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伏天的時候愛出汗,但5個地方異常出汗要注意,或是疾病信號,具體指的是什麼?

檸小檬要瘦到難以置信


已經進入三伏天了,天氣炎熱,即便坐著不動也會出汗。

出汗是生活上的適應現象。人太熱、太緊張都會出汗,但出汗也可能是疾病信號,特別是一些特殊部位的異常出汗,要多加註意。

三伏天愛出汗,但這5個地方出汗多要注意,或是疾病信號

01 頭部異常出汗

——頭部異常出汗,往往是胃火旺的信號!

頭是諸陽之會,陽氣本應該是最足的,其固攝力也應最強。一旦頭上出汗而全身無汗或少汗,多是陽氣虛弱胃火太旺。

如何清除胃火?

1、內庭穴

中醫認為,內庭穴最顯著的一個特點就是可以祛胃火,也可以說是胃火的剋星。按摩內庭穴祛熱、祛胃火效果非常好。

內庭穴位於足背,當第2、第3趾間,趾蹼緣後方赤白肉際處。每天堅持按摩一到兩分鐘。除了可以清除胃火,還能緩解胃火引起的牙痛、咽喉痛、鼻出血、口臭、胃酸、便秘等症。

2、古古丁茶

古古丁是有名的下火草,將其泡水代茶飲,對清除胃火是很有幫助的。

值得一提的是,古古丁在清除胃火的同時,養護胃臟的作用也比較好,可以緩解胃脘脹痛,也可殺滅抑制幽門螺桿菌,修補胃黏膜的損傷。

對於有胃火、胃炎、胃潰瘍的人,經常喝點古古丁茶水,都能有很好的緩解作用。

02 額頭異常出汗

——額頭異常出汗往往是肝陽上亢的信號!

有的人經常莫名其妙的額頭出汗,中醫認為,如果額頭常常出很多汗,可能是肝陽上亢引起的,需要平肝潛陽,滋陰清火。

如何平肝清火?

1、太沖穴

太沖穴隸屬於足厥陰肝經,太沖具平肝潛陽、行氣解鬱之功。太沖穴位於人體的足內側,當第一蹠骨間隙的後方凹陷處。

刺激太沖穴可以採用按摩的方式,按摩時以拇指指端點揉太沖穴,力度適中,以穴位局部有酸脹微痛感為度。左右兩側穴位每次各點揉3-5分鐘即可。

除了平肝清火,太沖穴還可用於心絞痛、胸肋脹痛、乳腺炎等疾病的治療。

2、菊花茶

中醫認為,菊花能疏風清熱,有平肝、預防感冒、降低血壓等作用。

特別是白菊花,具有疏散風熱、平肝明目、養肝護肝、清熱解毒等功效。

對於外感風熱或溫病初起及肝陽上亢、肝火目疾等有很好的輔助療效,適宜養肝、平肝。

03 鼻子異常出汗

——鼻子異常出汗往往是肺氣不足的信號!

《黃帝內經·靈樞·五閱五使》中記載:鼻者,肺之官也。中醫認為,鼻子對應肺臟,如果平時鼻子總出汗,說明肺氣不足,需要調理補氣。

如何補益肺氣?

1、太淵穴

太淵穴是手太陰肺經的原穴,也被稱為脈會,原穴就好像經脈的總調節器一樣,按摩它可以促進經脈的自我修復。

太淵穴的定位是在掌面、腕橫紋之橈側凹陷處。

用太淵穴來補益肺氣,能有效地促使經絡中的肺氣迴歸,以補肺臟之虛。

2、雞頭參茶

雞頭參歸於肺經,性質平和,補陰作用強,既能通過直接補陰以潤肺燥,又能通過補氣以生津而潤肺。

目前認為,雞頭參既有較強的補陰之力,又有一定的補氣之能。臨床上常用於多種慢性病以氣陰兩虛為主的症候。

因此,無論是單純性的肺陰不足,還是肺的氣陰兩虛,均可用雞頭參泡水代茶飲。

04 頸部異常出汗

——頸部異常出汗往往是體內溼熱的信號!

頸部汗腺不太多,若常出汗,可能與內分泌不調有關,也和體內溼熱有一定關係,由於溼性黏滯,導致體內氣機不暢,往往表現為上半身或頸部以上出汗。

如何祛除溼熱?

