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匡胤传位给弟弟后,他的子孙后裔受到宋朝的优待了吗?

吧吧娱姐


(1)单单说赵匡胤的儿子吧,就没受到优待。

赵光义是不是正常接班,烛影斧声是不是真的,迄今难下定论,但是从他如何对待赵匡胤的儿子来看,他内心真的有鬼。

赵匡胤有四个儿子,其中赵德秀和赵德林早死,这没什么好说的,其他的两个儿子,命运如何呢?

①赵德昭。

赵德昭是赵匡胤生前的长子,理论上是接赵匡胤的班的,所以是赵光义的心头大患。

当时赵光义有两个心头大患,他的弟弟赵廷美和侄子赵德昭。

赵光义宣称“兄死弟及”,那么他死了之后,赵廷美接班也是顺理成章的,民间流传的说法是,赵光义死了,赵廷美接班,赵廷美死了,赵德昭接班。

赵光义一上台,台面功夫是要做的,先是封赵廷美为齐王,封赵德昭为节度使和郡王,看起来表面功夫还不错,但是仅仅过了不到三年,赵德昭就自杀了。

公元979年,赵光义北伐,先是灭掉了北汉,继而在与辽作战中失利,赵光义负伤。在此期间,发生了一个小插曲。

某日夜间,军中夜惊,兵士们找不到赵光义了,于是有人提议立赵德昭为帝。宋太宗很不高兴,等到北伐失利的时候,赵德昭为征北汉的将士们请功,赵光义大怒,说等你做了皇帝再给他们封赏也不迟!

赵德昭惶恐万分,回去就想自杀,问周围的人有刀吗?大家都不敢说有,于是赵德昭去茶酒铺找了一把水果刀自杀,赵光义听闻之后,跑来大哭说,傻孩子你怎么这样干呢?

此事非常蹊跷。一句气话就能把侄儿逼的自杀,然后不死不行,找不到刀子还要去外面找,赵德昭脑子真的秀逗了吗?

而再看赵光义对待弟弟赵廷美,在赵德昭死后的第二年就贬斥赵廷美,不到三年,赵廷美也死了。

以北征不利,久不行太原之赏,议者皆谓不可,于是德昭乘间入言,上大怒曰:‘待汝自为之,赏未晚也。’德昭惶恐,还宫,谓左右曰:‘带刀乎?’左右辞以宫中不敢带。德昭因入茶酒合,拒户,取割果刀自刎。(《续资治长编》)

②赵德芳。

赵德昭死后仅仅两年,赵德芳就死了,史书记载病死。

赵德芳死的时候年仅23岁,他和赵德昭都是赵匡胤的儿子,是赵光义的皇位的最大威胁,兄弟俩一前一后死掉,而且赵德昭之死和赵光义有关,实在可疑。

(2)赵匡胤的后人。

赵匡胤的孙辈后代,没有受到什么优待,也没受到什么苛待。

赵光义的子孙一直做皇帝,直到赵构这一代,因为儿子早夭,便过继赵匡胤的八世孙为儿子,传位给他,是为宋孝宗。


师明礼


赵匡胤传位给赵光义,这个是存在异议的,因为赵匡胤死得比较突然,而且赵匡胤死的时候,他的两个儿子,赵德昭(八贤王的原型)是二十六岁,赵德芳是十七岁,在年纪上并不小,是可以做皇帝的。

那为什么是赵光义当皇帝呢?赵光义为了证明自己的合理性,就提出了一个金匮之盟,金匮也叫金柜,比较小的长方体的盒子,这个显然是用来存放比较贵重的东西。

而这个金匮之盟是这样说的,建隆二年,公元961年,杜太后病了,赵匡胤一直伺候在身边,可见赵匡胤是个孝子,杜太后病得很重,就招宰相赵普入内。

杜太后就问赵匡胤:你知道,你为什么能得到天下吗?赵匡胤说:都是祖宗和母亲您的积德来的。

杜太后说:并不是,而是周世宗(柴荣)让幼子继位的原因,如果后周是年长的人继位,你还有机会吗?等你百年之后,你应该传给你弟弟。

赵匡胤说:我一定听你的。杜太后还吩咐赵普说:你给记好了,不能违背哦!然后让赵普把这个盟誓写好了,藏在了金匮。

还有一种说法,那就是杜太后让赵匡胤传给赵光义,赵光义传给赵廷美(赵匡胤的小弟弟),再让赵廷美传给赵德昭。

这种说法有一个很大漏洞,那就是这一年是公元961年,而赵匡胤死的时候是公元976年,杜太后说的这个幼君继位的情况就不存了,也就不会出现柴宗传位给幼子的情况。

所以赵光义的传位,一直很受质疑,也就才有了烛影斧声的说法。

那我们再来看看,赵廷美,赵德昭,赵德芳的下场吧。

赵廷美被封为魏王,公元982年,赵廷美被举报要造反,之后被贬为涪陵县公,两年之后,忧郁病逝,终年三十八岁。

赵德昭被封为武功郡王,公元979年,赵德昭跟着赵光义攻打幽州,有一次军中大乱,赵光义不知所踪,所以有人就建议让赵德昭来当皇帝,后来赵光义又回来了,训斥了赵德昭,赵德昭自刎身亡。

