滇军集团鼎盛时期拥有15万军队,为何能对抗中央30多年?

非不定高


统治云南18年的滇军首领龙云,人生中被活捉过两次,一次是1927年被滇军同僚胡若愚等从居所中俘获,一次是1945年被杜聿明从昆明五华山官邸中生擒。

所谓滇军对抗中央三十多年,严格说来大部分时间发生在龙云主政期间。从1911年出任云南都督的蔡锷将军宣布云南独立,再到蔡锷、唐继尧领导开展“护国运动”、“护法战争”,直到1927年龙云借“倒唐运动”的成功而成为新一代"云南王”。这16年时间其实所谓的“中央”——北洋政府不但控制不了云南,很多省份也都被各路军阀统治。

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云南省府主席龙云表面上归顺了蒋介石,实际上云南依然是他个人的独立王国,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1945年。在此期间,龙云甚至发行了“滇币”在云南进行流通,国民政府发行的“法币”在云南反而吃瘪。

那么,为什么云南能长期独立于国民政府的管理之外呢?

包括云南在内的西南地区,一直以来都是蒋介石集团统治的薄弱区

云南、广东、广西、贵州甚至四川,基本都不太买蒋介石的账。

云南的龙云,广东的陈济棠,广西的李宗仁、白崇禧,四川的刘湘等军阀,有时候明面上服从国民政府,有时候甚至直接公开与蒋介石为敌,大部分时间蒋介石的办法也不多。

特别是1931年和1936年这两年,更是搞到蒋介石焦头烂额。1931年,“南天王”陈济棠、“广西王”李白,再加上“云南王”龙云等人,宣布成立西南政务委员会,基本宣布了西南处于半独立状态,公开反蒋。

至于1936年的陈济棠、李宗仁领衔的“两广事变”,虽然龙云没太掺乎,但基本也算是看客。总之,云南及西南能持续反蒋,秘诀之一就是抱团取暖。

全面抗战爆发后,处于大后方的云南成为了新的中心,大批各方面精英的陆续抵达昆明,也让蒋介石对收拾龙云有点投鼠忌器

抗战爆发后,远离政治中心、抗日主战场、相对较为安全的云南以及昆明,就成了精英的聚集地。西南联大、一大批掌控着舆论走向的文化、媒体名人纷纷齐聚昆明,这让蒋介石对龙云下手多少有点顾忌。

再加上龙云在抗日的民族大义上也算拎的清,滇军先后编成了孙渡第58军、卢汉第60军、张冲新3军等参加了徐州、武汉、长沙会战等,及时云南对国民政府的很多政令不太放在眼里,蒋介石一方面无暇另一方面也没由头真对云南动武,只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地由着龙云维持着他在云南的“独立王国”。

但是,以蒋介石的格局,他绝对不会允许云南不听招呼。抗战甫一结束,他就命令杜聿明活捉了龙云

事实上,随着日军侵占了缅甸,还表现出通过缅北进入滇西的战略企图后,蒋介石及龙云都有点慌了。

蒋介石担心的是云南一旦失守,日军就会由滇黔威胁重庆;龙云担心的则是云南落入日军之手,他这个云南王也就做到头了。因此,龙云对蒋介石把大量中央军进入云南也没太抗拒,对陈纳德“飞虎队”的进驻甚至还表示欢迎。

到了抗战后期,中央军在云南的部队已经有宋希濂第11集团军、霍揆彰第20集团、杜聿明第5集团军(昆明防守总司令部)等数十万人。

发现解决龙云的时机已经成熟,趁着滇军主力第60军开赴越南对日军受降,蒋介石命令杜聿明接着玩起了“巷战”的军事演习,演着演着就逼近了龙云的五华山官邸,很轻松地将龙云控制了,然后送往重庆变相软禁了起来。

