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黑科技”的掙扎,提前量產噴氣戰鬥機會改寫戰局嗎?

本文為LetFly原創作品,未經允許禁止轉載;歡迎探討吐槽,如果還喜歡的話,讀者朋友點個關注不勝感激。

德國“黑科技”的掙扎,提前量產噴氣戰鬥機會改寫戰局嗎?

ME-262

寫在前面的話

雖然作者本人對過度神化德國二戰技術和萬物起源於德國這些論調沒一點好感,但是德國二戰航空技術水平與英美並駕齊驅是無可否認的,各有優長罷了,過於神化大可不必。而作為第一個吃螃蟹的人,自1943年開始,盟軍已經感受到德國噴氣式作戰飛機的壓力,Me 262等戰機的出現,宣告著戰鬥機從螺旋槳時代邁入噴氣時代;對人影響至今。

軍迷或者航空愛好者經常有一個想法:如果德軍的噴氣式戰鬥機提前量產,會對二戰進程產生什麼樣的影響?

德國“黑科技”的掙扎,提前量產噴氣戰鬥機會改寫戰局嗎?

今天看來,Me-262的設計工作在二戰前就已經開始,因為資源傾斜與本身作為技術探索的各種技術問題,直到1944年才正式投入戰場使用,如果希特勒從1942年就對Me-262表示讚賞並下令向它傾斜資源進行緊急量產,那麼德國空軍將獲得數萬的噴氣式戰鬥機, 那會對戰爭的結果有什麼改變嗎?

實際上,什麼都不會改變。

技術驗證機的現實

作為一款技術驗證機,Me 262本身就算不上是一款優秀的戰鬥機。相比於同時代的其他戰鬥機,它唯一的優勢就是它的速度,在可維護性,靈活性,自身可靠性都無法與成熟的螺旋槳戰鬥機相提並論;作為唯一的優點高速則全依賴於兩臺還在幼兒園水平的噴氣式發動機Jumo 004,因為缺乏稀有金屬,嚴重縮短髮動機的工作壽命與可靠性; 可以穩定工作的Jumo 004直到1944年才實現批量生產。

德國“黑科技”的掙扎,提前量產噴氣戰鬥機會改寫戰局嗎?

Jumo 004發動機

那麼如果德國在1942年就傾斜資源推進渦噴發動機的研製,讓德國航空業轉而批量生產噴氣式飛機呢?一件很有趣的事情是那螺旋槳戰鬥機的產能怎麼辦,全面轉型生產還不成熟的噴氣式發動機,普通活塞式戰鬥機和轟炸機的產量就會急劇下降。戰損的螺旋槳發動機得不到補充,沒有這些飛機,德國很有可能會芝麻沒撿到,西瓜還丟了,更快地輸掉戰爭。

德國“黑科技”的掙扎,提前量產噴氣戰鬥機會改寫戰局嗎?

喂不起的油老虎們

很多讀者朋友都對李鴻章出訪歐洲購買軍火時,觀摩馬克沁機槍試射時,直稱射速太快,雖威力巨大,但裝備不起的景象印象深刻。當德國空軍看見Me 262這些噴氣式戰鬥機時,心態估計是差不多的,清朝缺軍費,而德國缺油,當 Bf 109出動一個架次飛行近一千公里,需要消耗400升航空汽油,Me 262出動一個架次的燃油消耗就很讓德空軍後勤部門傷心了。

德國“黑科技”的掙扎,提前量產噴氣戰鬥機會改寫戰局嗎?

作為噴氣式戰鬥機當然快是有代價的,一次加滿兩千餘升!而且不是BF109吃的航空汽油,Jumo 004喜歡喝的高質量J-2合成燃油或者柴油。德國哪兒找高品質航空燃油呢?兩條路:一從石油中提煉柴油,二從煤從合成, 1944年8月,當紅軍佔領普洛耶什蒂油田時,羅馬尼亞把那裡生產的大約一半石油產品被提供給德國,才讓德國的戰爭機器繼續運轉了下去。

德國“黑科技”的掙扎,提前量產噴氣戰鬥機會改寫戰局嗎?

雖然航空汽油也可用於Jumo 004發動機,但是汽油不適合用於噴氣發動機,因為油耗太高了。J2合成燃油需要用到煤液化技術,而德國的J2燃油的產量很低。雪上加霜的是從1944年5月12日(直到1945年3月),盟軍空中力量開始對德國煉油廠和合成燃料工廠進行大規模空襲,石化工業遭受重創。

在戰爭結束時,盟軍在戰場上繳獲了許多噴氣式飛機,現實證明德國戰爭機器已經失去了運轉下去的動力,很多戰鬥機的油箱中甚至一滴燃油也沒有。就算德國能夠生產出一萬架以上噴氣式飛機,絕大多數也只能趴在地面上,聞不到一點燃油味兒。

德國“黑科技”的掙扎,提前量產噴氣戰鬥機會改寫戰局嗎?