赵德芳,公元981年,赵德芳病逝,终年只有二十三岁。

由此可见,这三人的下场都不怎么好,不过,他们的后裔和赵光义的嫡系也差不了多少,也受了优待。


历史简单说


我来答一下这个问题。

第一,赵匡胤并没有传位给弟弟

宋太祖赵匡胤在生前并没有指定接班人。赵匡胤三十三岁就当皇帝,暴死时只有五十岁,还是年富力强的年龄。他一直未册立太子,一个原因就是自个身体特棒,要知道太祖可是中国历史上武功最强的皇帝,还留下一套太祖长拳呢。古代立储是一件大事,搞不好会后患无穷甚至有杀身之祸。赵匡胤是从五代出来的人,见惯了权力场上的血腥政变,因而在选储君时十分谨慎,不愿过早册立太子。

然而,在一个斧声烛影之夜,宋太祖暴死,死因不明。而太祖生前见的最后一人,就是弟弟赵光义。因此,宋太祖死于弟弟之手,可能性还是还大的。

第二,赵光义如何夺权的?

宋太祖死后,发生一系列十分蹊跷的事。

当孝章皇后得知太祖死讯后,意识到最重要的事,是要赶紧让新皇帝继位。赵匡胤曾有四个儿子,两个早夭,剩下两个,一为二十六岁的赵德昭,一为十八岁的赵德芳。赵德昭远在兴元府(陕西汉中),留在皇城的只有赵德芳。孝章皇后密令内侍总管王继恩连夜召赵德芳进宫。

可是令人大惑不解的是,王继恩出了皇宫,却没有去找赵德芳,而是去了赵光义的晋王府。显然,王继恩与赵光义早就串通好的,这也是赵光义弑皇兄的一个佐证。

于是,赵光义与王继恩连夜入宫。孝章皇后刚见到王继恩时,问道:“德芳来了吗?”王继恩十分冷漠地回答:“是晋王来了。”

那一刻,孝章皇后明白了是怎么回事。先是太祖暴死,而后是内侍总管违抗懿旨,晋王进宫,明摆着是来抢夺皇帝宝座的。皇后屈服了,怯生生地对晋王道:“我们母子性命都托付给官家了。”

“官家”乃是五代、宋时对皇帝的称呼,取义于“三皇官天下,五帝家天下”,故名为“官家”。贵为皇后与皇子,竟然把身家性命交给别人,从这句话中感受到皇后的恐惧与无奈。

擅长演戏的晋王从眼角挤出几滴泪,哽咽地对皇后说:“共保富贵,勿忧也。”

第三,两位皇子之死

赵光义继位后,史称宋太宗,表面上他的确优待宋太祖的两个儿子。赵德昭任永兴节度使兼侍中,封武功郡王;阴差阳错没能当上皇帝的赵德芳任山南西道节度使,同平章事。不仅如此,宋太宗把他们与自己的子女一视同仁,都称为皇子皇女,这也暗示赵德昭、赵德芳仍然有继承皇位的资格。

然而,事情哪有那么简单。

公元979年,宋太宗北征辽国,赵德昭随行。

有一天夜里,辽军偷袭,宋兵营大乱,皇帝不知去向。这时,有一批军官,或许是出于忧心,或许是出于阴谋,打算拥立赵德昭为皇帝。但就在这个时候,宋太宗回营了,拥立新皇帝一事也就不了了之了。

不久后,赵德昭入宫向太宗皇帝进谏,建议对将领们论功行赏。岂料宋太宗带着讥讽的语气训斥说:“等你当了皇帝,再来论功行赏也不迟!”有弦外之音,你赵德昭,不就是想当皇帝嘛。

赵德昭听罢大恐,回到王府后,用一把小刀自杀了,时年二十九岁。宋太宗不失时宜地作秀一番,抚尸大哭道:“痴儿,何至于此?”

与赵德昭相比,赵德芳就死得不明不白了。

赵德芳死于太平兴国六年(公元981年),即赵德昭死后两年。他死得莫名其妙,死时年仅二十三岁。对于养尊处优的皇子来说,二十三岁意外死去,这真的很不可思议的事情。因此,历史学家们多怀疑赵德芳之死,与宋太宗有着直接的关系。倘若宋太祖赵匡胤真的是被毒药毒杀于睡梦之中,那么赵德芳也完全可能是被毒杀。

在短短几年时间里,赵德昭、赵德芳兄弟先后死了。这证明了宋太宗上台前信誓旦旦的“共保富贵”不过是忽悠人的把戏罢了。


君山话史


赵匡胤的皇位来路不正,他靠陈桥兵变夺了后周的天下,但好歹对后周皇室比较优待,并没有赶尽杀绝,还留下太祖誓碑,嘱咐后世子孙要优待后周皇室,任何人不得违背,所以柴氏一脉在宋朝得到很好的保护。

