項羽手下第一謀臣范增,水平到底如何?

王瑜瑜


漢高祖開國建立大漢之後,曾得意說道,運籌帷幄,決勝千里,我不如張良;治理國家,安撫百姓,我不如蕭何;統兵作戰,我不如韓信。這三人都是傑出的人才,我能信任他們,這就是我能夠奪取天下的最重要的原因。項羽卻連個多謀善斷的范增都不能信任,所以就失敗了。

范增以七十歲高齡輔佐項羽建立起了西楚王朝,被項羽尊稱為,亞父,可以說是項羽賬下的第一謀臣。他在很早之前就已經看出劉邦日後必成項羽的死敵,也有好幾次要求項羽一定要滅掉劉邦,當年劉邦攻進咸陽之時,他看到劉邦竟然在咸陽城與民約法三章,這時他就提醒了項羽劉邦是一個胸懷大志之人,所以必須儘早除掉他。

隨後範曾設下鴻門宴並派項莊舞劍時殺了劉邦,沒想到被項伯給阻擋攪和了,因為項伯已經收到劉邦的賄賂,而出手幫忙解救劉邦,項羽自持位高權重名門出生,手下40萬虎狼之師更是天下無敵,鴻門宴上讓他威驚四座,出盡風頭,所以根本不不屑殺掉劉邦,對他來說,要殺劉邦什麼時候都可以的,這其實是項羽根本看不起劉邦,這讓範曾對項羽失去信心,認為他優柔寡斷太過了。

公元前204年初,楚軍數次切斷漢軍糧道,劉邦被困在滎陽,於是向項羽求和,項羽竟然同意了,范增說到,漢易與耳,今釋弗取,後必悔之,於是項羽與范增急攻滎陽城。劉邦讓陳平施離間之計,項羽信了以為范增暗通漢軍,而削了范增兵權,范增大怒從而告老回鄉,項羽也同意了,范增說道天下事大定矣,君王自為之,願賜骸骨歸卒餌,未至彭城,後因背疽發作從而死在了路上。


晨汐看歷史


作為項羽第一謀臣的范增,謀略水平在當時應該屬於頂級水平,楚漢之爭與其說是項羽與劉邦的爭鬥,倒不如說是項羽智囊團同劉邦智囊團的爭鬥,項羽智囊團的首席謀士是范增,劉邦智囊團的首席謀士是張良,這兩個人的智謀都非常高,不過單從謀略來比,范增應該比謀聖張良更高一籌,這點從張良的表態也可以反應出來。張良說:‘’范增謀略三倍於我‘’。雖說這種話有張良謙虛的成分,但也有一定的道理,如此說來范增當屬‘’謀仙‘’。



范增是個高人,對天下局勢看得很準,可惜他的才能一直沒有得到施展,直到70歲時,楚國貴族項梁起兵反秦,他才得以出山,投靠項梁,正式開啟他輝煌的老年人生。當時項梁帶領會稽子弟兵度江而西,在薛地(今山東滕縣)與劉邦等反秦義軍匯合,范增的到來無疑是雪中送炭。



范增在反秦聯盟會議上,分析了目前的局勢,並指出陳勝吳廣起義失敗的原因,陳勝吳廣起義失敗是因為他們自己為王,沒有利用楚人反秦的力量,范增建議項梁立楚懷王后人為王,凝聚楚人反秦的力量。項梁接受了范增的建議,於是項梁派人找到了在民間替人放羊的楚懷王熊槐的孫子熊心,復立他為楚懷王,建立楚國政權。此舉得到了楚人的積極響應,項梁的勢力迅速增大,范增一出手,就顯示了他的遠見卓識。



公元前208年,秦將章邯在定陶大破楚軍,項梁戰死。隨後楚懷王任命宋義為上將軍,項羽為魯公,作為宋義的副手,范增為末將,不久項羽殺了宋義,實際掌握了楚軍,范增被項羽尊為‘’亞父‘’,由此范增開始盡心輔佐項羽。



公元前206年,劉邦破武關,率先進入關中地區,秦三世子嬰投降,秦朝隨之滅亡。按照協議劉邦應該被封為王,可被楚將英布武力破關,劉邦退出咸陽,駐紮在霸上。劉邦本來想著好好的表現一下,發佈安民告示,以得關中民心,沒想到勢力強大的項羽硬是插上一槓,沒有辦法,勢力不如人家項羽,只好忍氣吞聲。



劉邦的反常行為,引起了老謀深算的范增注意,於是他精心設計了一場鴻門宴,想要在鴻門宴上除掉劉邦,沒想到在鴻門宴上,劉邦的表現讓項羽非常受用,根本沒想要殺劉邦,范增氣得半死,當場發飆,說項羽不可救藥,並說滅項羽的一定是劉邦。



公元前204年,劉邦被項羽困在滎陽(今河南滎陽),做捶死掙扎,劉邦向項羽請和,范增極力阻攔。可在此時劉邦的智囊團成員陳平獻上一計,離間項羽和范增,雖說劉邦並不看好此計,但也只能死馬當活馬醫。陳平之計一點都不高明,卻成功了。范增一聲嘆息,無奈離去,病死途中。



范增的一生輝煌在最後的四年,可惜他並沒有實現他的抱負,他本想好好輔佐項羽爭得天下,做個開國功臣,可後來的項羽根本不按他的套路出牌,以至於心願未了身先死。從范增的一系列策略來看,他是個謀略大家,但我覺得他又是個另類,他作為項羽的謀士,完全沒有顧及項羽的面子和感受,經常把項羽當小孩一樣責備,讓項羽產生了牴觸情緒。因此我覺得范增雖為謀略大家,有才能,但確實沒有平衡的智慧,對於項羽的殘暴沒有做過阻止,這些足夠說明他還是一個自控能力很差的人,只能算是一個偏才而已。


一本夏


   【范增是秦末第一謀士,張良、陳平聯手才能對付。】

    作者:冷清先生,個人史學研究成果,嚴禁抄襲剽竊。

秦末,陳勝、吳廣起義天下反秦,一百多萬起義軍,分屬於數十個不同的派別,出現了一大批謀士,張耳、陳餘、孔鮒、張良、范增、酈食其、陳平、蒯通(蒯徹)、婁敬、叔孫通等等。孔鮒、叔孫通、婁敬都是儒家,儒家只能當朝廷的博士,他們的政治主張在戰爭中的作用不大;張耳、陳餘不是單純的謀士,他們還是帶兵打仗之人。把這五個人排除之後,著名的謀士就剩下范增、張良、陳平、酈食其、蒯通五個人。綜合評定而論,范增是天下第一謀士,張良只能屈居第二,陳平則排名在第三,酈食其之謀以舌辮著稱排名第四,蒯通之策近乎餿主意排名第五。

范增是安徽巢湖市居巢區人,天下反秦時他已經七十歲了,范增精通兵書戰策,好為奇門遁甲,范增之策有陽謀也有陰謀,縱橫家是戰略,兵家是戰術,范增有縱橫捭闔的戰略風範,也有決勝千里的兵家權謀。范增出場的時候,正是陳勝被莊賈殺害之時,各路起義軍和六國諸侯派系林立,楚國的反秦力量也分成幾大派別,天下反秦大業處於低潮時期,范增一出場獻給項梁的戰略謀劃,頃刻間就扭轉反秦大業的頹廢之勢。

陳勝王死了以後,陳勝的部將秦嘉立楚國貴族景駒為楚王,項梁派兵擊敗了秦嘉,合併了秦嘉的軍隊,擁兵10萬,景駒逃跑死在了梁地(開封東)。章邯秦軍先頭部隊到達粟地,項梁派朱雞石、餘樊君領兵交戰,餘樊君戰死,朱雞石兵敗逃到胡陵(山東魚臺縣),項梁引兵入薛城(山東棗莊南),殺了朱雞石。東陽人陳嬰擁兵2萬多,自己不敢稱王左顧右盼;陳勝的部將呂臣父子組織了蒼頭軍,號稱二十萬其實只有10萬,呂臣殺了叛徒莊賈,蒼頭軍在魏國和楚國之間搖擺不定;劉邦在沛豐一帶有兵2、3萬,楚地數千人的隊伍不計其數,項梁召集各路義軍到薛城開會,劉邦也前往薛城參加了會議。

