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太后在东北陵墓,被盗墓者洗劫一空,值34亿寿衣为何无人碰?

shenwenyuan


辽国萧太后,名萧绰,小字燕燕,是历史上大名鼎鼎的一代巾帼女英雄,也是将衰退中的辽国,重新带入中兴的一代辽国贤后。

辽国萧太后和唐朝武则天,以及传说中的清朝孝庄太后颇有几分相似之处,只不过萧太后没有武则天那么无情,而且也不像孝庄那么遮遮掩掩,做事更加的坦荡。萧燕燕最初嫁给辽景宗耶律贤。景宗继位之时,辽国跟同时代的其他各国一样,同样面临内忧外患。

景宗继位之前,辽国在辽穆宗耶律璟的治理之下。由于辽国之前四处用兵,国力消耗严重,国内动荡不安,穆宗就暂时停止了南伐中原的策略。不过,我们开启神之视角的话,穆宗的这一决定是战略性错误,辽国内外矛盾重重,没有外部出口,就只会在内部爆发。最后,耶律璟也是死于内乱。

当时的辽国,被五代时期的最后一位雄主后周世宗柴荣,打到毫无还手之力。辽穆宗听到世宗柴荣进攻辽国,一路高奏凯歌,并宣称要一股作气夺回“燕云十六州”的消息时,吓到准备主动放弃。当时,辽穆宗还给自己找了一个看似很合理的借口:“此本汉地,今以还汉,又何惜耶?”耶律璟的意思就是,打什么打,汉人的地方,还给汉人不就好了。可惜呀,世宗柴荣却因为突发重病,不得不收兵还朝,辽国算是躲过了一劫。而燕云十六州,直到宋朝灭亡,都再也没能收复。

辽穆宗不南伐中原,倒是在辽国内部开始制造杀戮,而且他喜爱打猎游玩,经常不理朝政,最终被侍从所杀。耶律璟被杀,景宗耶律贤被推举为帝,萧太后萧燕燕也随之登上了历史舞台。

辽景宗体弱多病,经常无法上朝,辽国的朝政就交给了当时还是皇后的萧绰协助处理。因为当时的很多政务皆由萧绰处理,辽国大臣竟然谏言,以后由萧皇后所发谕令也皆以“朕”相称。而辽景宗也默许了这一做法,可见萧绰当时在辽国的地位堪比当年武则天。

辽景宗当时继续采取了不主动南伐中原的策略,这给宋朝平定南方诸国留下了宝贵的时间。不过,宋太宗赵光义在平定了南方之后,挥师北伐,先灭北汉,然后挥军直取燕云十六州。可惜,高粱河一战,宋军大败。宋辽两国进入了僵持。

景宗很快因病去世,年仅12岁的辽圣宗继位,萧绰被尊为皇太后,摄政。萧绰的父亲早已经去世,萧绰也没有兄弟姐妹,这让萧太后没有外戚可以依赖。萧太后为了稳固圣宗的皇位,在宋朝之初就上演了清朝开国时孝庄跟多尔衮的大戏。

萧太后当时看到辽国诸王拥兵自重,便找到了韩德让、耶律斜轸、耶律休哥等人,在他们面前哭的如梨花带雨一般。看到这三人的名字,是不是觉得很熟悉,宋朝差点被这三人给打回到了娘胎。宋朝满门忠烈的杨家将之祖无敌杨继业,也是被耶律斜轸所俘,最后绝食而亡。

野史传闻中说,萧绰年幼时,曾许配韩德让,后来未履行婚约,便嫁给了辽景宗。景宗去世后,萧太后欣赏韩德让的才能,为了拉拢韩德让,还改嫁给了韩德让。这简直就是清朝孝庄皇太后和多尔衮的预演么。只是萧太后和韩德让,以及圣宗却没有那么多的避讳。萧韩两人,同桌吃饭,同排而坐,同塌而眠,都很光明正大。而圣宗也将韩德让当做父亲一般的侍奉。

萧太后正是借助韩德让,保证了母子的平安。韩德让本是汉人,他不但促进了契丹和汉族的融合,还借鉴汉人治国的方法,很快帮助萧太后迎来了辽国的“圣宗盛世”。

正是在萧太后的统治之下,辽国击败了宋太宗赵光义的北伐,并且主动南征,迫使宋真宗签订了“澶渊之盟”,宋辽竟然成了兄弟之国。而且宋朝每年还要向辽朝进贡。足见萧太后的能力之强悍。

正是因为宋辽的议和,让辽国腾出了手,去收拾西夏,以及当时还未成气候的女真(金国)等部落,让辽国积累了大量的财富。辽国在萧太后时期,国力强盛,国家富足,这也让萧太后入葬时,得以陪葬了丰厚的陪葬品。萧太后虽然生前与韩德让过的是夫妻生活,不过死后,还是陪葬了辽景宗的辽乾陵,毕竟还是皇后与皇太后的身份比较尊贵。

我们前面提过,女真部落曾臣服于辽国,要向辽国纳贡。特别是辽朝后期,辽国皇帝奢侈腐败,为了满足自己的挥霍,加强了对臣服部落的横征暴敛,这让金辽之间产生了巨大的仇恨。奋起的金国凭借一万女真骑兵,灭亡了曾经盛极一时的辽国。

金辽有旧仇,所以,金国在占领了辽国的北方土地之后,就对辽国的皇陵进行了大肆的挖掘。埋葬萧太后的辽乾陵,同样被金军盗掘一空。

如果说萧太后价值34亿的寿衣此时没有被金人盗走的话,也经不住后来的盗墓者对辽乾陵屡次的盗挖。据不完全统计,辽乾陵从金军开始,至少六次被盗。除了金国盗掘之外,金国被蒙古大军逼迫迁都汴京开封后,北方的辽国皇陵,再次遭到盗墓贼的大规模盗挖。而在民国时期,又被饥民和日本人给挖掘了一遍。建国后,1990年年代和2003年又分别被盗墓贼光顾过。

