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为何对江浙平民痛下杀手?

粤广府


悟空问答,有问有答,且听大狮白话几句。

说曾国藩对江浙平民痛下杀手,实则并无证据。若是有,也只能是“情有可原”。

曾国藩身为湘军统帅,他的职责是坐镇中军帐,而不是跟着士兵上前线,而后监督士兵去攻城去杀人。没有任何记载记录过曾国藩亲自下令屠害江浙平民的事情。若是杀,也是那些领兵打仗的将领干的,而不能把责任完全归结于曾国藩身上。

在战乱年月,平民往往无辜惨死,除了因饥饿、疾病死亡之外,还有就是被官兵无故屠杀。至于官兵为何这样做,原因很简单,以防有敌军混入平民队伍之中,于是宁可错杀一百,不可放过一个。

首先你要明白一个道理,士兵没有能力和时间去分辨一个身穿普通农家服装的人究竟是兵还是民,一些士兵在战败之后,换上普通人衣服则是民,拿起刀便是兵。若有人妖言惑众,便极有可能激起民变,这对于某一方一定是不利的。因此,该杀则杀,不必留情。

影视剧中,那些只杀官兵而不杀平民,反把粮食送给平民的桥段都是胡扯瞎编的,无非是为了突出某一方的正义感。古代打仗,粮食是最最重要的物资,这么重要的物资自己不用反丢给屁民,而让士兵挨饿。除非领兵的将军是傻子,要不没人会这么干。

看过《水浒传》原著的朋友都知道,宋江带兵攻打祝家庄,不也是杀害无辜吗?掠货的粮食全部运往山寨,而不管那些因战乱而遭殃的百姓是死是活。

在战场上,不要说什么正义一方或邪恶一方,只有胜利一方和失败一方,谁赢了,谁就可以做老大,谁就有话语权,非正义战争也可以变为正义。

如果说曾国藩滥杀无辜的话,相对于太平军则是小巫见大巫,真正荼毒江浙平民的是太平军。很多人一提起满清就咬牙切齿,认为曾国藩率领满清士兵屠杀汉人。你稍微有点历史常识就知道,湘军非满人,同样是汉人,曾国藩的队伍中没有几个满人,到了晚清,满人都提笼架鸟呢,谁还去打仗,要真正能打仗的话,就不需要曾国藩训练湘军了。

读过有关胡雪岩故事的朋友都知道,胡雪岩就是在那个年月发的家,在没有太平军占领的区域,百姓安居乐业,十分富足。在战争打响后,清军和太平军都向他投来橄榄枝,而胡雪岩识时务为俊杰,一心一意资助清兵。

有人要说,胡雪岩最终不也被朝廷给罢免抄家了吗?

没错,跟着朝廷,起码胡雪岩能混上红顶子,还能活到晚年。若是跟着太平军,早就死翘翘了。

另外说明一点,现在有人总是说曾国藩带兵攻克天京城,屠杀十万太平军。这都是胡扯,攻克天京的九帅曾国荃,等到天京攻陷之后,曾国藩才来到,此时天京已经太平。当时太平军的有生力量都在外地,天京城哪来的十万太平军?要真有这么多太平军被杀,在哪里杀掉?为什么挖不出尸骨?攻城掠地杀人是不可避免的,但一次性杀这么多人,不可能没有痕迹留下。

另外在英国人的游记之中,曾写道清兵在街头处决太平军将领时,沿途百姓纷纷叫好,这说明什么,太平军不得人心呗。要真的得人心,民众应该为之哀叹流泪才对。天京攻陷后,没几个月就热闹非凡,南京城出现太平军占领时更为繁荣的景象。如果大肆杀人的话,一个城市不可能几个月就恢复生计,而且还比以前更繁华。

因此,我建议那些一味咬着清兵不放的人多看看历史书籍,不要天天说什么满清走狗,驱除鞑虏,这都什么年代了?人类都登上月球好几十年了,还在说什么这狗那奸的,若一直秉持这种思想,那么这人的脑子一定比满清还要腐朽!

还有一个问题你必须要记住,现在人的祖先都是从清朝过渡到现代的,动不动就骂留着猪尾巴的清狗,你这不成骂自己了吗?你祖宗也留过辫子,那么他到底算不算清狗呢?如果不算,你那来的?如果算,你不就是狗崽子了吗?


大狮


我曾经研究过江浙地区的方言构成,发现这个方言的变迁中,江浙地区在清末。说吴语方言的地区大量减少,取而代之的是江北话。

而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就是人口流动,但是也间接的证明了原住民的消失,也就是说太平天国运动期间,江浙地区人口锐减。

