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從何而來?

只談《論語》至三公

“短衣穿結半瓢空,所住茅簷僅蔽風。久誦經書皆默記,試挑史傳亦旁通。青燈窗下研孤學,白首山中聚小童。卻羨安昌師弟子,只談《論語》至三公。”

劉克莊的這首《村校書》,似乎在告訴我們一個道理:讀懂《論語》就可以做大官,但是真實世界是這樣的嗎?

答案:不是。這首詩背後其實有著一個與《論語》高度相關的典故:張禹是西漢人,從小喜歡讀《論語》,長大以後因為舉孝廉被推薦做官。漢元帝立太子後,想找人給年僅7歲的太子做《論語》老師。

《論語》從何而來?

西漢時期的主流學問是:《洪範》、《禹貢、《詩經》、《春秋》。《論語》在當時是屬於啟蒙讀物,實在是沒有人學,就算學了也早就忘了,能夠長年抱著一本《論語》不放的人實在太少,大家就推薦了張禹。

漢元帝死的時候只有42歲,年輕的太子繼位就是漢成帝。這位漢成帝,在歷史上的名聲似乎不太好,不是沉迷酒色,就是縱容外戚亂政,不過張禹卻得到了提拔,最終封侯拜相,人們都說張禹一生的富貴都是因為他喜歡讀《論語》。

我們經常見到的成功學,大部分就是這樣以偏概全,根本不講清楚事情的來龍去脈,也不在乎邏輯是否自洽,逮到一絲縫隙就可以撬開一片天地,實在是“了不起”。

《論語》從何而來?

西漢王朝其實文化並不繁榮,我們來梳理一下:春秋戰國一打300年,之後又遇到秦始皇焚書坑儒,很多學術都遺失了。張禹如果出生在宋朝,那麼他就不可能那麼幸運了,宋朝不但文化繁榮,而且思想解放,知識精英遠遠不是西漢人物能夠比擬的。

但是,我們要了解《論語》還真必須從張禹開始。

《論語》從何而來?

《論語》是什麼意思

《論語》原本只是孔子的弟子和再傳弟子,在學習過程中做的學習筆記。一開始並沒有著書立說的意圖,甚至連成體系的內容都沒有。孔子死後,他的再傳弟子不知為何突發奇想,將所有人的讀書筆記全部彙集編輯。

《漢書·藝文志》說:“門人相與輯而論(lún)纂,故稱之《論語》”,“論”之所以要讀第二聲,因為他是個通假字通人倫道德的“倫”,可是《論語》的“論”卻不是我們常常理解的人倫之意,在古漢語中“倫”是“條理”、“整理”的意思,“人倫”這個詞“倫”代表的就是血緣中的條理。《論語》的意思是:儒家先師的語錄整理,並不是“人倫語錄”或者論”人倫”

《論語》從何而來?

《論語》是一本彙編,那麼就很容易出錯,因為編撰可能是一個人發起,但是有很多人參與,在參與的過程中,大家都有趨利避害,各取所需的需要。在西漢流傳最廣的《論語》有兩部,一部是《齊論語》,一部是《魯論語》,前者的篇幅要比後者多出整整兩篇。後來又有人從牆壁中挖出一部《古論語》,是用先秦古字抄寫的,篇章次序和內容又與當時兩大版本出入很多。

《論語》從何而來?

張禹是個大滑頭

張禹之所以能夠榮華富貴,《論語》只是一塊敲門磚,關鍵的還是他有著超高的情商和政治覺悟。

先交代一下背景:張禹學習的是《齊論語》,漢元帝小時候學習的是《魯論語》,如果張禹明目張膽的傳授太子《齊論語》雖然也沒有什麼錯,但是這也難免會讓皇帝不高興。那麼怎麼辦呢?直接傳授《魯論語》可以嗎?

不可以,首先這違背了師承,其次《齊論語》與《魯論語》在思想理解上有出入,張禹不一定會。這真是一個棘手的問題,如果是您,您會怎麼辦?既要討皇帝歡心,又不露出馬腳。

《論語》從何而來?

張禹先是將《齊論語》中多出來的兩篇刪掉,然後與《魯論語》進行對比、參照,最後修訂出一部《論語章句》。

後來漢成帝繼位,張禹扶搖直上。從此張禹的《論語章句》千秋萬代,一統江湖,今天我們讀的《論語》其實就是來自張禹的《論語章句》,也叫做《張侯論》。

《論語》從何而來?

定州漢墓竹簡《論語》

公元1973年,考古學家從西漢早期的古墓中挖出一本殘缺的《論語》,被稱為定州漢簡本《論語》,這部《論語》是用竹簡抄寫的,尺寸很小,只有八寸,同時期的其他經典則是他的三倍大,這種差別很明顯的告訴世人兩件事情第一、《論語》是小朋友看的書;第二、經典用大竹簡抄寫,筆記用小竹簡抄寫。

同時,學者們在看到這部《論語》後,才知道最初的《論語》與《張侯論》出入到底多大,我們被欺騙了很多年。不過,不管張禹對《論語》的破壞有多大,今天看來都不重要了,《張侯論》已經影響中國人數千年,再去對古人多家指責實在沒有必要。

然而,我們一定要小心一點的是。《論語》只是筆記,

千萬不能從《論語》中去理解儒家,就好像我們今天不能拿新聞花絮,當做正經兒內容來看待是一個道理,否則就很有可能被冠上傳謠、信謠、散謠的大帽子。

《論語》從何而來?

好了,關於“《論語》的流傳與演變”就介紹到這裡吧,今天的內容您只需記住兩點:第一、我們現在看到的論語來源是《張侯論》;第二、《論語》是孔子弟子以及再傳弟子的讀書筆記,千萬不能從《論語》中去理解儒家。

謝謝賞閱,您的關注是“王庶文講壇”最大的鼓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