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1996年发现一古墓,墓主是武大郎,施耐庵后人为何连忙写信道歉?

小离Olina


原来施耐庵笔下“其身不满五尺,面目丑陋,上身长下身短”的武大郎,实际上并非如此。



真时亦假,假时亦真,真真假假,但错乱了的人物真实性格至今却依旧是人们饭后茶点的笑话。

现实中的潘金莲非水浒传之“潘金莲”,武大郎也并非水浒之“武大郎”。现实中的潘金莲家境非常好,确实是个美人儿,但并非是黑心毒妇。

武大郎也并非矮小丑陋,既然武松能身材魁梧,同是父母的骨肉,武大郎也是个魁梧之人。与武松不同的是,武大郎腹有诗书,而武松是武者。

潘金莲是知州家的千金,而武大郎却是个寒窗苦读的穷小子。但武大郎身材魁梧,却有文人之态,深得潘金莲青睐。

潘金莲的父亲深知女儿的心思,而对武大郎也非常欣赏,便时常接济。后值武大郎高中,两人爱的火花终于有了结果。女嫁男娶,终成一方人羡慕的鸳鸯。

武大郎之后担任山东阳谷县令,而潘金莲勤俭持家,是县令贤惠的内人。

武大郎为官清廉,潘金莲小家碧玉知书达理识大体,两人的名声传扬在外。如果两位在地下有知世人竟将潘金莲如此污蔑,是否灵魂不安?



施耐庵为何要将被丑化了的潘金莲与武大郎写入书中,使潘金莲的形象尽毁呢?

首先得怪罪于武大郎的好友黄堂。黄堂本性并不坏,在武大郎年少有困难之时,也曾接济过武大郎。

有一说是后值武大郎担任知府一职,便想从中获利,借武大郎之力提携自己。武大郎为官清廉,怎肯做“一人升职,鸡犬升天”之事,但受恩于人,必报之。

黄堂在武大郎家中受尽盛款,夫妻二人对他恭恭敬敬,却只字不提提携他之事。黄堂大怒,愤愤而去,回家路上播散诬蔑潘金莲与武大郎的谣言。

加上当地恶霸西门庆由于看不惯武大郎的为官清正,处处与他作对,便与黄堂勾结,在黄堂的谣言中添油加醋,各种肮脏的事情集于谣言之中。

俗话说“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加上当时百姓对朝廷官员的失望,此事便被信以为真的传扬四海。

谣言的力量是非常强大的,一口传一口,一代传一代,味道越变越恶臭。



后到元末明初,施耐庵收集民间各种事件,此事也便被写入了《水浒传》之中,流传就更加广泛了。而此事以书的形式记载出来,人们就更信以为真了。

又有一说是因王某散布的谣言,说法和黄堂之说差不多,在此不多介绍。但潘金莲的形象尽毁,使两家承受冤屈,导致两家族关系恶化,清河县潘家和武家至此几百年都不通婚。

一对曾经令人羡慕的鸳鸯,便成为了人们饭后茶点的笑话,潘金莲从此也就成为了女子淫荡不守妇道的代表。

其二也怪施耐庵本人,他为何将丑化了的潘金莲写入书中我认为除了客观因素之外,还有他自己的主观因素。

谣言固然是谣言,但施耐庵却深信,除了民间传言力量的强大之外,还离不开施耐庵身处的时代背景。

施耐庵生活在元末明初,战火纷飞的时代,统治阶级内部混乱,各地英雄又崛起,起义推翻元朝末期腐败统治的声音连绵不断。

皇家内部争权夺位,朝廷大臣腐败不堪,施耐庵与当道不合,退隐朝廷。

但其又心系民间疾苦,便收集民间口中贪官污吏之事著书痛斥,内心更是渴望有清官执政,英雄人物救百姓于水深火热之中。


施耐庵是想借被丑化了的“潘金莲”与恶霸西门庆勾结之事来彰显“武大郎”行善却遭恶报的悲惨,无非就是想让世人看清恶人丑陋的嘴脸,证明好人不得道。

腐吏满朝廷的现象,便无意间加速了使潘金莲形象尽毁的速度,使虚构变成了事实。

潘金莲、武大郎、西门庆被虚构的故事一直到20世纪90年代,专家在河北青县打开武植墓之时,见武大郎骨骼,判断有身高1米8又余,与小说有出入。

进一步考察调研才发现,武大郎并不是卖烧饼的,而是知府大人。潘金莲也并非与西门庆有勾当,只是被虚化扭曲了的小说人物。

但一切真相大白之时,潘金莲的名誉已被毁几百年。施耐庵的后人施胜辰得知此事后,对武家与潘家深感愧疚,便写了一封道歉信。

信中有言由于是收集民间故事,所以导致清官武植被抹黑。

但由于《水浒传》成为四大名著之一,读此书者数以万计,而道歉信又并未公之于众,所以这个故事依旧流传,但道歉信却一直放在武家祠堂。

也许施耐庵《水浒传》中潘金莲并非现实中潘金莲,武大郎也并非现实中武大郎,但西门庆却是现实中西门庆。
小说是根据现实虚构的人物,所以说是这也并不完全是施耐庵的错,况且小说人物毕竟具有虚拟性,但传谣者添油加醋就……


史之策


武大郎有原型吗?