范增前往薛城,對項梁說:“陳勝王為什麼失敗呀?秦國攻滅六國,楚國的滅亡是最冤枉的。想當初,楚懷王被秦昭襄王誘騙到秦國,楚懷王受盡屈辱死在了咸陽,楚國人憐惜懷念到今天。所以,楚國的預言家“南公”預言說:‘楚雖三戶,亡秦必楚’。陳勝首義之後,不擁立楚懷王的後裔,卻自己稱王了,對楚國人沒有號召力怎麼能長久呢?將軍你江東起兵後,楚國的各路義軍爭相歸附將軍,什麼原因呀?因為將軍世代為楚國將軍,大家都盼望著將軍能夠復立楚懷王的後裔為楚王,樹立起一面團結人心眾望所歸的大旗。”

項梁聽從了范增的建議,派人到民間尋找楚懷王的後裔,楚懷王的孫子熊心流落民間給人放羊,項梁把他找了回來,擁立為楚懷王,順應民心民意。楚地的各路義軍,都團結到了楚懷王熊心的周圍,項梁的10多萬軍隊,呂臣父子的10萬蒼頭軍,劉邦的2、3萬兵馬,陳嬰的2萬東陽兵收為楚懷王的近衛軍,諸多小股的起義軍也都歸順了楚懷王,重新整合的楚國軍隊不下30萬。楚懷王封陳嬰為上柱國,和楚懷王一起建都在盱臺,項梁被封為武信君。

范增出山後首次謀劃,具有深遠的戰略意義,立楚懷王熊心為王,不但團結整合了楚國的反秦力量,也在六國各路起義軍中豎起了一杆大旗,基本形成了反秦的統一戰線。楚懷王逐步上升為天下反秦的領袖,可以這樣說,范增的這一戰略謀劃奠定了反秦大業成功的基礎。幾個月後,項梁引兵北上亢父,與齊田榮、司馬龍且救援東阿,大破秦軍於東阿。隨後,劉邦和項羽攻破城陽,在濮陽城郊大破秦軍,秦軍收縮濮陽城。轉攻定陶沒有得手,西攻邕丘大破秦軍斬李由,項梁由是沾沾自喜有點驕傲了。

項梁驕傲而導致定陶戰敗身亡,楚國損失了數萬人馬,但是呂臣、項羽、劉邦率領的近20萬楚軍主力猶存。呂臣10萬蒼頭軍退守彭城東,項羽5萬江東軍退守彭城西,劉邦3萬沛豐軍退守碭郡。楚懷王熊心從盱臺前往彭城,收繳了呂臣、項羽的兵權親自掌管軍權,任命呂臣為司徒,呂臣父親呂青為令尹(宰相),項羽為長安侯號為魯公,唯獨沒有收繳劉邦的兵權,劉邦為碭郡長武安侯。章邯擊破項梁楚軍後,錯誤的認為楚地之兵不足為憂,隨即北上轉攻魏、趙、代、燕。

章邯秦軍攻破邯鄲,趙王歇、張耳數萬兵退守鉅鹿,王離兵團包圍了鉅鹿,趙王數次請求楚懷王出兵救援。楚懷王決定宋義為上將軍、項羽為次將軍、范增為末將軍率15、6萬楚軍主力北上救趙,劉邦率3萬偏師攻打秦關中,這個一正一偏的戰略決策,是反秦同盟和秦朝的大決戰。楚軍15萬主力救趙,會合各路諸侯兵20多萬,總兵力達到40多萬,和章邯秦軍40萬決戰鉅鹿;劉邦率偏師3萬攻秦關中,可以牽制30萬秦關中軍團,避免秦關中軍團馳援鉅鹿戰場。

項羽鉅鹿戰場和劉邦關中戰場,是相互聯繫、彼此牽連、相互聲援的。如果項羽不抗住章邯40萬秦軍團,劉邦攻擊關中不會輕易得手;如果劉邦不攻擊關中,秦30萬關中軍團極有可能北上增援。楚懷王的這個戰略決策,主意到底是誰出的史書沒有記載,肯定不是陳嬰、呂青、呂臣出的,這三個人在秦末戰爭中再也沒有大的貢獻。這個戰略謀劃很可能是范增、張良,范增是楚懷王身邊的謀臣,張良是劉邦的謀士,范增更容易接近楚懷王,很可能是范增策劃的,因此范增成為北上救趙楚軍主力的第三把手。

項羽殺宋義奪取楚軍軍權,不知道是不是范增謀劃的,但是,項羽率領15、6萬楚軍主力,和20多萬諸侯聯軍一道戰勝秦軍,圍殲王離兵團,一定有范增的謀劃,否則,項羽是不可能把范增稱為“亞父”的。劉邦率三萬偏師進攻關中,拱衛咸陽外圍的秦關中軍團有30萬,戰略要地滎陽、洛陽防線,秦軍超過了10萬。劉邦攻打昌邑(許昌)鄭州時,高陽狂徒酈食其投奔,成為劉邦身邊僅次於張良的謀士,張良為劉邦謀劃策略,酈食其為劉邦說城勸降。

劉邦以3萬兵攻入關中,秦王子嬰投降秦亡,張良的“避實擊虛”戰術建議功不可沒。以3萬兵強攻、硬取滎陽、洛陽、函谷關,就是把3萬兵打光,也不可能突破滎陽防線。南陽宛城有秦軍5萬,丹江、西陵主要是蕃兵,武關有秦軍5萬,嶢關有秦軍5萬,藍田、潼關兵力空虛,繞道南陽避開秦軍主力,進攻秦軍相對薄弱的地區,便於各個擊破,取得意想不到的戰略突破,劉邦先於項羽2個月打進關中。

范增和張良的第一次正面交手,就是項羽率軍想進關中,劉邦擋著不讓進。項羽兵40萬、劉邦軍10萬,雙方實力眾寡懸殊。劉邦手下司馬曹無傷暗中投靠項羽,范增言劉邦在山東的時候好酒及色,這次進入關中:“財物無所取、婦女無所幸,此其志不在小。”項羽聽從范增建議:“旦日饗士卒、擊破沛公軍。”項羽的叔父項伯和張良私交甚厚,連忙趕往劉邦軍營給張良報信,張良預先知道了項羽、范增的底牌,鴻門宴上范增、張良打成平手。

項羽40萬兵、劉邦10萬兵,力量對比懸殊天平向項羽傾斜,曹無傷給項羽暗通款曲,項伯給張良報信天平反正,雙方的暗鬥走向明爭,張良為劉邦預備多種應急手段,劉邦遂前往鴻門赴宴。事先項羽、范增商議好暗殺劉邦的計劃,鴻門宴上范增數次舉玦,暗示項羽對劉邦動手,項羽的猶豫不決沒有摔杯為號,范增鋌而走險詔項莊進帳舞劍,“項莊舞劍意在沛公”,項伯挺身而出化險為夷;樊噲闖宴則項羽亦有性命之憂,劉邦乘機率人逃脫,留下張良一人周旋。

鴻門宴後,范增和項羽密謀而“上下其手”,陰謀瓦解了劉邦稱“關中王”,也陰謀瓦解了齊王、趙王等人的勢力,建議楚懷王分封十八路諸侯,項羽自稱楚霸王領九郡之地。項羽陰命衡山王、九江王截殺義帝楚懷王,不見得是范增的主意,但是義帝楚懷王被截殺,天下登時大亂。田榮並王三齊擁兵十幾萬;燕王臧荼合併遼東王韓廣;陳餘起兵擁立代王趙歇復為趙王,攻滅常山王張耳擁兵十幾萬;劉邦兵出棧道、陳倉,合併關中三王,擁兵20多萬出關。

