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农村曾红极一时的“辈分取名”,为何现在也不流行?过时了吗?

语堂


辈份取名这件事,虽然说还没有完全消失,但的确如题主所说越来越不流行了。

这是什么原因呢?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辈份取名的背景。

辈份取名这件事,是和中国古代的儒家思想传承密切相关的。

在儒家仁爱思想的指导下,加上农业经济的天然封闭性以及统治的需要,封建社会又十分提倡聚族而居的模式。所以,在今天的中国,随处可见以姓命名的村落,如马村、李庄等等。

有些村庄虽不以姓命名,但村内也往往是几大姓占据了大部分人口。

在这样的一个格局下,随着同族人员的越来越多,同宗同族的人互相不认识的情况变得十分普遍。这就带来了一个很严重的问题,人们无法从年龄上来准确判断辈份,一个孙子辈的人可能年龄要远远大于爷爷辈的人。

于是,称呼就可能发生混乱,这是儒家思想所不能容许的。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人们就发明了字辈取名的方式。具体方式是写一首字辈诗,按字辈取名。

这样做的好处是同宗同族的人,大家互相一报名字,就知道辈份高低,也就大体上知道该如何称呼了。

进入现代社会,人口流动性越来越大,城市化进程大大加快,聚族而居的生活模式也逐步瓦解。更重要的是,随着人们思想的变化,封建礼法制度已被人所摒弃。因此,对于血缘关系较远的辈份排列,现代人已经不再像以前那么重视。

所以,辈份取名的式微已是必然。

当然,作为一项历史悠久的文化传统,辈份取名不可能就此迅速消亡。近年来,随着各地对家族传承的重视,许多地方都开始重修族谱。在修族谱时,就需要辨明长幼。于是,很多人便便往往按字辈另外取个名字,专供入族谱使用,称为谱名。

蒋介石就是这么干的。他名中正,字介石,而在族谱上的名字为蒋周泰。

这样就形成了生活中一个名,族谱一个名,也算是对字辈文化的传承发展吧。


鄣南煮史


现在年轻人都外出,思想开放。自己的子女自己取名字。多年前家族修谱,才知道老一辈都预存了名字,按字排辈。我只记得几个排名,秀,泰,和。旺,家,新。下面没人排了。其实家谱毁于我手,太爷爷是文人,村上有动笔的事都由他说了算,相当于族长,文质彬彬,道骨仙风。长杉大褂,瓜皮帽子,出门柱个文明棍,山羊胡子。写字前有人磨墨铺纸,戒尺按着纸,毛笔字不输于当今二流书法家,家谱也由他修订。家中那么多古书,都在文化大革命破”四旧”烧了。家中几十本族谱,小时候时兴放洋灯(孔明灯),比我大的小伙子们叫我回去偷族谱给他们糊洋灯,都偷没了。现在想想都愧对祖先。


牵手追夕阳58


也要看情况吧,本来我对什么辈分没什么感觉,自从10年前参加了宗族的祭祀活动,特别是最近三年每年参加了宗亲会,对宗族的归属感还是比较强的,今年刚好儿子出生了,果断按照辈分取了,本人刚好第十八代(同辈分的出了好几个牛人,有亿万富豪、有偶像明星、有两院院士、有人大代表),我儿子这一辈还真不好取,想了好久。同辈分的众多堂兄弟的下一代有一半按辈分一半没按辈分,跟个人的经历有很大关系,公务员、事业单位、企业家总之混得好的人大都按照辈分,私企打工混的稍差一些大都没按照辈分,我算是异类吧。



阿君哥2016


不知以后这种风俗会不会慢慢被改变,反正不管起什么名字,只要是家族里的人就可以了,至于辈分嘛,往后谁还知道谁是谁呢。



徽州大卫


中华上下五千年文字的变化莫测演变,见证了中国的发展迅速。在中国辈分大小是很重要的,从名字的咬文嚼字开始分别。

就拿我们这里来说吧,我们这里的村庄不大,人也多,只要是长久在村里居住的当地人,都必须从起名字论大小辈分,我们村里都是姓李的,爷爷辈是三个字,我爸必须是两个字,我是三个字,我的孩子又是两个字,就我而论我在村里的辈分不大,三十多岁了叫一个本家十来岁的叫老爷,太尴尬了,不叫吧,让长辈说我不懂事,叫吧,他又老是笑话我,说等给我娶个老奶,赚我便宜。还有一种取名字是按字论辈分大小的,比如隔壁村都是姓孟的,第二个字必须按老祖宗留下来的家谱字迹,第三个字就看父母的意思起了,也就是说,孩子的名字三个字,父母只能做主最后一个字,据我了解,孟令~,孟祥~,孟维~等等(本人对这门姓氏不大了解,大家了解意思即可,不便深究),这些都是按家谱叫的名字,有上岁数的老人一看对方叫啥名字便知道他的辈分了,知道该怎么称呼了。

现在在我们这里仍是按辈分给孩子取名字的。


小李子在农村


记得小时候在我的农村老家只要是有新出生的孩子满月以后就会“续家谱”在当时续家谱的时候也是有很多讲究的,比如说在我们当地一共有五个辈分,那么从大到小依次排列为“龙字辈”“传字辈”“家字辈”“雨字辈”“中字辈”同时这也就是说辈分越大那么其在村里就是长辈。


