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中國“天眼”遇上大暴雨,到底會不會被裝滿,又該如何排水?

missja


不會啦,放心~

中國天眼,又稱FAST,學名500米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

遠看中國天眼,的確是像口鍋……還是口不小的鍋。

感覺下場暴雨就能在鍋裡燉魚燉菜涮火鍋了有沒有~

但是如果湊近看的話,FAST其實是網眼結構,不會存水的。

再近一點:

上圖這樣。

所以完全不會在“鍋”裡存水。

中國天眼位於貴州平塘,其實貴州屬於亞熱帶溼潤季風氣候,整體來看年降水量還是比較多的,境內的年降水量平均都在800毫米以上,而且受到季風的影響,降水主要是集中在夏季。

所以呢,在建設中國天眼的時候,其實早就考慮過排水的問題了

除了天眼本身的網眼結構可以排水之外,天眼本身也建設了相當完善的排水工程。加上它所處的位置是一個天然大坑,屬於喀斯特地貌,岩石本身的透水性也很好。

事實上之所以選在這個大窪地建設天眼,除了考慮到地形符合中國天眼本身的外形以及與鄉鎮距離遠這兩方面因素之外,喀斯特地貌的高透水性也是一個原因,畢竟如果出現淤積,是可能損壞設備的。

中國天眼的建設對於我們國家的航空航天發展,甚至是人類對宇宙的探索進程都有著很重要的意義。

尋找脈衝星,檢測微弱空間信號,甚至是尋找地外文明……宇宙當中更多的秘密,都在等著它去發現。

希望我的回答能幫助到你,覺得有用的話就點個贊吧~~~


不吃腸的大腸


所謂的“天眼”就是建在貴州平塘縣的巨大的射電望遠鏡【如下圖所示】,因為需要通過拋物面來接收宇宙中的無線電信號,所以其外形像一口巨大的鍋。

如下圖所示,是一口用來煮飯炒菜的大鐵鍋,中國“天眼”是不是跟人們在生活裡見到的大鍋很相似呢?

但是,天眼可不是真的鍋。如下圖所示,天眼雖然跟一口大鍋很相似,但是實際上並不是一整塊沒有縫兒的鐵板,而是由很多個小的三角形的板材裝起來的,而三角板材之間都是有縫隙的。

另外,我們仔細看這些三角形的板材,可以看到這些板材上面有很多很小的孔,所以說在下大雨的時候,雨水都會透過這些小孔流走——雨水累積的問題肯定已經被工程師考慮到了,會有對應的排水措施來防止雨水對天眼的漫灌的。這一點你可以放心。

當然了,如果天眼真的像一口大鍋,可以裝滿水煮菜,那也沒有那麼多的食物給它做呀,所以天眼還是好好做它的射電望遠鏡,不要Cosplay大鐵鍋了【下圖是網友惡搞的天眼煮餃子】。


航小北的日常科普


非常感謝您的關心,中國名開“天眼”,建設不易,想出成果,還需要天下人細心呵護才成。當年選址頗費心思,歷經數年,才決定把它設在貴州的一處大山中,為避開電磁信號,也有防水等諸多考慮。從平面上看,它像一口光滑封閉的大鍋,其實渾身如篩,佈滿孔道,就連周圍的給排水工程也做得甚為仔細,整個工程是個大系統,把能想到的一切,都想到了。在貴州中南的黔南自治洲平塘縣克度鎮金科村,有一個天然的大窪坑,因屬於喀斯特地貌,溶洞,裂隙密佈其中,岩石亦有上佳的透水性,這真是天造地設的一處大窩凼,方便建設,方便排水,位置選得堪謂極盡周詳,找了上千處窪地,僅為選址共用了長達12年時光,才選中此處,可是,慮來思去,百密也難免一疏,科學家想不到的是,迎來了不盡的旅遊團體。作為世界第一大射電望遠鏡,任誰都想看一眼,平塘縣頓時熱鬧起來,克度鎮大為繁榮,滿足了人們瞄一眼的願望,也給“天眼”帶來不少苦惱,這裡,越安靜越好,最好無人打擾。讓我們一睹“天眼”故事吧,說說科學的寂寞。

