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天黑了没有灯,那古人都干什么呢?

岳涵


习惯了城市的灯火通明,再回到家乡那种漫无边际的黑暗是很难习惯的,不知道大家有没有体会过这样的感觉。我国大部分的朝代都是实行宵禁的,可以说除了唐宋其他的朝代基本都是没有夜生活的。宋朝一向给人经济发达军事软弱的印象,可要说哪个朝代的百姓生活的最好,排在最前列的肯定少不了宋朝。

在古代无论是油灯还是蜡烛,对于普通百姓来说都是很珍贵的,蜡烛到了明清的时候才普及到了普通民众的生活之中,从凿壁偷光这个故事中也能够看出灯火的珍贵。

晚上不能出去又没有蜡烛,那么平民该怎么度过一晚上呢?对于普通百姓来说,他们不像那些有钱人家那样夜生活丰富,若是晚上睡不着也就只能和家人一起在月光下一起聊天。


聊天说事

年长者会给后代们讲一些故事和礼仪,有时候也会聊到他们的过往。这样不仅能够促进感情打发时间,还有教育后代的作用。这种聊天内容比较正经的叫做“讲古”有一句叫做“老人不讲古,后生会失谱”

像那些不喜欢听老人说话的,就会去聊一些平时的八卦或者讲一些鬼怪故事,像什么二狗子到处偷鸡摸狗或者哪里有什么奇怪的事情发生之类的。无论在什么朝代都少不了这种喜欢八卦的人尤其是女人……


没有灯火的夜晚总是孤独的,除了少部分节日古代的百姓才能够体会到灯火通明的气氛。在我国除了宋朝,其他朝代的城市基本都笼罩在黑暗之中。为何宋朝晚上不实行宵禁呢?这和宋朝发达的经济离不开关系。只有生活富裕了才会有消遣的时间,宋朝就正好满足了这个条件。

逛街

在宋朝时期彻底取消了宵禁制度,人们到了晚上可以自由的出行。在宋朝的夜晚,人们到晚上可以去逛街。古代的街市虽然没有现在这么的热闹繁荣,可是也有很多现代没有的东西。

在开封最繁华的街道马行街,街道灯火通明车水马龙,街道两旁有各种摆摊的。有算卦的、弄皮影戏的、说书的、卖小吃的各种娱乐活动应有尽有。


在这里只需要花上很少的一点钱,就可以买上一份小吃。若是想和朋友相聚可以找一个小摊,这些摊贩有很多都是营业到凌晨的不用担心被赶客。

再奢侈一点可以到酒楼里面,可以顶点上两个小菜听着小曲看着姑娘和朋友畅聊,相比现在的娱乐场所一点也不差。

只可惜这种场景只能在唐朝中后期和宋朝看见,其他朝代的人们夜生活都是非常枯燥的。当然除了有钱人,有钱人可以在家中尽情的娱乐,也不用担心会触犯宵禁被抓起来。

尽管古代的很多个朝代都有宵禁,可是这也阻止不了人们的夜生活,前提是得非常有钱


李青蒿


我给大家分享一下鲁西南农村没电时候的夜间生活。我在农村生活了十九年,至少有是15年是没有电的生活。没有电的夜晚煤油灯是最早的照明工具,蜡烛是过年的时候才有。但公共场所(生产大队)有汽灯,社教工作队员在汽灯下办扫盲班,忆苦思甜,唱天上布满星,月儿亮晶晶……。我们上小学和初一的时候上早自习是自带煤油灯,天不明就出发,一边走一边呼喊同学,到校后点上煤油灯晨读,天明之后,同学们会相互笑闹,因为大家的鼻孔都是黑的。再后来就有了嘎石灯,贼亮,但不可以长时间直视,伤眼。没有电灯的夜晚,农家院里也是忙碌的。无月的夜晚点灯推磨,一家老小吃的粗粮和少的可怜的细粮都是晚上一圈一圈的推磨和碾子加工的。大人推磨,小孩罗面,不干活就没的吃。有月的夜晚我干的最多就是剥芦苇皮,芦苇去皮后破开浸湿后用石滾压成糜子,编织席子、缸帽子,玉堂酱园造酱的大缸盖子。村里不管,但是都是连夜送到济宁,白天怕有人逮住罚款。剥芦苇皮最痛苦的是手指肚经常划破、磨的脱皮。小时候最喜欢的是阴雨天,放学后作业很少。做完后可以到场院屋(牛棚,喂牛的地方)听老人讲古,也有偷偷讲三侠五义的,我小学六年级时候被大人糊弄着给他们读过一本《平前传》的武侠小说,后来被家人知道了,禁止再去,怕人知道了影响前途。没电的时候,空气是极好的。满月的夜晚亮如白昼。小朋友得空在一起狂欢,从街东到街西,笑闹疯跑,惹的大人唾骂。最后说说过年,过年的时候大都下雪,一连几天,淅淅沥沥。夜间漂雪花,白天雪粒子。父亲总能糊两个灯笼,吃完年夜饭打着灯笼拜年。拜年是要磕头的,磕了有压岁钱,不多,不过都由母亲代管着,过了年要交书本费。街上没有灯光,漆黑的夜里,一种叫“提搂金”的东西,点燃后火花四射,给新年增加不少的喜气。如今50年过去了,社会发展到了无电没法生存的时代,想想儿时的无电年代,种种辛苦、困难、欢乐和情景交融在眼前,感慨唏嘘不已!