据说是有的!

1966年,河北清河县发现了一座古墓,墓的主人是明朝永乐年间阳谷县县令武植及其老婆潘氏。


据说,这就是武大郎和潘金莲的原型。当时人们出于好奇,打开了墓葬,发现了一男一女两具遗骸,根据骨骼判断,武植的身高有一米八几,根本就不是侏儒,而是像武松一样身材高大之人。

按照《水浒传》的说法,潘金莲毒死了武大郎,武松杀了潘金莲,既然潘金莲是谋杀亲夫的淫妇,怎么可能死后合葬一起呢?这根本不符合常理啊!

据当地的说法,武植和潘氏和和美美,恩恩爱爱一辈子,从来没见红过脸,吵过架,他们是举案齐眉的模范夫妻。

而且,武植勤政爱民,仁厚宽慈,是个受当地百姓爱戴的好县令。


那么问题来了,高富帅的武植怎么变成了矮矬穷的武大郎了?温柔贤惠的潘氏怎么变成了水性杨花的潘金莲了?

到底发生了什么呢?当地人讲了这样一个故事。

话说武植有一个朋友,姓黄。有一天,这位黄姓朋友过来找武植寻求帮助,原来他家的房子不小心失火烧坏了,他最近手头比较紧,希望武植能够从县衙里支点钱出来,帮助他修修房子。

武植是个公私分明的人,平时他家里打个家具,买个衣服啥的,从来不从县衙报销,而是从工资里面开支,这次,朋友提出了这个有些“过分”的要求,让武植左右为难。


武植回复道:“黄兄啊,这公是公,私是私,我实在无能为力啊?”

老黄一听此言,脸色瞬间黄了,心中暗骂:“装啥大尾巴狼啊,谁不知道当官的,一家老少吃喝拉撒睡都在县衙报销啊?连和小三开个房,都要公家报销。”

当然,这话老黄不好意思当面说出来,他说道:“哈哈,我只是开个玩笑,武兄当真是个清正廉洁的好官啊,佩服啊佩服!”

武植说道:“哪里,哪里,黄兄过赞了,咱们许久未见,中午略备薄酒,与黄兄畅饮一番。”

老黄说道:“谢谢武兄美意,我这还有事,改日我请你吧,再会!”说罢,头也不回地走了!


老黄一出大门,一路咒骂不止,大尾巴狼,伪君子,垃圾。老黄一边回家,一边抹黑武植,把武植“塑造”成了武大郎,连他的老婆也不放过,把她“塑造”成了潘金莲。

一传十,十传百,后来施耐庵就把武大郎和潘金莲故事写进了《水浒传》。

武植的后人看了《水浒传》之后,非常生气,决定找施耐庵的后人讨个说法。施耐庵后人非常惭愧,又是赔礼,又是道歉。

然而,武大郎和潘金莲早已深入人心了,成为了经典形象,想改变人们心中固有印象谈何容易啊!


一半秋色


这个完全是造谣,一是历史上是否有施耐庵这个人还存争议,所谓施耐庵后人纯属往自己脸上贴金;二是所谓历史上真实的武大郎武植根本不存在,是毫无依据的无中生有。

无中生有的武大郎墓

河北省清河县武家那村是一个不知名的小村子,直到1992年,当地村民对外播报了一个令人震惊的消息:我们村是武大郎故里,我们是武大郎后人,我们骄傲!

原来,这一年,武家那村从村里挖掘了一处墓葬,不知年代何时,不知墓主何人,墓内只有一座悬棺,一处尸骸,没有其他任何有价值的遗物,没有进行任何鉴定,就在这种情况下,当地村民公然对外宣称:这具尸骸就是明代进士武大郎,我们就是武大郎的后人!

当地村民还亲自量了一下那具不知名且不完整的遗骸,根据其大腿骨长度,得出科学结论:真实的武植(武大郎)高大威猛,身高至少在1.8米以上,根本不是什么三寸钉!