那么这应该归罪于湘军还是太平军呢?从一些文献记载就可以了解到,太平天国在经营江浙方面,不比清朝差。

因为太平天国根基在于江浙地区,所以其建立了一套赋税体系,甚至后来的洪仁轩还在江浙地区进行了资本主义改革尝试,这个从《资政新篇》就能看出。

还有就是传教士的记载,都表明太平天国运动前期,江浙地区还是十分稳定和繁荣。

这种繁荣的产生,得益于太平天国运动赶走了清朝的官吏和一些世族地主,这使得生产力有一定程度的解放。

这种环境下,方言的变迁似乎不可能发生。那么唯一的解释就是后期的太平军和湘军混战了。

这场混战导致了江浙地区的人口锐减,从而导致了吴语方言范围的减少,也就间接的证明了湘军确实存在屠杀活动。

虽然曾国藩被清朝政府评价为“千古第一完人”,但是同僚们却给了他背地里一个外号,那就是曾剃头。

时至今日,对于那段历史的记载已经是很模糊,但是一些民间野史依旧是记载了江浙地区对湘军的怨恨。

据记载,湘军三天放假的习惯,也就是攻取一座城池之后,士兵可以三天不回营。

至于这三天这些士兵干什么去了,大家其实都心知肚明,这三天军纪也制约不到谁。

可想而知,一群拥有武器的暴虐士兵,当军纪短暂消失,他们的恶行会有多么严重。

一直以来,我都不喜欢湘军,不喜欢曾国藩。不是因为清朝的原因,而是因为这个人“功利心”太强。

虽说是圣人,但是他却是为了功名利禄,为了封侯而起兵同太平军对抗。

而且清政府从来不给他发军饷,所有的军饷来源都建立在掠夺上,这一条条人命,都成为了曾国藩封侯的阶梯。

更可耻的是曾国藩还屡败屡战,一心就是想着打垮太平军,我相信在此过程中,不知道有多少华夏子女付出了生命的代价。

太平天国有错吗?若是天下安定,国富民强,他们也不会造反。只能说这也是一群不得已的亡命之徒。

假如曾国藩真的是圣人胸怀,自然应该仁义对世人,而不是愚忠事满清!

湘军屠杀确有此事,而曾国藩又是始作俑者,当清政府没有军饷发来的时候,曾国藩允许了士兵抢劫,其中考量不过是舍不得这一支军队罢了。

为了个人封侯拜相,曾国藩何时又想过黎民百姓?他和清政府一个德行,他是一个被三纲五常所禁锢的“奴才”!


小司马迁论史


开门见山,曾国藩肯定是对江浙平民痛下杀手的。

“我爷爷,我奶奶”究竟说的对不对?



网络上,总有人说,爷爷奶奶辈,吓唬小孩子,一定会说,“长毛来了”!所以,“长毛”是造成江浙人口锐减的凶手。

于是,很多不知情不了解历史的人,人云亦云,跟风攻击诋毁太平天国。

然而,他们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小时候,小孩夜哭,大人们都会喊,“曾剃头来了”,这样就不敢哭闹了。

于是,在事实面前,有的人又不得不面对历史的“真实”而低下头,惭愧不已,就有人对我说,“自己先前对太平军的认识是错误的。”

因为,谎言重复一千遍,就被一些人当成了真理。

其实,这些被历史假相蒙蔽了眼睛的人,我要说,你们大错特错了。当乌云遮盖了太阳的光芒,让它暗淡无光,但不能证明,太阳是不发光的。

明珠可以投暗,金子可以被装进麻袋里。太平军的英雄事迹可以被尘封,胜利者总是可以用自己的春秋笔法极力掩盖真相,粉饰历史,黑白颠倒,让不知情者信以为真,因为造谣者一定会让谣言听起来无懈可击,才能让你信以为真,但中国历来还有一句古话说得好,谣言止于智者!

你愿意做个智者吗?我们用事实来击碎谎言!

我们以浙江湖州为例。湖州人口锐减九成,今天的湖州人都是移民来的。而正是这些外来移民常常会说,“长毛贼”把这里的人杀光了,你若问他怎么知道的?他会说,“官老爷告诉我爷爷我奶奶的,还写进了县志。”

这样看来,清朝官老爷的话是轻易信不得的,他们编撰的县志的确是用来糊弄人的,是名副其实的杜撰历史的“春秋大刀”。换言之,清军在屠杀当地百姓后,还要把锅扔给已经被他们剿灭的太平军来背!这是何其歹毒的用心呐!

有没有他们造假杜撰的历史依据呢?当然有!必须有啊!真相是可以被掩盖一时的,但“假相”不会永世都能骗人的。

那么,问题来了,如何找出江浙一带被屠戮的真凶呢?


已故著名太平天国历史学者罗尔纲说得好,“证伪”,才能探寻真相。“大胆假设,小心求证”,这是他的老师胡适对他的告诫。尤其是,那些清廷御用文人的话不能轻易相信!事实上,清朝官方为了贬低太平天国,开展了大量的官方修史修地方志活动,所以,今天我们看到的关于太平天国的清朝官方记录是不靠谱的,他们作为敌对方,总是想方设法加以篡改,利用手中的笔杆子,话语权,为自己涂脂抹粉。

我们可以从正反两个方面来寻找证据。

正面的,包括江浙地区的历史发现。反面的,包括曾国藩和湘军的相关记载。

其一,来自于太平军占领区的历史发现之一,标语。

这些发现有太平军时期的标语,口号和碑文。如,在常州发现的太平军宣传标语,“长毛杀妖多多杀”。


这个标语很重要,它至少说明,太平军在当政时期,也称自己为“长毛”,这个通俗易懂的名称源自于他们不再留辫子了,而把头发再蓄起来,垂下来。但这不是太平天国官方的正式叫法,很多场合,他们用“圣兵”或者“天兵”来称呼。大概是“天国”,为“天朝上国”,当然要称“天兵”。