前206年4月,劉邦封漢中王,張良離開劉邦扶保韓王成,前205年2月,劉邦出函谷關。殷王、河南王、魏王豹遂降,擊敗韓王昌,立韓王信為王,張良離開劉邦一年後再次扶保劉邦,劉邦在洛陽發《討項羽檄文》,一定是張良的謀劃。劉邦彭城之敗,固然是劉邦輕敵所致,但是張良、韓信也脫不了干係,韓信會兵來晚了,張良出謀劃策不力比不上范增。彭城兵敗之後,漢軍集結滎陽,劉邦戰略決定張耳、韓信開闢第二戰場,劉邦固守滎陽吸引項羽30萬楚軍進攻,一定有張良的主意。

滎陽會戰打了一年多時間,楚漢相爭決戰滎陽打的就是消耗戰,實際上打的就是後勤保障,楚軍糧草兵源不斷,而漢軍糧草兵源不足,張良始終拿不出錦囊妙計幫助劉邦。滎陽糧盡之時,韓信遲遲不予增援,坐等滎陽城破劉邦戰死。劉邦聽從陳平之計,以四萬斤黃金賄賂離間項羽君臣,項羽開始疑心范增等人,削奪范增等人的權力,范增大怒說:“天下大事定也,大王好自為之,請賜骸骨歸田養老。”項羽准許了,范增未回到彭城,半路上突發心血管病而死。

范增雖然死了,滎陽會戰劉邦敗局已定,這就是范增所說:“天下大事定也”。范增的謀略之高,建議立楚懷王熊心,樹立了統一戰線的大旗,秦國最終滅亡。楚漢相爭二年,為項羽謀定“彭城戰役”、“滎陽會戰”之勝利,張良、陳平二人聯手,使用陰謀詭計方能制約范增。范增突發心血管疾病而亡,司馬遷記載為背瘡而死,而背瘡實際上是心血管病引起的。范增死後,項羽把一手好牌打的稀爛,項羽楚軍戰略形勢則急轉直下,項羽一敗成皋戰役、二敗廣武戰役,丟失成皋、洛陽、廣武、滎陽,從此走上滅亡的道路。

我是冷清先生,為您推送不一樣的歷史真相,如果您喜歡敬請關注“冷清先生”頭條號,謝謝!

 








冷清先生


范增,秦朝末期戰爭中霸王項羽的主要謀士,秦末著名政治家,在七十歲的時候出山相助項羽,項羽稱其為“亞父”,范增在項羽心中的地位是非常高的。范增七十歲出山幫助項羽,項羽在他的幫助下,不斷的發展壯大,乃至最後成為了各路諸侯中勢力最大的,併成立了西楚政權。

在范增的幫助下,項羽的勢力不斷髮展壯大,要是一直堅持范增的策略,或者在鴻門宴上殺掉劉邦,項羽極有可能成為皇帝。但是項羽總是在關鍵的時候掉鏈子,好幾次放跑了劉邦,為自己的失敗種下了禍根,這還不算,最重要的是項羽還中了陳平的離間計,對范增產生了猜忌,導致范增不得不辭官歸鄉並病死在了回家的途中。范增的離去,使項羽失去了與劉邦爭奪天下的機會。

范增的謀略真有那麼厲害嗎?其實聰張良評價范增可以知道,張良曾說過:“范增智謀三倍於我。”張良這話的意思是說范增的智謀是自己的三倍。張良被劉邦譽為“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是漢初三傑之一,為劉邦奪取天下立下了汗馬功勞,張良自認為自己的謀略遜於范增,可見范增智謀之高明。

但是范增也有一個致命的弱點,不能正確處理和項羽的關係。一個好的謀士,不但有謀劃天下的能力,也要學會處理好和主公的關係,不能揣摩主公的心思,不能擺正自己的位置,主公不用你的計謀,也施展不出來。而縱觀項羽和范增之間的關係,到後期真的是不怎麼樣。比如著名的鴻門宴上,劉邦逃走後,范增當著劉邦未能帶走的隨從,氣的拔出劍來,把劉邦送來的玉斗給劈成兩半,接著,還不解氣,痛罵了項羽一句:“豎子不足與謀,奪項王天下者,必沛公也。吾屬今為之虜矣”范增當著劉邦手下的面,就公然指責自己的主公,這樣的情商也真的是太低了。要知道項羽是一個多麼驕傲又自負的人,項羽楚國頂尖貴族出身,少年成名,鉅鹿一戰天下皆知,范增這種把項羽當做孩子似的進行訓斥,說明項羽的胸懷還是夠大的。更何況在鴻門宴上范增用項莊舞劍刺殺劉邦,搞這種項羽事先不知道的小動作,簡直是太過分了,雖然這種出發點是好的,但是放在誰的心裡都不會舒服。這也為陳平運用離間計留下了縫隙。

總的來說,范增是一位優秀的謀士,智計超群且心狠手辣,為項羽成就西楚霸王的偉業立下了汗馬功勞,但是情商太低,不懂得尊重項羽、不會處理於領導的關係,導致了自己失意而去的悲劇,也導致了項羽霸業未成的遺憾。


燕山永固


作為項羽手下的第一謀士范增的水平究竟如何呢?關注我,讓你知道歷史的真相!

范增在謀略方面,那是相當不錯的

首先就是他總是可以一眼看透敵人的戰略意圖,並且提出相對應的措施。所以在范增離去之前,劉邦有蕭何、張良(此時韓信雖為大將軍,但實際還未被重用),卻始終在楚漢之爭中落於下風。但在做臣子的方面,范增的水平就很低了,他根本不懂為臣之道,表面上稱呼項羽為君王,但內心其實還是把項羽當做一個“毛頭小子”,一會指桑罵槐的喊“豎子”,一會兒又對著君主“發怒”。如此沒有分寸的臣子,項羽又怎麼敢重用他呢?優秀的謀士,拙劣的臣子就是說的范增!


如果范增不是因病早死——劉邦想要一統天下很難以西漢三傑的謀略家張良為例,張良在戰略上根本不能和范增抗衡,只在戰術上有較好的表現。這就是張良為什麼無法復立韓國只能投靠劉邦的原因。

在戰略大局上,劉邦比張良還好要強!

范增的謀略有明確記錄的謀略:

1、勸項梁立楚之後。在陳勝被擊敗時,項梁尚未決定是否自立時,范增以一句“楚雖三戶,亡秦必楚”的話,勸項梁立楚懷王孫子為楚懷王,收攏天下人心。可以說,

楚國之所以在秦末勢力最大,就在於范增立楚之後策略,收攏天下人的同情之心:“夫秦滅六國,楚最無罪。”給出了反秦的最大理由和人心向背。拒絕劉邦求和。在彭城之戰後,面對劉邦以滎陽為界的投降要求,范增要求項羽拒絕並圍攻滎陽必殺劉邦。理由是:漢就要被攻破了,今天不攻下,改天必然後悔。

在秦末漢初那個各種牛逼人物輪番弄潮的時代,范增絕對是第一流人物,他的水平並不遜色於劉邦手下的“漢初三傑”。


劉邦在評點漢初三傑的時候,還特意提了一句范增。劉邦說:“此三者,皆人傑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項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為我擒也。

”劉邦的意思是說,劉邦能取得江山,毫無疑問是有三傑的幫助,而項羽手下也有一個同等水平的人才范增,項羽卻沒能用他,所以敗在了咱老劉的手下。就是因為劉邦知道範增的厲害,所以,鴻門宴以後,在項羽圍攻榮陽的危機時刻,劉邦不惜花萬兩黃金讓陳平離間范增跟項羽,如果范增還是得到項羽的重任,劉邦這一次凶多吉少