于是乎,武家那村一下子成名了,为了充分利用名人资源,该村把武大郎墓修葺一新,开发为文化旅游景点,并为武大郎树碑立传,写下墓志铭,揭发了武大郎的昔日同窗心胸狭窄,故意丑化武大郎及其妻潘金莲的罪恶行径,对施耐庵进行了有力的控诉!墓志铭全文如下:

武公名植字田岭,童时谓大郎;暮年尊称四老,公之夫人潘氏,名门淑媛,公先祖居晋阳郡,系殷武丁后裔后人,搬清河县孔宋庄定居,公幼年丧父与母祖依,衣食难济,少时聪敏,崇文尚武,尤喜诗书 ,中年中进士,官拜七品,与利除弊,清廉,公明乡民聚万民伞敬之,然悠悠岁月历历沧桑,名节无端诋毁古墓,横遭数劫,令良士贤妇饮恨九泉,痛惜斯哉。今侑葺墓室清淙正名,告慰武公以示后人,是为铭记焉。

这篇墓志铭是当代人执笔,水平之拙劣就不说了,关键是所谓的武植(武大郎)在任何史料中都没有记载,就连《清河县志》《阳谷县志》等地方志都没有记载,

墓志铭中的事迹从何而来?当地村民甚至考证出武植(武大郎)的祖先是商朝武丁后裔,真是牛掰到家了。

更重要的是,明代将近三百年时间仅录取不到3万名进士,所有进士的姓名、籍贯、初次授官都有明确名录记载,而明代登科进士名录中根本就没有武植(武大郎)这号人物,墓志铭内容纯属后人虚构,捏造水平极其低劣。

无中生有的网络段子

自从河北清河县的武植(武大郎)出现后,网上关于施耐庵利用《水浒传》对武大郎和潘金莲这对模范夫妻大肆诋毁的段子甚嚣尘上,水平之低劣,毫无底线,令人发指。

段子的大意是说武大郎发达后,昔日同窗想让他帮忙解决工作,但清廉如水的武大郎拒绝了他,这位同窗怀恨在心,回家乡的路上一路编段子诋毁武大郎,结果武大郎和潘金莲的恶名很快传的人尽皆知,而曾被武大郎整治过的恶少西门庆也抓住机会,大肆抹黑武大郎,以致于施耐庵都听说了这个故事,作为素材写到《水浒传》中,连三个人的名字都没改。

但当这个同窗回到家乡后才发现,武大郎虽然没有给他解决工作,却早已派人给他家送去了大量银子,他的家人已经用钱盖了大房子,买了好几亩地,成了一个小地主,他这才知道自己冤枉了武大郎,后悔不迭,但造谣的恶劣影响已经传播开来不可挽回了。

作者实在佩服这个段子手的胡编能力,明朝段子传播速度居然比现在自媒体时代还要快?清廉如水的大清官武大郎哪里来的大量银子资助同窗?真心拜托现在的自媒体小编,不要拿观众当傻子,胡编乱写,好歹有点良心。

无中生有的施耐庵后人

说到施耐庵,在史学界一直存在争议,就是这个人是否真实存在,因为关于施耐庵事迹的史料记载少得可怜,几乎为零,很多历史学家都倾向于施耐庵和罗贯中可能是同一个人。

罗贯中之所以署名“施耐庵”,是因为《水浒传》宣传“官逼民反”,在那个时代属于禁书,罗贯中为担心引火烧身,用笔名“施耐庵”暗示“实乃俺”,山东话“其实就是我”的意思。

既然施耐庵是否真实存在仍是谜团,所谓的施耐庵后人也没有任何证据,其实就是一帮人为了秀存在感,自己主动攀附名人,而他们写信给所谓武大郎后人道歉的事更是滑天下之大稽。若施耐庵真实存在,估计会把这个后人臭骂一顿:你个龟孙道的哪门子歉?!

可以说,所谓的武植(武大郎)墓、施耐庵后人道歉,完全是无中生有,牵强附会,炒作热点,充分展现了他们为追逐名利,毫无底线的做派。

我是专注历史文化的狄飞惊,欢迎关注我!1


狄飞惊


施耐庵的《水浒传》真是武植和潘金莲的名誉彻底毁了;就是施耐庵后人道歉,也是无济于事,毕竟“名声在外”,武大郎是矮穷矬的代表,还有顶绿帽子;潘金莲则是荡妇的代表;


其实武大郎原型武植,身高一米七,相貌堂堂,还是做官的。这跟矮矬穷根本不搭边;潘金莲是大家闺秀,知书达理,相夫教子,简直就是模范夫妻;