随着蒋介石宣布撤销龙云的昆明行营主任、云南省府主席之职,履任军事参议院院长,滇军对抗国民政府的历史彻底画上了句号


司马砸光


滇军虽然只有15万,但依然和中央分庭抗礼多年,是有其原因的。

第一个原因是云南的历史家底厚实,有云南讲武堂这一全国知名军事学府,将星云集。从蔡锷到唐继尧,云南一直都是全国瞩目的所在,有自己的体系,有独立的传统和想当的实力。

第二个原因在于,当时的皖系也好,直系也罢,还是后来的吴佩孚、孙传芳和张作霖三大军阀也好,群雄逐鹿主要的目标是中原而不是边疆。再加上两广有孙中山、李宗仁他们吸引北方的炮火,大家自然无暇顾及云南。

第三个原因在龙云和卢汉的个人手腕,龙云治滇几十年,自然是贵州的王家烈比不了的。蒋介石可以借助假道伐虢解决贵州军阀,但是要动云南的15万精锐军队,则需要掂量一方了。

龙云是怎么做的呢?首先跟阎锡山一样励精图治,把云南也搞成模范省,内部铁板一块;其次就是在长征的时候放过红军,在抗战的时候故意把昆明搞成民主堡垒,收买人心,浑水摸鱼;第三,就是借助越南法国势力的力量,龙云的军队很多装备都是法国货,实力不可小觑。

但龙云再怎么厉害和滑头,在权术和实力上还是差老蒋太远。到抗战结束的时候,云南已经有40万中央军,云南问题已经到了非解决不可的时候了。


青年史学家


蒋介石第一次想解决滇军是在1935年4月,中央军薛岳所部跟随长征红军进入西南,首先拿下了黔军头目王家烈,将贵州军政权力收归南京政府,这是杨永泰“削蕃计”非常成功的一个案例。但是也有后果,即云南的龙云和卢汉兄弟被“打草惊蛇”了,此时滇军主力大约有10万人,战斗力要强于王家烈25军的“双枪兵”。

(云南都督蔡锷将军)



因此当龙云判明红军只是借道滇北,然后就从金沙江北渡四川后,滇军主力实际上警戒的已是中央军,并以“误会”为借口将薛岳一连先头部队缴械,在军事上摆出“硬”的姿态:同时在政治上又表示坚决服从蒋介石的指挥,摆出一副“软”的态度,这一软一硬让蒋介石没有合理的借口进军昆明,毕竟红军已经北上了,再加之薛岳部队并无把握,因此只好暂时作罢。

在此之前,从1911年民国建立起,中国陷入了军阀混战时期,无论是袁世凯、段祺瑞、曹锟还是张作霖等北洋政权领导者,受实力所限,势力范围最多达到两湖地区,对西北和西南地区的军阀实在是鞭长莫及,只能以封官许愿了事,云南确实有“天高皇帝远”的地理优势。即便如此,蔡锷还是举起了“讨袁护法”的大旗。

(唐继尧)

自1917年起,孙中山又在广东建立南方革命政府,吸引了北洋政权大部分的军事和政治注意力,客观上也给云贵川军阀提供了相对安全的发展期。蔡锷死后,唐继尧、龙云先后以滇军为资本、以云南讲武堂毕业生为基干、以云南险峻的地势为屏障,割据一方, 自成体系,势力最大时已达云贵川三省。

云南有紧临越南的便利条件,滇军通过滇越铁路获取了大批法式武器装备,在当时的中国算是比较先进的,中央军确实心里没底;龙云和卢汉对滇军的控制力也很到位,蒋介石很难在内部瓦解它,长征红军进入四川即将与四方面军会师的局面,也迫使他不得不暂时放弃了武力推翻龙云政权的设想。

(1927年主滇的龙云)

但是龙云也是做了让步的,比如同意南京政府在滇设立办事处,以及特务组织进驻昆明等等。此时距离辛亥革命时云南宣布“独立”已然过去24年。

在西南诸省中,蒋介石最看重的是四川,偏巧两大红军主力都已入川,于是他费劲力气推行四川的“中央化”,到1936年底已见成效,刚准备腾出手来解决云南问题时,西安事变、全面抗战接连爆发,计划再次搁浅。



(龙云和蒋介石)

