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裡如果沒有了農民工,農民依舊像過去一樣在種地,社會會怎樣?

lygfire


問: 如果城裡沒有農民工,農民依舊像過去一樣種地,社會會怎樣?

答: 如果城裡沒有農民工,農民依舊像過去一樣種地,農村社會肯定是山窮水盡,城市社會也不會像今天飛黃騰達、百花齊放。


農民不進城,農村社會山窮水盡一點也不誇張。

二十年前,農村人還未普遍進城打工,那個時候所有的年輕人都呆在家裡,人多土地少,土地不夠種,農民開荒山,很多荒山從山腳開到山頂,農民種出來的糧食依然不夠吃,農民的生活上頓不接下頓,農民種糧食根本不夠吃,更不要說用來賣,所以,當時農村無任何經濟收入來源,農民大多隻能上山挖藥材賣。所以沒錢買煤燒,農村不通電不通自來水,煮飯靠燒材,吃水靠人挑,山上材草被農民燒光,樹根根都挖來燒完了,那個時候的山上看不見一棵樹木,真的,用山窮水盡來形容一點不為過,要是農民不進城,一直呆在家裡種地,到現在不知道會餓死多少人。


我們再來看看城市發展。

如果沒有大量農民工進城,城市工業生產、製造業、服務業,特別是城市化後的建築業,城市的高樓大廈、亮麗的街道和廣場,離不開大量農民工的貢獻,城市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國民生產總值的不斷提高,農民工都付出應有的貢獻,農民工的價值是不可小看的,直到今天,國家依然鼓勵有條件的農民進城安家落戶,農民工進城依然是很有必要的。

綜上所述,經過二十多來的發展證明,農民工進城對農村和城市經濟發展都是具有雙向帶動作用的,建設美好城市,貢獻GDP的同時,解決了農村人的經濟收入來源,恢復了農村的綠水青山,實現了農民的金山銀山。如果農民不進城,如果農民一直在家種地,城市社會發展依就會很落後,農村社會發展只會更加窮途末路。所以,我們支持農民進城務工,我們希望政策多多關照農民工。

點擊右上角紅色按鈕,關注農人阿洪,瞭解更多三農趣事。

阿洪168


這個問題我覺得應該分時間段來談,首先改革開放初期大部分農民工都是素質比較低,文化也比較低的,一部分人從農村湧進了大城市,大部分人活動於建築工地和技術含低的工廠作坊,以及手工業和服務行業。這個時期農民工在改革開放初期對建築行業做出了巨大的貢獻,如果這個時期沒有農民工的參於,中國建築業不可能發展的這麼快,也不可能到處都是建築工地。農民工逐漸發展成為了,建築行業的中堅力量。一直延續至今。

他們活動於各行各業一直活動於各行各業的最底層一直延續至今。

但是問題如果沒有農民工參與這一切的活動,改革開放也就沒有這麼快速進行。城裡的下崗工人也不可能再次失業,城市社會治安也許會好得多。城市的衛生環境也許會保持的不錯,城市的規劃應該更科學更有時間來思考,城市綠化植被,應該更科學的被規劃,農村的土地不會被閒置,假如當時國家有錢就不會為了吸引外資而在大城市和沿海地區,開放吸引外資,假如那時國家有資金投入農村,在農村發展城鄉經濟,城鄉規劃應該是更科學更好的那個時期國家太窮了,沒有錢,沒有實力投資城市建設和規劃,所以這一切的問題都不可能發生,只是一種假如。


路遊生活


你好 我是農村三農以及風俗文化的優質作者,有關這方面的知識和疑問可以專注我。

農民工一個和藹可親,普普通通的職業,是城市裡一道亮麗的風景線,他們默默無聞,離開從小大大生活的地方,每天早起晚歸只為了家裡的條件越來越好,這裡說到如果城市裡沒有了農民工,社會會變得怎麼樣,這個問題簡直就是無稽之談。

時代的發展什麼最可貴?工人最可貴,搬家,裝修,環衛,等等等一系列的工作哪裡沒有農民工的身影,拿著低廉的工資任勞任怨。

提起農民工三個字眼,有的人可能直接轉換到建築工,沒錯時代發展的這麼快,最為顯著的變化那就是我們身邊的高樓大廈,顯然工程師設計師很可貴,那是那些真正實踐操作的農民工確是顯得多麼的渺小,如果沒有了農民工,這些活難道會變成機器人去操作麼,離開弄農民工這個稱號,相反就會有太多的人流離到鄉下,屢屢無為,造成一個社會的墮落感。

在有些地方農民工已經佔據很大一部分人群,看起來很不起眼又幹著最簡單卻又不簡單的工作,我自己親身體驗,我的爸爸也是一名農民工一年也回家裡來沒幾次,加起來也只有個一個多月。