可武植还有潘金莲如今的形象,是武植的友人,找武植借钱,武植没给她,他就在沿途编造武植夫妇的留言,还编成戏文传唱;就这样,回到家,才发现,武植帮了自己,这时想给武植恢复名声,可是以前的流言传播太广泛了,他自己也心有余而力不足,就这样,一传十,十传百,渐渐的就认为武植夫妇是反面典型。

如果只是需要个形象,《水浒传》随便写都没什么;可是他把武植夫妇做原型,就有问题了。


过去即历史


平白无故蒙受冤屈想必谁都是不乐意的。

在水浒传中,武大郎是一个五短身材,头脑简单,四肢也不发达,但就是这样的武大郎,照样娶了一个娇美如花的老婆,潘金莲,在小说中,潘金莲不守妇道,勾结西门庆谋害了武大郎。

然而事实上这都是施耐庵根据收集到的资料杜撰出来的,历史上确实有潘金莲和武大郎两人,只是武大郎并非就真的叫武大郎,他的本名是武植。

1996年,武植墓出土,武大郎真实身份曝光

1996年的时候,河北挖掘出了一座古墓,墓碑上写的墓主名字正是武植,而除了这个名字以外,墓碑上面还写了武植一生的事迹,根据专家四方调查后得出的结论,这座墓的墓主正是小说中的武大郎,然而很奇怪的是,

墓中的尸骨并非小说中写的那般,五短身材,反而武植是个堂堂正正的七尺男儿。不仅如此,他还不是一方小小商贩,而是个县令,为官清廉,他的妻子,潘金莲也并非水性杨花之辈,是个恪守妇道的好女人。

这么一来就尴尬了,施耐庵作品中的武大郎是个没有头脑,四肢也不发达的懦弱之辈,在水浒传中完全是个遭人讥讽的负面形象,这一下子冒出来的真相跟施耐庵描述的不一样,施耐庵的后人自然很是愧疚,急忙写了一封道歉信给武大郎的后人。

首先施耐庵后人的这种做法是值得肯定的,他们勇于承认错误,在知道祖上诬陷了别人以后没有想办法将这件事情压下去,保存祖上的脸面,反而用于承认错误,这种行为是值得点赞的。

让我们来看一下武植是怎么被施耐庵错误的认为那般不堪的

原来武植一直以来都是一个好官,他生活的时代是明朝年间,武植出身贫寒,但是聪颖好学,后来得到了贝州知州的赏识,经常资助与他,不仅帮助他考上了进士,还将自己的女儿潘金莲许配给了他,两人郎情妾意,很是美满。

事情还要从武植的一个朋友说起,武植有一个朋友,名曰黄堂,黄堂曾经在武植落难的时候帮助过他,而现在,黄堂也落难了,黄堂的房子被烧了,于是他便去找已经做上县令的武植,想要对方接济一二,谁想,武植因为公务繁忙,并没有在口头上答应什么,反而是敷衍了过去。

看着武植这般小人模样,黄堂心中大怒,于是便到处散播武植的谣言,谣言的内容就类似于如今的武大郎,不仅武植被说的那般不堪,连带着潘金莲也遭了殃,从一个良家妇女变成了一个荡妇,谣言虽然只是谣言,但是影响范围还是很广的,这不,施耐庵来取材,就听说了关于武大郎的事情,于是将这件事写进了水浒传中。

然而真相如何,在黄堂回去以后,他才发现,自己的家已经被修缮一新,原来武植早就派人将钱财送过去帮助他修缮了家,黄堂这才明白自己错怪了武植,将谣言传播出去很简单,但是收回去就难于登天了。

虽然说黄堂有错,但是施耐庵也是有错的,他在没有了解真相的情况下将武植这件事写进了自己的小说中,武大郎的形象还流传甚广,不得不说这极大的侮辱了武植。

施耐庵将的后人给武植后人的道歉信被武植后人放在了自家的庙堂之中,只是虽然这件事的真相被揭晓了,但是流传的还不是很广泛,至今,知道武大郎是被诬陷的人还很少,也不知道到什么时候,武大郎和潘金莲才能被彻底摆脱黑化。


国家发展史


1996年,河北清河县发现了一座古墓——武植墓,按照当地人的说法,墓主人武植是明朝永乐年间的阳谷县县令,古墓里还有妻子潘氏与他合葬在一起,正是《水浒传》武大郎和潘金莲的原型,当古墓打开时,人们发现武植并不是水浒传中矮穷矬的形象,竟然是个身材魁梧的一米八九的大个子。过了一段时间,有一位自称是施耐庵后人的画家施胜辰亲自登门向武氏后人道歉,这中间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武植中年时候考中了明朝的进士,被委任为山东阳谷县县令。做了县令的武植勤政爱民,做了很多利国利民的好事,收到当地百姓的爱戴。他的妻子潘氏也不是水性杨花的女子,出身大户,通情达理,在武植没有考取进士时就对武植很是爱慕,一直不顾父母反对接济贫困的武植,嫁给武植以后勤俭持家,两人恩恩爱爱,生下四个儿子。武植的这种形象与《水浒传》中的描述有天壤之别,而相传败坏武植声誉的人,正是武植的一个好朋友黄堂。