一般认为,太平军在治理区内蓄发,把它作为“自由解放”的标志,在当时是进步的。但也有学者指出,他们在解放头发的同时,没有沿袭古人“束发”传统,“披头散发”,想恢复传统,但做的不是很到位。这也是造成被百姓误解其意的做法,并给敌对方清朝留下了把柄。

其二,来自于太平军占领区的重要发现之二,碑文。

苏州,是太平军时期“苏福省”的省会。这里一直因为李秀成的出色管理才能让“百行乐业”而被城里的老百姓广为传颂。

李秀成杰出的才干并没有被埋没,而太平天国多年经营下的苏州“好景”却被清军毁于一旦。

将李秀成的丰功伟绩公之于众的不是太平军自己的文献——很难找到,因为基本都被清军烧毁。而发现的重要证据却是偶然发现的一块“石碑”。

这就是来之不易的那块碑。碑文内容详细记录了李秀成在苏州作出的伟大贡献。结论,这是个人才,很优秀!

著名已故太平天国历史学家简又文充分肯定了其价值,认为该碑文是对太平天国江浙地区“安居乐业”的真实写照。

其中,“军民颂德糜崖,黎庶歌功无尽”描述了人民安居乐业、繁荣景象达到的空前盛况。

李秀成更令人刮目相看的还是他,善待满人百姓。

他甚至发给路费,遣送回家,这在历史上简直是不可思议。这个做法,更表明,他们反抗的是满清权贵,而不是老百姓。但凡有良知的人,你还不服?

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硕士研究生雷晓凡研究后认为,李秀成的仁爱在于其幼时爱读三国演义,对动乱中的英雄充满敬仰之情。

这就能解释,为什么他能善待老百姓,甚至于敌方清军俘虏。


碑文,军纪,优待俘虏记载等大量事例充分说明,太平军是当时难得的仁义之师!就连当时苏州杀俘事件而饱受诟病的李鸿章也不得不佩服李秀成是“英雄人物”。

其三,来自于太平天国历史学者的研究报告。

在当代历史学界,有一个人的名字越来越响亮。他的观点,犀利而有说服力,引起学界的注意,一些学者主动和他切磋交流。这个成长于民间,致力于历史真相研究脱颖而出的人,叫孙海宁。

网络上有个大号,杜车别,就是他。

网络上,很多人知道太平天国战争,死了很多人,但谁的责任,一直是一团浆糊。

杜车别下决心搞清楚真相,着手做了大量研究,研究报告有一万多字,要收集证据,不能乱说话,他努力做到,证据确凿。这样,他的研究结果直接把战争责任的第一“责任”人,定位在清军!

清军担了这个重责,只有耻辱。我曾经在之前的问答中,详细论述过。他是结合人口学家的统计报告数字来研究的。

其四,清军《湘军志》、赵烈文《能静居日记》里都有大量的记载。看了这些记录,真的是有种“铁证如山”的感觉。


那么,概括起来,清军为什么能痛下杀手呢?


其一,最重要的是曾国藩,他作为湘军统帅,训练的是对太平军的“仇恨”。

太平军成为俘虏,命运极其悲惨。凌迟,斩首,掏心,点天灯,各种死法,一应俱全。曾国藩带头发泄对太平军的怨愤,比如把死后的洪秀全剁成肉泥用大炮打上天。

因为他有自己的一套独到的理论体系。美国著名历史学者史景迁,认为曾国藩就是要“乱世用重典”,对于被天国洗脑的贫民也必须斩草除根,永绝后患。这样做的目的就是,他们可以从此睡上安稳觉了。而唯独像剃头一样干净,利落,才能彻底毁灭太平天国。由此可知,清廷和曾国藩对太平天国恐惧到了各种程度。

其二,太平军把江浙地区建成了根据地,是兵员补充、后勤保障的主要地区,清军用“大破坏”、“大屠杀”和“大毁灭”来断绝太平军的根本。

曾国藩在其家书中,透露了他的真实想法。他在给曾国荃的信中说,李续宾九江屠城已经收到了效果,江浙两地安庆可以如法炮制。

究其原因,曾国藩认为,“民可爱而刁民不可爱”,他把江浙两地的百姓视为“刁民”。所以,他在对待这些贫民时没有丝毫怜悯同情之心。

其三,江浙两地在当时均已经建成“兵民一体”的以乡村为单位的“司马民兵”制度,其兵员输送有保证。

曾国藩偏执地固执己见,认为必须把已经成为事实的“兵民一体”,连根拔出,彻底毁灭。

原来,当时江浙地区村村有“民兵”,家家有太平军战士。按照规定,每家出一人为伍,称为伍卒。以伍卒为单位,建成“司马”制度,50人为民兵小队,负责后勤保障和组织生产,还为太平军队伍输送兵员。