說大話的不說,中國之大,人口之多,發展之迅速,離開了農民工,這個社會可以說就相當於一塊鐘錶分針秒針時針,秒針如果損壞了,時針再大也轉不起來,又有何用呢,所以我認為如果城裡面沒有了農民工,這個說法一點都不成立。

以上是我的個人觀點,希望能幫助到您。


農村匠人劉


大家好,我是農村小夥叫阮玉,生在農村,長在農村,在城市工作七八年的小夥子。關於城市沒有農民工,農民依舊像過去一樣種地,社會會怎樣的問題,結合自身的經歷來回答一下。不足之處請大家指正。

先說結論:這種情況基本不會發生。如果真的發生,農村和城市的生活成本都會升高,生活質量都會下降。影響人生活質量的兩個方面,一個是工業品,一個是農產品。農村生活成本主要提高在工業品方面,城市生活成本主要提高在“吃”方面。

我們來看一下步驟。

1.農民工返鄉,青壯年勞動力匯聚在農村,基礎農業發達。

農民工是一個很大的群體,跨度從60後一直到00後。這群人返鄉後,會出現什麼局面呢?

從我們目前網絡發展來看,這群人會有機的結合在一起,形成一股新的農村勢力——新農村電商。

60.70農民雖然年紀大,但依然保留著種地的能力,回到農村後第一選擇自然是種地。而80.90乃至00後的農民工對網絡營銷渠道相對熟知,有將農產品直接對接消費者的能力。這部分的結合可以有效分解農村勞動力。當然種植的作物除了基本的小麥、水稻、玉米。更多的會選擇種植經濟作物更好的產品。

除了麵粉、大米制品因為特殊原因可能漲價不高。其他蔬菜、水果以及相關製品可能會大幅度漲價(為什麼會漲價,後邊會將到),城市居民生活水平下降,前幾年的“蒜你狠”,今年的“蘋果水果大漲價”等只會一再上演。

2.農民工返鄉,城市工人補位,產能說不準。

農民工返鄉後,工廠出現的空位由城市工人補充。這些崗位大致分為兩種,有技術含量的,無技術含量的。

有技術含量的,如高端工業品製造,操作儀器等需要一定的技術含量。

無技術含量的,如服務員,快遞員,園林,保潔等等。

無技術含量的不在贅述,城市工人可以補位,只是工資水平較差,是否能維持現在的生活水平,尚不清楚。

有技術含量的工人,尤其是有高端技術含量的工人,可能會在信息技術發展中脫穎而出,成為新的高薪階層,他們的生活不會受到影響,甚至會相對提高。

有技術含量的工人工資高,會倒逼資本研發機器人以替代大部分技術含量低的崗位,如此以來,工作位置會減少,但產品減少的可能性比較小。工業品對農村的影響有,但不會太大。

3.農民工返鄉,收入來源單一,必定提高農產品價格。

農民工返鄉後,整個群體的收入依靠土地。如果想享受除了“吃”之外的生活,必然要從農產品上獲取利潤。小麥,水稻等主糧可能會被限制漲價,但其他農產品自然會瘋漲。

由於收入來源單一,自然會陷入盲目跟風,大規模種植,產量大增。在因為價格上漲,城市消費能力下降,產品滯銷,一部分人破產。要麼淪為農村的農民工,要麼再次上城市務工,重新做城市農民工。

4.農民工返城,城市工人做回房東,小商店主等。

農民工返城後,憑藉吃苦耐勞報酬低,很快取代了城市工人的地位。面對洶洶而來的農民工,城市居民再次開始出租房屋,構建配套餐館,商店,旅館,理髮店等等各種生活設施。賺錢多,工作還不忙,豈不美哉。

5.留鄉農民工,成為農村新群體。

在這波農民工返鄉的熱潮中,真正受益的是留下來的這批農民工。他們藉助大趨勢,完成了農村經濟的基礎構架,又完成了銷售渠道,成了新型的農產品種植銷售一體化公司。當然,這時候,他們還是不是農民,或者農民工,就是另一個話題了。

結論:農民工大規模返鄉可能性不大,即便真的出現,城鄉居民均會受損。社會自有調節,百人都不可能一心,更何況上億的人,有些極端畫面,想想罷了。不可能實現。


農村小夥叫阮玉


關於這個問題呀,可以做出一個大膽的假設,現在農民工可以說遍佈了農村的各個角落,滲透到了各行各業,如果農民工都離開了,我們不難想象,整個城市處於癱瘓狀態,到處都是垃圾沒有人清理,城裡人甚至會出現缺糧斷水的情況,可以說城市人離不開這些農民工的貢獻。

