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子叛逆期,各種教育方式都用上了,現已兩個多月不和我說話了,請問如何同他溝通?

立信道遠


我有一個同事家的孩子,今年上初三叛逆的非常厲害。和題主提到的孩子情況基本上差不多。

我同事家的孩子上初三之前,由於各種叛逆親子之間根本無法溝通,但作為父母又擔心孩子的學業,所以只能通過關係把孩子送到我們市裡比較好的一個學校讀書。

原本以為這樣親子之間隔離開來,距離會產生美。但沒想到,把孩子送出去讀書並沒有改善親子之間的關係。

孩子除了問家長要生活費時打電話,其他時間幾乎也不和家長溝通,放假回到家裡把自己關進臥室,什麼也不和家長說,家長問的多了還嫌麻煩,還時不時的發火。



面對這樣的境況,我的同事兩口子幾乎都快要被孩子逼瘋了。根本找不到與孩子溝通交流的方式,他們老擔心孩子再這樣下去會出現心理問題。

我給同事的建議是,先不要急於和孩溝通,你越是強迫和他溝通,他越是迴避。建議在孩子到學校之前給孩子寫一封信。

這封信要寫4個方面,要有4個注意。

第一方面:態度必須真誠懇切,要注意用語,不要有教導和要求性的語言。

第二方面:真誠的反省家長自身在教育管理中的不當之處,希望能夠得到孩子的諒解。注意只是反省家長在教育管理中的問題,不要向孩子訴苦,也不要向孩子表功。

第三方面:真誠的向孩子承諾家長以後要改進的方面和要注意的問題。注意態度的懇切,言辭的真摯。

第四方面:給孩子提出一些真誠的希望。注意不要用教導式的語氣和訓責式的語氣。

在孩子上學之前,悄悄將這封信塞到他的包裡,一定先不要讓孩子知道,等他到學校後突然翻到這封信,這樣會給他一個完全不同的感受,或許真的能夠改變孩子的心理認知。

後來我同事驚喜的跟我說,孩子給他打電話了,而且他們的親子關係真的有了緩和。



題主說了什麼方法都用過了,現在還是沒有辦法和孩子進行溝通,我的建議是既然沒有辦法溝通,那就先不要急於去溝通。你越是急於溝通,可能效果越不好。

你也可以嘗試一下用書信的方式去打開孩子的心扉。但這封信的內容需要好好斟酌一下,要寫的真誠懇切,不要訴苦表功,也不要教導,多談一些家長自身教育管理中的問題,多反思一下家長自身的不足。

送信的時間必須要選擇恰當,最好能夠悄悄的塞到他的書包裡,先不要讓他知道,在他掏書包時能夠看到這封信,往往能夠收到較好的效果。

其實,也不要把問題想太複雜了,只要態度懇切,方法得當,就一定能夠有所改善。

真誠的祝福你們的親子關係能有所緩和,希望您能陪伴孩子順利的度過青春叛逆期。


教育探微


既然各種方式都用上了,那麼你有沒有發現,孩子就像彈簧,你的各種教育方式就是壓力,越是教育孩子就越是叛逆呢?

3年不叫爸爸的熊孩子

我來給你說說我自己的事情,初中3年我沒和我的父親說過一句話,沒有任何一點交流,也不叫“爸爸”,同樣的我爸爸也各種教育方式都用上了,但是他只要一開口,我就感覺他在跟我作對,他在攻擊我,每當他想嘗試與我溝通,我都會甩他一臉屁。

但如果你認為我憎恨我的父親,甚至不愛他,那就錯了。

很快他放棄了所有的教育方式,他只是默默的關心我,不干涉我的生活,而沒有了這一份壓力之後,我也就沒有再反抗他,其實我心裡非常希望和他說話,只是過去我說什麼他都不會聽,只有他對我錯,我又打不過他= =1。

