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吃剩下的饭都是怎么处理的?

小猴紫在此


古代皇帝作为九五至尊,大权在握,日理万机,饮食方面自然也是备极奢华,各种山珍海味,供应不绝,少则十几道,多则上百道。历朝历代皇帝们的用膳方式各有不同,饭菜的丰盛程度和搭配方法也因人而异。

古代皇帝的用膳并不都像现在一日三餐,清朝的皇帝,一般每天只吃两顿饭,即早膳和晚膳,但中间会不断有点心和小吃供应,只要皇帝一声令下,御膳房随时都可以上菜。皇帝吃饭时,并不像电视剧上演的那样,会有妃子随侍左右,在真正用膳时往往只有皇帝一人"吃独食",但旁边会站有侍膳的宦官,偶尔还会有宠臣或皇子侍立左右,一同陪吃,遇到皇帝高兴或吃不完时,就会把食物赏赐下去,而受到赏赐的人,必须在另设的桌子前站着吃完,即使吃不下或者饭菜难吃,也要表现出感激涕零的样子,这也是古代皇帝拉拢臣子的一种方式。

皇帝吃饭还有"菜不过三口"的规定,即吃每道菜,不能超过三口,一旦超过,在一旁的太监就会把这道菜撤下去,此后十天半个月,这道菜都不会出现在饭桌上了。"菜不过三口"是法家权术的体现,是为了防止手底下的人知道皇帝的喜好而趁机邀宠,影响朝纲稳定。明朝的正德皇帝就是典型的例子,历史上记载,正德皇帝喜欢做木工,宦官刘瑾每次都趁正德皇帝做得起劲时拿着奏折去请批,次数一多,皇帝一烦,就让刘瑾自己拿主意,刘瑾得了"圣旨",就名正言顺地把持了朝政,搞得朝廷乌烟瘴气。

"菜不过三口"的另一个作用是为了防止被人下毒,满桌上百道菜,每道皇帝只吃两三口,就很难根据皇帝的喜好下毒,而要在每道菜中都下毒,工程量就太大了。

历史上不乏皇帝被人投毒而死的事件,司马光的《资治通鉴》中就 记载:"汉惠帝司马衷,食饼中毒,庚午,崩于显阳殿。"

古代的皇帝的餐具通常都是以金银器为主,即使是陶瓷等其它制品,也是上好的质地,以银器为主,除了显示皇家的气派,还有很多实际功能。为了避免饭菜中被人下毒,皇帝在用膳前往往让侍膳太监先尝,称作"尝膳",还有就是用银器在饭菜中验毒,如果盛御膳的是银器外的其它质地的器皿,则在器皿外挂一个小银牌,当做验毒工具,末代皇帝溥仪就曾说道:"每个菜碗或菜碗都有一个银牌,这是为了戒备下毒而设的"。

在许多人看来,皇帝们的御膳都是极具奢华,满汉全席式的,其实不然。根据清宫《照常膳底档》记载,皇帝的御膳每餐一般二十品左右(宫廷中称一个菜为一品),节俭的道光皇帝每餐只有四到五品,只有到了慈禧太后时,才增加到一百来品,一顿饭至少要花掉200两银子,如此多的菜品,单单皇帝一人肯定是吃不完的,皇帝的剩菜剩饭通常都有如下几种处理方法:

赏赐给大臣、妃嫔或者其他皇亲国戚,但接受赏赐的人必须站着把食物吃完,还要表现出很好吃的样子。这样的"赐食",是皇帝笼络和奖赏下属的方式,虽是奖赏,却并不舒服。《史记》中也有记载,西汉初年,大臣石奋的姐姐是刘邦的小老婆,石奋退休后,有一天受到皇帝赐食,"上时赐食于家,必稽首俯伏而食之,如上在前",是要跪趴在地上把饭吃饭,以示恭敬。

第二,赏给宫女和太监吃。

第三,运出宫外加工倒卖,谋取暴利。这在明清时尤为盛行,皇帝吃剩的饭菜,流出民间后,按品相被分为三六九等,品相好的,往往会被送去一些京城的大酒楼,酒楼便打着请到御厨的名号来推销,许多人虽然明知是剩菜,也乐于花钱品尝。至于那些品相不好的,通常倒卖给路边的小贩,小贩们加上米熬成各种各样的粥,再挑到街头售卖,最便宜的时候能卖到"十个大子儿"一碗,即使是穷人也买得起,据说味道还不错。

后来倒卖皇帝的剩菜剩饭竟然发展成了一条灰色产业链,人数最多时达一万多人,从宫女、太监、酒楼老板到民间小贩都参与其中,可见其中利润的丰厚,这种现象一直发展到末代皇帝溥仪上位时期才消失。