黄堂和武植是幼时的好友,武植也曾受黄堂的帮助,后来,黄堂家里遭了火灾,无奈之下投奔到武植家里,武植夫妇热情款待了黄堂,碍于面子,黄堂只谈了自家遭遇,并没有提出希望得到帮助,满以为武植会赠予或者借给修缮房屋的银两,但是武植却只是好吃好喝款待,每天早出晚归的忙于县里的赈灾事务。这一待就是三个月,黄堂一看武植没那帮自己意思,实在待不下去了,一气之下不辞而别,路上越想越气,觉得武植忘恩负义!一路抹黑污蔑武植夫妇,这些流言恰巧传到缺乏素材的施耐庵耳朵里,于是武植夫妇被作为武大郎和潘金莲的原型写进了《水浒传》里。

但是,当黄堂回到家时才发现,自己家立起一座新的宅院,一问妻子才知道,这三个月里,武植派人来修好房子并购置了一些地产,只是没有告诉黄堂罢了!知道误会武植的黄堂想到自己一路的所作所为,后悔莫及,但是想挽回却为时已晚。

后来武氏宗族为武植修好坟墓和祠堂后,专门立了石碑写了墓志铭,提到武植夫妇“名节无端诋毁,古墓横遭毁劫,令良士贤妇饮恨九泉,痛惜武公……”再后来就有了施胜辰亲自上门道歉,并当场赠送与武植夫妇形象相符的画像的事。

但是这件事还是不太可信。首先武植是永乐年间的进士,但是明朝洪武到永乐年间的进士中都没有叫武植的人,就算是有,施耐庵死于洪武三年,也不可能预知后世的事。再说很多学者认为“施耐庵”乃是笔名,写的《水浒传》当时也是禁书,他的后人怎样证明是施家后人的?

所以武植因为恰巧是排行老大,夫人又姓潘,刚好符合水浒传,正好可以以此以讹传讹,施耐庵的后人道歉也不排除作秀炒作的嫌疑吧!


国史通论


一部《水浒传》让我们知道了武松还有个卖炊饼的哥哥武大郎。而且武大郎的命运还那么悲剧,先是妻子潘金莲与西门庆通奸,后又被二人合计毒死。

在《水浒传》第二十五回“淫妇药鸩武大郎”和大名鼎鼎的《金瓶梅》第九回“西门庆偷娶潘金莲,武都头误打李皂隶”中都有描述。

那其实有县志和武氏家谱为证。这历史上武大郎和潘金莲分别是河北省清河县相邻孔宋庄和黄金庄人。《水浒传》里还有《金瓶梅》里说武大郎先天不足,三寸丁谷树皮,可实际上真实的武大郎,人家非但不矮,还是个气宇轩昂的七尺男儿。

武大郎真名唤作武植,字田岭,因排行老大故称武大郎。父母早亡,自幼家贫。但从小聪慧勤奋,能文能武,长大后性格也好啊。心慈面善、乐善好施,年纪轻轻那就科举考试中了进士,出任山东阳谷县七品县令。

而小说里边毒死武大郎的潘金莲呢?其实也是一位才貌双全、相夫教子的贤妻良母贞洁之妇。潘金莲乃知州家的千金,住在清河县潘家庄(后改名黄金庄)。在家乡还开有染坊是一个大户人家。武大郎能考中进士,多亏了人家潘金莲,人家这个千金小姐父母视为掌上明珠。打小琴棋书画是样样精通,出嫁前就是远近闻名聪明美丽的大家闺秀。武植家贫呐。年轻的时候就在潘家做过短工,他岳父人也不错啊。一看小伙子品端能干,学问不错,长得也是眉清目秀啊,就资助他求学。还把这个宝贝女儿今年也许配给了他。

