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期间日本有骑兵联队,那么多的“东洋马”是怎么来的?

西方不败319


日本陆军从1906年就开始了军马改良计划,使用澳大利亚进口的澳洲马改良为日本陆军需求的轻型骑乘马。

我们所看到的东洋大马其实血统是澳洲盎格鲁诺曼马,日本炮兵使用的马匹是匈牙利的挽马佩尔什马和日本北海道母马改良而成。日本为了改良军马,要求民间也必须参与到改良马匹的工作当中,几乎导致了日本本土马彻底绝种。

现在日本本土马已经非常罕见了,从1906年开始一直到二战,日本培育了大批的改良澳洲盎格鲁诺曼马,以及部分匈牙利日本马混血挽马。

其实,我国到了20世纪初期,也发现了,我国传统的蒙古马已经无法适应近代战争的需求。所以在宣统时期的1910年,为了解决新军军马,清朝在察哈尔建立了军马场,从德国,俄罗斯引进马匹和伊犁马配种,改良出中国的骑乘军马和炮兵挽马。但是,很快,清朝灭亡,这项工作,也就中断了,一直到50年代,我军才从俄罗斯,匈牙利引进马种与伊犁马配种,终于配养出新一代军马。

在抗战时期,中国军队就是因为缺乏合适的军马,造成就连75毫米野炮,都无法有效战区机动。对战斗造成了极大影响,就是有炮兵,也很难及时投入战斗,主要原因是没有改良军马,现有马匹马力太弱。

普通的蒙古马和华北家养马,还有云南四川的小马,根本在野外无法拖动75毫米和75毫米以上火炮进行有效战区机动。中国炮兵主要靠人力,不断换人来拖动大炮,因此行军速度非常缓慢,影响了诸多战斗的进展。


深度军事


在二战期间日本的骑兵联队展示出了极强的战斗力,然而这也让很多人费解,一个四面环海的岛国为何拥有三十万精良马匹?二战时日本人骑的这种马被统称为“东洋马”,在体型、速度与耐力等方面都处于一流水准,凭借日本本地的各类资源显然不足以孕育和培养出如此优秀的马匹,那么这些“东洋马”到底是怎么来的呢?

原来这种精良的马匹并不是日本纯种马,日本原产马与中国的蒙古马同源,这种马体型小,速度与耐力方面与前面提到的“东洋马”相差甚远,毫无疑问这种马匹不足以支撑军队的日常军需,更不能把日本的近代化大业寄托在它们身上,日本人也深深认识到了这一点,要想打造出一支更强的骑兵联队,必须引进更精良的马匹,其根源就在于马种,于是漫长的日本“马匹改革”开始了。

过程一:借明治维新之势大力推行马政

明治维新时期日本对马匹的需求更多,要求也更高,因为他们不仅需要马匹担任作战工具,还要用它们充当运输工具。在1867年法国统治者为表感谢向日本捐赠了26匹当时世界上最好的骑乘马:阿拉伯马,起初日本政府并没有把这些放在眼里,推行马政之后才把它们作为马匹改革的起点,起初效果并不理想,好在政府坚持了30年,经过长期的马匹改良计划之后,到了甲午中日战争时期,日本的马匹已经完全优于我国的马匹。

过程二:趁热打铁,将马匹改良计划进行到底

第一期马匹改良计划结束后不久,日本政府随即开始了第二期的工作,重新建立马政局,再次筹备长期的马匹改良计划。第二期马匹改良的范围更广,效果也更明显,这一次他们将目光放到了欧洲各国,引进了无数的精良种马,并悉心研究各类马匹的优缺点以及特性,经过专业人士的长期研究后,才开始将不同的马种进行配对,在无数杂交品种中择优录取,最后选出来的混血马,拥有更强的适应性,硬性指标也远超其他纯种马。