煮酒君


据野史记载,皇帝的一顿饭必须几十个或上百个菜种,肯本就吃不了。桌上的那些“山珍海味”基本上都是随皇帝、皇妃全身而退。但剩了以后并不是扔掉,而是经过多方面搞了一个“专利营销”,并且每次都是一笔可观的收入。



赶上皇帝心情好时,会授意御膳房的总管把一些“家常菜”端到他自己的房间留着,等交班的一批太监宫女聚在一起吃掉,但他们必须AA制拿出一点儿“钱”放在桌上,以此类推。不过,这些有口福的人都是贴身伺候皇帝和娘娘的,其他人等不在之列。



而有些“天宫大菜”单独提出来拿到京城的监牢卖给“贪官”及有钱的囚犯,价格高的离谱,并特意告之这是皇帝剩下的,每次都能被抢购一空。甚至有些“来者”不拒的犯人因此免了秋后问斩之刑,因为杀了就断了总管的财路。民间曾有句谚语形容这来钱道:一年御膳房,三千雪花银。



还有些一口没动的更是人间难得的“人参果”。

因为每到饭口,皇宫外都有众多的“美食家”翘首以盼。当宫门一开,拍卖马上开始,谁叫的高谁拿走。传闻清朝乾隆皇帝最爱吃的“乌龙盘玉柱”最高价卖到了现今的一万人民币,而那道菜其实就是一根儿大水黄瓜盘了几根鹿肉条,顶头放一个樱桃,盘底是用食材加工的鹿肉丁儿。当然了,真假不得而知,也没人吃过。

但我“信”!



1993年未,我去承德大佛寺266医院对面开饭店,盘完店二个月后,到避暑山庄门前的“皇宫饭庄”(二楼,饭店名想不起来了,应该也叫什么什么庄)想吃顿皇帝大餐,就先点了这道“乌龙盘玉柱”,78元一盘。结果端上来后我鼻子都气歪了。一根立着的水黄瓜盘了一圈细火腿肠(1.5一根儿,一个连一个,三根儿为一条乌龙,转着圈盘上去),黄瓜尖儿上放一个小红樱桃,盘底全是杏仁儿。另外一个“凤凰展趐”,端上来时我差点吐血,半颗白菜铺压盘底,中间一小堆肉酱,哭笑不得时庆幸见了点儿肉星,价格吗!人家说我选的,86元。



那顿饭,两道菜,一小瓶半斤装“玉液琼浆”,皇上吃的米饭,一共花了370元,吃吐了不说,那叫个憋气又窝火哟。

那时候我在家乡单位一月工资才112.27元。

最可恨的那米饭,都他姥姥馊了。



估摸着这家饭庄可能就是延袭皇宫剩菜的处理方法:

把人“摸透了”,只要名,不差钱,才能卖大钱。



就像罗卜开会,一盘皇帝吃的顺气菜,在民间,就叫群英荟萃,花高价都抢不着。


骁勇34


关于古代皇帝的饮食,由于大多数史料记载比较缺乏,所以我们在这里只能了解一下记载比较详细的清朝皇帝饮食。

大多数时候,清朝皇帝们每天只吃两顿正餐,这两顿正餐分别在上午和下午的时候享用。

这些正餐的分量极其丰盛,每顿最多有108道菜,每天需要准备很多食材,这些食材包括了10斤猪肉、5只鸡,3只鸭,2只羊、10斤猪肘子、10

斤汤肉、60个胡萝卜、19斤时蔬、6斤葱、青酱3斤、醋2斤、清泉酒4两还有其他诸多食材。

而清朝皇帝每天除了两顿正餐之外,如果他们在其他时间肚子饿的话,还可以叫御膳房在不同的时间里给自己呈上一些自己想吃的点心和水果,即使不吃第三餐,也可以保自己一天不饿。


慈禧每天需要用到的食材

按照清朝的规矩,清朝皇帝一般不会和其他人一起享用食物,太后、皇后、妃子们基本都是自己一个人吃东西的,御膳房每天都会把她们的菜品呈到她们的房间里让她们自己享用。

根据等级的不同,皇宫中的贵人们菜品数量又有会有所不同,在皇宫中,享用菜品等级最高的有三人,这三人分别就是皇帝、太后、皇后。

按照溥仪自传中的说法,太后的膳食虽然没有皇帝那么多,但也非常丰盛。

在他的说法中,慈禧太后每天所需要用到的食材有很多,包括了五十斤猪肘子、一只羊,一头猪、两只鸡,两只鸭、两升细米、一升五紫米、三升江米、三斤粳米面、一斤麦粉、十五斤白面、一斤荞麦面、两斤一两白糖、八两蜂蜜、二十八个鸡蛋、两斤豆腐、二十个茄子、十五斤蔬菜等。


