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敬瑭为什么宁愿背负千古骂名,也要割让幽云十六州?

在河南省洛阳市宜阳县盐镇乡石陵村西,有一座直径和高各约10多米、坐北朝南的覆斗形墓冢,这就是在历史充满争议的后晋开国皇帝

晋高祖石敬瑭的陵寝。陵寝的官方名称为:后晋显陵。因石敬瑭姓“石”,当地人故称之谓:石陵,而陵寝所在村落故得名:石陵村。

石敬瑭为什么宁愿背负千古骂名,也要割让幽云十六州?

后晋显陵

显陵墓前,有一方残碑,是清雍正二年(公元1724年)所立,碑上还依稀可辨“晋高祖之陵墓”等几个字。墓前原立有9对石像生,现多沉埋于地下,其神路已早已不见了踪迹。虽然如此不堪,倒也在2013年被国务院列入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石敬瑭为什么宁愿背负千古骂名,也要割让幽云十六州?

后晋显陵

作为帝制时代的最高统治者,皇帝的龙椅因其拥有极其巨大的、无与伦比的好处,诱惑着一代又一代豪杰枭雄拼死相争。有父子相惨的,比如:西夏景宗李元昊被其子李宁令哥所弑,匈奴王头曼单于被其子冒顿单于所弑;有兄弟相惨的,比如: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诛灭太子李建成,赵光义“烛影斧声”诛灭赵匡胤;也有叔侄相惨的,比如:朱棣“靖难之役”灭了朱允炆;也有权臣发动政变夺权的,比如: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灭了后周。

今天,我们要说的石敬瑭为了能当上皇帝,心甘情愿拜比他小11岁的契丹国皇帝耶律德光为义父,成为了中国著名的“儿皇帝”而留下了千古骂名。

石敬瑭为什么宁愿背负千古骂名,也要割让幽云十六州?

晋高祖石敬瑭

石敬瑭祖上来自西域石国(今中亚的乌兹别克斯坦共和国首都塔什干市),什么时候搬到了中原史书没有明确的记载。据《旧五代史》记载:“本卫大夫碏、汉丞相奋之后”,说他是春秋时期卫国大夫石碏(因大义灭亲而闻名春秋),汉景帝时丞相石奋的后代。而《新五代史》却记载:“其姓石氏,不知其得姓之始也”,意思就是说石敬瑭他的这个“石姓”不知道从哪里来的。

石敬瑭从小就沉默寡言,喜欢读兵法书,而且非常崇拜战国时期赵国名将李牧和汉朝名将周亚夫,因此,得到了代州(今山西忻州代县)刺史李嗣源的器重,将招其为婿,视他为自己的心腹之将。石敬瑭跟随李嗣源南征北战,立过不少的战功,还数次在危难之时搭救其岳父李嗣源和后唐皇帝李存勖

石敬瑭为什么宁愿背负千古骂名,也要割让幽云十六州?

李嗣源像

公元916年,梁朝大将刘鄩(xún)攻打山东清平。李存勖带兵驰援,没等列完阵势,就被刘鄩所包围。危难时刻,石敬瑭仅率十几个骑兵杀入敌阵,将李存勖救出重围,李存勖高兴得连拍他肩膀说:“将门出大将,这话真不假。” (《旧五代史》:将门出将,言不谬尔)。当场赐给他许多金银财物,按照胡人最高礼仪还亲手喂他吃酥饼,石敬瑭由此声名大噪。

石敬瑭为什么宁愿背负千古骂名,也要割让幽云十六州?

李存勖

公元926年,后唐庄宗李存勖晚年因骄奢淫逸,戕害黎民。激起魏州士兵叛乱,朝廷派李嗣源率军前往平叛。然而意想不到的是,当李嗣源率军走到半路时,自己的军队也发生兵变了,众军士纷纷请求李嗣源在河北称帝。李嗣源想找机会脱离叛军,自己一人回朝,向庄宗李存勖说明情况。石敬瑭听说后,赶忙对他说:“岂有军变于外,上将独无事者乎?”(《新五代史》)。意思就是说:你领着军队在外,军队出现哗变,难道你一点责任没有吗?石敬瑭提醒李嗣源,如果此时前去庄宗李存勖处说明情况,又怎么能得到皇帝的信任,皇帝一旦猜忌你,恐怕离死就不远了。

李嗣源这才醒悟过来,既然回朝无望,不如顺应军士一同造反,自立为王。李嗣源命石敬瑭率五百骑兵直捣大梁,城破后庄宗被射死在乱军中,李嗣源进入洛阳称帝,是为后唐明宗,晋升石敬瑭为邀武军节度使,后封开国公,自此掌握了后唐军政大权。

李嗣源即位时,由于长子李从璟已被元行钦杀害,封次子李从荣秦王

,但是一直没封为太子,李从荣心怀怨恨。

公元933年,李嗣源病重,李从荣前来探视。他见李嗣源已不能抬头,出宫时又听到有宫女哭泣,以为李嗣源已死,回府以后,遂起兵谋反,结果事败被杀。李嗣源病中闻变,受惊崩逝。

李嗣源死后,其三子李从厚被召回洛阳,在李嗣源的灵柩前即皇帝位。

石敬瑭为什么宁愿背负千古骂名,也要割让幽云十六州?