改變從“沉默”開始

在他改變了與我的相處模式之後,其實我也在不知不覺地模仿著、學習著、回饋著--也是默默關心著他。

因為缺乏語言交流,所以觀察對方就成了更重要的與對方交流的方式,觀察越多收穫越多。

而我所收穫所觀察到的是,其實父親真的很累,但他給了我機會去改變我自己。

和所有叛逆的孩子一樣,我不讀書,我沉迷網絡,我也是脾氣暴躁,可以說除了黃賭毒,一個壞孩子應該有的模樣我都有了;

但當父親選擇沉默應對之後,我這些叛逆就像拳擊手狠狠揮出一拳打空一般難受--對方根本不接招也不動怒;

所以我開始反思,這樣的叛逆生活,我真的開心嗎?事實上我一點都不開心。

一個磐涅重生的孩子源自一個包容一切的父親

要按家長的看法,當時我就是一個社會敗類,以後肯定是個禍害。

我的父親選擇包容我的一切,無論我再叛逆,他自巍然不動。但我有困難,他又會第一時間出現並默默用自己的方式給予我幫助。

終於,中考結束了,毫無疑問我考了個渣渣。但我的父親給了我機會,用3年初中的時間,用3年的包容給予我重生的機會。

這次他給予我選擇:他咬牙給我買學位,或者我可以選擇復讀,想工作也是可以,暑期時間自己去找找看能幹什麼活。

現實就是那麼殘酷的,一個初中畢業的孩子能幹什麼?最終我選擇復讀,因為我知道那筆買學位的錢是多麼來自不易。

我並不笨,相反,每一個懂得反抗自己父母的孩子都非常聰明,因為這些孩子醒悟得比默默忍受的孩子早:父母在傷害自己,所以才會有反抗。

而叛逆的孩子另一個特點,則是自信和勇氣,沒有自信和勇氣,哪裡敢反抗家中的權威呢?

在復讀的一年,我修復了所有知識點上的缺失,最終進入了我們當地最好的高中。


現在回想起來,我非常感激這份經歷,更幸運的是,我的父親是一個好父親,一個懂得包容我,給我機會,教會我家庭應該是怎麼樣的,為人父親應該是怎麼樣的。

希望這份經歷,能給題主帶來一些提示,祝家庭幸福。


淅爸育兒記


沒有人能比十幾歲的孩子更容易激怒我們做家長的,我接觸到的青春期孩子的家長,幾乎都是這麼想的,大多數對他們的孩子束手無策。

  • 我知道的叛逆孩子

我朋友的領導,管著幾百號人,卻對自己15歲的叛逆兒子一點辦法也沒有,倆人關係緊張,分明就是住在同一屋簷下的仇人,不多的“交流”僅限於互相謾罵。

我們單元樓裡的中學生家庭,幾乎每天都傳出家長和孩子間打罵爭吵的聲音。我親眼見過印象深刻的兩件事:


一件是我遠房大姐家的:

她初一的兒子對著她怒吼“我真希望你出門被車撞死啊!”震驚一屋子人,大姐氣得渾身發抖,當即暈了過去。

一件是鄰居家的:

15歲的女兒和社會青年戀愛,被父母打後,開啟“暴走”模式:

逃學、夜不歸宿,搬去和男生同居,凡是父母不讓我乾的,我都要幹個遍!

這兩個孩子上幼兒園時乖寶寶,小學期間也是禮貌活潑的孩子,他們的家長那時也和藹可親。

為什麼進入青春期後,孩子如此叛逆?家長也變成了暴君?最後演變成他們彼此放棄?


我也是家長,為了避免這種情況在我家上演,我開始讀相關書籍,向孩子一直平和穩定的家長請教,收穫不小,撿些重要的分享:


  • 1、青春期的狀態就像正在裝修的房子

進入青春期的孩子,生理發育迅速:

