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林生的山水画艺术

杨林生的山水画艺术

杨林生字汉唐,祖籍河南,1951年出生于江苏连云港市,绘画书法师从陈大羽,黄纯尧、伍霖生、尉天池诸师,山水作品颇有造诣,称得上是一位山水画大家。

杨林生的山水画艺术

▲杨林生,南山白云闲,68X68cm

杨林生的山水画艺术

▲杨林生,江山醉墨图,68X68cm

杨林生的山水画艺术

▲杨林生,柴门深掩雪洋洋,136X68cm


广纳博收

纵观杨林生的山水作品,其立意明确,构图严谨,虚实层次分明,宾主配合适当,专注用笔用墨,比较耐看,这是与他多年来对传统山水艺术的研究学习分不开的。

杨林生出生于书香之家,10岁的时候他在家里的旧书堆里发现了一本《芥子园画谱》,觉得很喜欢,便经常照着画谱画着玩儿,时间长了,成为一种爱好并逐渐变得着迷了。杨林生回忆说,除了通临“芥子园”以外,他还临摹过金陵画派钱松喦的《红岩村》、魏紫熙的《南京长江大桥》,以及小说中的人物插图“春兰”等作品,只要手边能找到,都尽量找来学习,对绘画的热爱由喜欢变成了对艺术精神上的一种追求。70年代参加工作以后,杨林生随当地画家王宏喜学画,见习了前辈画师对人物、山水、花鸟等不同画种从落幅到画墨稿再到上色等整个全过程。他还在王的组织带领下创作了中国画《抗日山烈士陵园》,并参加了江苏全省工人画展。70年代以后,南京艺术学院的陈大羽老师到连云港招生,杨林生由此结识了陈老师并拜其为师。陈大羽先生非常看中杨林生的作品和才华,邀他到家中做客,并赠送了一幅先生的画作《傲霜图》。


杨林生的山水画艺术

杨林生,霜来数树出浅黄,45X68cm

杨林生的山水画艺术

杨林生,水乡泽国桃花园,45X68cm

杨林生的山水画艺术

杨林生,万峰高处起烟云,136X68cm


在南师美术系学习期间,杨林生师从黄纯尧、伍霖生、尉天池诸师学习山水和书法。他还曾记得这样一段小故事:当时黄纯尧老师的画室紧邻班级的教室,黄老师擅画山水,每天都在专心创作他的那幅代表作《银线根根传友谊》。一天,黄借了杨林生的大三角板画五根平行电线的透视线,结果把三角板的直角摔坏了一点,直角不直了,黄老师为此感到有点歉疚。他得知杨林生入学前是画山水的,就提出以后专为杨林生指导山水,使杨获益匪浅,对山水传统有了更多更深的感悟。

杨林生立足传统,博采众长。他认为陆俨少老师的作品吸收了历代山水画家的技法,南北宗派兼容,学古不拘泥于古,且勇于创新。他曾经有一个阶段集中系统地研习过陆俨少的作品,在构图、笔墨等方面都深受其影响。

在多年的艺术实践中,杨林生积累了丰富的书画艺术创作经验,在绘画技法上更是不拘一格,融入了许多艺术大家之所长。他的画工整细腻,气脉相通,灵气十足,气韵自然生动。他的山水画中可以看出元四家以逸气为上的意境,重视写生,师自然造化,笔力峭拔,墨色滋润,层峦叠嶂,丘壑深邃。他的山水画不仅看起来行云流水,态势如奔,而且在稳妥的布局中含有外张或内敛之势,不刻意求险而自险,不刻意求奇而自奇。


杨林生的山水画艺术

杨林生,笔尖刷却世间尘,136X68cm

杨林生的山水画艺术

杨林生,欹枕卷帘江万里,136X68cm


左笔赋情

2000年农历正月,杨林生患了小中风,且后遗症严重,右半身偏瘫,不能走路;后经康复治疗和数年锻炼,能勉强艰难走路,但右手画画的功能却彻底丧失了。这是最为迷惘的时日,期间经过痛苦的思想斗争,几经犹豫,最终还是舍不得完全放弃画画这个专业和爱好。