●總師是個急性人。在東京參加國際無線電科學聯盟大會,會開了一天,人們早就進入了甜美的夢鄉,即將進入知天命之年的的他,為白天的會議,卻怎麼也睡不著,香菸抽了一根又一根,進入凌晨時分,再也按捺不住,敲開了會議中方帶隊人的房門,沒等坐下喝口水,直道,“咱們也建一個吧?”望著他急切的悠悠的報國眼神,還能好說什麼呢?報上去項目審批下來,時間就到了1994年,他被任為總師,開始選址,這裡面的事實在太多太多,故事也很精彩,總之我們的“天眼”總師南仁東,是個東北人,有故事的東北人,為了我們的大射電,十年艱苦倍尋常,極盡艱辛。與當地居民在發生利益衝突的地方,他總能認真仔細地聽完,尋找到最佳解決方案。與他打過交道的當地人,都說,他是一個和藹可親,沒有一點架子,挺樸素的一個人。2016年“天眼”建成,他於次年就去世,一生幹完了一件大事,死而無憾,可以瞑目矣。

●霍金的遺願。中國“天眼”建成,收到神秘信號,不久,霍金去世,生前遺願三條,其中之一,木有事,不要與外星人說話。應該說他的警告不是沒有道理,依年輕的地球而言,我們是鬥不過外星人的,如果外星人真的存在。中國天眼聯著世界,動靜越來越大,建成二年來,已發現了50多顆脈衝星,成果甚大,南先生生前於2006年,就曾擔任國際天文學會射電專業委員會的主席,應該說標誌著我國在國際射電領域的地位。怎麼搞,先生知道,架起這樣一口大鍋,國家投資6.67億,建成後,在月球上打手機也能被發現,能收到137億光年外的電磁信號,不是件小事。圍著它走一圈,步行的話需要40分鐘,它有100個籃球場大小,面積達到了25萬平米,這真是細思極恐。即便如此,國際上更大的一座天眼,將在十年後建成,如果我們不加緊工作,將自己已取得的成果擴大,亦將無法面對南仁東先生。

●招不到人。《科技日報》日前報道,年薪10萬,找不到為它服務的科技人才,與旅遊熱形成了明顯的對比反差,深深刺痛了國人的心。報效國家天文事業,不能急功近利,需要用生命來踐行一生誓言,南先生就是這樣的人,他為建設我們的大FAST鞠躬盡瘁,生前有語,要想進入廣袤的宇宙,必須甘於平庸,不只一輩人,或幾十輩人的時光,方得親近它的神秘和絢麗。先生是這樣的人,把一個極盡完美的大FAST留給了後世,死後倍極哀榮,榮譽接踵而來,國際上將一顆小行星以他的名字而名之,中國科學家給他塑起一座高大的雕像,被表彰為“時代楷模”,媒體呼為中國天眼之父,得到了世人更多的尊重,而他一生默默無名,為天眼建設灑盡了熱血,國家正需要這樣的人,為國從不計任何名利的人。


魂舞大漠


中國“天眼”工程做為中國的驕傲工程,建成後也是世界上最大的射電望遠鏡,從最初的想法到歷經多地考察,再到最後的建成啟用,總耗時超20年的時間,這麼龐大的前提工作可以說對“天眼”各種事件都進行了充分考慮,不管是天災還是人禍想輕易就對這口“大鍋”造成破壞那還怎麼稱得上驕傲?我們都有能力造成世界上最大的射電望遠鏡技術,那我們怎麼會解決不了整個系統的排水問題;

外形引起誤解

很多人會擔心500米口徑射電望遠鏡的積水問題,大多數是受其像“大鍋”一樣造型形成的常識錯覺,如果當初建設成為倒漏斗形狀,我想肯定不會有人擔心會積水,那就得說下射電望遠鏡的根本,射電望遠鏡原理是用來接受電磁波的,而這種球面設計容易實現共焦點,還有一種原因是天上天體在運動,而我們想移動像口徑達到500米的射電望遠鏡不現實,而球面可以是觀測範圍變大,綜合考慮,只有像“大鍋”形狀的射電望遠鏡才可以達到更精準更靈敏的觀測效果;