那有潘金莲做贤内助,武植发愤读书,终于是鲤鱼跃龙门,高中进士成为一时佳话。史载,武、潘二人和睦恩爱,育有四个孩子。

那奇怪了啊。既然历史上的武大郎是高大英俊,颇有才华,潘金莲又是贤良淑慧。怎么就会成了《水浒传》《金瓶梅》里那样的模样呢?这一切啊。其实都跟交友不慎有关。说武大郎家贫的时候,有一个好友叫做黄堂,经常接济武大郎。后来,这位朋友家的房子一把大火全烧光,无奈之下呢,就投靠了已经当上县令的武大郎。俗话说,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他住在武植家这几天是好酒好菜被招待着,可武植绝口不提修房子的钱,那既然家里的房子坏了,那就让武植给找份差事干干呗,结果也被一口回绝,因为刚才说了武植不循私情,是个清官。黄堂心里这个气呀,发达了老朋友就忘了,连重建房子的钱都不出一分,于是心胸狭窄的他就开始疯狂的报复了。就是四处散播武大郎和潘金莲的种种丑事啊。最后觉得用嘴说还不过瘾,还白纸黑字写在纸上四处张贴大字报。果然这么一来,武大郎和潘金莲儿顿时就成了焦点人物。

西门庆,也是有历史原型的。这个时候,他也出场了。本来呢,西门大官人就是一大流氓啊。曾被武植治过罪,所以心怀不满,唯恐天下不乱。有人抹黑好友这么起劲儿也就跟着在一旁是出谋划策。最后更是牺牲自己把自己描写成了谣言里的男小三,而当事人武大郎当时和潘金莲还蒙在鼓里。最后,黄堂回到家里发现,武植早就派人送来了钱银帮他修盖了房屋,置办了良田。

可是造谣容易灭谣难,犹如泼出去的水,覆水难收了。这个谣言是一传十,十传百。最后,施耐庵这位大才子也都信以为真了。在这个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这本书里就写到了武大郎和潘金莲这两个人是这样的形象,使得二人是蒙受了千古的不白之冤。据记载,这位造谣的黄堂最后呢,觉得自己无力收回诋毁武植的这些故事了,是悔恨交加,最后是自杀身亡。

施耐庵的后代,是深明大义,也是引咎自责,竭力为武潘二人平反昭雪。施耐庵后代施胜辰,曾赴武家作画16幅,并配诗文,以表歉意。其中武植画像配诗为:“杜撰水浒施耐庵,武潘无端蒙沉冤。施家文章施家画,被褒迄今数百年。累世因缘今终报,正容重塑展人间。武家祠堂断公案,施家欠账施家还”。

以上各人看法,希望大家评论指教。


那时情节


记得大概十年前,去一个地方旅游,那边有一个所谓的潘金莲居所,可以免费上楼参观,在里面还有个小房间,是潘金莲闺房,里面有一个潘金莲打扮的工作人员,如果想进一步了解,那就要掏十块钱门票了,即便如此,进去看的人也络绎不绝。


当时自己还年轻,还有点愤青的意思,心里就在想,一个如此臭名昭著的人有啥好看的,当地为了发展旅游业也是无所不用其极了,居然拿这种人物当噱头。后来也逐渐明白了,不管怎么说,经过四大名著的描述,还有电视剧《水浒传》等作品的精彩演绎,潘金莲已经成为水性女子的代表人物,美名也罢,恶名也罢,潘金莲是大大出名了,有了名就能带来利益,很多人可能没有名都要去造名,沾点边的就更不用说了。

后来到杭州玩,听说当地有个武松墓,当时很好奇,武松不是《水浒传》小说里的人物吗,怎么还有墓了。而且小说里武松是清河县人,明显在北方,怎么墓地就到了南方去了。后来了解到,在水浒之前还有一个《宋江三十六人赞》,说的就是宋江起义的事情,在里面就有武松,很有可能历史上的确有武松这个人。后来一系列小说演绎,特别是《水浒传》一出,武松大大出名。清末年间,在杭州起了一个棺材出来,上面居然题字“武松之柩”,当地人自然就把那边当做是武松故地了。不过根据对棺材的描述,上面贴金还在,损坏不严重,北宋距离清末大几百年光阴,棺材能够保持这么完好吗。很有可能也就是重名而已,当地将错就错罢了。民国时候,有人就修建了武松墓,立了碑。后来武松墓墓被毁,2004年重建恢复。说起来,这个武松墓跟《水浒传》里的武松可能压根就不是一回事。不过呢,武松毕竟是文学作品里的大英雄,是个十分光彩的形象,就算这个人不存在,给他修墓立碑也不算坏事,大家去争一争也无可厚非。



潘金莲虽然名声不好,但是个风骚美女,容易引人关注。武松是打虎英雄,人所共仰。人们利用这两个人物做噱头搞宣传,情理上倒也说得通。然而后来有人却去争武大郎的故乡,这是什么操作?

