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天国石达开等名将为何宁肯被俘凌迟也不自尽?

xieshulang


其实这一点我也是很难想通的,像石达开这像的领导者,他们从一穷二白拼杀到如此成就,面对清军的重重包围,即便他们无力应对,那么也应当以自杀来慷慨就义啊,而不是选择乖乖地缴械投降、最终落得个被凌迟处死的下场。但包括石达开在内,他们没有选择当场自杀,而是选择了缴械投降的这种行为,其实是有他们各自出于自身的考虑的,有些人投降的确是出于集体利益来考虑,而这其中也确实不乏一些意欲苟且偷生者,不过投降清军之人,悉数尽被凌迟处死。



面对慷慨赴死的石达开,四川布政使刘蓉曾经说过“枭堞坚强之气溢于颜面,而词句不卑不亢,不作摇尾乞怜语。临刑之际,神色怡然,是丑类之最悍者。”其实我们通过官员刘蓉的这句评价不难看出,石达开绝不可能是贪图生欲、苟且偷生之流。那我们也就可以这样来回应题目:石达开宁肯被俘凌迟也不自尽,肯定是立足于集体利益之下所做的举动。而太平天国其他诸位名将宁肯被俘凌迟也不自杀的原因那就另当别论了,当然,这其中不乏些许和石达开有着共同想法的人。

要谈及以上题目,那我们就不得不说说“天京变乱”这场标志着太平天国由盛转衰的事件了,前期东王杨秀清意图谋反,于是北王韦昌辉趁乱发动了“天京变乱”,不仅将杨秀清杀死,还顺带着将翼王石达开的家眷一并处死,这个时候的天王洪秀全还在纸醉金迷之中无法自拔。等到洪秀全“醒酒”之后,太平天国已经摇摇欲坠、不成样子了。为了平息众怒,洪秀全下令将韦昌辉处死,石达开这口气实在是难以下咽,于是挥兵火并了韦昌辉家眷以及手下数万人,随即开始了“负气出走”。


石达开自金田起义以来便就是久负盛名之人,他之所以在大渡河战役后选择投降清军,那是当初曾国藩曾经答应他,愿以石达开一人之性命换取手下数万人之活路,谁曾想,清政府对于缴械投降的石达开最终处以极刑,使其凌迟处死,像石达开、李秀成这类勇于慷慨赴死的优秀将领还有很多,这类人当初选择投降的原因主要是为了手下数万人的生存之道。并且石达开被凌迟之时,仍然目光如炬、豪不动容,石达开此举,其实正是在向天下人证明了其无惧生死的坚定信念。


忠王李秀成当初投降之际,可以说是诈降吧!李秀成被监禁于牢狱之中的时候,曾经写下了一篇长达五万字的“投降书”,李秀成企图通过自己的投降来劝阻曾国藩加入太平天国,但是结果却是未遂。最终李秀成也被劝降未果的曾国藩动用私刑,凌迟处死。其实不管立场如何,这些人物的慷慨赴死依旧值得我们所尊敬怀念,他们用各自无惧生死的坚定信念表达了对太平天国的忠诚。


小镇月明


纵观太平天国历史,包括石达开、陈玉成、李秀成、林凤祥、李开芳等人均在被俘之后受凌迟酷刑而死,反观清军将领,如张国梁、李续宾、江忠源等人皆在战败之时为免受辱而自尽身亡。这不禁令人产生一个疑问,为什么太平天国的将领们宁肯被俘遭受酷刑而亡也不肯自尽呢?这主要有两方面的因素,一方面是出于保护部属的原因,如石达开是在大渡河畔陷入绝境,主动请降,舍命以全三军。另一方面,大多数太平军将领是在遭人陷害或者猝不及防的情况下被俘,以致于失去了自尽的机会。如陈玉成被叛徒苗沛霖设计陷害被擒,李秀成在逃出天京后被当地村民抓获并扭送至清营。林凤祥被俘时身受重伤,李开芳意欲诈降,不料弄巧成拙被俘。他们被俘的经过大相径庭,但却有一个共同点:

