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劉邦、李淵的廟號是高祖,而趙匡胤、朱元璋廟號是太祖?

緋紅踏月


《漢書詳解》曰

“蓋邦配天地,是為高祖,而尊號加之於上,雖昭穆之太祖廟,此亦高祖之廟也。”。說白了,高祖跟太祖的意思都是一樣的,都是開國皇帝用的廟號,高祖即太祖,太祖即高祖。



當然這裡很多人都會問既然是一樣的意思,為何劉邦(漢景帝重上“太祖”廟號)、李淵、楊堅等開國皇帝會用“高祖”,而趙匡胤、朱元璋等開國皇帝卻是用“太祖”呢?在解答這個問題前,我們先來看這麼一個現象。

前蜀開國皇帝王建,廟號“高祖”;後蜀開國皇帝孟知祥,廟號“高祖”;後晉開國皇帝石敬瑭,廟號“高祖”;後漢開國皇帝劉知遠,廟號“高祖”;南吳皇帝楊隆演,廟號“高祖”;南漢開國皇帝劉龑,廟號“高祖”。



看看宋之前,“高祖”的廟號有多氾濫,連兒皇帝石敬瑭,後蜀、前蜀、南吳、南漢等這些小國的皇帝都稱“高祖”,你說“高祖”還值錢嗎?你說“高祖”還有身份可言嗎?當然沒有了,反而後世的皇帝都認為用“高祖”實在太丟面子,畢竟宋、遼、金、元、明、清等這些王朝的皇帝可不是那些小國的君主能比的。



在這些王朝的皇帝眼裡,如果用“高祖”的廟號豈不是就讓自己的先皇與那些小國的皇帝擺在同一個位置上嗎?那不是自己打自己的臉,自己說自己的先皇是小國的皇帝嗎?誰又會那麼傻呢?

也就是如此,宋開國皇帝趙匡胤、明開國皇帝朱元璋、成吉思汗、遼開國皇帝耶律阿保機、金開國皇帝完顏阿骨打、清開國皇帝努爾哈赤等這些曾經一統中原的王朝的開國皇帝,都開始只使用“太祖”,而不在使用“高祖”。



當然用“太祖”的廟號,可能還有個原因,那就是劉邦後來的廟號就是“太祖”,而劉邦創造的大漢,可以算是第一個鎮壓四方,萬國來朝,天下莫敢不服的大一統王朝。無疑,用“太祖”的廟號則顯得更有身份,也更有地位。畢竟不管哪個王朝,那些皇帝都希望自己統治的國家可以是最強大,最富庶的國家。


澳古說歷史


劉邦是漢高祖,李淵是唐高祖,趙匡胤是宋太祖,朱元璋是宋太祖,這四個人,分別是漢朝,唐朝,宋朝,明朝的王朝開創者,雖然都是王朝開創者,但後世之人對他們的稱呼又不盡相同,為何有些皇帝會被稱呼為高祖,而有些皇帝則被稱呼為太祖呢?

對於這個問題,其實並沒有一個確鑿的說法,目前比較多的也只是推測而已,筆者在此就講述一下自己的推測。

首先是漢高祖劉邦,漢高祖劉邦,其實不應該叫漢高祖,而應該叫漢太祖,現在流傳的漢高祖劉邦之名,追根溯源其實還要從司馬遷說起,司馬遷曾經寫過一本《史記》,其中,關於漢高祖的章節被稱呼為高祖本紀,也就是從這時候開始,後世的人逐漸稱呼劉邦為漢高祖。劉邦的諡號其實是高皇帝,廟號是太祖,但司馬遷那麼寫了,後世的人也都將這一點混淆了。

古代的皇帝一般都有自己的廟號以及諡號,皇帝在死後,牌位都是需要供奉在太廟之中的,供奉於太廟之中的牌位,也都有自己的稱號,這個稱號,就是廟號。而在皇帝去世以後,後世子孫也都會給皇帝一個尊稱,這就是諡號,後世之人稱呼皇帝一般稱呼的都是廟號,沒辦法,有些諡號實在是太長了,就像是康熙皇帝的諡號,他的諡號是“合天弘運文武睿哲恭儉寬裕孝敬誠信功德大成仁皇帝”,很明顯,這樣的諡號並不適合平時稱呼。

劉邦是劉氏漢王朝基業的開創者,劉邦被稱呼為太祖,趙匡胤同樣如此,趙匡胤是後周的大將軍,能夠開創北宋王朝,也是趙匡胤盡了自己的一人之功,趙匡胤雖然出身於武將世家,但之所以趙匡胤能夠成為皇帝,靠的還是自己,他的戰功都是自己一手打拼出來的,他的成績是自己打出來的。朱元璋也是如此,朱元璋出身窮苦,算是真正的白手起家了,朱氏明朝就是朱元璋自己打拼出來的。清太祖努爾哈赤,之所以大清能夠掌控中原近三百年,主要就是因為女真族出了個努爾哈赤,努爾哈赤也是南征北戰四十餘年,才換來了與大明王朝對峙的地位。這幾個皇帝有個同樣的特點,那就是全部都是白手起家。