包括埋葬辽景宗和萧太后的辽乾陵在内的辽代皇陵,基本上都已经被盗墓者盗挖一空了,萧太后价值34亿的寿衣,自然也早已经被人拿走了。要不然,建国后早就对辽代皇陵进行抢救性发掘了。正是因为辽代皇陵屡次被盗,考古价值已经非常小了,所以,众多的辽代皇陵,现在连看管的人员都没有配备,就是那么荒废着,随时都可以去探险。

萧太后的寿衣,早已经不在辽乾陵之内,还是到了九十年代初,才在东北突然出现。这也是引发了辽乾陵后来两次被盗。盗墓贼唯利是图,还想碰碰运气,看看墓中还有没有其他值钱的陪葬品。

为什么萧太后的寿衣如此珍贵呢,竟然价值34亿?即使是之前出土的中山靖王刘胜的金缕玉衣,也不过才估值22亿而已。

据说,萧太后的这件寿衣,使用了10余公斤的黄金,全部使用黄金线、片编织而成,仅凭这一点,萧太后的寿衣价值,已经可以超过价值一亿多的乾隆缂丝陀尼经。但是,一件黄金衣,应该也不值34亿吧。据说,寿衣上面还缀有大量的翡翠、玛瑙、钻石之类的珍贵宝石,所以,才价值昂贵。

不过,这是真的,还是假的?没见过实物呀,包括网上的照片都不一定是真的,所以,不好判断。只有现在还收藏着萧太后寿衣的收藏家,才知道真伪吧。


奕天读历史


萧太后在东北陵墓,被盗墓者洗劫一空,值34亿寿衣为何无人碰?

在考古界,除了一些珍贵的珠宝值钱以外,那些名人的寿衣,其实也很值钱。曾经有一件汉朝的那一件金缕玉衣,被人估价为24亿元。但还有一件寿衣,被人估价为34亿,这件寿衣就是萧太后穿的那一件寿衣。为什么她的这件寿衣会有这么高的估价?主要这是因为这件衣服制作材料特殊,款式也特别的新颖。这是一件用黄金来打造成的短袖上衣,放眼现如今,这样的衣服也是找不到几件的。



更何况,在人们思想这么保守的古代,居然出现了短袖款式的寿衣,这也算是极具有研究价值的一件物品。而且看一看这件寿衣,它的设计还比较的新潮,短袖上面绣着凤凰逐日、缠枝莲等图案。这些绣工也特别的精美,款式的设计在古代算很新颖潮流,一看就非常的贵气大方。但这都不是这件衣服最值钱的原因,最值钱的是因为这种刺绣方法。衣服上面的刺绣方法,是早就在国内失传的古绣刺绣。也是因此,这件衣服的考古价值,制作手艺,都是衣服值钱的地方。再加上这又是一位太后穿过的衣服,有着这么多年的历史价值,所以开价几十亿,也是很合理的事情。



在60年代初,萧太后的墓就已经被盗贼光顾过了,等考古工作者发现时,也只能进行抢救性的发掘。但是令人惊讶的是,墓中的大部分珍宝都已经被盗贼偷空了,但这件金丝寿衣却还在萧太后的墓地中。这样一件宝贝,盗墓者其实并不是不敢偷,只是他不识货。以为这就是一件普通的陪葬衣服,并没有什么值钱的地方。想必当他听到了考古专家们给出的估价后,肠子都已经悔青了吧!



盗墓人们在偷墓之时,都是悄悄的,只敢选择在夜晚进行。而且墓地中的光线暗,他们也不敢开太明亮的灯光。不像专家们发掘,都是正规的挖掘,使得墓地中灯光明亮,能将一切看得清清楚楚。盗墓者只是晃眼一看,看见这件穿在尸体上的寿衣,出于晦气,他们并不会想上手去摸摸。自然也就不知道这件衣服是用金丝制成,更加不可能知道这件衣服的刺绣是那么的珍贵。再者来说,墓地中那些耀眼的珠宝们就已经快闪瞎盗墓者们的眼,他们又怎么会分出心神,去关心这一件毫不起眼的寿衣呢?也是因此,这件珍宝才能逃过一劫,没有落入这些不法分子们的手中。


江上孤舟


盗墓贼不识货呗!

寿衣与其他文物不一样,寿衣长期埋在地下,初见天日时,跟一坨坨破烂儿似的,很少有人能将刚刚发掘出来的寿衣,与宝贝联系在一起。

在地下被埋了千年的寿衣,长啥样呢?请看图

这种图片,是明朝的一具古尸(无意冒犯)。出土时,基本上还保持下葬时的状态,身上的寿衣和裹尸布都还在,只是有些破旧——看起来,似乎是某个垃圾坑里捡来的棉被裹在身上一样。

盗墓贼下墓,所图为财,对于这些衣物的处置方式,往往都是扒掉仍在一旁。

这些被拔下来的衣物,积年累月会变成什么样子呢?再看图

这种图片,也是考古现场的照片。

墓主人的棺椁已经不复存在,墓主人的衣物也遭到破坏。如果没有考古清理、后期保护处理,墓主人的衣物哪个盗墓贼会惦记?

这玩意儿,拿在手里嫌沉,拖到家里晦气;关键是,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这东西根本就不值钱!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慈禧下葬之后,她的坟墓被孙殿英给光顾了,盖在她身上的陀罗经尼被就被孙殿英等人给扒下来,将被面上的珍宝拽走,将被子扔在一边,成为无人理会的“垃圾”。

2008年,在一场拍卖会上,乾隆皇帝下葬时所用的陀罗经被悄然进入拍卖会,被一个买主以9万元的超低价格买走!可见,不仅很多藏家不识货,连常年经手文物的拍卖行,都有打眼的时候。更不用说,整天在地里钻来钻去的盗墓贼了。

回到主题,辽国萧太后的坟墓,虽然经过多次盗掘,为何她的寿衣无人理会呢?