滇军出滇抗日再次为蒋介石解决龙云提供了机会,卢汉的第60军40000多人全部是滇军精锐,步行前往徐州地区参战。1940年之后当滇西和滇南出现日军时,蒋介石趁机将中央军大举调入云南大后方,昆明警备总司令从此易主,成为宋希濂、杜聿明等黄埔系将领专属,其实这个时候龙云的日子已经很不好过了。

到1944年,驻滇中央军已有关麟征第15集团军、宋希濂第11集团军和霍揆彰第21集团军,尚未计入在昆明整补的邱清泉第五军等部,总兵力已接近40万,滇军已处绝对劣势,无非大敌当前,蒋介石还不方便动手而已。



而为了对抗重庆政府的各方面渗透,龙云开始支持民主党派、地下党的活动,试图在宣传上赢得先机,这反而加剧了蒋介石的怒火,1945年日本刚刚投降,蒋介石就用“调虎离山”计命令卢汉率滇军主力前往越南北部接受日军投降,于情于理,这一极富荣誉的命令卢汉都得执行。

滇军主力前脚刚走,杜聿明就指挥第五军包围了云南省府所在地五华山,逼迫龙云前往重庆就任军事参议院长的虚职。同时,蒋介石以军事实力做后盾,首先任命卢汉为云南省主席,随后命令滇军海运东北,卢汉只能在中央军的监视下就职和工作,又由于仍然是“滇人治滇”,云南各界的反应也不会太强烈。



蒋介石在军阀斗争中的手腕,还是有一套的。为拿下龙云,蒋介石整整用了十年时间,也算处心积虑。

此时起,云南基本被中央化了,卢汉完全是在夹缝中生存,云南的半独立状态宣告彻底结束,历时总共34年。解放战争后期,当陈赓兵团接近云南时,卢汉愤而起义,他确实受够了蒋介石的气。

(卢汉)


度度狼gg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原因如下:

第一,云南天高皇帝远。

在清末和民国初期,云南是天高皇帝远的地区。

这里最大问题是交通不便,外省很难进入云南。

清末云南历史上唯一的状元袁嘉谷徒步去北京,步行乘船花费了二三个月时间。

期间主要是出滇很困难。

当时云南对外只有一条铁路,是法国人修建的滇越铁路,只能到越南。

至于公路很少,而且非常烂,汽车也极少。

后来大家都知道,二战期间我国修建滇缅公路。

其中云南境内的公路修建难度极大,修建好了通车也非常困难。

这里都是大山,公路在山间穿行,稍有不慎就会出危险。

而且一旦阴雨、大风天气,汽车就更为危险。

如果徒步的话,这里都是山地,步兵非常困难。

普通人在平地一天可以走80里,在云南可以一天只能走20里,还累得半死。

有时候翻越长度几百米的山头,就要一二个小时时间。

由于云南的特殊性,中央的军队不容易深入这里作战,后勤补给无法保证。

第二,云南有法国势力渗透。

法国人一直试图控制云南,所以刻意扶持云南的地方军阀。

比如云南王龙云的3万滇军正规军,大部分装备都是从法国购买或者法国代为购买的。

由于云南军阀有法国人做后台,也敢于和中央对抗。

第三,云南军阀的能力问题。

别的军阀不谈,龙云还是颇有能力的。

龙云上台之前,云南主要经济竟然是鸦片种植。

这玩意虽赚钱,但也害民害军。

作为鸦片种植产地,云南军民吸毒率非常高,尤其大山中的少数民族男人几乎人人抽大烟。

这些男人到了三四十岁,就因吸毒失去劳动力,只能在家带孩子,造成极度的贫困。

所以鸦片种植虽比种粮食赚钱,对于老百姓也是无用的。

另外,云南军人很多也抽大烟,一旦烟瘾发作就无法作战,战斗力降到0。

龙云上台以后,稳定地方局势,以矿产出口逐步取代鸦片,并且实现云南粮食自给自足。

在龙云统治下,云南地方比较稳定,人民至少可以有口饭吃,自然支持军阀政府。


萨沙


15万军队已经是相当庞大的数目,在军阀林立的民国时代,足以成为实际割据一方的大军阀。滇军集团能够割据一方保持独立性,主要有三方面因素,鸦片带来的财源,与法国势力的密切关系便于进口武器,优秀的军官团和比较有战斗力的军队。