在人生最后时刻都表现出对无俱生死的巨大勇气,换句话说,他们中间没有一个是孬种,全都是铁骨铮铮的英雄好汉。石达开在给时任四川总督骆秉章的乞降信中写道:大丈夫既不能开疆报国,奚爱一生;死若可以安境全军,何唯一死!随后石达开让随军妻妾五人和幼子两人投水自尽,自己与手下将领曾仕和、黄再忠、韦普成以及五岁幼子石定忠赴清军大营投降。1863年6月27日,石达开和手下将领在成都处以凌迟酷刑,受刑之时,被割几千刀,石达开从始至终默然无声,他的凛然正气和坚强意志使清军官兵感到极为震惊。
陈玉成被叛徒奏王苗沛霖从庐州(今合肥)诱骗至寿州(今安徽寿县),随从尽数被害,陈玉成被送到清军胜保大营,胜保闻讯大喜,即开中军营帐,令人押陈玉成入帐,见陈玉成傲然而立,大声喝道:大胆陈玉成,见到本帅还不下跪。陈玉成手指胜保大骂:“你这个胜小孩,在妖朝乃第一误国庸臣。本王乃天朝开国之勋,三洗湖北,九下江南,你与我交战四十一场,场场皆败,有何面目让我跪你!白石山一战,你全营皆没,仅率十余骑狼狈窜逃,还是我罢兵不追,饶你一条狗命。如此这般,你怎配我跪,好一个不知自重的物件!”
骂完,陈玉成席地而坐。胜保又想用荣华富贵来诱降,陈玉成闻后喝道:大丈夫死则死耳,何饶舌也!1862年6月4日,陈玉成在河南延津遭凌迟酷刑,两名刽子手有感于陈玉成的英勇之名,待监刑的胜保走后低声说了一句“英王好走”,一刀直捅其心,给了这位威震天下的英雄一个痛快了断。李秀成在天京陷落当晚护送幼天王洪天贵福逃出城外,并将自己的战马让给幼天王,一路边战边逃,最终失散。他与两三个随从携带一些财宝逃至一座破庙,被一群趁机发战乱财的村民碰见,脱身不得。村民们因分账不均,两伙人互相打斗,最终把李秀成扭送到清军营地。湘军名将曾国荃闻讯又喜又怒,喜的是终于抓住了这位太平军最重要军事统帅,怒的是许多年来湘军数万人命丧此人之手。曾国荃竟然手持尖锥,上前对浑身铁链缚身的李秀成一阵乱捅,李秀成不为所动,笑曰:
“曾老九,打仗各为其主,你这样做又是何必呢。”随后湘军统帅曾国藩赶到,对李秀成好言相劝,为此,李秀成花了十天时间写了七万多字的“供词”,结果依然难逃一死,曾国藩派幕僚告知,李秀成闻讯后说:“中堂厚德,铭刻不忘。今世已误,来生图报!”曾国藩出于对李秀成的愧歉,下令免于凌迟酷刑,1864年8月7日,李秀成在南京被斩首,时年42岁。他也是这几位太平天国将领中唯一未遭凌迟酷刑之人。

历史茶坊,一个爱写历史的屌丝,关注我,了解更多精彩内容!


历史茶坊


有网友问:太平天国石达开等名将为何宁肯被俘凌迟也不自尽?很多时候,不是想被俘凌迟,而是没有机会自杀。在第一次北伐的时候,林凤祥实际上已经自杀,但是没有成功,就被清军发现从地洞里抓出来。

林凤祥属于重伤以后被俘,被清军救治审讯以后就义。林凤祥在就义时,“刀所及处,眼光犹视之,终未尝出一声”,终年30岁。

而李开芳则是想诈降突围,结果被清军识破,直接被按倒在地。翼王石达开是要以自己的生命,换取部下上千人的生命,自愿走进清军大营,被杀。如果石达开已经自杀,又怎么拿自己的命换部下上千人的生命?当然,清军最后背信弃义,还是屠杀了翼王的部下。

英王陈玉成是被诱捕,苗沛霖设计诱捕了陈玉成,英王陈玉成根本没有自杀的机会,就突然被捕。被送往清军大营。陈玉成在敌人面前表现出坚贞不屈的英雄气概。《陈玉成被擒记》说陈玉成,“貌极秀美,长不逾中人”。