赵光义的厚黑学

同样是来路不正,靠着“斧声烛影”上位的赵光义却没有赵匡胤这种胸襟,赵匡胤曾有四个儿子,但只有两个长大成人,分别是长子赵德昭、次子赵德芳,两人都英年早逝,死因跟赵光义都有说不清道不明的关系。

赵匡胤在位时,对两个弟弟很好,他把赵光义封为晋王并担任开封府尹,把赵廷美封为节度使,却始终没有把两个儿子封王,特别是长子赵德昭早已成年,却仍不封王,这在古代是极为罕见的,一定程度确实传递出“兄终弟及”,传位给弟弟的信号。

赵匡胤在“斧声烛影”中死后,弟弟赵光义继位,他刚一继位,位置还不稳固,为了政治需要,对哥哥赵匡胤的两个儿子优待有加,对他们和自己的亲儿子是一个称呼,都称“皇子”,而且也把弟弟赵廷美封为秦王,作为皇储第一人选,俨然一副“兄终弟及”的姿态。

但这些表面功夫不过是赵光义施展全部阴谋的一个开始,他会把弟弟和侄子一个个铲除,为自己的儿子将来继位扫清障碍。

赵德昭之死

赵德昭被封为燕王,但排名在叔叔赵廷美之后,看来只能是第二顺位继承人。赵德昭素来小心谨慎,但在太平兴国四年,他跟随宋太宗赵光义亲征幽州,结果在高粱河一带遭遇惨败,慌乱中赵光义中箭受伤,坐着驴车仓皇逃跑,宋军群龙无首,一些将领想趁乱拥戴赵德昭为帝,后来皇帝找到了,此事也就不了了之,但这件事却成了赵光义的一块心病。

过了一段时间,赵德昭给赵光义提意见说虽然北征幽州不利,但太原是打了胜仗,应该履行诺言给将士们发放奖金,赵光义本来就对拥立一事不满,无处发泄,赵德昭这次出头替将士们请赏,恰好撞到枪口上,赵光义借题发挥,大怒道:等你当了皇帝再赏也不迟!

赵德昭一看赵光义反应如此强烈,一下子明白了自己的失误,自己已经被皇帝怀疑,说不定哪天就被整死,赵德昭的心理素质也不强,他想来想去,觉得没法活了,竟然拿了一把水果刀自刎身亡,终年只有28岁。

赵光义听说后立刻赶到现场,抱着侄子的尸体大哭,表现地十分后悔,追封赵德昭为魏王,但大家都知道这不过是鳄鱼的眼泪而已。

赵德芳之死

赵德芳是赵匡胤的次子,赵匡胤驾崩时,王皇后曾派宦官王继恩去叫赵德芳入宫继位,但王继恩却跑去叫来了赵光义,这件事也在赵光义心中留下了深刻印象。

巧合的是,赵德芳也是英年早逝,他去世时比哥哥赵德芳还年轻,只有22岁。史料记载赵德芳是病逝,但病因不详,推测和赵光义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赵匡胤一脉后裔

不幸中的万幸是,赵德昭、赵德芳虽然英年早逝了,但他们都留有后裔,赵光义铲除两人的目的是为了传位给自己儿子,没有必要对赵德昭、赵德芳的后裔赶尽杀绝。

赵德昭有五个儿子,分别是赵惟正、惟吉、惟固、惟忠、惟和,赵德芳有三个儿子,分别是赵惟敘、惟憲、惟能。

按照宋朝的皇室政策,爵位不世袭,皇室不豢养,绝不像明朝一样培养一大批饱食终日的王爷,也不像清朝一样把皇室囚禁在京城,

宋朝皇室成员到后来甚至可以自由参加科举,入仕为官,这在其他朝代是不可想象的。

有赖于这个特殊政策,宋太祖赵匡胤的后裔一直延续不断,在北宋仁宗、神宗、徽宗年间都不断得到善待。如果论及爵位,宋太宗赵光义一脉的待遇,有的甚至还比不上宋太祖赵匡胤一脉的待遇。一直到了南宋时,赵匡胤一脉后裔终于得到改变命运的机会。

终北宋一百余年,除了宋太祖赵匡胤,其他皇帝都是宋太宗赵光义一脉,但到了南宋,赵光义仅存一脉赵构当了皇帝,也就是大名鼎鼎的宋高宗赵构。

但循环报应,毫厘不爽,赵构因为沉溺女色,丧失了一个男人的基本功能,导致皇位后继无人,在太宗一脉找不到合适继承人选时,皇室只得在太祖一脉中寻找,最后找来找去找到了赵昚,他是宋太祖赵匡胤的七世孙,也是赵德芳的后裔,是为宋孝宗。

自宋孝宗以后,整个南宋一百年间的所有皇帝都是宋太祖赵匡胤的后裔,这与北宋除赵匡胤以外的宋太宗赵光义后裔形成鲜明对比,似乎冥冥中自有天意。

我是专注历史文化的狄飞惊,欢迎关注我!


