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元宵節的由來嗎?走馬燈?“州官放火,百姓點燈”的梗嗎?

元宵節又稱燈節,燈謎節,上元節。節期即農曆每年正月十五日。

元宵又稱元夜,元夕。“元”指正月,“宵”和“夕”都是指夜晚的意思。

元宵節之所以稱為“燈節”,因為元宵節當晚要張燈,觀燈,耍龍燈。

你知道元宵節的由來嗎?走馬燈?“州官放火,百姓點燈”的梗嗎?

元宵節之所以稱為“燈謎節”,因為正月十五夜,在燈的海洋裡,五花八門的“燈謎”寫在燈上,人們一邊觀燈一邊開動腦筋猜燈謎。

元宵節之所以稱為“上元節”,因為元宵居於“三元”之首的上元。

你知道元宵節的由來嗎?走馬燈?“州官放火,百姓點燈”的梗嗎?

所謂“三元”即正月十五為“上元”,七月十五為“中元”,十月十五為“下元”。

你知道元宵節的由來嗎?走馬燈?“州官放火,百姓點燈”的梗嗎?

元宵節的傳說

其一

相傳在很久以前,大地曾出現過一群兇惡的禽獸。這些傢伙十分可惡,整天踐踏農民的莊田,有一次人們打死了一隻鵝,就惹下了一場大禍。

原來這隻鵝是守護天宮大門的神踏,玉帝得知後,拍案大怒,決定在正月十五前後把人間的人畜財物燒光,以此來為神鵝報仇。

你知道元宵節的由來嗎?走馬燈?“州官放火,百姓點燈”的梗嗎?

這個決定傳到一位被玉帝殘害的宮女那裡,宮女看到人間將要遭此大災,就偷偷下凡,把此事告訴了人們。

人們為了避過這場災難,就想出了一個欺騙玉帝的辦法,即在正月十五夜裡,家家戶戶都掛上燈籠,同時燃放煙花和花炮。是日,玉帝站在南天門上,把人間的燈火看成是燒燬人間的火光,非常高興,以為這下子可算給神鵝報仇了。

你知道元宵節的由來嗎?走馬燈?“州官放火,百姓點燈”的梗嗎?

從此之後,每年正月十五,人們都要張燈結綵燃放花炮,久而久之便形成了元宵節俗。

其二

傳說春秋末年,楚昭王在外出回宮的途中,發現江面上漂浮著一個白色的圓物,船工撈起後獻給昭王。昭王令人剖開,見其瓤紅如胭脂,香味撲鼻,食之味道美好,便令人請孔子賜教。

你知道元宵節的由來嗎?走馬燈?“州官放火,百姓點燈”的梗嗎?

孔子說:“此為浮萍之果也,得之者主復興。”

此時正值正月十五,楚昭王大喜,於是詔令每年這一天需用粉面仿製此果,煮熟食之,以圖吉祥如意。從此正月十五成為元宵節。

其三

根據有關文獻記載,元宵節起源於漢代初年。漢高祖劉邦死後,呂后及呂氏家族把持朝政。呂后死後,劉邦的舊臣周勃,陳平等人在正月十五這天掃除了呂家勢力,並擁立劉氏家族的漢文帝即位,將國家權力重新交回到劉邦的後人手中。

你知道元宵節的由來嗎?走馬燈?“州官放火,百姓點燈”的梗嗎?

漢文帝於是就在每年正月十五日夜晚出宮與民同樂,以示慶祝。這天的晚上就被叫做元宵,元夕,元夜。

其四

漢武帝時,京城長安有個年輕美貌,心靈手巧的姑娘名叫元宵。因為她製售的湯圓又香又甜,軟滑爽口而馳名京城,後遂被選入宮為宮女。

你知道元宵節的由來嗎?走馬燈?“州官放火,百姓點燈”的梗嗎?

元宵身陷皇宮三年,時常想念家中年邁體弱的父母,日夜掛懷她和小弟的湯圓小店生意,但因宮廷戒備森嚴,無法逃出去。為此,她常常傷心落淚。

忽一日聞聽其父母身染重病,因家中無錢治療,病情日趨加重。元宵聽後十分著急,恨急交加,心想在世不能為雙親盡孝,不如一死了之。

你知道元宵節的由來嗎?走馬燈?“州官放火,百姓點燈”的梗嗎?