身高、體力、長相、身材、性特徵等是他們特別關注的。

喜歡照鏡子、還喜歡和同學比較,身體發育有時給他們帶來很大的煩惱。

青春期的孩子,情緒多變,內心矛盾,對父母疏遠閉鎖,對同伴卻過度開放、盲從。

家長對青春期孩子的要求,就好比到人家正在裝修的房子裡做客,在不可控的一屋凌亂裡,你卻希望被周到招待。



  • 2、叛逆不是孩子的錯

很多家長都有個錯誤觀念,認為“青春期的孩子”根本不需要父母,因為他們總是疏遠或者牴觸家長。

其實,那只是孩子從心理上拉開距離,向家長髮出信號“我不再像以前那麼需要你了”、“我需要自由空間”。

可是,家長卻覺得,這還得了,孩子竟然不聽話了!(不受控制了),認為自己的權威被孩子挑戰了。

青春期的孩子,跟家長的對抗性行為越來越多,家長情緒高昂的應對叛逆孩子,結果只能是處於絕望和精疲力盡的狀態,比如我遠房大姐,傷心欲絕到心死放棄。

青春期孩子的叛逆,實際上是對“我是誰”的迷茫、困惑和答案尋找,也是對“選擇權”的整頓,他們不希望再像小學生那樣,什麼都由家長決定。

叛逆並非孩子的錯,那是他們必經的路程,想想我們的中學時代,不也一樣嗎?

家長要做的,是陪伴引導孩子,走好這段路,而非在這段路的時候成為彼此嫌棄的人,讓孩子獨自前行。


  • 3、孩子變了,家長也要跟著變

我讀過一篇文章,大意是說中國的孩子已經變了,而家長和老師還沒跟上。

初中前,孩子對父母基本服從,家長的角色就像“管制員”,孩子幹什麼、怎麼幹,都由家長“一手遮天”、“一手包辦”。

依戀關係使得孩子,哪怕不情願也還是會“聽話照做”。初中後,進入“第二反抗期”了,“自我意識”尤為強烈,即使家長說的對,我也不願意聽。

父母在孩子青春期階段,應該調整變化自己的角色,《解碼青春期》這本書裡,作者建議家長化身“教練員”。

“教練員”首先會尊重運動員的個體特點,並針對其特點進行教學。家長也一樣,首先要肯定孩子的個體,發現孩子的特點。

會在比賽前進行“預演預判”,在比賽結束後,總結和覆盤。

至於比賽中,教練能做的事情就是放手讓隊員去拼去搏,他只能旁觀。


“教練員”式的家長,應接納、信任、愛、支持孩子,不會代替孩子成長,而且陪伴孩子成長。

此外,家長注重學習非常重要。

做父母絕對不是輕鬆的職業,“教養”本就是個需要不斷學習的領域,多讀些為人父母的書,多向別的父母請教,多瞭解孩子就多些養育方法。


麻呀


如何和叛逆期的孩子溝通?

看到題主的問題,深有感觸,因為我的孩子也正處於叛逆期。

這個時期的孩子太難管了,說不得,罵不得,更打不得。並且,你只要跟他多說上幾句,他就會嫌你囉嗦,稍微有點語氣不對,他一不開心就能和你生上許久的氣,對你不理不睬的。

有一次,他不說一聲就跑去網吧玩遊戲了,第二天才回來。我直接劈頭蓋臉就罵了他一頓,然後就沒再理他了。結果,他還來勁了,竟一個星期不和我說話。

後來,經過反思,想想還是自己有做得不好的地方。於是,我主動找他說話,而他態度也挺好的。

對於和叛逆期孩子的溝通,我是這麼做的。

①對孩子示弱,用語言向孩子表達出自己的愛。

這一點我確確實實地做了,而且效果還不錯,也是愁得沒法了,不做不行。

父母若在青春期的孩子面前太強勢或太嘮叨,只會引起孩子的強烈反感和叛逆。

如果你懂得在孩子面前示弱,把對他的愛用語言表達出來,相反,他就更能理解你,對自己的行為也會有所約束。

②學會傾聽,讓他多說話

昨天聽了一本關於孩子青春期的書——《解碼青春期》。

書裡說到當孩子叛逆時,其實是在告訴父母,他需要幫助。他覺得自己要長大了,要離開這個家,他也擔心沒有更多的時間和父母相處了,以後再也得不到父母的幫助了,因此變得恐慌起來。所以才會有了關於“叛逆”的說法。