武大官人


范增是項羽手下的謀士,有人說如果項羽能夠重用范增,必定會得天下,認為范增有能力輔佐項羽奪得天下的能力。

但是我卻讓認為范增雖然名聲很大,但是能力並不高明。在史書上有記載的范增的事蹟寥寥無幾。

第一件事是范增勸項梁立楚王后人為王,不要自己稱王,這樣才能收攏人心,當時項梁採納了范增的意見,因此項梁的實力壯大起來。

這件事情說明項梁是能夠虛心接受意見的,但是在隨後的戰爭中,范增卻沒有起到謀士的作用,在定陶之戰中楚軍大敗,項梁戰死。

第二件事是范增最出名的事是“鴻門宴”,范增建議殺掉劉邦,以後劉邦必成大患,但是項羽沒有采納范增的意見。於是發生了歷史上著名的“項莊舞劍,意在沛公”事件。雖然此次失敗的原因是項羽沒有接受范增的意見,但是范增沒有想辦法將項羽說服,也可以從側面說明範增才能不夠。

第三件事是劉邦被困滎陽,於是想要向項羽求和,項羽打算同意,但是范增不同意,於是項羽和范增急攻滎陽。後來劉邦的謀士陳平利用離間計離間了范增和項羽的關係,范增負氣告老還鄉,死於途中。

這件事情也說明範增的才能有限,沒有辦法消除項羽的疑慮,反而負氣出走。

因此從以上看出范增的才能有限,並沒有給項羽提供更多的謀略上的幫助,僅有的三次記載還有兩次失敗的記錄。

所以可以得出結論范增的水平並不高明。


逝去即歷史


范增的水平,水準下。

跟張良相比,存在代差;跟酈食其相比,止於空談;跟陳平相比,就是鬥不過。

從結果反推水準,不公正,因為項羽和劉邦這兩個主公直接決定了謀臣能夠發揮多大的作用。所以,就看范增的奇計建議就行了。

01.格局天下:范增的道德論,天下比比皆是

今陳勝首事,不立楚後而自立,其勢不長。

范增千里赴薛地,投靠項梁。他提出的第一個建議是格局天下的戰略之計,就是項梁集團應該採取什麼樣的大戰略。

首先是總結陳勝失敗的原因。他認為陳勝不立楚後,所以其勢難長,於是“陳勝敗固當”。

然後是推理項梁集團的戰略。就是擁立楚國王室子孫,扛著楚國的大旗去反秦。

君起江東,楚蜂午之將皆爭附君者,以君世世楚將,為能復立楚之後也。

所以,立楚後、反暴秦,除了陳勝的教訓外,還有三點論據支撐:

一是“楚最無罪”,秦滅其他五國,因為其他五國咎由自取。但是,楚國沒招誰、沒惹誰,所以不該被滅。

二是“楚雖三戶,亡秦必楚”,因為楚懷王被秦人所害、因為楚國最無罪,所以楚人對秦的仇恨最深,所以扛起楚國旗號,才能凝聚人心、才能壯大自己。

三是“以君世世楚將”,項梁家世世代代為楚國將軍,所以項梁奮起江東而楚人紛紛來投。簡單說,因為你們老項家是楚國貴族,所以楚人紛紛來投。

實際上,范增所論,就是在解決一個問題:造反的合法性問題。就是項梁集團得講一個故事,爭取最多的人心、集中最大的力量,這樣造反才能成功。

范增的立論很正確,也很好。但是,從分析到推理,全是道德論,而能達到這個水準的,可不止范增一個人。

首先是陳勝,他建立的政權號“張楚”,也就是張大楚國的意思,與范增的想法沒啥差別。陳勝不立楚國王室子嗣,一是他找不到,二是戍卒只認陳勝,所以驟然揭竿而起,只能怎麼簡單怎麼來。

其次是其他諸侯,齊地田儋立了齊國王室後裔,張耳和陳餘在趙地立了趙王歇,陳勝在魏地扶植了魏王豹。這些人玩的手段,跟范增都是一個套路。

所以,范增玩得手段,天下諸侯都在玩,這並沒有什麼太突出的。而其總結的原因、憑藉的論據,也就是論證方式,也沒什麼稀奇的,都是想當然的道德論。

02.關係攻略:鴻門宴的設計,不如項羽分封

當是時,項羽兵四十萬,在新豐鴻門,沛公兵十萬,在霸上。

項羽的諸侯集團與劉邦的扣關兵團,都聚集在了關中咸陽。范增的建議,很簡單,就是趁勢消滅劉邦。

但是,看項羽和劉邦的實力對比,就知道這時候組織幾十萬規模的大戰爭,不僅勝敗難定而且不合時宜。

項羽的四十萬大軍是諸侯聯軍,項羽的直屬部隊,也不超過十萬。而劉邦已經有了十萬大軍。所以,其他諸侯軍不見得會聽項羽的,跟著他一起搞戰爭、打劉邦是要死人的。

而且千里赴秦的諸侯軍,一直沒說怎麼解決後勤問題,就是他們吃啥,反正肯定不是從河北帶著糧食殺到關中的。所以,當務之急是接手秦帝國的關中財富,大家先填飽肚子,然後趕緊分錢分地。這才是諸侯最關注的,至於劉邦,沒人願意理他。

所以,范增的這個設計,不僅勝敗難定而且不合時宜。

然後就是鴻門宴。鴻門宴與其說是項羽擺的,不如說是劉邦強行要約的。

伸手不打笑臉人,劉邦不僅笑臉而且還帶了禮物,再有就是劉邦跟項羽是同袍戰友、跟諸侯是聯盟關係。所以,項羽和諸侯將軍們,就是再冷臉,也得擺一局酒席,跟劉邦同志交流一下感情。而就是在這局酒席上,范增居然要玩“項莊舞劍、意在沛公”,就是直接殺了劉邦了事。

楚國是諸侯盟主,只是明面上說,項羽才是諸侯的老大。當老大的項羽能這麼玩嗎?項羽沒殺劉邦,分封完了還立即打仗,說明項羽的威信不夠強。如果鴻門宴上殺劉邦,項羽這就是在自毀人設,那麼諸侯反叛就不用等到項羽分封了,直接就可以開打了。

項羽沒聽范增的,而是藉著分封的機會,把劉邦封到了巴蜀。

其實,這個策略已經夠高明的了。項羽充分利用自己這個諸侯盟主的優勢,把劉邦欺負得要多慘有多慘。如果不是劉邦僥倖打敗章邯,他根本就翻不過秦嶺大山,只能在巴蜀踏實待著。

03.戰場決策:只有戰略而無攻略

彭城之戰後,就是楚漢滎陽對峙,劉邦被項羽大軍包圍在了滎陽城。被徹底打慫的劉邦,派出使者、向項羽求和。就是咱們大家都別打了,簽訂和約,我劉邦回我的關中,你項羽回你的西楚。

項羽被劉邦說動,準備答應。其實,劉邦沒那麼會說話,項羽也沒有那麼耳根子軟,主要是項羽打得也非常艱難。

從西楚追到滎陽幹劉邦,這是越國作戰,將士戰心、糧食後勤都是問題。

此外,其他的趙地、齊地都不安分,需要好好整治一番;九江國英布造反被平後,也需要梳理一下秩序。

漢易與耳,今釋弗取,後必悔之。

范增的建議是劉邦容易打,現在放棄不打,以後肯定會後悔。不知道項羽以後會不會後悔,因為他聽了范增的,就是猛攻滎陽,而結果就是楚漢爭戰連年不休。

范增這個戰場決策,其論證支撐是“漢易與耳”。但是,劉邦一點也不容對付,成皋滎陽之戰打了兩年零三個月,劉邦不僅沒被幹掉,反而是越打越強。

所以,滎陽之戰中,范增的主要決策就是項羽你給我揍劉邦。

但是,到底怎麼揍以及圍繞楚漢爭霸的大戰略,應該怎麼打,他沒說。打還是不打,是戰略問題;怎麼打,就是攻略的問題。你不能總有戰略而無攻略,只告訴主公往哪個方向走,卻不說怎麼走。從這個角度來說,范增這個謀臣不算合格。