於是她就跳入宮中御井,正好被漢武帝近臣東方朔看到,急忙上前搭救,然後又問她原因,並十分同情的對元宵說:“姑娘何必如此輕生,這樣吧,我試著想個辦法,讓你正月十五與父母家人團聚……”

東方朔是漢武帝時的文學家,不僅才華橫溢,詼諧幽默,而且主持正義,樂於助人,常以善辭巧辯,博得武帝的歡心,是武帝身邊的近臣謀士。

你知道元宵節的由來嗎?走馬燈?“州官放火,百姓點燈”的梗嗎?

於是東方朔就炮製了四句謁語:“長安在劫,焰紅宵夜,十五大火,火焚帝闕。”

後密謀由卦人傳出,一時之下,長安城的謠言四起:“不好啦!不得了啦!因為我們待玉帝不周,玉帝下令火神於正月十五火燒長安城,以此懲罰庶民,恐怕連陛下也在劫難逃……”

你知道元宵節的由來嗎?走馬燈?“州官放火,百姓點燈”的梗嗎?

武帝聞言大驚失色,急忙召集左右謀士討教避災妙計。這時東方朔胸有成竹的獻策說:“至於玉帝方面麼,還得請陛下再下一道聖旨,即全城奉獻火神,品嚐湯圓的同時必須張燈結綵,燃放鞭炮,點燃焰火,通宵達旦,這樣就可以瞞過玉帝,定保陛下平安。”

武帝聽後笑逐顏開,頻頻點頭,遂即傳旨,照辦勿誤!

你知道元宵節的由來嗎?走馬燈?“州官放火,百姓點燈”的梗嗎?

元宵接旨之後,便乘出宮趕製元宵之機,見到了數年未見的父母雙親與小弟。與此同時,漢武帝在隨從擁簇下,帶上愛妃,宮娥離宮與庶民一起掛燈燃鞭炮。

你知道元宵節的由來嗎?走馬燈?“州官放火,百姓點燈”的梗嗎?

在大街小巷燈火通明,壯觀美麗的燈海中,人們早已把那天災忘得一乾二淨。

漢武帝也因正月十五皇宮安然無恙而大喜,於是便下旨,今後每年正月十五都要做湯圓,燃鞭放火,張燈結綵,從此就形成習俗,由於湯圓是元宵製作的,所以正月十五也叫做元宵節。

其五

根據史料記載,元宵節起源於漢代對太一神的祭祀。唐歐陽詢撰《藝文類聚》載《史記》曰:“漢家以望日祀太一,從昏食到明。今夜遊觀燈,是其遺蹟。”

類似這樣的記載甚多,說明元宵節是由祭祀太一神演變而來的。

你知道元宵節的由來嗎?走馬燈?“州官放火,百姓點燈”的梗嗎?

漢時文帝,武帝,明帝都曾多次先後下旨正月十五要燃燈放鞭,這就是說,元宵節最早定型於漢代,其源應是古代先民對太一神的祭祀。

漢代以後,經歷魏,晉,南北朝,隋,唐,宋元,明清各朝代,都有所發展。總之,“太一”為天子之尊貴之神也好,為北極星神也好,為充塞於天地萬物之間的元氣也好,都是古代人民崇拜和祭祀的對象。因此元宵節起源於古代先民對太一神的祭祀。

你知道元宵節的由來嗎?走馬燈?“州官放火,百姓點燈”的梗嗎?

吃元宵

看燈與吃元宵是元宵節的兩大特色,正如清代著名詩人李調元詩中所說:

元宵爭看採蓮船,寶馬香車拾墜鈿。

風雨夜深人散盡,孤燈猶喚賣湯圓。


你知道元宵節的由來嗎?走馬燈?“州官放火,百姓點燈”的梗嗎?