公元1117年,辽国的乾州、显州二州投降金国,这里,恰是辽国皇陵墓葬区,萧太后的陵寝也在这里。

此时,距离萧太后去世(1009年),已经过去了108年。埋在黄土之下的萧太后,早已化作一抔黄土,覆盖在她身上的丝织品,也成了“破烂”的模样。

辽国降金之后,金国对辽国的皇陵采取大规模盗掘,萧太后也没能逃过此劫。

正是这一次官倒,原本穿在萧太后身上的寿衣,被“官兵”扒下,仍在墓室一角,成了人人嫌弃的“垃圾”。此后,虽然历经多次盗掘,这件“垃圾”因为实在不起眼,一次又一次躲过盗墓贼的贼眼。

上世纪90年代,辽景宗、萧太后两人生前所用遗物,惊现锦州!

这些文物包括:萧太后凤袍、萧太后黄金寿衣、景宗皇帝手令背‘宜速’金牌、景宗皇帝令铜牌、大辽承天皇太都统金铜牌等等,每一件,都足以轰动当时。

学界不禁发出疑问,如此多的重器同时出现,除了辽国皇陵被盗,还能有别的情况?

但是,考古工作者经过实地考察,发现辽国的皇陵区并未发现新的盗洞,这也就意味着萧太后的墓葬,并不是当时被盗,而是在更早,甚至是解放前被盗。

根据《文物保护法》规定,中国境内地下、内水和领海中遗存的一切文物,属于国家所有,任何人不得私自发掘、交易。但是,文保法有个时间界限——解放前后,解放前所发现的文物,并不在此列。

萧太后的陪葬品之所以能被如此明目张胆地拿出来拍卖,很大一个原因就是:并无证据可以证明,这些东西是解放后被盗掘之物。

萧太后的陪葬品与乾隆的陀罗经被不一样,陀罗经被一问世,只卖了9万元的“高价”,而萧太后的这些衣物,竟被专家估价34亿之多!

至于这个价格是如何估算出来的,只能去问那些估价的专家了。

不过,萧太后的遗物历经千年,期间无数盗墓贼来了又走,她的遗物能始终躺在墓里,真真说明一个情况:盗墓贼的姿势水平还是不够啊!


祗树


萧太后在历史上的名声,是和慈禧、武则天等人名声一样响亮的女人。曾两败宋军,还割下杨业的头颅,送到边关振奋士气。


死后不得安宁,墓穴被盗多次!

1971年,富屯乡龙岗子村何有成书记响应国家的号召,进行深挖洞搞防空的运动。偶然之间挖到了辽国第五位皇帝的孙子的墓穴。随后算是捅了马蜂窝,一连挖出来十几个墓穴。

等到专家闻讯赶来的时候,发现已经来晚了。难道是村民监守自盗?其实并非如此,而是因为专家发现这些墓穴基本上全部是空的。就算是不是空的,也基本上被盗墓贼盗过不少。

其实专家看到的时候,只是根据部分残破的文物得知这里是辽代墓穴,具体是谁的就不清楚了。尽管这处墓穴被破坏殆尽,但是专家还是本着打破砂锅问到底的精神,看看到底是谁的墓穴。

回去查阅了大量的资料后发现,这里是辽代皇帝墓穴不假,而且还埋了四个皇帝一个太后,这里的太后就是萧太后。专家还有个意外发现,这处墓穴被盗了四次。

第一次是公元1119年,金兵攻打辽国,皇帝墓葬群也跟着遭殃。皇室陵墓表面的建筑群被毁坏一空,还有两座皇帝陵墓被盗。

第二次是因为金国迁都,对于原先辽国的这处墓葬群管理不到位。南方的盗墓贼闻讯赶来,又是一顿大清洗。

第三次是民国初年,又是天下大乱。这次倒是没有盗墓贼,是生活在本地的民众,他们联合起来把这处墓葬群翻了一遍。只要是好东西,可以卖的都卖了。

第四次是在日本侵华时期,他们打着研究辽国墓葬群的幌子,开始了所谓的“盗墓式”考古。这次比之前狠,完全就是拉网式盗。

至于说第五次算不上盗墓,是在建国初期的时候。一群人本来是想着来盗墓,但是来了之后发现好东西都没了。唯独盗走的一部分,也只不过是残破文物。

辽代皇室墓穴惊现古玩市场,萧太后寿衣价值34亿?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在一些古玩市场突然涌现出来了大量的辽代皇室陪葬品。而且还煞有介事的说是金国时候盗墓所得,后来偶然传下来的。先不管理由真假,但是确实在国内引起一股热潮。

其中最为出名的就是辽代萧太后的寿衣,只不过这些寿衣还不是一次性出现的。分别是在1991年出现的萧太后凤冠,1993年出现的萧太后凤袍,1995年萧太后全身寿衣。


至于萧太后全套寿衣价值34亿的说法,到底是怎么来的?我们先来看下金缕玉衣。金缕玉衣多是出土于汉朝墓穴,据说价值是24亿,为何萧太后的衣服这么贵?

黄金上衣:长60厘米,宽51厘米,肩宽39厘米的背襟;两片各长27.5厘米,宽25.5厘米,上弧颈9厘米的前襟;两只长21厘米,宽15厘米的短袖,用金丝线缝制焊接而成。
衣无领,只有宽18厘米半月形弧颈。半月形弧颈口,袖口,前对襟边,衣服下摆都有或窄、或宽金片锤嵌的金边。
颈口,袖口,嵌有宽0.5厘米的窄边;前对襟边,衣服下摆锤嵌的是宽5-3厘米錾花金边。对襟边錾刻的是两旁金珠纹中间缠枝莲纹……(内容来自网络)

上面的内容,只不过是对于萧太后寿衣的一部分描述。实际上简单的几千字的话,是描述不了萧太后衣服的华丽与细腻。

就拿这件衣服的制作手法来说,这件衣服的材质是金丝,但是空隙均匀,排列的非常紧密,看不到任何的接头。也就是说,要么是一根金丝做的,要么是特殊手法,把接头全部隐藏了。