唐高祖呢?唐高祖其實算不上是白手起家,李家在隋朝時期就已經是世家大族,所以在唐朝建立以後,李淵僅僅是唐高祖,李淵的祖父,李虎後來被追封為唐太祖。

隋文帝,楊堅,其父親名為楊忠,也是楊家的開創者,在隋文帝建立隋朝以後,楊忠也是被追封為隋太祖。

這就很明顯了,高祖之名,只能留給像李淵這樣的,繼承祖先家業的皇帝,太祖才是真正給那些建功立業的皇帝。但其實但凡是開創基業的皇帝,都會被稱為祖,當然,這裡面要排除康熙皇帝,康熙皇帝沒有建立基業的功績,但後世子弟為了吹捧康熙皇帝,給了他一個聖祖的名頭。


魏青衣


這個問題很好,今天就來和大家說說這幾個“祖”的區別。

“祖”、“宗”這都是廟號,皇帝死了以後,要入廟接受後人的祭祀,就要加個廟號,所以,這是皇帝死後的稱呼。如果你穿越回去古代,遇到了李世民,你叫他一聲“唐太宗”,你就出事了。你要叫了朱元璋一聲“明太祖”,那就要倒大黴了。

祖有功而宗有德。按照規則來說,“祖”是一個皇朝的開拓者,而“宗”則是皇統的合法承繼者。

讀過歷史的朋友都知道,這個“祖”有好多種,常見的例如“太祖”、“高祖”和“世祖”。今天咱們就來說說這幾個“祖”的區別,舉幾個例子加以說明。

一、太祖

比較有代表性的有漢太祖高皇帝劉邦,宋太祖趙匡胤和明太祖朱元璋。

首先要給大家糾正一個概念了。

劉邦的廟號是“太祖”,不是“高祖”。為啥大家都叫他“漢高祖”呢?那是因為《史記》中稱他為“高祖”,說著習慣了,大家就這麼稱呼劉邦了,而實際上劉邦是“漢太祖高皇帝”。

太祖,就是皇朝的開創者沒有得到祖先的廕庇,在開基創業的時候,是全靠著自己倆肩膀扛著一個腦袋,一刀一槍硬磕出來的。


劉邦,大家都知道他的家世,祖輩務農,老爹面朝黃土背朝天,是個莊稼漢,並沒有為劉邦打天下創造什麼基礎,劉邦以亭長身份,斬蛇舉義,揭杆而起,歷盡千難萬險,終於成就帝業。

趙匡胤,他爹雖然在五代時期曾經做過做小官,但趙匡胤也沒有受到祖先的蔭惠,少年流落江湖,掌中一杆齊眉棍打遍四百軍州無敵手,因功而升至殿前都點檢,終於瞅準機會,陳橋驛黃袍加身,發動了政變,奪取了孤兒寡母的江山,建立宋朝。

朱元璋的身世就很悽慘了,幾代貧苦農民,從小就沒穿過鞋,放過牛,當過和尚,要過飯,從乞丐到皇帝,沒沾上祖先一點光,全靠自己拼出來的。

以上這幾位皇朝的開創者開基奠業,都沒有沾祖宗的光,這就是“太祖”。

二、高祖

比較有代表性的有隋高祖文皇帝楊堅,唐高祖李淵。

“高祖”的境界比“太祖”低一個級別,是沾了祖宗光的。在他們開創皇朝之前,祖宗已經是封疆大吏,有名號的。




隋文帝楊堅,他可是大戶人家出身,名門權貴的後代。楊堅的家世十分顯赫,他老爸被封隋國公。楊堅的帝業得來十分輕易,是奪了後周孤兒寡母的江山,立隋代周,成為了皇帝。他是沾了祖宗的光,所以稱為“高祖”。

唐高祖李淵,與楊堅的情況很類似。他也是權貴的後代,他的祖先被封為“唐國公”,李淵是沾了祖宗的光。 建立唐朝,也是受到祖先的蔭惠,所以他也被稱為“高祖”。

三、世祖

“世祖”比較有代表性的有漢世祖光武帝劉秀,元世祖忽必烈和清世祖順治。

“世祖”的境界比“高祖”再低一個階層,意思就是在前代的基礎上承繼了帝業,功勞是為這個皇朝開啟了一個新的時代。


光武帝劉秀,天資聰穎,少懷大志。前漢傾頹,王莽篡漢自立。劉秀興義兵而討伐之,推翻了王莽的統治,延續了漢朝的國祚。但劉秀這個“漢”與西漢是有本質的區別,國家首都也遷移了,雖然國號未改,但劉秀卻開啟了漢朝一個新的時代,就被稱為“世祖”。

