获得85年钢笔书法大赛特等奖,北大高材生葛全胜的书法水准如何?

惊龙轩


1985年是中国硬笔书法非常值得记住的一年,这一年发生了很多大事,有一件事对于中国硬笔书法来说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因为这一年举办了一届中国钢笔书法大赛,仅组委会收到的稿件就有100万件,以后的任何一次展览,投稿人数再也没有超过100万这个数字,以这个比赛为起点,接下来的20年,是钢笔书法的大发展时期,八九十年代,练字已经成了一种时尚。虽然后来练习钢笔书法的人越来越少,但是那个时候打下的基础,一直影响到现在。


在这次中,一共评选出了10位特等奖获奖作者,曹宝麟、赵彦良、张秀、刘惠浦、任平、马明、仇寅、葛全胜、顾仲安、张杰,其中大部分到现在再书法界仍然是佼佼者。比如曹宝麟、顾仲安。他们奠定了钢笔书法或者说是硬笔书法的基础。


题主所提到的北大高材生葛全胜就是其中之一,能够在100万件作品中脱颖而出,必定有过人之处,只是现在他已经不涉书坛久矣,曾经的书法家成了一位科学家,博士生导师。我没有找不到他的清晰的书法作品了,但是从这幅模糊的作品,依然可以感受到他的秀美的书法风格。

虽然这10位特等奖作者有的已经不参加书法活动了,但是这次比赛的意义一点没有削减,给中国硬笔书法开了一个好头。如今电脑时代,还有很多硬笔书法家在坚守,正是得益于这次比赛的影响。

喜欢书法的朋友可以关注一下不二斋,关注更多精彩,一起玩耍。


不二斋


首先得肯定,葛先生的字写的是可以的,是有书法功底的。但这字不管得过什么奖项,并不能说明什么,最多就只能说明,在有限的投稿人群里,他的字写的比较出众,仅此而已。在民间,字写的漂亮的,真的不计其数。就我所碰到的,我的中学语文老师,还有我的一位中学同班同学,及我的一位同事,他们的字都是那么的漂亮,都是我学习的榜样。虽然自己也苦练过一段时间的书法,但50年过去了,现在想起他们的字,就觉差距太大,自愧不如。


xzs山之风


写字而已,我也会一点……



牵挂你的段子手


85年钢笔书法大赛至今都是无法超越的一个高峰,这是一个非常有意义的一年,这是一个具有里程碑高度的一年,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1985年中国钢笔书法大赛是中国书法历史上参赛人数最多的一次比赛,投稿者有100万人之众。您没有看错,100万人啊,这群众基础该有多深厚啊,真的是另人唏嘘。可谓是前无古人,后至今没有来者。

这届钢笔书法大赛特等奖一共有十个人获奖,这十位是:曹宝麟、赵彦良、张秀、刘惠浦、任平、马明、仇寅、葛全胜、顾仲安、张杰。这十位书家他们的作品、风格、审美取向、取法、表现方法、技法等,都具备了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这其中很多人如今都已经成为了毛笔书法领域的高手,而只有一位可谓是灵光一现,此后在硬笔书法界再无痕迹,这位就是葛全胜。接着我百度了一下:

葛全胜 ,男,汉族,1963年出生,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现任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所长、学术委员会副主任、旅游研究与规划设计中心主任。兼任国际全球环境变化人文因素计划(IHDP)中国国家委员会秘书长 ,国际地圈生物圈计划(IGBP)中国全国委员会秘书长,中国文物学会副会长、中国文物学会文物旅游规划与研究中心主任,中国地理学会理事、气候专业委员会主任、历史地理专业委员会委员 ,中国气象学会理事,北京气象学会理事,《地理研究》副主编。

原来葛全胜是一个科学家,一个中科院博士,这样一个科学家还是个书法家?看来人家才真正地是一个“玩”家。

后来又找了一些资料才知道,人家9岁开始学习书法,从颜真卿和柳公权入手,稍长之后学习褚遂良及“二王”,据说近年来开始潜心米芾、王铎、孙过庭,并且兼涉六朝碑刻。从百度中看到人家还是文物学会副会长,这大概就是书法带来的影响吧。

葛全胜的硬笔书法从网络上能够找到的仅有的几幅图片来看,是很本分的那种,用的就说很普通的钢笔,不像有的人会选择一些特殊的书写工具。用普通的钢笔,纯粹靠细线条取胜,这是不容易的。用笔很流畅、结字也有传统书法的功底,而章法布局给人一种萧散、恬淡的感觉。

葛全胜能在100万人参赛的书法大赛中成为最顶尖的特等奖的一位,这次获奖也说明了人家的硬笔书法水平那是杠杠的。但更让人佩服的是拿了这么大奖,竟然一转身又投身到了科学事业中去。看来这次参赛人家只是为了自我证明一下,拿了大奖,证明之后就转身而去,高人啊。


翰墨今香


看下我写的如何



ying636


钢笔书法是书法中的一种,也是中国汉字的另一种表现形式,八十年代是硬笔书法盛行的年代,那时候都羡慕能有一支钢笔,有了钢笔自然想把字写好。因此那时候也涌现出来了很多优秀的硬笔书法家,葛全胜就是其中之一。

葛全胜书法还是不错的,在当时那个年代,写钢笔字很流行,也就是热门,不管大人小孩,都喜欢用钢笔写字。当然练钢笔字的人也很多,葛全胜能练成这样也是很厉害了,字里行里都透露出字的结构完整统一协调,不过整体效果好,美观大方,但是总觉得有点生硬,不够活。书法是写活很难,也就是写出书法的灵魂不太容易,这需要练习的技术和领悟能力要强👍。把字写美了,是能力,把字写的既活又美了,是才能。

总之,我还是赞成葛全胜的书法的,哪位大神还有不同意见,经管提出来,今后努力改过。谢谢大家!