从上面的论述不难看出,日本的马匹改革经历了漫长的过程,从明治维新时期瘦弱无力的日本原产马,到二战时期所向披靡的杂交混血马,这是一个质的飞跃,正如明治维新前后的日本政府,从受尽屈辱,一无是处到兵强马壮,无人能挡,改革的成果显而易见。日本对马匹的改革值得我们深思,一个国家要想不断发展壮大,就必须不断否定自己,在创新与探索中追求进步。作为一个岛国,日本能够发展得如此成功绝不是偶然,一个简单的马匹改革他们都要费尽几十年的心思去完成,我们中国人也必须具备这种素质,才能让我们的祖国更加繁荣昌盛。


尚武菌


十四年抗战期间,日军组建了多支由“东洋马”组成的骑兵联队。在侵华战争中,日军骑兵正是骑着这些高头大马在中国肆虐。但是,在日本岛国上,本应该没有这样的好马。回顾日本本土特有的马匹会发现,日本本土马匹都是宫占马等矮马。那么,他们又去哪里组建的这支东洋马骑兵部队呢?

日本本土宫占马

其实这些马都是改良以后的品种,因为在明治维新以后,日本实行了马政。在明治初期的时候,本土的那些低矮那种,在军队中根本不能充当起运输和打仗的工具,所以政府当时就非常注重马政的发展。因此当时马政的第一要务,就是改良本土的这些马种。而这些参与改良的马种,自然要从国外引进,而这些优良马种又是从哪里来的呢?

而这,就要追溯到日本近代的明治维新前后了。1867年,当时的德川幕府挽救了法国的养蚕业,法国的统治者为了向日本表示感谢,便给日本赠送了世界上最好的骑乘马——阿拉伯马,只是当时的日本统治者并不识货,就将这些赠送的26匹阿拉伯马,赏赐给了当时的家臣。而在实行马政以后,才将这些优良的阿拉伯马召回,成为了改良马种所用的种马。

改良后马种

只是在改良马种将近10年的时间里面,因为近亲繁殖的原因,第一次的马政改革,所培育出来的优良马种并不是很多,大多马匹的身高还是在135~138cm之间。日本总结了这10年改良效果失败的原因,又建立了第一家马匹育种机构,这家机构就是1877年成立的三天育种场,日本政府花了30年的时间,准备了马种的改良计划,他们引进了来自于全球的优良马种,同时又学习修先进的技术,本土马种才得以改良。

二战期间日军骑兵资料

等到了甲午战争时期,这些能够参战的日本军马,平均身高已经达到了142cm,奔跑的平均速度更是达到了10km/h,远胜于几十年前的本土马种。虽然与欧洲国家的马种相比,还有将近20cm的差距,但是已经完全超过了我国所拥有的马种高度。等到了1906年的时候,第1期马种改良计划全面结束。日本又重新设立了一家马政局,启动了第2期马种改良计划。

日军东洋马

第2期的改良计划同样长达30年,日本政府每年都会从欧洲各国引进优质数量的种马,有专门的研究人员会根据这些优良种马的特点,对不同的马种进行配对。这样所产生的混血马后代,有的适合跟随陆军作战,有的适合跟随步兵炮兵作战,在战争中作用更大。

到了1939年,这些马匹的平均身高已经达到了160cm,这就是为什么在侵华日军的战争中,他们所组建的铁骑军,远比日军身材更要高大的原因所在。

后来,这些甚至比日本人还要高大的马匹,在国内就被人们称之为“东洋马”。了解完了东洋马的发展史,其实这是一段值得让国人反思的历史。日本人在繁育优良马种上都能够如此有耐心,这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这段历史时刻提醒着国人,唯有耐心钻研,自主学习,才能在未来的时候不落在人后。


鸢飞九天2018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日本军马的培养,花费了接近一百年的时间。