元宵作為一種食品,最早出現在宋代,是由於當時叫“䭔子”的一種食品發展而來的。䭔(dui第一音)子,實際上是一種圓薄的餅,《玉篇》記載,蜀人“呼蒸餅曰䭔”。

詩人姜白石在一首《詠元宵》中寫道:“貴客鉤簾看御街,市中珍品一時來。”“市中珍品”指元宵。

在宋代,元宵的稱謂較多。北宋稱“上元油䭔”,又叫“油畫明珠”,“焦子”,“乳糖元子”,“寶糖䭔”,“圓子”等。“圓子”之所以後來逐漸被選定為元宵食品,主要是因為它的形狀是圓的。

元宵之夜,天上的月亮圓圓的,人們食“圓子”有祭月和拜月的意思,圓圓的“圓子”象徵天上的月亮。

元宵夜全家人團聚在一起,吃著圓圓的“圓子”,仰望天上圓圓的月亮,寄託著人們希望團圓幸福的情思。


宋代女詩人朱淑貞《圓子》詩曰:

輕圓絕勝雞頭肉,滑膩偏宜蟹眼湯。

縱有風流無處說,已輸湯餅試何郎。

詩人把“圓子”比喻成雞頭的果實,雞頭又名芡,“雞頭肉”即“芡實”。

你知道元宵節的由來嗎?走馬燈?“州官放火,百姓點燈”的梗嗎?

宋代詩人周必大《元宵煮浮圓子》寫道:

今夕是何夕,團圓事事同。

湯官巡舊味,灶婢詫新功。

星燦烏雲裡,珠浮濁水中。

歲時編雜詠,附此說家風。

詩中的“團圓事事同”是說,元宵夜裡月是圓的,圓子也是圓的,寓意人團聚的意思。

你知道元宵節的由來嗎?走馬燈?“州官放火,百姓點燈”的梗嗎?

詩中描寫的水煮圓子的情況與今天水煮元宵的情況基本一樣。圓子浮在水裡,像珠子一樣地翻滾,盛在碗裡又是白白的,圓圓的,多麼像天上的月亮。這可能就是後來把圓子稱為“湯圓”的原因吧!

元代尹士珍在《琅環記》中講了一個吃圓子的故事:“自從嫦娥奔月之後,她的夫君羿,晝夜想她成疾。正月十四夜裡,一個童子來到有窮國宮殿求見羿,稱是嫦娥派來的使者,說夫人知你非常想念她,她無法將至,明日正月十五,你用米粉做成丸,圓圓的如月,放在西北方向,呼喚著夫人的名字,三日夫人可將!後來,果真夫人將,羿與嫦娥團圓了!”

這個傳說極富人情味,反映了在元宵之夜人們追求團聚的願望。

你知道元宵節的由來嗎?走馬燈?“州官放火,百姓點燈”的梗嗎?

到了清代,可以說是,“元宵”“湯圓”“圓子”多種名稱並存的時代,這可從清代劇作家孔尚任“紫雲茶社斟甘露,八寶元宵效內做”的詩句中得到證明。

“效內做”即仿效內廷做的意思,正月十五內廷御膳房要做八寶元宵。

清人符曾在《上元竹枝詞中》寫道:

桂花香餡裹胡桃,江米如珠井水淘。

見說馬家滴粉好,試燈風裡賣元宵。

詩中描寫了馬家制作元宵的方法和賣元宵的情況。馬家即馬思遠家,馬思遠是清代製作元宵的高手。清代已經把“園子”稱作元宵了,其做法已基本與今天的做法一樣。

你知道元宵節的由來嗎?走馬燈?“州官放火,百姓點燈”的梗嗎?

近代元宵不僅是正月十五的專用食品,而且已經成為人們日常生活中的美味甜食小吃

元宵的品種很多,近代的元宵已經有了幾十種做法。從大類分,有帶餡兒的和空心的兩大類。從口味來分,有甜,鹹,香,酸,辣五大類。從餡兒的材料上分,在以糖為主和以菜為主兩類。在以糖為主的餡兒中又有芝麻,桂花,棗泥,豆沙等若干種。現在還有許多水果味兒的湯圓。

你知道元宵節的由來嗎?走馬燈?“州官放火,百姓點燈”的梗嗎?