一根金丝确实不可能,就算是现代的工艺也难以实现。最后经过了专家研究发现,这件寿衣用了将近万根一米长的金丝,但是直径只有0.1mm。

这是材质上面的内容,如何把这么“细腻”的金丝缝合在一起,还保持不断,这里面使用的就是早已经失传的刺绣手法。专家估计光是手工费和材料费,加起来可以要价十几个亿。

这加起来才只不过是十几个亿,距离34亿还是有点距离的。但是如果仔细看一下图片,你会发现这些寿衣上面是绣有花纹的。这些花纹的价值和刺绣手法,专家又给他估价几个亿。

最后就是历史价值了,因为这件衣服曾经穿在了萧太后身上,所以专家给他一个十几亿的历史价值。七七八八加起来,这件衣服就被估价34亿。

我们再说回萧太后的墓葬穴,因为经历了这么多次的盗墓,里面陪葬品基本上是没有多少有价值的东西了。所以我们国家干脆就地划地保护,基本没有任何开发,所以看起来比较荒凉。


史之策


这件萧太后寿衣的正式学名叫“黄金花丝镶嵌四凤纹寿衣”。

它是由一片长60厘米,宽51厘米,肩宽39厘米的背襟;两片各长27.5厘米,宽25.5厘米,上弧颈9厘米的前襟;两只长21厘米,宽15厘米的短袖,用金丝线缝制焊接而成。
衣无领,只有宽18厘米半月形弧颈。半月形弧颈口,袖口,前对襟边,衣服下摆都有或窄、或宽金片锤嵌的金边。颈口,袖口,都嵌的是宽0.5厘米的窄边;前对襟边,衣服下摆锤嵌的是宽5-3厘米錾花金边。
对襟边錾刻的是两旁金珠纹中间缠枝莲纹;衣服下摆金边錾刻的是两旁金珠纹中间莲叶纹。为突出女性曲钱衣服胸宽放至51厘米,而衣服下摆竟渐缩至42.5厘米。
全衣均为金丝编织,孔隙匀称似机杼,排列细腻象锦缎,未见丝毫断头接结。
全衣重3240克,共抽取近万根长约一米、径约0.1毫米的金丝织布状织成。前襟在对襟金边两侧,用现已失传的一种类似缂丝与叠绣的方法,绣了浮雕状的两只飞腾对舞的金凤,外环围十朵缠枝莲图。
领口斜向中心亦用同样针法叠绣两枝缠枝莲与两只飞凤。两只短袖上各叠绣一枝缠枝莲图。金衣背襟中心位置,也用缂丝兼叠绣技法叠绣光焰喷薄的太阳一轮,太阳左右两边各绣一只尾羽高飘,两翼劲展,腾挪舞蹈的飞凤。围绕中心图案,亦360度环布十组缠枝莲纹图。左右两只袖上亦各绣一组缠枝莲花纹。前后两组图案富丽堂皇,光彩耀眼。动中有静,静蕴通达。大开大阖,气度万千。



可以说对于我们现代人来说,“黄金花丝镶嵌四凤纹寿衣”绝对是一件稀世之宝,其文物价值不可估量。它采用了太多早已失传的技艺,比如前襟的两只飞腾对舞的金凤,就用一种已经失传的类似缂丝与叠绣的方法编织而成的。

但是说白了,这件“黄金花丝镶嵌四凤纹寿衣”的值钱只是对于那些收藏家而言。对于那些盗墓者们来说,这只是件衣服,远远没有那些发光的金银财宝值钱。



就好比被誉为“织中圣品”的“缂丝陀罗尼经被”,最初的成交价格也只是9万,谁人想到它最后能拍出1.3亿的天价呢?其实一件古物是否值钱,是取决于市场,而不是取决于年代。如果市场认为它值天价,它就是天价,如果觉得它一毛不值,它就是一毛不值。



而“黄金花丝镶嵌四凤纹寿衣”其实也是这个道理,这件衣服在当代的确值天价,因为它的制造工艺有些早已失传,可谓是孤品。但是在古时候,这件衣服却还不是啥特别名贵的东西,相对于那些实实在在的金银财宝,它还真的引不起盗墓者的欲望。



遥想孙殿英盗清东陵的时候,多少的字画,多少的名人真迹毁在了他的手中。他为什么不要?还不是因为他觉得这些不值钱,他只看到那些闪闪发亮的金银财宝。孙殿英就觉得金银财宝值钱,那些字画没啥价值。



这也就是为什么在那个时候,萧太后的遗体旁有这价值34亿的寿衣却无人拿的主要原因。很简单,因为那个时候这件衣服根本就值不了什么钱,在那些盗墓者的眼里它一毛不值,而对于那个时候的市场,它也引不了什么关注。所以盗墓者没兴趣拿这件东西,在那些金银财宝面前,谁会注意这么一件破衣服呢。


澳古说历史


辽国萧太后的陵墓被盗不下五次之多,墓中的金银财宝被洗劫一空,你觉得萧太后死后穿的寿衣——“金缕衣”,后来被专家估价34亿的宝贝会没人碰吗?