忽必烈在幾代先輩打下大片江山的基礎上,建立了元朝,由地方政權而達到一統天下,首都也遷到了北京,開啟了一個嶄新的時代,所以他也是“世祖” 。

順治由邊地入關,定鼎中原,雖然順治並非是清朝的建立者,但他也是地方政權進入中央,首都從瀋陽遷到北京,一統天下,對於整個清朝歷史來說,這也是個嶄新的時代,所以,順治也稱為“世祖”。

四、成祖

成祖,是明朝朱棣的專有名號。

朱棣以前是“太宗”,這是為了表示他是朱元璋的嫡子,合法繼承帝業,還發揚光大。當然,我們都知道,這是欲蓋彌彰,他怎麼當上的皇帝,大家心裡清楚得很。


後來,到了嘉靖時代,“入廟之爭”,嘉靖想把自己的老爸入廟,就把朱棣抬高了一個層次,(其實是明褒暗貶),搞成了“成祖”。

朱棣這個情況比較特殊,他不是皇朝的開拓者,肯定不能叫“太祖”,那是他爹朱元璋的。也不能叫“高祖”,因為他可不是受祖宗的蔭惠開創了明朝。

如果叫“世祖”,還算勉強湊合。因為最起碼的,朱棣也是從地方政權奪取了中央,他也北遷,國家首都也發生了遷移。

但嘉靖沒打算讓朱棣當“世祖”,因為這個“世”字,在太廟中萬世不祧,嘉靖想留給自己,就把朱棣弄了個“成祖”。

五、聖祖

聖祖,是屬於康熙的。這是雍正即位後搞的。

雍正的理由是,祖有功而宗有德,康熙擒鰲拜,平三藩,收臺灣,定蒙古,功勞實在是太大了。名為守成,實有開拓,江山在他手中有了很大的增加。所以,把康熙定為“聖祖”,萬世不祧。


以我個人的觀點,如果從功勞上講,康熙稱“祖”也不為過,但確實不合乎規則。而雍正可不是個講規則的人,發起脾氣來,我也扛不住,只好按他的來。


饞嘴肥貓鏟史官


同為開國皇帝,為什麼劉邦、李淵廟號高祖,而趙匡胤、朱元璋廟號太祖?

廟號雖然起源於商朝,但真正有效施行,是在大漢朝才開始的,並在後世一路被繼承下來。《史記》中明確記載了劉邦的廟號和諡號:

“群臣曰:‘帝起細微,撥亂世反之正,平定天下,為漢太祖,功最高。’上尊號曰高皇帝。”

漢太祖,是廟號,高皇帝,是諡號。

至於後來包括司馬遷在內的所有人,都把劉邦稱為漢高祖,估計是當時制度不完善,另外太祖高皇帝叫順口了,就簡化了一下,把廟號和諡號合體,成了漢高祖。

天子七廟

漢朝立廟,功莫過於高皇帝、德莫過於文皇帝,所以高皇帝是太祖、文皇帝是太宗,太祖高皇帝劉邦,平定天下之功,當然是最大的;太宗文皇帝劉恆,德主要體現在開創了“文景之治”,稱得上是第一個治世。

天子七廟,說法有兩種,一種是“一祖二宗四親廟”,另一種是“一祖六親宗無數”,一般採用第一種說法的更多,所謂一祖,就是始祖,就是始受封者,簡單來說就是這一族的第一個大牛,如商契,就是商的始祖。

二宗,就是太祖和太宗了。在七廟裡面,始祖是一個象徵,二宗才是真正對一個朝代起到決定性作用的,因此二宗的分量也更重一些。而太祖又是一個王朝始受命者,第一個接受天命的人,其實就是平定天下,建立國家,只不過古人都講個天命,才有說服力。

高祖、太祖

前面說的七廟,根本就沒有高祖這麼個玩意兒,主要還是由於制度不規範,一會兒太祖、一會兒高祖,叫混了,之後高祖這以廟號就被保留了下來,一直到宋朝,大家都這麼用。

比如曹魏代漢,魏太祖曹操,魏高祖曹丕(事實上的開國皇帝),捎帶提一嘴,魏國還搞出個烈祖曹叡。再比如到了唐朝,李淵是開國皇帝,為高祖,在網上追封,李淵的祖父李虎,是唐太祖。

