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邦曾做过泗水亭亭长,这个亭长在现代是个多大的官?

井水源


汉高祖刘邦曾经做过亭长,那么问题来了,这个亭长究竟是一个什么样子的官呢?或者说,这是一个什么样子的职位呢?又有哪些职能范围呢,我们一起来看看。

在我们研究刘邦这个亭长之前,先一起看看这么一件考古史上的大事件——睡虎地秦墓的发现。这个事件在中国考古史上,可以说是惊天动地的,原因倒不是因为墓主人身份特别,事实上,墓主人远远比不上其他那些古墓里面的达官贵族和王子皇孙又或者是皇亲国戚,墓主人就是个普普通通的秦国官员,准确来讲,他是一个县令。


有人可能就要好奇了,这个县令和刘邦的亭长有什么关系,又为什么这个小小的县令可以惊动整个见多识广的考古学界呢?别急,听我一一道来。我们首先回答第二个问题,这个小小的县令墓里出土了大量来自战国末期到秦始皇时期的竹简,这些竹简便是著名的睡虎地秦简,又称云梦秦简,其内容主要是秦朝时的法律制度、行政文书,这就为秦帝国的政治、法律、经济、文化、医学、等方面的发展历史提供了翔实的资料,因此具有十分重要的学术价值。

如果说这样有人还是看不明白这些竹简的发现有多牛,我就举一个小例子,可能初中生都知道,陈胜吴广起义说的是“失期,法皆斩”,可是秦始皇时代,如果“失期”,竹简上明明白白写着——失期三日到五日,誶;六日到旬,貲一盾;過旬,貲一甲。翻译一下就是,迟到三天到五天,骂一顿;六天到十天,罚一个盾牌;超过十天,罚一个铠甲。

所以考古学家可以发现,如果只是迟到的话,按照秦朝始皇帝时代的《徭律》,处罚是非常轻的,也就是被骂一顿的级别。像这样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写这样的发现,自然是震惊了整个考古学界。



回到第一个问题,由于刘邦这个人也是战国末年到始皇帝年间的人,他做秦朝始皇帝时期的亭长,没道理不按照云梦竹简的规定来。

刘邦的老头子刘老太公是个老实巴交的农民,因此刘邦很明显不是什么贵族,他的升迁道路和睡虎地墓主人喜类似,应该也是按照当官佐、乡佐这种最底层的办事员,然后才能以自己的绩效得以升官——这是记载在睡虎地竹简上秦朝基层的常态。

睡虎地秦简还有关于基层的等级划分,最低等的属于官佐、乡佐这些人,类似于今天公务员当中的办事员和科员;啬夫、令史、牢监是第二个阶层,放到今天毫无疑问属于副科;亭长是第三个也是最高的阶层。放到今天那,刘邦的亭长就是基层组织最高级别的基层科级干部了。


如果刘邦从官佐这类办事员干起,按照秦简里面的计算功劳绩效的不同规则,刘邦要想通过“劳”(熬资历)成为亭长,至少需要十几年,但是刘邦所处的秦始皇时代,睡虎地出土的秦律也提供了一种特别的升官技巧——捕杀盗贼可以按军功计算功劳,众所周知,刘邦是沛县一股黑恶势力的头子,经常纠集无赖,所以像他这样的人捕杀几个盗贼立功升到亭长的可能性更大。

至于什么是亭,这是一种地方行政单位,类似于今天的乡,如果对刘邦感兴趣的,会发现他做亭长之后,在史书里经常有喝酒不给钱的恶行以及会发现他日后会有许多屠狗贩履的部下,这是因为一般亭里都有市,亭长刘邦除了捕杀盗贼,他还负责管理市,所以刘邦和周勃樊哙等一帮贩狗卖履的都认识,很容易就拉起一支这种构成的队伍,另外由于自己是管理者,所以去王媪、武负的小酒馆喝酒不给钱,她们往往最后都不介意——敢介意吗?不烧掉借据等着问亭长刘邦要钱吗?


