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蒙古郡主、丫环是如何洗澡的?

朱砂丄172cm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嘎嘎

蒙古郡主和丫鬟都是 不洗澡的。

其实也不是蒙古人如此,游牧民族基本都不怎么洗澡。

以前的说法是,游牧民族一生洗三次,也就是出生时候洗一次,新婚当晚洗一次,死的时候洗一次然后下葬。

这种说法虽然夸张,但也是有一定道理的。以蒙古人为例,却是很少洗澡,无论男女都有严重的体味或者说体臭。

当年,蒙古大汗曾经向金国求亲,金国皇帝也批准了让贵族公主嫁给他,但公主自己却不同意。

当时金国已经很汉化了,公主和汉人一样经常洗澡,还用香料。她拒绝的原因很简单:听说蒙古那个部落男人终生不洗澡,全身恶臭,我受不了!

为什么游牧民族不洗澡?

原因如下:

第一,容易生病。

古代没有抗生素,即便小的感冒也会有生命危险。

蒙古人生活的蒙古高原,大部分时候天气寒冷。在露天湖内河内洗澡,就很容易着凉感冒。

一旦感冒,以蒙古人的医学水平只能靠自己恢复,搞不好就把命送了。

既然如此,谁会为了干净去送命?

第二,宗教原因。

蒙古人和藏族人差不多,多认为河流湖泊中有神灵。

如果随便去污染喝水,尤其是洗澡和洗脏衣服,倒垃圾,会触怒河神。

蒙古人的《成吉思汗法典》里就有明文规定:第五十八条 保护水源。不得在河流中洗手,不得溺于水中。

洗手都不行,更别说洗澡了。

第三,现实原因。

有人说,不能下湖洗澡,那么不能打水回到蒙古包洗吗?

其实,蒙古高原是非常缺水的。

蒙古高原大部分地区,年降水才100毫米,很多河流都是季节性的,全年有水的时候不多。

今天蒙古高原已成为世界前二十位严重缺水地区 。

所在,在古代,蒙古牧民是很珍惜水的,他们都是逐水草而居,为了争夺这些有水的地区经常拼的你死我活。

蒙古牧民能够找到足够的干净水源引用,已经不容易,何谈拿来洗澡。

所以,在蒙古大漠上,无论你是王爷还是郡主,在古代都不可能经常洗澡。

那么,如果你穿越到古代的蒙古大漠,成为大汉的金刀驸马,娶了一个华筝一样的蒙古美女。结果新婚当晚,将妻子往怀中一抱,顿时一股臭味扑鼻,性趣瞬间全无。

话又说回来,当年北方汉人也很少洗澡,整个冬季不洗澡的人都不罕见。


萨沙


说蒙古郡主不洗澡的那是假的!基本上也可以做到5 天~10天洗一次澡,这是自从昭君出塞之后便留下来的规矩。昭君一个南方的美女激起了北方贵族男人的性趣,然后导致北方美女以昭君为榜样,这是爱美心性导致的。简单来说就是,当一个经常洗澡的女人跟一个不常洗澡的人在一起的时候,蒙古男人肯定是选那个经常洗澡的漂亮女人,这直接逼迫其他蒙古女人不得不去洗澡。

昭君是南方汉人,长得又那么漂亮,嫁给当时的匈奴单于的时候让匈奴单于爱不释手,所以匈奴单于对昭君是有求必应,尽量不改变昭君的生活习性,包括洗澡。当时匈奴单于还特地托人从中原买了一个镶金的楠木浴桶送给昭君,并且每隔5天就让人给昭君烧水洗澡。昭君长得漂亮又经常洗澡,这给了当时的匈奴贵族一个信号,洗澡可以变得漂亮。所以他们就有样学样的也回家让自己的婆娘烧水洗澡。这些事草原人尽人皆知,所以这个习性就开始在草原上流传开来。

