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后不愿种地,80后不会种地,90后不谈种地。”那么以后谁来种地,怎么种地?

用户110578816612


70后不愿种地,80后不会种地,90后不谈种地,以后谁来种?怎么种?其实大家不用愁,不愿种地的人越多,土地越好管理。美国的大农场模式,就是很好的例子。



打90年以后的农民,如果出现都不种地的现象,农村会出现以下5种变化:

1 土地荒芜,无人耕种

90年以后的农民都不种地,农村的土地就会荒芜。但是农村土地有一个条件 ,土地荒芜不能超过三年,一旦超过村上有权利收回。

90后不种了,大量荒芜的土地会降低土地的成本。让一些没有本事或者一技之长的农民,来种地,因其承包土地成本降低,种地得到的利润也会增加。

2 资本进入

90年以后的农民都不种地,土地成本下降,资本家就会进入农村土地市场。现在资本,之所以进入不了是因为,农村的土地价格太高,资本进入以后,得到的利润非常少。

以大资本,博取土地产生的那点,未知的利润,风险是非常大的。在土地价格,非常高昂的今天,大投入小回报,只有农民去干,资本家是不会干的。


土地成本降低,资本家会以低廉的代价,来承包土地。后再经过投资运营,让土地产生更大的价值,让另一批农民,重新进入土地,不过代价就非常高昂了。

3 农业大户

当90后不在种地的时候,当年的农业大户是今天农业大户远远比不了的。单讲规模,粮食补贴,机械补贴方面就不是今天能比的。

现在的农业大户,很少有3000亩地以上的规模。等到90后不种的时代,遍地都是这种种地大户,处于那个时代,农业会有商业保险,农业大户的种地风险会大大降低。

4 村集体招商引资

当无人种地的时候,村集体会把土地统一的管理起来。然后对外招商引资,村民有能力可以村民种,如果没有能力,就对外发包。

这时的土地价格不会太高,各农户分的钱也不多。主要目的是让土地,流转起来。盘活土地,土地才能升值。

5 被改变用途

土地荒芜以后,会有许多地被改变用途。当然基本农田,是不会改变用途的。只有改变用途,才能有新一代农民来种植。



土地改变用途以后,才能产出不同的价值。如果只是单一种植粮食,未来的90后,00后们,真的就不会种地了。

如果未来所有农民都不种地,我们就实现了,规模化,机械化,现代化。粮食的种植也会被统一管理,在市场上的竞争力,也会强上很多。


田俊超白


00后没地种!为什么???农村经济发展快速,很多90后在城里赚了钱都回家盖房子,90后一般家里都有三四个兄弟姐妹。那么每人盖一栋房子,四兄弟就四块田。田都被拿来盖房子了,那么00后去哪里找田种呢???为什么这么说呢?以前我们村和其他四条村相隔几十公里。现在呢?我走到邻居家就是隔壁村了。因为四条村盖房子,盖成一条村了。都快成一个城镇了


AI陈晓杰


我觉得是件好事。我是70后,小时候看过一些农业现代化的画报,就觉得机械化农业种植非常好。后来长大了了解到农村人口增多,一户没有多少土地可种,所以受到费用,技术等原因无法提高收成和利益。20多年前,好多人不在种地,出去打工,把自己土地租给别人种,我想快可以发展到大型农场全机械化科学种植了。进几年农村城镇化进程很快,也许我想到的快出现了。到时候大型农场出现,按市场需求大面积种植,几个人按按电钮从种到收,有专职农业技术人员跟着,有市场调研跟着,绝对是大发展。

以前科幻式的图画,今天可不是难题。以后没有农民,都是农业工人。


嘴真碎


从农村出来的真的深有感触,对于我们家来说,我爸妈是会种地的,但是除了种地他们更主要的还是在县城打工,因为种地真的养不活一家人。

我和我妹妹从小忙着读书,对地里的事情真的不懂,后来家里地都被干部征用了,我妈终于松了一口气,说再也不用种地了,真好。

那么以后谁来种地,我想,国家对这一块还是比较重视的,只要我们终端消费者还需要,那么就会有人生产,肯定不是指望像我们家以前那样种的那些,而是更规模化的生产,高效率的产出,才能养活一个国家十几亿人口。


财经几何


这几年,青壮年都出外打工了,都没有兴趣种地,在村里留字种地的基本上都是五六十岁以上的,就这些老年人种地也都是无奈选择。他们是为了照顾孙子,有的是为了照顾老父母。不然只要身体健康有劳动能力,七十岁都想出去打工。因为在农村种地不但辛苦,而且根本就赚不到钱。在老家的山村里,很多外出务工家庭的田地都是让给别人种植的,可以不至于荒废。而且田地一旦荒废久了杂草丛生,渠道堵塞,以后回来就更难耕种了。所以长期生活在村里的人一般种地都会承包几个家庭的田地一起耕种,这样收益会稍好点。

在村里如果三十岁在家种地甚至会被村民看不起,连个对象也很难找。过去四十岁以上的村民至少都干过农活,到了现新一代年轻人基本上都没有下过田,有很多连自家责任田在哪里都不知道,他们对种地毫无兴趣可言!