孙广立10334


无论古代还是现代,大多数人睡觉的时间,都是在天黑以后几个小时,即现代的8点-12点。


那古人能做什么?在我小时电视刚刚普及,到了晚上,大家会聚集到路灯或者有灯光的地方,大人下棋,聊天,小孩子玩耍。。。。。其实也不是那么难熬的。


古时候呢,城里一般会相对发达,虽然没电,但是夜生活多少还是会有的。普通老百姓呢,平时有青楼妓院,有小酒馆茶馆,有听曲唱戏的地方,有赌博的地方。到了过年过节,还会有诗会,灯会、舞龙舞狮、也放烟花爆竹,在北方舞社火,南方水香可以开个小船夜游。


乡下人在古代没电时,就苦逼了,特别是住在偏远农村,单门独户的。一到晚上就听鸟叫,家里几口人说说话,吃吃饭,喝点小酒,等孩子睡了,就小两口或老俩口造小人。当然,也有人专门深更半夜去敲人妇女同志的窗户的,或者到处串串门,打打秋风还有些人呢,忙于的点个火把去打猎,抢水,赶野猪,或者干脆田里干夜活。


也就是到了过年过节,有唱唱戏,对对山歌,舞下龙灯或者社火。也是一种热闹吧,乡下人玩起来也很嗨的, 甚至更容易热闹起来,毕竟平时娱乐太少了。

唐朝的开放是显而易见的,据说当时的宫女都可以在正月十五这天出来,到夜市上转装,看看花灯,说不定还能碰到名噪一时的大诗人,双方对吟几首,若是郎有情妾有意,风花雪月的故事是难免的。


俗气才是真高雅,这些出了宫的宫女也有七情六欲,也得有适当的空间。至于说宋代,清明上河图已经描述的很清楚了,当时已经打破了市坊的界限,在大都会,比如说开封,普遍的临街的都是商铺,上层的为住宅,已经与现在的夜市无异了。


兵卒在江湖


看到这个题目就有点尴尬,感觉我的老家都成了你们口中的古代,因为在我几岁的时候我们这里好多地方都没有电。那就说一说我们在没有电的岁月里天黑会干什么。

那时候家里都用的是煤油灯,没有电也就没有电视可看,那时候人们都喜欢串门,晚上吃过饭了不管去谁家烤火,对,没错就是烤火聊天。聊一些八卦奇闻,聊一些生活琐事。而我们这些小孩就会安静的坐在旁边听他们说话,每当说起鬼神之说的时候最喜欢听,也心里很害怕。有时候我们一群小孩会出去找个地方玩,你追我赶的。年龄大一点的就讲一些神鬼之说吓唬我们年龄小的,在那个年代没有电感觉过的也挺好,挺欢乐。

后来,开始有放录像带的人,都是用发电机发电然后发碟片,那可是我们小时候最喜欢看的了,不管放什么我们都觉得太好看了,特别入神,每天看完了第二天去学校我们都要聊昨晚看的电视。我记得我姑父那会就在放碟片,在我家里放过一个月,每天晚上吃过饭我就搬个板凳坐在最前面,陆陆续续家里来好多人,看两集然后都回去睡觉。

其实有点没电只是生活习惯变了,有电了人们都喜欢天黑就看电视,上网玩手机。在没电的年代人们也会找别的娱乐,不过现在的人恐怕忍受不了没电的生活了。比如我,现在要是一天没电那真的会奔溃。