從製作方法上分,有水煮,油炸和蒸制三大類。剛開始做幾個,在元宵的基礎上加以發展變化,還有裹糯米的珍珠湯圓,外裹芝麻的芝麻湯圓等。

總之元宵的發展和精良製作,完全可以充分滿足,種種不同口味的人們食用。更重要的是現在的元宵已經成為,平時人們喜愛食用的甜食小吃。

四川的賴湯圓,郭湯圓,安徽安慶的韋家巷湯圓,已成為老少婦幼四季咸宜的美食名吃。

你知道元宵節的由來嗎?走馬燈?“州官放火,百姓點燈”的梗嗎?

張燈結綵的歷史

元宵節一到,人們都有張燈結綵的習俗,所以元宵節也叫燈節。

元宵節張燈起源於漢初,那時正值佛教自印度傳入,東漢明帝劉莊十分篤信佛教,知道在印度有燃燈習俗,曾下令燃燈表佛,並親自到佛燈寺燃燈。

佛教利用元宵節習俗擴大了自身的影響,融合了佛教習俗。

你知道元宵節的由來嗎?走馬燈?“州官放火,百姓點燈”的梗嗎?

到唐代,元宵節由掛燈發展到盛況空前的燈市,因為節日需要燈的人特別多,其製作工序繁雜,於是制燈與售燈的“燈市”應運而生。

京城燈市“做燈輪高二丈,衣以錦綺,飾以金銀,燃五萬盞燈,簇之如花樹”。

唐明皇李隆基令人制作高達150 尺,30間大的燈樓。登樓上掛著珠玉,金銀穗墜,風吹金玉,錚錚作響。

你知道元宵節的由來嗎?走馬燈?“州官放火,百姓點燈”的梗嗎?

楊貴妃的二姐韓夫人令人制作的燈山:“百枝燈樹,高十八尺,豎之高山,上元之夜,百里皆光,光明奪目也。”

從上述記載,可以看出唐明皇時,元宵節所製作的燈規模之大,正如詩人崔液所吟:

玉漏銅壺且莫催,鐵關金鎖徹夜開。

誰家見月能閒坐,何處聞燈不看來。

到了宋代,燈節更是通宵達旦,熱鬧非凡,當時有人以五色琉璃巧妙製成各種奇異燈型,燈上還會有花卉百鳥,山水人物。

你知道元宵節的由來嗎?走馬燈?“州官放火,百姓點燈”的梗嗎?

為了鼓勵人們到御街觀燈,朝廷甚至規定:“凡來觀燈者,賜酒一杯,因此,觀燈者人山人海,人聲鼎沸,前呼後擁,比肩接踵。

《東京夢華錄》記載:“正月十五元宵,大內前自歲前至冬至後,開封府絞縛山崩,立木還正對宣德樓,遊人已集結御街,兩廊下奇術異種,歌舞百戲,鱗鱗相欠切,樂聲嘈雜十餘里。”

古代元宵節比之今天要熱鬧得多,隋代京城在宮門外,準備的戲場長達八里,歌舞者多達三萬。

唐代把觀燈的時間延長為三天,而且是法定假日,各官署都停止辦公。宋代規定的放假時間為五天,明代的燈節時間最長,從正月初八掛燈,直到正月十七才落燈,百姓庶民都傾城出動,成為一年之中街頭最為熱鬧的時候。

你知道元宵節的由來嗎?走馬燈?“州官放火,百姓點燈”的梗嗎?

毛主席筆下的“火樹銀花”,原來就是出自於被稱為絕唱的唐代詩人蘇味道的《正月十五夜》,這首千古流傳的不朽詩篇“火樹銀花合,星橋鐵鎖開”之中。

元宵節除了保留著許多有趣的遊戲習俗外,還流傳著一些逸聞趣事。

“只許州官放火,不許百姓點燈”的成語就是出自於元宵節。相傳宋代有個叫田登的人,會考當了州官,為了避“燈”與“登”同音之諱,他驕橫跋扈,不許老百姓說“燈”“點燈”,只能說是“點火”。

你知道元宵節的由來嗎?走馬燈?“州官放火,百姓點燈”的梗嗎?

