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十二时辰》里的“郭利仕”原型是谁,为什么看起来像个太监,却又被称呼为将军?

豆瓣小七说


“荣耀历史”用心为你解答历史


《长安十二个时辰》中郭利仕的原型就是唐玄宗时期著名的宦官高力士,那么很多人就会存在疑问,因为《长安十二个时辰》中郭利仕的形象与我们印象当中的挑拨离间的高力士很不一样,而且一个宦官怎么会做大将军,所以今天就阐述下:

1、高力士的一生

2、唐朝为什么会出现宦官出任大将军的情况。

高力士的一生

高力士一生可以分为3个时期,分别是前李隆基时期,受宠李隆基时期,李隆基失势时期。

1、前李隆基时期

高力士出生官宦世家,祖父和父亲都做到了刺史的高位,但是飞来横祸,在高力士11岁的时候,他父亲牵扯到了岭南流人谋反案中,最后全家被抄没,作为犯官之后的高力士也被送入宫中做了一个小太监。(原名叫冯元一,入宫之后改名高力士)

小小年纪的高力士长相秀美,被武则天一眼看中,于是侍奉左右,可能是还没适应新身份,所以惹恼了武则天,被贬出宫,随后被高延福收为义子,一年后回到宫中。

2、受宠李隆基时期

李隆基还是藩王的时候高力士就跟随身边,他经历了李隆基从藩王走向皇帝的一系惊心动魄的政变。

唐隆政变中,跟随李隆基和太平公主等人平定韦后、安乐公主之乱,一起把唐睿宗李旦推上皇位。李隆基被立为太子后,高力士竟然成了太子太保,每天随侍左右,成为李隆基心腹中的心腹。

李隆基登基后,太平公主阴谋夺权,甚至传出想要毒杀李隆基,于是李隆基每天的饮食高力士全部要亲自尝一遍,从不假借他人之手,这一点李隆基看在眼里记在心里。

不久李隆基发动先天政变,诛杀太平公主,高力士也协助清楚太平公主党羽有功,被授予右监门卫将军(最高做到了骠骑大将军),执掌内侍省事务,也就是李隆基的大管家。

开元盛世,执掌内侍省的高力士权倾朝野,按照李隆基的吩咐,大小奏折需要先呈给高力士,他看过觉得事情比较大的呈报给李隆基,小事高力士自己决断,高力士成为实际上的宰辅。

朝堂上,想要获得高升的人先要巴结高力士,只有高力士在李隆基面前美言之后才有机会,甚至大唐宰相在高力士面前也要低声下气。

然而如日中天的高力士并不像我们想象的权奸那样目中无人,飞扬跋扈,反而更像一位谦谦君子,对内赡养义父高延福等,还找到自己生母,每天尽孝,对外也是小心谨慎,虽有外臣依附,但从不结党弄权,所以包括李隆基在内朝堂上下对其颇为认可。

至于我们看到的李白醉酒让高力士脱靴,高力士搬弄是非导致李白被贬出宫等等都是野史演义,在正史中并未有相关记载。

3、李隆基失势时期

安史之乱后,李隆基外逃,又经历了马嵬坡兵变,太子李亨在灵武称帝,李隆基被迫成为了太上皇,失去了所有的一切。

所谓患难见真情,李隆基失势之后,还留在他身边用心侍奉的就是三个人,李隆基的妹妹玉真公主,禁卫军统领陈玄礼,另外一个就是高力士。

回到长安后的李隆基被软禁在兴庆宫,后来李辅国矫诏将李隆基迁往太极宫,在路上专门安排一队士兵围住李隆基的车马,欲行不轨之事,此时的高力士横刀立马,挡在李隆基身前,喝退众军,保证李隆基平安到达太极宫。

晚年的李隆基是凄凉的,玉真公主被迫出家,陈玄礼也被贬,只有高力士能和他说说话,但是李辅国等始终不放心李隆基,害怕他有一天会突然雄起,所以希望李隆基尽快驾崩,于是他把李隆基身边唯一的高力士贬出京城。

2年后高力士遇到大赦得以返回长安,本想继续侍奉李隆基,却得知李隆基已经驾崩,高力士嚎啕大哭,最后吐血而亡。唐代宗感念这段君臣之情,追赠高力士为扬州大都督,让其陪葬泰陵,继续侍奉李隆基。

正因为这段君臣之谊,高力士被称为“千古贤宦第一人”!