对这种“兵民一体”最“简单粗暴”的方式就是搞一刀切,“宁可错杀,不可放过”。老百姓因为一人参加太平军就要付出被全灭的灭顶之灾。

清军入关之初,曾经在四川发生过何其相似的一幕!“民贼相混,玉石难分,俱屠之”,其实是异曲同工。



总之,对江浙地区百姓仁义,对天国的忠义,被封为“万古忠义”的“忠王”,李秀成实至名归。曾国藩把百姓视为草芥,创造了独特的“剃头理论”,“斩草除根”,乱世用重典,毁灭江浙地区,带来血光之灾,才是导致江浙地区人口锐减的根本原因。

谁是导致江浙贫民被杀、人口锐减的“真凶”,答案昭然若揭矣!至此,曾国藩对江浙平民痛下杀手的原因,我们也就不难理解了!


卓尔艾米


曾国藩本身就是一个杀人狂魔,在当时的晚清官场就被同僚呼为曾剃头,意思就是曾国藩杀人就象剃头一样,随意和任性。曾不但乱杀太平天国的降士,还大肆屠杀南京周边的平民百姓,有一个资料上介绍过曾国藩攻破南京城后,在南京城及其周边地区,屠杀了三百多万人,其中绝大多数都是平民百姓。曾国藩不但屠杀百姓,甚至是连同为朝廷官员的下级只要是稍不如他的意就把人家给杀了。所以仅管曾国藩镇压了太平天国运动,挽救了大厦将倾的清王朝,但曾国藩一直声名狼藉,在晚清官场和民间都不受待见。只是近几年,少数几个见钱眼开的湖南败类和曾国藩的后人为了经济利益,拼命美化曾国藩,拼命赞美曾国藩。但坏事做尽的杀人狂魔你再怎么美化他,赞美他也改变不了他不老百姓心目中的杀人狂魔的形象。


用户乡村老叟


曾国藩和左宗棠、李鸿章、张之洞三人是晚清的三位中兴名臣,也可以说是给晚清续命的三根支柱。

对于曾、左、李、张四人,究竟谁对清朝和晚清时期的中国更有贡献且不说,曾国藩比之左、李、张三人倒是更有凶威,人称“曾剃头”。

曾国藩之所以能够成为晚清的一代名臣,正是因为他在太平天国运动时期为清政府立下了不可磨灭的功绩。

他死了之后,慈禧给了他一个“文正”的谥号,给足了他脸面,将他塑造成了所谓的晚清“第一完人”,让他成为了半个圣人。

慈禧为什么要给曾国藩这样的死后哀荣?说白了是在告诉所有人,你们得好好学学曾国藩的为国尽忠,只要你们对清朝忠心,对我忠心,那我肯定不会对你们吝啬,将来你们死了,我也照样不会亏待你们。

李鸿章学了曾国藩,并且有过之而无不及,慈禧也确实很善待他,生前受尽恩宠,死后追晋一等肃毅侯,谥号“文忠”,只低于曾国藩的“文正”,还是清朝唯一一个能够拥有京祠的汉臣。

曾国藩是清政府立起来的一个标杆,虽然不能被超越,但只要后来者能够以他为榜样,为维护慈禧和清政府的统治地位,那么便可以无限地接近于他。

他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几乎完美地诠释了一句话,只要杀的人够多,放下屠刀即可成圣。

曾国藩之所以会被人讽以“曾剃头”,实际上也从一个侧面说明了他在崛起的路上确实杀人如麻。

他自入仕途之后,只用了10年的时间便升到了二品官,倘若没有碰上太平天国运动的话,他的仕途之路也只会是循规蹈矩的文官之路,是所谓的“正途”,可是正途却不会成就后来的曾文正。

1852年他回乡丁忧,可此时军纪败坏的清军却屡屡清剿太平军失利,所以曾国藩一把抛开了丁忧之事,当了个不孝之人,组织起了湘勇。

曾国藩立功心切,但他毕竟是一个文人,哪怕平时读过兵书,可真到了战场之上,他也应付不过来。

他输得最惨的时候,在铜官江被太平军打得狼狈不堪,颜面尽失,最终羞愤之下选择了跳江自尽。

左宗棠后来还拿这事调侃过曾国藩呢。

他自己在给咸丰皇帝写奏折的时候也是尴尬地说自己“屡战屡败”,后来经幕僚点拨,这才改成了“屡败屡战”。

曾国藩是一个读书人,读书人向来好名节,却被太平军逼成这样,他心里能没有气吗?他是恨太平军的,也想通过平定太平军来解恨、雪耻和立功。

所以,他杀起“长毛”来确实一点也谈不上心慈手软。

赵烈文曾为曾国藩入幕之宾,长随左右,他在日记中记录下了湘军攻陷天京之后的一幕:“沿街死尸十之九皆老者。其幼孩未满二三岁者亦斫戮以为戏,匍匐道上。妇女四十岁以下者一人俱无,老者无不负伤,或十余刀,数十刀。”

也许会有人说,当时攻打天京的是曾国荃,不是曾国藩呀,怎么能将这笔烂账算到曾文正公的头上?