在與青春期孩子溝通方面,父母一定要學會傾聽。

讓他多說話,自己負責聽,在關鍵的地方及時地給予提示和引導。

千萬不要先入為主,打斷孩子說話,否則的話就無法進行良好溝通了。

③保持好心情,每天都要記得對孩子微笑

美國作家馬克•吐溫說:“人類確有一件有效武器,那就是笑。”

笑是人們溝通的最好橋樑。

當孩子放學回來,進門的第一眼看到的是父母的笑臉;當孩子考試失利,父母也不會臉色難看,而這微笑就是孩子的一劑特效定心丸。

多對孩子微笑能更好的拉近彼此間的親子關係。


家有倆兒砸


和青春期的孩子講道理很費勁,他根本不懂得換位思考。反正家長讓他不爽的事,管著他就不高興。但是該管還得管啊,有時我們吵架了,也好幾天不說話。追著和他講道理也沒有用,只能冷處理。各自做各自的吧,總歸是有問題要來找家長的。在學校,他得要花錢吧,每天的生活總是家長要照顧吧。

所以每次發生爭執,不願意我和溝通的時候,在生活上我不會再提供太多便利給他,讓他自己洗衣服,洗碗等等,這麼做看起來有點像和孩子賭氣,是家長不成熟的表現,但是我想通過這種方式,讓他主動和我溝通,再解決之前的問題,淡化矛盾,重建親子關係。


除此之外,會用書信的方式,給孩子寫一封信,用文字表達沒有口頭上的一些情緒,孩子更容易接受,當然還要注意措辭,不能批判孩子,也不能帶任何情緒,不要翻舊賬,就是陳述事實,說出自己的感受,希望孩子怎麼做,越具體越好。

青春期的孩子對成人是封閉的,他認為自己長大了,有自己的秘密,有自己的生活,不喜歡家長干預太多,也不希望家長把自己當小孩看。


家長應該怎麼辦呢?

首先,把孩子當成年人,用商量的語氣和孩子說話,不要嘮叨。

第二,當孩子不想說話的時候,就停下來,讓孩子冷靜一下。

第三,當孩子不想與家長交流的時候,家長還可以通過文字、眼神、肢體語言或網絡媒體等方式與孩子交流。

第四,與孩子交流要注意,少一些批判和指責,多一些理解和包容,在合適的時候給一些建議。尊重孩子,保護孩子的自尊心,認同孩子的感受,多換位思考,多聽孩子說,並找到孩子的感興趣的話題,孩子才願意和家長交流。

第五,放下對孩子過高的期待。孩子叛逆期不願和家長說話,是不想受到來自家長的嘮叨和批評,家長對孩子的要求過高,也是導致孩子向家長關閉心門的原因。


當孩子不想與家長交流時,家長要冷靜,不要著急。先試著寫信,或者在週末的時候,買上兩張電影票,試著和孩子一起去看場電影,或許可以打開孩子的心門。

我是程俊,教育領域創作者。分享養育孩子的快樂與煩惱,謝謝大家的關注留言與轉發。

程俊談教育


不知道你是爸爸還是麻麻,如果你是媽媽,先停止各種說教和嘮叨和。把事情交給爸爸去做,我建議爸爸週末帶孩子去運動吧。打籃球,跑步,踢足球,打乒乓球,什麼都可以,堅持兩三個月,當然你要全情投入,你的任務就是帶孩子玩開心,玩一段時間以後,當你和兒子大汗淋漓的在一起休息的時候,你可以跟他聊天,說孩子,沒想到,你長大了,可以和爸爸一起玩了。既然你長大了,我們作為男人就應該有承擔。你媽媽從小撫養你不容易,我工作忙。確實有忽略你的時候,但是你現在長大了,我們兩個男人就應該把自己管好,不讓媽媽操心。爸爸一定要以身作則。做到負責,對媽媽關愛有加。