所以你看,廟號的混亂局面,搞出了各種原本沒有的祖出來,但本質上,高祖和太祖的地位是沒有多大區別的。

一直到五代十國,各種廟號還是混亂的,知道宋朝(包括遼)往後,各朝突然就達成了共識,以“始受封+始受命”為太祖,從此以後高祖就成為了歷史。

但帝王家的自負是普通人不能想象的,清朝又搞出個聖祖,真是讓人捉摸不透。



也可自話


對於現代人來說,基本上已經對於“高祖” “太祖”這樣的尊號沒有什麼概念了,而在古代,這些尊號的使用非常有講究,絕對不可以隨便亂用,而且這些尊號是在皇帝過世時才使用的,皇帝在位時絕對不可以這樣稱呼他們。想要明白為什麼劉邦、李淵的廟號是高祖,而趙匡胤、朱元璋廟號是太祖這個問題,那麼首先需要了解什麼是“祖”什麼是“宗”。

實際上一般可以稱為“祖”的都是憑藉個人努力打造基業的人物,而“宗”就比較普遍,一般皇位合法繼承者都可以用“宗”來表示。趙匡胤和朱元璋在建立朝代時,都沒有得到過祖上的恩惠,他們是完全憑藉自己的實力坐上皇位的,所以他們可以用“太祖”。趙匡胤的父親雖然也曾經做過官,但是官職不大,對於趙匡胤的成功沒有任何幫助。趙匡胤從小就淪落江湖,吃過很多苦,後來他通過努力在陳橋兵變中翻身當了皇帝,然後建立了宋朝,所以趙匡胤的廟號是“太祖”。

而朱元璋也是一樣,或者說朱元璋更慘,畢竟朱元璋的祖輩都是務農出身,他從小就一直過著忍飢挨餓的生活,後來建立帝業全憑自己的艱辛努力,所以朱元璋建立的明朝完全是依靠自己的努力才成功的,所以朱元璋自然稱得上是“太祖”。

廟號是“高祖”的皇帝地位不如“太祖”, “高祖”一般是因為祖上有廕庇才享有帝位尊稱。李淵實際上就是權貴的後代,他的家族顯赫,所以不能將李淵歸為白手起家那個範疇內,李淵建立唐朝是受到祖上恩惠的,所以他的廟號被定為“高祖”。

但是說到這裡就出現了一個問題,劉邦沒有什麼家世背景,但是劉邦卻被稱為“高祖”,這一點就存在一些爭議了。實際上劉邦確實和朱元璋一樣都是沒有得到祖上幫助的草根皇帝,所以劉邦的廟號是“太祖”,並不是“高祖”,之所以會有人將他稱為“高祖”,是因為漢高祖這個稱呼。而實際上劉邦的廟號是漢太祖高皇帝,所以不能將劉邦歸為“高祖”的範疇內,劉邦是王朝的開闢者,而且也是單槍匹馬完成的,沒有祖宗的基業和幫襯,所以遇到這種說法需要及時糾正,否則劉邦就太“冤枉”了。


紫禁公子





問:為何劉邦開國稱為“高祖”,而李淵和趙匡胤開國稱“太祖”?

答:先贊一下:這個問題問得非常好!

同是開國皇帝,有的稱“高祖”,有的稱“太祖”,實在是混亂。

其實,不但我們現代人混亂,古代人也很混亂。

中國是個禮儀之邦,講究尊長愛幼。

尊長的“長”,包括年紀比自己大的長輩,也包括地位比自己高的人群。

尊長的“尊”,既要表現在行動上,也要表現在語言上。

在語言上,首先要懂得避諱,不可以隨便直呼“長者”的的名字。

這麼一來,作為全天下地位最尊崇的人——皇帝,是沒有人可以直呼他的名字的。

臣子和皇帝討論問題,當著他的面,可以稱他為:“吾皇”、“陛下”、“聖上”;在背後談及到他時,仍然可以稱他“吾皇”、“陛下”、“聖上”,或者稱“今上”。這都是沒有問題的。

但是,這個皇帝駕崩了,臣子或後人要談論到這個皇帝,就不能再用“吾皇”、“陛下”、“聖上”,或者“今上”這樣的字眼了,因為,皇帝駕崩後又有新皇帝繼位了,“吾皇”、“陛下”、“聖上”、“今上”的稱呼得轉用在新皇帝身上了。

所以,稱呼已經駕崩的皇帝得稱其廟號或諡號。

廟號制度始於商朝,商人重祭祀,會對死去的帝王建家廟祭祀,並給該帝王追尊廟號。

廟號最初只有四種:太、高、世、中。“太”為創基立業;“高”為功高蓋世;“世”為世代祭祀;“中”為中興基業。

諡號制度則始於周朝,紂王無道,武王替天行道,革成湯殷商之命,不設廟號,對死去的帝王,由臣子結合其一生功過予以評價上諡號。

則周朝有諡無廟。

秦始皇一統宇內,認為諡號是“子議父、臣議君”,屬以下犯上,予以廢除,自上尊號始皇帝,其後代稱二世、三世以至世世代代。

到了漢朝,既恢復了諡號,也恢復了廟號,尤其重視廟號,認為有功德者才配享廟號,故漢代皇帝都有諡號,卻有相當部分沒有廟號。

劉邦有功有德,廟號為“太祖”,諡號“高皇帝”。

這一點,《史記•卷八 高祖本紀第八》很清楚地記述有給劉邦確定廟號和諡號的過程:“丙寅,葬。己巳,立太子,至太上皇廟。群臣皆曰:高祖起微細,撥亂世反之正,平定天下,為漢太祖,功最高。上尊號為高皇帝。太子襲號為皇帝,孝惠帝也。令郡國諸侯各立高祖廟,以歲時祠。”