不过呢,北方草原地区毕竟没有那么多水源,想要洗澡也不是那么容易,大部分人只能做到拿布片沾水擦洗一下身子,这样足以去掉身上的汗渍味道了。擦洗完身子的水也不是直接倒掉,而是拿去洗衣服。郡主的丫鬟没有烧水沐浴的奢侈机会,只能拿布片沾水擦身上。


优己


蒙古地处在蒙古高原,年降水才100毫米,很多河流都是季节性的,全年有水的时候不是非常多。所以,蒙古高原今天成为世界前二十位严重缺水的地区。在古代蒙古草原上牧民们是逐水而居,非常珍惜水资源的,为了争夺水源经常打得你死我活。蒙古牧民们为了找到干净的水源是非常不容易的,那么蒙古高贵的郡主和牧民们怎么洗澡呢?

用树叶沾露珠洗澡

蒙古人很少洗澡,认为洗澡对身体是直接地伤害。所以,蒙古人一生就只洗三次澡,就是出生时、结婚前、去世的时候。

蒙古族长期以来,都是草原上游牧民族,牲畜都是生存的基础。草原气候特点是比较干燥,少量的水源都要先供给牲畜使用。所以,水是非常稀缺的,即使是蒙古最高贵的蒙古郡主和丫鬟都是很少洗澡的。如《康熙王朝》的苏麻喇姑,就是一个蒙古族人。一个重要特征就是不洗澡,在除夕时候才会用少量的水擦一下身体,这都是蒙古贵族与平民养成的习惯。而且,擦洗的水也不是直接倒掉,都是非常珍惜,用来洗衣服等等。

但是老是不洗澡,很影响夫妻之间的房事等等。为了节约水资源,蒙古郡主和丫鬟对于一些关键性部位,都还是用树叶上的露水擦洗。由于长期不洗澡,古代的蒙古郡主身为高人一等的贵族,身上的臭味是很浓。山西的晋商经常与蒙古人做生意,就给他们起了一个绰号“骚达子”,就是说长期不洗澡留下的“骚”味。蒙古人无论是男人还是女人,都有着很严重的体臭味、臭气熏天。即使现在人回到古代的蒙古,遇到一个华筝的蒙古公主,也会因为体臭不敢娶。

不洗澡,是一种宗教信仰

蒙古人和藏族人都是差不多的,都信仰藏传佛教,认为在湖泊河流中都有着神灵存在。如果随便去喝河流湖泊的水,或者在河里洗澡、洗衣服和倒垃圾,就会触怒到河神,是对神灵的不敬。

在蒙古人的《成吉思汗法典》里第五十八条就记载,不得在河流中洗手,不得在溺于水中。看来,在河中洗手都不行,更谈不上洗澡了。

气候决定很少洗澡

蒙古低处在高原地带,天气比较寒冷。下河洗澡容易有感冒出现,感冒会容易生病,生病之后可能会断送性命。所以,蒙古寒冷的气候也决定了很少洗澡。不洗澡不代表不洗脚不洗脸不擦洗身体,有条件的郡主丫头都还是沾树叶上的露珠,或者用布条沾水擦身。

伴随着生存条件改善,有了洗澡机会

据说蒙古入主中原之后,水资源也就丰富了,同时也学习汉文化,接受汉人洗澡的习惯,在拥有洗澡条件基础上也学会了洗澡。


如在元朝时候,蒙古的郡主和丫鬟模仿中原汉人洗澡,有的是木桶浴,有的是温泉浴。学习了汉人的风俗习惯,提高了文明水平,但也是消磨了游牧民族的战斗力。


七彩飞扬


个人认为,回答这个问题需要区分蒙古发展的不同阶段:即早期统一漠北诸部与扩张时期,以及蒙元时期。

顺便提一句:蒙古王女称公主。


古代北方游牧民族由于缺少水源,因此普通百姓很少/不洗澡,但贵族例外。

五代十国时期,契丹族建立辽国,国中体制仿照唐朝设立,辽国上京的城市规划与中原无异,也有专门的集体浴室(仅作为接待贵族和官员用)。

但是蒙古族相当长的时间里,依然视水如珍宝,少洗澡甚至不洗澡,这是因为自然环境不容许他们这么做。

根据1206年颁布的《成吉思汗法典》(即大扎撒令)中第五十八条:

保护水源。不得在河流中洗手,不得溺于水中。


这时候不光是蒙古,北方的那些公主与可汗的后宫贵妇们,她们如何解决个人卫生问题,恐怕只能来源于文学家们的想象了。

《楚留香传奇.大沙漠》
这里有一大一小,两个清绿的池塘。
在较大的池塘边,有叁个华丽的帐篷,帐篷前竟肃立着几个手执金戈,甲胄辉煌的武士。
较小的池塘旁,此刻围着几重纱幔,隔断了那边的视线,一个美丽的长发少女,正在池塘裸浴。
楚留香的呼吸都几乎停顿了。

话说龟兹国的琵琶公主,在大半夜的沙漠里洗冷水澡,也不怕被冻死(不过楚留香之后的表现,可比董永啊、李逍遥啊的要光棍多了)。



元朝在中原文化的熏陶之下,又受到后来伊斯兰文化的影响,已经没有洗澡方面的困扰。

1. 据元末明初学者陶宗仪《元氏掖庭记》描述,在元大都(今北京)的皇家园林内,也建有一处豪华的露天浴池,名为“漾碧池”。

每遇上巳日,令诸嫔妃祓于内园迎祥亭、漾碧池。池用纹石为质,以宝石镂成。奇花繁叶,杂砌其间。上张紫云九龙华盖,四面幛帏,帏皆蜀锦为之,跨池三匝。桥上结锦为亭,中匾“进鸾”,左匾“凝霞”,右匾“承霄”,三匾雁行相望。又设一横桥接乎三亭之上,以通往来。祓毕,则宴饮于中,谓之“爽心宴”。池之旁一潭,曰“香泉潭”。至此日,则积香水以注于池。池中又置温玉狻猊、白晶鹿、红石马等物。嫔妃浴澡之余,则骑以为戏。或执兰蕙,或击球筑,谓之水上迎祥之乐。唯小娥体白而红,著水如桃花含露,愈争妍美。帝曰:“此夭桃女也。”因呼为“赛桃夫人”,宠爱有加焉。

看看,还是皇帝会玩……咳咳说正事。

漾碧池用带有纹路的玛瑙石砌铺,并用宝石拼嵌成奇花异葩,组为绚丽的图案,此外池里还有玉雕的狮、白晶石雕的鹿、红色石雕的马等固定在池底,既是漂亮的装饰物,同时也可以让后妃们洗浴之余,坐在这些石兽的背上休息。

围绕着池沿,竖立有若干根高柱,把一顶“紫云九龙”纹样的巨大华盖张撑在半空,为浴池中的人遮住骄阳。另外,在池的周围则设有三重锦帷,将浴所严密遮护起来。

漾碧池有上下水口与皇家园林的整体水系相通,清澈河水源源流入其中。同时,在池畔还有一个叫做“香泉潭”的小水池,其底部有加热设备,当皇帝与妃嫔们洗浴之时,香泉潭里便不断烧煮热水,同时,还有专人负责向潭内投洒玫瑰香水、苏合香油等名贵香料。散发浓香的热水被有节奏地从香泉潭注入到漾碧池内,不仅提高了池水的温度,使之更适合人体的舒适感,同时还让池内馥郁弥漫,沾体生馨。




图三:帖木儿大帝正在洗浴(波斯细密画,绘于1533年)


2. 至今紫禁城中,还保留着一座完整的土耳其风格的浴殿。

坐落在武英殿院西北角的“浴德堂”,其名源于《礼记》中的“浴德澡身”。

元代宫城内遗存的土耳其浴室,相传明代曾用作皇帝斋祓处。清代于武英殿设御书处,该室遂改为蒸纸处,供印刷书籍蒸熏纸张之用。


最后是彩蛋:元朝平民如何洗浴(《马可波罗游记》节选)