現在城裡人過於依賴農村人,但是他們又看不起農村人,這很明顯是自相矛盾的,雖然農村人沒有那麼依賴城市,但是很明顯如果離開城市回到自己的老家進行耕種的話,很明顯所獲得的收入遠遠滿足不了現如今的物質社會,所以二者是沒有辦法分離的。

如果農民工都回到農村種地的話,只能說明一點這個社會在退步,舉個例子美國從事農業的人員只佔到了全國人口的百分之三,僅僅靠著這百分之三的人口就養活了全國百分97的人口所需要的食物,很明顯如果那麼多人都回到農村的話,只會拖垮中國的發展,對這個社會是沒有什麼好處的。

而農民工也應該不斷的學習,通過學習來給自己增加收入,而不是一味的覺得自己沒有機會,還是守著以前的那套思想,不要覺得低人一等,只要努力就一定會有機會的,老天不會辜負每一個努力的人,同樣也不會放過每一個懶惰的人。對此你們有什麼看法呢,歡迎留言探討。


話聊三農


我個人覺得回到從前,並不是一件壞事,因為是在現在的基礎上回歸農村的。我是農村人,如果我們都回去,那麼農村田園很快恢復,又可以聞到禾苗的清香,滿世界的綠色,秋收時金黃色的美景!因為我們不再向國家上交公糧,自做自吃。現在的基礎上,有部分人回去開辦了鞋廠、製衣廠等,農村現在各項技術人材都有,很多日常用品農村人可以自己辦廠,自給自足,現在農村的住房也不愁了,有很多人在家裡修好房子,只是過年才回去住幾天。農村人都回去了,城裡人也好過了,減少了那麼多吵鬧聲,公交車上也不為坐位爭吵,吃糧吃菜吃肉、進口吧,進口的營養好,都回農村去了,城裡人那太好了,這麼多的房子,人均好多套喲,就有點事比較難一點,城裡環衛工,不知道城裡的貴人們們那些願意去幹?農民工朋友們,回去養護我們的綠水青山吧,現在政府不是動員回鄉創業嗎?讓我們的田園重新興旺吧。


銀登輝


開門見山的說出我的想法吧,讓所有的農民工都離開城市回到農村是不可能了。

中國未來不再需要大量農民

未來,會有越來越多的農民走出農村,城鎮人口會越來越多。我國耕地本身就有限,要想實現中國發展,社會進步,讓更少的人來從事以農業生產活動為主的第一產業是基本要求。

簡單來說,未來,中國還在堅持種地的人會越來越少,因為我們已經不需要那麼多的農民了。


四十年前,一百個人農民一年才可以完成的活動,如今五個農民即可完成,那麼,剩餘的幾十人只能從事其他活動。

鍾情三農本身就是農村出身,老家幾乎所有家庭都在以外出務工為主要經濟收入,我也切身感受到了這二十多年間進城務工對於農村,對於農民所帶來的巨大變化。

千言萬語匯成一句話,

農民工離不開城市,城市也離不開農民工。

真的沒有必要讓所有的農民工再回到村裡,從事幾十年前那樣的農業生產活動。如果真的這樣的話,不管是對於國家還是個人農村還是城市,農民還是城裡人都不會是一件好事。


大量的農民丟下鐮刀和鋤頭,離開家鄉到城市,進入了工廠流水線或者建築工地,不管是對他們個人的收入,城市的發展還是我國整個國家的進步來說都是很有幫助的。

如果沒有這麼多農民工兄弟奮戰在工作第一線,任勞任怨的工作,如今的中國沒有今天這麼繁榮昌盛。

如果沒有足夠多的城鎮就業崗位和機會,我國農民的整體收入和生活水平也不會在這短短十幾年間得到如此大的改善。

所以,今後,還會有大量的農村人口往城鎮遷移,只會有少量的城鎮人口會選擇往農村遷移,人往高處走,水往低處流,這還是亙古不變的道理。



這是時代發展的變遷,也是歷史向前的必然。


鍾情三農


城裡如果沒有了農民工,農民還象過去一樣種好自己的一畝三分地,社會會變成什麼樣真是很難預料,現在農民的地很多都被徵了,也不可能回到70年代後期那個時候,在改革開放初期,農村剛實行包產到戶自負盈虧的那會兒,農民的勁頭是十足的,隨著社會發展的需要,農民好象覺悟了很多,即使種好了自己的一畝三分地,也只是混個溫飽,與現實生活相差甚遠,所以就想到了利用農閒時間到城市裡去掙點“外塊”,“跟風”是中國人的習氣,有了前車之轍,後面人陸陸續續跟著就去了大都市闖世界,這種興起的打工潮就是改革開放給農民帶來的實實在在的好處,同時也給城市的繁榮增添了強勁的動力,一橦橦參天高樓拔地而起,立體交通似游龍騰飛,城市街道整潔了,畫面清晰了,交通發達了,環境舒適了,這些變化都是改革開放結出的碩果。