那么至于说问题当中所提到的按辈分取名,其实这在以前是必须要这样做的,那么刚才咱们所讲到的这这五个辈分,也就是说在起名字的时候名字中间的那个字就必须是其所在的那一个辈,主要这样起名也是为了能够让晚辈们记得自己在家谱当中的排序,以此来提醒后人无论走到哪里或者是在哪里发家致富都不能忘记自己的老家。

至于说现在为什么很多人起名都不按辈分的原因,其实也有很多种不过我个人认为最重要的只有一种那就是现在人们的“观念”在发生变化,想必大家也都深有体会现在人们的生活条件是越来越好,思想文化也在不变的变化,尤其是现在互联网新时代带来的影响,因此人们生活在不同年代其文化以及观念也会随之出现变化。

所以现在人们起名字一般都是起一些自己认为比较好听而又有寓意的名字,毕竟一个人的名字会伴随其一生,因此作为父母的都会想最好听寓意又好的名字,其实现在起名字的变化我个人认为还是挺好的,毕竟随着时代的不同一些文化也在变化,但是有一点我们要牢记的就是对待文化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同样我们更要推陈出新的看待这一问题。


纪录乡土


现在的年轻人对家族延续的传承没有老辈人看重,觉得可有可无。以前人生孩子比较多,儿子好几个的话,按辈分起名,中间的字是一样的,别人一听就是亲兄弟,我爷爷和他的五个弟弟就是按辈分起名的,名字最后一个字是荣华富贵金玉,代表了我太爷爷希望家族兴盛繁荣的美好寓意。

年轻人不用备份起名还有一个原因,辈分起名很多比较土气,带有以前的时代特色,现在很多人给孩子起名讲究标新立异,金木水火土等等要素,所以按辈分起名逐渐被淘汰了。


山涧那眼清泉


按辈分取名字在某些地方比较流行,在我的记忆里,我们家族没有按辈分取,都是自己取自己家的,只要不重名重姓就行,我记得有一个规矩,就是晚辈不用重长辈的姓,我就是重了一个本家姑姑的一个字,导致那个奶奶经常找我爸妈让我改名字,只不过当时已经上学改不过来了。我大学毕业的时候见到她,她还唠叨这件事😂


小齐544764612


文丨李怡


我记得在我们那里大概从八十年代以后就不流行按辈分取名字了。我八七年出生,八零年之前出生的很多小孩都是按辈分取名字的。主要原因是按辈分取名束缚了人们对自己宝宝名字的选择范围。

我是河南南阳方城李氏的一支。辈分是按“均、西、天、恩、万、年、永、昭”来论资排辈的。我爷爷是属于“西”字辈,父亲“天”字辈,我“恩”字辈。父亲和爷爷的名字里都含有辈分,从我和哥哥这里开始就没有在用了。


为什么现在都不按辈分去取名字了呢?主要归纳有一下几点。

  1. 在网上听过这么一句话。现在的婆婆最可怜,当媳妇儿时听婆婆的,现在当婆婆了却要听媳妇儿的。从这句话可以看出,现在的时代变了,八九十年代的时候很多人的思想还受传统封建思想的束缚,做事都比较“循规蹈矩”。现在的时代新人,思想和行为都更加自由。
  2.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人们在给孩子起名字时,很大一部分人都是通过网络搜索进行筛选甄别。目的就是为了,给自己的孩子取一个有寓意内涵又朗朗上口与众不同的名字。但在之前辈分都是放在名字的中间,这样人们在取名字时就就大大缩小了自己的选择范围。
  3. 按辈分去取名字的话都是三个字的名字,但也有很大一部分人喜欢两个字的名字,这样的选择时就会直接去掉辈分。我和哥哥的名字就是这样。

辈分的由来

在很久以前,那个时候大多数人都不识字。通常给自己的子孙起的名字都比较简单。比如像大毛,二毛;大狗,二狗等。同名的人也比较多,后来一些比较聪明的读书人,见每个家族都有一个祠堂,祠堂门口都会有副对联,所以就以他为名字的中间字来论资排辈起名字。所以他的最终目的是未来取名字,对辈分的划分并没有具体的实际意义。随着这个方法推广开来后,全国各地大大小小的家族都逐渐有了自己的辈分区分方式。


关于名字

通常人们都会有两个名字。一个大名,一个乳名。

乳名通常是在家里的时候家人对自己起的一个比较亲密的名字。

大名是步入学校之后开始用的名字。

给孩子取名字我觉得如果能做到以下几点,你一定可以给孩子取一个好名字。

  1. 名字需有内涵。
  2. 名字尽量不要与其它实物和人有谐音。
  3. 字最好是四声,这样喊起来声音是向外的,叫这会郎朗上口。

小结

名字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名字变化也反应着社会文化的变化。

辈分应该放在心里,名字要起自己喜欢的。

你们那里是怎么论资排辈的欢迎留言交流。


关注我,期待追梦路上与你同行。


诚挚人生为梦启航


我来告诉你为啥,我家族谱文革时烧了,因为那是四旧。当时因这个可能会要了我爷爷的命,就这样几十年过去了,我再想续家谱很难了,我姑奶奶都不记得了,也有点糊涂了……

我从小就知道到家规很严,尤其对我姐姐女孩子的教育非常严格,吃饭,坐姿,走路,穿衣……

补充一句:与红不红没半点关系,这不是流行色,这是中国文化的一种传承,更是家族兴旺的一部家史,子孙以祖上功名为荣激励后代奋发向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