狄飞惊


宋太祖后裔在北宋的待遇差别很大。混的好的高居郡王之位,而且还是世袭郡王(宋朝世袭的爵位很少,大多数爵位都只是不世袭的终身爵),并不比太宗后裔混的差。

混的不好的形同老百姓,比如太祖六世孙宋孝宗,它的生父赵子偁,官至宣教郎,只是从八品的文官(秦王赵德芳后裔)。孝宗被宋高宗选为储君前,还在乡下玩泥巴。


宋太祖赵匡胤有四子,长子赵德秀,次子赵德昭,三子赵德林,四子赵德芳。其中赵德秀和赵德林早亡,无后。活到成年的只有老二赵德昭和老四赵德芳

赵匡胤死后,皇位没传给德昭、德芳,而是出人意料地传给了弟弟赵光义。

至于原因,有两种说法。民间怀疑是赵光义杀了赵匡胤,而官方史书则是说杜太后鉴于后周世宗因传位于幼儿而失国的教训,死前与赵匡胤立下“金匮之盟”,让他把皇位传给弟弟赵光义,其目的是为了巩固和发展赵宋江山。

不管什么原因吧,总之就是赵匡胤创立的大宋政权传到了赵光义的手上。

赵光义继位后,如杜太后之愿,为巩固赵宋政权作出了努力。并且,他也封了德昭、德芳兄弟为王。但是他对大哥的后裔总是不放心,对德昭、德芳兄弟一直很警惕,变着法的迫害两兄弟。

首先受迫害的是燕王赵德昭。太宗太平兴国四年(979年),赵德昭以检校大尉之职随叔叔赵光义出征幽州。由于太宗的失策,宋军被辽军打的惨败,军心动摇。某一天德晚上,军中忽然谣言四起,谣传太宗皇帝失踪了。于是有人就谋立德昭为帝,而此事也传到了赵光义的耳中。

事后,太宗对德昭恨之入骨。当德昭替幽州之战的有功将士向太宗行赏时,结果身为亲叔叔的赵光义居然冷冷的说:“等你做了皇帝时由你自己行赏也不迟。”

这种明显带有挖苦、讽刺、嫉妒的话,让赵德昭惶恐不己,知道自己被叔叔猜疑。面对此情此景,德昭没办法,只得在回府后,当晚便自刎而死。时年28岁。

赵光义听说侄子自杀后,非常惊悔,赶紧跑去抱着赵德昭的尸体,大哭着说:“痴儿何必这样呢?”。

然而,哭归哭,懊恼归懊恼。为了巩固自己的皇位,赵光义还要继续对侄子下手。德昭被逼死后,下一个该死的就是赵德芳。

公元981年,即赵德昭自杀两年后,赵德芳突然病逝,时年23岁。

赵光义听说后,也就伤心不已。他除了亲临德芳的灵堂哭祭,还下旨停止朝会五天,追赠赵德芳为中书令、追封为亲王。(之前只是郡王)

关于赵德芳之死,民间也普遍怀疑是赵光义下的黑手。不过从宋代至今的各种史料,包括各种正史、文人笔记、以及野史、小说当中,均无“赵德芳是被宋太宗所害”的记载

因此,赵德芳或许真的只是病死。不过,德昭和德芳死后,赵光义的心情确实很好。因为他对侄孙们(德昭、德芳的儿子),非常的大度哦。


赵德昭生有五子,赵德芳共有三子。在北宋一朝,兄弟二人的后代一直都以皇族宗室的身份存在。比如靖康之变时,协助宋高宗赵构在江南复国的延康殿学士,镇江知府赵子崧就是赵德昭的五世孙。

还比如安定郡王一脉,在北宋就是唯二能世袭的爵位(还有一个是濮王)。宋神宗曾经就下过旨,宗室子孙必须有一人袭封安定郡王,且必须是宋太祖赵匡胤的后代,世世代代不能断绝。所以在北宋一朝,太祖的后裔封王的人并不在少数。靖康之变时,当时的安定郡王叫赵令畤,他也是扶持赵构在江南复国的重要支持者。

赵子崧、赵令畤这些人能当上那么大级别的干部,这就说明北宋一朝没拿他们这些太祖后裔当外人。

不过,有混的好的,肯定就有混的差的。比如宋孝宗的父亲,那就混的真不怎么样。

宋孝宗的爷爷叫赵令譮,获封庆国公,待遇还算可以。可是孝宗生父赵子偁却啥都不是,仅仅只是一个八品县丞。后来还是因为孝宗被立为太子,他才获封秀安郡王。



宋孝宗登基后,太祖一脉的后裔才算是真正翻身了。由此,宋朝历史上就出现了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北宋除了赵匡胤以外,其余皇帝都是出自宋太宗一脉;南宋除了赵构以外,其余皇帝都是出自宋太祖一脉。