非典型教書匠


這樣的情況很多家長都有遇到過,確實非常苦惱。今天我結合一位學生的真實案例,來解答這個問題,希望給所有和叛逆期的孩子溝通困難的父母一些借鑑和幫助。

孩子處在叛逆期,家長不能跟孩子硬碰硬,可以冷處理卻不可以冷暴力。家長應該找出和孩子矛盾的節點,挖掘生活中的契機,努力創造和孩子溝通的機會,還要講究和孩子溝通的技巧。

孩子不會平白無故拒絕和家長溝通,家長必須瞭解問題的節點在哪裡,打開孩子的心結才是關鍵

即使再叛逆的孩子也不會平白無故的拒絕和家長溝通,一般都是因為和家長有了一次比較明顯的矛盾衝突,導致孩子對家長的意見和誤會很大,累積平時小的矛盾和拌嘴,很可能讓孩子對家長關閉了心門。作為家長一定要知道孩子的心結在哪裡,然後再想辦法打開孩子的心結。



[真實的案例]上學期有一位孩子的爸爸找到我,憂心忡忡地說孩子離家出走過一次,回來之後再也不和家長溝通,爸爸給他打電話,他給爸爸回了一條短信,說要和爸爸斷絕父子關係。孩子已經兩個月不和爸爸說一句話了,只要爸爸一回家,孩子就把自己臥室的門關上。

後來我詳細詢問了一下原因,原來是孩子有一天頂撞奶奶,爸爸就生氣地大罵了兒子一頓。然後我也和孩子溝通了一下這個問題。發現父子二人對這個問題的闡述是不同的。爸爸認為孩子頂撞了奶奶必須得嚴懲,而孩子自己認為和奶奶開玩笑,爸爸不該那樣對自己,何況平時爸爸對自己關心很少,因為這麼點小事兒就對自己破口大罵,非常讓孩子傷心。

我和這位爸爸分享了孩子的感受,這位爸爸沉默了很久。從那以後爸爸明顯對孩子關心多了,但這個關心是無言的。陰天的時候他會去學校給孩子送傘,孩子忘在家裡的作業或者文具,爸爸總是第一時間送到學校。經過了一段時間,父子二人還沒有溝通,但是我感覺機會已經成熟,只是需要一個契機。

抓住契機打破僵局,家長可以邁出親子關係的第一步

即使是孩子和我們慪氣,我們依然要選擇關愛孩子,而不是對孩子實行冷暴力。孩子雖然嘴上不願意和我們說話,其實很多時候內心已經被暖到了。雙方的和解需要一個合適的契機,聰明的爸爸或者媽媽一般都能夠抓住。

上面我分享那個案例的爸爸就是一個很聰明的人,在兒子生日那一天,爸爸送給了兒子一個生日禮物。他沒有和兒子說,只是把那個生日禮物悄悄放到了兒子的寫字檯上,是一個漂亮的水杯。孩子看到杯子以後很喜歡,就往杯子裡倒了一杯開水。隨著水的注入,杯子上浮現出了小時候在兒子偎依在爸爸懷裡的照片,杯子底下有一行字:兒子,生日快樂!據說那一刻孩子哭了。



叛逆期的孩子有著極強的自尊心,但並不代表他們沒有感受愛的能力。所以在父子或者母子之間出現隔閡的時候,聰明的家長可以找一個彼此信任的人做中間的橋樑,找出孩子的心結,並慢慢試著去打開。然後抓住一個合適的契機,和孩子之間的堅冰也就水到渠成地被打開了。

孩子處在青春叛逆期,更是對家長的考驗

青春叛逆期的孩子敏感自尊心強,喜歡用挑剔的目光看世界,看父母,也非常在乎別人對自己的評價和態度。需要父母給孩子更多的寬容、尊重和關愛。

1、當父母和孩子的觀點出現分歧的時候,家長與其大聲的和孩子爭執,不如選擇耐心傾聽。青春期的孩子已經有了一定的辨識能力,更喜歡家長能夠以德服人,以理服人,而不是以家長的權威壓人。

