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秦帝国,从地理环境角度分析对军事影响,易守难攻把握主动权

导语:看大秦帝国,从地理环境角度分析对齐国军事影响,地势居高临下,山川险阻为天然屏障,易守难攻,可攻可守,秦国牢牢把握战争的主动权

影视剧《大秦帝国》一共分为四部,分布为裂变、纵横、崛起、天下,这部影视剧也可以看出是偏居一隅,贫弱的秦国屌丝逆袭,开疆拓土的影视剧,在《大秦帝国之裂变》过程中,秦献公与魏国战争收复领土未果,病重身亡;秦孝公推行商鞅变法,国力增强趁势收复河西失地,六国纷纷朝贺。

《大秦帝国之纵横》中,秦惠文王重用司马错和张仪,夺取巴蜀地区,夺取魏国大片领土,夺取楚国六百里将巴蜀、汉中连成一片,此后的秦宣太后,秦昭襄王都相继开疆拓土;《大秦帝国之天下》秦始皇吞并六国,统一天下,将秦国领土版图拓展到了极限。

大秦帝国,从地理环境角度分析对军事影响,易守难攻把握主动权

秦国为何能够从一个偏居一隅弱小国家,历经数百年耕耘而统一天下呢?原因纵然是多方面的,本文从秦国地理环境对军事的影响入手,分析一下地理环境对军事战争的影响,从地理位置,地势地形,秦国关隘等三方面入手,我们先来了解下秦国疆域的演变。

秦国疆域演变

秦国从立国到统一天下,其疆域改变大概可分为五个阶段,一,居住陇西,《史记》记载,秦人祖先非子被周孝王封在西陲养马,守边疆;《汉书》班固说,邑之于秦,陇西秦亭秦谷也;陇西就是现在的甘肃地区。

二,占领关中,秦襄公护送周平王迁都有功,被封诸侯,此时秦国取得了诸侯的地位,并获赐岐山以西的领土,但当时这一地区被戎狄占领,周朝分封只不过一张空头支票而已;秦襄公死后,即位的秦文公开始向关中拓殖土地,经过几代人的努力,到了秦穆公时期才完全占据关中,此时秦国领土东起陕西、陕西交界处的黄河中游地区,西到河西走廊尽头,南临秦岭,北抵黄土高原,几乎囊括整个关中渭水流域。

三,战国时期河西失而复得,战国初期,魏国国力强大夺取秦国河西地区;此后,秦献公、秦孝公、秦惠文王三代君主为夺回河西故地而努力。影视剧《大秦帝国》中,,秦献公打了几场胜仗,身受重伤,不久热死;秦孝公经商鞅变法后,收回河西大部失地;而秦惠文王继续推行商鞅之法,启用公孙衍攻打魏国,彻底收复河西地区。

大秦帝国,从地理环境角度分析对军事影响,易守难攻把握主动权

四,夺取巴蜀、汉中地区,影视剧《大秦帝国》还原了秦国夺取巴蜀、汉中之地的那段历史,秦惠文王在去世的前几年,司马错和张仪攻陷蜀国,灭掉巴国,将四川盆地全境纳入秦国版图。此前,秦惠文王曾攻打楚国,取地六百里,将关中和巴蜀地区连成一体,这是秦国在统一天下前,最重要的一次领土扩张。

就在这个时期,秦国同时向东、北两个方向拓展领土,东取魏国汾阴、皮氏,又取赵国的蔺,公元前324年,秦国又占领陕城,打开豫西通道,东建函谷关,打开进军中原的门户。

向北,秦国在公元前328年,夺取魏国包括少梁在内的十五城,将国土版图推到了黄土高原之上;此后,在取得上郡、义渠等地后彻底控制了陕北高原大部。到秦惠文王末年,秦国国土版图以关中地区为核心,以关中、巴蜀、汉中为主体,地域面积辽阔,地形险固,可攻可守的地理版图,成为秦国统一天下的凭借。

