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維和魏延誰更厲害?

陳煥銳


無論是個人武藝,領兵打仗,還是軍事謀略,魏延都強於姜維。

一,論政治頭腦姜維跟魏延沒有可比性。姜維受到諸葛亮的重點栽培,一直順著諸葛亮的路線走,得到諸葛亮派系全力支持,當然能走得遠一些。魏延一直受諸葛亮打壓,受排擠,演義中有這麼一段:赤壁大戰之後,曹操北遁。劉備乘機搶奪地盤,關羽率兵戰長沙。魏延殺長沙太守韓玄,救下黃忠,打開城門迎關羽入城。聽到拿下長沙的好消息,劉備和諸葛亮高高興興來到長沙。幾人見面,魏延得到的不是嘉獎,而是諸葛亮的一聲“將魏延推出斬首”!眾人大驚,諸葛亮解釋說:魏延腦後有反骨,將來必反。可見諸葛亮從一開始就把魏延看成眼中釘肉中刺,直到最後遺計將魏延除掉。魏延在諸葛派系內部生存,跟諸葛亮的得意門生薑維比政治頭腦是不公平的,簡直是可笑!

二,對比指揮帶兵守土防禦能力。

魏延深受劉備器重。 魏延以部曲身份隨劉備入川,其地位雖然不高,但卻是劉備軍中的嫡系,而絕非降將。魏延因數有戰功被任命為牙門將軍,劉備攻下漢中後,似乎鎮守漢中的最佳人選非張飛莫屬了。而且“眾論以為必在張飛,飛亦以心自許”。但出乎眾人意料的是,“先主乃提拔魏延為督漢中,鎮遠將軍,漢中太守”。劉備置張飛情緒和全軍議論於不顧,而破格任用魏延,這不僅反映了魏延傑出的軍事指揮才能,也反映了魏延深得劉備的信任。如果魏延“腦後有反骨”,焉能受此重任? 效仿劉邦當年登壇拜韓信為大將的故事,劉備在封魏延為漢中督時大會群臣,並且故意在宴會上當面問魏延:“‘今委卿以重任,卿居之慾云何?’延對曰:‘若曹操舉天下而來,請為大王拒之,偏將十萬之眾至,請為大王吞之。’先主稱善,眾威壯其言。”事實證明魏延沒有辜負劉備的期望,魏延鎮守漢中十餘年無任何閃失,魏延鎮漢中策略:皆實兵諸圍以御外敵,敵若來攻,使不得入。及興勢之役,王平捍拒曹爽,皆承其制。

到了姜維守漢中,他認為魏延的軍事部署,“雖合《周易》‘重門’之義”,但只能保證不丟土地,卻不能大量殺傷敵人,於是他改變魏延禦敵於國門之外的方針,放棄漢中外圍據點,將駐軍撤守漢、樂二城,採取堅壁清野、誘敵深入到盆地內部的做法,並認為此乃“殄敵之術也”。 對於姜維的此次調整軍事部署,歷代史家多認為是重大失誤,為後來漢中失守、蜀國滅亡種下了禍根。

三,對比領兵攻擊作戰能力以及軍事謀略。

魏延的領兵作戰能力,魏延率部曲隨劉備入川,多有戰功,被劉備封為牙門將軍(下一任牙門將軍是趙雲);諸葛亮令魏延率兵西入羌中,在陽溪之戰中擊敗費瑤和郭淮。魏延因功晉升成為前軍師,徵西大將軍,封爵南鄭侯;司馬懿親率兵攻來,諸葛亮命魏延、高翔、吳班迎戰,擊敗司馬懿,斬獲甲首三千。

第一次北伐初期,魏延曾向諸葛亮提出子午谷奇謀,當時曹魏在子午谷並沒有駐軍,就連魏國整個西線都沒有建立有效的防線。張郃和曹真兩大集團軍還遠在東南的襄陽對峙東吳。長安這個軍事政治重鎮的大當家是夏侯楙。夏侯楙何許人也,此人乃曹操女婿,沒有謀略,能當上長安太守是因為長安無戰事。司馬懿當時也被罷免了軍權,在家閒住。此計在歷史上首次被提出,完全能達到出奇制勝的戰果。可惜諸葛亮以太過冒險為由,沒有采納!後來鄧艾用此計偷渡陰平(鍾會阻擊姜維主力),直逼成都,迫使劉禪投降。

姜維前後共伐魏九次,連年征戰,未得寸土,反而勞民傷財,在跟鄧艾較量中,勝少敗多,由攻轉守,最後被困沓中,兵敗身死。

四,對比個人武力。

漢中之戰,曹操曾招降魏延,魏延大罵曹操,並一箭射落其兩顆門牙,原文:(次日,兵出斜谷界口,前面一軍相迎,為首大將乃魏延也。操招魏延歸降,延大罵。操令龐德出戰。二將正鬥間,曹寨內火起。人報馬超劫了中後二寨。操拔劍在手曰:“諸將退後者斬!”眾將努力向前,魏延詐敗而走。操方麾軍回戰馬超,自立馬於高阜處,看兩軍爭戰。忽一彪軍撞至面前,大叫:“魏延在此!”拈弓搭箭,射中曹操。操翻身落馬。延棄弓綽刀,驟馬上山坡來殺曹操。刺斜裡閃出一將,大叫:“休傷吾主!”視之,乃龐德也。德奮力向前,戰退魏延,保操前行。龐德佔據地形優勢,據高臨下奮力戰退魏延,魏延以小股部隊偷襲曹操軍事指揮部,受龐德奮力反擊,不戀戰,選擇撤退是正確的決定,並沒有戰敗,說明魏延跟龐德武力值至少屬同一水平。