2003年,杨林生正式决定尝试改用左手画画。

改左手的训练过程是异常艰辛艰难的,需要超乎常人的毅力。当时杨林生已经五十岁出头,思维、习惯一切都已成定势,要改谈何容易?杨林生介绍说,“刚开始和未学过画的人一样,什么都不会。我感觉不是一切从零开始,而是从零下开始,困难相当多,握笔不稳,运笔发抖,手腕僵硬,手部小肌群不听指挥,头脑考虑问题左右颠倒,还有诸如心里明白,手不配合,画出来的与头脑里想的不一致……等等等等,一切都要推倒重来。” 要解决面临的很多问题,如用笔的方向、线条的轻重疾缓、线与线之间的连接、结构上的布白等等,要想成功,没有好办法,唯有两个字“多练”。杨林生说:“我学画的路上虽然没有什么太大的成绩,但学习还算刻苦,改左手的前几个年头,效果不如人意,我烧掉的废画有三五千张,足足装满了我的代步三轮车三车之多。”

“人是要有一点精神的,活着没有精神是不行的。”这是当年陈大羽老师送给杨林生的谆谆教诲。“这句话很看似很普通,却是做人的精髓,”杨林生说,“我牢牢地记住了大羽老师的这句话,特别是身处逆境时,它也使我终身受益。”

杨林生的山水画艺术

杨林生,丘壑自然之理,136X68cm

杨林生的山水画艺术

杨林生,花果山奇称险峻,136X68cm


画中诗书

杨林生的山水画常常从读诗开始,读一首诗,诗萌生画面,然后溶合中国画的技法进行表现。他说,这三者结合,是一种“很好的体验”。

杨林生的大幅山水《丘壑自然之理》,灵感来自石涛和一首诗:“丘壑自然之理,笔墨遇景逢缘。以意藏峰转折,收来解趣无边。” 杨老感觉这短短的二十四字,写出了山水云烟以及运笔用墨,读后头脑中顿时出现了一幅生动的山水画面:山峰群立,错落有致,溪流曲折,山里山外,岁月静好。另一幅四尺山水《云从钟山来》,来自王安石写云的诗句,“云从钟山来,却入钟山去。借问山中人,云今在何处?”。《花果山奇称险峻》则是来自杨老家乡花果山的一首小诗,描写东海第一胜境,道教发源地之一“花果山奇称险峻,水帘洞雅见幽深。齐天大圣流连处,似假疑真直到今,” 活脱一幅花果山山水图。杨老此前曾多次登临花果山写生,“师古人亦师造化”,对山石景点都很熟悉,画中山体宏伟,植被茂密,树木苍郁,笔墨浓重,透着诗意和些许神秘感。


杨林生的山水画艺术

杨林生,云从钟山来,136X68cm

杨林生的山水画艺术

杨林生,云麓烟峦知几层,136X68cm

杨林生的山水画艺术

杨林生,云乱水光浮紫翠,136X68cm


确守初心

杨林生痴迷国画,始终确守初心,坚持老老实实学画、作画,以传统的真功夫示人。当被问及“你从事山水画创作以来,最大的困惑是什么”,杨林生感叹万千。他说:“中国山水画知识面广量大,已出多位大师、名家,高度几难到达,吾辈人生苦短,学的太少,本人加上受条件限制,做好传承已属不易,想要更上一层楼,取得突破,只有不断的学习。”

杨林生喜欢看的专业书,除了《中国画论》、《清代画论》等等专著以外,还有老一辈艺术家的相关著述,如《黄宾虹画语录》,吴弗之《中国画理概论》、《画微随感录》等。杨林生说“我看画论用比较法,横着看。读画论好比淘金,有些段落需一字一句仔细琢磨,慢慢领悟,在实践中有意识地加以应用。”对于陆俨少、白雪石、孙其峰、施云翔、徐湛等国画技法类书籍也均广有涉猎。当然这类书不是偶尔观之,而是经常翻阅,温故知新,特别对大师的东西反复推敲、揣摩,争取理解领悟。

杨林生的山水画艺术

杨林生,一叶归舟暮雨湾,45X68cm

杨林生的山水画艺术

杨林生,一帆风顺,45X68cm

杨林生的山水画艺术

杨林生,终南阴岭秀,136X68cm 


丹青结缘六十载,左笔再绘山水情。从最初临习《芥子园画谱》到如今如的60年中,杨林生先生从未停止过写生、作画和对国画画理及笔墨的探究,他的左笔山水也获得了业内同行和专家的充分肯定。在其从事中学美术和老年大学美术教育的工作期间,他教授绘画、书法和篆刻知识,为国家培养了一大批美术人才,可谓桃李满天下。他在教学中提出“画法四好”的理论:想好、调好、蘸好、画好,深入浅出,生动直接,也深受美术教育界的好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