這個田登上任當了州官不久,在元宵節時貼出佈告上寫:“本州依例,放火三日。”由於他平時胡作非為,人們根本不買他的帳,針對佈告便譏諷他是“只許州官放火,不許百姓點燈”。

另一個有趣的故事是,公元1115年,居住在東北松花江中游的阿什和女真族建立了金國。1124年,有個中原的和尚被擄到金國,恰逢上元佳節,這個和尚就製作了一個大球燈,用高竿升掛起來。

金國人從來都沒有見過這玩意兒,都十分高興的前來賞燈,這時金國的皇帝,吳乞買也來觀看,他驚訝的問群臣:“這個亮亮的玩意兒是什麼東西?是不是一顆新出現的星星呀?”群臣將這盞燈球的來龍去脈向他作了稟報。

你知道元宵節的由來嗎?走馬燈?“州官放火,百姓點燈”的梗嗎?

恰逢這時發生了一場,被虐在金都的其他漢人譁變事件,吳乞買便把這盞燈的升起與之聯繫起來,誤認為這燈是聚眾鬧事的信號。

由於他的無知,下令殺死了這位把中原文化傳播到東北的無辜和尚,後來他的後代遷都北京,才懂得了中原慶祝燈節,那是一種節日習俗,根本不是什麼譁變信號,後悔之際,也開始大張燈火,大鬧燈節。

你知道元宵節的由來嗎?走馬燈?“州官放火,百姓點燈”的梗嗎?

花燈在爭奇鬥研中,不斷髮展與翻新,到明清時,北京王府井大街和前門外廠甸一帶都曾開設了燈市,懸掛各式各樣的花燈,並且以詩謎貼於燈上,供觀燈遊人猜射,謂之“春燈謎”。

其實花燈最早只有宮中和京師達官貴人,正月十五晚上在自家門口掛幾盞,藉以炫耀門庭。後來民間富戶也相繼效仿,燈市就應運而生,隨著民間也買燈,掛燈,賞燈,久而久之,即成為習俗。

你知道元宵節的由來嗎?走馬燈?“州官放火,百姓點燈”的梗嗎?

後來更發展到賽燈,如在杭州舉行全國燈賽,福州與蘇州的花燈被評為上品,有詩曰:

春燈絕勝百花香,元夕紛華盛福唐。

銀燭燒空排麗景,鰲山聳處現祥光。

這是描寫當時福州與鰲山的盛況。這些福州花燈“純用白玉,晃耀奪目,如清冰玉壺,爽澈心目”。

福州蘇州的花燈在宋代就很有名聲,種類也多,如萬眼羅燈,是在羅帛上剪鏤百花等極精巧圖案,點燃燈燭,透出萬眼。還有安徽的玻璃燈,它的骨架是用玻璃製成的,點然後明亮無骨,所以當時就叫“無骨燈”。

你知道元宵節的由來嗎?走馬燈?“州官放火,百姓點燈”的梗嗎?

宋代還有一種走馬燈,宋人對其作了生動的描寫。“飆輪擁騎駕炎精,飛繞人間不夜城。”

走馬燈至少發明在1500年前,它的奇妙在於自動化。由於燈罩的旋轉,畫在上面的馬宛如在不停的奔跑,故曰“走馬燈”。

《燕京歲時記》記載:“走馬燈者,剪紙為輪,以燭噓之,則車馳馬驟,團團不休,燭滅則頓止矣!”走馬燈的關鍵部件,是放在蠟燭上方的一個紙輪。由於蠟燭燃燒,周圍空氣變輕而急速上升,引起燈內空氣持續對流,這股熱空氣推動風輪繞軸旋轉,帶動與紙輪軸連在一起的燈罩“擁騎飛繞”。


你知道元宵節的由來嗎?走馬燈?“州官放火,百姓點燈”的梗嗎?

對於元宵之燈,我國曆代詩人也竭盡詠歌之能事。江南第一風流才子唐伯虎在元宵之夜詩興大發,曾有盛讚元宵燈會的絕妙詩句:“

有燈無月不娛人,有月無燈不算春。

春到人間人似玉,燈燒月下月如銀

滿街珠翠遊村女,沸地笙歌賽社神。

不展芳尊開口笑,如何消得此良辰。


你知道元宵節的由來嗎?走馬燈?“州官放火,百姓點燈”的梗嗎?

