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没有耶律大石可敦城收兵,蒙古能崛起么?

就是路过滴


导读: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啊,个人觉得蒙古崛起和耶律大石可敦城收兵没有任何关系。首先在辽国时期还暂时没有蒙古这个民族的概念。蒙古是在成吉思汗崛起统一蒙古诸部后才形成统一的蒙古称谓。此时距离耶律大石在可敦城收兵已经过去了几十年。



耶律大石可敦城收兵背景

其实耶律大石因为和辽天祚帝耶律延禧意见不和不得不向西北寻找支持。辽国东部虽然被金国击败濒临亡国,但是在西北的庞大的西北招讨司还在正常的运转。不少忠于辽国的部落依然存在,所以当耶律大石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的劝说各部长老赞助复国的时候。十八部落纷纷慷慨解囊,从一万多士兵开始经过几年的休整就得到二十万大军。


《辽史》记载:西至可敦城,驻北庭都护府,会威武、崇德、会蕃、新、大林、紫河、驼等七州及大黄室韦、敌剌、王纪剌、茶赤剌、也喜、鼻古德、尼剌、达剌乖、达密里、密儿纪、合主、乌古里、阻卜、普速完、唐古、忽母思、奚的、糺而毕十八部王众......遂得精兵万余,置官吏,立排甲,具器仗。

大家注意看耶律大石收兵在大黄室韦、敌剌、王纪剌、茶赤剌、也喜、鼻古德、尼剌、达剌乖、达密里、密儿纪、合主、乌古里、阻卜、普速完、唐古、忽母思、奚的、糺而毕十八部中征收的军队。虽然没有更详细历史记载,我们可以推测这十八部落肯定在蒙古高原以及更西北的草原游牧。而且很有可能就包括忠于辽国的蒙古先民。

辽国和蒙古不是敌人,所以也从来不存在压制蒙古的情况。既然不存在武力压制的情况,所以耶律大石在可敦城是否收兵和蒙古崛起就没有什么关系。


蒙古统一前的部落构成

而蒙古在崛起的前夜存在的较大的部落为:塔塔儿部,蔑儿乞部,斡亦剌部,乃蛮部,汪古部,克烈部等。而这些部落分布的区域依旧是蒙古高原以及更西的草原。那么从耶律大石收兵后的几十年,又没有发生过大的战争所以草原部族基本不会发生太大的变动。也就是说这么部落应该就是包含在当年的十八部落,或者是由这些部落融合形成。

这些部落日后被成吉思汗吞并统一为一个整体,形成了最终的蒙古民族。


蒙古和契丹密切的关系

蒙古和契丹因为共同大敌女真完颜氏建立的金国的关系,所以两族相处很亲密。在成吉思汗的蒙古大军中不少契丹人。并且蒙古语和契丹话大体相通,彼此说话都能听懂这个从侧面似乎印证了我们以上的推测。

况且,金国按说是继承的辽国的版图,但是自始至终没有能把原来辽国的西北招讨司(蒙古高原和更西部的区域)纳入金国的版图。即使在契丹的辽政权的势力退出这片区域走向西辽的时候,金国依然没有能占领这里。虽然没有了大辽的西北招讨司的架构,西辽、蒙古和金国演变成这样(入下图所示)。

金国始终没能占领蒙古草原,反而被蒙古部落打的丢盔弃甲被迫修建金长城来抵御蒙古人的进攻。


加入蒙古军队的契丹人,在攻打金国或平定四方的过程中立下了很大的功勋。


小结:

综上所述,小编认为耶律大石在可敦城收兵和蒙古崛起没有任何关系。


我是历史纵横帝,欢迎您的关注;如有瑕疵,劳烦斧正。




 


历史纵横帝


蒙古的崛起跟西辽放弃漠北草原有一点点的关系,但没有直接关系。



辽国对漠北草原的管理,以安抚为主。但是有辽一代,漠北诸部与辽王朝的关系可称叛服无常。其中乌古、敌烈、阴山室韦与辽国的关系较为紧密,梅里急、阻卜等部则主要以叛乱为主。

为此辽国在漠北草原的深处设立了西北路招讨司,下辖招州、镇州、维州、防州,提防草原民族造反。(镇州就是可敦城)

也就是说,辽国统治漠北草原时期,契丹人和草原民族的关系比较复杂。有一些部落是辽国忠实的马仔,有一些则经常想着怎么独立,脱离辽国的控制。

金灭辽时,由于辽国分崩离析,对草原的控制力大不如前,因此在当时,草原各部纷纷起了异心,打算抛弃辽国。

但是由于女真人是通古斯语族,跟草原民族有先天的隔阂性。并且金国恃强凌弱,对漠北草原各部采取军事威压政策,给漠北草原各部留下了一个很差的印象。因而当辽国奄奄一息之时,草原部落又纷纷转头,又继续支持辽国。