至于刘邦这个亭长手底下应该能管多少人?按照秦简所说,一亭有亭吏4人,亭卒12人还有养1人,一亭人数17人。云梦秦简还记着喜活着的时候的一封公文——一个亭长报告说有盗贼30人,但是不敢追击,请求支援,这也从侧面反应了一亭人数应该接近20人。总的来讲,刘邦这个秦朝亭长非常像一个今天的派出所科级所长(但是这货更像是当时一个黑恶势力头子)。


夏目历史君


刘邦同志在起家闹革命以前,也不完全是个白丁,基本可以算个基层编外公务员。而要弄明白什么是亭长,首先得搞清楚什么是亭。


大率十里一亭,亭有长。十亭一乡。亭有亭长,掌治安警卫,兼管停留旅客,治理民事,多以服兵役已满期之人充任。—《汉书·百官公卿表上》

十里是个距离单位,也就是方圆五公里就设一个亭,亭长负责治安工作,也管点民生,一般都是退伍老兵来干这个活,有点军转干部的意思。


这个地理大小,大致也就类似于如今一个行政村或者居委会。也就是说刘邦的位置,大概就是个村长或者居委会主任的水平。由于他是编外干部,所以居委会主任不太像,那就只能是村长啦。


青言论史


要知道亭长是个什么官,就必须搞清楚什么是亭。亭是秦汉时期的基层行政单位,在乡村每十里设一亭。亭长负责所在亭的全面工作,当然主要负责治安工作,另外也兼有处理民事

。亭长多半由复员转业军人充任。

由此可见,刘邦这个泗水亭长,很可能连基层公务员都不是,大致相当于今天乡(镇)的某个行政村的村主任兼村支书。

至于有人说亭长相当于派出所长,这显然是对史籍的理解不同。这种说法虽然有一定的道理,但是我不是特别认同,我个人更倾向于认为,亭长相当于村主任兼村支书。

因为古代没有乡(镇)这一基层行政组织,县以下就是村。古代的村,是相当于今天的乡(镇)、行政村,还是自然村,都没有定论。

所以,亭长这个职务究竟相当于今天的什么职务,并没有确切的答案,只能说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不过可以确定的是,亭长这个职务不是“官”,而是“吏”。


袁卫宇


有历史记载的亭长,恐怕也就只有刘邦一人。刘邦这个亭长是干什么的?究竟是多大的官呢?历史上都没有明确的记载。

有人说,刘邦的亭长相当于乡长。也有的说,刘邦的亭长相当于派出所所长。不过,如果我们仔细分析,我们会发现,这样的说法似乎都不对。

(刘邦剧照)

古书上关于“亭长”的描述,也是支离破碎的。比如,秦朝留下来的简牍上,有“市南街亭”这样的句子。也就是说,到南街亭去卖东西。南街亭显然就是一个亭,这个亭大概也就是一条南街那么大。

蔡质的《汉仪》上记载说,洛阳有二十四条街,每条街有一亭;同时有十座城门,每门有一亭。从这里来看,“亭”不大可能是一个乡。古代的城市都很小,一座城市里,不可能有那么多乡。

《汉书·百官公卿表》上又有记载,当时是“十里一亭”。关于这里的“里”,是存在疑惑的。有的说,“里”是行政单位,有的说“里”是距离单位。近代学者们普遍认为,这里的“里”是距离单位。如果“里”是距离单位的话,其实是比较小的,不太可能有一个乡的规模。