这还不算完,因为清朝的皇宫中有着试毒的传统,所以深受慈禧宠爱的李莲英每天都会借着试毒的名义在自己房间中提前慈禧一段时间吃到和慈禧太后一模一样份额的食物(一般试毒的人,只能站着一道菜尝一点)。

由此,可见慈禧时期的奢华。

剩饭剩菜的去向

因为菜品实在太多了,所以皇帝每天用过膳后都会剩下很多剩饭剩菜。

关于这些剩饭剩菜的处理,很多人就感觉到了好奇,想知道皇宫里的人是怎么处理这些剩饭剩菜的。

根据一些清朝太监的回忆表明,如果是皇帝没有动过筷子的菜,要是没有变味道的话,一般御膳房的人会将这些菜重新加热,放到下次继续摆到皇帝的桌前。


这么做不是他们为了偷懒,而是他们想从中捞一些油水。

由于每顿饭的份额都有所固定,所以如果他们少做一道菜的话,他们就可以克扣一道菜的食材费。

大家可不要小看这点食材费,清朝御膳房里的食材报价往往非常高昂,道光时期一个鸡蛋御膳房都能报上几两银子的价格,就更不用说是其他的山珍海味了,凭借着这些食材的差价,御膳房里的人绝对能把自己钱袋赚得鼓胀。

而如果是被皇帝动过或者放久了的菜,那么御膳房里的人就不敢冒着杀头危险继续给皇帝食用了。


这些剩菜,御膳房中的人一般会和太监、宫女们私自分来吃。

有的则会被高价倒卖到皇宫外面的一些酒楼或者小饭馆中,卖给这些地方、让他们打着皇宫御膳房菜品的名号招揽顾客。

以清朝时期大多数人对皇帝的崇敬,这些剩饭剩菜会有着很大的市场。


孤客生


当我们想起“剩饭”这个词的时候,第一反应肯定是倒掉或者喂狗,喂猪等牲畜,但是在古代,皇帝吃剩下的饭可就不是这样了,皇帝吃剩下的饭能叫剩饭吗?谁敢扔?扔皇帝吃过的菜可是大逆不道,重则会被问罪处死的!再说了皇帝平常吃的菜少则三五十道多则上百道,即便有一部分是摆样凑数的,但每天依然会剩下大量的饭菜,这些饭菜都是名满天下的御厨做的,通常情况下一般人花钱都吃不到,所以“倒掉”那就太暴殄天物了!因而皇帝吃剩下的饭菜其最终结局一般是以下四种情况。



1,赏赐给身边的人。通常情况下皇帝会将自己没有动过的菜赏赐给身边的大臣,嫔妃,皇子,公主等人,有时候兴致高了还会赏赐给宫女,太监,而得到赏赐的人不管饿不饿必须当着皇帝的面站着吃完,不管好不好吃,愿不愿吃,哪怕他不喜欢吃香菜而皇帝赏赐了他一盘香菜炒肉!都必须称赞饭菜的美味和皇帝的恩德,所以得到皇帝赏赐的饭菜有时候也是一件很痛苦的事。

2,被倒卖给有钱人。是的,你没看错,古代的思想不能用今天的观念来理解,那时候,皇帝的口水就是老天爷洒下的圣水!不仅能治病还能延年益寿,发家致富,这一点不夸张!所以皇帝的“御膳”在民间是很有商机的,于是宫里的御膳房会和宫外一些比较高档的餐馆保持长期合作的友好关系,宫里人会把菜样还保持较完整的剩菜打折卖给餐馆,餐馆则稍微加工一下后打出“御膳”的名义对外销售,于是那些“急于得到皇帝口水”的有钱的老百姓就争相来体验,这条产业链经过明朝的发展到了清朝已经非常的完整,据统计参与这条产业链的人员最多的时候有上万人,可见“倒卖皇帝剩菜”是真的暴利!

3,皇帝没碰过的菜下次再上。像类似炖汤一类的菜,这种菜被御膳房的厨子做好后长期用小火煨在锅里,什么时候传膳了,便盛一些上去,皇帝没有碰过的则拿回来重新煨到锅里,而且如果皇帝在非用膳时间想要吃点什么东西填填肚子,这时候也可以快速的传上来,而不会耽误皇帝饿肚子。否则皇帝饿的发怒了,真的会像饿极的老虎,得谁咬谁!