很多人印象中,觉得云南是一个贫穷偏僻的地方,很难支撑一个地方势力割据一方对抗中央。但民国时代的云南,在全国其实属于财政力量比较强大和获取外国势力支持比较容易的地方。民国时代的30多年中,滇军集团多数时候能够保持着独立地位,部分时间内还能够对周边省份进行扩张。

民国时代的滇军势力比较强大的根本因素,是臭名昭著的鸦片。

鸦片与中国近现代史紧密相关,一般的历史分期都把1840年的鸦片战争视为近代史的开端。

两次鸦片战争之后,鸦片贸易合法化,烟毒在中国完全失去控制在整个中国泛滥。鸦片在中国各地广泛种植,本土鸦片取代了英国从印度贩运过来的鸦片。英国侵略者发动两次鸦片战争逼迫清政府让鸦片贸易合法化,成功之后其实很快失去了鸦片本身的利益。

中国各省区中,由于适宜的气候,云南生产的鸦片质量最好,被称为云土,是国产鸦片中的名牌产品。

鸦片给云南地区带来的收入,为滇军集团提供了坚实的财政基础。比滇军名气大的多的桂系,其实最重要的财源是云土贩卖到其它地区时,过境广西给广西交纳的过路费。单纯论财力,滇军比桂系强大的多。

通俗的说,滇军集团就是一群武装鸦片贩子。

(滇军的命脉罂粟)

滇越铁路的存在,让滇军能够比较容易的进口武器

在我们一般印象中,云南是个交通不便的偏僻地方。不过在民国时代,因为滇越铁路的存在,云南属于对外交往比较便利的地方。

滇越铁路是法国在清末入侵中国的重大成果。滇越铁路从云南昆明市到越南沿海城市海防市,越南段1903年建成,中国段1910年建成。越南在当时在法国殖民地,滇越铁路的建成,让法国势力能够深入云南,对云南保持极大影响力。

滇军集团因为滇越铁路这条直通法国殖民地港口的铁路存在,能够相对其它军阀势力比较容易的从法国等地进口武器,这对其它民国军阀是个很大优势。

当然,毋庸讳言,滇军本身就很大的法国势力在中国代理人色彩。在民国时代的中国,类似情况十分普遍,如奉系军阀是日本势力扶持的,蒋介石先后获得过苏联和英美势力扶持。

(滇越铁路)

滇军有一只比较优秀的军官团和部队

1909在昆明创办的云南陆军讲武堂是民国时代中国最好的军校之一,北洋时代仅次于保定军校。共和国开国元帅叶剑英和朱德曾经都是云南陆军讲武堂的毕业生。

云南陆军讲武堂培养的毕业生,大部分肯定是进入了滇军成为滇军军官团,让滇军又一只在当时中国比较优秀的军官团。如朱德元帅在云南陆军讲武堂毕业后,30出头就做到了滇军旅长。

素质不错的军官团,自然能带出战斗力还可以的部队。

(云南陆军讲武堂)

有当时中国来说很充足的财力,也能够获得列强之一的法国支持比较容易进口武器,还有比较强大的军队,这样的势力能够在民国时代长期保持独立割据一方是应有之义。


仁勇校尉


(唐继尧)


这话说反了吧,明明是国民政府1927年建立后一直处于动荡过程中,先是蒋桂战争、紧接着中原大战、九一八事变、两广事变、福建事件、长城抗战……根本来不及处理滇军而已,怎么变成滇军对抗国民政府几十年了?