再过十年,二十年,种地的老农越来越少,年轻人又不感兴趣,农村的土地由谁来种,这是广大农民都揪心的一个问题。

田地规模化种植势在必行,未来也许一个村庄甚至几个村庄所有的田地只需要一个人承包种植。因为规模化便于管理,也便于栽种各类经济作物,有利于提高经济效益,增加收入。家庭模式操作田地有限,有很多局限性,不能足够满足农村家庭消费支出。现在已经有些村庄村民以入股的方式拔土地集体承包给了个人或者一些公司来进行更好的经济作物种植,以后可能会有更多方式来进行类似操作。所以,未来也许不要十年,土地陆续都会集中规模化种植了,完全不用担心十年后谁来种地这个问题!




林区双子


我觉得这个问题非常好,有必要好好回答一下这个问题。


70后,80后,90后,其实00后今年都已经20岁了。

这其实一个时代在发展的问题,思维也要跟着时代一起变化。


1、先回答题主第一个问题,以后谁来种地?食品公司种、食品公司雇来的工人种。时代在转变种地的人从农民会慢慢转换成工人。将来也可能是机器人(自动机械并一定非得是人型)。其实现在也有很多机器人应用到农业种植过程中了,比如有些地方可以实现定时自动灌溉,比如收割过程中的一些自动化工序。也许有一天就完全不需要人参与了。


2、题主的另外一个问题是怎么种?两个方向:


其一追求产量,挑选和培育产量高品种、机械化种植收割、使用农药化肥确保产量,解决大部分人温饱的问题,世界上人口在不断增长,大部分公司在做这个工作。


其二追求健康和美味,与上边做法相反,挑选营养丰富美味的品种,不用农药化肥催熟,选择远离污染地区全程有机种植,只为种出健康营养的食物,人的生活水平在提高,消费在升级,人们的健康意识在觉醒开始追求饮食健康,一部分公司在满足健康的需求,比如,蒙北燕麦,这家公司的创始人李刚李刚刚获得了农业农村部和中央电视台为蒙北燕麦创始人李刚岭先生颁发:2019中国三农创业十大人物和中国天然燕麦第一人奖。可见国家对健康农业也是很关注的。


接下来引申一个关于粮食的问题的小思考,过去我们小时候学的粮食是农民伯伯辛苦种出来的,但随着时代的发展,解决我们不再挨饿的是袁隆平老先生这样科学,是研究农机的工程师;而在解决食品健康是李刚岭先生这样企业家。农民可能在我们这个时代会慢慢消失,但是请放心,我们不会挨饿!


麦向北方


如果都不种地,大家都好好地活着,担心什么?

如果都不种田,有一部人可能就无法生存,那这一部分无法生存的人总不会眼睁睁让自己饿死,就只得去种地了。

所以,物竞天择,自然法则下,远古蒙昧时期,人类都生存下来了,时至现代文明社会,岂会有无处谋生,而有田不种,宁可饿死的人呢?


飞鸟留痕2O16


80后,己回家种地,作为农二代,既然决定扎根农村,有些初步的想法

现在我家现在土地三十亩(多半是父母承包的),其中十七亩是小龙虾和水稻套种,另外的地种水稻和黄豆小麦油菜等传统作物,现在打算拿些边角的地和菜园子种些绿色蔬菜网销,因已经试验了半年,反响还可以,明年扩大些

如有机会也想包大片土地,实施农业机械化现代化管理,根据市场需求制定合适的种植计划,更重要是拉到投资,这也是需要很大的资金需求的
也见过太多做农业亏本的,所以在这之前踏实种好自家现有的土地,学习种养植经验,将来土地谁种?除了大型农业公司,大约就是像和我同样想法的人吧


一茉乡村日记


身为一名80后始终记得小时候家长的一句教诲是:好好学习,将来长大了别种地!相信很多人都是听着这句话长大的。现在看来将来有地种的倒是很厉害的人,搞不好就是一个农场主,农业也会越来越智慧化,科技产品会成为种地的主要劳动力!