忠王李秀成同样是在天京城破以后,在村里隐藏,被告发,遭到清军的突然抓捕,力竭被擒。太平天国也有很多自杀的将领,比如带领20万大军从西北回朝,救援天京事变的扶王陈得才,就是战败以后自杀身亡。就是天王洪秀全,也有是自杀的说法。

太平军早期名将罗大纲则是身负重伤,难以忍受,自杀身亡。当然太平军更多的将领是战死和内讧而死。就是在太平天国已经失去了天京,幼天王被捕的时候,汪海洋还暗杀了侍王李世贤吞并了他的部队。

最后,汪海洋本人在对清军包围圈发起自杀性冲锋的时候,也遭到密集弹雨射击,战死沙场。其实太平天国还有一个另类英雄,就是殿前京内副总鉴御林兵马哥顶天扶朝纲勇王伦千岁洪仁达,洪秀全的哥哥。

虽然这个人能力不行,贪财爱富,成事不足败事有余。但是,却是一个硬汉,在天京城破被俘以后,8月5日被清军凌迟处死,也是毫无惧色,一直呼喊着天父天兄的名号。


深度军事


太平天国运动虽然搞得轰轰烈烈,但终究还是属于邪教组织,没有成熟的政治方向以及心怀天下的政治理想,它走向灭亡是必然的。但是太平天国的那一众将领都是硬汉子,都为了他们的理想和追求流尽了最后的血。

太平天国自金田起义起,都聚集了一批铁血彪悍的人物,必然冯云山、石达开、萧朝贵、秦大纲等等,他们为太平天国的发展壮大,都立下了汗马功劳。好几位将领都在起义初期就阵亡。

太平天国越闹越大后,清朝集中了优势兵力进行平叛,而且对于太平天国的镇压非常的血腥,不但在战场上毫不手软,更是对待俘虏和降将上一样血腥屠杀。

中国几千年来最为残酷的刑罚莫过凌迟,据统计,明、清两朝使用最多,但又以清晚期剿灭太平天国使用最多,几乎占了中国几千年历史中凌迟刑罚的一多半。而清廷主要针对太平天国重要将领均使用凌迟处死刑罚。

清军使用如此酷刑,主要是对太平天国运动刻骨的仇恨,以及对民众和其他太平天国将士的震慑。太平天国受此刑罚的将领很多,其中两人在历史上很出名。

洪天富贵,洪秀全的儿子,继任天王,他被俘时才15岁,一个如此的小孩,也被清军毫不犹豫的身割几千刀受酷刑而死,不得不说清朝太过残忍。

另外一个就是翼王石达开,石达开在天京事变后,领军负气出走,一路向西,途径大渡河时被清军包围,他异想天开的认为自己的投降可以解救部下脱困,于是带领了自己的儿子入清军投降,但是依然被凌迟处死。

他临死不屈,甚至身受酷刑而不吭一声,连残酷的清军都敬佩有加,称之为“奇男子”。

回到题主的问题,为什么太平天国的将领宁愿身受酷刑也不愿意自杀身亡呢。其实是有一定的原因的。

首先,太平天国运动从一开始就是宗教组织运动,在他们的宗教里面是没有儒家的忠义、国家概念的,而太平天国的主要人员组织来自于底层劳苦大众,在思想和价值观上很单纯,一切都是以天王、天父为核心的,而自杀是需要一定的道德认识的,你指望一群底层劳苦大众为了大家共同的事业来自杀殉道那是不现实的。

其次,太平天国运动在宗教的煽动下,精神力的高度统一加强了战斗意志和战斗精神,太平天国的将士更宁愿战到最后一刻,根本没有在思想深处考虑过自杀殉国,因为他们的信仰里面只有个人(天王),没有国家和朝廷这个概念,所以没有自杀的信仰基础和对象。

综上来看,太平天国的将领大多宁愿被俘受凌迟之刑也不愿意自杀身亡,主要还是他们基本都来自社会底层,没有一定的道德认识,不具备中国古代的贵族精神,更重要的是太平天国运动的信仰基础很薄弱,大部分人没有为此而殉道的思想高度。


