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與姜維都堅持北伐且忠於蜀漢,為何後者得到的評價卻低的多?

李蕭卿


1諸葛亮事蹟比較多,容易被神化。姜維事蹟少,沒有辦法被宣傳,沒有辦法被宣傳就沒有辦法被神化,沒有辦法被神化就沒有辦法被崇拜。

2姜維是降將。中國曆來只歌頌忠臣,像岳飛,像文天祥。

而李陵、吳三桂這樣的降將歷來都是被世人唾罵的。

姜維還算好吧,並沒有見過有人罵他,可能是因為大家都覺的曹操是個奸雄吧。


叄覌不正


其實姜維的評價已經不低了,只是諸葛亮的歷史地位太高了,整個中國歷史能與諸葛亮相比的千古一相都不多,何況姜維乎?

姜維在北伐戰略的執著上,與諸葛亮相差無幾,諸葛亮五次北伐,姜維前後十一次北伐,論執著精神,姜維是青出於藍而勝於藍



但諸葛亮的北伐與姜維的北伐又有所不同,諸葛亮的北伐是他本人主導並全力支持,當時的諸葛亮,作為蜀漢一手遮天的權臣,蜀漢整個資源都被諸葛亮調動用於北伐。

而姜維北伐,支持他的人少的可憐,在蔣琬和費禕時代,姜維的北伐均受制於兩人,尤其是費禕,姜維每次北伐的兵力都被費禕控制,士兵人數不得超過一萬人,而姜維真正主導蜀漢的軍事,是在姜維於256年被劉禪封為大將軍開始。



即便是成為大將軍,姜維北伐的支持者也是很少的,朝中除了皇帝劉禪和尚書令陳衹之外,再無人支持,哪怕是諸葛亮唯一的親兒子諸葛瞻都不支持姜維北伐,打仗可不僅僅是拼軍事,還有一系列的後勤動員及物資補給,缺少支持的姜維不僅在朝中沒有話語權,而且也處處受到肘制。

諸葛亮時代的北伐確實是有機會成功的,並給曹魏造成了相當大的威脅和損失,諸葛亮北伐戰績未有一敗,三平兩勝



第一次北伐是馬謖失敗導致敗退,但諸葛亮搶劫了隴右兩千戶人口,算平;第二次沒攻下陳倉,但斬了魏將王雙,算平;第三次奪取武都、陰平二郡,大勝;第四次滷城之戰大敗司馬懿,射殺張郃,大勝;第五次對峙,病死五丈原,平局。

而姜維十一次北伐的戰績是:大勝兩次,小勝三次,平局四次,大敗一次,小敗一次



姜維的那次大敗造成的影響很大,也就是發生於公元256年的段谷之戰,此戰蜀軍傷亡數千,數十名將官被殺,數千名士兵被斬首,損失很大,由此導致蜀漢朝廷一片反對之聲,姜維不得不自貶為衛將軍,但也難以平息眾怒。

按道理來說,姜維的北伐戰績不算太難看,畢竟勝敗乃兵家常事,但是蜀漢朝廷之所以反對姜維北伐的人很多,其主要原因是諸葛亮時代的蜀漢與姜維時代的蜀漢完全不同了,這也是導致姜維北伐評價是貶多褒少,評價很低。



諸葛亮時代,蜀漢尚處於穩定期,由於諸葛亮善於治國,精於內政,蜀漢在諸葛亮主導期間,算是國力最穩定的時期,而且諸葛亮一生唯謹慎,北伐也什麼大損失,唯有第一次北伐因為馬謖的失誤而損失一些士兵。

姜維時代,蜀漢已經走下坡路了,在蔣琬和費禕相繼去世後,蜀漢的政壇開始烏煙障氣了,包括劉禪也開始任用小人了,政治上的衰敗導致整個國家的衰弱,姜維再北伐就真有點窮兵黷武的味道了。



如果姜維北伐沒啥損失,可能還好點,但是姜維北伐一是沒有建立功勳,二是有比較大的損失,才導致各方的一致反對,除了皇帝劉禪和尚書令陳衹之外,朝廷之上再沒人支持姜維,掌管尚書檯的諸葛瞻和董厥明確反對北伐,黃皓反對北伐,就連軍隊中的廖化、張翼也反對北伐。