虽然大家都知道滇军靠着贩卖鸦片和与法国交通,在装备上确实属于西南军阀里比较好的,但是要说滇军整体战斗力,很难说超过其他军阀。


甚至可以说滇军精锐在装备上虽然并不比中央军精锐差,但是在军事技术上差距还是很大的。


这一点,当时人对滇军评价就能看出来。


彭德怀彭帅就曾经说过“川军、滇军、黔军是只羊”,可见在彭帅心目中滇军战斗力和装备特别烂的川军、黔军差不多。


川军刘湘、桂系白崇禧等人对滇军战斗力评价始终不高。


当然,对滇军战斗力评价不高也很正常,因为民国初年,滇军依仗自己特种经济作物带来的强大经济势力四处扩张,四川、广西、广东乃至湖南、湖北都有滇军的身影,只可惜滇军在四川败给了刘湘、杨森,在广西败给了李宗仁、白崇禧,在广东的部队不是崩溃就是被人收编。


(滇军法式装备)


这与蒋介石中央军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蒋介石中央军抗战以前也不见得有多强,但是靠民族主义武装起来的军官团凝聚力真不是滇军这些旧军阀武装可以比拟,在历次与军阀战斗中,中央军极少有全军崩溃的例子,但是滇军在唐继尧时期,在外省作战时全军崩溃或者军、师长率先逃跑的例子不少。


比如在广西,唐继尧六万装备精良的滇军被白崇禧两万哀兵打败就是一个最好的例子。

坦白说,在民国诸派系里,真正在理念上先进的还是蒋介石中央军,毕竟黄埔军官都是用民族主义武装起来的,他们比旧军阀更清楚“为何而战”。


(滇军)


而其他军阀武装,不管是滇军还是川军,又或者桂军,不管怎么吹捧这些军阀武装,本质上他们都是用地域、升官发财,哥们儿义气聚集在一起的乌合之众,中央军就不会出现蒋介石任命一个贵州籍司令而导致下面将领倒戈的事情,可是新桂系俞作柏和李明瑞就因为白崇禧、李宗仁重用湖南籍将领而一怒之下倒戈。


滇军将领不满重用杨森,多次羞辱杨森,导致杨森最终选择投靠川军,使得滇军“大西南计划”成为泡影。


事实上龙云1930年被滇军将领奉为滇军领袖后,干的第一件事就是宣布云南服从中央,可见滇军并没有“对抗”国民政府几十年。


兰台


其实,民国时期有能力于中央对抗了几十年的军阀不在少数,而滇军只是其中之一而已,我军是对抗南京中央的部队中装备最差、人数最少、对抗时间最长的并在最终取得了胜利的一支。


各路力量坚持的时间长短不一,原因也有很大的差别,实力曾接近50万人的西北军最早被蒋介石干掉,而滇军从1927年南京政府建立,一直坚持对抗到1945年二战胜利,维持了整整28年的滇人治滇,讲述一下这段历史就能说清楚这将近三十年拥兵自重的原因了。
(滇军标志就是法国亚德里安头盔)

首先,滇军并不像我们印象中的那样偏远和落后,近代化的滇军从光绪年间编练的新军开始起家,并在中法战争中一举超过国内的其它军队,成为大清帝国最具实力的军事力量之一。而进入民国之后这里远离中原,又地近法国在越南的核心河内地区,有很好的发展机会也有实力争霸民国时代,事实上滇军一直是民国混战的主要角色。



孙中山发起的护法战争、护国战争和唐继尧发起的靖国战争都是以滇军为主力,北伐战争开始后滇军由于靖国战争中实力大损,以及内部分化削弱了实力未能再次成为主角,但这正好给了滇军休整的机会!当蒋介石通过多次惨烈的内战收拾了桂系、西北军、晋军最终确立了南京政府对全国主导权之后,滇军已经尾大不掉了。
(滇军战士很精神)

当五次反围剿打的中央军精疲力竭、日本人占领东北另南京政府心力憔悴时,滇军内部更加团结且实力大增,以龙云和卢汉为首形成实力可观的军事力量,只不过此时各路军阀都做大了,他们不可能重演唐继尧时代,带领滇军攻占整个云贵川一度组建滇、黔、豫、川、鄂五省联合靖国军的辉煌,但也足够免疫中央军的兼并。


蒋介石借助追击我红军的机会催垮了贵州军阀王家烈,而面对严阵以待的滇军时,中央军并不敢轻举妄动。另外,他还急着追击进军四川的红军而未能对滇军动刀。而当我军会师陕北时蒋介石也曾想过最后解决云南问题,不过还没等他动手就爆发了西安事变,全国抗战开始了!