日本古代有马,但马非常的烂。他们主要是蒙古马种,很久以前经过朝鲜半岛输入日本。这些蒙古马本来就比较矮小,加上常年生活在日本岛国封闭的环境,无法获得新的基因。所以传统日本马很烂,矮小,力量弱,爆发力差。按照西方有关马的分类基准,身高148厘米以下的马都属于小型马,那么日本所有的马都是小型马。

明治维新以后,日本就开始改良军马。但军马不是枪炮,改良需要漫长的周期。一匹马长大就需要很多年的时间。


1894年甲午战争爆发,日本急需征调马匹身高超过142厘米的战马。虽然当时日本一共饲养了约150万匹马,但是经过军队严格选拔却仅能凑足3.5万匹,而且入选的军马也很少有超过1.42米。同时,这些参战的军马在战场上经常无故骚动、互相撕咬、蹶踢、嘶鸣,严重影响了日军的攻击计划。据记载,日军第六师团炮兵联队在管制性情暴躁的军马时,还发生了270名士兵被马咬伤和踢伤的事故。

1887年,日本陆军保有的马匹平均身高只有135-138厘米,与平均体高150厘米的欧洲军马相差了十多厘米。

八国联军侵华时,日本骑兵也曾经参战。当时日本骑兵平均身高1米5几,他们马只有1米三。

而法军的战马平均身高156.7厘米、德国军马则为161.2厘米,相差太远。

日本骑兵被白人骑兵嘲笑为:骑着大号老鼠的侏儒军团。

为了改善日本军马的品种,从明治维新开始引进西方优秀马种。

当时日军是高度依赖战马的,日军的师团需要大量马匹作为运输工具,每个师团的马匹一般超过7000匹,而师团士兵也不过2万多人,相当于3个人就要有1匹马。

为了军马,日本军方付出了巨大的财力物力,还有漫长的时间。

日本引进的优秀马种,主要是:

第一,阿拉伯马。

日本从阿拉伯地区引入了这种马匹。阿拉伯马匹的特点是外形优美,耐热,耐力好,速度也快。

在日本所有的依仗马,基本都是阿拉伯马充当,包括天皇的坐骑。

第二,盎格鲁诺曼马

这是法国诺曼底的诺曼马和纯血英国盎格鲁马的混血。

这种马不但体型高大,而且体力好,速度快,力量非常大,是优秀的军马。

日本军方经过反复试验,认为这种马最符合实战需要。

在二战期间,日本骑兵百分之七十五的战马,都是盎格鲁诺曼马。

第三,盎格鲁阿拉伯马

这也是一种混血吗,特点鉴于前两种马之间。

这种马的特点是速度快,体型优美,一般作为高级军官的坐骑,或者用于传令兵(要求马匹速度快)

第四,顿河马

这是著名的沙俄顿河哥萨克的坐骑。

1904年,日俄战争爆发。经过十年改良的日本马平均身高终于达到了147厘米。但是在战斗中,日本马无论在体质还是数量上还是远远不如俄国顿河马。比如,同样吨位的大炮,俄国马只需六匹就可轻松牵引,而八匹日本马亦显得非常吃力。

日军就发现顿河马具有极强的耐力,力量较大,适应能力也超强,缺点是速度较慢,体型较为矮小,不太适合骑兵作战。

于是,顿河马也被大量繁殖,但主要作为驿马使用,也就是用来拉车或者背负辎重。

经过长达七八十年的培养,到了二战期间,日本的军马几乎都是高大的东洋马。即便日本民间用马,也达到了145.4-157.6厘米的体高。

当时日本规定,骑兵的战马必须超过153厘米,体重超过450公斤,不能有赘肉。

这个标准已经和西方战马完全相同。

可以说,战马的发展,也是日本明治维新高速发展的一个重要的方面。

在中国,东洋马也成为高大的代名词。

萨沙记得林彪准儿媳回忆自己母亲的婚姻时写道:当时我的母亲是护士,身高接近1米7。在抗战那个年代,我母亲算是非常高的女人。那个时候,领导给我父亲介绍对象(他父亲是个大龄军官),让他看了这几个护士。我父亲看了一会,指着我妈说“我就要这匹东洋马”。