唐朝为什么会出现宦官任大将军的情况

唐朝建立之初,对宦官干政还是有防范的,比如说唐太宗就规定,内侍省(就是负责皇宫内事务)宦官最高品阶不得超过四品,也不得参与政事,只负责传递信息。

到了唐玄宗时期,宦官势力出现大幅增长,究其原因有两点:

1、从神龙政变武则天退位,到唐隆政变诛杀韦后,再到先天政变诛杀太平公主,李隆基都是见证人和参与者,这些政变背后都有外朝的影子,韦后、太平公主也是积攒了大量外朝势力与李隆基作对,这让李隆基对外朝产生了较大的防范心理,与自己最亲近的心腹宦官成了他制约外朝最好的手段。

2、开元盛世让李隆基飘飘然,他自信能掌控一切,所以他放开了一切,导致唐朝灭亡的两个主要原因藩镇割据和宦官干政都是从唐玄宗开始的。

唐玄宗时期,宦官开始突破李世民定下的四品界限,出现了三品宦官,而且可以参与朝政,大宦官还会被授予大将军(实际并未掌军权),另外还会被封为国公(高力士被封为齐国公)。

安史之乱爆发后,李隆基也开始对节度使不信任,于是他开始安排宦官到各地节度使任行军司马,作为朝廷对节度使的监督(李辅国最开始就是节度使监军),另外长安的禁军也开始交给宦官管理(著名的有大宦官鱼朝恩、程元镇等),宦官开始掌握军权,这是宦官势力崛起的标志。

安史之乱后,唐代宗感觉到了宦官势力的巨大影响,他下旨斩杀了鱼朝恩,并且规定宦官不得再统领军队。

他儿子唐德宗登基后,发生了“泾原兵变”,起因竟然是泾原节度使5000兵马受朝廷诏令前去救援襄城,经过长安的时候没有得到赏赐心生不满,从而哗变,更可笑的是这5000人竟然占领了长安,唐德宗被迫出逃。

唐德宗很想问自己:“朕的禁军呢?十数万禁军竟然让5000人占领了长安城!”再看看护送自己出逃的宦官,

唐德宗感叹还是宦官可靠!于是宦官重新掌管禁军,并且扩充禁军,最终宦官掌握的禁军达到15万。自此唐朝的权势形成了皇帝、节度使、宦官三股强大的势力,其中皇帝最弱小,甚至出现了宦官决定皇帝废立的情况,最后为了剿灭宦官势力,朱温领兵入长安,并且最终控制皇帝,逼其禅位,唐朝灭亡。


综合来看,郭利仕的原型高力士因为唐朝特殊的政治情况,以宦官身份出任骠骑大将军,但是并不实际掌权,高力士本人也非大奸大恶之徒,所以在他身上并没有出现宦官之祸,但是安史之乱后,为了制约节度使,宦官势力大幅增长,甚至凌于皇权之上,最终导致唐朝灭亡。


荣耀历史


应该是号称“千古贤宦第一人”的高力士,他曾任骠骑大将军。


这个宦官出身不一般


首先要说一点,高力士并不是他的真名,他本姓冯名元一。冯元一出身并不贫寒,相反,他的曾祖冯盎曾为上柱国、高州总管,封吴国公,不久改封越国公、耿国公;去世后,追赠左骁卫大将军、荆州都督。他的父亲冯君衡为高州的参军,虽然官位不高,但是负责军事要务,实权还是相当可观的。

然而,虽然出身名门,身世显赫,但厄运还是到来了。冯盎病逝后,冯家开始衰落。公元693年(武则天长寿二年),监察御史王国俊诬告南岭流人(被流放的犯人)造反,冯君衡受到牵连,被处死,那年冯元一仅仅10岁。圣历元年(698年)被岭南讨击使李千里进奉入宫,由高延福收为养子,遂改名高力士。