那么,亭长究竟是多大的官,其职责是干什么的呢?看来,我们还得从刘邦的经历中来寻找答案。

刘邦在当亭长期间,曾获邀参加县长为吕太公举行的欢迎宴会。

有人说,宴请的时候,萧何是根据宾客们随礼的大小,决定宾客们的席位。不过,这个话并不对,因为这样安排,似乎并不符合一般安排宾客坐席位的习惯。一般安排宾客的习惯,是按照职位的大小,或者是爵位的贵贱来决定的。所以,我认为萧何当时安排宾客的席位,应该也是按照这个。只不过,除了照顾贵宾以外,对于那些随礼比较多的,也特别安排到堂上的席位去坐。《史记》上是这样记载的:萧何为主吏,主进,令诸大夫曰:“进不满千钱,坐之堂下。”这显然是对那些没有资格坐堂上的人,一种特别的考虑。

(萧何剧照)

可以看出,刘邦的职位(他当然没有爵位)是很低的,没有资格坐在堂上。这个职位甚至比萧何、曹参等人都低,萧何一个主吏,相当于一个科级干部,和乡长差不多。因此,可以看出,刘邦的官职是还没有乡长大的。

正因为刘邦的职位低,没有资格坐堂上,因此,他才随口说一句“‪‪‏‍‎‪⁠‌‪‫‎‍‫‌‪ ‪‪‏‍‎‪⁠‌‪‫‎‍‫‌‪贺钱万”,也才拥有了坐到堂上的资格。

后来,刘邦负责押解徒众去骊山。“高祖以亭长为县送徒郦山,徒多道亡”。这里的“徒”,指的就是刑徒。

根据这一点,有人认为,刘邦应该是管治安警卫及司法方面的官职,也就是说,他相当于今天的派出所所长。

不过,这种判断似乎并没有道理。虽然刘邦是在押解犯人,但也并不能就认为刘邦只干押送犯人的工作。他可能还有其它工作,只不过这里没有展示出来而已。再说了,当时秦朝法律又多又严厉。因此,就算是干其它工作的人,主要职责可能也变成了与派出所所长差不多了。

而且,不仅仅是秦朝,其它朝代的地方官员,可能主要职责也就是维护地方安定,地方行政官员与司法官员,本身就是合二为一的。就算是县太爷,他的职责,常常也是管案子。

(曹参剧照)

从以上的分析,我认为,刘邦应该不是派出所所长,更可能是一个村长。如果在城市里,就是一个社区主任。

我们还可以找到证明。汉朝的列侯中,等级分别是县侯、乡侯、亭侯。侯爵既然有这样的等级,肯定是从县长(县令)、乡长、亭长得到启示,对应起来的。,由此可见,亭长应该就是一个村长。

如果刘邦的官职真的就是一个村长的话,这样的官职也实在太小了。难怪刘邦当起来特别没劲。他在押送的时候,看见那么多“刑徒”逃掉了,因此干脆把他们给放了,也相当于刘邦丢了这个官。

幸亏后来遇上了天下大乱,否则的话,历史上的这样一个杰出的政治家,可能就这样埋没了一生了。

(参考资料:《史记》《汉书》《汉仪》)


张生全精彩历史


刘邦做的是秦朝的泗水亭长,那么这个秦朝的亭长,到底是个多大的官呢?我们先得从亭长的这个亭字说起。

亭是象形文字,其最初形如矗立的亭柱,本义是古代设在路旁的公房,供旅客停歇或住宿,称为驿亭。同时,战国的时候,亭为守城的军事单位,《墨子·备城门》中孙诒让的注说:“城上百步一亭”,即指此。

战国时期,诸侯们在国与国之间相邻连接的地方设亭,置亭长,以防御敌人的进攻。可见,亭最初是专门为军事、交通需要而设的机构,后来又兼管了一亭的政务。到了秦、汉时期,亭成了隶属于乡的基层行政机构。据《汉书·百官公卿表》的记载,西汉后国总共设置了29635个亭,大致以十里为一亭,十亭为一乡。至于这个十里一亭的“里”,是表示长度的道里,还是表示居住单位的乡里,也就是说,到底是指十里之地为一亭,还是十个里的机构合起来为一亭,至今都还有分歧和争议。