五,统一天下,自秦惠文王之后,秦昭襄王和秦宣太后继续开疆拓土,不断东侵入,蚕食山东六国领土,到秦始皇即位时,秦国版图包括现在的陕西全部,四川大部,河南中西部,甘肃东部,湖南北部,山西和

西部地区。秦始皇时期,秦国大举东进,利用十年时间,吞并山东六国,结束春秋战国以来诸侯割据的局面,完成统一大业。

大秦帝国,从地理环境角度分析对军事影响,易守难攻把握主动权

地理环境对军事的影响

贫弱的秦国能崛起于西土,最终攻灭东方诸国而统一天下,原因是诸多方面的,既有得益于尚武功利性的秦风秦俗,也得益于商鞅变法后的国力强大,但地理环境的影响不容忽视,特别是对军事的影响。

秦国地理位置

秦国是典型的偏居一隅的边缘国家,远离中原,与戎狄杂居错处,秦人逐渐东进,直到秦穆公时才征服关中,在秦惠文王夺取巴蜀之前,在长达将近300年的时间里​,秦国国土一直稳定在陕西关中地区。这一地区位于华夏文明的最西端,秦国北面、南面、西面都没有强敌,西面是广袤的半干旱半草原,散居着落后的戎狄,到秦穆公时期基本被臣服;北面生活着游牧民族,此时尚未形成强大的军事实​力,对秦国尚未形成威胁。

战国晚期时,匈奴曾兴盛一时,秦昭襄王曾筑长城防御,赵成文时,李牧大破匈奴,从此匈奴不敢近赵边,也不敢近秦边。所以,秦国向西、向北都有广阔的空间进行拓展国土,拓展领土越大,人口就越多,资源越丰富,军事势力也就越强。

大秦帝国,从地理环境角度分析对军事影响,易守难攻把握主动权

在南面,秦国在夺取巴蜀之后,这里就成了富饶的农耕地区,秦国尽享天府之利,获取资源财富,用以对外军事后勤支持;同时,秦国还利巴蜀天然的地理位置、地形优势,从侧面钳制楚国,形成战略态势。

总的来说,秦国只有东面有强敌,春秋时期,晋国和周与秦山河相望,战国时期,三晋分晋,韩国、赵国、魏国与秦国接壤,魏国强大后,首先对秦国发难,使秦吃了不少苦头;在吞并巴蜀之前,秦国对手主要在东边国界,这种格局,使秦国避免多方受敌,既利于进攻,又利于防守,在战略上处于有利局面,奈何秦国国力疲弱,只得先努力发展,再图强。

秦国在夺取巴蜀之后,整个地理政治形式发展根本性的变化,关中、巴蜀被看作是秦国的政治经济联合体,以巴蜀为依据频频东侵,成为攻打楚国的基地,秦国由此屡次蚕食楚国领土,控制楚国大部分土地,在军事上对楚国形成包围态势,使得楚国无险可守,只能节节败退,这对整个战国格局都产生深远影响,

地势地形

在战国时期的冷兵器时代,在军事上地理形势对战争胜负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与山东六国相比,秦国在地势地形上有两大优势,位居高原,控制黄河上游,在地势上对东方六国来说就是战略高地,有居高临下之势;第二大优势是周围有山川险阻,易守难攻,未战而先在地形上立于不败之地​。

大秦帝国,从地理环境角度分析对军事影响,易守难攻把握主动权

居高临下的地势

在地形上,我国共分为三级阶梯,以青藏高原为主,海拔4000米以上地区为第一阶梯;在青藏高原的北面和东面,包括云贵高原,黄土高原,蒙古高原,范围涉及到甘肃中东部,宁夏东南部,陕西北部,河南西部,山西全省,蒙古高原,四川盆地等等,平均海拔为1000-2000米的高原和盆地,为第二阶梯;大兴安岭至雪线一线以东,平原,丘陵地带属于第三阶梯,平均海拔1000米以下。