4,卖给普通百姓。可能有人问了,这跟第二条有什么不一样的吗?是的,不一样,一样的话我还会说两遍吗?第二条是针对有钱人的,而这一条是针对包括你我在内没钱的(开玩笑,各位朋友们肯定都比我有钱,哈哈)。


老北京有一个词叫“折箩”,不知道北京的朋友们有没有听过,根据《北京土语辞典》解释为:“酒席吃罢,剩下的菜肴,不问种类,全倒在一块儿……也叫‘折箩菜’。”过去人们不富裕,头天的剩菜剩饭舍不得倒,第二天“折”到一起烩食,残羹剩饭有一种特殊的味道,有人喜食。那么当皇帝吃剩下的饭菜经过前面三道筛选后,最后剩下的宫里人会把这些菜倒在一块儿,倒成“皇家折箩”,卖给宫外的普通人,当然价格是非常低的了,基本就是半卖半送,如此一来有钱人能品尝到皇帝的口水,没钱的人也能尝到皇帝的口水,你好我好大家好,嗯,就是这样。

所以经过以上四种方式的处理,皇帝吃剩下的饭菜基本被消耗的差不多了。


咸鱼闲聊


皇帝吃不完是肯定的,因为皇上吃饭跟一般人可不一样,虽然皇上是想吃啥就能吃到啥,但是每一种菜,皇上最多只能吃三口。

为什么皇上只能吃三口呢?

因为在历史上,皇帝作为至高无上的统治者,常常会有高处不胜寒的恐惧,因为谁都寄予皇帝的宝座,谁都想当皇帝。

皇上就害怕有人往饭菜里下毒,而最可能被一下子就是皇上喜欢吃的饭菜,除此之外也害怕有的太监故意去迎合皇上,专门上皇上喜欢的菜邀宠。

为了规避这些教训,历史上的皇帝就会被要求,不能让别人知道他吃什么。

为了不让别人知道皇上喜欢吃什么,皇家就有个规定。

每一道菜皇上最多只能吃三口,如果菜超过三口,旁边的太监必须立刻把这道菜撤下去,半个月之内不能再上这道菜

所以当皇上也很痛苦啊,什么好吃的也不能多吃。

虽然不能多吃,但是种类齐全,样式多变,而且皇上吃饭,每顿饭至少要花上百两银子,一座就是一大桌,要显示出皇家的气派。

这个时候皇上肯定是吃不完的,吃不完的饭要怎么办呢?

由于这是皇上吃过的饭,那就有了特殊的意义。

一般来说皇上会首先赏赐给嫔妃或者是儿女,都是皇子和公主们,这些都是皇恩浩荡,一般来说肯定是紧着自己家人给…

除了自己的家人之外皇上还可能会为了显示恩宠,把饭菜赏赐给一些自己信赖并且对国家有功的人,也就是那些就是比较高的大臣和皇上喜欢的大臣。

这些人受到皇上赏饭之后,需要感激涕零的叩拜之后,祖宗八代的感激之情来吃下皇上赏的饭,不论它好吃不好吃,你要是敢不吃完,那就是不给皇帝面子。

皇上不在乎你喜不喜欢吃,但是只要赏给你吃了,你如果不吃,那就是在削弱皇权啊,那你就会成为皇上的眼中钉,所以一般臣子这个时候都是泪流满面的吃完。

因为它难吃,而是要表现出来感激涕零的样子

而且你不能坐那吃,坐着吃是皇上的特权,你想和皇上平起平坐不成?

比如说有一天西汉就有个大臣受到皇上恩宠,赏膳,他怎么办呢?

他要跪趴在地上把饭吃完以示恭敬。

除了嫔妃公主皇子和大臣之外,当然就是赏给家中的下人太监宫女们了。

能够在宫廷中浸淫多年的男人,自然也都是玩权术,玩心理比较通透的人。

懂得如何驾驭手下,如何让手下感恩,恩威并施是一个重要的措施,皇上平常高高在上,这已经是非常大的天威了,偶尔赏赐给底下人一顿饭,这就是让他们感激涕零的恩。

恩威并施才能够让底下人对他忠心耿耿,而不会有异心,省得被人加害,虽然皇帝的警卫能力不错,谁知道什么时候就突然蹦出来一个人想杀你,所以身边人一定要好好对待。

所以偶尔赏赐饭食也是皇帝权术中的一个重要部分。

但是到了清朝,对于太监宫女,没有像明朝那么大的权势了,像明朝时期太监是可以操纵国政,赚取很多外快的。

这时候的太监宫女薪水比较低,又没有什么能够捞油水的东西。

很多人竟然会选择把皇帝赏赐下来的饭食送到民间给富豪倒卖,因为是皇上吃过的饭食,以此来谋取暴利。


这件事情肯定属于太监宫女范围之内的潜规则,那肯定不会知道的,就算皇上知道了,轻易也不会为难这些人,本来人家薪水就低,能够自己开源也不错,他们也是要吃饭的,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就算了。


历史好奇怪


皇帝吃的饭菜叫做御膳,那是由御膳房的专业团队打造的最高标准的伙食。皇帝吃的饭菜不仅色香味俱佳,而且还要用高大上的餐具和专业的伺候团队。皇帝的御膳主要是为了欣赏与享受,吃饱只是其中的目的之一。对于皇宫中的御膳,平常人别说有机会品尝了,就是见都没见过。

皇帝的伙食标准怎么样呢?