1、曲池穴

如果想要對自己的身體做一些調理,那麼可以按摩一個穴位,那就是——曲池穴。

曲池穴,可以說是身體化解溼邪的重要“利器”。

可以用拇指的指腹來回的按揉,剛開始的時候時候,會感到很痠痛,後來就會慢慢減輕痠痛感,經常按揉曲池穴,不但能夠祛除溼熱,便秘也會隨之減輕。

2、白鼓丁薏仁茶

將白鼓丁、赤小豆、薏苡仁、馬齒莧、芡實、山楂、玉米鬚、淡竹葉混合,一起泡水代茶飲,可以健脾祛溼,尤其適宜祛除溼熱。

白鼓丁可清熱解毒,消腫散結,利尿通淋。赤小豆可利溼消腫,解毒排膿。薏苡仁可利水滲透祛溼,健脾止瀉。馬齒莧可清熱解毒,涼血止血,止痢。

芡實具有補脾止瀉、祛溼止帶的功效。山楂可消食健胃,行氣散瘀。玉米鬚有很好的利尿消腫作用。淡竹葉可清熱除煩、利尿通淋。

05 胸口異常出汗

——胸口異常出汗往往是脾胃失和的信號!

安安靜靜地坐在辦公室裡吹空調,胸口的衣服也莫名其妙地溼透了,中醫認為,如果經常性心窩、胸口出汗,很有可能是你體內“脾胃失和”所致。

如何調和脾胃?

1、神闕穴

神闕穴位於臍中部,屬任脈。主治培元固本、回陽救脫、和胃理腸。

一般以手掌按摩為主,每次時間為5至10分鐘,每日2至3次。

對脾胃虛弱,不能耐受寒涼的胃部疼痛及便秘、腹瀉等患者都有良好療效,臨床上此穴也常用灸法,以達到溫中健脾、散寒止瀉的作用。

2、茉莉花茶

茉莉花最主要的藥用功效就是理氣解鬱了。除了理氣開鬱外,茉莉花的另一個主要功效,就是化溼和中,中指的是處於中焦的脾胃。

由於茉莉花具有性溫的特點,所以是一種健脾和胃的常用飲品。多飲用一些茉莉花茶水不失為一種非常好的調理方式。

注:所有圖片均來自於網絡,如有侵權可聯繫刪除。

檸小檬要瘦到難以置信


夏天到了,雖說“請人吃飯,不如請人流汗”,但是有的汗卻是疾病甚至是大病徵兆,一定要引起重視哦!


頭部面部出汗多

出現這種情況的原因有很多。比如老年人和產後的婦女,大都是因為身體虛弱、氣虛。頭頂易出汗,可用麥冬泡水喝,可有滋腎清肺的作用。若是在吃飯的時候容易出汗,身體發熱,這主要是因為上火,所以吃食要以下火為主要目的,並且不要吃太過油膩的東西,多吃新鮮蔬菜,注意飲食的清淡。還有人因為體內溼氣太重而導致出汗,

平日裡要多吃些如薏米、山藥、地瓜等利水排溼的食物。


手心腳心出汗

如果你在日常生活中手心、腳心、腋窩容易出汗且出汗多,那麼可能是脾胃、腸道不適的表現。如果伴有牙齦腫痛、口乾舌燥,可服用清胃熱的藥物。如果感覺腹脹疼痛,大便不通,屬於腸道內有積糞的熱證,可服用通便藥。

還可以通過一些外用的方法來改善,可以用白礬煎湯泡腳,用黃芪煎湯洗手,時間長了,情況就會改善。


睡著出汗,醒來汗止

中醫稱為“盜汗”。這些人常有手腳心熱、心煩、面部發紅發熱、口咽乾燥等特點,中醫認為是陰虛表現。飲食上可選擇百合、雪梨等滋陰之品,少吃羊肉、洋蔥、蔥、姜、蒜等熱性食物,也可用沙參、麥冬、五味子或西洋參等泡水飲用。


白天只要稍稍活動就會出汗

白天只要輕微活動就會出汗,這類人群身體大都有身體虛弱、說話聲音低、容易感冒等特點。中醫常說,這是氣虛的表現。拿在日常飲食上就要尤其注意,多食用山藥、豆漿、牛肉、栗子等,也可把黨參、黃芪燉雞來滋養。也可通過運動來改善增強體質,如太極拳、八段錦等。