2、不要在旁人面前大聲責罵孩子或者呵斥孩子。

如果孩子確實做錯了,可以把孩子單獨叫到房間進行批評教育,春風化雨一般的溝通方式更容易被孩子接受。而在外人面前大聲的責罵孩子是孩子最不能接受的教育方式,對於叛逆期的孩子來說自尊是不允許任何人侵犯的。

3、青春叛逆期的孩子更需要父母的關愛,也更在乎父母對自己的態度。叛逆期的孩子要比其它階段都更敏感,內心經常會處於一種孤獨茫然無助的狀態,更容易擁有我們平時所說的“玻璃心”。他們希望自己的父母更完美,更瞭解自己,能給自己更多的關愛。但又討厭父母的嘮叨,討厭父母過多的干涉,這樣的心理是矛盾的,所以也常常導致孩子的情緒不是非常穩定。很多家長這時候變得小心翼翼,甚至不知所措。

我覺得這個階段的家長應該更嚴格的要求自己的言行,不斷更新自己的理念,多去了解孩子的心理和興趣愛好。能夠找到和孩子對接的話題,能夠有值得孩子崇拜的地方,也能讓孩子感受到自己的溫情。

4、儘量試著和孩子做朋友,即使做不成朋友也不能做高高在上的“暴君”。處於叛逆期的孩子雖然難以管教,但卻是孩子成長的標誌。這個階段的孩子喜歡和同齡人溝通交往,心理上對朋友的依賴要遠遠多於父母。所以父母不妨試著轉換一下角色,試著和孩子做朋友。就像《家有兒女》的夏東海爸爸,和孩子輕鬆地對話,能站在孩子的角度上考慮問題,在孩子的心理上是值得信任的爸爸和朋友。

你做不到這樣,也一定不要做高高在上的“暴君”,你的“獨裁”,只會讓孩子離你越來越遠。爭取做一位民主、溫和講誠信的家長,這樣會讓親子關係變得融洽一些。



總結:沒有誰生來就是一位好爸爸或者好媽媽,隨著年齡的增長,孩子不知不覺地長大,和孩子一起長大的還有爸爸媽媽。要想陪孩子平穩的度過青春叛逆期,家長也要不斷學習,適時地調整自己的心態,保持著跟孩子的平行關係。只有這樣才能更好地呵護孩子。不要讓我們的愛給孩子帶來的是“傷害”!希望我的回答能夠幫助到您!


軒老師談教育


孩子叛逆,不再理家長了。我想,聰明的家長找方法解決去這個問題。而不太聰明的家長,會推測可能的負面結果——孩子不永遠都理我怎麼辦?以後不再孝順我怎麼辦?離家出走了又怎麼辦?但是,智慧的家長則找源頭——為什麼孩子這樣了?

因為害怕再次被傷到。

1、家長愛講大道理

什麼是大道理?大道理放之四海而皆準,但有時更多的是父母的推測!

比如,孩子告訴你,數學老師今天批評我了!實際上,孩子只是抱怨一下,希望自己能被理解。家長會說什麼?“是不是上課沒有認真聽課?”又或是“一定犯事了吧!要麼老師怎麼沒有說別人呢?”

類似的話家長說多了後,孩子會感到沒有人理解他。看不到,家長是站在自己這邊的——心理上支持自己。於是很容易把父母關在外邊。先是物理上的關門,進家根本就不理你,進家就關自己臥室的門?再後來自己的“心”門給關上。從家長的角度,孩子是在叛逆!

還有家長做什麼事,還會讓孩子更叛逆呢?排在“講大道理”之後分別是嘮叨,說話的方式!

沒有人理解,孩子會感到很受傷。

2、溝通原則

按題主說的,“各種教育方式都用上了”,還是不行,那就試試,三不原則——“不教,不管,不幫”。

為什麼要這樣?

孩子一旦把“心門”關上,家長留就不能進入孩子內心了。當然,同時也就是失去了教育他的權利。如果你說“東”,由於你進不去他的內心,他會往“西”!