可能连蒋介石都没想到的是,日本人到来帮助他瓦解了各路军阀,并在1945年还都南京时基本控制了中国的整个南部地区,此时的蒋介石大喜过望不顾一切的对北方发生统一战争,当然,战争结果也让他很意外。由于抗战中滇军和川军被重庆中央蒙蔽,大部分主力到前线与日军作战,空虚的后方被中央军轻易控制,滇军28年的拥兵自重生涯,到1945年日本投降时彻底结束了。
(滇军装备)

滇军发展脉络:

1875年,云南巡抚岑毓英开始整顿云南贵州的军务,滇军由此开始登上历史舞台。

1884年,岑毓英领军进入越南作战,战争结束时滇军扩充到131个营总兵力50000左右。战后被裁剪。

1907年,云南总督锡良响应清政府在全国编练36镇新军的政策,花费了800万两白银扩军并组建了陆军讲武堂,两年后滇军发展为59个营兵力17721人。

1912年,已经是民国了原总督被推翻,滇军被留日军官蔡锷领导,派出唐继尧率领3000人北伐,但是这个有野心的唐某人只控制了贵州省就留下当皇帝了。

1912年,滇军北伐的同时还派参谋厅总长殷承琳率领滇军一部,进入西藏打击叛乱的达赖喇嘛集团。为祖国统一贡献极大。

1913年,护国战争期间滇军出尽风头,云南军队一路攻下了云贵川、两湖、两广,势力进入了陕甘和闽浙,主力云集武汉准备对袁世凯最后一击。

1917年,护国战争短暂的辉煌后滇军势力逐渐退回了云南,但是滇军新任领袖唐继尧并不死心,企图控制全国而发起了靖国战争,这次规模小的多仅仅控制了四川,唐继尧想建立滇、黔、豫、川、鄂五省联合靖国军,但以失败告终。

1923年,唐继尧重新稳固大权后再一次发起了军事扩张,一度控制了贵州省。由于唐继尧跟从广东政府北伐但不出兵,我们在教科书上看不到北伐中有滇军的身影。

1927年,经历了10年内战到抗战初,滇军在唐继尧和龙云手中完成了权力转换,势力范围也萎缩到云南一省。

1937年,龙云对内战后实力大损的滇军整编,并将主力编为第60军交给卢汉参加抗战,也正是这种无私的为国奉献掏空了滇军的实力,给蒋介石夺取云南提供了机会。


兵器世界


滇军是民国时期我国云南地区的割据势力,滇系军阀的代表人物为唐继尧及其部下,滇系军阀在唐继尧时期不断进攻四川贵州,早期的滇系军阀统治了滇,黔两省,而在之后向四川扩张时,于1927年,滇系军阀内部发生了政变,龙云成为了新的滇系军阀首领。

滇军在鼎盛时期,确实有着十五万的军队,十五万人,说多不多,说少,也不算少,然而靠着十五万人的军队,想要顶住中央的压力进而独立,却是很考验当地军队战斗力的。

云南经济落后,人口也算不得多,但是滇军的武器装备却是国内一流的。

国内各系军阀,战力参差不齐,相较于肥的流油的东南沿海与中央,云南绝对算是贫困地区,但滇军的武器装备在国内却仅次于中央军和东北军。

在清朝灭亡以后,滇军在三十多年中,曾经一直保持着半独立的状态,直到四十年代末期,滇军才顺应大势,归顺了中央。

对于滇军的战斗力,不少人其实是不信服的,有一句话是这么说的,“打到滇黔两只羊”,这无疑是对滇军的蔑视,然而,滇军的战斗力并非真的就像这句话说的那般弱小。

自1930年以来,龙云曾制定了整军计划,这次计划大大增强了滇军的战斗力。

龙云的整军计划,利用云南销售的鸦片与矿产,购入了国外的先进武器装备,当时滇军配备的装备有捷克造轻机枪,82迫击炮,13.2毫米高射机枪,25毫米高射炮,同时还购置了大批量的装具,这批装具,足以装备数万人之多,滇军轻易就能拿出来数万人的精锐部队。