首先咱们了解一下萧太后这个人,萧太后本名叫萧绰(953~1009年),小名燕燕。是辽国第五个皇帝辽景帝耶律贤的皇后。

如果你还不明白,直白的说,她就是整死杨六郎的老爸杨继业的女人,金刀令公杨继业金沙滩一战,被她逼的撞死在了李陵碑。当时辽国、金国和宋朝三足鼎立并不断进行着战争。



萧太后是和历史上的武则天、吕后、慈禧一样的人物,辽景宗35岁上就死了,当时萧绰才29岁,她和景宗生的儿子刚刚12岁。

儿子还小,萧绰开始了临朝听政,她的儿子耶律隆绪只是名义上的皇帝。

讲真萧绰是个了不起的女人,她当政期间不断发动侵略宋朝的战争,著名的城下之盟——“澶渊之盟”,就是萧太后指挥辽军一直攻打到了北宋皇城根签订的条约,这是大宋耻辱。

萧绰做了四十多年的实际“女皇”,和历史上的慈禧当政时间差不多。1009年归政其子辽圣宗耶律隆绪。



她觉得太累了,做女人难,做名女人更难。“什么权力财富,身体好才是根本”!萧绰想开了,她要好好休息,过好自己的余生。

然而天不假年,同年的十二月,萧绰因病去世,享年57岁。

辽圣宗,也就是她的儿子十分难过,把母亲隆重葬在了父亲身旁,据说陪葬品十分丰厚,堪比清朝的慈禧墓。

萧绰和丈夫辽景宗合葬墓位于今辽宁省锦州市北镇市富屯乡龙岗子村,有兴趣的亲们可游览一番。不过这个地方现在很荒凉。为什么呢?

原来辽乾陵(景宗和萧太后合葬墓)很荒凉,因为这个墓已经被盗掘不下于五次,只剩下了一个空壳。



说起来萧绰生前很风光,但死后很凄凉,比慈禧死后惨多了。不知道和厚葬有没有直接联系?

前面讲了,宋、金、辽三足鼎立互相牵制,到后来宋朝皇帝很弱智,竟联金灭了大辽。我觉得宋朝皇帝没仔细读《三国》,让任何一方做大做强都对宋朝不利,到后来宋朝终于尝到了苦果——“靖康之耻”,北宋最后被金国灭了。这是后话,暂且放下不提。

回到话题,宋金联手灭辽,在辽国灭亡前夕,即辽天庆九年(1119年),萧太后死后100余年,金兵为了报复辽国,把乾陵盗掘,然后把墓内的金银珠宝抢掠一空,这是辽乾陵首次被盗。

辽国被灭后,当金国占领汴京无暇他顾时,南方的盗贼乘虚而入,对辽乾陵又进行了一次洗劫。这是第二次乾陵被盗。



1912~1915年间,即民国初年。辽乾陵被当地的饥民挖掘了一遍,这是第三次被盗掘。

1931~1939年,日本打着调研之名把辽乾陵挖掘了一遍,这是第4次被盗掘。

1994~1999年间,被以东子为首的盗墓集团拉网式的盗掘了一遍。这是辽乾陵第五次被盗掘。

2003年,辽乾陵再次被盗,这是我目前知道的最后一次被盗掘。

行文至此,我估计亲们明白了吧?

萧绰死后穿的“金缕衣”,被估价34亿不是无人敢碰,其实是第一次早就被金人盗掠走了,即便不是第一次,它的命运不会逃过第二次,第三次……



事实确实如此,到了改革开放的九十年代,乾陵的陪葬品出现在了市面上,首先出现的是金银珠宝,到后来一些宝贝随之出现。

1995年,萧太后的黄金寿衣出现在了辽宁。“金缕衣”一出,立刻引起了轰动,它的出现使上世纪60年代末,我国考古队在河北省满城县,发现的西汉中山靖王刘胜的陵墓里的“金缕玉衣”黯然失色。

“金缕玉衣”估价24亿,而萧绰的“黄金花丝镶嵌四凤纹寿衣”做工更加精细,它是由10,730克黄金和上百枚大小不一的宝石制作而成。著名的文物专家裴元博先生估价至少34亿,比金缕玉衣贵了足足10个亿。想想看,盗贼怎么能不敢碰呢?


秉烛读春秋


众所周知,我国古代最著名的帝王敛服当属金缕玉衣,一般情况下,很多专家学者对金缕玉衣的估价为24亿。然而,历史上还有一件敛服的估值达到了34亿,那就是辽代萧太后的黄金敛服。

萧太后,一个杀杨业、败北宋,逼迫宋真宗签订澶渊之盟的“铁娘子”

萧太后其人

萧太后,本名萧绰,小名燕燕,父亲是大辽北院杻密使兼宰相萧思温。萧家祖辈为契丹人,后仰慕汉丞相萧何威名而改汉姓萧氏。萧太后是辽国中期女政治家、军事家,足智多谋,文武全才,可以狂甩慈禧太后十八条街。

萧太后自幼聪慧美丽,而且早熟,16岁就被辽景宗耶律贤选为贵妃,第二年就封为皇后。萧太后陪伴了辽景宗十四年,为其生四子三女,由于辽景宗体弱多病,朝政大权实际由萧太后掌握,但是萧太后从没有僭越之心。公元982年,辽景宗驾崩,幼子耶律隆绪即位。宋太宗看到辽国孤儿寡母执政,觉得有机可乘,于是率兵夺取幽云十六州。

萧太后率奋起抵抗,宋军大败,辽军还俘获老将杨业,后来杨业绝食而亡。1004年,大辽国兵锋正盛,萧太后挥师千里,直驱澶州。尽管后来受挫,但宋真宗急于求和,两国签订《澶渊之盟》,萧太后平安撤军。在此后的一百多年里,宋向辽每年进贡白银十万两、帛二十万匹。萧太后在摄政期间,励精图治,选用汉人,开科取士,消除番汉不平等待遇,劝农桑,薄赋税,内政修明,军备严整,纲纪确立,上下和睦。而且以戈止武,坐收宋朝岁币之利,经济文化高度发展,对外军事强盛,对内政局稳固,使辽朝迈入鼎盛时期。

1009年,萧太后将皇权交给了耶律隆绪,从此结束了她近四十年的摄政生涯。儿子担起了责任,萧太后一身轻松,于是她决定到南京(今北京)安享晚年。不幸的是途中染病,一个月后病死行宫,终年57岁,葬于乾陵。

萧太后的一生可以说十分的传奇,但是在她死后,其下场并没有那么好。她的陵墓先后多次被盗,里面的金银器物早已经被盗掘干净。

那么都是哪些人盗得,什么时候盗的呢?