曾国荃何以敢如此行事?不正是曾国藩在背后撑腰。

湘军为何之所以如此肆无忌惮,竟然“斫戮以为戏”?不还是曾国藩在背后撑腰。

湘军的作风是每克“长毛”一城一地,则必奸淫、掳掠和屠戮,掳掠是为了发财,奸淫和屠戮则是为了取乐和泄愤。

曾国荃之所以每获一次胜仗则必满车满载地运送金银财宝回家,然后购买田产房产,便是如此。

曾国藩既然一心成圣,又为什么却非要对平民痛下杀手呢?

太平天国运动席卷东南半壁,一度直抵京畿,严重威胁到了清政府的统治,所以清政府对太平天国是又恨又惧,恨不得生啖“长毛”之肉,渴饮“长毛”之血。

曾国藩当的是清朝的官,领的是清朝发的俸禄,他想要升官发财,当然得为清政府解忧排难,当然得以清政府的敌人为敌人。

实际上,太平军的统治和主张也威胁到了像曾国藩这样的官僚士绅的利益,真让太平军统治了曾国藩的老家,他那几十亩几百亩的地哪还保得住?

所以,曾国藩之所以对“长毛”这么狠,既是为了立功和升官发财,也是为了自保。

后来,他和太平军打了几仗,心高气傲的他被打得狼狈不堪,所以心中对太平军又生出了恨意。

不过,曾国藩之所以对非太平军的平民痛下杀手,除了解恨、雪耻和立功之外,也是在给清政府和慈禧一个态度。

湘军越强,曾国藩立功越多,则清政府越忌惮他,后来更是传出了曾国藩部将“劝进”的事。

所以,他必须得消除清政府对自己的猜忌,想要消除猜忌,除了后来配合慈禧解散湘军之外,便唯有自污了。

曾国荃的贪财,从这角度来看实际上也是一种自污的行为。

曾国藩之所以杀人如麻,也是如此,自己给自己制造污点,留下把柄给清政府。

此外,曾国藩手里有湘军,李鸿章手里有淮军,他们的根基在东南,曾国藩对东南一带曾经受过太平军统治的平民痛下杀手也是在自毁根基,招东南百姓的恨,即便曾国藩的部将们再怎么“劝进”,他也没了群众基础。

所以,曾国藩的成圣路,也是一条用人命铺垫的路。


宁糊涂


不否认湘军杀了不少人,但远没有题目说的“对江浙平民痛下杀手”的程度。

有人认为,湘军中许多人从军的目的就是“以命挣钱”,在朝廷拖欠军饷的情况下,对江浙地区老百姓痛下杀手,目的就是“抢钱,抢女人”。

(湘军)

湘军是一支独特的部队,是一支以宗族关系为基础,以曾国藩的巨大号召力建立起来的一支武装,有私人军队的性质。曾国藩就是湘军的灵魂。

湘军内部是一种家长式的管理制度。在创建之初,曾国藩是以“不要钱、不怕死”的六字标准来组建的。曾国藩本人是封建礼教的维护者,他一直坚持用道德完善人,一生历尽艰难而不改初衷。梁启超评价他:“惟以天性之极纯厚也,故虽行破坏焉可也;惟以修行之极谨严也,故其用权变焉可也”,正是曾国藩一生道德写照。

曾国藩对湘军将领说过:“带兵之人,第一要才堪治民,第二要不怕死,第三要不急名利”,这是湘军为什么成为当时战斗力数一数二的部队的原因。

(战斗中的湘军)

相比这下,湘军的纪律是比较好的。每个湘军士兵都被灌输了“忠君救民”的思想,士兵们被要求“慎语言,敬尊长”,曾国藩想通过“仁”来影响湘军。在湘军成立之初,他每逢三号和八号,都要集合部队,“反复开说至千百语”,告诫手下将领“用恩莫如用仁,用威莫如用礼”,建立一支以“忠义之气为主”的部队。

曾国藩墓旁的神道碑上,刻着曾国藩治军心得:“谋定而后动,折而不挠,重如山岳。诸将化之,虽离公远去,皆遵守约束不变”,可见湘军一直是讲究纪律的部队。

曾国藩在晚清手握重兵,但他并不是军阀,他是个有理想的读书人。他的湘军,是绝对服从命令的,包括服从需要清政府的命令。虽然曾国藩是“湘军之父”,但他并没有把这支部队当做自己的政治筹码。

(曾国藩)

有观点认为,清政府大量拖欠湘军军饷,引起湘军的不满,所以大肆抢掠,杀人如麻。其实湘军有着自己的筹饷的办法。除了老百姓自愿的劝捐和一些省份的协饷之外,收取的商人的“厘金”是湘军最重要的军饷来源。咸丰十年,曾国藩在长沙兴办“东征筹饷局”,后来又加入了江西的牙厘和广东的粤厘,承担了湘军大部分的军费。

虽然湘军属于地方武装,不能由中央直接拨付地丁税赋,但从1861年曾国藩切制东南时起,地丁赋就成了协饷的一部分,援助湘军的军费。我们不能否认,这些措施没有完全解决湘军的军饷,但是并不像某些资料上说的那样严重。胡林翼拖欠湘军军饷半年多,总数十几万两,这是事实,但胡林翼一直在想办法解决这个问题。