秦国是唯一一个全部国土都处于第二阶梯上的国家,这种地势格局,使秦国面对山东诸国有居高临下的态势,东方诸国对秦国有抬头仰视之感,此外,在地形上,秦国在东边界有江河险阻,高山雄关控扼,在军事防御上成易守难攻之势。秦国这种地理地形优势,在国防上占尽优势,纵观战国战争历史,东方诸国极少攻入秦国境内,当六国合纵联军屡次攻打秦国时,除了最后一次外,其余的只能打到函谷关;反观秦国,频频东侵,利用地势优势打击三晋及南方楚国时,多有斩获。

山环水绕的天然屏障

秦国除了地势高外,还凭着高山大河作为天然屏障与山东六国截然分开,《大秦帝国》中,到秦惠文王末年,秦国国土囊括了整个四川盆地,陕西全部,甘肃东部等地区,形成一个巨大的弧形山脉,又有黄河河道与江汉平原隔离开来,构成一个近乎独立的地理单元。

秦国的腹心和根基在关中,所谓的关中,就是指现在的陕西中部的渭河平原;关中四周都被高山、大河环绕,形势险固,东部以黄河为天堑与晋国(魏国)隔离开来,而这段黄河河道水面宽阔,水流汹涌,是理想的军事防御依托,关中东部有华山,位于黄河大转弯处,山势十分陡峭,如刀削斧劈一般,是秦国防御和控驭东方诸国的前沿基地。

大秦帝国,从地理环境角度分析对军事影响,易守难攻把握主动权

关中南有秦岭,也即是《诗经》中提到的终南山,长达八百余里,山峦重叠,山高谷深,断崖如壁,隔绝南北交通,为天下之大阻,更是关中南部屏障。西有陇山,山势陡峭,曲折难行,是渭河平原与陇东高原的天然屏障。北面是黄土高原下的一系列低山,有岐山、黄龙山、尧山、子午山、嵯峨山等,山势虽然比不上华山和陇山,但屯兵扼守,亦有很高的防卫价值。秦国正是凭关中、巴蜀的山川险阻的形势以自保,使自己居于不败之地,同时能够静观东方诸国形势变化,努力耕战,积蓄力量,一有可乘之机便挥师东进,扫荡六国。

秦之诸关

函谷关,函谷是关中和中原之间一条著名的通道,在这条通道的中段,建立函谷关,扼其咽喉,地势十分险要,有天险之称;函谷关原本不属于秦国,属于三家分晋后的魏国;秦国在商鞅变法国势强大后,从魏国手中夺取函谷关。

秦国控制函谷关后,就成了通往东方最便捷的通道,不仅如此,在军事防御上,秦国掌握函谷进可出兵攻打中原,争雄天下;退可守护关中门户,保住国土不失去;而山东诸国要攻打秦国,函谷关是优先考虑的战略要地。战国后勤,山东诸国曾发生五次合纵战争,其中有四次在函谷关进行的,足以可见函谷关的战略意义。

大秦帝国,从地理环境角度分析对军事影响,易守难攻把握主动权

武关,

春秋前期,秦国就控制了武关所在地区,武关地处于函谷关以南,这里是中原经南阳盆地进攻关中的一条迂回路线,也是由江汉平原进入关中的主要通道,也是秦楚两国往来的大道;秦国掌握武关,就掌握对楚国的军事主动权,《大秦帝国》中,苏秦、张仪两人都不约而同地指出秦国据武关对楚国构成严重威胁。

《大秦帝国》中,武关在秦楚两国对战中,发挥重要作用,秦楚丹阳大战,楚国汉中被秦夺取,楚怀王大怒,举全国兵力攻秦,而秦放开武关,诱敌深入,在蓝田再度大败楚军;楚怀王被劫持到咸阳,胁迫割地;次年,秦军又从武关出发,大败楚国,从此楚国一蹶不振。如果说,函谷关是秦国插入中原的一把尖刀,威逼韩魏;那么武关就是秦国悬在楚国头上的一把利剑。