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

中國“天眼”FAST的建成後迅速成為世界的焦點,而只有很少很少一部分到現場親眼目睹了這項技術的真面目,大多數都是通過圖像或者視頻瞭解這口“大鍋”,不管是圖像還是視頻,要想把整個項目系統拍全,當大家看到這樣的一個整體,很多人感覺裡面每塊反射面都是緊密連接在一起,之間沒有縫隙,其實板與板之間是有縫隙的,一塊塊反射面鏡也是一個一個窟窿的鋼板組成,上面根本就不會存在積水,除了這些在外形上做了排水順暢之外,“天眼”在當初建立的時候,在天眼的結構中挖了排水隧道,這個隧道分為二部分設計,一段明挖段,一段是暗挖段,隧道總長1121米,有這樣的明暗隧道溝渠排水設計,可以說完全不用擔心存在積水問題,面對這樣浩大的工程,越細推敲你就會越發現工程師科學家們的厲害及智慧,有時候會讓人不由自主的感嘆一聲“厲害了,我的國”!

中國“天眼”可以說是20世紀最偉大工程之一,從開始啟用到現在已經帶給我們很多驚喜,它要比之前美國Arecibo 300米望遠鏡綜合性能提高約10倍,其實面對這樣的偉大壯舉,我們不能忘記一位 “中國天眼”的主要發起者和奠基人---南仁東,可以說是他把“天眼”養大成人的。從自己提出想法到長達12年的多地區親身實地考察才有“天眼”的誕生,最可惜的是在他在“天眼”建成還不到一年的時間就因病逝世,他還沒有真正親眼看到“天眼”在為人類貢獻上帶來的輝煌;

中國的科學進步離不開許多默默付出的科學家工程師,我想中國做為世界大國,會越來越多的驚喜帶給人類,或許下一個你期待的就會變成現實。歡迎關注,謝謝!


蝸牛科學


就是下圖這樣500米的一口大鍋的樣子,很多人就擔心,萬一下了大雨,天眼是不是會存滿水,是不是可以當個大火鍋來煮點什麼?

這個想法不錯,但是天眼這口大鍋是有漏眼的,存不下水的,做不了火鍋。說正經的,天眼在設計之初就充分考慮到了排水的問題,從下面的側視圖就能看出,天眼是通過主索搭建,由4000多塊鋁製的反射面板構成了大鍋的形狀。

其中每塊反射面板也都是鏤空的網眼結構,這些孔洞結構足以將雨水排開,防止這口大鍋內存水,對天眼的結構造成破壞。

其次,天眼的主要框架就是建立在天然山體中間的坑塘之中,大大減少了天眼主題建設的施工量,選址處下面是喀斯特地形,易於排水,再加上人工修建的各種排水設施,會快速的把天眼上收集下的雨水排空。

吃不了這麼大的火鍋,是不是很遺憾,還是讓天眼安靜的巡天,發現中子星和外星文明信號吧。另外,當天眼完成服役任務之後,用來當個大號燒烤架也差不多。

歡迎關注量子實驗室,評論裡請留下您的見解。


量子實驗室


何為“天眼”

“天眼”是指500米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Five-hundred-meter Aperture Spherical Telescope),簡稱FAST

被譽為“中國天眼”,由我國天文學家南仁東1994年提出構想,歷時22年建成,於2016年9月25日落成啟用。



▲俯瞰“天眼”



▲“天眼”構想提出者——南仁東在大窩凼施工現場(2013年12月31日攝)

新華社發(中科院國家天文臺供圖)

超級工程之“天眼”

“天眼”位於貴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平塘縣克度鎮大窩凼的喀斯特窪坑中。其接收面積達到25萬平方米,有30個足球場那麼大,已經突破了射電望遠鏡的百米極限,並擁有6770根主索4450塊反射面板,是名副其實的“超級工程”

“天眼”的一些關鍵數據

500m:“天眼”口徑500m,是目前世界上建成及計劃建造的最大口徑的球面射電望遠鏡

134m:從索網最高點到最低點

高差134m

168m:“天眼”要修建6座饋源塔,最高168m,6座塔均建在落差達百米的山崖上;

1600m,4200t:整個鋼結構圈樑長度達1600m,消耗鋼材4200t

8895根,1300t:“天眼”反射面索網結構8895根高強度、高精度鋼索連接而成,形成重達1300t的索網。

世界之最之“天眼”

“天眼”