这个宦官有能力有功勋


景龙年间,李隆基在藩国,高力士倾心侍奉,获得李隆基恩宠相待。到唐隆年间(710年)因平定韦后之乱有功,晋封为太子太保,李隆基便表奏力士进入太子官署内坊,每日侍奉左右,被提拔为朝散大夫、内给事。李隆基即位后,高力士参与诛杀萧至忠、岑羲等人有功,破格授官银青光禄大夫,任内侍同正员。开元初年,兼任右监门卫将军,执掌内侍省事务。天宝初年,加官冠军大将军、右监门卫大将军,晋爵号渤海郡公。天宝七载(748年),加官骠骑大将军。


这个宦官忠心耿耿被人赞


公元755年,安禄山发动了“安史之乱”。眼见都城不保,高力士保护着李隆基逃往成都。两人此时亦都是白头翁,但高力士一路上仍然尽心尽力保护在李隆基身侧。次年,待战事平定后,李隆基在高力士的陪伴下,又回到了长安。后来新皇帝把李隆基的居所改到更加偏僻的太极宫,命李辅国负责此事。李辅国带了五百持刀骑兵,前往迎接李隆基,非常无礼。高力士十分着恼,呵斥李辅国,命他不得对太上皇无礼。又代李隆基向五百士兵问好,尽管李辅国骂他“不解事”,还杀了他两名侍从,但邪不压正,再加上李隆基余威犹存,那些士兵胆怯,最终纷纷下马给李隆基请安。李隆基这才化险为夷,好歹算平安地迁居到了太极宫。

不过,高力士却因此得罪了李辅国,再加上李亨也不愿意让高力士常在李隆基左右,所以李辅国的诬告来得很及时。不久,高力士不仅被削去所有职务,还被流放于巫州。临行前,高力士请求再见李隆基一面,未准,只得抱憾上路。

公元762年,李亨大赦天下,高力士这才得以回京,然而他在走到朗州时,听说李隆基已去世的消息后,不禁“北望号恸,呕血而卒”。高力士一生都对李隆基忠心不二,李隆基去世后,他亦不愿苟活。明人李贽赞他为“高力士真忠臣也!”


徜徉于历史长河


其实郭利仕的历史原型就是唐朝著名宦官高力士,相信不少观众早已看出来了。不过郭利仕的官位却是骠骑大将军,为什么宦官能成为将军呢?实际上还是因为郭利仕在当时深受唐玄宗的宠信,唐玄宗才将他累官至骠骑大将军,而郭利仕也对唐玄宗十分忠心。在《长安十二时辰》中,郭利仕应该是中立的立场,不会对李必太过为难。李必在朝廷的主要对手还是林九郎。

郭利仕历史原型介绍

长安十二时辰这部剧的服化道确实很好,完美而艺术的再现盛唐盛世。不过也有人说这部剧无非是把以前花在高颜值演员身上的钱花到了美丽的道具上。流量+戏骨+服化道,但是这部剧的剧情还是要多加进步一下。而很多人想知道剧中郭利仕的原型是谁呢?

《长安十二时辰》中许多人物都是在真实历史上有迹可循的,只不过为了规避历史,所以电视剧中使用了一些历史人物名字的谐音,比如剧中的郭利仕,对应的正是历史上的高力士。

郭利仕作为当朝圣人身边最倚重的红人,他曾口传圣谕给李必,并且还用自己的方式,为李必解读了隐藏在这份口谕之外的更深层次的用意。

剧中的郭利仕,也是个玲珑通透之人,他在剧中有双层身份,一面是皇帝身边的宦官,一面则是位高权重的骠骑大将军。也许有人会好奇,郭利仕一个小小的宦官,又是如何当上骠骑大将军的?这其实跟历史上高力士的真实经历,并无出入。

因为历史上高力士就曾经官至骠骑大将军,获封齐国公,是皇帝身边的红人。高力士很小的时候就入宫,被高延福收为养子。从小就在皇宫中耳濡目染成长起来的他,聪明伶俐,很懂得察言观色。武则天欣赏他,唐玄宗也宠信他。高力士因为曾经帮助唐玄宗,平定韦后之乱,所以后来唐玄宗封他为骠骑将军,也是念在他对自己忠心耿耿的份上。高力士一生为唐玄宗鞍前马后,绝无二心,唐玄宗驾崩后没多久,高力士也死了,死后入泰陵,为唐玄宗陪葬。

郭利仕为什么能当将军?