(最后的太平军)

为了避免误会,我再次重申,湘军在南京是杀了很多平民,但说他们对江浙一带老百姓痛下杀手,则言过其实。

南京城破之时,总人口不过三万,其中还有一万多太平军。这些太平军不愿意投降,抵抗到底,湘军是肯定要予以剿灭的,这是他们的任务,并不算杀戮。而太平军与平民相杂在一起,有不少平民也拿起武器,这时他们的平民身份就变了,不再是平民了,而是战士。所以,剿灭这些拿着武器的平民,不算是杀戮。这是战争的规则,也是人们公认的道理。

即使这样,南京城破后,平民并没有杀光。当湘军带着战利品装船时,还有很多南京居民围观,甚至出现偷窃的市民。这充分说明,就是太平军的老巢南京,也没有大规模屠城,至少没有有些人说的那样,见人就杀,南京的人老百姓都杀光了。

(天京失陷)

南京如此,江浙其他地方就更不用说了。太平军经营江浙多年,有不少追随者,湘军也好,淮军也罢,对这些人肯定是要镇压的。

湘军在南京是抢了不少东西,就连曾国藩都怀疑弟弟曾国荃发了大财。连湘军的文官、幕僚都参加了抢劫,这是不可否认的。但是祸害南京和江浙地区老百姓的罪魁祸首不是湘军,而是太平军。这是史学界的公论。太平军杀人如麻,是无法洗白的历史事实。

最后,为了避免被口水淹死,我再次重申:湘军是杀了不少人,有太平军也有老百姓,但数量绝对没有达到“对江浙平民痛下杀手”的良莠不分的地步。

参考文献:《湘军史稿》《湘军兵志》

校书郎工作室出品,徽小安👍


历史漫谈君


回眸近代百年史,知近代中国落后之根源。

曾国藩在近现代都是一个热门话题人物,因为他的官运很好,十年连升七级,40岁不到就成为国家中央二品大员,最终官至武英殿大学士、两江总督;也因为他的办事能力很厉害,创建湘军、镇压太平天国运动;还因为他的家书是中国家书的典范,更因为他那种功高盖主却全身而退的高超政治手腕。

但是曾国藩这个人并不是完美无缺的。

曾国藩是一个非常嗜杀的人物。

曾国藩不仅仅是因为厌恶太平天国运动的文化破坏,而是因为曾国藩本身就是一个非常残忍的人,只要是他的敌人,他都想法设法整死对方,不管是政敌还是起义军。

一、曾国藩对待太平军

比如《曾国藩奏折》里面有这些内容:

“各营生擒逆匪一百三十四名,仅予枭首不足恨,概令剜目凌迟”、“杀之以祭壕头堡阵亡将士,诸勇犹痛憾切齿,争啖其肉”、 “生擒老贼二百二十一名。每生擒一贼,辄剖肠,剥皮挂树,磔石,见者无不凛凛。”

又比如《曾国藩家书》里面有这样的内容:“既已带兵,自以杀贼为志,何必以多杀人为悔?此贼之多掳多杀,流毒南纪,天父天兄之教,天燕天豫之官,虽使周孔生今,断无不力谋诛灭之理。既谋诛灭,断无以多杀为悔之理。”

曾国藩对待任何敌人都是非常残忍,而且还不让对方痛快的死,而是受尽折磨的死。



二、曾国藩对待救命恩人

李元度曾两次救过曾国藩的命,可是曾国藩怎么对待李元度的呢?

  • 咸丰四年(1854年),太平军围困长沙,曾国藩亲自率领湘军水师偷袭太平军据守的靖港,不料到中了太平军的埋伏。湘军战船大多都沉没损坏,曾国藩羞愤的投水自尽。幸好李元度事先安排曾国藩幕僚章寿麟强行将曾国藩从水中捞起,还百般劝慰。这是第一次救命之恩。
  • 咸丰五年(1855年),湘军与石达开率领的太平西征军,在江西九江鄱阳湖口进行大战。曾国藩本想利用湘军水师的水上优势攻克湖口,但是被石达开识破,反而将计就计,反而被太平军诱入鄱阳湖。石达开派太平军不多的水师轻舟冲入湘军水师大营,焚毁湘军大量船只,连曾国藩的座船都被太平军夺走。眼看湘军水师损失殆尽,曾国藩就像赌输的赌徒,又一次想投水自杀,幸被李元度等幕僚死死拽住,才保住一命。这是第二次救命之恩。