亭以功能的不同,而分为都亭、邮亭、旗亭、市亭等等。秦、汉时期,在乡村每十里设置一亭,设亭长以举其事,掌治安警卫,兼管停留旅客,治理民政,与后来里长所管理的事情大致相当。

秦朝实行郡县制度,郡以下设县或道,其区别是,内地设县,在边疆少数民族地区设道。县以下设乡、里、亭。《汉书·百官公卿表》上说:“大率十里一亭,亭有长。十亭一乡。”

同时,乡和里是县以下的最基层的行政机构。乡设三老、啬夫和游徼。三老掌教化,啬夫掌诉讼及税收,游徼负责治安。乡以下为里,设里正或里典。其职能除与乡政权职能大体相同外,还有组织生产的任务。而亭的职能则更偏重于治安,为治安、禁盗、诉讼的专门机构。

《史记·高祖本纪》载:“(刘邦)及壮,试为吏,为泗水亭长。”说明刘邦这个亭长是通过公开招考,考出来的,像今天的公务员招考。刘邦通过考试考上的这个“泗水亭亭长”,负责治安、禁盗、诉讼之类的司法事务,可以说相当于今天的司法所或者公安派出所,而更多的相当于公安派出所,至于级别,现在的派出所长大都是副科级。因此,刘邦的这个亭长,大致相当于今天的副科级吧。


帝国的脸谱


作为中国历史上的开国之君,汉高祖刘邦曾是国家公务员,做过秦朝的沛县泗水亭长,但他所当的亭长,属于微末官衙小吏。他的同乡好友,后来成为他属下的萧何当时在沛县衙门里当功曹,依官阶要高于刘邦。


亭长:战国时,两国之间为防御敌人侵犯,在边境上设亭,每亭都置有亭长。到秦朝,每十里设亭,"亭制‘’也遍布乡村、城镇,每亭都有亭长。

《汉书·百官公卿表》十里一亭,亭有亭长。

亭长到刘邦来当时,功能有所增加!要负责地方治安,兼管入驻、停留旅客,这个职务多以复员军人来担任。另外亭长在级别上不分地域,乡下、城里职级是一样的,依秦汉官吏制度,亭长属于最下级的政府官员。

亭长在特殊时期,还被政府分派特殊任务!

刘邦在闹革命之前,押着一帮泗水郡的劳役去骊山,走到路上,押送的徒役已经逃了大半;刘季担心到骊山之前,这些徒役都会逃之夭夭!所以,走到芒砀山时,刘邦因心事重重喝酒解闷,并显示了敢做敢为的英雄气,毅然决然地把剩下的徒役都放了,这个时候刘邦对大邦已不抱希望,他并不珍惜自己的亭长职务。

在他释放的人里面有十几个壮士,他们感觉刘亭长是重情重义的男子汉,就留下来在深山野岭中陪他前行。一行人路途中遇到一条白蛇拦路,刘邦乘酒劲挥剑把白蛇斩成两截;后面的人忽闻一老妇哭诉声传来,她说她的孩儿被赤帝之子(暗指刘邦)所杀,这老媪说完化作轻烟不见了。刘亭长酒醒后大惊,思前虑后,开始萌发争夺天下的愿景。

说穿了,亭长工作类似于今天我们的派出所所长,自己辖区范围内的民生的事宜都要管!在秦末,亭长的工作内容有点多,像刘邦这样当个小亭长还要长途押徒役到骊山去劳动,显然是苦差事,相信油水并不多。你知道,这有多大的责任啊!

所以,刘邦也不喜欢这份工作,整天与三朋四友东游西逛、撩鸡逗狗,还夜敲寡妇门、喝酒赊账、不事稼穑、空手吃白食!可见,秦末,对亭长这一职务的政治觉悟与个人修养的要求并不高!

三国时的诸葛亮在舌长群儒时说:

高祖起身亭长,而终有天下;织席贩屦,又何足为辱乎?