电视剧《长安十二时辰》里很多历史人物的名字都修改了,比如“李泌”改成了“李必”,“贺知章”改成了“何执正“,“岑参”改成了“程参”等等。

剧中有一个郭利仕将军,很多人以为是郭子仪,但是他其实是“高力士”,有人就奇怪了,高力士不是宦官吗,怎么变成了将军呢?

当时唐玄宗宠信宦官,很多有功勋的宦官都封有官职,高力士更是功勋卓著,他曾经先后被封为银青光禄大夫、右监门卫将军、冠军大将军、骠骑大将军,不止如此,高力士还有爵位,最高爵至齐国公,实在是一个了不起的人物,怪不得人称“千古贤宦第一人”呢。


影视哨所


在《长安十二时辰》中,有许多在历史上真实存在的人物,这些人虽然并没有指名道姓,但是用了一些历史人物名字的谐音,比如《长安十二时辰》中的郭利仕,官职骠骑大将军,是唐皇身边的红人,他的历史人物原型可以说是家户喻晓的高力士,出现在很多影视剧和戏剧中的人物。

高力士作为唐玄宗身边的得力帮手,对唐玄宗忠心耿耿,助唐玄宗平定韦皇后和太平公主之乱,深得唐玄宗宠信,累官至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封齐国公。

历史上的高力士年幼入宫,因岭南流人谋反案年幼被阉割,进奉入宫,被宫中宦官高延福收为养子,从小聪慧机敏,受武则天赏识。后倾心侍奉李隆基,获得李隆基的恩宠相待。李隆基继位后,他在宫中的地位如日中天,权倾朝野,朝中的文武百官,在他面前,也莫不敬畏三分。李林浦、李适之、杨国忠、安禄山、高仙芝皆因依附输诚而获得将相高位。


不过,在高力士的辉煌人生,在唐玄宗退位后落下了帷幕,在高力士侍从李隆基登长庆楼,被李辅国设计陷害被贬,流放黔中道。后遇大赦回归,才得知李隆基已经驾崩,高力士内网号啕痛哭,吐血而亡。


没有跨不过沟


看《长安十二时辰》这部剧里郭利仕的服装,再看剧里郭利仕一直跟在圣人也就是唐玄宗身边的介绍(郭子仪一直在军中,很少在长安),我们知道,郭利仕确实是一个太监。

所以,《长安十二时辰》里“郭利仕”的原型是高力士。

唐朝的太监当官乃至权倾朝野,正是从高力士开始的。

这要从高力士的功劳说起。

在李隆基还没有登基的时候,高力士就帮助李隆基平定过“韦后之乱”,先天二年(公元713年),太平公主谋反,高力士参与诛杀萧至忠、岑羲等人有功,被破格授予银青光禄大夫的散官(从三品),任内侍省同正员;

此后,高力士虽然再没有这样的功劳,但是唐玄宗信任他,所以,他的官职也一直在升。

开元初年,兼任右监门卫将军;

天宝初年,加官冠军大将军(正三品)、右监门卫大将军,晋爵渤海郡公;

天宝七载,加官骠骑大将军(从一品);

天宝十四载,李隆基设立内侍省,有两名内侍监(正三品),高力士就是其中之一,李隆基逃亡蜀地,高力士晋爵为齐国公。

《长安十二时辰》讲的是天宝三载的事,所以,这个时候“郭利仕”应该还是冠军大将军,剧里称呼他是将军,一点都没有错。

《旧唐书·列传第一百三十四》里记载:“帝或不名而呼将军”,意思是唐玄宗都不称呼高力士的名字,而是称呼为将军。

再说“高力士是个调拨是非的太监”,估计是有人崇拜李白,而给高力士抹黑。

其实历史上的高力士还真是一个敢于直谏的忠臣。

举三个例子:

第一:《新唐书·列传四十九》就记载过一件高力士协调唐玄宗和姚崇的事情。

姚崇向唐玄宗提出要提拔的官员,唐玄宗不理会,姚崇恐惧,再三陈述,唐玄宗还是不理会,高力士就向唐玄宗直谏:“姚崇三番五次进言,陛下不表态,这不是虚心的态度啊”,玄宗答:“作用官员这种小事,姚崇直接做主就好了,不用来烦劳我”,高力士将话转给姚崇,姚崇这才放心,自此大胆提拔贤能的官员,罢免不称职的官员,官场吏治焕然一新。