萨沙


日本是一个非常封闭的岛国,因为各种食物资源的短缺,他们国内无论什么动物都是缩小版的,除了各种动物之外,他们的人也非常矮。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日本人的身高普遍不到一米六,在更早之前的历史中,一米五的身高对于他们来说甚至能称之为魁梧。


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很简单,那就是他们的食物缺少、营养不足,不利于他们的身高发展。

这种状况是一直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才得以被解决。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随着日本人生活条件的变好、孩子摄入的营养越来越多,他们的国民身高得以快速提升起来,现如今,他们的男性平均身高已然攀升到了一米七的水平,可见提升之快。

古代日本的矮战马

而和他们的人一样,他们古代的战马也非常矮。

在他们古代的时候,他们武将骑乘的战马都非常矮,高度基本不足一米四,不仅腿短,跑得还慢、持久性差,是那种最低档次的战马。



在那时候,因为他们自己身高普遍不高、没有相应的参照物,所以他们还不觉得这种战马有什么不好。

但是在他们被欧美人打破国门、接触到了欧美人的高头大马之后,他们就开始意识到了自己战马的不足之处。

日本历史中的战马改良

正是感受到了这些不足,所以日本人才会在明治天皇时期开展了他们的战马改良计划。

他们的战马改良跟他们的人口改良不同, 采用的方法非常快捷而极端,这种方法就是和优秀的马种配种。

为了让他们自己的战马变得高大起来,他们在和欧洲接触的过程中开始精心挑选起了一些优秀马种。

一旦他们相中了自己认为合适的马种,他们就会花上重金将其给买回日本,以和他们的战马配种改良血统。

当时被他们挑中的改良马有不少,其中占据主数的分别是阿拉伯马、顿河马、盎格鲁.诺尔曼马、佩尔什马等马种,这些马匹相较于他们国内的战马,体型要更加高大,速度、耐力方面也要更加优秀,能很大程度上推动他们国内战马的改良。

在他们购买了这些马匹回国之后,他们也不仅仅只让这些马匹和官方战马配种。

那时候因为他们觉得采用这种方式收效实在太过于缓慢,所以他们的官方就免费让这些马匹和平常百姓家的马匹进行了配种,打算在民间多增添一些战马储备。

当然,战马的改良也并不是那么短时间内就能完成的,从明治维新时期一直到1900年的时候,他们的战马一直都没有达到理想的状态,后来,他们的战马是到了侵华战争的时候才改良得和欧洲的战马差不多、可以被他们完好运用到战争中。


改良战马的作用以及没落

在侵华战争中,这些战马给日本军队提供了很大的帮助,这点我们从他们的现代化部队中拥有着如此之多的骑兵联队,就可以看出一斑。

很多人觉得在到了近代之后,战马以及骑兵部队已经失去了其在古代战场中无敌的地位,很难在近现代的战争中再发挥多么重要的作用。

但是我觉得大家忽略了一个问题,那就是战马与骑兵虽然落后于了那个时代,但是那个时候日本人所要入侵的对象,并不具备着与那个时代等同的工业力量。

那时候被日本入侵的我们非常贫穷、落后,是一个还没有开始转型的农业国家。

在这种情况下,其实日本人不需要用上坦克之类的武器,他们凭借着步兵部队就已经能对我们当时的军队进行实力上的碾压,更不用说是机动性更强的骑兵部队了。

从这点来说,这些战马队对当时的他们来说,还算是非常重要的。

除此之外,这些战马对于那个时期的他们来说还有着其他方面的优势。

这个优势主要体现在资源方面。

虽然那个时候的日本已经拥有了很强的工业底蕴,有着卡车、摩托、坦克这样的运输工具让他们驰骋在战场中,但是他们国内的资源并不足以让他们的所有部队都使用上这些工业运输工具。