比如1124年,辽朝彻底完蛋前夕,阴山室韦部就派兵“勤王”,协助辽天祚帝跟金朝做了最后一搏。

只不过,由于天祚帝太稀烂,辽国和支持它草原各部的最后一搏,最后以失败告终。

天祚帝败亡前夕,耶律大石这个光杆司令率领残部流亡至漠北草原的可敦城。



前面说了,漠北草原民族中,有一些部落是辽国忠实的马仔,因而当耶律大石率残部抵达可敦城后,这些拥辽部落迅速集结,纷纷团结在了耶律大石的周围。

当时,有十八个部落给耶律大石捧场,这十八部分别是:大黄室韦、敌剌、王纪剌、茶赤剌、也喜、鼻古德、尼剌、达剌乖、达密里、密儿纪、合主、乌古里、阻卜、普速完、唐古、忽母思、奚的、纠而毕

在这些部落首领们看来,辽朝皇帝就是他们的大汗,耶律大石既然是大汗的人,那也就是他们领导人。

至于金国?东北来的通古斯蛮人而已,没兴趣效忠那种外来户。

注释:敌剌部是鞑靼后裔,也就是后来塔塔尔人的祖先;王纪剌部就是弘吉剌部,蒙朝皇后多出自这个部落;茶赤剌部就是札答兰部,后来的札木合就出自这个部落,属于蒙古部的分支;密儿纪部即蔑儿乞部,也就是跟成吉思汗抢老婆的那个部落;阻卜部即克烈部,王汗出自这个部落。



不过,有捧场的人,那就有不捧场的。比如成吉思汗的爷爷合不勒汗,他就没去。

当时,辽国灭亡,金国忙着打北宋,无暇派兵占领草原,此时草原处于无主状态。合不勒汗便趁机脱离辽、金统治,自立为汗。

在合不勒汗的强势领导下,蒙古部落迅速开疆扩土,威势日盛,成为漠北草原东部的一个小强部落。不管是耶律大石还是金国,都要拉拢他。(合不勒汗当时只是统一了蒙古部落,没有统一草原)

面对拉拢,合不勒汗接受了金国的册封。金太宗完颜晟大喜,遂宣召他入朝,打算给足他面子,并以他为招抚榜样。结果就在待合他的宴席上,合不勒汗估计是喝多了,他竟然跑去捋金太宗的胡须,让其很没面子。

金太宗当时没有发作,但过后又后悔,让使者追合不勒汗回来,打算杀了他。合不勒汗知道金太宗的用意,蛟龙入海,岂能再困于浅滩之上呢?于是这名使者就躺枪被杀。

自此,金与蒙古结怨。

当时合不勒汗一面整兵抗金,一面接受耶律大石的安抚,成为耶律大石的盟友。



1130年,耶律大石在可敦城站稳脚跟后,他意识到金朝已经不可战胜,就动了朝其他方向发展,等强大后在反攻的想法。

但耶律大石依然有后顾之忧,那就是金朝可能随时会派兵剿灭他。于是他就派少量兵力向金朝进行试探性骚扰,果然金朝大怒。但金朝与南宋正在交战,无法抽调兵力。(当时金国正在“搜山捡海”抓赵构)

于是,金太宗便派人去蒙古高原各部,下令让他们出兵。结果没有部落听金朝的话,都按兵不动。

这次试探性的进攻后,耶律大石摸清了金国的底细:就是在短期内,只要蒙古高原各部依然不归顺金朝,那么金朝就根本抽不出兵力来消灭自己

于是耶律大石便开始西征,把可敦城的主力调往西域方向。在可敦城则只留一少部分兵力镇守。(耶律大石这次西征没有成功)

听说耶律大石率部西征后,金朝认为此时正是解决耶律大石的大好时机,便趁着耶律大石在西域,可敦城空虚之际,发动了燕云地区的汉人和一小部分的女真人,组建了一支一万人的远征军,打算长途跋涉的去进攻可敦城。

然而,金朝这次的远征,彻底失败了。从燕云到可敦城,路途三千多里。而且为了避免惹怒蒙古高原各部落,金军还只能走沙漠沿线。其结果就是负责辎重的民夫悉数死在了沙漠,牛车也十不存一。



听说金国远征失败的消息后,耶律大石考虑到可敦城附近地理环境不好,不宜立国。于是他趁着这次胜利,将可敦城周围拥护他的各部落首领召集起来,号召他们随自己一起迁徙到西域,并放弃可敦城。

有了草原部落的支持,耶律大石随即进行第二次西征。这一次西征,战果非常显著,半个西域基本被他拿下。

1134年,耶律大石认为反攻复国的准备工作已经完成。便派大将萧斡里剌率七万大军东征金朝。

结果,西辽这次的东征也跟金国的远征一模一样,牛马多死,大军补给困难,耶律大石不得已下令撤军。

远征失利后,耶律大石对复国彻底死心,专注于在新疆和中亚发展势力。

与之同时,金国上下听说耶律大石的东征失利后,举朝紧张,金朝权臣完颜宗翰力劝金太宗反攻。金太宗准奏,完颜宗翰便东拼西凑,拼凑了大量汉人和投降契丹人为主的军队西征西辽。