武大郎也是《水浒传》里的一个人物,是潘金莲的老公,武松的哥哥。这个人相貌丑陋,为人软弱窝囊,又矮又挫,是个上不得台面的人物。不同于武松,这个在历史上压根就不存在的人物,而且是个十分猥琐的文学形象,居然有人要生拉硬造的跟他攀关系,这又是什么操作呢。

原来在河北清河县有人发现了一个人的墓碑,那人叫武植,是明初人,还是个进士,当过官,他老婆是潘氏。然后这俩人得罪了一个朋友,那个朋友就丑话他俩,说的有声有色,传到了施耐庵耳中,施耐庵听说以后就把他俩写到了自己的《水浒传》中。而且还说这武植身材高大,相貌堂堂,潘氏容貌秀丽,温柔贤惠。所以是施耐庵误会了他俩,造成了千古奇冤。

乍一听,这事说的有模有样,煞有其事,实际上则是漏洞百出。首先来说进士是十分稀罕的人才,比今天的博士都要稀罕的多,都有记录在册的,压根就没武植这个人。何况是明初时期,明初恢复科举已经很晚了,那时候施耐庵应该早就写完《水浒传》了。还什么朋友诬陷,施耐庵不明真相,编的还能再像一点吗。


退一万步讲,就算明初真有这么个当官的武植,可能由于某些原因漏记了,这个墓碑也是真的。但是施耐庵写的武大郎身不高三尺,形貌丑陋,是卖炊饼的。这个武植身材高大,是当官的。而且一个北宋,一个明初,差了好多年呢,怎么能够混为一谈?

最为可笑的是,居然有什么自称施耐庵后人的人还有模有样的去代表祖宗去道歉,简直滑天下之大稽。估计是当年当地人和这个人私下达成某种交易,如此操作一番,以求出名。如果施耐庵生前知道自己以后会有这么个后人,不知道会不会气的不写《水浒传》了。


一览众河小


1996年,河北省内考古学家发掘出了一座古墓,一桩千古冤案真相大白于天下。根据专家现场认真调查,确认这座墓的主人是历史上鼎鼎有名的武大郎之墓。

历史名著《水浒传》中,小说作者施耐庵对武松极具浓墨重彩,用了十几章的篇幅来主要突出于他,杀嫂祭兄便是武松悲剧的起点。

和身材魁梧,相貌堂堂的弟弟不同,施耐庵把武大郎写成一个面貌丑陋的小豆丁。

虽然他是个好脾气的人,武松惹是生非,他去给赔笑脸;妻子潘金莲对他冷言冷语,他也不以为意,每天安心卖烧饼养家糊口,只是因为有个漂亮又不守妇道的妻子,才惨遭毒手。

这段故事被添油加醋,变成了金瓶梅。武大郎成了千古笑柄,潘金莲成了淫荡少妇的代名词。

本剧纯属虚构,如有巧合,纯属雷同。这是当年港剧前头永远打出来的字幕,然而还是有许多观众把故事当成真事。剧中的演员因为扮演坏人角色被当街扔臭鸡蛋的事屡屡发生。

施耐庵当初写小说提到的地名是真实的,人物也确有其人,但发生的事确实子虚乌有,造成了严重的不良影响。

施耐庵

清河县确实有武大郎其人,他的妻子的确叫做潘金莲,不过当地县志记述却是与《水浒传》中有些许差异,直到武大郎古墓的发掘,才被人普遍认知历史的真相。

武大郎相貌堂堂,身高八尺,一表人才,并不以卖烧饼为生,而是读书人,为职一方县令。妻子潘金莲是大家闺秀,知书达礼。两人恩爱有加,一生携手白头。真相与小说里的人物相差很大。

但因为施耐庵小说写的深入人心,所以武大郎后人一直心中有梗,甚至导致武大郎和潘金莲两家所在的村庄后来也成了仇人,老死不相往来。

施耐庵写的是小说,不是正史,说他有责任也确实冤枉了他。施耐庵早已经作古,虽然他是名著之父,但他的后人没有什么出人头地的人物,所以一直寂寂无名。

这次写道歉信的是一位画家,他不仅写了一封言辞恳切的信,还为武大郎画了一幅还原画,通过替老祖宗道歉的名义,顺便火了一把。而武大郎的后人也坦然接受,通过这个为老祖宗正名是一方面,宣传自己家乡更为重要。