在清代,皇上吃饭问题,是一件相当大的事情。清朝皇帝每天只吃两顿饭,早上六点至八点之间的用膳被称为早膳,十二点至下午两点之间的用膳被称为晚膳,用膳时间都在两小时以内。除了正餐之外,还有两顿茶点,可吃一些零食小吃。

清朝初期皇帝的御膳,每顿饭有120道菜,通常摆三张大桌。后来因国库紧张而将菜谱减少,120道菜变为64道菜。咸丰皇帝又减去一些菜,变为32道菜。清朝日薄西山,垂帘听政的慈安太后,再将菜减为24道。慈禧独揽大权后,又恢复的百道大菜的规矩,每顿饭要用银200两。

我们看一下清朝皇帝每天的伙食标准,根据清宫记载:每日盘肉22斤,汤肉5斤,猪油1斤,羊2只,鸡5只,鸭3只,青菜共19斤,各种萝卜共60个,葱6斤,玉泉酒4两,甜酱和清酱各3斤,醋2斤。随膳饽饽240个,鲜牛奶100斤,玉泉水12罐、乳油1斤、茶叶75包。能吃完吗?肯定不能。

皇帝都是怎么用膳的呢?

用膳时间一到,前侍卫喊传膳,太监将预备好的膳食从御膳房抬来,并按规定布菜。皇帝在用膳前,待膳太监会先在每道菜上放一块试毒银牌,查看颜色以检验饭菜是否有毒或变质。之后,皇帝若还是不放心,则会叫太监先行品尝,确认无误后再吃。

皇帝吃饭有个规矩,就是每菜不过三匙,通俗的讲就是每道菜不能连吃三口,否则菜要被立即撤下。为什么呢?因为皇上喜欢吃的东西不能让别人知道。用膳期间,皇帝要是眼睛看了哪个菜,太监就会将菜挪到皇上够的着的地方,用羹匙舀进布碟。皇帝吃过三口,你就会听到太监大喊一声:“撤”,菜便被撤走。

皇帝吃不完的饭菜怎么办?

皇帝吃饭基本上是一个人独自享用,如果没有旨意,任何人不得与皇帝共餐。皇太后及妃嫔们,通常在其宫里用膳。只有在过年时的除夕和初一两天,皇帝才与皇后、贵妃们一起吃饭。年夜饭一般摆在乾清宫,皇帝高居宝座前面,下面是妃嫔们的陪宴桌。那么平时每天一百多道菜,皇帝显然吃不完。这些饭菜怎么处理呢?主要有以下途径。

赏赐给妃嫔、皇子及大臣们

皇帝在用膳时,除了太监在场,不远处还会站着一群听赏的人,比如商量事宜的王公大臣及皇子。如果皇帝不想吃,或是心里一时高兴,便会把美食赏赐下去。被赏的人只能在另设的桌子前,站着吃完。估计主要还是吃不完的原因,皇帝赏赐的饭菜,即使你不饿也得吃把它吃完。

还有就是皇帝吃饭期间或者是吃完饭,忽然想起那位妃嫔什么的,就会吩咐太监将饭菜打包赠予妃嫔们。不管是作为王公大臣,还是妃嫔皇子,能得到皇帝赏赐的饭菜,也算是莫大的荣幸,虽然是名义上皇帝的剩饭剩菜。

皇帝大量的剩余饭菜会被倒卖

其实皇帝的赏赐饭菜只是偶尔的现象,并不是每顿都这样。因此,每天便会产生大量的剩饭剩菜,这都是顶级的厨师团队打造的精品,自然不会轻易倒掉。这些剩余饭菜会被御膳房或者太监、宫女通过特殊的途径倒卖出宫。

没有人会担心这些剩饭菜没有销路,要知道这些饭菜可是皇上的御膳,能吃上一口都算是没有白活。这个一本万利的生意很是火爆,清朝时已经变成了一个能养活近万人的成熟的产业链。

这样来处理皇帝的剩饭剩菜,就是资源的再利用,远远要强于浪费掉。从太监、宫女到宫外小贩、酒家,既处理掉了皇帝的剩余饭菜,有得到了实实在在的利益。这些剩余饭菜一般会被按品相归类,品相好的会被餐馆收走,经过处理便会当做御膳卖掉。其余的就被做成大锅饭,熬成粥,便宜出售。

总之,皇帝用完膳,剩余的饭菜绝对不会被倒掉,处理它的途径很多,通常为赏赐和倒卖。我们在惊叹这些饭菜不会浪费的同时,对皇帝用膳菜肴的丰富也是惊诧不已,这也是封建皇权高高在上的一种表现吧!