沉墨I方之城


太平天国里面的石达开和李秀成之所以宁可被俘虏也不自尽,是有他们各自的原因的,石达开投降是为了义,李秀成投降是因为忠。下面我详细为大家讲解一下为何说他二人是为了忠义投降满清的。


石达开之所以被迫投降,源头是在天京事变,天京事变中石达开的家人都被北王韦昌辉给屠尽了,虽然最后天王洪秀全不得不站出来把韦昌辉当做替死鬼给灭了,但是天王洪秀全与翼王石达开之间已经产生了裂痕。最后石达开被迫再次带兵离开了天京。从石达开带领十多万精兵脱离天京的那一刻起,石达开算是和洪秀全正式决裂了。所以石达开领兵在外得不到太平天国任何的补给和帮助。


满清敌军得知石达开的状况后,采取了坚壁清野的战术,就是要活活饿死这支战斗勇猛的太平军。石达开带领的太平军由于长时间得不到补给的供应,军队战力慢慢下降,而且到了最后仅剩不足万人的太平军被满清军队围困在了大渡河的北岸,石达开为了能够让手下的弟兄活命,决定投降清军,用自己一命换手下活命,但是没想到清军不守信用,最后把石达开和手下都杀了,

石达开被凌迟时挨了上千刀,但是石达开竟然都没吭一声,所以说石达开投降是为了义!


李秀成是太平天国的忠王,他投降曾剃头也是为了忠,类似三国时期的姜维,投降其实只是表象,真正的目的还是为了搞事情!
李秀成被曾国藩活捉后,在狱中写下了五万字的自述书,目的是为了劝曾国藩反清加入太平天国,但是他没有意识到太平天国的制度和体质和地主出身的曾剃头正好相克的事实,所以他的劝降注定不可能成功。


李秀成不仅劝降曾国藩不成功,他的“劝降书”还被曾剃头删改之后变成了“投降书”献给了老佛爷,让他一世忠诚毁于一旦,让后人以为他是一个贪生怕死之人。而且最后曾剃头怕李秀成进京之后乱说,竟然把他杀人灭口,私自做主把他凌迟处死!李秀成投降是为了忠,可是最后落得个不忠之名!


以上就是太平天国的翼王石达开和忠王李秀成为何会投降满清,又为何会被凌迟处死的原因分析。如果各位认为哪里有不妥之处,欢迎到留言区留言指正,谢谢!我是历史白话君,关注我,观看更多历史方面的精彩回答!


历史白话君


在太平天国运动中,虽然有不少将领兵败被俘,但是真正投降的将领并不多。原因很简单,因为在清代,犯上作乱的人基本上都是要诛灭全族的,别说太平军的主要将领,就是一般的士兵,被捉住了都是难逃一死。所以就不难理解早期的太平军为什么几乎都是拖家带口的离开了金田,一路上发展的速度也很快。也不难理解为什么很多太平军直到城池被攻破,完全没有胜算还要继续战斗到最后一刻。

所以整个太平天国运动中,除了个别将领迫于无奈选择了投降,以及后期大势已去被清廷招降了一些将领之外,多数将领都是战斗到了最后一刻。

太平天国的翼王石达开在离开太平天国之后,率领着自己的队伍转战各省,最后在大渡河岸边陷入了绝境。之所以选择了投降,并非是幻想着自己还能留下一条性命,更不可能指望着清廷对自己特赦。这并非他害怕死亡,不敢自尽,他应该非常清楚自己最后的命运肯定是被凌迟处死,他选择了放弃抵抗是因为想要挽救手下的几千名弟兄,用自己的性命换取手下一条生路,这恰恰是石达开伟大人格的体现。

首先,石达开加入太平军,并不是因为贪图富贵,而是为了纯粹的反清。

关于石达开的出身,有人说他是当地的豪门望族,家里非常有钱,也有人说他是书读诗书的地主出身,也有人说他是相对富裕的地主,尽管争议很大,也无法再去考证,但是他应该并非是单纯的贫困农民出身,至少是家境相对优越的富农。

所以石达开加入太平军,和洪秀全,杨秀清等人不同,他并非是家里活不下去了,整天想着杀死地主,自己成为新的地主,也并不是指望着统领千军万马,改朝换代自己做皇帝。石达开反清可以说是纯粹的反清,是基于对当时时局的不满,所以选择了反清。

