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的“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是什么意思?

小青年


非常高兴回答您的问题【《道德经》的“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是什么意思?】

01

很多事情最怕的就是断章取义,就好像很多人对于国学文化的理解,并不是完全的从整个全局去考虑,而是只摘取一段话,就断定了其中的意思,就好像这一句:“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很多人理解这一句话的意思,都是“天地不讲仁义,把万物都当作了牲畜”,这就是一种误解,真正的意思和这种误解刚好相反。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这一句话出自于《道德经》的第五章“天地不仁”。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虚而不屈,动而俞出。多闻数穷,不若守于中。

这一段话就是说:天地无所谓仁爱,把万物当做了刍草扎成用作祭祀求福的刍狗;圣人无所谓仁爱,把百姓当做刍草扎成用作祭祀求福的刍狗。天地之间岂不像一个风箱的皮囊一样吗?空虚但是不会穷竭,越鼓动风就越多的产生出来,阵列名目繁多,反而会加速国家的瓦解,不如始终保持在中间的状态之下。


02

我们先来看一下“刍狗”是什么意思?

在古代通常会有一些祭祀求福的活动,这个时候就需要用一些稻草做成各种动物,狗就是其中一种。

当稻草扎成了狗的模样,就不再是普通的稻草,它被赋予了不一样的意义,更会被人膜拜,但是祭祀过后稻草就恢复了它本身的意义,可以再燃烧,可以在做其他用途,再也不会被人顶礼膜拜。

我们都听过这样一句话:人的价值是随着你的地位而变化的,这个刍狗也是这样,稻草扎成了刍狗被用作祭祀,它的地位发生了变化,会被人膜拜,一旦恢复到稻草的状态时,就被人丢弃一旁,甚至直接当成稻草焚烧。

那么在这一个过程中出现的根源是什么呢?就是人的判别心,人把它当做什么,它就会成为什么样的状态和地位。

所以在道德经之中又提出了这样一个概念:

“天地没有所谓的仁义区别,只有毫无意志的纯粹之心”

对待外物自然没有偏好,就如同人没有了主观心思,他不会把稻草刻意的当做好的东西顶礼膜拜,他更不会把那些本来普通的东西当做不好的东西去肆意的糟蹋和挥霍,这就是道的智慧与境界。

《道德经》中一直阐述的思想也是“无为而治”,所谓“无为”就是不以自己的主观心思对万事万物做评价和驱使,不以自己的意识为主导,顺应天地万物。

在道的面前,天地的任何事物都没有好和坏之分,道不会过分的抬举某一个事物,也不会过分的压低另外一个事物。道生成万物之后,没有以自己的主观意识去控制万物,主导万物,它赋予了万物自由,赋予了万物平等,可以让万物顺应自身的规律发展,这就是一种无为。

而圣人统治国家,管理子民也是如此,古代的帝王称为天子,看作是天地化身,他管理天下百姓的时候,如果可以做到不对百姓施加仁爱,不把百姓当做祭祀用的刍狗,不刻意的抬高某一些百姓,相反他也不会横加干涉百姓的自由,能让百姓按照自然规律去行事,那么天下都能太平安定。

与此相反,如果一个统治者管理民众的时候横加干涉百姓,今天一个政策,明天一个主张,今天一个抬高,明天一个打压,那么百姓能够安居乐业吗?

就好像在古代的时候,今天搞一个变法,明天再增加赋税,后天再增加一个劳役,百姓岂不是叫苦连天吗?

03

那么当我们把这一个智慧引申人生中之中,做一个怀着道心的“圣人”,以道心去管理人生时,就可以把自己当做一个大风箱,心里空无一物,不以自己的主观心思对于自己的人生妄加主张,一切顺应自然。

这不但能够去除自己的祸患,也能让自己的心情更加愉悦,因为去除了乱七八糟的心思,没有太多妄想,每天按照自己本分之内的事情去行事,不会因自己的欲望膨胀而做出一些违反人格的事情,更不会因为自己乱七八糟的想法,而生出那一些可有可无的祸患,这样的人生不就是最大的一个福气吗。

不以外物之喜,不以外物之悲,不因外物影响自己,也不轻易的去主导和肆意妄论外物,这样的无所谓的精神,才能获得真正的自由与幸福。

看到这里,很多人对于这句话一定有了新的理解。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天地不会把百姓当做刍狗,好的时候去祭祀膜拜,坏的时候就肆意践踏,而是以一种包容给予自由的态度,平衡世间万物,这就是一种智慧,运用到自我对待人生的态度上,更是一种大的境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