是由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主導建設,具有我國自主知識產權、世界最大單口徑、最靈敏的射電望遠鏡。與號稱“地面最大的機器”德國波恩100米望遠鏡相比,靈敏度提高約10倍;與排在阿波羅登月之前、被評為人類20世紀十大工程之首美國Arecibo 300米望遠鏡相比,其綜合性能提高約10倍。作為世界最大的單口徑望遠鏡“天眼”將在未來20~30年保持世界一流設備的地位。

“天眼”系統的構成

“天眼”工程

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該工程由主動反射面系統、饋源支撐系統、測量與控制系統、接收機與終端及觀測基地等幾大部分構成。


▲ “天眼”系統構成圖

中國“天眼”的三大自主創新

利用天然的喀斯特窪坑作為臺址,窪坑內鋪設數千塊單元組成冠狀主動反射面,採用輕型索拖動機構和並聯機器人實現接收機高精度定位,這是中國“天眼”的三大自主創新

“天眼”主要發起者和奠基人

南仁東去世

2017年9月15日晚,中國“天眼”——500米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FAST項目首席科學家、中科院國家天文臺南仁東研究員因肺癌突然惡化搶救無效去世,享年72歲。2018年12月18日,黨中央、國務院授予南仁東同志改革先鋒稱號,頒授改革先鋒獎章,並獲評“中國天眼”的主要發起者和奠基人

射電望遠鏡


射電望遠鏡(radio telescope)是指觀測和研究來自天體的射電波的基本設備,可以測量天體射電的強度、頻譜及偏振等量。包括收集射電波的定向天線,放大射電信號的高靈敏度接收機,信息記錄﹑處理和顯示系統等。20世紀60年代天文學取得了四項非常重要的發現:脈衝星、類星體、宇宙微波背景輻射、星際有機分子,被稱為“四大發現”。這四項發現都與射電望遠鏡有關。

德國波恩埃菲爾斯伯格射電望遠鏡(Effelsberg)

埃菲爾斯伯格射電望遠鏡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全可動射電望遠鏡之一,位於德國波恩市西南方向約40千米的一個山谷中。這臺望遠鏡的觀測波段很寬,從90釐米到3毫米。其靈敏度和分辨率較高,率先在毫米波段觀測到脈衝星的輻射,並且在射電星系、活動星系核、星際分子等方面的觀測中也收穫頗豐。




▲埃菲爾斯伯格射電望遠鏡,口徑100米

阿雷西博天文臺

阿雷西博射電望遠鏡(英文:Arecibo Radio Telescope),正式名稱是阿雷西博天文臺(英文:Arecibo Observatory),由史丹佛國際研究中心、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與康奈爾大學管理。

是世界上第二大的單面口徑射電望遠鏡。



▲阿雷西博天文臺

該望遠鏡位於波多黎各的阿雷西博(又名阿雷西沃),直徑達305米,後擴建為350米。阿雷西博望遠鏡是固定望遠鏡,不能轉動,只能通過改變天線饋源的位置掃描天空中的一個帶狀區域。


“天眼”對抗狂風暴雨的招數

①索網支撐結構

索網結構是“天眼”主動反射面的主要支撐結構,是反射面主動變位工作的關鍵點。“天眼”索網結構直徑500米,整個索網共6670根主索、2225個主索節點及相同數量的下拉索。索網總重量約為1300餘噸,索構件所使用的材料為疲勞強度不低於500MPa超高疲勞性能鋼材。可見,“天眼”的結構強度是很高的,即使狂風猛刮,也是奈何不了它的。

安裝反射面板的

巨型背架單元採用鋁合金材質,每平方米自重為4公斤左右,而傳統的鋼結構背架每平方米20公斤以上,採用鋁合金背架,能保證“天眼”足夠敏捷



▲“天眼”的索網結構、反射面板以及安裝反射面板的背架單元


②反射面板密佈“汗毛孔”

“天眼”的反射面板並不是由一塊塊鏡子製成,而是帶有很多小窟窿的鋼板,像個篩子一樣。工程師給“天眼”設計了“汗毛孔”——FAST的半球狀反射面由4450個反射單元組成,面板上密佈孔洞,這樣做的目的是,能夠讓它在太陽下不至於曬得太燙,在雨天能讓雨水流下去,同時提高透光率,讓發射面下能生長植物,避免水土流失。當“天眼”遇上大暴雨天氣,雨水都順著反射面板表面的孔洞流走了,是不會積起來裝滿的。



▲“天眼”的反射面板上密佈“汗毛孔”