假如農民都回鄉種自己的一畝三分地,首先城裡的房地產就如馬雲所言: 房價就是豆腐價。城市會失去往日的熱鬧景象,會變得很清靜,公交車上沒有了搶座的,經濟會一天天蕭條,城市民的生活質量會下降,最起碼請不到護工、鐘點工、保姆之類的打工者。

假如農民都回鄉種自己的一畝三分地,農村也好不到哪裡去,首先會多出很多遊手好閒的,偷雞摸狗的閒雜人員會逐漸增多,最難混的就是那些無田地可種的人,最多隻能搞點畜牧養殖業。不過有一點可以肯定,農村會不再荒涼,會迴歸原來的熱鬧景象,許多人期望的就是這樣的景象。

謝謝各位閱讀,你認為怎麼樣?





頁川木木1


城裡沒有農民工,農民依舊種地,社會會怎麼樣?當然是城市不是現在的城市,農村不是現在的農村了。雖然這個假設不可能成立,農民向城市發展這是必然的趨勢,這是社會進步的必然。


這個假設的目的就是為了證明城市的發展離不開農民工,那些高樓大廈,公路橋樑,許多的基礎建設都是農民工出力完成的,城市的基礎行業許多也是農民工在支撐。所以春節期間,街道空蕩了許多,垃圾也多了許多,城裡人的日子就不怎麼方便了。

可以說城市的高速發展離不開農民工,國家的發展離不開農民工(暫且把種地的農民拋開了)。

這樣也造成了農民沒有安心種地,田地荒蕪的,農村蕭條的景象。

但這樣的城市就是受益者,農村就是受害者嗎?肯定不是!


其實無論怎樣,農民靠種地為生都是很難的,只夠餬口是基本事實。現在是這樣,從前也是這樣。經歷過上世紀八十年代農民全心種地的人應該懂得,那時與天鬥與地鬥,揮汗如雨,一年的辛勞也是溫飽都難!如果真的回到那樣的日子,現在沒有多少人能吃得消的。

社會總是要發展進步的,只要進步大家都會受益的。不能以為城市是農民建造出來的,就認為農民的付出不值得。

比畢竟有工作就會有工錢,這比種地賺錢多些。從前農民誰敢奢望到城裡買房居住?現在不是有很多農民在實現嗎?

所以說如果農民只管種地,社會發展不會有現在這麼快。但農民也還是隻為溫飽而拼命的農民,所吃的苦比現在會更多。


追花精靈


首先社會的發展不會出現這樣的“倒退”,農村勞動力的轉移就是社會發展的必然趨勢。雖然不知道提問者問這樣的問題是處於怎麼樣的考慮,筆者認為這樣的想象是不可能出現的。我們結合社會發展來看這個問題:

一、一些農民為什麼要離開農村

農民因為離開農村到城市工作,而有了一個名字叫“農民工”,起初很多農民是兼顧種地和務工的,在農忙的時候很多農民還是會請假回家務農。此時在城市工作為兼職,主要用於貼補家用。

由於經濟社會的發展,發現種地的收入遠遠不能滿足家庭的開銷,在城市務工2-3個月的工資可能比在家種地全年的收入還要高。很多農民就把土地轉包給別人,成為專職的工人。雖然他們已經成為了工人,但是由於是從農村來的,所以對於他們的稱呼依然為“農民工”,每到逢年過節,他們還是要回到家鄉過節、看望老人、孩子,進行祭祖等活動。

二、很多農民工已經成為城市市民

很多農民工通過自己的勤奮努力,在城市裡買了房,轉移的戶口,已經成為城市居民,生活工作都以城市為主,不可能再回到農村進行農業生產活動。


三、很多農民工二代,已經失去了種地技能

由於國家政策調整,農民工子女可以隨父母到城市讀書,很多農民工子女和城裡孩子基本上都是同樣的生活,不具備農業生產技能,不可能再回到農村,從事農業生產。

四、城市建設永遠離不開農民工

現在的城市裡無論從餐飲、保潔、建築、快遞、外賣基礎行業,還是高端行業處處都離不開農民工,如果全部回農村種地,可以說,城裡人衣食住行處處都會感受到不方便。


綜上所述,農民工不可能再回到農村像以前一樣種地。會有越累越多的農民工身份從農民轉變為城市居民,而農村只能慢慢轉變為集約化、機械化的現代化農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