北伐期間諸葛亮曾多次派魏延對抗張郃,也說明蜀漢後期魏延是唯一有能力單挑張郃的猛將了,穩據一流武將行列。

姜維的武力值被嚴重高估了,原因是天水關伏擊戰,趙雲遭埋伏心慌意亂,戰不數合,姜維精神倍增,趙雲腹背受敵,不敢戀戰,殺開條路敗走(猛將關羽在臨沮遭埋伏,被東吳無名小將馬忠生擒),這次姜維用計擊敗了趙雲,並非靠個人武藝,也是因諸葛亮輕敵造成的; 鐵籠山之戰,羌兵突襲,姜維逃跑,郭淮追趕,用箭射姜維,被姜維空手接住箭矢,反身一箭射中面門;長城之戰,姜維與鄧忠交鋒三四十合,不分勝負,姜維詐敗放冷箭,被鄧忠躲開反擊,姜維挾槍拔劍,鄧忠棄槍逃走; 侯河之戰,姜維與鄧艾交鋒數十回合平手;南鄭城對峙,魏延、馬岱只帶了三百兵在城下,姜維、楊儀率大軍駐紮在城中,見了魏延卻不敢出戰。姜維:“魏延勇猛,更兼馬岱相助,雖然軍少,何計退之?”這說明,姜維已經認慫。論武藝姜維跟鄧艾、鄧忠屬同一水平,充其量屬二流武將。

魏延一箭射落曹操門牙兩顆,姜維一箭射死郭淮,二將箭法相當。

總體上對比,魏延強於姜維。


仰望明月754


魏延與姜維相比,誰更厲害呢?

咱們從三個方面進行比較:武藝高低,領兵水平,政治頭腦。

一、先比較兩人的武藝。主要依據是《三國演義》中關於兩人戰績的記錄。

姜維的廝殺戰績:

1. 天水關伏擊戰遇趙雲,戰不數合,姜維雞血翻湧,驚走趙雲;

2. 冀城保衛戰,與魏延交鋒,不數合,魏延詐敗;

3. 冀城保衛戰,姜維對戰張翼,不數合,王平摻和進來,姜維奪路而走;

4. 陽平關之戰,姜維遭遇司馬師攔阻,三合殺敗司馬師;

5.董亭之戰,姜維趁魏軍混亂,突襲徐質,刺倒其戰馬,部下上前亂刀殺死;

6. 鐵籠山之戰,羌軍突襲,姜維逃跑,郭淮追來,被姜維空手接住箭矢,一箭射中面門;

7. 長城之戰,姜維與鄧忠交鋒三四十合,不分勝負,姜維詐敗放冷箭,被鄧忠躲開反擊,姜維挾槍拔劍,鄧忠棄槍逃走;


8. 侯河之戰,姜維與鄧艾交鋒數十回合平手;

9. 沓中之戰,姜維三個回合打跑王頎;

10. 沓中之戰,姜維再戰鄧艾十餘合,平手;

11. 疆川口之戰,姜維一合擊敗楊欣, 追射三箭不中,再追卻栽下馬來,楊欣回戰,姜維持槍刺倒楊欣的戰馬;

12.成都宮中,姜維復國大計敗露,持劍殺十餘名魏將,突發心梗,自刎;

我們發現姜維的一個特點:發揮非常不穩定,玩心跳型。

抽瘋的時候,能把趙雲打退;萎靡狀態下,被鄧忠搞得手忙腳亂;危急時候,空手接箭;遇到弱敵,三箭放空,還馬失前蹄,差點小陰溝裡翻船。

魏延的廝殺戰績:

1. 樊城之戰,魏延以少打多對陣文聘,打了有三個多小時,部下折盡後逃走;


2. 雒城之戰,魏延突遇泠苞,交戰三十合不分勝負,鄧賢夾攻,魏延敗退;

3. 涪江水壩,魏延突襲泠苞,戰不數合生擒之;

4. 葭萌關前,魏延十合擊敗楊柏;

5. 葭萌關前,魏延對戰馬岱,不十合,馬岱詐敗,暗箭射中魏延左臂;

6. 斜谷界口,魏延與龐德交鋒,曹軍盡出,魏延詐敗;

7.魏延一箭射傷曹操,龐德奮力將魏延殺退;

8. 南征之戰,魏延對戰鄂煥,數合詐敗而走,誘入伏擊圈,魏延、王平、張翼圍毆,生擒鄂煥;

9. 南征之戰,一合擒住孟獲;

10. 南征之戰,魏延與祝融夫人交鋒,十數合詐敗而走;

11.冀城之戰,魏延與姜維交鋒,不數合詐敗;

12. 街亭之戰,魏延與張郃交鋒,不數合張郃詐敗;