③天然喀斯特窪地臺址

“天眼”臺址選定在貴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平塘縣克度鎮金科村的大窩凼窪地(北緯25.647222度,東經106.85583度),此窪地直徑大約800米,東北距平塘縣城約85km,西南距羅甸縣城約45km。總體位於貴州高原向廣西丘陵過渡的斜坡地帶,地勢總體上北高南低,區域內碳酸鹽巖廣泛分佈,岩溶峰丘、窪地、落水洞極為發育,地形起伏不平,低山地形。大窩凼窪地的山樑最高為東南側山頭標高1201m

,窪地的最低點標高841m最大相對高差達360m。窪地地表岩溶窪地發育,地形起伏大,坡度較陡,地貌類型簡單,局部山體陡峭,形成陡崖和懸壁。



▲500米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FAST)臺址大窩凼窪地原貌。圖源:國家天文臺

中科院已在貴州省貴陽市註冊成立貴州射電天文臺

管理該項目。

之所以選址“大窩凼”三方面原因一是地貌最接近FAST的造型,工程開挖量最小;二是這裡的喀斯特地質可以保障雨水向地下滲透,不會在表面淤積而損壞和腐蝕望遠鏡;三是射電望遠鏡需要一處“靜土”,“大窩凼”附近5千米半徑之內沒有一個鄉鎮,無線電環境理想。

別看這口“鍋”是漏的,即使遇上大暴雨底部的坑也是不會被灌滿的。因為天眼臺址處屬於喀斯特地質,這種地質可以保障雨水向地下滲透不會在表面淤積而損壞和腐蝕望遠鏡。此外天眼還有完善的排水系統,無法快速下滲的雨水,是可以通過排水系統及時排走的。




▲“天眼”排水隧洞

④完善的排水系統

天眼”的排水系統道路邊溝,徑向水溝,環向水溝,消能池,底部排水溝以及排水隧洞六大部分組成。


為保證天眼的安全運行,工程師們還專門設計修建了隧洞排水工程,主要採用的是無壓隧洞設計方案。該隧洞總長約1121米,被分為兩段:一段是明挖段長58.588米;另一端是暗挖段長1062.499米。排水系統完成後,遇到大暴雨,“天眼”底部無法快速下滲到地下的積水就可以沿著各種水溝以及隧洞及時排走,不會對“天眼”的正常使用造成影響。

\n

{!-- PGC_VIDEO:{"thumb_height": 360, "thumb_url": "dc300002fb2150e12d61\

fetion211


雖然天眼看起來像一口大鍋,但是它真的盛不了水,看看以下都是網友大神們的S操作,用天眼燉個魚、做一份麻小、不然就是吃火鍋,作為吃貨來講還是很下飯的。但是天眼是真的不能盛水,即使下大雨也是不會積水的。


我們可以看一下天眼的細節結構,從細處看全部都是小孔,根本不會積水的。天眼從提出到建好應用都超過20年了,包括天眼的選址都非常謹慎的,應對各種天氣也是充分考慮設計研究的,專家如果在這種小問題上出錯那就有點可笑了。像我們這樣的小白都擔心下雨千萬不要把天眼灌滿水,專家就更需要考慮了。

天眼的全稱是“500米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Five-hundred-meter Aperture Spherical Telescope)簡稱FAST,和普通的天文望遠鏡相比更類似於人類的“耳朵”,主要接收的是肉眼看不見的射電信號,而例如哈伯太空望遠鏡主要是接受可見光的,就像是我們的眼睛。

天眼的五大科學目標如下:1.尋找中性氫,研究宇宙大尺度結構;2.觀測發現脈衝星,為以後星際通信做準備;3.獲得天體超精細結構;4.探測星際分子; 5.探尋地外文明。到今年的9月份為止我過天眼已經發現了132顆優質的脈衝星候選體,其中有93顆被確認為人類首次新發現的脈衝星。



前邊說到了天眼的細部結構是有小孔存在的不會積水,同時雨水漏到天眼基礎底座上會匯入無壓排水隧道,這些隧道有水平的也有垂直的,甚至還有各種洩洪通道,在某種意義上來說天眼就是想一個大篩子,不會灌滿水的。並且天眼的選址也經過慎重考慮,這個地方雨水量很小。