背部汗多

背上總是溼漉漉的人,可能是陰陽兩虛,他們既怕熱又怕冷。

這部分人要平衡陰陽,就要養陰和溫陽同時進行。每天按摩位於腰兩側的腎俞穴有助於滋腎養陰,而溫陽講究溫補,常吃點紅棗、桂圓、黑木耳等食物。


日常生活中。我們要多注意觀察自己的身體,關心自己的身體,如果發現不適,要儘快去醫院向醫生詢問,給予身體應有的滋養。還要注意平時的身體鍛鍊,多運動才能有一個好的身體。


李老師備孕談


進入三伏天,氣溫越來越高,全國進入“烤肉”模式。

此時,人體十分容易出汗,時刻都像在“蒸桑拿”。

汗,有協助腎臟排洩廢物,調節電解質和酸鹼平衡的作用。

適當出汗,有益健康,但身體某些部位,異常出汗,需警惕是“病態”。

三伏天,身體5個地方異常“出汗”,需警惕是病變,切莫忽視

1、額頭,出汗過多

額頭常常出很多汗,中醫認為,可能是肝陽上亢引起的。

若頭汗過多,且伴隨肢體沉重無力、胃脹不適欲嘔、身體發熱、舌苔厚而黃膩,多是脾胃有溼熱的表現。

2、手足心多汗

手足心多汗,一般是脾胃、腸道不適的表現。

《傷寒明理論》指出,“多由脾胃溼蒸,旁達四肢手足所致。”

手足心多汗,且伴有手腳心發熱、口咽乾燥等,多屬陰虛有熱。

若伴隨腹部脹滿、疼痛,大便不通,多屬於腸燥便秘所致的實熱證。

3、半身汗

身體一邊出汗一邊不出汗,俗稱“半身汗”。

半身汗見於左側或右側,上半身或下半身。

夏季半身汗,大都因“氣血不充,內挾寒飲所致”,多見風溼或偏癱者。

若老人出現半身汗,則可能為中風先兆,切莫忽視。

4、胸口出汗

胸口出汗,脾胃失和。

胸口常出汗,中醫認為是體內脾胃失和。西醫覺得,是體內血液循環慢,氧氣運輸不順暢所致

5、頸部出汗多

頸部出汗,內分泌失調。

頸部汗腺分佈稀少,所以很少有人頸部會出汗。

如果你的脖子常常出汗,可能與你全身內分泌失調有關。

伏天,想要健康度過,做好這幾點:

1、多飲熱茶,解暑降溫

三伏天,溼熱重,適當飲伏茶,可清熱解毒,解暑降溫。

白鼓丁菊花茶,泡水喝,可可清熱解毒,下火消炎,是伏天不錯的茶飲。

用白鼓丁、金銀花、菊花、桂花,搭配在一起,泡水代茶飲,即可。

白鼓丁,有清熱、解毒、利尿之效,可瀉火除溼,改善溼熱。

並且,白鼓丁有“天然抗生素”之稱,被中藥界譽為清熱解毒的“八大金剛之一”,可很好的去火消炎,預防伏天上火。

菊花,是清熱解毒、下火的好幫手,可快速降火,與白鼓丁搭配,清熱解毒效果加倍。

金銀花,可疏熱散邪、清解血毒,經常和菊花搭配使用。

桂花,性質溫和,擁有獨特的花香,可舒緩情緒,消除沮喪、緩和壓力,幫助身體對抗“夏乏”。

這幾種搭配在一起,在入伏後,泡上一杯,清熱解暑,去火消炎,大有益處。

紫蘇生薑飲,防暑降溫驅寒。

紫蘇葉、陳皮,洗淨;生薑切片,三種食材,入水同煮,加冰糖,待涼後飲用即可。

紫蘇,可發汗解表,生氣寬中,健脾祛溼、防暑降溫。

生薑,可驅趕病邪,助陽氣發散以排寒。

陳皮,可健脾和胃,搭配在一起,養生效果加倍。

2、多吃綠色食物,養護肝臟

進入三伏天后,天氣悶熱潮溼,易導致溼熱毒邪入侵,易誘發肝病。

三伏天,更是肝炎、肝病復發的一個季節,此時,要做好護肝的工作。

五色養五臟,綠色入肝。

多食綠色食物,有利於肝氣的循環和代謝,促進肝臟排毒,還能夠消除疲勞、舒緩肝鬱。

在炎熱的伏天,多吃點綠色的蔬菜,不僅可改善胃口,還可保護肝臟健康。

如,蒜蓉西蘭花,涼拌茼蒿等,都是不錯的選擇!