13. 陽平關魏突襲羌軍,一合斬殺曹遵;

14. 陳倉道口,魏延突襲,一合斬殺王雙;

15.木門道伏擊戰,魏延與張郃交鋒,戰不十合,魏延詐敗;

16.上方谷伏擊戰,魏延與司馬懿交鋒,戰不三合,魏延詐敗;

17.魏延陽平關阻截蜀軍回川,王平來戰,兩人戰不數合,王平詐敗。

我們發現,魏延這個人打仗比較狡詐,他是三國時代詐敗次數最多的戰將,效率高而務實。後期相當一部分的戰鬥基本上都是在詐敗和被詐敗。

比較姜維和魏延的武藝高低,魏延應略高於姜維。因為諸葛亮抗衡魏國猛將張郃時,首先考慮的是魏延;魏延作亂時,以弱勢兵力阻截蜀軍回川,姜維忌其勇猛;姜維臨陣發揮不穩定,而魏延則多詐,甚至能騙過司馬懿,戰鬥效率更高。

二、兩人的的領兵能力。主要依據是正史《三國志》中的記載。

姜維統軍戰績:

1.姜維與蔣琬出隴右,在南安與魏軍相持。 姜維領一部輕軍擊敗郭淮;

2.曹爽率重兵來攻,被王平阻住。姜維與費禕率援軍將曹爽擊敗;

3.姜維出兵呼應羌人叛亂,郭淮、夏侯霸率軍來救,姜維退走;

4.姜維率軍出洮西,擊敗郭淮和夏侯霸,收羌人部眾而歸;

5.姜維攻打雍城周邊,欲偷襲洮城,被鄧艾識破。姜維來襲,鄧艾迴軍據守,姜維退走;

6.姜維率軍攻西平,擒獲敵將郭修;

7.姜維兵圍南安,陳泰率部來救,姜維糧盡退走;

8.姜維出隴西接應魏降將李簡,兵圍襄武。魏將徐質迎戰,蜀國大將張嶷戰歿,姜維大破魏軍,斬殺徐質,將河間、狄道、臨洮之民遷蜀;

9.姜維、夏侯霸出兵狄道,大破王經,陳泰來救,蜀軍退還;

10.姜維引兵出段谷,因胡濟失約,鄧艾來戰,將姜維擊敗;

11.姜維率軍出駱谷呼應諸葛誕,攻克沈嶺,至渭河,被鄧艾、司馬望拒住,姜維退兵;


12.姜維率兵攻洮陽,被鄧艾所拒,敗回沓中;

13. 鍾會重兵夾攻,姜維斂兵聚谷,部將蔣舒獻關降魏,姜維退守劍門;

魏延的領兵戰績較少,主要從他與軍事有關的履歷進行分析:

1.魏延率部曲隨劉備入川,多有戰功,被劉備封為牙門將軍;

2.劉備奪取漢中後,以魏延為漢中太守,鎮遠將軍;


3.劉備稱帝,魏延升為鎮北將軍。劉禪繼位後,魏延封爵都亭侯;

4.諸葛亮進駐漢中後,晉升魏延為丞相司馬、涼州刺史,督領前部兵馬;

5.諸葛亮令魏延率兵西入羌中,在陽溪之戰中擊敗破費瑤和郭淮。魏延因功晉升成為前軍師,徵西大將軍,假節,封爵南鄭侯;

6.諸葛亮北伐,魏延建議兵出子午谷,被諸葛亮拒絕;

7.司馬懿親率兵攻來,諸葛亮命魏延、高翔、吳班迎戰,擊敗司馬懿,斬獲甲首三千。

姜維獨立領兵作戰的機會比較多,而魏延獨立領兵主要是防禦漢中,進攻戰役多是在諸葛亮的指揮下進行的。

姜維和魏延都比較勇猛,敢於冒險。姜維計算精明長於隨機應變。魏延作風凌厲,長於攻守兼備。


三、比較兩人的政治頭腦。主要依據是史書中所記載兩人的言行。

在政治頭腦上,姜維要遠遠勝過魏延。

姜維從一介降將混到蜀漢的大將軍,步步紮實沉穩。他和君主劉禪、朝廷官員、將士戰友各個方面的關係都處理得比較好。智謀深長,思慮深遠。

魏延性情驕狂,器量狹隘,和多數人處不好關係,混得很差。魏延的政治頭腦尤其愚笨,手段拙劣,諸葛亮生前還能保護他,諸葛亮死後,魏延輕率地踏入政鬥漩渦,身死家破。

綜上所述,姜維的綜合能力要比魏延強很多,是個優秀的帥才,而魏延只是個衝鋒陷陣的將才,難以承擔起統領蜀軍的重任。


饞嘴肥貓鏟史官


姜維是諸葛亮提拔起來的,魏延是劉備提拔起來的,因此,他們身上或多或少都有劉備和諸葛亮的影子。姜維謹慎,思慮周全。魏延大膽,勇武異常。那麼他們兩個相比,誰能厲害呢?我覺得是魏延。