第一次的盗掘是发生在金人领袖完颜阿骨打时期;

据说金太祖完颜阿骨打十分痛恨辽人,所以在后来将大辽灭了之后,他便下令将辽国皇室的陵墓全部挖掘,将里面的陪葬宝物全部洗劫干净,并将陵墓给毁坏掉。这其中就有萧太后的乾陵。


第二次发生在金国迁都时期;金国迁都之后;

南方的盗墓贼闻讯而来,对该陵墓又进行了一次大清洗。

第三次则是在民国初年的时候

这一次就不是什么盗墓贼了,而是生活在本地的民众,他们相互联合起来又将其洗劫了一遍。

第四次是发生在日本侵华时期

日本人打着研究古辽国墓葬群的幌子,开始对乾陵实施大规模的“扫荡”。

以上这四次盗掘可以说是相对来说,规模比较大一些的,除此之外的一些小规模的盗掘活动,那就更数不胜数了。但是说来也奇怪,这些人盗掘萧太后的陵墓,把里面值钱的东西都拿走了,可为何萧太后身上的一件价值34亿的寿衣却没有人要呢?

我们先来看看这是一件怎样的寿衣,为何能价值34亿。

萧太后的这件“寿衣”,全名叫“黄金花丝镶嵌四凤纹寿衣”。

它是由一片长约60厘米,宽约51厘米,肩宽39厘米的背襟;两片各长27.5厘米,宽25.5厘米,上弧颈9厘米的前襟;两只长21厘米,宽15厘米的短袖,用金丝线缝制焊接而成。全衣无领,只有宽约18厘米的半月形弧颈。

全衣重约3240克,共抽取近万根长约一米,直径约0.1毫米的金丝织布状织成。

黄金做衣服也是一个世界难题,黄金熔点高用来做首饰或者衣服的装饰还好。整件衣服采用失传已久的古刺绣方法,单单是这方法和材料就得有十几亿,加上上面的做工与图案又得好几亿,再加上历史的久远又得好几亿,而且加上名人效应,萧太后啊,光这个品牌名称就得值个好几亿吧,这么一算三十多个亿也只少不多

为什么值34亿寿衣没人碰?

一、偷寿衣不吉利

盗墓行业很古老,曹操曾专门组织过盗墓队伍。盗墓者有自己的讲究,古人的寿衣大多不被偷,原因不明。寿衣本身代表着"生命的终结"。偷寿衣会给盗墓者带来灾难,所以大多数古代盗墓者没有偷寿衣。有人说,这是绝对的吗?这么多盗墓者中没有异常现象吗?当然有。但是在寿衣被偷出来之后,因为担心带来坏运气,所以买它的人不多,市场很差,所以初期的盗墓者没有偷它。

二、萧太后的金寿衣属于内衣,所以被盗墓者们忽视了

古代皇帝太多了,但现在出土的金玉衣只有两三件,这说明穿金银不是皇室的习俗。20世纪60年代出土的汉代玉衣属于典型的外衣,闪闪发亮,令人眼花缭乱,从而激发了盗墓者的兴趣。萧太后的金寿衣不属于这种大衣。身上穿白色内衣后,穿上金色的寿衣,然后穿上衣服和外面的斗篷。因此,

如果你不把萧太后的外衣脱下来,它的金寿衣是看不见的,所以大多数盗墓者都没发现它的存在。

总结:中国历史上的后妃数不胜数,然而通观下来,只有萧太后,不但建功立业、彪炳史册,而且作为一个女人,她真正享有了完整的人生。因此,萧太后是一位智慧与美貌并存的女人,巾帼不让须眉的女人,一位值得让后人敬佩的女人。


路之意


在考古界有一件赫赫有名的珍宝,那就是萧太后穿的寿衣。这件寿衣全名叫做“黄金花丝镶嵌四凤纹寿衣”。它的款式十分新颖、特别,而且是用金丝制成的。这些金丝重约一万克,上面还镶嵌了一百多枚奇珍异宝,十分珍贵。这件一千年前的寿衣,如今被考古学家们估价为34亿元。

据说,萧太后的墓被盗了至少五次。

直到六十年代初,考古工作者才对它进行抢修。当这些考古工作者进入墓里时,发现了一件很令人惊讶的事,很多陪葬的奇珍异宝都被盗墓者拿走了,唯独这件价值连城的金寿衣却原封不动地穿在萧太后身上。

这件金寿衣,为什么能在一千年里,顺利躲开众多盗墓者的魔爪呢?

  • 第一个原因:古人认为寿衣不吉利


盗墓行业在我国已经盛行了几千年,出于行业的特殊性,很多盗墓贼都会有意无意地遵守着老祖宗们流传下来的讲究,其中就有贴身衣物不盗的约定。他们认为寿衣含有“寿终正寝”的意思,如果拿了会给自己带来灾难。再加上盗墓者进入墓中时,第一时间就被五光十色的珠宝吸引了,根本就无暇顾及萧太后的尸体。即使有人注意到尸体,出于忌讳,他们躲开还来不及,更不会去触摸,自然就不会发现金寿衣的存在,更不会知道它是用金丝做成的。

  • 第二个原因:这件寿衣属于内衣类,被萧太后穿在里面,容易被盗墓者忽略。

萧太后的尸体上最里面是一件白色的内衣,然后才是金寿衣。金寿衣外面还穿着其他衣服,最后还戴上一件斗篷。所以,如果不把外衣扒掉,根本没办法发现里面的金寿衣。加上盗墓者盗墓时都会选择晚上,那时墓里光线昏暗,他们怕被人发现,又不敢开强光灯,所以这件寿衣就更容易被忽略了。

结语

终上所述的原因,这件寿衣得以保存下来,如今我们才能完整地一睹它的风采。想必当年有份参与盗取萧太后墓的人,现在肠子都已经悔青了吧!