野史也是史


曾看过清宫饮食档案,宫廷饮食程序繁杂,要求较多,但绝不是大家所想象的宫廷饮食就一定是山珍海味,清早期宫廷不太讲究饮食,食品以满族饮食为主,对比汉族饮食相对粗糙,随着国力的变化,以及受汉族饮食的影响,清代宫廷饮食慢慢地增加了很多汉族饮食的元素。菜肴的制作技艺以及菜品的丰富程度也越来越多。皇帝也和普通人一样,他也大多喜欢家常饮食。


比如史料中记载,慈禧太后喜欢的四大抓、四小吃,都是我们平常老百姓最喜欢的美食。抓炒腰花、抓炒虾仁、抓炒里脊、抓炒鱼片;四小吃:芸豆卷、豌豆黄、肉末烧饼、小窝头。溥仪在其回忆录中也描述了,每天御膳房做了很多很多菜品,但都不是他喜欢吃的,他更喜欢妃子们带过来的厨师做的一些家常菜肴。那么御膳房做了那么多菜肴,吃不完如何处理呢?

一、反复加热,下顿继续端上来

溥仪回忆录中写过,御膳房的厨师欺骗皇帝,并且骗银两的手法就是,每天报了很多食材,也做了不少的菜,端给溥仪,把他最喜欢吃的放在他的面前,而皇帝也都大多吃面前的几道菜肴。以至于放的远处一点的菜肴压根没动,又原封不动地撤回去。下一顿热一下又端上来。

二、当做礼物,赏赐给妃子们以及有功的大臣

很多没有动过的菜肴、筵席,直接赏赐给妃子们,还有的是赏给有功的大臣,这也是宫廷中常用的做法,而接受赏赐的大臣往往感受的是皇恩浩荡,发誓死心塌地地为朝廷效力。很多接受了赏赐的大臣,还不忍心吃掉菜肴,带回家供起,至其坏掉,倒掉。

三、被太监、宫女们吃掉

被皇上吃剩下的那些,有些就被御膳房的太监以及宫女们给吃了。

四、被卖到宫外

别以为剩饭剩菜就不值钱,这可是皇上吃的御膳,就算是坏掉了也有很多人想吃上一口。于是就形成了一个产业链,御膳房的太监会把剩菜卖给宫外的饭店,这也是太监们捞外快的手段之一。

吃对于国人来讲是非常重要的事情,有仪式感,也有很多礼仪、要求在其中,我中华的饮食文化属于优秀文化的一部分,值得我们深入的研究和传统。


灵闻档案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这个问题问的有水平。

以溥仪为例,作为满清的皇帝,还传承祖宗的规矩,每天只吃两顿正餐,称为早膳和晚膳。早膳一般在早上六点至八点半进行,晚膳在十二点至下午两点进行,夏秋两季则提早一个小时。两顿正餐之后,各加一顿小吃,时间不固定,如果皇帝临时想吃什么,就随时传人送上。

他吃饭的时候,菜分为两种。

一种纯属壮声势的,大概有几十道。

这些才都是平时就准备好的,有的一直都在炖着,吃的时候就端上来。

溥仪回忆:一般为主菜八品、小菜四品,外加火锅、粥、汤等,加在一起大约有二十几品。这些菜肴经过种种手续摆上来之后,除了表示排场之外,并无任何用处。它之所以能够在一声传膳令下,迅速被摆在桌子上,是因为御膳房早在半天之前或一天以前就已做好,煨在火上等候着的,谁愿意吃呢?我吃饭的时候,御膳房做的这些菜远远地摆在一边, 不过做个样子而已。

溥仪实际吃的,主要是自己的厨师以及太妃的厨师们,现做的菜,一般也有20多个,每天不同花样:我每餐实际上吃的是太后送的菜肴,太后死后由四位太妃接着送,因为太后或太妃们都有各有的膳房,而且用的都是高级厨师,做的菜肴味美可口,每餐总有二十来样,这是放在我面前的菜。

溥仪的厨师按照今天来看,就是特一级厨师之霸,是全国最顶尖的厨师。至于食材也是因有尽有,每个月开销巨大。御膳房所用鸡、鸭、猪等肉类物品,主要由内务府支出四万两银购买