契丹所掘的黑石可以用作燃料

契丹省的各地都发现了一种黑石。它从山中掘出,其矿脉横贯在山腰中。这种黑石像木炭一样容易燃烧,但它的火焰比木材还要好,甚至可以整夜不灭。这种石头,除非先将小小的一块燃着,否则,并不着火,但一经燃烧,就会发出很大的热量。

这个国内并不缺少树木,不过因为居民众多,灶也就特别多,而且烧个不停,再加上人们沐浴又勤,所以木材的数量供不应求。每个人一星期至少要洗三次热水澡,到了冬季,如果力所能及,他们还是一天要洗一次。每个当官的或富人都有一个火炉供自己使用。像这样大的消耗,木材的供给必定会感觉不足,但是这种石头却可以大量地获取,而且十分廉价。   


杭州,又称"天城"*

街道上有许多浴室,有男女仆人服侍入浴。这里的男女顾客从小时起,就习惯一年四季都洗冷水浴,他们认为这对健康十分有利。不过这些浴室中也有温水,专供那些不习惯用冷水的客人使用。所有的人都习惯每日沐浴一次,特别是在吃饭之前。  



(注:此处存疑,有学者认为此处是马可波罗将杭州与苏州搞混了。)




万里长空夜未央


提到洗澡这个话题,还是关于蒙古的,大家可能一至认为,古代蒙古人,洗澡那是不可能的事,但是他们真的不洗澡吗?

毕竟一辈子那么长,洗澡肯定是要洗的,要说一辈子不洗澡那是不可能的事。


其他的普通牧民我们不谈,但是特别是贵族女子肯定是要洗的,并且我们还要分情况来说:

一、举个例子,如果喜欢看清宫剧的朋友,在电视剧《康熙王朝》里孝庄太后的侍女,苏麻拉姑她就是来自草原的奇女子,她一生洗澡的次数可以说是屈指可数,她只有在重大节日的时候才会用水稍微的擦一下身体,最后还把这水喝下去,从这里我们看出蒙古郡主洗澡一大部分是这样做的。

(苏麻喇姑剧照)

二、根据史料记载,在蒙古人还没有入主中原的时候,他们会使用一丁点的水来擦拭身体,尽管水不是很多,但是能把他们身上的灰尘洗净,另一方面就是蒙古一些思想开放的遇到下大雨的时候会直接用天水来进行洗澡,冲冲就满足了,这恐怕是他们洗澡水最充足的时候,而少部分人者认为不能乱洗澡。

毕竟他们从小就认为水是神圣的,不能轻易玷污。

三、在1234年,蒙古灭金国,忽必烈继承汗位,也就是元朝,这时候蒙古已经入主中原,也采用了汉制,学习了汉文化,地方变了,水资源自然也不缺乏了。

久而久之,其汉化程度的越来越深,贵族也逐渐开始洗澡,自然,那些郡主就采用专有木桶来进行洗澡,而丫环们也有的就到专有的“浴室”中洗澡。

歪眼小史工作室


刚日读史


有的时候洗澡对某些地区的人来说是一种奢侈,不管你是蒙古郡主,还是蒙古大汗,更别提丫鬟了。

霍去病因病去世,就是因为在漠北草原喝湖水,才导致感染疾病。



霍去病在草原这么干净的地方,为什么喝水会生病?