近年来,数据量爆发式增长、计算能力显著性提升、深度学习算法突破性应用,极大地推动了人工智能发展。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应用在互联网+智慧农业中,使得模型建立时间更短,预测结果更加准确。与工业互联网建设类似,互联网+智慧农业也可以应用物联网技术建设“农业互联网”,将物联网在互联网+智慧农业模式中应用程度进一步加深。


随着大数据技术的发展,互联网+智慧农业的数据库建设也逐渐更全面、更完善、更准确,样本空间的加大使预测结果和数据行为更具有参考价值。

随着创新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及互联网+智慧农业创新技术应用成果更多,应用范围更大,将从根本上改变传统的农业模式,也将不断涌出类似沱沱工社、多利农庄等生产端互联网+智慧农业企业和顺丰优选、联想佳沃等销售端互联网+智慧农业企业。

随着创新技术和农业科学的不断拓展和深入,互联网+智慧农业的发展也面临进一步的机遇与挑战,并呈现出多维发展态势。其中,创新技术发展及应用将是互联网+智慧农业发展的不竭动力。


工业互联网


土地问题是国家的大事。而在土地上辛勤劳作了将近五千年的人们突然不劳作,这是为什么?


60的人们

中国60岁以上的老人大约有2.4亿人,可老做大半辈子的他们大多人已经没有什么劳动能力,只能做些简单的活。

70后的人们

而70后却是正值上有老下有小的年龄段,需要大量的钱,学费、柴米油盐酱醋钱、衣物、医疗费,这导致他们要选择能有金钱收入的行业。大部分人劳作土地一年所赚的钱只够一个家平常的开支。不敢生病,不敢多养孩子,怕学费交的多,吃的也多,这是以前很多人在“那个时期”的想法。

70后青年的时期。

1.大工(抹水泥一类含简单技术)的工资不比公务员差,加班要比公务员要过的好。而小工的工资也在公务员的工资一半,加班不限时限量,有工钱。这也就导致了有不少人在那个时候辍学。

2.在当时的他们眼中,辍学不仅少交几年的学费还在这几年中赚了不少钱,在当时盖房子(当时的普通房子)不是什么难事,有房有“高工资”有面子,到了合适的年龄段(19~25)也有了足够的彩礼钱。

这两点直接导致有大量的人辍学,走上打工路。

80后的人们

在70年代,国家开始实施政策大幅度的干预人们的学习,导致当时为80后创造改善后的学习环境,在当时的学习环境以及政策下,走出了“李想”、“韩寒”、“茅侃侃”、“高燃”、“戴志康”等为首的诸多人物(排名不分前后),更是导致有大量的人才走进“市场”。

80后的理想

在读书的过程中,越来越多的人们开始有了理想,不再愿意种“死地”,性格开始发生“疫情”,开始变得“活泼”。这也就导致了许多人努力学习,随着学习,对生活的期望也就越大,想摆脱土地的“束缚”。

李想↑

韩寒↑

我最喜欢的作家(有点像痞子®®)

90后的青年

这些青年们在成长,他们是现在社会的主流,从小到大大多数人是在学校中度过的,不学种地。将大多数的精力放在学习和未来中。


其实他们不是不会种地,80后的农村人只有极少数不会种地,90后的重点在经济与生活。这一切的一切,还是与生活有关,与金钱有关。若是这一切的一切都免费,那还有谁会像中国人一样,像中国人一样认真、勤劳、努力,像中国人一样拼命,只为改善自己。


谁种地

这个问题问得很好。

大多数小超市、便利店是由郊区的菜农手中来的(菜农有大有小,所以也有多有少),以及村子里来,有的村干部会联合村民一起种地,进行科学种地。也有的是从上市农产品公司“进口”,这个进口的量很大,也是持续性的。也就是说,菜农、少数村民、农贸公司

他们在维持着城市的农产品进行。

怎么种地

这个就是科学种地法。

可以问一问从农业大学中出来的的大学生。他们知道哪里有农业公司。也可以问问比较好的农村,那里的村干部知道怎么种地。


这个问题解释完了。说一下题外话。

农村不种地的人们干什么?

打工(餐饮的服务员,按摩师,保安,铁路工人……这有太多人在这些行业中进行着)

跟少年聊情怀,跟老者谈信仰,

与中年人说家园,和青年谈金钱。

不是我们拜金,而是我们不想因为钱而做不想做的事,我们当年吃过泡面,但不会永远吃泡面。

——一个青年的自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