無人可用

大量裝備噴氣式戰鬥機的另一大問題就德國空軍的技術人員數量難以支持,相比於螺旋槳戰鬥機使用的活塞發動機,Jumo 004發動機50小時大修一次,每個起降就要維修一次,對機械師的技術水平要求更高,數量需求也更多,讓飛行員從螺旋槳飛機過渡到噴氣時代,以及後繼飛行員的訓練培養,不成熟飛機帶來的高事故率,這是大量裝備噴氣式戰鬥機首要面對的問題。所以1944年儘管英美的噴氣戰鬥機也首飛準備入役,但他們也是選擇先培養飛行員和技術人員,並未著急將兩型“流星”戰機投入戰場,人員也是德國空軍要面對的問題。

Me 262的難兄難弟們

除262之外,另一款堪用的噴氣式飛機當屬Ar 234轟炸機了,這也是二戰最後一架在英國上空飛行的德國空軍飛機,作為世界上第一款投入使用的噴氣式轟炸機。雖然在速度上不及Me 262,但它最大可以攜帶1.5噸重型炸彈以740 km / h執行轟炸任務,在速度上仍高過盟軍最好的活塞螺旋槳戰鬥機,在Jumo 004發動機不拖後腿的情況下,生存能力較Ju 88轟炸機提升顯著。駕駛艙內安裝的瞄準具可以相當精確地轟炸地面目標,在作戰效能上還是有保障的。

德國“黑科技”的掙扎,提前量產噴氣戰鬥機會改寫戰局嗎?

當然使用了Jumo 004發動機,心臟病同樣無法避免,1500公里的航程也無法執行戰略任務;所以它更適合擔任"報復武器"的角色。戰爭結束前,德國設法生產了兩百多架飛機,其中幾臺裝有四臺發動機。使用的也並不多,因為缺油這個難題是解決不了了,Ar 234飛行一次需要加近4噸極其稀缺的J2合成燃油。

除了兩位雙髮油老虎,還有個更經濟的選擇就是He 162單發戰鬥機了。因為結構簡單,價格便宜,它就像大眾甲殼蟲一樣,有個"國民戰鬥機"的外號。

德國“黑科技”的掙扎,提前量產噴氣戰鬥機會改寫戰局嗎?

它出現的比兩個油老虎老大哥更晚些,因為使用單臺發動機,為了繼續保持噴氣式戰機的速度優勢,這架戰鬥機主要採用木製,起飛重量僅為2.5噸,雖然使用的寶馬003發動機推力弱於Jumo 004,得益於輕量化設計,相較於最重超過七噸的Me 262而言,也堪稱能用了,防護性這方面就不要考慮了。這些噴氣式戰鬥機主要目標旨在截殺盟軍的轟炸機,讓德國工業得以喘一口氣,再逐步奪回制空權。按計劃,便宜的He 162將成為德國空軍中數量最多的戰鬥機,每月產能達到2000架以上。

作為計劃中的一次性戰機,He 162再次遇見一個尷尬的問題,好造不好開。

德國“黑科技”的掙扎,提前量產噴氣戰鬥機會改寫戰局嗎?

未完工的He 162

He 162的批量生產是在戰爭的最後幾個月開始的,儘管好造,也就造了三百多架,至於燃料問題就先不想了,造出來飛機再說吧!然而對於德國人來說,現實又開了一個令人非常不愉快的玩笑,由於機翼很小,安裝在背上的發動機會對其穩定性和可控性產生巨大的影響,飛機很難駕駛。起飛時,機背上引擎的噴氣推力將飛機壓向地面,飛行員難以操作飛機拉起。如果在飛行中飛機大角度拉起,背部的發動機會因為進氣不足造成空中停車;

飛行員倒是能適應Me 262,但是He 162就不行了,如果說262對新人不友好,那162就是對新人非常不友好。這主要歸結於德國後期病急亂投醫,原型機還沒有試飛,而對拿這款國民戰鬥機翻盤的慾望太強,就把還不成熟的方案就匆忙投入批量生產。當原型機試飛時,事實證明它無法正常飛行。

德國“黑科技”的掙扎,提前量產噴氣戰鬥機會改寫戰局嗎?