但是曾国藩却为了自己的权力恩将仇报,先后三次弹劾李元度。

  1. 咸丰十年(1860年)8月,李元度受命防守安徽要塞城市徽州,结果因为曾国藩的战略部署的严重失误,导致多座城池被太平军攻破,安徽省糜烂,李元度防守的徽州也被攻破。曾国藩为了推卸自己战败的责任,在没有与李元度进行协商的情况下,将罪责全部推给李元度。这一次弹劾导致李元度被撤职。这是第一次弹劾。
  2. 咸丰十年(1860年)11月,李元度被撤职后,不想再呆在湘军这个伤心地,应浙江巡抚王有龄的邀请,打算到浙江另谋高就。李元度将自己的想法告诉了老朋友湖北巡抚胡林翼。胡林翼了解曾国藩与李元度之间的恩恩怨怨,就郑重的提醒李元度说曾国藩与王有龄有嫌隙,他这样做可能会遭到曾国藩的报复(真正的曾国藩心胸狭窄,远不是日记中记载的曾国藩那么心胸开阔,曾国藩开始心胸宽广是自己掌握大权以后),如果李元度真的想离开湘军,可以到湖北来找他效力。李元度因为早已与王有龄有约,就拒绝了胡林翼的好意。结果曾国藩得知此消息后,将李元度视为湘军的叛徒,必欲除之而后快。特别是李元度回湖南招募了8000新兵,命名为"安越军",远赴浙江为王有龄效力。 曾国藩认为李元度是在毁坏自己的根基,有明摆着和自己作对,再次将李元度弹劾。要不是王有龄、胡林翼、左宗棠、骆秉章等人上奏为其辩护,李元度必死无疑。经过朝议,李元度被革职留任,待罪立功。 这是第二次弹劾,而且和第一次不一样,这次曾国藩更狠辣,想直接置李元度死地。
  3. 咸丰十一年(1861年)12月,太平军攻陷杭州,太平天国再一次占据优势地位,浙江巡抚王有龄兵败自杀。曾国藩和浙江战场压根没有关系,但是曾国藩一直憎恨李元度,又一次以李元度谎报军功,救援王有龄不力的罪名上奏弹劾。此时湖北巡抚胡林翼已经病逝,浙江巡抚王有龄又战死,少了两个为李元度说话的人。曾国藩本以为这次可以置李元度于死地。结果令其意想不到的是,湘军内部重要将领左宗棠、李鸿章、彭玉麟、鲍超等人都上奏朝廷为李元度辩护,左宗棠甚至当众责骂曾国藩公报私仇,置国家利益于不顾。这是曾国藩第三次弹劾李元度,而且是以“莫须有”的罪名弹劾。


这足以说明曾国藩在功成名就之前,对于权力的可怕欲望,任何触碰他权力的人,无论与他关系多么亲密,都可以翻脸不认人。

三、曾国藩对待非湘系将领

多隆阿是一员猛将,正白旗出身,在镇压太平天国运动时期,与鲍超齐名,有“多龙鲍虎”之称,但是曾国藩却对多隆阿多有排挤。

在使用多隆阿部队作战问题上,曾国藩先是在太湖—潜山战役中对多隆阿不信任,之后又在安庆战役中把最困难的一路布置给多隆阿,导致多隆阿军功虽大却赏赐微小。在庐州战役结束后,对于进攻太平天国首都天京的问题上,曾国藩又一次把多隆阿当枪使,让多隆阿攻打最困难的九洑洲一带,而且从头到尾从未与多隆阿商量。

多隆阿至此完全明白到曾氏兄弟让别人出力,自己坐收利禄的伎俩,于是怀恨在心,开始消极怠工,再也不愿去参与攻打太平天国天京的计划,后来找到机会,调往陕西,剿灭回民起义,坐视曾国荃在天京城下与太平军苦战。

可以说如果多隆阿不是旗人的话,多半也不能全身而退。


总结

俗话说:只有取错的名字,没有取错的外号。”

在晚清时期,带兵打仗的人很多,比如左宗棠,比如李鸿章,比如胡林翼,但是只有曾国藩被称之为曾剃头,曾国藩的外号就代表这他的残暴。

特别是左宗棠,戎马一生,到了晚年还抬棺入疆,平定西北,立下赫赫战功,手上杀人无数,也没听说留下什么“人屠”“剃头”的名声,战争难免伤及无辜,但是不代表可以进行屠杀,而曾国藩最喜欢搞大屠杀。

在太平天国时期,中国损失近亿人口,而太平军与清军、湘军是内战,内战双方都有责任,这近亿的伤亡的罪责,至少有1/3归清军,1/3归湘军。

所以曾国藩大肆屠杀江浙百姓就是理所应当的事。反正染红的官顶子,只需要血,哪些人的血对于他来说,无所谓。



千古左公


陈子帅菌读文史曰


咸丰三年,曾国藩于湖南地区组建湘军,目的是为了剿灭日益壮大的太平天国。

到了同治三年,太平天国的都城南京被攻占,曾国藩的湘军入驻南京后,开始对江浙平民痛下杀手,大批的无辜百姓惨遭杀害,那么曾国藩为何要这样做?