04.對比劉邦的謀士:范增也就是水準下

劉邦的底子薄、起步晚,所以根本輪不到他格局天下。但是,被封漢王和楚漢爭霸的時候,他就得格局天下了。格局天下,簡單說,就是以天下為棋盤,為自己的陣營確定出一個大戰略來,就是解決怎麼走的問題。

這個問題是張良幫著完成的,具體就是下邑奇謀。張良根本就沒玩什麼道德淪,什麼天下人心、什麼諸侯旗幟,統統不考慮。目標只有一個,就是打敗項羽、爭天下。打敗項羽的攻略就是三個人:一個是韓信,去北掃諸侯;一個是彭越,梁地撓楚;再一個就是英布,九江叛楚。戰略和攻略一起出來了,而且是以整個天下為棋盤的大布局。跟范增比,提出下邑奇謀的張良,簡直就是代際碾壓。

酈食其跟范增在格局天下上應該是一個水準的,因為他也好玩個人心所向、玩個諸侯旗幟,建議劉邦大封六國之後,實際上就等同於讓劉邦自廢武功。還好,張良又來了一個借著論勢,徹底否決了酈食其的建議。但是,酈食其的水平卻在水準上。原因就是除了道德論,他也能胸中藏山河、眼中透人心。

楚漢成皋之戰,劉邦扛不住了,要放棄成皋滎陽退縮到鞏洛一帶。而酈食其則堅決不同意,原因就是成皋有險可守而鞏洛無險可守。而且,這時候就應該示強諸侯,因為大家都會倒向強者,而放棄成皋就是在示弱諸侯,示弱諸侯的結果就是諸侯叛漢歸楚。同時,為了進一步堅定主公劉邦定死成皋的決心,老人家千里赴齊地,為劉邦結盟齊國田氏,最後單車下齊地70餘城。所以,酈食其的水平得在水準上。

滎陽之戰的時候,也就是公元前204年,范增被項羽趕跑了,病死在了回彭城的路上。《史記》記載,陳平用計挑撥了項羽跟范增的關係,所以導致范增負氣而走。范增大才未展、項羽有一范增而不用,都是因為陳平的詭計多端。但是,這就真心不能埋怨陳平了。離間計,大家誰能用,陳平是劉邦的謀事,可以用;你范增還是項羽的謀士,也可以用。所以,只能說范增技不如人,而不能說陳平太狡猾。所以,跟陳平比,范增就是技不如人,水準有差距。

居鄛人范增,年七十,素居家,好奇計。

如果真如司馬遷所說,范增年七十、素居家,那這個人的“好奇計”就是村裡面和辦公室裡搞政治的水準,擔當不了博弈天下的重任。

范增素居家,老宅男、宅到了70歲,又沒有互聯網,他怎麼知道外面世界是什麼樣子、發生了什麼變化。而張良呢?五世相韓的貴公子,年少“學禮淮陽”,經歷了國破家亡,32歲組織了博浪沙刺秦始皇,流落草莽、遊俠近20年。范增與張良對比,這就是兩個不同的物種。所以,張良是水準上的水準上,而在家裡宅了幾十年的老范增,只能勉強接近水準。

跟酈食其比、跟陳平比,就只能以結果論了,酈食其幫助劉邦扣關、幫助劉邦單車下齊地七十餘城,陳平六出奇計、後來當上了大漢丞相。而這些事情,統統是范增玩不了的,而且也沒有機會玩,直接被陳平的離間計折騰走了。

即便范增有機會施展才華,他又施展了什麼才華?

擁立楚國王室子嗣、張打楚國旗幟,這是陳勝都能玩得了的。建議鴻門宴上直接殺掉劉邦,這是黑社會火併的手段。而項羽是諸侯盟主、還要當西楚霸王,劉邦與項羽既是同袍又是同盟,是楚國重臣。大家都是廟堂人,是諸侯級別的人物,還能再玩江湖手段嗎?所以,范增就是鼓動村長打村書記的水平,至於諸侯爭霸,他玩不了。


減水書生


范增只知謀事,不懂謀身,註定結局淒涼。

在秦末漢初那段波瀾壯闊的歷史時期,文臣武將英雄輩出。其中智謀之臣,最出色的當屬張良、陳平、范增、酈食其和蒯通等人。他們的水平高低,該如何排名?世人眾說紛紜,很難有統一的標準。在筆者看來,稱得上大謀略的,當屬張良、范增和蒯通。陳平的計謀雖天下無雙,但稱不上大韜略,酈食其只能算是舌辯之士。

張良、范增和蒯通,是這段歷史時期最出色的三大謀略家,但最後的結局卻大相徑庭,只有張良功成名就,悠然終老。原因就在於張良不但善於謀國,也善於謀身,而范增和蒯通只知謀國,不懂謀身,最終結局,只能是功敗垂成,淒涼收場。所以,綜合謀國謀身的水平,項羽手下第一謀臣范增,其水平遠在張良之下,與蒯通在同一水平。

范增作為楚軍的第一謀士,楚國主要的戰略家,最出彩的成就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以陳勝失敗的原因為切入點,借用“楚雖三戶、亡秦必楚”的話,力陳楚軍的主要領導項梁,擁立原來楚王的後代熊心為楚懷王,贏得了江東的人心和民望,使楚軍快速發展壯大。二是項羽取得楚軍的軍事領導權之後,范增以犀利毒辣的眼光,從眾多的諸侯中將劉邦鎖定為楚國最主要的敵人,堅決建議項羽藉故殺了劉邦。鴻門宴上殺劉邦不成,又建議項羽將劉邦分封到偏遠閉塞的蜀地為漢王。就憑這兩大戰略謀劃,如果項羽能夠採納,就足以改寫歷史,范增也足以功成名就。但項羽沒有接受范增的謀略,從表面上來看,是項羽的剛愎自用,不納良言,但同時也有范增不懂謀身,沒有獲取項羽絕對信任的原因。所以,范增的計謀雖好,但終究沒有付諸實施,等於是空言,這也是范增的水平遠比不上張良的原因所在。

范增沒有識人之明

俗話說“良禽擇木而棲,賢臣擇主而事”。在秦末漢初那個英雄輩出的時代,各路諸侯層出不窮。張良、陳平、韓信等人,雖幾經波折,但仍然不改初衷,最終選擇了劉邦作為輔佐的對象,與明主一起建功立業,打下了大漢江山,也成就了自己各自的輝煌人生。但范增卻沒有識人之明,固執地選擇了狹隘自負、剛愎自用、殘暴無道的項羽作為事奉的君主,且不知悔改,不懂迷途知返,不但毀了自己的前途和一世英明,還白白送了自己的一條老命,結局淒涼,令人扼腕嘆息。

范增不善於處理人際關係

項梁去世時,將項羽交付給范增,讓范增鼎力輔佐,並讓項羽以“亞父”尊稱范增。項梁也許是出自真心,范增卻絕對不可以當真。但他范增卻不善於處理這種人際關係,不懂為臣之道,真心將自己當成項羽的“亞父”,以長輩自居,將君主項羽當小孩對待,高興時呼項羽為“羽兒”,不高興時呼項羽為 “豎子”。一個國家的君王,是萬民之主,特別是戰爭時期更需要絕對的權威。而不知天高地厚的范增,動不動就想凌駕於君王之上,表面上看是對項羽的不尊重,其實是損害了項羽作為君王的絕對權威,像項羽這樣蓋世無雙的英雄,是無論如何也接受不了的。所以,當漢軍中的陳平,實施並不高明的離間計,就徹底撕裂了范增與項羽之間的信任。與其說是陳平計謀的作用,倒不如說是范增與項羽之間的關係本來就存在裂縫,彼此間的信任本來就存在危機。而這種裂縫和危機,主要責任是在作為人臣的范增。