第二:《新唐书·张说传》里记载过高力士救过张说的故事。

张说被李林甫诬陷,高力士去看张说,回来对唐玄宗说:“张说往日一向忠心,且与国有功”,于是唐玄宗只是罢免了张说的中书令官职,而没有杀他。

第三:《资治通鉴·唐纪·唐纪三十三》里记载过高力士还揭发过杨国忠的故事。

天宝十三载,杨国忠发兵征讨南诏,全军覆没,杨国忠不仅对唐玄宗隐瞒真相,还谎称仗打胜了,文武百官都不敢说话,只有高力士对唐玄宗说:“臣闻云南数丧师,又边将拥兵太盛,陛下将何以制之!臣恐一旦祸发,不可复救,何谓无忧也”,不止点明了杨国忠的败绩,还暗示边将拥兵太盛,安禄山有可能谋反。

而大家对高力士的印象不好,说高力士调拨是非大都是因为“力士脱靴”,但是据史学家们考据,“力士脱靴”这个故事本身就疑点重重。

首先,早期讲到“力士脱靴”的《旧唐书·李白传》里记载:“李白尝沉醉殿上,引足令高力士脱靴,由是斥去”,大家要明白,平常高力士只服侍唐玄宗的,李白让高力士服侍他,是把自己比作唐玄宗了么?

这真是不作死就不会死的节奏啊,好,就算高力士不是服侍唐玄宗的、有权有势的太监,就算高力士是一个普通人,李白这么对他也是一个非常侮辱人的举动,被斥责也是很正常的吧。

而且,这里面并没有是点明是高力士调拨是非啊。

其次,后来讲到“力士脱靴”的《新唐书·李白传》里记载:“李白尝侍帝,醉,使高力士脱靴,力士素贵,耻之,擿其诗以激杨贵妃,帝欲官白,妃辄沮止”,这里点明了是高力士向杨贵妃告状,唐玄宗每次想给李白封官,都被杨贵妃都劝阻了,可问题是,李白在天宝三载就离开了长安,而杨贵妃却是天宝四载被册立的,很明显这里的逻辑是有问题的。

还有,李白在唐玄宗身边呆了那么久,我们只看到了他的狂放不羁、恃才傲物,没有看到他政治家的胸襟、心机,甚至也没有看到他真正务实的治国方略,也就是说,李白是个伟大的诗人没错,但不代表他是个能臣。

而高力士呢?

对于文学,高力士肯定没有李白那样的贡献,但是对于唐玄宗时期的中国,高力士的功劳可比李白大多了。

唉,因为李白,高力士被冤枉了这么多年,真是要多惨就有多惨。

本文由“影视小七说”原创,喜欢这篇文章的朋友们请点赞、分享,更多的影视剧角色分析,请继续关注我们哦~

大家觉得呢?


影视小七说


实话实说,这部电视剧本人没有看过!但是从“郭利仕”这个名字不难看出,他的原型就是唐玄宗李隆基的近侍——高力士。那么,为什么“郭利仕”一个宦官却能被称为将军呢?本人没看过这部电视剧,对于“郭利仕”不便评价,但高力士虽然是宦官出身,确是名副其实的真将军!倒不是说高力士曾经带兵上过战场,而是他的确担任过将军职务。



唐朝和后来的清朝不同,并没有明确宦官不得干政的说法,更加没有宦官不能封爵、不能担任官职的规定。因此,唐朝的宦官封爵、甚至封王者并不鲜见,担任官职者就更加不在少数了。换言之,唐朝的宦官是可以登堂入室的,并不只是内廷的下人!而这也正是晚唐宦官势力猖獗、甚至废立和弑杀皇帝的原因所在,他们不仅可以封王、封侯,还可以掌握兵权!