滇军所处云南,虽然交通闭塞,与外界交流不多,同时贫穷落后,人口稀少,但是滇军却利用好了云南的地利,云南与越南接壤,滇军通过这个渠道从法国人那里搞来了大批装备,增强了自身的战斗力。

黄埔军校之名,广为人知,但云南演武堂,更是黄埔军校的老前辈,云南演武堂曾经将大批师资力量送入黄埔军校,黄埔军校因此迅速壮大。

滇军的军官大多出身于云南演武堂,滇军的军事素养在国内绝对是数一数二的。

靠着素质超绝的军队以及一流的武器装备,滇军的确有称霸一方的实力。

在大多数人看来,抗战时期战斗力最强的大概就是川军,湘军,桂军等,而滇军岌岌无名,这样的说法并不客观,黔滇两只羊,非也,黔军可能战斗力弱一些,但是滇军却是一点也不比川军等差,甚至高出一些都大有可能。

北洋军阀时期,唐继尧统治的滇军与龙云统治的滇军战斗力的确不在一个档次上,龙云的整军的确对滇军产生了极其重大的影响。

即使如此,滇军想要独自面对中央也是不可能的,滇军的强大只是相对于各地军阀而言,之所以在中央面前能够保持半独立状态,主要是因为中央当时大半力量正疲于对抗日军,而中央能够腾出手的力量又远远无法与滇军对抗。


魏青衣


在民国时期,云南保持半独立性,不仅仅是因为有军队,更是因为中央权力衰微与云南当政者的纵横捭阖。政治从来不是力的艺术,是借力妥协的艺术。

1.滇军的战力变化

在练兵与用兵上,蔡锷确实是当时首屈一指的人物。军阀混战初期,滇军打遍西南(四川、贵州、广西)无敌手。也难怪蔡锷的老师梁启超为他布局有个隆中对。"惟有与吾弟共甘苦于邛蜀滇僰间,冀庄严此土,为国人觅一遗种地耳。”

(巅峰时代的滇军)

在七万滇军被两万桂军击败后,滇军的神话被打破。之后的滇军倾向于守土,而且也积极列装法械。

有这样一支军队作为底子,确实是乱世的不二法门。

(滇系军阀)

2.中央权力的缩进

清朝覆灭后,中央的权威是下降的。在袁世凯时期,总想将各省军头的权力收归中央,设置了将军府,搞了巡按使,要军政分离。甚至一度想称帝解决中央权威问题。不曾想西南起兵,内部瓦解。

到了北洋军阀混战时期,云南自然不用关心了。甚至一度是西南五省盟主。

(抗战中大批国军进入云南)

随着新军阀混战结束,蒋介石的中央集权逐步推进,云南就开始了和中央软性博弈。大体有三个阶段,中央入西南前,中央进了贵州,中央军进驻云南

3.云南执政者的政治眼光

蒋介石结束新军阀混战,中央的影响开始逐步恢复。二十年时间,许多人的记忆里已经没有中央。云南的执政者在这方面眼光很高。

在中央染指西南之前,龙云在政治上拥护。



在中央军进入贵州后,龙云和1936年阎锡山一样,一方面和蒋一致,积极做事。一方面排除中央军,保障自己的权力。

抗战后,大批中央军精锐进云南,加上云南地位的提高,龙云在国府内的影响在提高,在云南省内在下降,所以开始搞舆论,昆明一度成为文化中心。这也表明这是权力衰微的标志。

(西南基地提高了龙云在国府的地位,但他在云南的权力是减少的)