范增不懂進退之策

陳平離間項羽與范增成功,項羽開始不信任和反感范增。作為一個頂級的謀士,這個時候卻不知進退,不懂蟄伏隱忍,而是選擇盛怒之下負氣出走,“天下大事定也,大王好自為之,請賜骸骨歸田養老。”正在氣頭上的項羽,也就順勢同意了。可憐七十多歲的范增,孤苦伶仃地經受顛簸之苦,還在回老家彭城的半道上,就因背瘡發作而死。

范增其實還有另外一種完成不同的選擇。既然項羽不信任,也不同項羽鬥氣,選擇暫時放權,什麼事也不管,在軍中做個閒散之人,像徐庶進曹營一樣,一言不發,不出一計一謀。等一段時間,吃盡苦頭的項羽,一定會識破陳平並不高明的離間之計,也一定會明白自己離不開范增的智慧。如此,范增與項羽的君臣之誼仍可挽回,楚國的大業仍還有前途,項羽也不至於落到最後自刎烏江的下場,范增不至於淒涼地死在半道了,一世功名毀於一旦。

總體來說,因為范增只善於謀事不懂謀身,所以雖然有過人的才智和韜略,但卻不會有成就大業的機遇,其水平自然大打折扣,根本不可能與張良比肩,其謀身的本領甚至比蒯通都差了一籌。@晨風曉月趣歷史,期待與您交流!


晨風曉月趣歷史


范增水平其實不咋樣,世人誇大了他的作用。公元前201劉邦當皇帝后跟大臣討論他跟項羽得失天下的原因。高起、王陵認為劉邦激賞而項羽摳賞。劉邦聽了認為沒有說到重點。劉邦認為是因為他任用蕭何、張良、韓信,所以才能奪得天下。在劉邦看來項羽的失敗是因為不能用人,即使是有范增這樣的人才也不能用。而項羽有一范增卻不能用。三者皆人傑,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者也。所以一些人認為項羽如果信用范增,也許得天下的就不是劉邦了。但我個人認為即使項羽用范增也終將失天下。雖然劉邦當皇帝后講項羽有一范增都不能用,所以失天下。劉邦原意是講項羽不能用人,而不是說項羽用了范增就不會失天下。在項羽征戰天下之際,屢屢犯錯。未聞范增三何良諫和勸阻,對比劉邦是有的。

范增一生有四次建議,一是立楚國後人為王、二是勸項羽殺劉邦、三是把劉邦封在巴蜀、四是拒絕跟劉邦議和。

陳勝吳廣起義反秦失敗後,范增前去見項梁。范增對項梁講:陳勝失敗的原因就是因為不立楚王之後而自立,不能充分利用楚國反秦的力量,導致其勢不長。您(項梁)渡江以來,楚地將領紛紛前來依附,就是因為項氏世代為楚將,人們以為他能復立楚國社稷。應該順從民眾願望,扶立楚王的後裔。項梁等人接受了范增的提議,找到了在民間替人放羊的楚懷王熊槐的孫子熊心,復立為楚懷王,順從楚國人心。

於是項梁然其言,乃求楚懷王孫心民間,為人牧羊,立以為楚懷王,從民所望也。


鴻門宴殺劉邦的理由是因為其志向遠大和有天子氣。沛公居山東時,貪於財貨,好美姬。今入關,財物無所取,婦女無所幸,此其志不在小。吾令人望其氣,皆為龍虎,成五采,此天子氣也。急擊勿失。這樣的理由本來在道義上就站不腳。就算要除掉劉邦也得有過的去的理由。難道對天下公佈是因為劉邦志向遠大和有天子氣的原因?既然你范增明白劉邦在關中廣施恩德是有遠大志向,那為何項羽在關中燒殺搶掠時不勸阻。至於鴻門宴上讓項莊舞劍殺掉劉邦的行為更是讓天下人所不恥。項羽身為天下主宰本來就應該以正義討伐不義,范增不僅勸阻反而這樣做。這不是陷項羽於不義之地。所以當樊噲責罵項羽如此對待有功之人時,項羽只得沉默。

史記:“勞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賞,而聽細說,欲誅有功之人。此亡秦之續耳,竊為大王不取也。”項王未有以應。三國時有人建議司馬昭派刺客殺掉蜀漢大將軍姜維,當時荀勖就勸阻,司馬昭也接受了。晉書:明公為天下宰,宜杖正義以伐違貳,而以刺客除賊,非所以刑于四海也。


楚漢相峙時,劉邦想再次攻打被項羽佔據滎陽。郎中鄭忠勸說應堅守不戰。應派人去協助彭越擾亂楚地,把戰火燒到楚地去。

漢王聽其計,使盧綰、劉賈將卒二萬人,騎數百,渡白馬津入楚地,佐彭越燒楚積聚,復擊破楚軍燕郭西,攻下睢陽、外黃十七城。而韓信攻攻佔齊國,項羽派龍且率軍北上齊國,龍且被韓信所擊敗。史記:項羽聞韓信破齊,且欲擊楚,使龍且救齊。這時劉邦派人向項羽求和,目的是讓項羽把父母妻子還給他。而項羽同時議和是因為楚軍缺糧。史記:漢兵盛食多,項王兵罷食絕。而范增只會說漢軍很容易打敗,不能議和。但你倒是拿出解決辦法來呀。韓信在齊國向南進攻楚國,彭越則切斷楚國糧道。項羽既要跟劉邦在滎陽對峙,根本無力回援。范增並沒拿出解決向辦法,只是一味的講不能議和。項羽不接受,他就要辭職回家。項羽那麼傲的人,不是迫不得已會跟劉邦議和嗎?當時項羽已經給逼的置一口大鍋準備把劉太公煮了以逼劉邦投降。還要跟劉邦單挑一決勝負。史記:彭越將兵居梁地,往來苦楚兵,絕其糧食。田橫往從之。項羽數擊彭越等,齊王信又進擊楚。項羽恐,乃與漢王約,中分天下,割鴻溝而西者為漢,鴻溝而東者為楚。

項羽在滅秦和楚漢之爭時屢屢犯錯,也未見范增有何勸諫和良策。相反劉邦是有和相反的做法。

矯殺卿子冠軍而自尊:

公元前208年項梁被秦軍所殺死,項梁之死也是因為不聽宋義之言。楚懷王任命宋義為上將軍,項羽為次將,范增為未將,三人率軍救援趙國。宋義率軍至安陽,停留四十六日。項羽於是去找宋義並對其講:“現在秦軍把趙王包皮皮圍在鉅鹿城內,我們應該趕快率兵渡過黃河,楚軍從外面攻打,趙軍在裡面接應,打垮秦軍是確定無疑的。”而宋義則持反對意見。宋義講:我認為並非如此。能叮咬大牛的牛虻卻損傷不了小小的蟣蝨。如今秦國攻打趙國,打勝了,士卒也會疲憊,我們就可以利用他們的疲憊,一舉擊敗邦軍。如果秦軍打不下趙國,我們就趁機率領軍隊擂鼓西進,一定能殲滅秦軍。所以,現在不如先讓秦、趙兩方相鬥。若論披堅甲執銳兵,勇戰前線,我宋義比不上您,若論坐于軍帳,運籌決策,您比不上我宋義。”於是通令全軍:“兇猛如虎,違逆如羊,貪婪如狼,倔強不聽指揮的,一律斬殺。”因下令軍中曰:“猛如虎,很如羊,貪如狼,彊不可使者,皆斬之。