可見,後人對劉邦的準確稱呼應該是“漢太祖高皇帝”。

之所以被稱為“高祖”、或“漢高祖”,全賴司馬遷。

事情是這樣的,中國人對祖先的排序,按《爾雅•釋親》的解釋:“生己者為父母,父之父為祖(即祖父),祖父之父為曾祖,曾祖之父為高祖,高祖之父為天祖,天祖之父為烈祖,烈祖之父為太祖,太祖之父為遠祖,遠祖之父為鼻祖。”即從自己往前排,祖宗的輩分依次是:父親,祖父,曾祖,高祖,天祖,烈祖,太祖,遠祖,鼻祖。

前面也說了,商朝廟號制度裡,只有“太、高、世、中”四種廟號,原本是沒有“高祖”這一項的。

司馬遷時代的“今上”是漢武帝劉徹,漢武帝劉徹的父親是漢景帝劉啟,漢景帝的父親是漢文帝劉恆,漢文帝劉恆的父親就是劉邦,劉邦的父親是劉太公。按上面《爾雅•釋親》的解釋,漢武帝劉徹要稱呼劉太公為高祖。但是《爾雅》上文郭注曰:“高者,言在最上。”《周書•康王之誥》又有“無壞我高祖寡命”的說法。在《周書•康王之誥》中,高祖指的是文王、武王。周康王把曾祖父周文王、祖父周武王一概稱為“高祖”,那是因為他們是周朝的肇基業者,上最上之尊稱。有周禮可以援引,漢武帝就稱曾祖父劉邦為“高祖”。司馬遷和其他武帝朝的大臣也就跟著漢武帝劉徹來稱呼劉邦為“高祖”,在給劉邦寫的本紀也寫作《高祖本紀》。

而東漢班固在寫漢書時,沒有跟著漢武帝稱呼劉邦為“高祖”,《高祖本紀》改成了《高帝本紀》。

《漢書•卷一下高帝紀第一下》在記述群臣給劉邦確定廟號和諡號的過程時,也把“高祖起微細”一語改為了“帝起微細”。

不管怎麼樣,經過司馬遷這麼一來,後人都弄混了,以為劉邦的廟號是“高祖”,“太祖”被誤認成是“高祖廟”。

當然,也有研究史學的人認真研讀了《史記》、《漢書》,知道劉邦真正的廟號是“太祖”,但沒注意到被寫成“高祖”的來由,於是乎,很長一段時間,“高祖”和“太祖”就劃等號了。

即使不劃等號,也弄得很混,認為這是兩個不同的廟號,或者是先有太祖,再有高祖;又或者是先有高祖,再有太祖。

比如漢朝之後的曹魏政權,曹操廟號為“太祖”,曹丕廟號為“高祖”。

而到了晉朝這,情況反過來了,司馬懿廟號為“高祖”,司馬昭廟號為“太祖”。

十六國時期,後趙石勒廟號為“高祖”,石虎廟號為“太祖”;前秦苻洪廟號為“太祖”,苻健廟號為“高祖”。

南北朝時,劉裕廟號為“高祖”,劉義隆廟號為“太祖”;南梁蕭衍廟號為“太祖”,其父親蕭順之廟號為“高祖”;南陳陳霸先廟號為“太祖”,其父親陳文贊廟號為“高祖”。北齊高歡的廟號最初是“太祖”,後來又改為“高祖”。

隋朝楊堅廟號為“高祖”,其父親楊忠廟號為“太祖”。

唐朝李淵廟號為“高祖”,其父親李虎廟號為“太祖”。

到了五代,象朱溫、李克用、郭威等廟號為“太祖”,石敬瑭、劉知遠等廟號為“高祖”……

一句話,“高祖”和“太祖”沒什麼嚴格區分,那些“始受封為太祖,始受命為高祖”的解釋根本說不通。

不過,自宋朝而後,就只有“太祖”而沒有“高祖”出現了。

但到了清朝,一下子湧出了很多“祖”,有“肇祖原皇帝”孟特穆、“興祖直皇帝”福滿、“景祖翼皇帝”覺昌安、“顯祖宣皇帝”塔克世、“太祖皇帝”努爾哈赤、“世祖章皇帝”福臨、“聖祖仁皇帝”玄燁。

清朝為什麼要這麼多“祖”?