許多人對姜維有誤解,認為姜維是諸葛亮的傳人,傳承了諸葛亮的五行八卦、神鬼莫測的用兵之術,應該比魏延厲害的多,其實正史上不是這樣的。

姜維是諸葛亮第一次北伐時主動投降過來的,在投降後諸葛亮親自接待了他,並且對他的才能進行了甄別,經過考問,諸葛亮認為姜維思維縝密,有才幹,是涼州的上等人才,比丞相府中的李邵、馬良都要強得多。

亮與留府長史張裔、參軍蔣琬書曰:“姜伯約忠勤時事,思慮精密,考其所有,永南(李邵)、季常(馬良)諸人不如也。其人,涼州上士也。

姜維這麼優秀,那麼他和魏延相比呢?到底是誰更厲害一些呢?我們可以從攻和守兩方面來比較一下。

先說攻,兩人同在諸葛亮帳下任職。魏延為涼州刺史兼前軍師,而姜維為中監軍徵西將軍。諸葛亮慣用魏延為前鋒,就是依仗魏延的勇猛。而姜維則被委任為後方行軍,主要作用是圍城和支援。

能明顯比較出來兩人能力的就是當他們遇到同一敵人時的表現,公元230年,魏延率領一支偏師西入羌中,攻擊涼州地區。在陽溪遇到曹魏費瑤和雍州剌史郭淮的大軍,結果魏延大破敵軍。那麼姜維呢?

諸葛亮死後,蔣琬執政。這時蔣琬上奏劉禪表姜維為涼州刺史,率領一支偏師西入羌中,襲擊涼州地區,結果幾乎毫無所獲。

公元240年,姜維率兵進攻隴西,郭淮追至強中。這時姜維撤退,結果是郭淮遷走羌族族民三千多戶。此一戰姜維撤退,沒有功績。

公元247年,隴西、南安、金城、西平等地諸羌叛亂,他們聯繫蜀地姜維為援。當時護軍夏侯霸屯兵

為翅,負責防守地方叛亂。郭淮率軍抵達狄道後,諸將建議應當首先討平枹罕,制止諸羌叛亂。郭淮不這麼認為,郭淮說:如今我們的大敵是姜維,姜維此來必然先圍攻夏侯霸,所以應該快速馳援為翅。後姜維果然前來進攻夏侯霸,而郭淮及時趕到,姜維不戰而退,沒有功績。

公元248年,涼州胡王治無戴叛亂,包圍了武威,郭淮率軍前來平叛,大敗治無戴。這時姜維率廖化前來馳援治無戴,當時姜維令廖化在成重山修築城堡,收集諸羌、胡散民自守,而自己則西向迎接治無戴。諸將都建議先追擊姜維,防止姜維和治無戴合兵,然後再回來攻擊廖化,各個擊破,郭淮則不這麼認為。

郭淮說:廖化兵力不足,堅城未駐,趁此機會進攻他必然能夠獲勝。而姜維知道廖化遭到攻擊必然會回來救援,這樣就會疲於奔命,被我方擊敗。後郭淮令夏侯霸追擊姜維,自己率大軍強攻廖化。姜維果然回軍救援廖化,結果是姜維、廖華再次撤退。

同樣都是率領一支偏師作戰,同樣都是遇到郭淮,魏延大破郭淮,而姜維只會撤退,他們兩個誰強誰弱,幾乎一目瞭然。

再比較一下防守方面,魏延和姜維都曾經擔負過漢中的防守,那麼他們誰防的好呢?

魏延時期,防守漢中的策略為:實兵諸圍以御外敵,敵若來攻,使不得入。也就是說派兵守好入漢中的各條棧道,敵若來犯,消滅敵軍於峽谷之中,使敵軍沒有機會出谷。王平時期延續了這樣的防守,使得漢中平安無事。

等到了姜維時期,姜維認為

防守諸圍不如斂兵聚谷,退守漢、樂二城,這樣的話將漫長的棧道留給敵軍,將敵軍吸引進來,然後挫其銳氣于堅城之下。等到敵軍攻堅不利、後退無路時出城攻擊,這樣可以大獲全勝。

姜維這種守法幾乎是玩火自焚,而後期曹魏滅蜀就是明證。鍾會率領十萬大軍進犯漢中,蜀軍依據姜維的軍令,退守漢、樂二城,結果鍾會各派五千人將漢、樂二城圍住,圍而不攻。然後率領大軍繞了過去,這樣,棧道形同虛設,漢、樂二城形同虛設,而漢中的失陷姜維有不可推卸的責任。

對比魏延和姜維的防守能力,姜維真的比魏延差的太多。綜上所述,魏延進攻比姜維強,防守比姜維強,這就是為什麼魏延活著的時候諸葛亮偏用魏延而次用姜維的原因。如此看來,劉備的識人能力真的比諸葛亮要強太多。

最後正面回答問題,魏延比姜維厲害,不管是進攻還是防守,魏延都要強姜維太多。而後期蜀漢重用姜維,致使數年伐魏無功,勞民傷財,最終被曹魏所滅。早知如此,當初何不嘗試一下魏延的子午谷奇謀呢?可惜呀!