不得不說宋義的這個策略是置楚軍於不敗之地。但項羽卻汙衊宋義謀反,假借楚懷王的命令除掉宋義。

項羽殺掉宋義,自然是引起楚懷王及楚將的不滿。史書並沒有記載范增的意見,我認為是默認項羽的行為。我認為項羽殺宋義奪軍權是為了給項梁報仇。雖然鉅鹿之戰打贏了。


項羽所過殘滅:

項羽成為楚軍統帥後,所過之處無不殘滅。諸侯起事誅秦時,秦兵依舊強大。常常乘勝追擊義軍,諸將都畏其威而不敢入關。只有項羽恨秦軍打敗並殺死項梁,願意和劉邦西進入關。而楚懷王的一些老將都說: 項羽為人,悍好殺,原先攻下襄城,襄城幾無遺類,項羽所過之處都遭殘滅。且楚軍在多次進取中前楚王陳涉、 項梁都以失敗告終,不如另派一位寬厚長者仗義西進, 告諭秦地父老兄弟。秦地人民受秦朝之苦已久,要是果真有一位長者領兵,秋毫不犯,秦都咸陽應當是能夠攻下的。項羽不能擔此任,只有劉邦平日就是一個寬大仁厚的人。 從楚懷王部下人的話中可得知項羽襄城大肆殺掠,襄城幾乎成為空城。而項羽征戰過的地方都遭受殘滅。


劉邦和項羽進入關中的做法就相反。劉邦做法:乃封秦重寶財物府庫,還軍霸上。與父老約,法三章耳:殺人者死,傷人及盜抵罪。餘悉除去秦法。秦人對此反應:秦人大喜,爭持牛羊酒食獻饗軍士......人又益喜,唯恐沛公不為秦王。項羽做法:引兵西屠咸陽,殺秦降王子嬰,燒秦宮室,火三月不滅,收其貨寶婦女而東。秦人對此反應:秦民大失望。劉邦會在關中廣施恩德是因為我張良和樊噲的勸諫。而項羽相反的做法,范增卻並沒有勸諫。因為史書並沒有記載。

公元前205年冬天項羽擊敗田榮,逃至平原被人所殺。本來齊國已經翻不起浪來了,但項羽錯犯了一個大錯誤。就是在齊國燒、阬、虜,田榮弟弟田橫因此聚集數萬人反抗,立田榮兒子田廣為齊王。項羽不得已繼續留在齊地征戰。使得項羽深陷齊國戰場,只能看著劉邦定三秦攻韓、魏、河南等地。項羽對於反叛他的諸侯,手段只有一個就是武力征討。項羽對他們從來不會撫、招。也可以說項羽從來不會低頭。史記:遂北燒夷齊城郭室屋,皆阬田榮降卒,系虜其老弱婦女。徇齊至北海,多所殘滅。齊人相聚而叛之。於是田榮弟田橫收齊亡卒得數萬人,反城陽。項王因留,連戰未能下。

這樣的行為明顯是錯誤的,也不見范增勸阻。


而劉邦做法則是相反,並廣施恩德。公元前206年撫關中父老。公元前205年施恩德於關中百姓,賜民爵一級。蜀、漢百姓軍事勞苦,免除兩年租稅。關中籍士卒免除一年役。民五十歲以上,有德行的選為三老。每鄉一人,每縣從中選一人。免除徭戍,每年十月賜酒肉。公元前204年劉邦入關中在櫟陽,置酒肉慰勞關中父老。公元前203年劉邦下令漢兵戰死的,送回家鄉安葬。地方政府負責安藏所需的東西。並用豬羊祭祀他們,地方官員一定要親自為他們下葬。

漢書:四方歸心焉。


項羽分封不公,天下再起紛爭:

天下再起紛爭的首要原因是諸侯認為項羽分封不公。史記:項羽為天下宰,不平。從史記的這段記載說明項羽分封天下在一些諸侯看來是不公平的。項羽把原來五國的王都改封到偏遠條件差的地方,而把好的經濟發達的地方封給故王他們的部下。就是說項羽把魏、趙、齊、燕、韓等王都改封到比較差的地盤上,好地盤卻讓他們的部下了,所以諸王也是不滿。史記:今盡王故王於醜地,而王其群臣諸將善地。常山王張耳本是趙王歇的手下。但因隨項羽入關,封為常山王。而趙歇原為趙王,但項羽把他遷到代地為代王。把原趙國好的地盤給了張耳。河南王申陽原來是趙國的將軍,屬於張耳的人。率軍攻下河南,迎項羽 。把原來戰國韓國西部分給他。韓成的韓國只有原來戰國的一半。史記:瑕丘申陽者,耳(張耳)嬖臣也,先下河南,迎楚河上,故立申陽為河南王,都雒陽。

殷王司馬卬原是趙國的將軍(即趙王歇的部下),曾隨項羽入關。項羽把戰國魏國一分為二,南為殷北為西魏。史記:趙將司馬卬定河內,數有功,故立卬為殷王,王河內,都朝歌。就是說原來趙王歇的部下張耳、申陽、司馬卬都封王,而趙王歇改封代王,代地是比較偏遠荒涼的地方。趙王歇反而不如部下的部下。

還有就是韓廣原本是燕王,但項羽改封他為遼東王。地盤縮了一半不說,還是偏遠地帶。項羽把他的部下臧荼封為燕王,好地方都歸原來的部下了。

史記:徙燕王韓廣為遼東王。齊國田儋田榮是最早在齊國起事的。田儋自立為齊王,後讓秦將章邯殺死。田榮擁立田儋兒子田巿為齊王,另外一些齊人在楚人支持下擁立田假為齊王。田榮趕跑田假,他跑到楚國去了。項羽分封時把齊王田巿改封,原來是齊王現在變膠東王。史記:乃徙齊王田市更王膠東。項羽還把田榮的部下田安、田都、封為其齊王、濟北王,獨不封田榮。還有就是陳餘很早就跟陳勝起事,跟張耳一起擁立趙王歇的。陳餘和張耳一體有功於趙,現在張耳封王了。就連張耳的手下都封王。可是項羽只是封他為侯,地盤三個縣。所以陳餘和田榮都怨恨項羽。史記:二人俱怨項王。

陳餘和田都沒有封王,原因是沒有跟項羽入關。史記:項羽以陳餘不從入關,聞其在南皮,即以南皮旁三縣以封之。田榮以負項梁不肯出兵助楚、趙攻秦,故不得王。當時項羽封張耳為常山王時,就有一些人對項羽勸諫:陳餘和張耳一些是有功應該封王。但項羽以其沒有跟隨入關所以不封。陳餘大怒講:我跟張耳功勞都是一樣的,現在張耳封王,而我只是封侯,項羽不公平。所以陳餘去聯合同樣沒有封王的田榮。陳餘和代王攻打常山王張耳,攻下常山國,張耳投劉邦。田榮自立為齊王在齊國起事併兼並了三齊。而後來劉邦大封功臣的手段就遠比項羽要高明,當時劉邦接受張良建議封跟自己有仇的雍齒為侯。群臣皆大為放心,連雍齒都能封侯,那我們還有什麼好擔心。漢書:於是上置酒,封雍齒為什方侯,而急趣丞相、御史定功行封。群臣罷酒,皆喜曰:“雍齒且侯,我屬無患矣。” 項羽在做這些事情的時候,范增何曾有力諫?