《孔子家語》說了“祖有功而宗有德”,即有功曰祖,有德曰宗,“祖”有別於“宗”,稱“祖”者,清朝皇帝中建立了偉業的多啊。


覃仕勇說史


劉邦的廟號“高祖”其實是一種“混搭”,《諡法》上本來沒有“高祖”的廟號,劉邦是歷史上第一個高祖。後面那些朝代的開國皇帝,有的按照《諡法》廟號為太祖,有的沿襲劉邦廟號為高祖,但整體來看,開國皇帝中的太祖遠多於高祖。

劉邦為何廟號是高祖

在劉邦之前,廟號並未普及,有的帝王是沒有廟號的。

劉邦作為西漢開國皇帝,按照《諡法》規定廟號應是太祖,但後世都稱他為高祖。

《史記·卷八·高祖本紀第八》載:

“丙寅,葬。己巳,立太子,至太上皇廟。群臣皆曰:高祖起微細,撥亂世反之正,平定天下,為漢太祖,功最高。上尊號為高皇帝。

司馬遷把劉邦的本紀稱為“高祖本紀”,而劉邦死後,群臣給討論劉邦廟號和諡號時,提出的意見是:“劉邦的廟號是漢太祖,因為功勞特別高,上尊號(諡號)為高皇帝”。

《漢書·高帝紀上》載:

“高祖,沛豐邑中陽里人也。”

班固和司馬遷一樣,也把劉邦的本紀稱為“高帝紀”,直接稱呼劉邦為“高祖”。

劉邦的廟號明明是“漢太祖”,為何大家都稱呼他“漢高祖”?

唐初經學家、史學家顏師古對此也有疑問,他專門注引說:

“《禮》諡法無‘高’,以為功最高而為漢帝之太祖,故特起名焉。”

由此可見,《諡法》中本來沒有“高祖”這個廟號,劉邦的廟號是“太祖”,諡號是“高皇帝”,西漢大臣們認為劉邦功高蓋世,“太祖”不足以彰顯他的尊貴地位,於是把“太祖”和“高皇帝”合起來,簡稱為“高祖”。

嚴格來說,高祖是一個不合乎《諡法》規範的廟號,但仍然被後世所沿襲使用,因為它本質上跟太祖沒有區別,所以都被用於開國皇帝的廟號,有的用太祖做開國皇帝廟號,如宋太祖趙匡胤、明太祖朱元璋;有的用高祖做開國皇帝廟號,比如隋高祖楊堅,唐高祖李淵。

李淵為何廟號是高祖

既然太祖和高祖同樣可以用作開國皇帝的廟號,為什麼李淵的廟號是高祖,不是太祖?

這是因為在李淵之前,唐朝已經有了太祖。

有些朝代的開國皇帝不但自己稱帝,還追尊了已經去世的父輩甚至祖輩為皇帝,廟號一般是太祖或高祖。這樣一來,開國皇帝死後的廟號要和已有的太祖或高祖迴避,不能重複。

1,魏國開國皇帝曹丕,稱帝時尊號為文帝,追尊父親曹操為武帝,廟號太祖,這樣曹丕死後廟號就不能是太祖,於是廟號定為高祖。

2,晉朝開國皇帝司馬炎,稱帝時尊號為武帝,追尊父親司馬昭為文帝,廟號太祖,追尊祖父司馬懿為宣帝,廟號高祖,這樣司馬炎死後廟號就不能是太祖、高祖,於是廟號定為世祖。

3,唐朝開國皇帝李淵,登基為帝后追尊祖父李虎為景皇帝,廟號太祖,追尊父親李昞為元皇帝,廟號世祖,這樣一來,李淵死後廟號就不能是太祖,於是廟號定為高祖。

唐朝與宋朝之間的五代十國時期,是“高祖”盛行的時代,後晉開國皇帝石敬瑭,後漢開國皇帝劉知遠,前蜀開國皇帝王建,後蜀開國皇帝孟知祥,南漢開國皇帝劉龑這種“三流甚至不入流的皇帝”居然也跟劉邦一樣,得到了“高祖”的廟號。

趙匡胤為何廟號是太祖

宋朝以前,太祖和高祖都可用作開國皇帝的廟號,只要別和自己祖宗的廟號重複就行,所以會出現有的開國皇帝廟號是太祖,有的開國皇帝廟號是高祖,甚至有的是世祖。

但這樣會顯得比較混亂,沒有規則。

趙匡胤登基為帝后,照例也要追尊自己的祖宗們為帝,而且他往上追尊了四代,高祖父為僖祖,曾祖父為順祖,祖父為翼祖,父親為宣祖,每一代皇帝的廟號都是祖,但沒有一個人用“太祖”這個廟號,所以趙匡胤死後,就按照《諡法》規定,廟號定為太祖。

從趙匡胤開始,以後的遼太祖耶律阿保機、金太祖完顏阿骨打、元太祖成吉思汗、明太祖朱元璋、清太祖努爾哈赤在追尊自己祖先為皇帝時,廟號都不用“太祖”“高祖”這種廟號,於是“太祖”從此定為開國皇帝專用,也沒有“高祖”出來搗亂了。

朱元璋廟號為何是太祖

為什麼宋朝以後,追尊皇帝廟號就沒有太祖或高祖了呢?