乱世用重典,曾国藩喜欢以暴制暴

曾国藩不是一个仁慈之辈,他在主政湖南期间,就因为杀伐过重,而被当地百姓骂为“曾剃头”。

对于民间百姓起义,曾国藩只会采取暴力镇压,他不管百姓有何冤情,即使被他杀害的平民之中很多都是无辜之人,他也毫不怜惜。

曾国藩甚至还发过这样的一个告示:

凡被捕人到局,立刻杀死,禁止尸亲呼冤,禁止向团绅讲理。

只要是被曾国藩认定有罪的平民,直接不用审理,抓到之后可以直接就地正法,而且他还禁止百姓为其亲人申冤,所谓的法律手段在他眼中只是一纸空文。

曾国藩依靠这种暴力手段很快稳定了江浙地区的局势,而曾国藩也平步青云,在清朝的地位仅次于皇帝。

封建统治的腐朽性质

在封建社会,百姓只是被统治的工具,官员不会把普通平民放在眼里。曾国藩对江浙地区的平民痛下杀手,这在当时的统治者眼中并没有什么大错。

曾国藩率领的湘军虽然击败了太平天国,但也给当时的百姓制造了无数场灾难。湘军的军纪涣散,一旦攻陷太平天国治下的城池,经常会大肆烧杀劫掠。

尤其是清朝此时国库空虚,无法给予湘军军饷,而曾国藩还要统帅湘军继续作战,因此军饷只能从当地百姓身上获取。

曾国藩也依靠战争大肆收敛钱财,在南京被攻陷后,曾国藩为了掩盖自己将南京搜刮一空的真相,曾放火焚烧洪秀全的宫殿,之后他还上报朝廷说南京地区没有财物。

乃十六日克复以后捕杀三日,不遑他顾,伪宫贼宫一炬成灰。逮二十日查询,则并无所谓贼库者……克复老巢,而全无货财,实出微臣意料之外,亦为从来罕闻之事。

洪秀全积攒的钱财全部都被湘军抢走,这些钱财一部分分给了湘军将士,还有很大一部分进了曾国藩自己的腰包,为了掩盖劫掠的真相,他才选择纵火焚城。

在封建统治下的官员,心中所思所想几乎都是为了自己的利益。虽然说曾国藩是一位能臣,但他却不是一个好官,他对江浙地区的百姓痛下杀手,只是为了他自己的利益。


东方大史


曾国藩为何对江浙平民痛下杀手?

“为官须看《曾国藩》,为商必读《胡雪岩》。”我想这句话是对曾国藩的最高评价,可就是这么一个“立德立言立功三不朽,为师为将为相一完人。”的“完人”,也有血腥残暴的一面。


(曾国藩画像)

为了镇压太平天国运动,曾国藩奉命督办湘军。1854年2月湘军倾巢出动,经过十年的浴血奋战直至1864年,湘军在其弟曾国荃的率领下攻下天京,成为镇压太平天国的功臣。在曾国藩眼里,太平军是叛军,那么江浙地区的百姓呢?他们也只是些手无缚鸡之力的平民,却也惨遭杀害,为什么曾国藩会对江浙平民下如此毒手呢?


1. 湘军的物资和军饷很大部分来源于平民百姓

太平天国运动兴起后,清朝正规军无法抵御,不得不利用地方武装,湘军就是在这时发展起来的,后来成为清政府与太平天国起义军作战的主要军事力量。曾国藩当初也是奉咸丰皇帝的圣旨,起初也是答应提供军饷的,但到后来去却成了一纸空文。而且湘军士兵的待遇又是最优厚的,他们的饷银是八旗的三倍,那么这么多的银子又是从哪弄来的呢?

(曾国藩的湘军)

其中一大部分都是从平民百姓那掠夺的,他们杀人不是为了占领城池,而是为了抢劫财物、奸淫妇女。当时许多文人记载为:民不恨贼而恨兵,贼如梳,兵如蓖。由此也可以看出,湘军残忍至极。平民百姓不过就是案板上的鱼肉,任人宰割。

2. 曾国藩以道德文章传扬天下,又以杀伐而得到“曾剃头”的称号。

他之所以嗜杀,是他相信在乱世,就要以杀立威,如同他在给咸丰皇帝上书所说:“治乱世用重典,以除强暴。”因此对于太平军、刁民、暴民态度强硬。在那个时代,人命是不值钱的,在曾国藩眼里,太平天国所统治的地方都是暴徒。所以湘军在这样的领导下又怎会爱惜那些无辜的百姓呢?


3. 俗话说斩草要除根,曾国藩这种无差别的屠城也是为了要彻底摧毁太平天国的群众基础。

湘军是一个稳固的团体,他们不需要那些百姓做军人,所以在他们看来,那些平民百姓留着是没有什么价值的。再加上长时间作战,每天面对无数人的死亡,血流成河。这些士兵的心理也都扭曲,产生报复心理。那些手无缚鸡之力的百姓无疑是最好的“出气筒”。

历史上的战争从来都是残酷的,那些冰冷的刀剑是没有感情的。尽管历史长河不可逆流,但这场杀戮至今看来也是十分残酷的。


小姐姐讲史


文瘩流氓整天拿曾国籓这个畜牲大汉奸作宣传,传递负能量!想让中华民族的人做曾国籓一样的畜牲,对洋人摇头摆尾,对旗人百般讨好,对汉人狠杀不尽,对自己胆小怕事,贪得无厌,搜刮天下民脂民膏送往老家,表面一套背址一套,说什么散尽家财,看看它哪一点家财不凝聚着汉人的血和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