刀落一刀下去一根小木棍一分为二,直观明了。一个形象生动的阳爻符号摆在大家面前,这就是我们大家常说的“是生两仪(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易道如深涧之水奔向大河源远流水成汪洋大海。)而在“老子”眼里这一刀下去是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老子”所说的“生”和“老二”(孔丘)说的“生”完全不同,而不只是有区别。“老二”说的是层次,由一而二,由二而四……,“老子”说的是由一而三。一生二的“生”老子的意思是在说我们虽然一刀下去看到的是一生二其实是一生二的同时二生三,有二必有三。老子看到的不仅是一分为二的两根小木棍还看到了与两根小木棍有相互依存的空间,没有它二就无法存在了,这样“老子”一句“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说的不仅是物质之间关系一生二(一根木棍一刀分成两根小木棍)还有物质和空间的关系(有空间一根木楷才能分成二根)没有空间这个三,一就无法分成二。所以“老子”只讲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简单说一能生三)不讲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


阴爻和阳爻中的“爻”的概念和“老子”这一思想高度一致的,这一概念引入是先知先觉们完成了一个伟大创举用平面能够表示立体。我们总把先天图和后天图当平面图看,其实那是古人画的一个圆球体。先天图是一个静态球体,后天图是一个静态球体,而二个图放在一起就是一个动态球体(一个地哈,没有笔误)。哈哈笑杀天下人“老二”给《周易》插翅膀的时候去掉《周易》两个翅膀插上了自己十个翅膀变成《易经》由朴实变华丽,由动变静,把活的插成了死的,从此以后立体变成平面,所谓的“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而其中一个“是”字指的就是物质方面的没有考虑到空间,这就是“老子”与“老二”在水平上的差距,这差距有多大,你懂的。由此可说孔老二成了千古罪人。


猛龙入


这是宇宙、人生的终极哲学问题,是先哲老子在悟透《易经》后对自然规律的深刻认识。世界每时每刻不在发生着变化,而人是世界变化的实际感悟者,就现代人认识的知识体系而言只是自然规律的分科之学,所以现代知识体系是不足以说明自然规律的。自然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人只是自然一分子必然受自然规律所制,这也是老子所想表达的"一",也即中华文化内核“天人合一,以人为本”所在。人为万物之灵,天地变化的精华,古人对宇宙时空变化的感悟让人类对善变的“天"有了规律性的认识,但自然规律的认识只能用模糊性的概念去表达,而非现代教育所强调:一是一,二是二。自然的变化是现代人各种理论、认识的综合作用的必然结果,阴阳概念就是想说明宇宙相对时空状态下各种自然力的综合作用结果,阳所以具运动、热、等特性,是事物扩张的主要因素,阴与之相反具宁静、冷等特性,是事物收缩的主要因素,这二种因素是借同一体而生,也即“二"。古人从自然中观察发现阴阳在一体中的平衡状态依时而循,两种相反作用力不平衡是常态,故循环往复周而复始是常则,这也是“三生万物"的本意。


天边流星8


儒释道都是内求。道,指生命之道。

因为,表面上,人是在和外界打交道,是在改造这个世界,实际上,人类只是活在自己生命作用的世界里。超越了六根的界量,已然不具现实性,已然毫无意义。如同死人的世界,所谓的客观存在,本身并无意义。

所以,只有回到生命作用中,才具有真实性,也只有和生命作用相关的道,才是道。

回到问题。道生一,道来源于生命作用。一生二,真实的生命作用,包括在真实处的作用和虚妄处的作用,真妄不二。二生三,真妄不二的生命作用,衍生出欲界、色界、无色界。三生万物,欲界色界无色界,构成十八界,人就活在的十八界里。佛家讲的世界,世是过去世、现在世、未来世,界就是十八界。并非物理空间概念。

表面上,我解读的很消极。其实,真正的道,就是人活明白了,真实的活着,该干什么干什么。在这个基础上,认识世界,改造世界,就开了外挂。

这也是中华传统文化,最牛叉所在。


如来禅师


要理解“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这句话,首先要明白,这个“一”指的是什么!按照老子《道德经》的解释,未有天地万物之前的混沌之初,是为先天的混元一气。无上无下,无左无右,无大无小,无贵无贱,是谓混然一体,此谓“一”。

“一”,不仅是指先天的混元一气,亦指阴阳平衡、和谐统一的特征。

“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为天下正。”

老子把这个“一”,称之为“道”。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无极太空生出一气,一气分出阴阳二气,二气合和生出中和之气,阴、阳、和三气生出自然万物。这是老子的宇宙起源论。

自然界万物千差万别,形态各异,但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都含有阴阳二气。因为任何物质都是有阴阳二气合成而来的。阴阳是一对矛盾,它们的互相补充,彼此和谐,对立统一,就形成了物质。

任何物质都含有阴阳,都含有矛盾,没有阴阳,没有矛盾就没有世界。




闫秀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