点史成器


看到这个问题不禁令人想起乾隆帝裕陵出土的缂丝陀罗尼经被,这块俗称“裹尸布”的缂丝经被被誉为“织中圣品”,2010年曾被拍出1.3亿的天价,可见文物的价值不仅在于文物本身的稀缺性,而且跟名人效应有着极大的关联。辽国萧太后本名萧绰,小名燕燕,是辽景宗耶律贤的皇后,辽圣宗耶律隆绪生母。公元982年,辽景宗驾崩后,继位的辽圣宗年仅12岁,萧绰以太后身份摄政,徽号“承天皇太后”。乍看起来跟晚清时期慈禧老佛爷的上位之路极为相似,可实际上萧太后远比慈禧太后高明许多,不仅没有因摄政而饱受诟病,而且兴利除弊,大张挞伐,带领辽国进入了最鼎盛的时期。

更厉害的是,萧太后公然与汉人韩德让出双入对,出则同车,入则同帐,即使接见外国使臣也毫不避讳,甚至辽圣宗都以儿子的身份侍奉韩德让。反观慈禧,因为重用太监安德海和李莲英而被传得沸沸扬扬,后来还是借丁宝桢之手杀掉安德海并曝尸才得以洗脱苟且嫌疑。在私生活方面,唯有一代女皇武则天能与萧太后相媲美。公元986年,宋太宗赵光义征调20万大军,发动雍熙北伐。萧太后派耶律休哥抵御北宋开国名将曹彬率领的东路军,派耶律斜轸抵御老将杨业率领的西路军,同时带着情人韩德让和儿子辽圣宗御驾亲征,戎装上阵,大败曹彬,活捉杨业。杨业不堪受辱,绝食殉国,萧太后砍下首级,传首边关,使辽国士气大阵。杨业就是《杨家将演义》中的杨令公,佘太君的夫婿。

公元1004年,萧太后率领20万辽国精锐南征大宋,一路势如破竹,仅两个月时间抵达澶州(今河南濮阳),距离北宋都城汴京仅一步之遥。由于宰相寇准鼓动宋真宗御架亲征,宋军士气大振,辽国名将萧挞凛又被宋军弩箭射杀,萧太后审时夺势,决定阵前议和,辽宋两国达成澶渊之盟,宋朝每年向辽国支付30万金帛,双方退兵休战。公元1009年十二月,萧太后病逝,享年57岁,与辽景宗合葬于辽国乾陵。辽乾陵位于辽宁锦州市北镇富屯乡龙岗子村,先后五次遭到盗掘。公元1119年,金兵盗掘了乾陵,将墓内明器掠夺一空,这是陵墓被盗之始。随后盗墓贼趁虚而入,乾陵再度遭到洗劫。民国初年,当地饥民再次挖掘,乾陵第三次遭盗掘。日军侵华期间,对乾陵进行了拉网式搜刮。上世纪90年代初,盗墓集团再次把目光盯上了乾陵,只剩下几块墓志铭残存于墓中。

上世纪90年代初,乾陵陪葬品首次现世。1991年,萧太后凤冠现身锦州,1993年凤袍现世,1995年黄金寿衣现世。据砖家估计,这些陪葬品价值高达34亿。举例来说,整件黄金寿衣是用直径仅0.1mm的金丝织成,分背襟,前襟,短袖三部分组成。上面不仅织有花纹图案,而且缀有上百枚各色宝石,堪称无价之宝。加上萧太后的历史名人效应,这些陪葬品自然水涨船高,从而给出了34亿的天价估值。

黄金上衣长60厘米,宽51厘米,肩宽39厘米的背襟;两片各长27.5厘米,宽25.5厘米,上弧颈9厘米的前襟;两只长21厘米,宽15厘米的短袖,用金丝线缝制焊接而成,全重3240克。

至于说黄金寿衣无人碰纯属无稽之谈,无论是摸金校尉还是搬山道人,甘冒天下之大不韪所求的不过是一个“财”字,除非是不懂行的新手,像孙殿英手下把慈禧陀罗尼经被上缀着的珍珠宝石割下,而把丝被遗弃在地宫中。辽乾陵前后五次遭到盗掘,盗墓贼怎么可能会放过这件价值连城的宝物呢?


历史茶坊


价值34亿寿衣没人碰?盗墓贼是太正直了还是太胆小了?

在我国的考古界,最值钱的寿衣,莫过于汉朝中山靖王刘胜的金缕玉衣。这件衣服因为制作精美、品质一流被文物界估价24亿。很少人知道的是,其实在辽宁出土的萧太后寿衣,全套总价超过了34亿,这是著名文物专家裴元博给出的估价,应该基本属实。

一,为什么萧太后的寿衣那么贵?

因为它包含的部件比较多,每一件都是价值连城!

上世纪90年代,萧太后的寿衣多个部件流入各地古玩市场。1991年萧太后生前皇冠饰件出现,1993年出现,1995年萧太后黄金寿衣出现。其中最让人关注的便是黄金寿衣。

黄金寿衣其实和金缕玉衣一样,都是代表着死者生前尊贵,死后保佑她身体不服精神进入天堂。不过,和金缕玉衣和银缕玉衣不一样的是,萧太后的黄金寿衣居然是短袖短裤,难以想象,尊贵的萧太后,辽国女主人,居然穿着短袖短裤上天堂,那时多么滑稽的现象?