值得一提的是,中国著名书法家、画家、诗人赵孟是宋太祖赵匡胤的第十一世孙,赵德芳的嫡系子孙。

总的来说,太祖赵匡胤的后裔在北宋的待遇还算可以。除了不能掌握实权,皇族宗室成员该有的名利,太祖后裔都能获得。(恰恰就是因为没有实权,所以靖康之变时,太祖后裔大部分都逃过了一劫)


Mer86


宋太祖赵匡胤是宋朝的开国君主,他本是后周重臣,但在受命北上抵御外敌,行至陈桥时发动兵变,于是“黄袍加身”,反攻后周。很快,他就夺取了后周政权,建立了宋,称帝后,他致力于统一大业,于是四处征战,建立了不朽功勋。

开宝九年(976),赵匡胤暴死,皇位由其弟赵光义继承。在许多非官方史料中,都记载了赵匡胤去世当晚曾召赵光义入宫饮酒之事,后人也对“烛影斧声”的猜想津津乐道。而按史书记载,赵光义继位是宋太祖和杜太后商议好的结果。那么,赵匡胤传位给弟弟后,他的子孙后裔受到宋朝的优待了吗?

既然说是后裔,我们自然要先看看赵匡胤有着哪些后代了。根据史书记载,宋太祖共有四子六女,四个儿子分别是赵德秀、赵德昭、赵德林、赵德芳;六女则是申国公主、成国公主、永国公主、魏国大长公主、鲁国大长公主和陈国大长公主。

令人惊讶的是,赵匡胤的这些后裔中,大部分都是早亡,光是他的四个儿子,就有两个个早早离世,此外,除了赵德秀、赵德林幼年便去世,四子赵德芳也是年仅二十三岁就染病身亡,只有次子赵德昭活得稍微长久一些,但也没能超过三十岁。

赵匡胤去世后,赵光义继位,而赵匡胤的次子赵德昭则被任命为京兆尹,在宋朝,封皇子为京兆尹,基本就等于让他做继承人了,从这一点看,似乎赵光义是想去世后让赵德昭继位的,不过,仅仅三年后,变故便发生了。

太平兴国四年(979),赵光义攻打幽州,赵德昭也一同前往,一天晚上,军队中发生骚乱,人们找不到赵光义在哪里,便有人提出要是找不到皇帝,便立赵德昭为帝。赵光义听说后,心中十分不满。回到朝中,赵光义也迟迟不对将士们进行封赏,于是赵德昭便前来询问此事。

赵光义见了赵德昭,没好气地说:“待汝自为之,赏未晚也!”意思是,反正你马上要当皇帝了,到时候你自己封赏他们也不算晚。赵德昭听说后,便退出后自刎而死。至此,赵匡胤的四个儿子全部去世,赵光义也就不必封赵匡胤的儿子为帝了。

此后整个北宋,所有的皇帝都是赵光义的后代,而赵匡胤虽然也有后代,但已经不受重视了。直到北宋灭亡,宋高宗赵构在南方称帝,建立南宋后,赵匡胤的后代才重新回到宋朝的权力中心。建炎三年(1129),反对宋高宗的大臣发动“苗刘兵变”,将赵构软禁,另立他的独生子赵旉为帝。

赵旉仅仅当了二十六天皇帝,便在宋高宗复位后变回皇太子,只不过他两岁时便因惊吓而死,此后,赵构便没有了皇子。于是,赵构只好找到宋太祖这一脉,从中选取了两个资质较好的作为养子。绍兴三十二年(1162),赵构将皇位传给赵昚,赵匡胤的后代重新当了皇帝,此后,南宋的皇帝就又都是太祖赵匡胤的后代了。


邓海春


没有收到啥优待。赵构不能生育,由于太宗一脉都被金国俘虏了,只有找太祖一脉,当时大臣们的进言——昌陵之后,寂寥无闻,仅同民庶;遭时多艰,零落可悯!

就是除了安定郡王之外的太祖后裔的现状即他们的地位已经差不多和平民百姓没什么区别了,可见赵光义没有给到优待。

宋太祖赵匡胤共有四个儿子分别是:赵德秀、赵德昭、赵德林、赵德芳。成年的只有四子赵德芳但是也年仅二十三岁就染病身亡,次子赵德昭也不到30岁就自杀了。

赵匡胤去世后,赵光义继位,而赵匡胤的次子赵德昭则被任命为京兆尹,这是宋朝接班人的位置,当年赵光义就是干这个职位上去的,赵德昭在这个岗位上干了三年,备受赵光义的猜忌,到第三年赵光义北伐失败胡彻底爆发。

公元979年,赵光义攻打幽州,赵德昭也一同前往,一天晚上,军队中发生骚乱,人们找不到赵光义在哪里,便有人提出要是找不到皇帝,便立赵德昭为帝。赵光义听说后,心中十分不满,心中从猜忌加深。回到朝中,赵光义也迟迟不对将士们进行封赏,于是赵德昭便前来询问此事。