項羽違約,殺害義帝:

項羽封劉邦為漢王,劉邦當時也是非常不滿,也是想攻打項羽,但讓蕭何他們勸住了。蕭何他們認為應該在蜀漢之地發展實力,然後定三秦圖天下。。漢書:漢王怒,欲謀攻項羽。周勃、灌嬰、樊噲皆勸之,何諫之曰:“雖王漢中之惡,不猶愈於死乎?”......臣願大王王漢中,養其民以致賢人,收用巴、蜀,還定三秦,天下可圖也。”漢王曰:“善。然後劉邦韓信東出三秦定關中,打著尊義帝約的名義。項羽分封后尊楚懷王為義帝。劉邦派使者見項羽:漢王失職,欲得關中,如約即止,不敢東。滅秦時天下諸候尊楚懷王為熊心為共主,楚懷王跟諸候約定:先入關中者王之。但是項羽卻只把漢中、巴、蜀這樣的偏遠地方封給劉邦,而把關中給了雍王章邯、塞王司馬欣、翟王董翳。史記:項王、范增疑沛公之有天下,業已講解,又惡負約,恐諸侯叛之,乃陰謀曰:“巴、蜀道險,秦之遷人皆居蜀。”乃曰:“巴、蜀亦關中地也。


公元前206年項羽殺害義帝熊心。史記:乃使使徙義帝長沙郴縣。趣義帝行,其群臣稍稍背叛之,乃陰令衡山、臨江王擊殺之江中。雖然大家都知道義帝是傀儡,但名義上義帝是天下共主。就好像漢獻帝一樣,大家都知道是傀儡。但偏偏大家都不會說出來。做一些事時還是要裝模作樣的上道奏表。項羽殺了義帝,天下人如何看待他?楚國舊人如何看待他?楚國必竟存在八百年,而你項家世為楚臣世食楚祿。按諸葛亮來說:今項羽祖宗叨食楚祿,不思報效,反懷篡逆之心,天下之所共憤。項羽既為項燕之後,則世為楚臣矣;今乃專權肆橫,欺凌君父,是不惟無君,亦且蔑祖,不惟楚室之亂臣,亦項氏之賊子也。而義帝當初是范增主張迎立。項羽殺義帝時,范增又何有勸阻過?


劉邦在洛陽時新城三老董公告訴劉邦義帝已身死的事。義帝已經死了半年也許劉邦早就知道了,但並未放在心上。現在三老董公進言討伐應師出有名,讓已方知道為何而戰,把敵方歸屬為有罪的一方。漢書:新城三老董公遮說漢王曰:“臣聞‘順德者昌,逆德者亡’,‘兵出無名,事故不成’。故曰:‘明其為賊,敵乃可服。’劉邦馬上明白義帝這個已死的人也是有用的。劉邦馬上把衣服脫掉大哭,為義帝發喪三日。也許劉邦這時心裡高興的要死,這樣討伐項羽就更加師出有名。三老董公建議劉邦告知天下人:項羽為無道,放殺其主,天下之賊也。這樣劉邦討伐項羽就名正言順了。史記:發使者告諸侯曰:“天下共立義帝,北面事之。今項羽放殺義帝於江南,大逆無道。寡人親為發喪,諸侯皆縞


項羽賞罰不公

劉邦當皇帝后在洛陽舉行宴會,席間對群臣講:通侯諸將,不必對我有所隱晦,都請暢所欲言。我為什麼能取得天下 ? 項羽為何失掉天下 ?高起、王陵講:陛下平日似乎並不大尊重他人,項羽似乎能關心與尊重他人。但是陛下派人攻城略地,所取得的戰果,都給予有功之人, 這是與大家同甘共苦的表現。而項羽妒賢嫉能,對有功之人進行打擊,對賢才之士不願重用, 打了勝仗攘人之功以為己有,得了土地不願意分賞功臣,這就是他眾叛親離而失敗的癥結。高起、王陵認為是劉邦有功必賞,而項羽卻不是。在征戰天下中每當謀士、將士有功,劉邦必然馬上將賞。高起、王陵的話很早之前陳平就講過,在楚漢之爭時劉邦就曾詢問陳平怎麼才能得天下,陳平的建議是激賞。

史記:今大王慢而少禮,士廉節者不來,然大王能饒人以爵邑,士之頑鈍嗜利無恥者亦多歸漢。誠各去其兩短,襲其兩長,天下指麾則定矣。

從項羽處置部下失殷地事件和劉邦處置陳豨事件的方法,就能知道兩人高低。劉邦東出定三秦向東進攻,殷王投降劉邦。項羽任命陳平為信武君帶著魏王咎在西楚的部下,討伐殷王。陳平等人成功擊敗殷王。後來劉邦率軍攻下殷。項羽大怒,準備把之前平定殷地的將軍官吏處死。

史記:項王怒,將誅定殷者將吏。而劉邦平定陳豨叛亂時,趙相國上奏請求把常山的郡守、郡尉斬首,說:“常山共有二十五座城池,陳豨反叛,失掉了其中二十座。”劉邦反問:“郡守、郡尉反叛了嗎?”趙相國回答說:“沒反叛。”劉邦講:“這是力量不足的緣故。”赦免了他們,同時還恢復了他們的守、尉職務。史記:赦之,復以為常山守、尉。

張良韓信都曾說到項羽賞罰不公,漢王您應反其道而行。

史記:今大王誠能反其道,任天下武勇,何所不誅!以天下城邑封功臣,何所不服!以義兵從思東歸之士,何所不散!范增難道不明白項羽這個弱點?又何曾有過良諫?楚漢之爭時,劉邦手下獻策通過外交、激賞透諸侯助漢和一系列軍事行動時。范增何曾有過良言和良策?

還有一些就不再詳述。所以我認為世人誇大了其作用。


小鴻哥


歷史上的范增應該是挺厲害的,不過《史記》裡的范增卻不能算做特別牛。

看起來好像有點矛盾,主要是當時的人,比如劉邦、陳平這些對手對他的評價都挺高的,但是在《史記》中,他提出的幾個計策並不能算絕頂高明。


一、舉薦楚懷王

范增出現後,第一個給項梁提出的建議就是舉薦楚懷王熊心,意思就是立了熊心這個曾經楚懷王的後人,就可以收攏楚人的心。

這個主意倒不能說不好,但是不夠完善。後來的歷史發展能看出來,項梁在外面打仗,但是楚懷王的身邊制約明顯不夠,楚懷王慢慢從一個傀儡變成了想要掌權的人。後來,項梁死了,楚懷王直接把項羽的軍事指揮權都拿下了;後來,項羽殺了宋義,打贏鉅鹿之戰,進了咸陽之後,楚懷王竟然還想按照原來的約定“先入關中者王之”,這些都成為了項氏力量發展的制約。

正常來說,依項氏當時楚國貴族後裔的號召力,只要戰績出色,是可以聚攏楚人的力量的,立了楚懷王反而成了累贅。就算是立了楚懷王,基本的制約還是要的,這點做的也是明顯不夠的。

二、鴻門宴殺劉邦

關於殺劉邦這個問題,不是不可以殺的,但是選擇在鴻門宴上殺,原本就是個錯誤的決定。

既然劉邦入了咸陽以後,留了守兵在函谷關,項羽可以直接打掉守軍入關,就可以趁此機會一次性以“劉邦勾結秦王子嬰”為由,直接進攻劉邦的軍隊,這樣諸侯為了各自的利益也都會站到項羽的一邊。

而選擇在鴻門宴上動手,人多眼雜,實行刺殺,很容易導致諸侯的背叛,這才是得不償失的。而且一旦刺殺失敗,再想打掉劉邦那個難度反而比直接消滅要難得多得多。這個時機選擇並不能算很好。

三、滎陽和談

當時劉邦被項羽困在滎陽,劉邦多次請求和談,項羽已經打算同意了,被范增阻止了。范增這個選擇還是非常正確的。

可惜,卻因為之前計策的關係,再加上陳平的離間計,致使項羽對范增的不信任,最後導致范增的離去,這個倒不能怪在范增的頭上。


總體來說,范增應該算是個優質的謀士,但是倒沒有起到決定戰局的作用,關於項羽手下的人,《史記》中記載得也確實是少了一些,我們也很難全面地評價一個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