所以,溥仪每次吃的其实就是二十多个菜。

需要说明的是,皇帝吃饭的时候,如果不是陪着太后,只有他一个人可以坐着,其余哪怕是妃子或者大臣一起吃,也必须站着,这是规矩。

皇帝平时久居深宫,锻炼不足,加上常年锦衣玉食,通常食量很小。

一般来说,二十几道菜只是选几样略碰一下。

根据皇族的规,皇上对同一盘菜最多吃三筷子,多了就是失礼。

对于皇上吃剩的东西,一般有两种处理方法。

第一就是赏赐,赏赐给妃子、孩子、大臣等等。

但是,赏赐的菜绝对不是皇帝自己吃过的,而是没吃过的。

这不是处于卫生考虑,因为为皇帝的捡菜是太监,用的都是公筷,本来就很卫生。

这是处于皇家的严格保密规定。

大部分被害死的皇上,都是中毒。

所以皇帝吃的菜也是保密的,绝对不能让外人知道皇帝喜欢吃什么。

史料这么写:站立在皇帝身后的四名太监便是专门执行家规的,即便是皇帝,也得遵循老祖宗定的规矩。皇帝用眼睛看哪个菜,侍膳太监便将那个菜朝皇帝身边挪近一点,然后用羹匙舀进布碟里。假如皇帝吃后说了句“这个菜不错”或是赞许点头,传膳太监就再替皇帝舀一次,同时将这个菜朝后面退,不能再舀第三次。如果连舀三次连吃三口,那四个太监中为首的一个就会叫一声:“撤”其余太监便将这个菜撤下去,而且此后十天半月就不会再见到这个菜了。宫中把这个规矩称作“传膳不劝膳”。

《膳底档》是专门记录皇帝进膳情况的内廷资料,事无巨细,一点不漏均记录在案,但是皇帝爱吃什么菜则是万万不能记录上档的,皇帝也绝不会说自己喜欢吃什么,或者今天想吃什么。侍膳的太监及宫内人员更不许随便谈论,这可是宫内的一大忌讳,随意谈论或泄露皇帝用膳情况的人,轻者杖责,重者砍头。如果没有皇帝的旨意,包括皇后在内,任何人都不能跟皇帝一起吃饭。


所以一是御厨每天都要换花样,很少将一个菜烧多次。二是皇帝吃过的菜一般不赏赐给别人。

第二就是作为废料处理。

根据规矩,太监宫女是绝对不能吃皇帝剩饭剩菜的。

皇上吃剩的东西,只能作为泔水处理,丢掉或者喂猪。

到了溥仪时期,满清垮台,宫内一切都乱了。

一些太监在处理泔水时,竟然将溥仪的菜偷出去,卖给猎奇的食客,美其名曰御食。

自然,这是违规的,一旦被发现太监也就完了。

说白了,卖这种菜也转不了几个钱,可见太监视财如命的态度。


萨沙


皇上的金銮殿在电视上咱都见过,也真眼瞧过,毕竟它就摆在那里,谁想看谁看,谁想瞧谁瞧。见着了金銮殿咱也不感觉多眼热,大间套着小间,面积也不大,有啥好的?



但是皇上的膳食咱还真没亲眼见过,当今估计见过的也不多。所以,这舌尖上的美味很能勾起我的味蕾和兴趣?到底啥样啊?据说天上飞的,地上跑的,水里游的,皇上那是想吃啥就吃啥啊!

一、清朝的御膳房

1、御膳房位置

清朝掌管宫内备办饮食以及典礼筵宴所用酒席等事务的地方,也就是皇室厨房,叫御膳房。紫禁城内的膳房不少,比如圆明园、颐和园等等御园内均有膳房。而专门为皇上做饭的地方叫养心殿御膳房,又称"大内御膳房",为一独立院落。



在"圆明园"、"颐和园"等御园内的御膳房,称"园庭膳房";在热河、滦河、张三营等行宫的御膳房,称"行在御膳房"。皇帝每次出行时,都带有一个御膳班子,以供其需求。

2、服务人员

仅仅"养心殿"一个御膳房,为皇帝食用服务的人就有几百人之多。据史料记载,"养心殿御膳房"设有:庖长2人,副庖长2人,庖人27人,领班2人,拜唐阿20人,承应长20人,承应人44人,催长2人,领催6人,三旗厨役57人,招募厨役10人,夫役30人,这部分人为"承应膳差人"。