赵光义见了赵德昭,没好气地说:“待汝自为之,赏未晚也!”意思是,反正你马上要当皇帝了,到时候你自己封赏他们也不算晚。赵德昭听说后,便退出后自刎而死。

就这样赵匡胤的几个儿子都死了,赵光义也名正言顺的传位给自己派系,只到北宋灭亡,赵光义一支除了赵构外都被俘虏,而赵构又不能生育,最后只能让太祖一支继承,及宋孝宗。


帝国烽火


宋太宗赵光义是典型的无耻兼心狠手辣,他不仅逼奸小周后,还得意洋洋地让画师把场景画下来。而且他在赵匡胤暴毙事件中嫌疑最大。这样的人,赵匡胤的后人自然难逃他的毒手。


赵光义原名赵匡义,为了避赵匡胤之讳才改了名字,历史上著名的“斧声烛影”,就发生在赵匡胤和赵光义这哥俩儿身上。据说平日里身体十分健壮的赵匡胤,有一天夜里找赵光义进宫喝酒,期间宫人从窗户看到赵光义不时地离开酒桌,好像在躲闪,然后听到赵匡胤以斧(玉斧)顿地,口中不停地大声说:好做,好做!(你干的好事)当天夜里赵匡胤就暴毙在宫中。

“斧声烛影”之事发生后,赵光义顺利继位。为了证明自己继位的合法性,他还伙同宰相赵普编造了“金匮之盟”的谎言,说是他母亲杜太后在世时,曾认为国家的君主如果年幼,一定会发生祸乱,所以让赵匡胤传位给赵光义,然后再接着传给赵廷美,最后再传给赵匡胤的儿子。这个盟誓被放在金匮之中,所以又叫“金匮之盟”。


赵光义这是把世人都当成傻子骗,兄弟再亲近,也没有一个帝王心甘情愿地把皇位让出来,更何况赵匡胤的儿子已经长大了!赵光义即位后,并没有遵守所谓的“金匮之盟”,他把皇位传给了自己的儿子,这本身就说明问题。

但他的弟弟赵廷美和赵匡胤留下的儿子,毕竟是皇位的最有力争夺者,他自然是不能手软的。

赵光义杀兄上位,这对于三弟赵廷美是有很大的示范意义的,更何况还有金匮之盟背书,他也做起了当皇帝的美梦,但他忽视了二哥赵光义的狠毒。赵光义继位不久,就用意图谋反的罪名处置了赵廷美,让他到西京(洛阳)闲居,爵位也由“王”降为“县公”,后来又干脆把他迁居到房州(湖北房县),没多久赵廷美就在忧郁之中病死了。

赵匡胤的儿子同样没有什么好结果。

赵匡胤共有四个儿子老大赵德秀和老三赵德林早年间就死了,剩下的是老二赵德昭和老四赵德芳。

先说赵德昭。赵光义登上皇帝宝座后,给侄子封了个郡王,待遇也不错,对外营造了好叔叔的形象,可是一旦有机会,他就翻脸下狠手。979年,赵光义带着赵德昭去攻打幽州,有一天晚上军营夜惊,有人慌乱之下以为皇帝挂了,就建议拥立赵德昭继位。后来者证明是虚惊一场,但却在赵光义心中留下了阴影。

在回到京师后,赵德昭为出征的将士请功,赵光义趁机发作,斥责赵德昭:我怎么决定是我的事,等你做了皇帝,再给他们论功行赏吧!赵德昭听到如此诛心之语,内心惶恐不安,回家就自杀身亡了。

赵光义听到消息后,假惺惺地跑到侄子家,抱着赵德昭的尸体痛哭流涕,嘴里还念叨着:你这个傻孩子,怎么这么想不开啊!他这绝对是猫哭耗子,说不定心里都乐开花了!

再说赵德芳。赵德昭自杀后的一年零五个月,赵德芳也死了。《宋史·宗室传》记载赵德芳是“寝疾薨”,大概意思就是病死的。在以详实著称的《续资治通鉴长编》中,对赵德芳之死,只用了一个“卒”字,这不禁让人疑窦丛生。赵德芳怎么说也是太祖的亲儿子,应该是有更多资料介绍他的死亡,才合情合理,但史书如此简略的记载,似乎在回避其中可能存在的问题。尤其是两者的记载完全不同,病死和“卒”两者的概念完全不同,可见在这点上,《续资治通鉴长编》的作者也是存疑的。

赵德芳死亡时,年仅二十三岁。身为皇族,他的生活环境和所享受的医疗条件必然是很好的,但年纪这么轻就去世了,不由让人怀疑是赵光义下的毒手。

但风水轮流转,北宋灭亡之时,赵光义的子孙们被一股脑俘虏,送到黄龙府爬冰卧雪,只剩下一个赵构,还在颠沛流离的逃亡生活中失去了生育能力,没有留下后代。赵构最后只能选择宗室子弟赵昚(CONG)做继承人,这赵昚正是赵德芳的六世孙。

皇位又回到了赵匡胤的后人手中。


李飞叨


导读:首先呢宋太祖赵匡胤从来也没有下诏说要传给弟弟赵光义,不但没有传位反而赵光义的继位充满了种种的历史迷雾。所以一直就有烛影斧声的传闻流传至今,种种迹象表明赵光义绝对有篡位谋逆的想法和具体的手段。所以赵光义继位后,赵匡胤的子孙怎么可能受到优待?