Ho 229

直到今天,也再未有一款入役戰鬥機的進氣道敢放在背部。隔壁霍頓家的飛翼和它的命運也是非常相似,不僅受了不成熟發動機的苦,同樣還十分不成熟就開始量產了;大概原型機都沒解決的問題,量產後它就消失了吧。

說起霍頓家的飛翼,Ho 229同樣是噴氣動力,但是它的毛病同樣不少,在電子計算機加入解決翼面耦合問題前,還是饒過飛行員吧。

He-162(與更復雜的Me 262相比)配備了彈射座椅,這絕非偶然,因為單發安全性更低,這是飛行員的最後希望。在此之後,蘇聯第一架單發噴氣式戰鬥機雅克-15吸取經驗將發動機置於腹下,在戰後的幾年中成為蘇聯空軍主要的訓練戰鬥機。

以噴氣式戰鬥機制噴氣式戰鬥機——英美並未落後

需要認識到的是首先研發噴氣式發動機的還是英國人,如果德國提前一兩年將噴氣式飛機投入戰場,它們將很快遇見盟軍方面的噴氣式戰鬥機同臺競技。

德國“黑科技”的掙扎,提前量產噴氣戰鬥機會改寫戰局嗎?

英國流星

英國同樣在1944年開始裝備流星噴氣式戰鬥機,直到1945年才被允許進入德國領空,當時所有人都清楚戰爭馬上要結束了。英國人也清楚自己的發動機同樣問題重重,將這種不太成熟的飛機投入戰場,造成洩密得不償失。除了"流星",英國在1943年同樣研製出了吸血鬼輕型戰鬥機,在初代噴氣機中,吸血鬼可謂是非常成功了。依靠英美的諜報系統,就算德國不惜代價加快噴氣機的研發量產,英國同樣會加快"流星"與"吸血鬼"項目,當262對流星,162對吸血鬼,德空軍依然佔不到什麼便宜。

德國“黑科技”的掙扎,提前量產噴氣戰鬥機會改寫戰局嗎?

吸血鬼戰鬥機


同樣的,美國並沒有落後德國多少。1944年洛克希德的美國流星P-80首飛,性能更是壓其它噴氣機一頭,英美還在為他們的噴氣機準備飛行員和技術人員,之所以沒有投入戰鬥,他們相信現有武器已經足以贏得戰爭。例如P-51已經能有效針對Me 262,有限的初代噴氣機,面對數量壓制的螺旋槳飛機也無濟於事。

德國初代噴氣式戰機的意義

上述現實說明無論是Me 262還是其他德國空軍噴氣式飛機都不會改變德軍最後的敗局。Me 262之所以出名,僅僅是因為它是第一架投入戰場的噴氣式戰鬥機,宣告著人類飛行器正式從螺旋槳進入噴氣時代,在空戰歷史上掀開了新的一頁。

德國“黑科技”的掙扎,提前量產噴氣戰鬥機會改寫戰局嗎?

總體而言,德國噴氣機投入的早會加速消耗自己的燃油儲備,爭取到的優勢只會維持數月時間,對現有工業資源的佔用,削弱螺旋槳戰鬥機產量,反而是一種削弱。而如果像歷史一樣推進,德方沒有時間完善這些技術驗證機,反而不斷打擊自己信心,病急亂投醫。成為勝利方戰利品的Me 262被蘇聯、英國、美國和法國飛行員徹底研究測試也認為其不是一款特別成功的飛機,還有待完善。

二戰後期誕生如此多設計方案的思考

在戰爭末期湧現出大量噴氣機項目,的確展現出德國技術人員充滿創意,敢於發展各種技術驗證項目,在和平時期當然無可厚非;但是放在戰爭時期,分散資源和技術人員顯然是很不明智的,很多都停留於圖紙和原型機階段,離獨當一面還有很大距離。

德國“黑科技”的掙扎,提前量產噴氣戰鬥機會改寫戰局嗎?


戰敗國沒有保留任何秘密的資格,如果披露美英蘇的技術驗證項目,"黑科技"創想不會比德國少多少。德國戰敗前夕,航空專家的"創造性"活動如此激增,所有理智的人已經清楚知道戰爭的失敗是不可避免的,戰爭​​已經接近結束,如果想要活下來,那麼必須展現自己的價值,提供出色的項目,展現出翻盤的希望;也給戰後重建保留下儘可能多的科學家和工人。

所以指望幾款並不可靠的兵器實現翻盤並不現實,德軍的噴氣式戰鬥機提前量產,只會改變結束時間,並不會改變最終結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