每日趣評


姜維和魏延兩個人,歷史上爭論不休,究竟誰更厲害亦是眾說紛壇。

究其原因正是諸葛亮重用姜維而棄用魏延,還在死後設計殺害魏延,雖說《三國演義》裡諸葛亮說“魏延有反骨”多少不太真實,但歸根結底還是說明諸葛亮不放心魏延。

但姜維和魏延究竟誰更厲害呢?

我個人認為是姜維更勝一籌。

能讓歷史記住魏延的,除去鎮守漢中十多年保漢中安然無恙之外,再就是“子午谷奇謀”。

先說漢中,並不是常年作戰之地。正是因為劉備和曹魏一直岐山、關中等地方來來回回打仗,反倒是漢中這個地方並不經常發生事情。偶有曹魏前來攻城,也只是做做樣子,所以漢中這個地方,只要是踏實守著,就不會出現太大事情。

再說“子午谷奇謀”,這更是引起千百年來爭議不休的話題。冒進者認為該計可行,可出其不意,攻其不備。穩重者認為該計不可行,其路難走,行軍緩慢,且萬一曹魏早已做好埋伏,蜀軍必定全軍覆沒。

其實我認為“子午谷奇謀”爭論的焦點並不在此計可行否,而是一部分人認為諸葛亮過於神化,所以諸葛亮否定此計便是錯的。

後來明末闖王高迎祥親身證明,這條路不但走不通,而且死的慘。

但姜維就不一樣了。

姜維曾九出祁山,以弱伐強,勝多敗少。若非鄧艾偷襲,姜維依然可以支撐蜀國一二十年不在話下。

姜維是得諸葛亮真傳的人,可謂是智勇雙全,足智多謀。而且其有一個鮮明的特點就是“能量最大化”。

打勝仗之時,姜維會充分運用自己的優勢儘可能擴大勝利的果實;打敗仗之時姜維亦懂得取捨,及時止損,將損失最小化。

作為領兵打仗的將領,能做到這一點實在是難能可貴。

很多人都在質疑諸葛亮,但無非就是因為諸葛亮太過優秀。

諸葛亮選姜維,看中的正是姜維的能力以及忠心,如果換成魏延,就算一時不反,也難保日後不會擁兵自立。

就拿諸葛亮死後,魏延的種種行為,堅持領兵北伐,帶兵去找楊儀的麻煩,全然不顧眾人的意見。

若是日後掌權,那更是誰也約束不了他了。

諸葛亮說他有反骨,大概是看透了若魏延活著,則蜀漢必有內亂。

當然要說武力值,魏延是更勝一籌的。姜維曾和魏延交手,出盡全力僅和魏延戰平,而威嚴此時詐敗逃跑,希望姜維能中計。

縱觀蜀國五虎上將去世後,魏延的武力應該是蜀國之首,而姜維雖說武藝高超,但畢竟是以文為主,不可能是身經百戰的魏延的對手的。

綜上所述,綜合方面姜維是要比魏延厲害的。


陌上說歷史


作為蜀漢後期的兩位重量級人物,魏延和姜維正面交鋒的記錄很少,從側面入手,先看看兩人的戰績!!



魏延

  1. 第一次戰冷苞,三十回合不分勝負,後詐敗。第二次,幾個回合就生擒冷苞。
  2. 司馬懿,三個回合後詐敗。
  3. 王雙,被魏延斬殺。
  4. 龐德,打鬥數回合,魏延詐敗,後龐德來追,魏延擺脫後搭箭射中曹操。
  5. 張合,纏鬥十幾回合,詐敗。
  6. 祝融,纏都十餘回合,詐敗。
  7. 孟獲,生擒。
姜維
  1. 趙雲,十餘回合,姜維精神大震,雲驚。魏軍夾擊,敗走。
  2. 徐質,姜維刺中徐質坐騎,被亂軍砍死。
  3. 鄧忠,兩人打了三十多回合,不分勝負,姜維射箭被忠躲過,鄧忠拿槍刺姜維,被他夾住槍頭,鄧忠敗走。
  4. 郭淮,打到最後連箭都射完了,接住了郭淮的箭,反殺。
  5. 楊欣,沒挺過姜維一個回合,但,姜維追他,射了三箭都沒有射中…
  6. 魏延,數回合,魏延詐敗。


分析一下,其實魏延很有意思,諸葛亮需要一些誘敵之術的時候,基本上都是派魏延詐敗。別小看這個詐敗,裡面的度很難把握,你放水太明顯了,別人不上當,你詐敗的太倉促,自己有危險!這個時候就能體現一名武將的臨時發揮和過硬的心理素質。詐敗成功的同時能保證自己的安全。一切都在控制的範圍裡面。

而這方面你看姜維,打趙雲,突然來了精神,打鄧忠,那場面你來我往的,打郭淮,驚心動魄,就連一個楊欣,三箭都射不中。說明姜維的現場發揮不穩定,好多次都是得搞一些破釜沉舟的小事件來激發潛能。論經驗,論把控,論心理,姜維不如魏延!



第一次街亭之戰,諸葛亮讓馬謖駐守街亭。高翔為後備軍。但依舊不放心,對方是張合,諸葛亮知道高翔不是張合對手,必須還得一員大將駐守,才能敵之,於是派魏延去右邊駐守!作為魏國後期讓諸葛亮頭疼的猛將張合,諸葛亮想到的第一對抗人選不是姜維,而且魏延。說明在他心裡,魏延的武力被姜維高!