这是用汉高祖刘邦出身寒微 来反衬刘备,大意是:你看刘邦起身于亭长 而终得天下,而我的主公刘备以前织席贩屦的 ,这又有什么可以让他受屈辱的地方。

诸葛亮直接用织席贩屦之徒把亭长比了下去!可见,亭长这样的小吏,在秦朝是微不足道的。


希望星晨58298869


大家都知道刘邦早年也是个公务员出身,曾经做过泗水亭的亭长,那么这个亭长在现代是个多大的官呢?




中国历史上的开国之君,既有隋文帝杨坚、唐高祖李渊这样的世家大族出身,也有汉高祖刘邦、明太祖朱元璋这样的寒门出身。不过刘邦要比朱元璋好些的是,刘邦在逐鹿中原,统一天下之前,曾是秦朝的沛县泗水亭长,是正儿八经的公务员出身。朱元璋在建立明朝之前,讨过饭当过和尚,论出身,朱元璋和刘邦差距还是相当大的。

不过刘邦虽然是古代公务员出身,但他所当的亭长,属于最下级的官衙小吏。他的同乡好友萧何(后来的汉初三杰之一),好歹在沛县衙门里当了个功曹,品阶还要高于刘邦。



亭长,原来是战国时期一些国家在邻接他国处设置的岗亭,以做监视防御之用,每亭设一亭长。秦朝时期,亭制遍布乡村、城镇,每十里设一亭,亭有亭长,《汉书·百官公卿表》中有如下解释:十里一亭,亭有亭长,掌治安警卫,兼管停留旅客,治理民事,多以服兵役已满期之人充任。另外亭长没有乡下城里之分,设于城内、城门的亭长职责、品阶都与乡间亭长相同,在秦汉官制里面,亭长属于最下级的官吏。



亭长是个苦力活,刘邦在举义之前,押着一班泗水郡的徒役去骊山,还没走到半路,押送的徒役已经逃了一大半,刘邦估摸着走到骊山这些徒役也逃的差不多了。走到芒砀山时,刘邦停下来喝酒解闷,并顺便把剩下的徒役都放了,叫他们有多远跑多远,他自己也要跑路了。有十几个壮士感激他的重情重义,留下来与他一起走。路上遇到一条白蛇拦路,刘邦乘着醉酒拔出佩剑把白蛇斩成两半,后面的人闻有老妇哭啼,言孩儿为赤帝之子(指刘邦)所杀,妇人言闭化为轻烟而去,刘邦酒醒,大惊,始有争夺天下之心,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高祖斩白蛇起义”的故事。

由于亭长工作近乎于今天我们的派出所所长,基本上民生的事儿都要管,不过秦、汉时期的亭长负责的事确实有点多,像刘邦这样当个小亭长还要一路千里跋涉看押徒役到骊山当苦力,这真是干着最苦的活,赚着最少的工资,当着最小的官,受着最大的气啊。



亭长在秦、汉是属于最低层的官吏,诸葛亮就曾说过:汉高祖起身亭长,而终有天下;织席贩屦,又何足为辱乎?大概意思就是:汉高祖刘邦 ,起身亭长 而终得天下。主公(指刘备)织席贩屦 ,又有何 屈辱。可见,亭长这样的小吏,在秦朝完全是不入流的,亭长制度在汉武帝之后逐渐废除。


大国布衣


亭长是什么官?是一个多大的官?相当于现在的乡长?其实,没有可比性。即便是几千年来比较稳定县这个建制,也和古代不相同了。不过人们都拿古代的建制和当今的比较,因为人们熟悉当今,比较后容易理解古代的事情。这种比较也就是大概,没有一对一的机构。

秦朝建立后,全国实行郡县制。郡以下设县。县以下设乡、里和亭。乡和里是行政机构,亭为治安组织。秦规定,两亭之间相隔十里,设亭长。又叫十里一亭。

既然是县以下的最低机构,又是主要的治安组织,大约相当于现在的基层派出所或者是大村庄的村长。

如果不是刘邦同志当过亭长,这个历史上的基层机构,人们就很陌生了。


漫谭文史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亭长是战国时期的地方乡官,主要负责防匪防盗,维持地方治安。