因此,这时候就体现出了战马和骑兵的重要性。

不过战马对他们的作用并没有持续多久。

在战争结束后,因为日本不再拥有资源上的顾虑,所以他们就随心所欲的制造出了他们想要的交通工具,正是在这种情况下,那些以往被他们花费大力气改良出来的战马开始沦落为了无用的鸡肋,渐渐如飘散的烟云一般飘散在了历史之中,不再引起人们的关注。


孤客生


日本的骑兵编制和步兵相仿,也是由小队、中队、大队、联队、旅团组成,不过规模要小的多,一个骑兵联队由四个骑兵中队和一个机枪中队组成,大约有1400人左右。

日本骑兵所用的马是以盎格鲁诺尔曼马为主。日本本土的马与蒙古马种同源,平均体高120~142厘米,比较矮小,虽然吃苦耐劳,生命力较强,但是用于骑兵冲锋显然有所不足。

明治维新后,日本开始军事改革,骑兵也是改革内容之一,其中骑兵所用的马匹也是改革重点。由于传统的日本马有所不足,所以在法国军事顾问团和骑兵指挥官秋山好古的建议下,日本引进了不少良种马。

日本引进的马里一种的是阿拉伯马,阿拉伯马外形好, 能力强,所以主要用于天皇和近卫骑兵。还有一种是盎格鲁阿拉伯马,这种杂交马主要用于高级指挥官的座骑或是传令兵。而日本骑兵所用的马则以盎格鲁诺尔曼马为多。

盎格鲁诺尔曼马是英国纯血马和诺尔曼马杂交的品种,体形高大速度快,是一种非常优良的马匹。

在日俄战争里,日本骑兵多次击败以骑术著称的俄国哥萨克骑兵,显示了军事改革的威力。在战争中日本也缴获了不少顿河马,不过这些马大多用于步兵、炮兵部队。

到抗日战争,日本骑兵还是使用盎格鲁诺尔曼马为主,都是由日本国内专门的马场培育,每一匹马都有身份证,证明其血统,所以还真的基本都是从日本本土运输而来。

在战争后期,由于马匹的损失得不到补给,也有部分部队使用了一些在中国掠夺的马,不过这种仅仅是临时性的措施。


不沉的经远


二战期间,日本的骑兵在远东战场上也是无往而不利的存在。在电视剧《亮剑》中,李云龙的一个骑兵连与日本的一个骑兵联队拼杀,结果独立团骑兵连全军覆没,日本骑兵的战斗力可见一斑。那么问题来了,日本一个海洋岛国哪来的那么多品种优良的战马呢?


据有关史料记载,古代的日本只出产一种矮脚马,这种马的身高一般在1.3米左右,最高的能达到1.4米。

众所周知,早年日本人普遍较矮,所以这种矮脚马非常适合日本骑兵使用。明治维新时期,日本开始向西方学习。在向西方国家学习交流的过程中,日本人惊讶于欧洲战马的高大,并开始意识到日本矮脚马与欧洲战马的巨大差距。

所以从1877年开始,日本就开始陆续引进欧洲本土出产的优良战马。但欧洲战马到了日本却出现了水土不服的情况,所以为了提高战马的适应能力,日本又从中东地区引进了一批阿拉伯战马,并在北海道地区新建了多个战马杂交基地。


不久日本就开始了战马培育工作,但刚开始培育出来的杂交战马死亡率都特别高。为此,日本人不得不投入更多的科研力量,战马培育工作一直到1904年日俄战争爆发都还在继续。

但好在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长时间物力人力的巨大投入,日本人总算培育出了七种特点不一的战马。有的战马爆发力强,适合冲杀;有的战马耐力足,适合长途奔袭。

二战期间,日本曾拥有战马高达30万匹。这些战马被分到各个联队,于是就出现了电视剧《亮剑》中出现的骑兵联队。

而且因为日本军队的机械化水平比较低,所以骑兵联队就成了各个师团中最重要的机动力量。鉴于骑兵的重要性,日本在每个师团中基本上都配备了骑兵联队,可见日本对骑兵的重视。