初唐时期,因为皇帝的刻意限制,宦官势力尚十分弱小,不仅无法废立、弑杀皇帝,干政的可能性也并不大。但是,高力士打开了“潘多拉盒子”,把唐王朝带上了一条不归路!高力士,本名冯元一,是一位妥妥的“官二代”,他的父亲冯君衡曾经担任过刺史一级的高官。只可惜,在冯元一还很小的时候,他的父亲冯君衡卷入了“岭南流人谋反案”,年幼的冯元一也惨遭阉割,被送入宫廷充当宦官。后来因为被另一宦官高延福收为养子,冯元一改为了高姓,更名高力士。



在宫廷供职一段时间后,高力士被安排去了时任临淄王的唐玄宗李隆基藩邸伺候唐玄宗。而这次职务调动也彻底改写了高力士的人生。因为善于揣摩主子的心意,高力士很快便得到了潜邸时期唐玄宗的信任。在平定“韦后-安乐公主之乱”后,高力士随唐玄宗再次进入了京师长安。在唐玄宗即位之后,高力士也跟着水涨船高,凭借参与平乱之功被破格授予了银青光禄大夫,任内侍省同正员。开元初年又升任右监门卫将军,掌管内侍省,成为了“太监总管”!而“将军”这个称呼就源自于“右监门卫将军”。



随着高力士的得宠,冯氏家族、高氏家族也跟着“一人得道、鸡犬升天”,不仅高力士的亲生父母被追赠了官职、命妇,就连高力士的宦官养父高延福夫妻也获得了朝廷的恩养!啊?宦官还有妻?没错!唐朝是不禁止宦官娶妻的,不仅高延福有妻,高力士自己也娶了,娶的还是一位官员的女儿,这位官员就是吕玄晤,凭着高力士的关系,他这位挂名岳父也一步步被提拔为了少卿、刺史……



天宝初年,高力士又再次被唐玄宗加官进爵,升任冠军大将军、右监门卫大将军,并且被授予了渤海郡公的世袭爵位!一时间,高力士权倾朝野。“安史之乱”爆发后,高力士跟随唐玄宗入蜀,又因护驾之功晋爵齐国公。只可惜,好景不长,不久后唐肃宗李亨在灵武登基称帝,遥尊唐玄宗为太上皇。自此,高力士失去了靠山。在隋唐玄宗返回长安之后,唐肃宗为“表彰”高力士护驾之功,象征性地封了他一个开府仪同三司的虚位,但因为唐玄宗的失势,高力士也成了无人问津的“老奴”。



后来,高力士为维护唐玄宗最后的一点皇帝尊严而开罪了新任“权宦”李辅国,被李辅国设计陷害,流放黔中。宝应元年,逢朝廷大赦天下,高力士也被赦免,回归长安。在途中,年迈的高力士听闻唐玄宗已经驾崩,嚎啕大哭、吐血身亡!唐代宗李豫为表彰高力士对唐玄宗的忠心,追赠其扬州大都督,并赐其陪葬唐玄宗泰陵。



所以说,高力士被称为“将军”并没有错,他不仅担任过将军,还担任过大将军!虽然这个将军并不是带兵征战沙场的将军,却也是如假包换的真将军。不仅如此,高力士还是唐王朝的世袭公爵——齐国公,而且死后还被追赠了扬州大都督。回头看看唐王朝的开国元勋程知节、尉迟敬德这些元戎宿将,也不过就是生前封国公、死后追赠大都督、陪葬唐太宗昭陵而已……高力士这辈子,值了!


农民工歪说历史


郭利仕原型是高力士,因为《长安十二时辰》是以玄宗时期的历史背景改编而来的,因此郭利仕在小说中的形象也与历史中的高力士的性格有些相像。小编最初了解高力士是来自与李白,李白曾受贵妃敬酒(杨贵妃),力士脱靴(高力士)的待遇。此处力士便是高力士,下面就讲讲高力士。

力士“不简单”

他幼年入宫,由高延福收为养子,遂改名高力士,受到武则天的赏识。唐玄宗统治期间,其地位达到顶点。由于曾助玄宗平定韦皇后和太平公主之乱,故深得玄宗宠信,累官至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封齐国公。一生忠心耿耿,与唐玄宗不离不弃,被誉为“千古贤宦第一人”。宝应元年(762年)三月,得知李隆基驾崩,吐血而死。追赠扬州大都督,陪葬于泰陵。《旧唐书》中有说,玄宗尊重宫闱,中官稍称旨,即授三品将军,门施棨戟,故杨思勖、黎敬仁、林招隐、尹凤祥等,贵宠与力士等。每四方进奏文表,必先呈力士,然后进御,小事便决之。可见其权柄之大,之后安史之乱罪魁祸首安禄山能得到节度使的职位也都是贿赂高力士,在他的运作下才得到的。