李从珂

公元934年,李从珂在洛阳继皇帝位,是为后唐末帝。登基后不久,李从珂便把闵帝李从厚给杀了。李从珂自登上皇帝的那一天,就对石敬瑭不放心,总是怀疑他要谋权篡位,有心杀了他。而当时在幽州手握重兵的赵延寿跟石敬瑭一样,同为李嗣源女婿,李从珂害怕这个时候杀了石敬瑭,令赵延寿兔死狐悲,趁机作乱。而石敬瑭也看出来了李从珂的心思,坐卧不安,他担心如此被李从珂猜忌,终有一日,必然会死于李从珂之手。时间一长,就生了一场大病,面黄肌瘦,没了人样。石敬瑭的妻子,也就是李嗣源女儿,她向母亲曹太后求情。曹太后心疼女儿,便向李从珂开口,请他放石敬瑭回去。李从珂看石敬瑭一副病殃殃的样子,估计也活不了多久了,于是就答应了。石敬瑭这才得以战战兢兢返回自己的河东老巢。

李从珂放走石敬瑭之后就后悔了,并决定将石敬瑭从河东调走。石敬瑭当然不从,李从珂听闻石敬瑭抗命,于天显十年(公元935年),指挥军队向石敬瑭发起了猛烈的攻击,势单力薄的石敬瑭向契丹皇帝耶律德光请求借兵,答应事成之后,割让幽云十六州给契丹,并向契丹称臣称子。

石敬瑭为什么宁愿背负千古骂名,也要割让幽云十六州?

幽云十六州

幽云十六州大抵包括今天的河北,山西北部和北京,天津等地,自古以来是中原王朝阻挡北方游牧民族南侵的主要屏障。幽云十六州是:幽州(今北京市)、蓟州(今天津蓟县)、瀛州(今河北河间)、莫州(今河北任丘)、涿州(今河北涿县)、檀州(今北京密云)、顺州(今北京顺义)、新州(今河北涿鹿)、妫州(原属北京怀来,今已被官厅水库所淹)、儒州(今北京延庆)、武州(今河北宣化)、蔚州(今山西灵丘)、云州(今山西大同)、应州(今山西应县)、寰州(今山西朔县东马邑镇)、朔州(今山西朔县)。

石敬瑭为什么宁愿背负千古骂名,也要割让幽云十六州?

耶律德光

而此时的契丹皇帝耶律德光,是在其母亲述律平的强烈干涉之下,让耶律阿保机生前就册封的太子耶律倍失去了皇位后,才登上了皇帝的宝座。他急需立下不朽的功勋来回应反对他登基的契丹贵族和朝臣,来证明他皇位的合法性。

耶律阿保机在世的时候,就已经统一了北方草原各部落,并灭了东部的渤海国。想再扩大领域只能南下入侵中原。正愁出师无名,南下入侵中原的耶律德光,这下好了,正瞌睡呢,石敬瑭送来了枕头。耶律德光和石敬瑭一拍而合,亲帅5万精兵南下雁门关,在太原附近痛击后唐李从珂大军,后唐大军溃败。

与后唐李从珂撕破脸面的石敬瑭正式称帝,国号为晋,史称后晋,并定都开封;而耶律德光,根据战前协议,从石敬瑭手中轻而易举的控制了防御中原的所有战略关隘。

石敬瑭为什么宁愿背负千古骂名,也要割让幽云十六州?

这一年是公元936年,石敬瑭45岁,耶律德光34岁,为向契丹表示忠心,石敬瑭对耶律德光称臣,并管耶律德光叫爸爸,“儿子”比“老子”整整大了11岁。

石敬瑭之所以被后人所谴责,主要是他割让了幽云十六州,不仅使中原失去大片领土,而且使契丹轻易占领了长城一带的显要地区,此后,契丹便可以长驱直入直到黄河流域,中间没有了抵抗的天然屏障,为中原人民带来了无穷的灾难。

石敬瑭死后,后唐原本准备将其安葬在开封一带,为免京城百姓指桑骂槐,最后决定把他葬在远离汴京的洛阳郊外,即今天的河南省洛阳市宜阳县盐镇乡石陵村西。

石敬瑭为什么宁愿背负千古骂名,也要割让幽云十六州?

后晋显陵

由于石敬瑭的名声实在太差,如今巨大的墓冢之上芳草萋萋,看不出一丝有人供奉的痕迹。据《宜阳县志》记载,在显陵东原有一座“邱灵寺”,是当初石敬瑭死后,寝陵还未完工,其灵辇停放之处。石敬瑭安葬以后,邱灵寺成为了护陵员的住所。1965年尚存巨碑一块,是宋景德年间所立,现已不复存在。

如今,这座帝王陵墓已显得破败不堪,没有丝毫皇陵气质,而石敬瑭的是非功过,留于后人评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