後來諸葛亮病逝,魏延不服,領兵數百人來質問姜維和楊儀,姜維問楊儀“魏延勇猛,又兼馬岱,何以退之”面對只有幾百人的魏延,姜維依舊很忌憚。而面對姜維的指責,魏延只是清淡無味的幾個字“伯約,不干你事”就是這事和你沒關係,少管閒事!如果魏延認為姜維比他厲害。恐怕就不是這短短的六個字了!



綜上所述,他們二人短時間內打個五六十回合,應該是不分勝負的,但到了後面,以魏延穩紮穩打的風格,強於姜維的心理反應,姜維想要在魏延手裡再玩富貴險中求的戲碼,估計是行不通的!


吾王醫仙九尾狐



魏延與姜維,同為三國時期蜀漢名將,而且這兩人都是後蜀時代的佼佼者,對蜀漢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在諸葛亮執政期間,關張馬黃相繼離世,魏延逐漸成長為蜀國的第一大將。可謂撐起了蜀國將領的整體水平,使蜀國人才庫避免了比較大的斷檔期。魏延事敗身首異處之後,降將姜維逐漸被加權,進而重權在握,連年舉兵北伐。

所以在正史中,這兩人都是比較厲害的,軍事能力的話,應該是不分伯仲的。


然而!論單挑能力,正史顯然無確實依據。所以只能以“三國演義”的武力值設定,來聊聊魏延、姜維二人的武力值……

🌀🌀魏延的戰績:只列舉比較精彩的戰績

⚔️回目:劉玄德敗走江陵→→單挑文聘

劉備逃奔襄陽,魏延與文聘單挑,從巳時戰至未時,幾個小時的大戰。鬥將結果,彼此勝負不分勝負。不過在寡不敵眾的情況下,魏延可以成功突圍。足見魏延的武藝,應該在文聘之上。

⚔️回目:葭萌關張飛戰馬超→→單挑馬岱

馬超進軍葭萌關,魏延為一隊在前,張飛為二隊緊隨其後。在遭遇到西涼軍馬岱的時候,魏延與之交鋒,十合將其擊敗。緊追不捨,被馬岱一箭射中。張飛戰馬岱,同樣用了十合才將其擊敗,張飛欲追,被劉備急止。

⚔️回目:曹孟德忌殺楊修→→單挑龐德

曹操招降魏延不成,反被魏延出口大罵,操令龐德出戰。二將正鬥之間,突報馬超劫了中後二寨。曹軍諸將努力向前,合力殺退魏延。

曹操轉戰馬超,魏延突然領一彪軍至,一箭射中曹操。於是棄弓綽刀,驟馬去殺曹操。龐德自山坡後轉出救主,奮力向前,殺退魏延。

☞☞從這幾場打鬥來看:龐德>魏延>文聘

魏延的競技水平應該在一流中游

🌀🌀姜維的戰績:

⚔️回目:孔明以智伏姜維→→單挑趙雲

諸葛亮令趙雲領軍五千,依計行事,攻打天水郡。不想卻反中姜維計謀,姜維與趙雲交兵數合,精神倍長。正鬥間,馬遵、梁虔各引一軍夾攻,蜀軍大敗虧輸,趙子龍衝開路,引殘敗軍馬而走。


姜維的其他戰績,這裡就不多說了。他對戰王平、張冀、魏延、鄧艾以及斬殺了一些三流將領等等一系列戰役,都無法證明他的一流戰將身份。

☞唯有

與趙雲單挑一戰,最能證明他的實力……

姜維戰趙雲,數合之後,精神抖擻,至少可以證明,在對戰過程中,姜維沒有落任何下風。

然而!趙雲的年齡,已經七十多歲了,按理說他這個年紀,放到現在的社會中,早就退休好多年了。根據三國時期的平均壽命來看,趙雲的七十歲高齡,至少相當於現在的一百歲。長坂坡的雄風早已不在了。

這樣的趙雲,競技水平肯定不在一流了。之後不久遇到夏侯楙便是證明。當夏侯楙將趙雲圍住的時候,他竟然難以突圍,而且當時夏侯楙方是沒有什麼猛將的,只有一群大頭兵。

在這種情況下,趙雲感嘆道“吾不服老,死於此地矣”他已經到了該服老的年齡了。

🏁最關鍵的點在於,趙子龍居然突圍了。而且原文是“子龍衝開路”,是從正面突圍的。

可見……

以姜維的水平,加上三路軍馬,連攔住七十歲趙雲的能力都沒有。

換句話說,姜維的競技水平,肯定達不到夏侯惇、龐德、魏延等一流戰將的高度。

ノ☀總論:姜維與魏延單挑,魏延略勝一籌。

( ͡° ͜ʖ ͡°)✧歡迎評論點贊,這些大家( ͡° ͜ʖ ͡°)✧


愛尚文史


姜維很厲害,和魏延相比會如何?



這從武力、用兵兩個方面比較吧!魏延武力最能說明的,是後期斬魏國大將王雙,戰張郃。姜維武力則體現在:一是戰平鄧艾、鄧艾兒子鄧忠;二是斬魏國大將徐質。但王雙、張郃,沒有與鄧艾、鄧忠、徐質交鋒記錄,不好直接評說。 看三國演義描述,各位自行評判吧!