但是到了二战时期,冷兵器的时代基本上已经快要过去了,西欧各国都开始率先向军队机械化转变了。所以骑兵对骑兵的场景可能只能在中日战场上发生了,骑兵对上现代化机动武器基本上就属于被碾压的份。所以波兰即便拥有40万骑兵,面对率先机械化的德国还是无用武之地。




1939年夏,在蒙古的诺门坎地区,日军骑兵对上了苏联军队的坦克。日本骑兵也是够勇猛的,一个个不怕死似的冲向坦克,但最终还是避免不了被坦克收割的命运。

看着一个个曾在中国战场发光发热的骑兵陆续倒下,日军高层第一次意识到机械化对现代军队的重要意义。次年,日本也开始组建自己的机械化师团。

到了上世纪50年代,随着骑兵重要性的快速消亡,各国军队基本上都取消了骑兵建制,骑兵开始退出历史舞台。


夏目历史君


二战中,日本陆军因为机械化程度不高,作战机动和物资运输大量依靠马匹,军营里充斥着马粪味,因而被日本海军嘲笑为“陆军马粪”。面对坐拥世界顶级舰队的日本海军,日本陆军虽然对这种讥讽万分恼怒,却也只能仰望着巨舰上的海军,跳着脚回怼一句“海军马鹿”!

然而,这种象征着落后的日本军马,却让抗战中的中国军民感到十分压抑。因为日本军马高大健硕,被称为“大洋马”,其速度和力量远胜当时的中国军马。当时的中国骑兵因国力所限,只能用蒙古马、骡子和驴当坐骑,在与日本骑兵作战时非常吃亏,把自己部队的坐骑都换成“大洋马”是中国骑兵指挥官的梦想。在电视剧《我的兄弟叫顺溜》中,八路军分区司令的坐骑“赤狐”就是一匹缴获的“大洋马”,司令员和部队官兵都十分珍视它,甚至只要根据路上的马粪就能判断司令员的去向,可见“大洋马”在中国军人眼中是何等地不一般。

可是拥有“大洋马”的日本,在二战爆发前四十年,马种还非常不堪,还不如中国。

日本列岛本不产马,所谓的日本原产马其实是经朝鲜半岛传入日本的蒙古马,在日本被称作“在来马”。

蒙古马耐力好,耐粗饲;但体格小,速度慢,“悍威”差。当年,蒙古马以其性格坚韧,善跑长途的特点,支持了成吉思汗的长途奔袭,分进合击战术,蒙古军队能横扫欧亚大陆,蒙古马居功至伟。据记载,直到1812年拿破仑侵俄时,库图佐夫的哥萨克骑兵仍然骑着蒙古小马,在冰天雪地中远距离跟踪袭击法军,使骑着高头大马的法国骑兵不堪其扰。拿破仑说:“如果我的部队里有哥萨克骑兵,我会用他们席卷整个世界。”

但到了近代,骑兵作战多用于短距离突击,蒙古马力量小速度慢的弱点就暴露无遗了。在八里桥战役中,僧格林沁的蒙古马队在面对欧洲骑兵时完全处于下风,既冲不上,又跑不快,英法联军嘲笑蒙古骑兵像骑着一群兔子在作战。

由于蒙古马在力量上远不如欧洲重型挽马,导致重型武器无法在战场上机动。两匹欧洲挽马就能拖拽的火炮,往往八匹蒙古马都无法拖动。这使得清朝用巨款购买的先进重型武器无法充分发挥作用。

蒙古马来到日本后,由于日本国土狭小,不适合养马,而且环境封闭,没有外来优秀基于加入,因此马种逐渐退化,变得更小更弱。这些马在日本各岛又衍生为八个分支:北海道马、和种马、对州马、宫古马、托加拉马、御崎马、木曾马、野间马、与那国马,都是极其矮小的品种。