力士脱靴

天宝初年,李白来到长安,有人把他推荐给唐玄宗,唐玄宗在金銮殿召见他,封他为供奉翰林,要他在宫在写诗作文。

因写出《清平乐词》三首颂扬杨贵妃和牡丹花,诗句优美清新,受到贵妃的喜爱,但并不受到皇帝的重用,但李白心中藐视权贵,就连高力士也不例外,有一次他在喝醉以后,竞直呼高力士为他脱靴子,高力士也因此怀恨在心。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好的方面说李白是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特立独行,但是也表现了他政治上的单纯,以及对于官场并不“通情达理”,这可能也是他一直失意的缘由。


碎碎便便啦


《长安十二时辰》中的郭利仕,正是谐音“力士”,暗指唐朝著名宦官高力士。熟悉唐朝历史的读者都知道,宦官高力士在唐玄宗时期可谓权势滔天,不仅干到宦官总管,还被曾擢升至右监门将军。这也解释了为何电视剧中的人物即是宦官太监,又被别人称之为将军。

下面简单介绍一下,这位唐朝乃至中国历史上都著名的宦官将军高力士。

阉割为奴入宫

高力士,唐朝潘州人,也就是今广东省高州市人,本名冯元一,也曾是隋唐两朝将军冯盎的曾孙。后来在武周圣历初年,被抄家,他也被阉割为奴。后来,阴差阳错被送入东都洛阳。

高力士宦官之路的一波三折

被送进东都以后,武则天看他聪明伶俐,便把他留在宫里当太监。不久,他因犯错,被武则天驱逐出宫,流落街头。就在他流落街头即将饿死的时候,被武三思门下的宦官高延福收留,认为养子,改姓姓高。后来,因武三思为他求情,武则天重新把他召回宫中。

重新入宫时来运转

重新入宫后,随着年龄的增大,高力士为人谦虚,办事谨慎,因而被提拔。后来,高力士攀上了当时任临淄王的李隆基,从此追随左右,很快成为李隆基的心腹。后来在先天政变中,高力士因参与诛杀太平一党,事后被擢升为右监门将军,兼大内总管。从此高力士开始了他风生水起,声名显赫新的宦官生涯。


峰哥谈史


就是高力士啊!

1.剧中有一集,赵参军叫郭利仕爷爷,郭利仕旁边小太监说只有太子才能叫郭将军爷爷,你算什么东西?

历史上,唐朝公主叫高力士阿翁,驸马叫爷。太子叫爷,估计不太可能。

2.还有之前,通过李必的话得知,圣人很信任郭利仕,圣人说只要郭利仕在,他才能睡好觉。

玄宗当年曾说说“力士当上(值日),我寝乃安”,

剧中这个郭利仕看着像太监,因为他的原型就是宦官高力士。此人颇有政治头脑,对玄宗很忠诚,官职就是骠骑将军。



野菜野菜



郭利士就是大唐“千古贤宦第一人”高力士。

据《旧唐书》记载,高力士的祖父冯智玳,父亲冯君衡都曾是潘州刺史,

是个“官二代”。

可惜,在高力士11岁那年,他的父亲因牵连到岭南流人谋反案中,不幸“裂于冠冕,籍没其家”。高力士也因此沦落成一名小太监。

可武则天非常不喜欢他,将高力士赶出宫去,

宦官高延福收留了高力士,还把高力士当成儿子一样照顾,运气不是一般的好。

武周后期,宫中暗流涌动,高力办事慎密,得到了李隆基的青睐,逐渐成为李隆基最为信任的心腹。

“唐隆政变”中,高力士拼尽全力协助李旦登基。

而后在李隆基和太平公主斗争白热化的时期,又是高力士坚持将李隆基所有的饮食全部验毒,把暗杀的风险及时扼杀。

李隆基登基后,高力士还协助李隆基平定了韦后之乱。

高力士的这些功劳,李隆基看在眼里,记在心里。

公元713年,高力士被加封为右监门卫将军,知内侍省事,从此权倾朝野。

苟富贵,勿相忘,李隆基虽不是个好皇帝,但是个好兄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