王雙,字子全,陝西狄道人,身長九尺,面黑睛赤,熊腰虎背,使六十斤大刀,騎千里徵宛馬,開兩石鐵胎弓,藏三個流星錘,有萬夫不當之勇。斬王雙之戰:王雙急於追趕撤退的蜀軍,望見魏延旗幟,急急追趕,探子報道:“本寨起火🔥”,王雙急令退軍,行到山坡左側,忽一騎馬自叢林躍出,大喝“魏延在此”!王雙大驚,措手不及,被魏延一刀砍於馬下。 徐質,曹魏前期猛將徐晃兒子,司馬師主政時輔國將軍,先鋒大將,使開山大斧。斬徐質之戰:徐質冒煙突火,縱馬而出,左廖化,右張翼,大殺一陣,魏兵大敗,徐質隻身而走,正奔走間,前面一將殺到,乃姜維也,徐質大驚無措,被姜維一槍刺死。



從用兵看,魏延被津津樂道道的,就是守漢中沒有失手。姜維則是洮水大捷,這在三國志、三國演義中都有文墨印跡。看三國志.姜維傳:【後十八年,復與車騎將軍夏侯霸等俱出狄道,大破魏雍州刺史王經於洮西,經眾死者數萬人。】後主劉禪延煕十八年(255)姜維與魏雍州刺史王經,戰於洮西,王經軍死者數萬人。三國演義109回說,姜維殺敗王經手下張明、花永、劉達、朱芳四將圍攻,“魏兵大亂,自相踐踏,逼入洮水死者數無數,斬首萬餘,壘屍數里。”



根據姜維姜維、魏延特點,加評二人處置涉及國家大事,兩人都屬於蜀軍高級將領,平時不說,在大事大非上,怎麼作?建興十二年(234)八月,諸葛亮病逝於五丈原軍營,魏延不服楊儀,帶本部人馬,燒燬棧道,堵截南谷口,激化矛盾,致使被殺身亡,話不多說,缺乏高級將領風度,是起碼的吧?如果說魏延冤,那姜維豈不更冤?姜維最後結局雖不好,但那是為國捐軀,值得肯定。所以,綜合評價:姜維勝出。(334)


流譽後


姜維和魏延都是用兵大將,姜維謹慎,遇事考慮周全;魏延勇武,作戰經驗豐富。那麼這兩個人相比,誰更厲害呢?

魏延守城有餘,領軍征戰不足

先來談談魏延。說起魏延最顯著的功績,莫過於任鎮北將軍時,為蜀漢鎮守漢中近十年而未出一點紕漏了,所以魏延這個人確有才能毋容置疑,但人無完人,不可能面面俱到。魏延善守,但善戰的記載卻並不多見。

《三國志•魏延傳》中有關魏延征戰的功勞有一句總體的概括:“數有戰功”,但這一點陳壽並沒有一一列舉;另一個經典戰例便是在北伐期間和吳懿一起擊敗了郭淮費曜,不過這場戰鬥從戰功上來說,應是吳懿首功,而且此戰全程順風。

另外我們來談談那個歷史上著名的“子午谷奇謀”,這是諸葛亮第一次北伐期間由魏延所提出的,但當時並未被諸葛亮採納,後世也有不少朋友認為這是諸葛亮的決策失誤。不過我個人認為子午谷奇謀本身就接近妄想。據《資治通鑑》記載:

“當子午而北,不過十日,可到長安。聞延奄至,必棄城逃走......比東方相合聚,尚二十許日,而公從斜谷來,亦足以達。”

在這段記載中,魏延就產生了兩個臆想:

其一,長安守將夏侯楙知道他來會棄城逃走,不知道為何會如此自信。

其二,魏延希望諸葛亮從斜谷進軍後,能在二十天內把援軍帶到長安。試問如果諸葛亮二十天真能殺到長安,那要出子午谷幹什麼呢?所以魏延的軍事謀略並非我們想象的那麼強。

魏延號稱善養士卒,但是當他和楊儀的矛盾爆發以後,王平只一句喝罵,魏延所“養”的士卒便作鳥獸散,只留下魏延和他的家眷,這說明魏延也缺乏對軍隊的約束能力。試想一下,如果子午谷奇謀建功,魏延佔領長安後,曹魏援軍一到,城裡百姓,魏將殘兵甚至自己的手下,沒準就會有人開門投降。

儘管魏延是蜀國上將,作戰勇猛;但從軍事能力來講,可鎮守一方,但是不善於領兵出征。

姜維既有鎮守一方之能,更有領軍征戰之才

姜維作為一員高級將領,沒有太多爭議。諸葛亮曾對他有極高的評價,據《三國志·姜維傳》記載:

“姜伯約忠勤時事,思慮精密,考其所有,永南、季常諸人不如也。

姜維主事時,對魏國邊境是造成了很大的軍事壓力的,據《三國志》記載:“聞維方到,眾皆惶懼。”

姜維北伐十一次,其中大勝兩次,大敗一次;小勝三次,小敗一次,相持4次。總的來說還是勝多敗少,可見姜維的軍事才能非凡!像姜維北伐本就兵力佔劣,又是“客場”作戰,朝中的政敵還在拼命扯後腿,能打成這樣,是很不容易了。

姜維也是一個理想主義者,不屈不撓。蜀國滅亡後,姜維曾給後主劉禪寫信

“原陛下忍數日之辱,臣欲使社稷危而復安,日月幽而復明”

那時候的姜維,已經年近六旬,白髮蒼蒼,歷經大小北伐十餘次,仍然壯心不已,令人不得不感動!故我認為姜維比魏延更厲害

“品歷史人文,悟真理人生。”專注歷史文化的探索,我是靈魂的感觸!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我的頭條號哦!