我要知道,孩子總會和家長說話的。但是,如果家長還是領悟不到,是自己身上出問題了。這樣的事還會發生。

唯一解決的方法就是,贏回孩子的內心!!這樣才能得到教育他的權利。

在沒有贏得孩子的內心之前,父母要求的任何事,孩子都會和你對著做!父母此時什麼都不做,反而是幫助了孩子成長。


江蘇考英語


我是宏姐說心理,我來解答這個問題。

首先,我們要明白一點就是,沒有所謂的叛逆期,應該是孩子從心理和身體,逐步向成年人轉變的時間期。

只所以產情緒的叛逆,第一是:此刻孩子在內心中感覺自己長大了,有自己的強烈爭取自主與自由的權力;第二這段時間的塑反情緒,還由第一成長期至第二成長期之間,被壓抑的情緒,在此釋放的過程。


就是從3歲-12歲左右,這期間,若父母沒有和平的,有方法,有技巧,民主式的與孩子溝通,那麼這期間被壓抑的情緒,加上要爭取自主權,與身體開始成熟化、強壯化的疊加,形成了逆反心理與逆反行為。


那麼想要化解這個問題?

第一、父母自省一點,孩子已經開始走向成熟的獨立個體,與他的溝通,放棄像小時對孩子那樣,絕對化命令化的形式,而是平和的與孩子商量事情,否則還沿用老方式,只會讓孩子,尤其是男孩產生強烈的對抗心理與行為;


第二、多與孩子朋友式的交流,父母可以分享一些自己小時候的事情,與孩子交換成長的秘密,拉近親子關係,孩子才會更理解與愛父母;


第三、如果以前說過一些重話,或是命令等話,傷害了溝通的渠道,那麼父母找到孩子愛到的事情,與他一起做,比如他喜歡玩遊戲,你也玩一下,然後用他喜歡的語言模式,與孩子溝通,討論遊戲時,導入其它人格品質的話題,逐步拉近與孩子的感情,這個過程父母一定要有耐心,不要說,他是孩子,我是大人,不可能有錯,那麼親子關係只會越來越疏離,甚至會導致其它更嚴重的問題,比如心理問題,撒謊問題,厭學問題,逃學問題,與不良少年在一起等;


第四、週末多帶孩子一起去運動,比如男孩喜歡打籃球,那麼父母其中一人,就可以陪他一直玩,或是去郊區爬山等形式,讓孩子與父母的情感在玩中增加。


其實當你把孩子當成成年人時,他也會假模假樣的變成的成年人,逐步真的成為成熟的成年人;如果你把準備發展為成年人的孩子,進行思維與行為的打壓,那麼只能形成對抗,甚至得到更糟糕的結果。


試想生活中,有人打壓你,你會怎麼做?有人命令你,你會怎麼想?有人不平等對待你,你的心情又如何?青春期的孩子,亦是如此。


父母能學一些親子教育心理方面的書,或是一些親子教育的課程,學習科學的孩子溝通能力與技巧,這對孩子的學習與心理,都是非常好的輔助作用,並且讓整個家庭更幸福。

願你天黑有燈,下雨有傘,願你路上,有良人相伴。

我是宏姐,國家二級心理師,擅長分析並療愈各類心理,與家庭教育和情感問題,

願成為你心路上的良人。

敬請關注【宏姐說心理】,一起用💕看懂這個世界。喜歡我的內容,請點贊,轉發,留言[比心]


宏姐說心理


青春期一般都是初中這個階段比較嚴重,叛逆,不聽話,不讓說話,作為家長不要總給孩子施加壓力,多數家長都要求孩子努力學習之類的話語,其實想想現在的孩子有多累,明知道叛逆期那就不要硬性教育了,你要多為孩子想想,他若開心了你說什麼都好,不開心一個字也聽不進去,如果我們還想在他耳邊絮叨那必然相反,兩個月不說話夠嚴重的,是不是有什麼梗?一定是你的行為讓她很反感,不想跟你溝通,作為家長不要總以為你什麼都是對的,孩子也需要理解,錯了也需要對孩子說道歉,我不相信孩子的叛逆期就是變壞,那一定是我們大人忽略了孩子的心情感受,家長也該想想自己的問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