赵光义疑点重重的所谓继位

赵光义继承皇位从来不是什么赵匡胤的传位,虽然没有留下明确的遗照但是武将出身无病无痛的正值春秋鼎盛晚几年立太子也不是不行啊。所以所谓没有给立太子就是打算传位赵光义并不成立。赵光义居心难测,简单列举几个疑点:


第一、迁都

宋太祖赵匡胤祖籍涿州,在洛阳出生。当大宋一统后在回乡的时候萌生了迁都家乡洛阳的想法。其实迁都洛阳不一定只是衣锦还乡这么简单,因为洛阳从军事角度来说比开封更适合作都城。洛阳四周雄关林立,是易守难攻的地方。真称得上“河山拱戴,形胜甲于天下。”而开封则显得"形势涣散,防维为难"。

其实作为开国帝王正是一言九鼎的时候,况且洛阳绝对是难得的建都的城市。但是即使这样再正常不过的提议遭到了以赵光义为首大臣们的反对。而赵光义提出的理由居然是都城“在德不在险”,按说赵光义也算是懂军事怎么说出这么文青的话来?

归根结底是赵光义对皇位久有觊觎之心,不但发动了太后出头迫使赵匡胤口头应允传位给他的承诺(传说中的金匮之盟)。因为一旦迁都,他这么多年经营的人脉关系都如同作废。其实赵匡胤迁都的理由未必没有这个意思,但是由于赵匡胤的不坚决最终没有完成迁都。


第二、赵匡胤暴病

宋太祖赵匡胤去世的时候年仅五十岁,这个年龄对于常年锻炼以太祖长拳和盘龙棍法闻名的赵匡胤来说实在不是问题。况且《宋史》中也没有任何生病卧床的记录,并且记载十分简单:

癸丑夕,帝崩于万岁殿,年五十。殡于殿西阶,谥曰英武圣文神德皇帝,庙号太祖。

更可疑的是驾崩的头天晚上,是宋太祖和赵光义一起喝酒没有第三人在场。次日凌晨,宋皇后发现赵匡胤已经去世。


第三、赵光义继位的惊险瞬间

宋皇后发现太祖去世后,一时比较懵圈。因为太祖没有留下遗诏,所以宋皇后赶紧让太监王继恩去通知赵德芳过来。因为宋皇后没有生育,所以一直对赵德芳视若己出非常喜欢。

当时的情况是在没有明确遗诏的情况下,谁先到灵前祭拜就可以继承皇位。所以宋皇后第一时间让太监王继恩出宫去请赵德芳。但是这个太监很显然是被赵光义平时都用银子喂熟了,出宫后就来到晋王府赵光义的府上带着赵光义第一时间来到太祖灵前抢先继位。

这么一个太监赵光义都下这么大功夫,这很可疑。也许赵光义在动手之前早就把这些细节在脑海中走了无数遍了。每一个可能涉及到的人物都会好好的结交。


第四、对宋皇后的态度

也许是因为宋皇后当时第一时间打算通知赵德芳,差点让赵光义错失皇位的原因。赵光义在继位后把皇嫂发配到冷宫不闻不问,皇家的任何事情都不让皇嫂参与。并且在皇嫂郁郁而终后,太宗居然不按照礼制传孝服并禁止大臣们祭奠。这在以仁孝治天下的宋朝简直不敢想象,如果赵光义心里没鬼他至于这样吗?


带着种种嫌疑宋太宗上台后,开始对自己的侄子下手了

宋太祖赵匡胤有四个儿子:长子滕王赵德秀、次子燕懿王赵德昭、三子舒王赵德林、四子秦康惠王赵德芳。其中长子赵德秀和老三赵德林早亡,在赵光义继位之前就夭折了。所以我们下来重点说老二赵德昭和老四赵德芳的结局。

咱们先说赵德昭,他在赵匡胤当政的时候并未封王。赵光义继位后也得假模假式表示一下封赵德昭为郡王与叔叔赵廷美一样帝位超然。当然这都是假象:

《宋史·卷二百四十四·列传第三》:太宗太平兴国元年,改京兆尹,移镇永兴,兼侍中,始封武功郡王。诏与齐王廷美自今朝会宜班宰相之上。

很快冷暴力来了:赵德昭跟随宋太宗北伐大败而回,回京后宋太宗很长时间没有给太原之战的功臣封赏。赵德昭壮着胆子给赵光义提了提,结果被骂:“等你自己做了皇帝,再行赏也不迟。”赵德昭也是血性的汉子,回家就自杀了。

咱们再说赵德芳,在叔叔赵光义继位后第六年“因病去世”年仅23岁。所谓加引号是因为史书记载极其模糊,《宋史·宗室传》对赵德芳之死用了“寝疾薨”三个字。这也成为宋代的一大疑案。