靈魂的感觸


這兩人都曾是諸葛亮北伐的左膀右臂,從演義來說,一個是能與諸葛亮並列的同僚,另一個是得意弟子,從史實上二人的戰績看,確實各有千秋,魏延是老將宿將,功勞卓著,從荊州跟從劉備,入益州取漢中,未嘗大失,被劉備託付以鎮守益州北方門戶漢中的重任,後期更成為軍中的標杆式人物。而姜維,在諸葛亮第一次北伐時,因歸家無路被迫陣前投降,而後堅貞不渝,為復興漢室進行了大大小小十一次北伐,雖然功敗垂成,但以小國攻打大國每每能全師而退,也是很了不起。


從軍事上看,姜維要比魏延厲害。魏延雖有子午谷奇策,卻多被後來史家認為不可能成功。他的奇襲子午谷的打算,應該是在諸葛亮北伐前的一兩年,其時諸葛亮提前調兵集中在漢中,自己在南鄭佈置出兵事,還進行了誘降孟達等。(今日頭條南方鵬首發)時曹魏的西邊統帥是夏侯敦兒子安西將軍夏侯楙駐在長安,魏延認為可欺,願自率一軍出子午谷奇襲長安,諸葛亮另一路出兵,會師潼關,被諸葛亮拒絕,而魏延要帶的軍隊數量,《蜀書》和《魏略》卻有不同,蜀方面說

“延每隨亮出,輒欲請兵萬人,與亮異道會於潼關”,魏方面則說“今假延精兵五千,負糧五千,直從褒中出,循秦嶺而東,當子午而北”。此計就算初期成功,後續也必然跟不上。而姜維北伐總計大勝兩次;小勝三次;相拒不克四次;大敗一次,小敗一次。


魏延的軍事防守策略有防守漢中之策,他向劉備拍胸脯說,若敵將十萬前來,臣為大王吞之,若舉國而來,敢為大王拒之,後來確實沒有出現曹魏能越漢中雷池半步的事,哪怕在關羽失荊州,劉備夷陵之敗,諸葛亮南征時這幾個關鍵時期,漢中都安然無恙,可見魏延的守漢中外沿險要,一夫當夫萬夫莫開的戰術行之有效,後來諸葛亮拒曹魏三路入侵,王平拒夏侯玄,都是此策略的實踐。(今日頭條南方鵬首發)姜維領軍後採取與魏延層層設阻相反的誘敵深入防守之策,卻沒有機會實踐,鍾會三路大軍伐蜀能成功,並不能證明這一策略的失敗,但斂兵聚谷確實冒險,軍事防守策略上魏延勝。

政治上,應該是姜維略勝,魏延與同僚無論新老大多不和,正是小版的關羽,與丞相長史楊儀不和,搞得諸葛亮對這一文一武頭很大,又與朝臣不睦,起兵燒絕閣道時,朝中眾人雖不知實際情形,卻都擔保楊儀不會造反而懷疑魏延造反,可為明證,魏延最後也為他的政治短見買單。姜維的政治水平與他的軍事才能相比極不相符,從他不揣摩後主劉禪的意圖而擅奏欲殺黃皓便可看出,偶然的輕率舉動導致自己被動,領兵沓中屯田避禍,遂為魏國所乘,身死國滅。


南方鵬


誠邀,如題。魏延和姜維都是蜀漢後期的重要將領,不同的是魏延是劉備集團的元老人物,早在劉備取荊州南部四郡之時就跟隨劉備打天下,而後出鎮漢中太守,地位更是崇高,而姜維是諸葛亮後期北伐中原時從曹魏坑來的人物,兩人都是能征善戰之輩,堪稱諸葛亮的左右手,那麼二者究竟誰更厲害一點呢?

其實小編以為,姜維和魏延這兩人武功

智力都是差不多高,可以說在伯仲之間從軍事角度謀略來講,魏延的首要奉獻在於漢中太守時的銅牆鐵壁,經營得當,兵來將擋水來土掩,而且提出了爭議不斷的子午谷奇謀。而姜維的軍事謀略體現在後期與曹魏長期對立,互有勝負。所以二者的成就實際上是大差不差的。

但是顯然,姜維比魏延會做人

魏延的首要問題是不能完全遵守上級領導,這在我國自古都是大忌。與魏延相比,姜維就會做人的多了,在諸葛亮在世時低沉處事,不與上級作對,不給領導添堵,這是做下級的聰敏之處啊。

以上就是小編的回答,如有出入還請斧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