飞翔的企鹅蛋


如果大家手头有1981年《全国首届书法篆刻展作品集》,请打开翻翻,是否有种感觉:其中很多作品与今天的老干部书法的水平相当。

就艺术而言,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审美,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特色。

虽然就今天的眼光看,1985年全国硬笔书法大赛特等奖中,有些作品相对平庸,但在那个时代,绝对代表了全国最高水平。你想想,投稿100多万件,这在现在是不可想像的一个数字。在刚刚结束的全国第十二届书法篆刻展中,投稿也不过5万多件。



而那硬笔大赛特等奖中,目前已成为书法大家,这更能说明当初获奖者绝非浪得虚名。比如曹宝麟,广东暨南大学书法研究所所长,曾获书法界最高奖兰亭奖。

又如赵彦良(虽然我并喜欢他的相对老派的书法),曾任新疆建设兵团书协主席,现退休回上海老家带一对双胞胎外孙。


再如张秀,少年成名,18岁即为屈原纪念馆题写牌匾,曾多次在书法大赛中获奖。

但是,正如上面所言,书法审美有其时代性,再加上彼时资讯不发达,信息传播慢,书法方面的资料并非人人时时可以学习,更由于中国社会正从一场大变革中苏醒,书法艺术也处于复苏阶段,我们不能以今天的书法审美尺度去衡量当时的书法作品。

正如当时风蘼全国的庞中华、杨再春等人的书法,人人都奉为神明,然而今天来看,庞老师的字相对业余,杨再春更是老干部体。

回到题目,葛全胜的获奖作品在当时绝对是无可争议的佳作,但以今天的眼光看,略显平庸。

顺便说一句,有人认为葛先生不在书法界发展很可惜,但我认为书法不是生活的全部,社会需要不同的分工,如若葛先生留在书法界,那当代就少了一位优秀的地理学家,中科院院士葛全胜在地理学领域对国家的贡献应该更大。

更多文章,敬请关注千年兰亭。


千年兰亭


作为一位前两年被提名为科学院院士的科学家,很少有人知道葛全胜还是一位书法高手,甚至在迄今为止规模最大、最权威的1985年全国钢笔书法大赛中一举拿下特等奖。虽然有着扎实的书法功底,如今却很少有人记得书协会员葛全胜的名字。

事实上,葛全胜不仅是北大高材生,还曾就读中科大研究生院。如今也是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担任着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所长、学术委员会副主任、旅游研究与规划设计中心主任等职。这样一位成绩斐然的科学家,的确很难与他书法家的身份联系起来。


在极为有限的关于葛全胜学书经历的资料中可以看到,葛全胜其实也是自幼学书,和很多书法爱好者一样,从颜、柳楷书法帖入手,稍长习褚遂良及“二王”,后来便潜心于米芾行书和王铎、孙过庭草书,兼涉六朝碑刻。在繁重的科研工作之余,葛全胜还能在书法领域涉猎广泛,自成一格,殊为难得。

惊龙轩不止一次提到过1985年在硬笔书法发展历程中的特殊性,毫不夸张地说,这一年应该是硬笔书法史上非常具有意义、具有里程碑高度的一年。

1985年的那一届中国钢笔书法大赛,参赛人数突破了100万,是目前为止中国书法史上参赛规模最大的一次。由此可见,当时的硬笔书法拥有何等广泛的群众基础!此后十年,进入了中国硬笔书法发展的黄金时期。而在那一届大赛中脱颖而出的10位特等奖获得者,无疑就是站在巅峰的一战成名的硬笔书法高手。时年22岁的葛全胜,一举拿下青年组的特等奖。与他一起获奖的人包括任平、顾仲安、张秀等人,无一不是此后硬笔书坛的翘楚。葛全胜的书法实力可见一斑。

可惜的是,因为工作的原因,葛全胜此后便淡出书坛,只是把书法当成了一种业余爱好从未放弃罢了。就算要在网上搜索几张葛全胜的书法作品也很难如愿,这两张配图还是惊龙轩从一本那一届特等奖获得者的作品结集中录用而来。

从这两张不算太清晰的硬笔书法作品中,我们可以感觉到葛全胜书法的鲜明特点:萧疏有致、流畅自然、颇具书卷气。

这一届比赛分中老年组和青年组,一共有10人获得特等奖。他们的书风、审美取向、表现技法等,都显得相当成熟且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基本代表了当时硬笔书法界的艺术高度。不仅如此,他们中至少有一半人现在已经是毛笔书法领域的高手。葛全胜能从这样的比赛中脱颖而出,却因为诸多原因无法驰骋于书坛,不能不说是书坛的一件憾事。

这些年,硬笔书法的发展已经风光不再,有着多方面的原因和无奈。尤其是最近十几年的时间里,硬笔书法创作基本处于停滞状态,鲜有突出作品和精英的出现,更使得上世纪八十年代的那一届钢笔书法大赛成为了一次意义非凡的绝唱。

书坛已经找不到葛全胜的身影,我们却很难忽视他曾经留下的足迹……


惊龙轩


我曾买过那本书,喜欢任平,曹宝麟,还有一等奖的老乡王正良老师。个人感觉葛全胜真的很一般!


心情多雲240


八五年的全国大赛横空出现,出尽大神,赛后的书法字帖也是被引为经典的,带动全国无数书法爱好者。我也是当时被影响从而才开始从单练毛笔然后开始加练硬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