3、午後揉心經,養護心臟

炎熱夏季,是養護心臟的最佳時間,此時,一定要做好護心工作。

一天之中,中午11-13點,是心經最強的時候,此時養心,可事半功倍。

午飯半小時後,經常按揉心包經,可增加心臟供血,有效地保護心臟。

用一隻手,沿對側心包經的路徑,從中指尖向上沿途按揉,內關、極泉等穴重點按揉,即可。

4、熱水泡腳,祛溼排毒

三伏天,暑溼熱毒重,是祛溼排毒的最佳時機。

用熱水泡腳,是不錯的選擇之一。

用熱水泡泡腳,可祛除暑溼,預防熱傷風,還可促進人體排毒。

氣溫越來越高,而溼邪越來越重,定期泡腳,一方面能刺激經絡。

另一方面有助於祛除暑溼,讓人精神振奮,增進食慾,促進睡眠。

5、守護陽氣,曬後背

陽氣之於人,就好比太陽之於自然,自然界沒有太陽就沒有生命,人沒有陽氣就會減壽。

夏季自然界陽氣最盛,人體的生長、發展也同時到達頂峰,陽氣消耗特別大,因此,要著重護陽氣。

古人云:“日為陽之精。”

日是陽的精華所在,後脊背正中間是督脈,總督全身陽氣。

所以,曬曬後背,是養陽護陽,最簡單有效的方式之一。

在炎熱的中伏,曬後背,儘量選擇在傍晚夕陽快落山之前,此時,陽光溫和,並不是十分炎熱,最適合曬曬後背。

6、揉膕窩,促排毒

膕窩,就是雙側膝蓋後方的凹陷處。

膕窩,為十二正經中肝經、腎經、膀胱經經脈循行區域,有委中穴。

把手掌搓熱,來回搓擦兩側膕窩,間斷按壓穴位,也是以局部發熱、酸脹為宜。

7、吃“消暑粥”

炎炎夏日,暑熱悶溼,易傷津耗氣,多數人常感不適,此時,可以粥養生,吃點“消暑粥”,助力身體健康。

李時珍認為,粥與腸胃相得,最為飲食之妙。

《醫藥六書》曰:“粳米粥為資生化育坤丹,糯米粥為溫養胃氣妙品。”。

醫學界公認,粥能補益陰液,生髮 胃津,健脾胃,補虛損,最宜養人。


食萬個為什麼


三伏天是一年中氣溫最高、最潮溼的日子,如此悶熱的天氣,汗液是人體的晴雨表,人稍微一活動就會汗流浹背,適量的出汗有利於人體排出毒素,排汗過多或過少都會給身體造成負擔,排汗過少會引起感冒、失眠等病症,而身體異常出汗也是疾病的徵兆。

一、胸口異常出汗



是否很多人都是胸口莫名的一陣陣出汗,就算什麼都不幹胸口也會一直溼著,胸口的異常出汗有可能是脾胃失和、氣血虛或者陽氣不足造成的,日常生活中對比於其他人胸口出汗量多,大部分都是由於身體虛弱所引起的,在平時要注意調整作息,保持心情愉悅,不要給自己施加過多的壓力,多注意鍛鍊,有個健康的生活方式各種疾病就會悄然離去。

二、額頭異常出汗



額頭異常出汗一般都是胃火旺的徵兆,頭部出汗過量的同時如若還伴隨著頭暈、耳鳴、面部發紅等症狀,也許是肝腎陰虛的表現,對於肝腎陰虛平時可以多泡些菊花茶引用或者多喝些水進行調理,多吃一些溫補類的食物,例如芝麻、枸杞、大棗等,平時也要注意放鬆自己。

三、鼻子異常出汗



自身免疫力低,體弱,肺功能不足,都會使鼻子愛出汗,對症下藥,要使得到康復,我們就要學會補肺氣,增強免疫力,強身健體,可以每天進行深呼吸二十到三十次,也可以吃些潤肺益氣的食物,如銀耳,燕窩,黃芪等,在日常生活中增加鍛鍊,但要注意避免中暑哦。

四、頸部異常出汗



頸部出汗一般都是虛汗、因為人頸部汗腺是最少的,如果日常生活中沒有受到情緒的擾動,如驚嚇、緊張致使的頸部大量出汗,可能是內分泌失調的表現。而長期的血糖過低、體質過於虛弱,也會使頸部出汗異常,身體出汗與身體素質有關,平時可以多吃些新鮮的蔬菜水果,多補充一些維生素。避免挑食。

五、背部異常出汗



背部愛出汗預示身體已經非常的疲憊了,身體陰陽失衡,體質過弱會造成後背的異常出汗,改善背部出汗異常要注意避免房事過度以及過於勞累,注意勞逸結合,避免過度勞累。

汗水是我們身體的‘空調’,良好的身體狀態和心情是治療和預防一切疾病前題。多注意身體部位異常的出汗現象,及時瞭解自身的身體狀況。

喜歡請幫忙點個贊,隨手關注一下,每天推送有意思有知識的文章給您!