秦汉时期,亭长管理范围是10里。

汉代,城市也设有亭长,也就是一个街区有一个亭长,负责治安工作。

由于古代的人口不多,官吏数量也少,所以亭长这种基层管理不但要负责本区的治安,也就是乡派出所,还需要负责收税,相当于乡税务所。

另外,如果有旅客过往,还需要接受他们的检查。

简而言之,亭长官职不大,但却颇有些实权,是最小的土皇帝。

因为要管理治安,亭长手下肯定有几个能打斗捉贼的厉害角色。同时,亭长既然负责治安,想要整一整老百姓也是很随意的,老百姓必须巴结他。

再说,亭长还负责催收税收,也是可以整老百姓的。

总之,亭长在地方也是一霸,又掌握武力实权。

但是把亭长当做今天的乡,又是高了。

因为古代人口稀少,汉朝不过几千万人口。往往10里内只有几个村子,和今天的乡不是一个概念。

大体上,亭长的控制范围类似于毛泽东时代的生产大队,可能覆盖周边几个村子。

然而,刘邦既然是亭长,又颇有能力,同当地黑白两道都要打交道。

这样一来,刘邦在乱世想要拉起一支队伍还是比较容易的。

相反,即便是县令这种人,未必能够对地方很了解,未必能够拉起队伍,毕竟皇权不下乡吗!


萨沙


刘邦做过沛县泗水亭长,按照现在的编制来说,这个职务相当于乡公所所长,但这个“所长”权力却极大。


根据秦朝的郡县制,郡下面是县,县下面是乡,乡下面是亭,亭下面就是村了。

从地理来规划,十里为一亭,十亭为一乡,十乡为一县。作为亭长的刘邦就是这方圆十里地的管理者。

秦朝的管理制度带着浓厚的商鞅变法的影子,直白点就是连坐制度一直延续着,把地方区域划分这么细有原因——便于管理,防止流民

刘邦的泗水亭长的官职很低,几乎处于最底层,但是他的权力却在这十里范围内很大,既然要便于管理,防止流民,那么亭长的主要工作就是保证自己的辖区内不能有人跑,不能有盗贼,不能发生重大的违法事件,处理百姓的基本纠纷等等。

亭长还有一个重大的工作,那就是收税,不要以为收税是县衙的事情,一个县那么多百姓,秦朝时期的公务员数量并不多,收税的工作完全交给县衙来干,那不现实,一般都是把收税的任务落到各个亭长身上去,由亭长去收。

从以上来看,刘邦的工作既要保境安民,又要收税纳粮,那是妥妥的实权派,几乎辖内所有的人都要巴结、讨好他,工作虽然有实权,但是没有能力却也不行,毕竟抓贼、收税需要人手,总不能让刘邦一个人去干。

一个好汉还有三个帮,刘邦在泗水亭任上要完成亭长工作,没有几个过硬的帮手,他一天都干不下去,好在刘邦情商高,这也是他能够最后当皇帝的最重要的因素。

刘邦结识了很多朋友,这些人都是后来一起打天下的核心团队,有杀猪屠狗的樊哙,有吹箫说唱的周勃,有撒尿和泥玩的发小卢绾,甚至连沛县县衙的萧何、夏侯婴都是刘邦过硬的朋友,刘邦在泗水亭长任上结交了很多有能力的人物,这对他后来打江山有极大的帮助。

虽然刘邦算是一个小小的地方官,但从本质上来说,他与朱元璋都是从社会最底层一直干到了皇帝位置上,他们都是赤贫的无产阶级,都能够开朝建国,那不是一般的能力强。所以,你处在什么地位不重要,重要的是你是否有理想,万一实现了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