姜維得不到支持,也是其北伐評價不高的原因所在,雖然姜維位至大將軍,但是並不掌握朝政,長年在外帶兵,就導致朝中對姜維的一致反對。況且姜維的影響力遠遠不及諸葛亮,他的北伐自然不能與諸葛亮的北伐相比。


一國之君歷史研究


在三國時期,蜀國兩顆耀眼的明星諸葛亮和姜維一直致力於北伐中原、興復漢室,是蜀漢的大忠臣和擎天之柱。諸葛亮號稱“臥龍\

愛說歷史的紫氣東來


首先諸葛亮北伐的目的不純,不是真的想要興復漢室,因為他那麼聰明,絕對清楚以蜀漢的勢力不可能打敗曹魏,所以他北伐只是掌握軍權,壓制內部矛盾!順便向曹魏“借點”人口和資源!

歷史上諸葛亮多次北伐,都是很容易就放棄了打下的地盤,要說死守完全可以守住,畢竟曹魏在涼州的實力也很弱小,不足以發動長期戰爭,但是曹魏一旦反擊,諸葛亮就會帶著人口物資撤退,退回蜀中!

姜維是真心實意想要興復漢室,北伐,結果越打越窮,而且朝廷無論哪股勢力都不支持北伐,連諸葛亮的繼任者費禕也是如此!

到最後姜維為了籌措軍糧,不得不帶兵在沓中屯田,他可是大將軍,皇帝下面第一人,結果混到這部田地,可以說完全沒有把握諸葛亮的精髓!自然評價也低!


宋光華的歷史天空


我是青史回聲,我來回答這個問題。

諸葛亮與姜維都堅持北伐且忠於蜀漢,為何後者得到的評價卻低得多?

那是因為諸葛亮的光芒太耀眼了,以至於大家都忽視了姜維的北伐。一直以來,大家對姜維的評價呈兩極分化:

一部分人認為姜維是諸葛亮的繼承者,繼承了其衣缽、學識以及忠貞,雖然最終沒有成功,但是其悲情人物的形象躍然紙上,千百年來令人不僅感嘆。

也有一部分人認為姜維不顧蜀漢自身國力,非要一意孤行北伐,連年征戰,導致蜀漢國力大損,最終以致滅國。

雖然說姜維也有著跟諸葛亮一樣的北伐心願,但兩者相比較,姜維的北伐成果卻泛善可陳。

打仗追求的是什麼?當然是勝利。反之最害怕的就是失敗。你看諸葛亮每一次北伐都十分小心警慎,每走一步棋都想了很久,因為他知道他所掌握的資源遠比魏國的司馬懿少,所以他必須格外珍惜自己手中的籌碼,否則一著不慎就滿盤皆輸。

第一次北伐之時,因為馬謖街亭失守;第四次北伐因為李嚴運糧不濟;第六次北伐因為自己意外病逝。而這幾次,諸葛亮都作出了明智的選擇,就是及時撤兵,生怕遭受損失。

之所以諸葛亮害怕失敗,原因無他,就是因為蜀國的實力實在不濟。他每次出征,都是蜀國所能動員的最大兵力。一旦遭受重創,則不僅會拖垮北伐大計,就連蜀國是否還能存在都是個未知數。所以諸葛亮寧願放棄戰機也不能置全軍於險地。

而姜維呢?諸葛亮面臨的約束條件,姜維時代仍然存在。費禕曾經阻止過姜維,“若不如志,悔之無及”。可是姜維一意孤行,並沒有把這句話放在心裡,先後八次北伐,都因為各種慘遭失敗。

在姜維的數次北伐中,經常出現由於糧盡而退兵的局面。也就是說,姜維北伐準備不足,難以擴大戰果。這種沒有準備充分的戰爭,最後只能變成一種騷擾。到最後由於騷擾次數過於頻繁,以至於連“擾”的效果都沒有。

蜀軍每次都是帶兵出征,糧盡而返;而魏軍則坐守城池之利,以逸待勞。這種作戰方法,最終演變成蜀國對自身國力的消耗。因此,從表面上看,姜維和諸葛亮都是進行北伐,甚至姜維更為積極,但仔細發現,卻有不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