抗战的胜利,杜聿明的无力解决,基本结束了云南三十年的割据状态。

对于弱者而言,军队从来只是底牌,在抓住底牌的前提下,适时把握形势进而调整与中央的关系,是其生存的不二法门。

我是一枚明粉


一枚明粉


其实一局话,滇军的实力非常强大,在民国时期 ,滇军的历史地位与历史作用是不可低估的,从辛亥革命到护国运动时期“滇军精锐 ,冠于全国”之说,抗日战争时期亦有“滇军素质已成为全国之冠”的赞誉,视为“国之劲旅”解放战争时期 ,滇军成了国共两党重点争夺的对象 ;滇军的最后转向 ,更使蒋介石在大陆的政权丧失支撑 ,而不得不退往台湾。云南

的解放 ,使滇军走完了自己的旅程 ,完成了自己的历史使命。滇军集团就像是一头战斗力极强的狮子,参与了从民国到新中国成立的各种历史大事件。


军阀混战时期 ,滇军一度称霸西南

唐继尧为首的滇系 ,既为北洋军阀控制的北京政府所关注 ,更为孙中山的广州政府所重视。唐继尧为首的滇军 ,曾多次发动对四川、贵州和广西的战争。虽然在这些战争中有胜有败 ,然而唐继尧的桂冠却愈戴愈大 ,先有滇黔靖国联军总司令的头衔 ,再有川滇黔三省、川滇黔鄂豫五省以至川滇黔鄂豫陕湘闽八省靖国联军总司令的头

衔以及川滇黔粤桂湘鄂七省建国联军总司令的头衔等 ,并试图问鼎中原。 唐继尧俨然以“西南王”、“东大陆主人”自居了。唐继尧统治云南的后期 ,曾使滇军一度称霸西南 ,并影响了全国政局的发展 ,偏僻的云南成了政客们趋炎附势的一个热点。


龙云将军一直梦想打造一支为新云南服务的强大国防军

龙云控制云南后,滇军士兵的来源 ,历行征兵制。而且滇军无论在军事、人事、编制、教育训练、征调补充 ,都由龙云完全自主 ,所有武器装备和军需饷项 ,也由云南

地方自给这时的滇军名义上接受蒋介石的中央认可 ,实际上是一支地方性的带有割据色彩的部队。 经过良好训练 ,又有较好武器装备的滇军 ,大有“人强马壮”之势 ,比起蒋介石中央军似乎略胜一筹。所以 ,抗日战争开始之初 ,滇军出兵抗战 ,路过湖南 ,中央军将领杜聿明亲眼见到滇军的阵营 ,大为感慨地说: 滇军“拥有法式军火装备 ,军容之盛 ,中央军为之逊色。”龙云自己也说 ,滇军“一枪一弹 ,都来自云南人民 ,以全省人力物力贡献国家。” 经过整顿和改编以后的滇军 ,战斗力有了明显提高。

抗日战争,滇军的贡献不可估量

抗日战争为滇军提供了再度大显身手的舞台。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以后 ,在举国一致抗日气氛的感染下 ,龙云的爱国主义精神萌发了 ,深为中国共产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主张所感动 ,毅然表示: “身为地方行政负责者 ,当尽以地方所有之人力财力 ,贡献国家 ,牺牲一切 ,奋斗到底 ,俾期挽救危亡。”在1937年8月南京的“国防会议”上 ,龙云允诺出兵 20万 ,支援全国抗战。在整个抗日战争时期 ,滇军出现了像卢汉、张冲这样的抗日名将 ,也出现了像唐淮源、寸性奇、陈钟书这样的抗日烈士 ,却没有出现过投降将军 ,更没有出现过伪军。 宁为玉碎 ,不为瓦全 ,

这种崇高的民族情操 ,是滇军的骄傲 ,也是云南人民的光荣。 这就是“滇军精神”,也是“云南精神”


反思蒋介石为何拿云南没有任何办法,这都是因为滇军的武装力量一直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领导者对军队的重要性性认识很深,国初年滇军精锐 ,冠于全国这句豪言绝不虚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