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髮展,如今我國元宵節的花燈品種繁多,五光十色,應有盡有,如玲瓏剔透的熊貓燈,獅子燈,老虎燈,多姿多彩,栩栩如生的嫦娥奔月,天女散花,武松打虎,孫悟空,大鬧天宮,還有民間年年都有的龍燈,雲燈等。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未來的燈節會更加絢麗多彩。

你知道元宵節的由來嗎?走馬燈?“州官放火,百姓點燈”的梗嗎?

鬧元宵

元宵節突出的特點是“鬧”,而且是晚上“鬧”。眾多的群眾遊樂內容都是在“鬧”中取樂,以“鬧”逗人。這一晚上舉國上下,長城內外,都在鬧元宵,這一夜是一個難得的狂歡之夜。

顧祿《清嘉錄》“鬧元宵”條記載:“元宵前後,比戶以鑼、鼓、鐃、鈸敲擊成交,謂之鬧元宵。有跑馬、雨夾雪、七五三、跳財神、下西風諸名。或三五成群各執一器,兒童圍繞以行,且行且擊滿街鼎沸,俗呼‘走馬鑼鼓’。”

從這段記載可以看出,清代的鬧元宵主要是指元宵節時的一種樂鼓遊行活動。

你知道元宵節的由來嗎?走馬燈?“州官放火,百姓點燈”的梗嗎?

正如清代範來宗《鑼鼓》詩描寫的那樣:轟連爆竹近還遙,到處喧闐破寂寥。聽去有聲兼有節,鬧來元旦過元宵。太平響徹家增樂,開道聲稀巷轉器。取次春風催劈柳,賣餳時近又吹簫。以樂舞鑼鼓為主體的鬧元宵節俗,據一些資料記載,至少可以上溯到宋代。

《東京夢華錄》記載:“每逢燈節,開封御街上,萬盞彩燈壘成燈山,花燈焰火,金碧相射,錦繡交輝。京都少女載歌載舞,萬眾圍觀。遊人集御街兩廊下,奇術異能,歌舞百戲,鱗鱗相切,樂音喧雜十餘里。”

大街小巷茶坊酒肆,燈燭齊燃,鑼鼓聲、鞭炮聲齊鳴,百里燈火不絕。

你知道元宵節的由來嗎?走馬燈?“州官放火,百姓點燈”的梗嗎?

宋代著名詞人辛棄疾在《青玉案•元夕》中吟道:

東風夜放花千樹,更吹落,星如雨。寶馬雕車香滿路。鳳蕭聲動,玉壺光轉,一夜魚龍舞。蛾兒雪柳黃金縷,笑語盈盈暗香去。眾裡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你知道元宵節的由來嗎?走馬燈?“州官放火,百姓點燈”的梗嗎?

這首詞描寫了元宵節夜繁華熙攘的動人情景。在這燈月交輝的夜晚裡,似有一位美麗多情女子,卻自甘寂寞,獨立於冷清之處,詞意蘊藉深厚,別有寄託,耐人尋味。

元宵燈夜,男女青年傾城出動,這也給有情戀人提供了相見良機。唐宋時,閨中女子一向禁止外遊。

《女論語》“立身章”中曰:“內外各處,男女異群,莫窺外壁,莫出外塞,出必掩面,窺必藏形。”這些規定,男女不得在一起,女人不得向牆外看,不得走出庭院,如果走出庭院則必須掩面藏形。

也就是說,婦女只能在家圍著鍋臺轉。這些封建禮法從多方面束縛了婦女的手腳,但到了元宵節,可以開戒或弛禁。

你知道元宵節的由來嗎?走馬燈?“州官放火,百姓點燈”的梗嗎?