這反映出開國皇帝出身的變化,呈現一個逐漸由尊到卑的過程。

曹魏、西晉、隋唐這些朝代的開國皇帝,都是前朝高官權貴出身,他們登基為帝前,已經有父輩和祖輩奠定的良好基礎,有的父輩或祖輩對朝代開國的貢獻甚至比開國皇帝還高。

比如魏國開國皇帝曹丕,靠的就是曹操打下的底子,以曹操的資格貢獻完全配得上太祖的廟號;西晉開國皇帝司馬炎,靠的完全是父親司馬昭和祖父司司馬懿的功勞,他自己這個開國皇帝屬於“摘桃子”,所以司馬懿、司馬昭分別佔據了高祖、太祖兩個開國皇帝的廟號。

宋朝以後的開國皇帝就不一樣了,他們基本都是出身平民,自己的父輩祖輩為開國完全沒有一丁點貢獻,典型的就是朱元璋,祖上八代貧農,連個像樣的名字都沒有,因此配不上“太祖”、“高祖”這麼高大上的廟號,所以只能追尊其他廟號。


參考資料:《史記·高祖本紀》、《漢書·高帝紀》、《宋史·太祖本紀》、《漢書詳解》、《十國春秋》、汪受寬 《諡法研究》等。

我是專注歷史文化的狄飛驚,歡迎關注我!


狄飛驚


在《文子.道原》中有這麼一句話:夫無形者,物之太祖。

在古典東方哲學思想裡的最高級便是“無形”,所以我們很容易可以推導出“太祖”比“高祖”的層次高一些。明白了這個邏輯,我們就可以進一步理解“太祖”和“高祖”的關係了。

1.太祖是廟號,一般是指來國皇帝,如漢太祖劉邦(劉邦其實是漢太祖,之所以習慣叫漢高祖是因為司馬遷這麼叫的),明太祖朱元璋。

一般而言,功績很大(而且出身卑微)的皇帝才會叫太祖,意味著江山都是自己白手起家打出來的。

2.高祖也是廟號,其實每個人都有高祖,曾祖父的父親就叫高祖。在皇帝哪裡本來和“太祖”也是混用的,但是到了宋遼時代開始了正名,把二者做了區別,如魏高祖曹丕,隋高祖楊堅,唐高祖李淵,就不能叫魏太祖,隋太祖,唐太祖。之所以叫高祖,指的是有繼承,不單純靠自己創業成功的。唐太祖是李淵祖父李虎,隋太祖則是楊堅之父楊忠。

無形高於有形。所以太祖比高祖高。當然了,這都是創業成功者的待遇,叫什麼並不重要,成功才重要。


中華鬼谷子智囊團


漢太祖高皇帝劉邦,唐高祖李淵,不論是高祖還是太祖,這個都屬廟號,廟號最早出現在商朝,那個時候要對國家有大功,值得子孫祭典的君王才配有廟號,但是後來被歷史認可的皇帝都可以有廟號了。

廟號制度在商朝滅亡之後,一度被暫停了,後來到了劉邦建立漢朝,才再度出現廟號,那麼劉邦他到底是漢太祖呢?還是漢高祖?

在《史記》中記載到:“群臣曰:‘帝起細微,撥亂世反之正,平定天下,為漢太祖,功最高。’上尊號曰高皇帝。”
漢太祖高皇帝劉邦

顯然,劉邦的廟號和諡號被司馬遷這群史官給叫混了,漢太祖才是劉邦的廟號,高皇帝是劉邦的諡號,諡號是古人死後對其一生功績評價的一個稱號。

漢朝承襲了商朝的廟號制度,起廟號秉承“古者天子廟號,祖有功而宗有德,始自三代,迄於兩漢,名實相允,今古共傳。”的原則,所以很多皇帝最初沒有廟號,後來才追封了廟號,比如漢惠帝劉盈,漢景帝劉啟,漢朝廟號制度才恢復,參考意義不大。

按照正常的輩分,廟號應該是太祖、世祖高祖等等,但是在三國時期,各方政權都認為自己是正統,這個時候的廟號也是亂的,就比如曹操是太祖,曹丕是高祖,西晉司馬懿是高祖,司馬昭是太祖。