其次,石达开并非没有机会避开最后的结局,但是他真的是一位光明磊落的义士。

在天京事变之中,石达开主张尽可能的减少杀戮,这是他的仁义的体现,而在返回天京之后遭到了天王的排挤和打压,他也没有选择弑君篡位,而是选择了离开天京。虽说他选择带兵出走,置太平天国的大义不顾并不正确,不过在当时他确实没有更好的选择。

在离开太平天国之后,石达开并没有反水加入清军,也没有另立山头自立为王,他依旧以太平军的翼王自称,军队依旧对外声称是太平军,虽说这样的选择未必是最好的选择,但是也是“你对我不仁,但是我对你并非不义”的体现,即使是失败了,也失败的光明磊落。

最后,石达开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依旧展示出了伟岸的人格。

石达开之所以选择放弃了抵抗,去清军大营慷慨受死,完全是为了换回手下将士的生命,虽说这种想法是可笑的,但是他没有乔装打扮选择逃跑,也没有服毒自杀逃避最后的刑罚,这是他伟岸的所在。

据说石达开在被凌迟受刑的时候,毫无惧色,自始至终都没有发出痛苦的呻吟,在场围观的百姓与官员无不震惊,赞他为“奇男子”。


徽南城意


凌迟之刑有多残酷,自然不用多讲。在近代史上的太平天国运动中,曾有包括石达开在内的二十余名将领被清军处以极刑。其中,这些人多数是被俘后别无选择,甚至连自杀的机会都没有,可石达开却是主动投降,是想通过牺牲自己来换取剩余部众的生命,颇死“主动选择凌迟”而未自杀。也正因如此,后世对石达开的评价甚高。

翼王石达开是太平天国运动中的杰出将领,在太平军中颇有声望。天京事变后,东王杨秀清、北王韦昌辉和燕王秦日纲等人相继陨落,石达开成为仅次于洪秀全的二号人物。然而,此时的洪秀全猜疑心很重,对石达开颇不放心,甚至想将其软禁在南京,防止石达开谋逆作乱。结果,石达开利用自己在军中的影响,率精锐负气出走。

天京事变后的太平天国,实力大不如前,而石达开的出走,使得太平天国的局面更为被动。遗憾的是,一向被看好的石达开,在脱离了大本营后,表现也不尽人意,甚至被清军不断消耗,最终陷入围困。

石达开之败,注定是一个悲剧。作为全军的领袖,他在关键时刻竟因为孩子的降生而延误进军。这种“慈爱”,让婴儿得宠一时,却令三军陷入绝境。

毫无疑问,石达开是讲义气的。危难之际,他试图通过投降的方式来换得部将的性命。可是,令他没有想到的是,清军不仅屠戮了他的部将,还将石达开本人凌迟处死。石达开于危难之际的选择,无疑是令人钦佩的,但他为何这么做,倒也很难用今人的眼光来审视。

纵观大家的分析,大体可以总结出以下几点原因:

首先,按照拜上帝会的教义,轰轰烈烈地死于战场或是被敌人处于极刑,都是被受赞誉的行为。由于太平天国运动是披着宗教外衣的农民起义,从领袖到兵丁,都或多或少地受到教义影响,其生死观与平民百姓又有不同,有时做出些令人“费解”的选择,倒也不足为其;

其次,石达开当时甚至即便投降,活命的可能性也不大。但或许他对形势还是或多或少地有些误判。比如他认为自己投降可以换取剩余部卒的生命,可结果却恰恰相反,即便他投降,还是连一条兄弟的命都没有换回。同样,或许在石达开心中,也曾觉得清军不会做得太绝,会判自己斩首,或是网开一面。当然,如此真有这样的想法,倒也像是一场赌博了。

最后,在危难之际,眼见一条条鲜活的生命不断陨落,作为主帅的石达开,自然十分心痛。更为重要的是,此前因为自己的优柔寡断,特别是给刚出生的孩子庆生,直接导致了眼前的悲剧,石达开多少也会有些赎罪的心理在里面。