普京在参观秦始皇兵马俑时,曾经问过一个问题:就是兵马俑中的马为什么这么小。其实原生的蒙古马确实比较矮小,一般没有人高。《周礼·夏官·司马第四》:“马八尺以上为龙……”,古代一尺是23厘米,八尺就是184厘米,比大多数古代中国人要高。但这个高度不是马的肩高,而是全高,即使这个高度的马,肩高也不过150厘米,但在中国古人看来已经是“龙”了,而大多数马的肩高不过130厘米左右。可是在欧洲,身高148厘米以下的马都属于小型马,日本引进的蒙古马经过退化后还不及这个尺寸,所以日本骑兵参加八国联军时,他们的坐骑虽然已经过改良,却仍被欧洲骑兵讥笑为像“老鼠一样弱小”。

其实,日本自明治维新后,就开始改良马种了,参加八国联军的日本马肩高已达140厘米,却仍然达不到欧洲小型马的标准。当时法国马肩高156.7厘米、德国军马肩高161.2厘米。受此刺激,日本决定进一步改良马种。

由于日本陆军的现代化是从全盘学习法国开始的,骑兵操典也来自法国,所以军马培育也沿用了法国的选育和培训体系,日本马种的优化就是1868年从法国引进了26匹纯种阿拉伯马开始的。但由于日本自古以来畜牧业不发达,缺乏经验传承,又不顾岛国特殊环境,一味照搬欧洲做法,再加急功近利,结果这次马种优化工程很不成功。

甲午战争爆发时,日本陆军保有的马匹平均身高只有135-138厘米,远不如平均肩高150厘米的欧洲军马。日本陆军很难找到足够数量的合格军马,结果只勉强选到了3万匹左右肩高达到140厘米的军马。而且日本人当时还不了解马匹去势的重要性,所有日本公马都没去势,结果这些公马脾气十分暴躁,在运输时撕咬、蹶踢难以控制,在执行侦查任务时胡乱嘶鸣,暴露行军路线,影响作战行动,甚至在作战时突然追逐母马,冲乱作战队列。欧洲国家的骑兵一个人可以管理几十匹战马,而日本军队里一个士兵只能管理一匹战马,有了这个教训,日军才开始严格要求战马去势。

到日俄战争时,经过十多年改良的日本军马平均身高终于达到了147厘米,速度和“悍威”也大大提高,秋山好古的日本骑兵能在黑沟台会战中击败哥萨克骑兵,虽然有战术指挥方面的原因,但与这一阶段的马种改良也是分不开的。

但此时日本马无论在体格还是数量上仍远不如俄国马。同样吨位的大炮,俄国挽马只需六匹就可轻松牵引,而八匹日本马却拖拽得步履维艰。

根据日俄战争时的经验,日本在战后于1906年和1924年实施了两个阶段的马种改良计划,分别是“马政18年计划”和“马政12年”计划。旨在根据日本和东亚地理环境以及气候条件,培育体格高大、耐力强,“悍威”好的混血马。到9.18事变前后,日本军马肩高达到157厘米以上,“大洋马”就这样诞生了,它们的铁蹄随着日本军队的侵略步伐踏上了中国东北大地。

二战全面爆发后,日本又强化了“种马统制法” 将军马选拔标准提高到了肩高160厘米以上,是当时世界上最高的军马征用条件。

“大洋马”拥有24%的法国诺曼挽马血统, 21.6% 的法国佩尔什挽马血统,8.7%的阿拉伯马血统、 7.2% 英国纯血马血统,既有冷血马的力量和体格,又有热血马的速度和“悍威”,是当时世界上最好的军马品种之一。





烧死的火


诚邀,如题。这个问题很有意思,抗战剧中不少国军军官都对日本人高大敏捷的“东洋马”赞不绝口,如果什么时候能缴获几匹,那真是开心极了。那么问题来了,日军那么多的骑兵,东洋马是怎么运过来的呢?