晉太祖司馬昭

直到大唐時期,中國才再度實現了大一統。皇帝的廟號才開始有跡可循,唐朝開國皇帝是李淵,按理說他應該是唐太祖吧,為什麼他的廟號卻是唐高祖呢?李淵能奪得天下,和他祖父西魏八柱國之一的李虎是有間接關係,在他開國之後,追封李虎為唐太祖,追封自己的父親李昞為唐世祖。

宋朝就沒那麼麻煩,趙匡胤的廟號就是宋太祖,這可能和能一直追溯到他高祖父那一輩,並且都是官宦世家有關係,他的高祖父趙朓便是大唐的大臣,北宋建立後被追尊文獻皇帝,廟號僖祖。朱元璋就比較簡單了,窮苦百姓出身的皇帝真是獨一份,廟號明太祖也符合實情。

明太祖朱元璋

我是玄坤,一個熱愛並不斷學習歷史文化的求學者,每天一點分享,期待著朋友們的關注留言,能多和大家交流學習,感謝各位閱讀!


玄坤文史


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們先來了解“祖宗十八代”的相關知識。

根據古籍《爾雅·釋親》的敘述,家族成員的稱呼,十八代都有著對應的名號。它是以自己開始,次序是往上九代與往下九代。

往上九代的次序分別是:父親、祖父、曾祖、高祖、天祖、烈祖、太祖、遠祖、鼻祖。

往下九代的次序分別是:兒子、孫子、曾孫、玄孫、來孫、晜孫、仍孫、雲孫、耳孫。

我們再來看看什麼是“廟號”。

廟號,它起源於注重禮儀祭祀的商朝。每當一個君王死後,君王的繼承人就會為他立一座廟,以供後人來祭祀,而且廟中會寫有死去君王的稱呼,這個稱呼就是廟號。

商朝時建立的廟號有四種:一、創基立業的君王曰“太祖”。二、功高的君王曰“高祖”。三、世代祭祀的君王曰“世祖”。四、中興的君王曰“中”。




從周朝到秦朝的近千年中,廟號曾被廢止不用。

商朝被滅之後,新建立的周朝並沒有延用商朝的廟號制度,只是繼續發展了商朝的諡號制度。(所謂的諡號,是指對死去的帝妃、諸侯、大臣以及其它地位很高的人,按其生平事蹟進行評定後,給予或褒或貶或同情的稱號。)

所以,周朝的君主有諡號而無廟號,再到秦始皇統一了中國之後,把廟號與諡號制度都廢止掉,原因是“廟號和諡號”的定奪將會形成“子議父、臣議君”的局面,因此廢除諡法與廟法。



到了漢朝以後,又恢復了廟號與諡號制度。

劉邦建立了漢朝之後,恢復商朝時的廟號制度,因為他是漢朝的開國皇帝,所以他的廟號是太祖高皇帝,接著的是:劉恆為太宗孝文皇帝、劉徹為世宗孝武皇帝、劉詢為中宗孝宣皇帝。

在《史記·卷八·高祖本紀第八》中,司馬遷把劉邦的本紀稱為“高祖本紀”,稱呼劉邦為“高祖”。劉邦死後,群臣給討論劉邦廟號和諡號時,提出:“劉邦的廟號是漢太祖,因為功勞特別高,上尊號(諡號)為高皇帝”。

這表明,西漢大臣們認為劉邦功高蓋世,“太祖”不足以彰顯他的尊貴地位,於是把“太祖”和“高皇帝”合起來,簡稱為“高祖”。

唐初經學家、史學家顏師古在《諡法》中引注說,本來沒有“高祖”這個廟號,劉邦的廟號是“太祖”,諡號是“高皇帝”。

廟號制度發展到隋唐,“太祖”與“高祖”基本是平等的,可以並列用,它們的意思是一樣的。有的開國皇帝稱為高祖,有的稱為太祖。


那麼唐朝開國皇帝李淵為什麼不是太祖?因為他登基為帝后追尊祖父李虎為景皇帝,廟號太祖,追尊父親李昞為元皇帝,廟號世祖,這樣一來,李淵死後廟號就不能是太祖,於是廟號定為高祖。

每一個開國皇帝都有追封祖先為皇帝的傳統,但宋代以後,比如趙匡胤和朱元璋出身平民,所以祖輩不追封為太祖,自己就被尊為“太祖”,所以宋朝開國皇帝趙匡胤是太祖,明朝的開國皇帝朱元璋也是太祖。


宋以後的開國皇帝都沿用宋朝,都是“太祖”。

其實這種廟號與諡號制度,在封建社會中,無非是一種皇室對自家姓氏宗族的威風炫耀。但也可以說,它是我們中國禮儀制度的文化現象之一,它無有好壞之分,僅是一種地位名節的稱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