科學黑洞


想多了,天眼射電望遠鏡看上去好像是一口大鍋,但實際上這口鍋是由4450塊反射面板組成,這些反射面板上有許許多多的小孔,所以就是連下一個月的暴雨,天眼射電望遠鏡也不會被水裝滿。

另外當初在建造天眼射電望遠鏡的時候,相關的工程人員就考慮到排水的問題,由於貴州地區的天氣多陰雨,所以科學家認為如果真遇到百年一遇的暴雨,那麼天眼射電望遠鏡的下方就會積水。

那麼為了防止這個問題的發生,工程人員開挖了長達一千多米的排水隧道,所以天眼射電望遠鏡不會被水淹,更不會被雨水裝滿,這個問題根本就不成立。

畢竟這東西造價將近有10億人民幣,國家在建造如此昂貴的科學儀器之前,幾乎把所有可能面臨的問題都考慮到了,如果真要一下雨天眼射電望遠鏡就罷工,那麼相關的領導和人員恐怕就要吃牢飯了

最後天眼射電望遠鏡是全球最大的射電望遠鏡,它的直徑達到了500米,那麼從2016年天眼射電望遠鏡正式運行開始,我國已經發現了50多顆脈衝星,另外從某種角度上來說,天眼射電望遠鏡還可以尋找外星人,甚至還可以給外星人發送信號。

例如當初阿雷西博射電望遠鏡改造成功的時候,科學家們就給距離25000光年的M13星系發射了一串電磁波信號,如果外星人能夠接收到該信號的話,那麼它們就有可能找到地球........


種植恆星


除非下冰雹,要不然不可能被填滿。我國的天眼,是世界上最大的單口徑球面 射電望遠鏡。佔地面積約為30個足球場大小,建設在天然的喀斯特窪地之中。天眼的形狀像極了一口大鍋,那麼有些人就會問了,天眼建造成這個樣子,下雨的時候會不會積水呢?答案是肯定不會啦。

製造天眼耗資12個億,這麼大的一個工程,咱們正常人都能想到的問題,人家工程師不可能想不到的。在最初設計時,就在天眼旁邊修建了一條排水溝,這樣能保證外界的流水不流入天眼設備當中。雖然天眼形似一口大鍋,但是你一走近就會發現,其實天眼的接收設備是鏤空的,上面是由無數個小孔組成的,是存不住水的。並且天眼建造在天然的喀斯特地貌上,下面連接著多條地下暗河,能夠把積水全部都輸送出去。

理論上講,只要天眼下方那個大坑不被填滿,那麼天眼設備就不可能沾到水。而且現在中國建造業已經比較成熟了,我相信即使是遇到百年不遇的大暴雨,國家也是完全有能力解決的。(個人觀點,不喜勿噴)


諸葛半仙兒


假如中國“天眼”遇上大暴雨,到底會不會被裝滿,又該如何排水?

天眼要是能裝滿水的話,那來一場大暴雨,然後再來點花椒辣椒再往裡面倒幾車皮各種肉類過來,來一鍋麻辣火鍋如何?

假如FAST真的是個鍋的話,這是絕對要擔心的,也是有可能會發生的!也是因為各位看到的家裡的衛星鍋都是整個鋁合金甚至薄板衝壓而成,並沒有採用多孔材料!因此認為FAST也是這樣這絕對情有可原!

當然看到這裡大家也就明白了,FAST的材料是多孔板材衝壓出來的,保留下來的網孔板材甚至少於衝壓廢料,因此FAST大水塘就不要想了,就算是海水往裡面倒也沒有問題,但有可能會留下魚!!

在射電望遠鏡上用這種材料並麼有問題,因為只要小於波長即可,當然最好是遠小於波長,此時網孔板材的效果等同於平面無孔板!

而在FAST的底部,也有超大的排水溝,即使在100年一遇的暴雨中也不會有什麼問題!

解決了排水問題,可能各位還有一個疑問,就是FAST不是固定不動的嗎?那麼它又是來如何觀測不同的天體的?問到關鍵問題了,其實這個球面射電望遠鏡的焦點就在中心,只要稍稍調整下中心接收天線的角度就可以到在這個球面範圍內的任何天體,只是有效口徑會相對小一些,但對於只能固定不動的選擇,這個應該是可以接受的吧.....

就如上圖,阿西雷博射電望遠鏡也是類似的結構,所以各位的擔心的應該都解決了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