然而结果跟之前一样,也是补给困难,士气低落。数千契丹士兵趁机叛逃西辽,西征以失败告终。


金军西征失利后,也跟耶律大石一样,对灭掉西辽不抱有希望,转而向南宋开战。决心灭掉南宋。(完颜宗翰死后,金国统帅完颜宗弼力主灭宋)

由于耶律大石和金国都退出了草原,一个向中亚发展,一个向江南发展,因而此时的漠北草原便完全变成了一个无主之地。没随耶律大石西征的部落纷纷自立。比如当时的合不勒汗就非常活跃,数次骚扰金国边境。

1146年,金国在蒙古人的反复骚扰下,忍无可忍,遂决心反击。

当时,金国统帅完颜宗弼统帅40万大军,仅神臂弓弩手就带了8万,讨伐蒙古。可是由于合不勒汗根本不跟金军决战,以运动战的方式打的金军团团转。金军被动至极,只能宣布退兵。随后,金蒙议和,割让西平河以北二十七团寨与蒙古。并且金国每年还无偿赐予大量的牛羊马予蒙古。(相当于北宋给辽国的岁币)

至此,金国对漠北转入守势。

而在此战之前,耶律大石病死,西辽在他死后也彻底放弃可敦城,克烈部南迁,占领了可敦城。

至此,西辽的势力也彻底退出草原。

之后不久,合不勒汗病死,汗位传给其弟俺巴孩汗。金国设计害死俺巴孩汗,致使刚刚统一的蒙古又陷入四分五裂。直到五十多年后,随着成吉思汗的崛起,才又重新恢复统一。


总的来说,西辽放弃可敦城,与蒙古崛起有一定的关系,但没有直接联系。

如果耶律大石不走,凭他的影响力,其它的草原诸部断然不可能做大做强。因此,耶律大石把发展重心移到西域时,合不勒汗确实占了便宜,并一度在草原东部称王。

但是,耶律大石的实力本身并不强,他能在可敦城号令草原诸部,只是因为他沾了辽国的余光而已。他在全力西征之前,他其实很清楚自己的尴尬处境:草原毕竟草原民族的地盘,不是他的地盘。他的安抚只能起一时的效果,如果时间长久,难免草原诸部会有异心。所以他必须要不顾一切的西征,要打下属于他自己的地盘

而对于蒙古来说,耶律大石的压制只是一时的压制。只要等他死了,新任大汗的号召力不如耶律大石,蒙古的崛起是必然的。

后来蒙古在成吉思汗的率领下强势崛起,即便那时候西辽在草原依旧有影响力,其结果也肯定是被蒙古碾压消灭。


Mer86


先明确一点,耶律大石从可敦城收兵,跟后来的蒙古部落崛起基本没有关系,只是从可敦城撤退后,蒙古的克烈部迁往了这一地区定居繁衍,但也活的够呛,后来在乞颜部铁木真的带领下,蒙古才开始崛起,但这已是半个世纪以后的事情了。

12世纪蒙古诸部。

12世纪,活跃在舞台上的霸主是女真人建立的金国,契丹建立的辽国已经被金国打得支离破碎,故土尽失,只剩下在遥远的西北,当年对鼎盛辽国称臣纳贡的少数民族小部落,还奉辽为宗主国,1124年辽与金定鼎一战惨败,耶律大石带着残余向西撤退至可敦城,一路收编了沿途的小部落,在可敦城建立了政权。

可敦城,位于今天蒙古的布尔干省,有青托罗盖古城遗址。

可敦城,在今天蒙古国境内,耶律大石屁股还没坐稳,金军就追上来了,叮叮咣咣一通乱打,几仗下来耶律大石再败,又收拾残兵继续向西逃窜,跑到八剌沙衮才摆脱了金军的追赶,终于定都于此正式建国,史称“西辽”。

图为13世纪初,蒙古兴起示意图。

而耶律大石从可敦城收兵后,金军也撤回,在很长一段时间这里就成了一块无主之地。此时还处于蛮荒阶段的蒙古也发生内乱,部落之间争地盘大打出手,为摆脱危险生涯的蒙古克烈部迁往可敦城定居,受金国统治。

铁木真,蒙古乞颜部人,统一蒙古各部,建立大蒙古国,尊号“成吉思汗”。

铁木真以前的蒙古各部前途晦暗,先后臣服于辽和金,特别是金人灭辽后,金人对其它各族采取了极端的压迫,最受摧残的是塔塔人和蒙古人。不但要定期执行“灭丁”政策,人口超了就要杀;还集中各部抓壮丁编队入伍,侵宋防夏;在蒙古人聚居区实行“清野”,三百里内无人烟,不许窥视外界,使其隔绝。所以蒙古部落被金人统治时期,受尽掳掠、残杀、奴化和分化,直到13世纪初,铁木真整合了蒙古各部,实力才壮大起来,步步崛起。


图文绘历史


历史没有如果。若有如果,那就不是历史了。

作为数理性讨论。如果没有耶律大石可敦城收兵,则许多事都没有发生,也不存在当今中国古代那种变化的历史。也就是,辽和金死敌纷争,北宋不会灭亡,蒙古族不会形成。至于怎样变化,谁都不知道。


愤怒野虎


契丹与蒙古是同语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