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国名相孙叔敖主持修建的安丰塘(芍陂)为何被称为“天下第一塘”?

郑桂军zgj


安丰塘古名芍陂,为春秋时期“楚相孙叔敖所造”,已有二千五百多年历史。史载是楚相孙叔敖建于楚庄王十七年至二十三年(公元前597—公元前591年),是中国历史上最古老的水利工程。它比都江堰、郑国渠还早300多年,2600多年前,孙叔敖选择该地比较低洼的地方,筑堤拦蓄源自江淮分水岭北侧的山源河水,纳六安县境内的龙穴山以西、小华山以东约390平方公里的花水入塘,引淠河水自淠源河上的众兴集南,经子午渠(淠源渠)至葛嘴汇山源河水入塘河。兴建起“陂周百十许里”的芍陂(安丰塘),下控1300多平方公里的淠东平原,其工程及治水理念和治水水平之超前,清嘉庆年间的《芍陂纪事》,系统地记述了芍陂工程及其文化历史。芍陂陂径及灌溉面积,古代记载,多不相同。《后汉书》、《通典》、《太平御览》、《太平寰宇记》、《无和郡县志》等书都说:“陂径百里”,或“凡迳百里”、“芍陂周二百二十四里”,或“周二百里”。

郦道元《水经注》则说“芍陂周一百二十许里”。《水经注》记载:“淝水流经白芍亭,积水成湖,所以叫作芍陂。”隋朝在此设置安丰县,芍陂又称安丰塘。

夏尚忠《芍陂纪事》亦载“周围凡一百余里,此孙公当日之全塘也。”郦注和夏纪所载陂周相当,考之地望,较为可信。芍陂灌溉面积,在籍所载,也多分歧,多数是“灌田万顷”,最多的说“数万顷”,少的说“五千余顷”以至“数百顷”。芍陂兴建后,历代都有修治,东汉王景、刘馥,晋刘颂,南北朝刘义欣,隋时赵轨,以及其后宋、元明清名代均有修竣。由于历代豪强抢占,战乱频繁,到建国前夕芍陂灌溉面积已不足8万亩。

《安徽通志·水系稿》载,芍陂有三源:“一淠水,今湮塞;一淝水,今失故道,一龙穴山水”。

1950年,安丰塘又遭大水灾,水毁严重。次年冬,做出了对安丰塘的恢复、整修规划,先后用了两个冬春,动员6000多名劳力,培修堤坝,整治10座斗门,将原28座斗门改并成24座,加固了众兴滚坝,疏通了淠源河,在鲍兴集附近的淠河上截流,最大进塘水量达60立方米/秒,蓄水量增加到3600万立方米。

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和地方先后投资投劳对安丰塘进行8次大规模治理、整修和加固。1958年,当地政府开始对安丰塘进行综合治理,为了根除旱灾对皖西丘陵区的威胁,以大别山区的5座大型水库为水源,开始兴建淠史杭灌溉工程,安丰塘被纳入其总体规划,成为灌区内最大的一座反调节水库。1958年10月,按照淠史杭灌区的规划设计,开始动工开挖淠东干渠,目的是把淠河上游佛子岭、响洪甸、磨子潭3座水库发电尾水经淠河总干渠引进淠东干渠,再直达芍陂(安丰塘),解决2000多年来安丰塘水源保证率低、泥沙淤积严重的问题。

遗址特点

安丰塘纳六安县境内的龙穴山以西、小华山以东约390平方公里的花水入塘,引淠河水自淠源河上的众兴集南,经子午渠(淠源渠)至葛嘴汇山源河水入塘河,水库巧妙地利用了当地东、南、西三面较高,北面低洼的地势状况,利用天然湖泊在四周筑堤利用当地土料和砂、砂砾、卵砾、石碴、石料等筑成的堤堰。主要是用来防涝、蓄水、灌溉的水利工程。安丰塘塘堤周长约二十五公里,面积约三十四平方公里,蓄水近一亿立方。放水涵闸19座,灌溉面积七万公顷。

文物遗存

孙公祠

孙公祠又名楚相祠、芍陂祠、安丰塘祠等。位于安丰塘北岸,为祀孙叔敖造芍陂而建,始于何时尚未能详。古名芍陂,为楚相孙叔敖主持修建。后人为纪念孙叔敖,在陂北建有一祠,故名孙公祠。