青年男女盼此良辰,乘機相約、幽會,結伴出來觀燈看社火,在燈火稀疏之處,郊外名勝之地,都有深閨婦女的芳蹤。

宋晁衝之《傳言玉女》詞中描寫了元宵夜一對男女相會的情事:

繡閣人人,乍嬉遊,困又歇。笑勻妝面,把朱簾半揭。嬌波向人,手拈玉梅低說:相逢常是,上元時節。

詞中的女子,約定與男子在元宵夜相會,把元宵之夜看成是他們傳達愛情的最好機會。

宋歐陽修在《生查子•元夕》詞中亦曰:

去年元夜時,花市燈如晝。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後。今年元夜時,月與燈依舊。不見去年人,淚溼春衫袖。

這首纏綿悱惻的元夕詞,正是描寫當年青年男女追求自由愛情的真實寫照。

你知道元宵節的由來嗎?走馬燈?“州官放火,百姓點燈”的梗嗎?

詞中反映了一對情人的愛戀之意:去年元宵節的時候,燈市如晝,我與你在黃昏時候幽會,一時訴說不盡胸中的愛慕之情,當時月亮爬上那柳樹梢頭。

今年的元宵夜,月亮街燈依舊,可是我卻沒有再見到你,憂思的淚水落滿衣袖。

有人說元宵之夜是中國的情人節,這種說法不是沒有道理的。元宵燈俗自形成以後,一直備受重視,不但民間一般男女老少,摩肩接踵地充街塞巷,連司馬光的夫人也要到市上去看燈賞景。

司馬光驚奇地問:“家中有燈,何必到市上去看?”夫人說:“我還要看遊人。”

於是司馬光笑著說:“難道我是鬼?”可見那輝煌絢麗的燈海和如雲的仕女,鼎沸的笙簧聲,是何等引誘人心!

正像南宋女詩人朱淑真《元夜》中所描寫的“火樹銀花觸目紅,揭天鼓吹鬧春風”一樣。那麼外面又是如何個鬧法?

你知道元宵節的由來嗎?走馬燈?“州官放火,百姓點燈”的梗嗎?

聽一聽山西五臺燈歌中的《五女觀燈》,你就明白了:

正月十五好熱鬧,家家戶戶把燈瞧,叫一聲張大、劉二、三嫂、四嫂和五嫂,咱們五人商議好,快快換上新花襖,背轉丈夫把燈瞧……

上了燈橋用目觀,十二盞龍燈點全了,天上燈雲頭吊,蝴蝶燈空中繞,蓮花燈瓣開了,走馬燈來回跑,喜鵲燈樹上叫,兔子燈遍地跑,老虎燈沿山繞,繡球燈手中拋,玉花燈壁裡瞧,好一個獅燈籠一身身毛,猛抬頭觀天燈掛,買賣人掛起公平燈。

獨行千里燈一盞,二仙傳道二盞燈,三戰呂布燈三盞,四馬桃花四盞燈,五子登科燈五盞,南斗六郎六盞燈,北斗七星燈七盞,八仙過海燈八盞,九天仙女九盞燈,十面威風燈十盞……此歌歌詞共分四段,各段同唱一個曲調。

據說,這是上個世紀50年代著名錶演藝術家郭蘭英在元宵節曾唱過的民歌。

你知道元宵節的由來嗎?走馬燈?“州官放火,百姓點燈”的梗嗎?

耍龍燈

耍龍燈,也稱舞龍燈或龍舞等。它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上古。

傳說,早在黃帝時代一種《清角》的大型歌舞中,就出現過由人扮演的龍頭鳥身的形象。

龍作為中華民族想象中的神物,早在五千年前,我們的先民就把它創造出來了。何謂龍?

你知道元宵節的由來嗎?走馬燈?“州官放火,百姓點燈”的梗嗎?

李時珍《本草綱目》曰:“龍,其形有九,身似蛇,臉似馬,角似鹿,眼似兔,耳似牛,腹似蜃,鱗似鯉,爪似鷹,掌似虎是也。”

龍,其實是一種傳說中的靈異物。但在古人心目中,龍具有呼風喚雨、消災除疫的功能。

龍在中華民族傳統文化中的地位實在是太重要了。所以,我們都自稱是龍的傳人。

自古以來,我們的祖先把龍看做是“四靈”之一,是能給人們帶來風調雨順、四季平安的神物。

那麼,用舞龍的方式來祈求平安和豐收,也是十分自然的事情了。

你知道元宵節的由來嗎?走馬燈?“州官放火,百姓點燈”的梗嗎?