现在武大郎家乡建立了武祠,成了小小的旅游景点,不时有好事者慕名而来,繁荣了当地经济。所以这迟来的道歉也算是皆大欢喜了。


春朝青牛


武大郎墓,准确的说并不是1996年才发现的。而且,施耐庵的后人应该也没有写信向武大郎后人道歉。

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在河北邢台清河县,有一个村庄名叫孔宋庄(后来更名武家那村),村里有很多姓武的村民。据他们的家谱记录,先祖名叫武植,因为排行第四,又叫武四郎(不是武大郎)。他的妻子的确姓潘,却是孔宋庄附近黄金庄潘氏大户人家的小姐。因为潘家看到武植是个人才,必有前程,就将家中小姐许配给了武植。潘氏贤惠,善于持家,和武植夫妻感情也非常好。

武植夫妇去世后,就合葬在了当地的武氏宗族墓中。因为武植是从山西迁入该地的武氏始祖,因此,武植墓一直被武氏族人很好的看护着。直到现在还有武氏族人看守,并非是1996年才发现。

清河县当地流传着一个传说,说是武植在永乐年间考中进士,外放山东阳谷县令。武植在清河时,有一个结拜兄弟,因家中遭火,无奈之下,前往阳谷投奔武植。武植的这位结拜兄弟诉说了家中的遭遇,希望得到武植的帮助。

武植接待之后,就让这位兄弟安心的住在自己家中,然后去忙公务了。当时,武植忙着带领阳谷百姓兴修水利,发展农耕,所以,较少跟盟兄弟见面。这位兄弟住了半个多月,多心了。他觉得武植忘记了当年的兄弟情义,不愿意帮忙,才避而不见,就跟武植家人告辞返乡。

路上,武植的这位兄弟是越想越气,不但恼怒武植不肯帮忙,还觉得就这样回乡,非常没面子。于是,他就开始编造流言,到处说武植在阳谷根本就不是什么县令,而是以卖炊饼为生。武植的妻子潘氏,虽然貌美,却是水性杨花之人,红杏出墙。他不愿久留,就走了。

回到了清河,走到家门口之时,他发现自家原来位置的房子,全是新盖的。这位兄弟心理直犯嘀咕,是不是走错地方了。恰巧大门开了,他的老婆要外出,迎了个正着,他这才确信就是自己家。他老婆告诉他,在他离开的这段时间,武植派人将家中的房子全部新修了,还留下了一些银两,接济家用。

武植的这位兄弟一听,懊恼不已,错怪武植了。他想挽回,可惜,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他编造的流言已经四处传扬开了。当时,写《水浒传》的施耐庵正好路过当地,就将这个故事改编后写进了小说之中。

因为这个传说的原因,孔宋庄的武氏族人认为,武植就是《水浒传》中武大郎的原型。他们觉得武大郎和潘金莲在小说中的形象,被抹黑了。所以,长期以来,关于武大郎与潘金莲的所有故事,包括戏剧、评书之类的,都不允许在他们那里上演。

武氏族人同时还尽心竭力的守护着武植墓。但是,这座古墓还是在1946年和1967年,两次遭到破坏。1992年,武氏族人重修武植墓。到了1996年,武氏后人对武植墓进行了大修,重做了棺木,收敛了武植遗骸,才有了武植墓现在的样子。因此,武植墓并非是1996年发现的,而是1996年全面重建的。

在重修武植墓时,发现了武植的遗骸,一截腿骨。根据腿骨的长度,推算出了武植的身高,应该在一米八以上。武植应该是一个非常魁梧的人,应该很像武松,根本不像《水浒传》中所说,武大郎是个“三寸钉”的矮子。

有人说,因为发现了武植墓,得到了武大郎的身高,证实了武大郎并非施耐庵所写的那样。因此,施耐庵后人得知消息后,就写信向武氏后人道歉。

实际上呢,这应该没有发生过。即使发生了,应该也是借名人做宣传吧。

根据清河当地的传说,武植应该是在永乐年间考中的进士,而流言是在武植任阳谷县令期间才产生的。而施耐庵,在明初的洪武年间就去世了。据考证,施耐庵去世于洪武五年,1372年,当时武植离中进士还早着呢,更没有流言一说了。施耐庵很大可能根本就不知道武植是谁。即使是施耐庵的学生罗贯中,修改《水浒传》,也来不及。罗贯中去世于1400年,永乐元年是1403年。他们都不可能知道关于武植的流言。

因此,武植应该不是《水浒传》中武大郎的原型,武植的妻子潘氏,也并非潘金莲的原型。武大郎的故事,应该是施耐庵自己凭空,或者受到其他传说故事的影响,杜撰出来的。施耐庵后人,根本就没必要跟武植后人道歉。

即使是清河地区关于武大郎的传说,也和清朝官员陈年谷被污蔑为陈世美的过程非常相似呀。这些应该都是后世人相互借鉴,编造的故事罢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