孙公祠占地面积三千多平方米。清代康熙时,寿州同知颜伯珣《孙公庙记》谈到当时孙公祠已有“殿庑门阁凡九所二十八间,僧舍三所就间,户牖五十有七户”。并还逐渐形成了一套祠宇制度。据《芍陂纪事》载,祠堂正殿祀奉楚国令尹孙叔敖像,东西配立汉至清代致力于兴修芍陂水利的官吏48人。

孙公祠内藏有古碑二十余方。有历代重修安丰塘记碑、禁侵塘为田之积水界碑、安丰塘灌区图示碑、孙公叔敖像赞碑等。这些碑刻都是研究安丰塘水利史的珍贵资料。其中许多碑刻还具有很高的书法艺术和鉴赏价值。其中有清代书法家梁书丹的行书《重修安丰塘碑记》。

其他遗存

安丰塘石碑

安丰塘其他遗存有邓艾庙塔、利泽门赏月、罩口观夕阳、孙公纪念祠、古城墙遗址、石马观古塘、五里迷雾、凤凰观日出、洪井晚霞、沙涧荷露。

1959年,安徽省文化局工作队曾在安丰塘越水坝附近,发掘出汉代水利工程——草土混合结构的堰坝遗址。出土遗物中有“都水官”铁锤,证明至少在汉代就曾设官管理此陂。

文化价值

安丰塘是中国水利史上最早的大型陂塘灌溉工程,选址科学,工程布局合理,水源充沛。它的建造对后世大型陂塘水利工程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千百年来,安丰塘在灌溉、航运、屯田济军等方面起过重大作用。新中国成立后,政府多次投入资金对安丰塘进行维修,充分发挥古塘效益,灌区农业生产有了很大发展,寿县也被列为中国商品粮生产基地县。一些国内外专家学者先后到此参观,对安丰塘水利工程历史之久长,设计建造之科学而且至今仍发挥着巨大效益评价极高。

经济价值

1957年蓄水量3600万立方米,灌溉面积31万亩。经修筑护坡、防浪墙,1977年以后,蓄水能力达到8200万立方米,年复蓄3—4次,受益4个区,2998个生产队,灌溉面积63万亩,是1949年的8倍。灌区由于有了水的保障,粮食产量大幅度增长,1979年产量3.85亿斤。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灌区人民实行农业生产责任制,1983年粮食产量达5.73亿(市)斤,商品棉500万斤,商品油料1500万斤,商品麻810万斤。1983—1987年,水旱灾害频仍,粮、棉、油、麻的产量仍有不同程度的增长,其中粮食年产量在6亿斤左右。











吉诚


芍陂(quèbēi)是春秋时楚相孙叔敖主持修建的水利工程,引期思水截流而成,又称期思陂,位于安徽省淮南市寿县。后因此地置有安丰县(已废,现有安丰镇),又名安丰塘(还有一说是东晋时因连年丰收,改名安丰塘),到目前为止,一直是淮河流域最重要的水利工程,被誉为"天下第一塘"。

那么芍陂为何能够赢得这一称号呢?

第一、修筑时间早。芍陂和都江堰、漳河渠、郑国渠并称为中国古代四大水利工程,但其修筑时间比魏国的漳河渠(西门豹渠)早200多年,比秦国的都江堰和郑国渠早300多年,是最先修建的水利工程,名副其实的第一”。

第二,功效大。楚国位居南方,穷山恶水,瘴气弥漫,本来就没有多少富裕之地。

芍陂修筑以前,因为地形、气候原因,淮南一带洪灾泛滥,属恶地。孙叔敖修建芍陂后,淮南地区一跃而成为不下于中原地区的富庶之地,很快成为楚国的经济要地,为楚国的强大奠定基础,后来楚庄王击败晋国,成为中原霸主,芍陂工程起到很大作用。

第三、福泽后世。芍陂不仅在当时对楚国的发展起到巨大的作用,对后世同样功不可没。选址科学,工程布局合理,达到达到"灌田万顷"的规模,这在生产力低下的封建时代是一个可观的成果。东汉以来,历代王朝接连修缮,新中国成立后再次修缮芍陂,到目前为止,芍陂工程蓄水

达7300万立方米,灌溉面积4.2万公顷。

1988年,芍陂成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5年,第66届国际灌排委员会国际执行理事会全体会议上,芍陂成功入选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单。

仅代表个人观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