大散关,位于今陕西省宝鸡市西南,可钳制汉中与关中,巴蜀之间的咽喉,是南来北往的必经之路;大散关的孔道,就是历史上的陈仓道,自古以来为兵家必争之地;在大散关以东,还有子午谷、褒斜谷等联络关中和汉中的谷道,因此守住大散关就使秦国消除了来自巴蜀南方的威胁。

大秦帝国,从地理环境角度分析对军事影响,易守难攻把握主动权

综述

笔者认为,秦国核心腹地,关中地区,四面以山川险阻为天然屏障,对外往来只能依靠穿越山岭、大河与汉中的通路。正是由于秦国占据易守难攻的地河,交通极为不便;战国时期,秦国又在主要道路上设关立守,例如,东有函谷关,北枕黄河,南靠大山,控制关中与中原的交通;东南有武关,掌控从东南进入关中的孔道;西南有大散关,守卫关中。

这样的地理优势,使得秦国在对外战争中常常居于主动地位;在兴起之初,或国力贫弱时,能够依据山川形势的保护,远离山东诸国战争纷争,经营国力,休养生息,为图强打下坚实基础;此外,当秦国夺取巴蜀之后,整个态势骤然发生转变,秦国牢牢占据地理地势上的主动,牵制山东诸国局势,改变战国格局。

笔者认为,秦国位于中原最西部,除了东面外,北西南面均无强敌,易守难攻,也宜守宜攻,有稳定的大后方和辽阔的战略纵深;秦国高居天下的上游,攻则以上击下,势如破竹,守则凭高制低,具有天然的军事优势;此外,秦国的核心腹地关中,凭山川险阻与中原各国截然分开,唯有函谷窄隙能够通往东方,此地又有崤函天险控扼,使的秦国长期处于列国纷争之外,能够长时间休养生息,发展国力。

关中四塞险固,出关可攻,闭关可守,进退自如,使秦国牢牢掌握战争主动权,当秦取巴蜀后,使的秦国侧翼安全,可迂回胁迫楚国,为秦国军事上的攻守如虎添翼。

大秦帝国,从地理环境角度分析对军事影响,易守难攻把握主动权

​延伸思考

笔者认为,地理环境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其作用在人类发展过程中是客观存在的,深刻地影响和制约社会行为,特别是在古代社会,生产力不发达的情况下,地理环境的作用就更为突出。法国哲学家孟德斯鸠认为环境对政体产生影响很大,他认为居住在平原的人多希望上层人物领导的政体,生活在山地的人则主张平民政治,而近海人则希望二者混合政体。他还指出,气候对民族性格也有影响,热带地区人民身体疲惫,缺乏勇气,所以奴性重,通常被专制主义所笼罩,寒带地区人民勇敢,坚毅,耐劳,希望保持自由政体。

我们来看看秦国,原为中原西陲的贫弱小国,文明发展及社会发展相对落后,长期受中原诸国鄙视,然而,秦国能由小到大,由弱而强,最终战争周边强大邻国而统一天下,不可否认这与秦孝公时期彻底推行商鞅变法有关,成功的人才引进策略,加上秦国六世出明君,这些都是不可忽略的条件。

从外部条件看,秦国处于华夏文化圈边缘,是典型的边缘国家,仅东面有强敌,这样一来,可以免除陷入包围圈的危险,又有辽阔的国土作为大后方,相当的战略纵深,让敌人不敢轻举妄动。地势上,秦国居高临下,地貌上,四周有山川险阻,这样的地势地貌对防御特别有利,使得秦国未战而利于不败之地,能攻能守,掌握先天的战争主动权。

除了以上因素外,秦国国土地理地形环境具有天然优势,也是一个重要、不可忽视的条件;秦国以偏居一隅和半封闭为特征的地理环境,直接影响了秦国政治、经济、军事、社会、文化活动的整体面貌,并且对战国格局产生深远影响。

参考文献:《秦代政区地理》、《汉书》、《左传》、《史记》、《战国策》、《淮南子》、《读史方舆纪要》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