其实,更有可能的是,这只是外面一层,萧太后寿衣的其他部分已经被破坏了。

先来看看上衣:

这个黄金上衣,长60厘米,宽51厘米,肩宽39厘米,看起来就是平常的短袖;背襟有两片,各长27.5厘米,宽25.5厘米,上弧颈9厘米,前襟也是两只,各长21厘米,宽15厘米。这些大都是用金丝线缝制焊接而成。这件衣服没有衣领,只有宽18厘米半月形弧颈。颈口,袖口,都嵌的是宽0.5厘米的窄边;前对襟边,衣服下摆锤嵌的是宽5-3厘米錾花金边。对襟边錾刻的是两旁金珠纹中间缠枝莲纹。

不管怎么说,这件通体黄金制成的短袖上衣,放到今天都是十分崭新。可见用料之精细,制作之精美。在短袖上绣着的“凤凰逐日”、“缠枝莲“也是极其精美。

这件黄金寿衣,用金丝编制而成,孔隙匀称似机杼,排列细腻象锦缎,未见丝毫断头接结。重3240克,共抽取近万根长约一米、径约0.1毫米的金丝织布状织成。

更为罕见的是,这件衣服的绣制方法是早已失传的古刺绣方法。仅仅耗费的10000克黄金,就有难以估量的价值,再加上制作技术、考古价值、以及萧太后名气的加成,卖个几十亿一点也不例外。

当然也有人提出了质疑,说这个黄金寿衣可能是假的,因为没人知道他是从哪里来的,因为萧太后墓曾经遭遇过多次盗掘,黄金寿衣到底在哪一次被带出墓葬,又是哪一次流入了市场,谁也说不清。

二,萧太后墓的命运。

我国古代,出现了很多女强人,汉朝有吕雉、唐朝有武则天、清朝有慈禧。鲜为人知的是在宋辽签订澶渊之盟后,宋辽两国一起出现了女主天下的局面,辽国是萧太后掌权,宋国则是刘太后掌权,两人互相称呼对方为“女中尧舜”,真是一片祥和的局面。

吕雉死后200年,被绿林军盗掘陵墓,汉书中记载绿林强盗们还发生了侮辱尸体的行为。慈禧的墓葬在死后20年被孙殿英盗掘,孙殿英极其部下把慈禧全身剥光只剩下一个裤衩。萧太后因为知名度不如吕雉和慈禧,所以她的墓葬,被破坏的尤其严重。

萧太后是和辽景宗耶律贤合葬在辽宁省锦州市北镇县富屯乡龙岗子村,被称作“乾陵”,和武则天墓一个名字。辽国墓葬大都无人管理无人保护,人人破坏,这里至今没能申请国家文物保护单位,辽乾陵也不例外。

辽国末年,被东北崛起的女真政权打击的不像样,1117年,乾州、显州投降金国,随后,乾陵和显陵就被洗劫一空。历史记载,“金兵毁乾陵、显陵凝神殿、安元殿并皇妃子弟影堂,地面建筑焚烧殆尽,两陵均被挖开,内中金银珠宝被盗掠一空”。这是乾陵的第一次被毁。

辽国被是被宋金联盟灭掉的,金国又是被宋元联盟灭掉的。在蒙古人的打击下,金国先丢失了龙兴之地东北地区,又丢失了黄河以北,最后被压缩在开封城周边。金国岌岌可危之际,大量盗墓贼乘火打劫,在辽国的陵墓群中发起抢劫,就在此时,乾陵遭遇了第二次浩劫。

清朝灭亡后,东北土匪横行、民不聊生,乾陵再次遭遇了当地饥民的盗掘。多灾多难的东北人从地底下挖出一些宝贝来换口饭吃,留下一条贱命,也许可以理解。但是意料之中的是,大多数的饥民在盗掘过程中抢夺财物被同伙杀死,这是最为令人痛心的。

九一八事变后,日军占领东北,有打着调研的旗号,把辽国所有的陵墓盗掘一空。日寇这种有组织犯罪,相比前面所说的盗墓贼、饥民来说,更有专业性,更有针对性,破坏力也更大。日寇在中国抢劫文物的事情没少干,可是偏偏有杨立新这样的华裔瑞典人为他们洗白。

上世纪90年代,乾陵遭遇了第五次浩劫,这一次的凶手是以东子为首的盗墓集团。改革开放大潮下,太多人利欲熏心,发死人财,这些经过他们手的文物,大都会流入外国收藏者手中,永远没有回归祖国的机会。

2003年,盗墓者再次光顾了这座千年古墓,这是乾陵的第六次被盗掘,会是乾陵的最后一次被盗掘吗?这是留给读者的问题,也是留给文物保护部门的问题。

期待有关部门能够重视辽乾陵的保护工作。

三,萧太后其人。

萧太后这个人,多数人第一次认识他,是从《杨家将》系列故事中的。岳飞的死对头是金兀术,杨家将的死对头就是萧太后。

萧太后出身辽国大家族萧家,和《天龙八部》的萧远山萧峰是同族,不过时代比他要早。萧太后的父亲是萧思温。

辽穆宗被刺杀,意外之下,萧思温设法立耶律贤为帝。投桃报李耶律贤把萧思温封为北府宰相、尚书令、魏王,还娶了他的女儿萧燕燕。耶律贤的爱好是打猎,不理朝政,萧燕燕顺势接管了朝廷,到耶律贤35岁病死时,29岁的萧燕燕临朝称制,成了辽国的女主人。

萧燕燕要求朝中重臣发誓效忠小皇帝,耶律斜轸、耶律休哥、韩德让等大臣都对他言听计从。不仅如此,她还颁布“诸王归第,不得私相燕会”的命令,杜绝了辽国长期以来内讧争位的现象。

最令人诟病的是,萧燕燕毒杀韩德让的妻子,和韩德让出双入对,甚至让小皇帝辽圣宗耶律隆绪叫韩德让爸爸。在韩德让的帮助下,萧燕燕母子地位更加巩固。

对宋战争上,萧燕燕在雍熙北伐中御驾亲征,辽军士气高涨,打败曹彬、俘虏杨业,收回了被宋国侵占的土地。澶州之战时,萧燕燕再次御驾亲征,这一次宋国皇帝宋真宗不怂了,也御驾亲征,两军打成平手,达成了“澶渊之盟”。

萧燕燕的儿子耶律隆绪和宋真宗结为兄弟,宋真宗的皇后、宋仁宗的嫡母刘娥就是被称为“女中尧舜”的那位。所以,宋辽两国的女主,其实算是婆媳关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