養拉布拉多的老中醫


01 頭部異常出汗
——頭部異常出汗,往往是胃火旺的信號!
頭是諸陽之會,陽氣本應該是最足的,其固攝力也應最強。一旦頭上出汗而全身無汗或少汗,多是陽氣虛弱胃火太旺。
如何清除胃火?
內庭穴
第2頁 /(共4頁)
中醫認為,內庭穴最顯著的一個特點就是可以祛胃火,也可以說是胃火的剋星。按摩內庭穴祛熱、祛胃火效果非常好。
內庭穴位於足背,當第2、第3趾間,趾蹼緣後方赤白肉際處。每天堅持按摩一到兩分鐘。除了可以清除胃火,還能緩解胃火引起的牙痛、咽喉痛、鼻出血、口臭、胃酸、便秘等症。
02 額頭異常出汗
——額頭異常出汗往往是肝陽上亢的信號!
有的人經常莫名其妙的額頭出汗,中醫認為,如果額頭常常出很多汗,可能是肝陽上亢引起的,需要平肝潛陽,滋陰清火。
如何平肝清火?
太沖穴
太沖穴隸屬於足厥陰肝經,太沖具平肝潛陽、行氣解鬱之功。太沖穴位於人體的足內側,當第一蹠骨間隙的後方凹陷處。
刺激太沖穴可以採用按摩的方式,按摩時以拇指指端點揉太沖穴,力度適中,以穴位局部有酸脹微痛感為度。左右兩側穴位每次各點揉3-5分鐘即可。
除了平肝清火,太沖穴還可用於心絞痛、胸肋脹痛、乳腺炎等疾病的治療。
03 鼻子異常出汗
第3頁 /(共4頁)
——鼻子異常出汗往往是肺氣不足的信號!
《黃帝內經·靈樞·五閱五使》中記載:鼻者,肺之官也。中醫認為,鼻子對應肺臟,如果平時鼻子總出汗,說明肺氣不足,需要調理補氣。
如何補益肺氣?
太淵穴
太淵穴是手太陰肺經的原穴,也被稱為脈會,原穴就好像經脈的總調節器一樣,按摩它可以促進經脈的自我修復。
太淵穴的定位是在掌面、腕橫紋之橈側凹陷處。
用太淵穴來補益肺氣,能有效地促使經絡中的肺氣迴歸,以補肺臟之虛。
04 頸部異常出汗
——頸部異常出汗往往是體內溼熱的信號!
頸部汗腺不太多,若常出汗,可能與內分泌不調有關,也和體內溼熱有一定關係,由於溼性黏滯,導致體內氣機不暢,往往表現為上半身或頸部以上出汗。
如何祛除溼熱?
曲池穴
第4頁 /(共4頁)
如果想要對自己的身體做一些調理,那麼可以按摩一個穴位,那就是——曲池穴。
曲池穴,可以說是身體化解溼邪的重要“利器”。
可以用拇指的指腹來回的按揉,剛開始的時候時候,會感到很痠痛,後來就會慢慢減輕痠痛感,經常按揉曲池穴,不但能夠祛除溼熱,便秘也會隨之減輕。
05 胸口異常出汗
——胸口異常出汗往往是脾胃失和的信號!
安安靜靜地坐在辦公室裡吹空調,胸口的衣服也莫名其妙地溼透了,中醫認為,如果經常性心窩、胸口出汗,很有可能是你體內“脾胃失和”所致。
如何調和脾胃?
神闕穴
神闕穴位於臍中部,屬任脈。主治培元固本、回陽救脫、和胃理腸。
一般以手掌按摩為主,每次時間為5至10分鐘,每日2至3次。
對脾胃虛弱,不能耐受寒涼的胃部疼痛及便秘、腹瀉等患者都有良好療效,臨床上此穴也常用灸法,以達到溫中健脾、散寒止瀉的作用。

secret8102


額頭常常出很多汗,中醫認為,可能是肝陽上亢引起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