小结:

随着赵德芳的去世,赵匡胤的儿子都死掉了。好在古代成婚孕育子女都很早,所以无论是赵德芳还是赵德昭都留下了后代传承宋太祖的香火。到南宋赵构无嗣,皇位最终传回了宋太祖赵匡胤一系。


我是历史纵横帝,欢迎您的关注;如有瑕疵,劳烦斧正。


历史纵横帝


开宝九年(公元976年)十月十九日夜,宋太祖赵匡胤驾崩,随后他的弟弟赵光义即位,是为宋太宗。赵匡胤驾崩之时,他的长子赵德昭已经二十六岁,次子赵德芳也已经十七岁,按说都不算是杜太后所说的“幼主”了。所以,后世对赵匡胤传位给弟弟乃是遵从杜太后遗嘱“金匮之盟”的说法充满质疑,于是便产生了“斧声烛影”的传闻,即赵匡胤乃是被赵光义所杀。赵光义对民间的传闻当然很清楚,那么他即位之后是怎么对待对自己皇位构成威胁的太祖的两个儿子的呢?赵匡胤的后裔在宋朝又受到什么样的待遇呢?

我们先来看一下赵匡胤的两个儿子,赵光义即位之后曾经下旨将哥哥赵匡胤以及弟弟赵廷美的儿子全部尊为“皇子”(命太祖子及齐王廷美子并称皇子,女并称皇女),但不久之后就取消了这种称号,并且,赵德昭和赵德芳的结局也都比较悲惨。

太祖长子赵德昭

太祖在位期间始终没有给两个儿子封王,而太宗即位的第一年就把赵德昭封为武功郡王,位在宰相之上(诏与齐王廷美自今朝会宜班宰相之上),但是太平兴国四年(公元979年)赵光义亲征之时被契丹击败,并且一度与宋朝大军失联,群龙无首的宋朝部队便有人想拥立赵德昭为帝。赵光义平安回来之后听说了这个传闻,他当然非常生气,再加上亲征之时遇到了惨败,所以便没有对出征的将士进行例行封赏。赵德昭是个厚道人,他觉得征伐契丹时虽然失败了,但是大宋将士成功消灭了北汉啊,再说了,大军随从皇帝出征,没有功劳也有苦劳,该赏的还是得赏。而赵光义听说之后,冷冷地来了一句“待汝自为之,赏未晚也”,意思是等你当了皇帝再去赏吧!赵德昭听说之后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恐惧,他回家之后便自刎而死了。

太祖次子赵德芳

赵德芳曾经是离皇位最近的一个人,司马光在《涑水记闻》中写到太祖驾崩当晚,宋皇后本来是让太监王继恩出宫找赵德芳来继承大统的,结果王继恩却直接到了晋王府,所以晋王赵光义即位之后,宋皇后的命运也很不好。而赵德芳也在太平兴国六年(公元981年)去世,《宋史》对他的死记载非常简单——六年三月,寝疾薨,年二十三。

太祖后裔

太祖的孙子辈之中“不得其死”的就不多了,他们绝大部分都受到了宋朝的优待——毕竟他们对宋朝皇帝的威胁已经消除了。宋神宗即位之后曾说“创业垂统,实自太祖”,所以他下诏令“考太祖之籍,以属近而行尊者一人,裂土地而王之。使常从献于郊庙,世世勿复绝”,他是这么说的,后世皇帝也都是这么做的——几十上百个太祖后裔中选一个出来,封个安定郡王还不是芝麻点小事!

但是到了南宋,事情发生了两次转变——第一次是赵构建立南宋之后想起了神宗皇帝的约定,于是开始寻找太祖后裔,但是发生了“燕、秦二王后争袭封”的情况,在经过一番争论之后,决定以赵德昭的后裔袭封安定郡王(燕王亲,太祖长子,其后汉袭封)。

第二次转变的影响就比较深远了——宋高宗赵构唯一的儿子赵旉在“苗刘兵变”之后不久夭折,而赵构本人又失去了生育能力,所以只能找养子了。在大臣的建议以及赵构本人的迷信心理驱使之下,赵构决定在太祖七世孙“伯”字辈(论起来是赵构的侄子)中挑选继承人,选中的那一位就是后来的宋孝宗赵昚,而此后南宋的皇位便一直在太祖后裔中传承。

而赵构在选择皇子的时候,大臣们的进言也侧面给我们描绘了北宋末、南宋初年除了安定郡王之外的太祖后裔的现状——昌陵之后,寂寥无闻,仅同民庶;遭时多艰,零落可悯!即他们的地位已经差不多和平民百姓没什么区别了,又在“靖康之变”发生之后颠沛流离,生活得非常凄惨。

由此可见,宋太祖赵匡胤传位给弟弟赵光义之后,他的儿孙并未像杜太后当年所说“并汝之子亦获安”,而是两个儿子相继“不得其死”,子孙后裔“掉落可怜”,只有到了南宋情况才发生转变。

参考史料:《宋史》《涑水记闻》《三朝北盟会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