舞龍的表演反映著中華先民的多種觀念:或者是表示歡慶,或者是祈求年年豐收,或者是舞龍求子。

據《中華全國風俗志》記載,湖北武昌正月有舞龍祈子之俗:

正月十三至十五為龍燈期,俗稱之弄龍。龍竹製糊以彩紙,連多數竹環成身。

身內有燈座,下有柄,人持柄而弄。晝則身披綵衣,夜則具燈火,鼓樂隨之。按戶循行,戶必奉香禮之。

年中生兒必掛紅於角,供以三牲。求子者往往許旗炮,弄龍人遇富戶必盤繞多時,以耗鞭炮,富者亦是獎大勵之。

從這段記載可以看出,生了兒子要感謝龍,沒有生子的要向龍祈求。

湖南長沙亦有類似習俗:“婦人多年不生育者,每遇龍燈到家時,加送封儀,以龍圍繞婦人一次,又將龍身縮短,上騎一小孩,在堂前繞行一週,謂之麒麟送子。”

在秦晉交界的河東一帶也頗盛行此俗。每到正月十五鬧龍燈時,龍身上騎一手舉紙花樹枝的小孩,伴以花鼓樂隊,走街串戶。

你知道元宵節的由來嗎?走馬燈?“州官放火,百姓點燈”的梗嗎?

每到一戶,引龍者喊道:“麒麟送子。”宅主便出迎,敬引龍者一杯喜酒。引者送紙花給宅主,宅主接紙(子)後,以送封還禮為謝。

舞龍發展到今天,常見的有紙龍、草龍、綢龍、竹龍。有用木板或鐵架連接的節節龍,有單人與雙人龍。

每條長龍由11人或13人組成,最長的由百人組成,在龍前面都應有一位手舉繡球者引誘著龍去撲搶、玩耍。

戲耍的主要動作是模仿想象中的蛟龍撲搶寶珠的形狀,忽左忽右,忽高忽低,或搖頭,或擺尾,或盤旋,或騰挪,可在不同大小的場地上表演不同規模的花樣動作。

你知道元宵節的由來嗎?走馬燈?“州官放火,百姓點燈”的梗嗎?

在表演時,都有鑼鼓在旁邊按照龍舞步姿助威。

舞龍之所以又稱舞龍燈,是因為舞龍和花燈是分不開的。

有的地方,龍頭本身就是一盞燈;更小的地方,在舞龍的同時,周圍就有不少的彩燈助威。如果是晚上,除了周圍是一片燈火輝煌之外,還要“放花”。

你知道元宵節的由來嗎?走馬燈?“州官放火,百姓點燈”的梗嗎?

所謂放花,就是將裝在若干竹筒或鐵管中可以點燃的禮花,在不同的方向,同時噴射在龍身上,舞龍者則以最敏捷的速度和蜿蜒盤旋的動作,將四面八方噴射而來的火花擋在龍身之外。

沾在身上的火花越少,表明舞龍者的技藝越高。這種火花如果是大量地集中在龍衣的布幅上,會把整條龍燒得千瘡百孔,表演者如果動作不協調,或技藝較差,或是掌握時間沒有恰到好處,最後此龍就被燒得只剩下一個骨架。

每到此時,舞龍者仍是個個精神煥發,被觀眾視為英雄一般。正因為如此,所以有的地方乾脆就把它叫做火龍或燒龍燈。

你知道元宵節的由來嗎?走馬燈?“州官放火,百姓點燈”的梗嗎?

燒龍燈最為驚險壯觀的是放“鐵水花”,即一個人預先將生鐵熔化的鐵水用小勺舀出一點,從高處向下倒。

與此同時,另一個人用木板迎上猛擊鐵水,將火紅的鐵水頓時擊打成一片很細的扇狀微細顆粒從天而降,猶如天女散花一般。如果有幾個人從不同的方向同時向空中擊打鐵水,整個舞龍場地就會籠罩在一片火海之中,場面十分壯觀。

你知道元宵節的由來嗎?走馬燈?“州官放火,百姓點燈”的梗嗎?

舞龍隊員技藝高超者,全都不穿上衣,赤膊上陣,表現了硬漢子們的英雄氣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