史海烂柯人




太平天国被捕的高级将领主要有三波,按照背部的时间来划分,分别是李开芳和林凤祥、陈玉成、石达开、李秀成。

他们被捕的原因都各不相同,没有选择自杀的诉求也有差异。

首先来说李开芳和林凤祥。


太平天国定都天京后,东王杨秀清就命令李开芳和林凤祥率领2万人进行北伐,主要的目标就是要牵制清军的主力,减轻天京外围的压力。

李开芳和林凤祥本来就是太平天国的名将,他们率领的2万将士都是从广西走出来的老兄弟。他们都久经沙场,都是能征善战之士。


李开芳和林凤祥领导的北伐军也曾经把清政府的北方搅得乱作一团,他们转战山东、山西、河北。

尽管受到优势兵力的清军的围攻,但他们一次次突出重围,并补充壮大自己。东王杨秀清也曾经派出第二和第三支北伐军去支援他们,但却受到了清兵的沉重打击,一直退回天京,一支全军覆没。

孤军深入的李开芳和林凤祥在遇到僧格林沁骑兵的沉重打击之下,还碰到了北方寒冷的气候。战斗到最后一刻,两个人先后被俘,最后被押解到北京城凌迟处死。



陈玉成是太平天国后期崛起的优秀将领,也是太平军中从娃娃兵成长起来的优秀军事将领。

1851年,他跟随自己的叔叔扶王陈承瑢参加了太平天国起义。因为陈玉成在童子军中表现英勇,被提拔为童子军的首领。

在腥风血雨的战斗中,陈玉成迅速成为一名优秀的军事人才,在武昌、九江和镇江几次大战中,都力克强敌立下大功。

在天京事变中,陈承瑢被处死,陈王成并没有受到牵连,反而受到重用。

1858年陈玉成和李秀成联手攻破了清军的江南和江北大营,随后陈玉成又在安徽三河镇全歼湘军的精锐部队李续宾部。

1861年,因为李秀成救援不力,陈玉成镇守的安庆陷落。第二年被叛徒苗沛霖出卖,在河南英勇就义。



石达开是太平天国中最知名的军事将领,也是太平军中最悲催的一个将领。

在天京事变时,洪秀全引蛇出洞,让广西的高级将领自相残杀,最后又想李咏自己的两个哥哥架空石达开。

石达开一怒之下出走,并带走了十几万精锐部队。最开始,他并不想离太平天国太远,但在战斗中得不到太平军的支持,于是他想打回广西。

但在清兵的严密布防下,石达开只好向四川转进。在四川任职的骆秉章之前是湖南的巡抚,他非常了解太平军的打法。

在坚壁清野和围追堵截之下,石达开的部队被堵在了大渡河北岸。为了挽救手下兄弟的性命,他愿意忍辱负重投降,以换取手下数千将士的安全。

但他没有想到的是,清政府对于造反之人,从来都不心慈手软,只会赶尽杀绝。石达开被凌迟处死,他临危不惧,一言未发。



李秀成同样是太平天国后期涌现的优秀高级将领。李秀成和陈玉成相比,智谋有余而勇气不足,在打硬仗方面有所欠缺。

如果李秀成和陈玉成能够联合作战,就会各取所长,优势互补。陈玉成死后,李秀成孤木难支。

天京城被攻破后,李秀成率领上千人掩护幼天王突围。当时的湘军只顾烧杀抢掠,他们基本上没有遇到太多的抵抗就冲了出去。

在外围的突击战中,李秀成把自己的战马让给了幼天王,自己却被山民出卖,然后被俘。

被俘后的李秀成忍辱负重,向曾国藩写了一份投降书。重点有二,一是劝曾国藩造反,二是希望放自己出去招降30万太平军,其实是想重新造反。

老谋深算的曾国藩早就看透了这一切,担心在运送进京的路上被太平军解救,就直接处死了李秀成。


新知传习阁


第一,这些人还存偷生之念,想尽各种理由不战死,不自尽

第二,看到清军不给自己生的机会,才转而大气而死,来保晚节

第三,这些人的气节都不如洪秀全,洪虽腐化,但最后关头是清醒的,果断自尽,免受一辱后仍被处死,多少年后被后人耻笑


王朝W


史上排名第二的邪教头目,虽千刀万剐不足以抵其罪之万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