天哪,我都晕了。



3、尝膳

皇上所用的御厨、太监,虽经再三挑选,为了防备在食物中下毒,皇帝经常采取"赏膳"、"尝膳"等办法,在皇帝未吃之前,先赏给后妃一部分,或者让贴身太监先尝尝。自己吃饭时也要用银盘子,象牙筷子检验一下是否有毒。

4、食材

天上神仙府,世上帝王家。皇帝的食用绝非常人可比,从元代帝王起,就专门饮用京西玉泉山之水。到了清代,玉泉山几乎成了御用之水,每天从玉泉山到紫禁城,驮水的马车沿路不绝。



帝后们所食用的大米分黄、白、红数种,有的是远力的贡米,有的是京西稻、南苑稻,还有的取自皇帝的"试验田"。也有专门为皇帝养殖牛羊,供应牛乳、牛羊肉等食品。

山珍海味常从四面八方向皇帝进贡。像东北的"飞龙"、江苏的"糟油"、镇江的"鲥鱼"、河南的"油菜"、浙江的蜜枣都曾经是飞马传送的贡品。



5、菜品

乾隆二十六年二月十一日早膳,上了"冰糖炖燕窝"、"挂炉鸭子"、"肥鸭"、"挂炉肉"等菜19品种,晚膳上了"燕窝清蒸鸭"、"盐煎肉"、"东坡肉"、"肉丝山菜"及赏给后妃的菜点共37品。

慈禧太后吃饭更讲究,厨师每天为之搜罗山珍海味,飞潜动植,精心烹制。每顿正膳所用菜肴至少要摆满三张拼起来的膳桌,菜点常常在百种以上,冷盘、热馐、炉食、小菜应有尽有。



清宫最盛大的宴席是"满汉全席",始于乾隆年间,慈禧时更为奢侈。每逢皇帝的大婚、冬至、春节等重大的节日,常常是御宴大开,隆重异常,王公重臣盛装赴宴。据说,有时要上134道热菜,48道冷盘,还有各式点心。

到清末,菜肴最多达200余款。开宴时,仪仗排列,鼓乐齐鸣,十分隆重。



6、就餐时间:

据清宫档案研究记载,清代皇帝在宫中的日常生活是很有规律的,一般的情况是:1.上午7:00——9:30早膳;2,上午11:00——下午2:30午休、晚膳, 3下午5:00—9:00晚点或酒膳。



清代乾隆皇帝的年夜饭,饭菜最丰盛,菜点120多品,大宴桌上的菜点由外到里分成八路,有各式荤素甜咸点心,有冷膳,有热膳,共63品。

二、皇上吃剩的饭怎么处理

皇上的命金贵,再好吃的饭菜也不能超过三口。如果让人知道了皇上的喜好,那还了得?所以很多菜皇上只是蜻蜓点水般吃一口,那么好了,剩余的饭菜怎么办?



1、赏给皇帝身边的人

妃子、皇子、大臣、宫女、太监,都有可能吃到皇帝赏赐的饭菜。到底赏赐给谁,就看皇上的心情了。受到赏赐的人大多感激涕零,是莫大的荣幸。这也是皇上拉拢人心的一种方式方法,让身边的人对他更加感恩戴德,更加忠诚。

2、被倒卖出去

太监们胆子还是很大的,偷偷把部分剩菜剩饭倒卖到宫外,把饭菜分三六九等卖给级别不同的饭馆,谋求暴利。而外面的饭馆也是作为自己炫耀的资本,大肆炫耀,吸引老百姓的眼球。



3、重新利用

皇上没有动筷子的菜,那么就在下一餐时再端上,充当一下数量,反正皇上也不爱吃。

4、喂小动物

实在没有利用价值的饭菜就拿去喂小动物,毕竟小动物也要吃东西。

当皇上,天天山珍海味,估计也会吃腻。如果像电视剧中演的那样,去老百姓家里吃一顿窝头,外加玉米面粥,估计也会吃出滋味来。


历史漫谈君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众所周知,古代的皇帝是为天下至尊,为了保证自己的威仪,皇帝在各个方面都制订了严格的规定,比如在吃方面,清朝皇帝一餐将近百菜,这哪里吃得完?

那么皇帝吃剩下的饭怎么处理呢?当然不是倒掉了

古代封建迷信极重,古人以为皇帝乃天子,有龙气,皇帝吃过的饭自然也是不一般。

依据宫殿饮食礼仪,皇帝进膳结束后,会将膳桌上吃剩的菜肴、饽饽、点心等赐给后妃皇子们,后妃和皇子如果还吃不完就会再赏赐给宫女和太监们。 皇帝在心情好的时候,还会赏赐大臣们陪吃,总之皇帝的剩饭居然会成为拉拢人心的一种手段,这也侧面说明了皇权的可怕。

以上就是小编得看法,如有出入还请斧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