其实东洋马也不是日本原产

日本原产的马一般都是矮小的蒙古马,虽然实用,但是在欧洲人面前未免有些跌份,于是明治维新后,日本引种了欧洲西班牙和英国系统的种马加以杂交改良,在北海道等地区分别培育出7个适合战争用途的马种,包括盎格鲁阿拉伯马,阿拉伯马,盎格鲁诺尔曼马,顿河马。所谓的东洋马,其实就是这些专门培育出来的马种

至于骑兵部队是怎么运过来的,这就更简单了

二战时期,虽说日本陆军在东南亚到处称雄,但是实际上,日本最厉害的是海军。当时日本海军吨位位居世界第二,超过老牌海军强国英国,法国和德国,仅仅次于美国,是以日军是有实力将这么多的东洋马运到中国战场的。

以上就是小编的看法,如有出入还请斧正


电视剧里看历史


日本二战时期有差不多三十万战马,一小撮是本土马匹选拔出来的,一部分是纯粹从国外引进的,绝大部分是用国外引进的马匹进行杂交培育的。

虽然说步入近代化的部队大多是以热兵器和近现代自动化兵器为主要特征的,但是骑兵这个兵种一直都存在于部队的编制当中,其中不乏有多数国家现在仍然有骑兵存在,而且某些生产力落后的国家仍然将骑兵作为国家部队的主要兵种,如蒙古、印度。


但是现在一些军事力量发展比较快的国家,大都将骑兵缩编成为很小的一部分了,或者像美国这类发达国家,直接就不存在骑兵这个兵种了,现在欧洲的一些国家,骑兵也只是作为皇族出行或者游玩的皇家部队了,在真实的当代机械战争中,骑兵大概是不会出现在战场上的。但是二战期间的日本在侵华战争中,骑兵部队还是有其重要地位和功能的,在当代众多影视剧作品中,我们也都看到过日本骑兵的出现。

那么在日本那样的弹丸之地,到处都是岛国地势,连养马最基本的规模大点儿的草原都没有,虽然说历史上的日本是有自己本土所产的马匹的,但是因为日本本土面积狭小,而且地处岛国,环境封闭,无法与其他环境下优良那种进行交配,所以日本本土的马匹基本上就一直是在处于持续的“恶性循环”了。所以本土的马根本不符合战争要求的战马的标准,那么日本在二战期间的三十万东洋马到底从哪而来呢?

第一,日本在二战前统计本土饲养的马匹有大约15万匹。这些本土马匹大都个子矮、免疫力差、战斗力弱、而且因为腿短还不善于奔跑,可以说是日本这种马根本就不是为上战场、做战马而饲养的。所以在二战开始后,真正入选的并且符合战马的标准的马匹仅有2.6万,仅仅是整个国家马匹数量的十分之一。由此看来,日本本土的马匹并不适合入选战马的标准。


第二,在1900年八国联军发动侵华战争时,日本也在场,当时日本骑兵遇见英国法国等欧洲等骑兵时,看着人家胯下的战马比自己胯下的马匹高了足足二十厘米,而且在体重上差了七十多公斤,这时看来,日本的战马确实该进行彻底改良了。

于是在1906年的时候,日本天皇颁布了日本军马改良计划,简而言之,也就是把本土的军马进行大规模的淘汰,然后大幅度地引进外国的高大的优良马种,要从根本上改变改良自己国家的“小马”基因。

起初,日本专门从日本从澳大利亚进口了欧洲盎格鲁诺曼进行配种改良,后来,日本还陆陆续续引进了匈牙利混血马、阿拉伯半岛阿拉伯特种马,当然,战马的培育不像兵器等机械化武器的制作一样,起码也得几年十几年,但是因为日本的改良马种计划实施过早,所以说在二战时期日本的三十万战马也是早有准备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