陇南市文化大使


说古代太遥远了。我们小时候在农村,那时也不知电为何物?一到晚上,家里条件好的用煤油灯或马灯,条件差的就用籽油灯,也就是用棉籽榨出的油。在昏暗的灯光下,母亲拿着针线筐,要么为我们缝补衣裳,要么将鞋的鸡眼绣成一朵花,陪在我们身边,边干活又边督促我们写作业,那时的作业少,基本上就只有语文和算术,语文主要是背书,算术题也就几道加减乘除,几乎不怎么费力气…我记得那时候六点左右吃,都是吃集体食堂,大人的定量是每月43斤,女人与孩子都是31斤,凭票打饭…吃完饭后,要学习毛主席语录,开集体生活会,对落后分子要进行批评教育和帮扶,对地富反坏右分子要坚决予以斗争和整顿,戴高帽、挂牌子,接受人民群众的教育…集体生活会后,我们这帮小孩子还要手执红缨枪,在村头巷尾站岗放哨…有时候我们这个单位与那个村的孩子们还会因为一些观点、防区问题而大打出手。那个时候我们都是以打土坷仗为主,各自寻找掩体,以土坷为武器,互相进功,场面也很激烈,直到分出胜负,或负伤而退出战场…有时一玩就很晚,听更夫敲完三更之后方始回家…总之,在没有现代科技产品的时代,我们的童年虽说很艰苦,但是非常幸福的!现在的年轻人可能无法想象…


龙行天下1516058


记得我小时候,老家是河南西部的一个山村。家里虽说通了电,但是三天两头停电,记得非常清楚的是那时的电压不稳定,即便有电灯泡也是昏黄的。村里也没有自来水这一说,我们都是渴了去村口的井里打水,现在回想起来那水真甜啊!那年我七岁。

村里人大多家里都是一盏煤油灯,基本除了孩子们写作业会点亮一会,其他也不怎么开。夏天天黑的晚,屋里也特别闷热,大家都是端着碗在村里的大树下吃饭,闲聊,直到天彻底黑下来。记得村里的小伙伴们每天晚上都是捉迷藏,斗牛,有几次我都藏在秸秆垛里睡着了,直到家人喊着邻居一群人来找我。

那时候的天真高,晚上星星也特别亮,躺着房顶上看星星,总感觉整个世界都是自己的。晚上虽说没有电视也没有现在这么多的娱乐场所,但是最让我怀念的还是小时候无忧无虑,纯净自然的生活。

我想古人也一样,古代除了皇帝,贵族,官员,地主家里可以点油灯和蜡烛,其他大部分的老百姓都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偶尔造造小人其他也没啥娱乐活动了。

我一直觉得古代哲学家,思想家,星相学家辈出也跟古人没事喜欢观察星空有关。诗人们的思想和格局也比现代人要宽广的多。





煮酒话青史


古代不知道,至少说不详细。说说小时候,没有电。怎么办呢?夏天晴天很简单,把竹床和竹椅子搬到外面,然后用蒿子编的火把熏蚊子,乘凉聊天,躺在竹床上哼黄梅戏。要做作业就比较苦,只有一根灯草的油灯下,大人还老是催,快点快点。然后找玩伴三五成群做游戏打架说鬼故事。冬天就是家人挤在一个火桶里坎大山。过年是烧火盆,大家手都是伸出来烤火,喝茶谈天。






兴海亭


不必说古人,太遥远了。

我记事的时候,家里就没有电灯,即使是生产队的马房也只是点了一盏玻璃罩的老马灯。饲养员提着也是很神气,因为是一个身份的象征……

那时节,白天大人都在地里忙碌着,到了晚上就有许多人来到马房里聊天……

也不知道那时候的人们怎么有那么多的话题,反正就是天天夜里都在谈论着,有眼前的事,也有早些年的事。有自己队里的事,也有别人队的事……

谈的很起劲,那时候一个人有口才是很出风头的,往往就是大家关注的焦点。

我就记得我们队里有一个婶子,人家记得故事特别多,她讲的王莽撵刘秀最是吸引人!吴汉杀妻,收陈鹏,马武闹校场,姚琪娘上吊……这些故事情节把我深深套牢了!

我们一群小伙伴更多时间是在一起玩游戏,什么指星星过月,什么藏老蒙,什么老鹰捉小鸡……很是开心热闹……

总之那时候没有电的时代也不是现在想象的那么枯燥……



荷声茹梦


古代人没电女人要纺线织布做鞋做衣服,古代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没有卖鞋和衣服的,只能自己做,而且全昰手工,做一双鞋要好几天,做的鞋子也不结实,所以需要每天的把棉花纺成线,再织成布,再做衣服和鞋,每一样都要很多道工序。古代人很辛苦的,白天下地干活,晚上做鞋子,小时候奶奶就是这样每天纺线到半夜。


阳光小屋016


在我记忆最远古的时代,记不得多大了,我90后,农村人。

记得很久很久以前,家里面还没有电,只有一种煤油灯的东西,大人都忙到天黑。然后家里烧的柴做饭吃完,大家都在院子里摆龙门阵(聊天),吹牛。

记得还有牛油燃灯照亮的。不过这些记忆都不多。

估计在古代,人们都是忙活了一整天,晚饭吃了,有月亮就赏月看星星聊天。如果天气不好,肯定的早早的睡觉了。

如果有事情,肯定是用的火把照亮,因为我们小时候爷爷也用过火把串个门的。火把都是用竹子做的,还有一种树杆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