一种说法是,当时匈奴被汉朝打的支撑不住,实在没办法,才实行用动物腐烂的尸体污染水源,以此来对汉军实施毒战。

因为草原没有水井,水只能从地表获得,而霍去病队伍中的人要喝水,马同样要喝水。

本来视水源如生命的匈奴,为了不被灭族,才出此下策,想用来对抗汉军。

效果如何,我们不能乱猜测,但是肯定是有效果的。

本来草原就是处在戈壁滩与沙漠附近,土层薄,树很少,所以这是块干旱少雨的土地。

所以匈奴,蒙古等民族,为了生存,都只能随水草迁徙。



这说明水源不稳定,一旦水源枯竭,只能寻找新的水源,如果两个部落争一个水源,那么就需要用刀枪解决,死伤人命也在所不惜。

这同样说明草原缺水。

而水资源对人和动物的生命极其重要,所以他们对水极其敬畏,不敢下水洗澡,以免污染水源,给自己和牲畜带来病灾。

而水不多的情况下,人畜都要饮水,所以节约水资源是必须要做的事。

还有一点,北方苦寒,夏天短暂,冬天漫长,很多人对洗澡也就不那么在意,而且他们长年累月,潜移默化的形成了誓死保护水源的传统。



传说中,蒙古人一生只洗三次澡。

这是不准确的,人分很多种,有的懒的,估计一辈子就出生那天洗一下,以后直到死,也没有洗过。

有的很勤快,会洗澡,但是绝对不敢在河中洗,因为北方游牧民族对河水是无比敬畏的,绝对不敢亵渎,他们想洗,也就是拿沾了水的湿布擦一擦。



如果有重要场合,必须洗澡,那么他们用的水量也很少,而且会把洗澡水留着,用作其他用途,甚至是自己喝掉。

这点可以参照纯正的蒙古姑娘,孝庄太后身边的丫鬟苏麻喇姑。

她就是每年洗一次澡,然后把洗澡水留着饮用。


旧史风


知道郭靖为啥不娶华筝就知道古代蒙古人如何洗澡的了。

古代蒙古人一生只洗三次澡:出生的时候、结婚的时候、死去的时候。这样的习俗如今在一些偏远落后的地方还流传着,但大部分人已经跟上时代的节奏,勤洗澡了。。

事实上不仅蒙古族,很多少数民族,诸如藏族、羌族等等,也有类似的习俗。著名的孝庄皇太后身边的侍女苏麻喇姑,就只在逢年过节的时候用水擦拭身体,更恶心的是还要把洗澡水喝下去。那为何会出现如此的习俗呢?

成吉思汗的禁令

成吉思汗成精颁布过一部法令,叫《大扎撒令》,翻译成汉语就是《成吉思汗法典》。其中第五十八条明文规定了:为了保护水源,不准在水中洗手,不准在河里大小便。

蒙古人靠畜牧为生,干净的水源不仅对人类非常重要,对牲口也是很重要的。他们认为在河里洗手、洗澡甚至是洗衣服都会污染水源,会遭到长生天的惩罚。所以明朝的时候边地的百姓对蒙古人有个“骚鞑子”的蔑称。

严重缺水

蒙古高原和西北地方都是干旱地区,降水很少,缺乏用来洗澡的淡水,有时候为了水源丰富的牧场,甚至拔刀相向。直到如今,蒙古草原饮用水的问题都还没有完全解决。生活都不能保障,还谈什么洗澡?!

容易感冒

古代可没有现在的条件,淋浴、浴霸、风暖样样备齐,洗澡那是在享受。古代洗澡很容易感冒,万一受了风寒,大部分只能等死,所以能不洗就不洗,味道大点总比丢了性命好。


所以知道郭靖为啥不娶华筝了吧!更佩服的是张无忌的口味真重,居然不选周芷若选了赵敏。


历史小跟班


这个问题问的很尴尬,不知道我要是告诉你,古代蒙古的郡主以及丫鬟不洗澡,你会怎么想。

蒙古人为什么不洗澡?

这主要是跟生活的环境有关,蒙古人生活在草原上,而草原最稀缺的就是淡水了,用来喝维持生命都不够呢,又怎么会浪费大量的淡水来洗澡呢!因此淡水稀缺,久而久之,蒙古人就因为淡水是上天赏赐的,如果谁浪费淡水是要遭受天谴的,所以一是本来淡水稀缺,二又给他加上了神秘的色彩,因此蒙古人从来不洗澡。

一年只洗一次澡的苏麻喇姑

在清朝有这样一个女人比较出名,本是孝庄太后的一个婢女,但是却受万千人敬仰,就连其死后,康熙大帝都亲自给其戴孝,可见其地位尊贵。就是这样的一个女性,一生竟然只洗一次澡,还仅仅是每年的除夕夜,用少量的水简单的擦拭身体,擦拭完毕后还要将这个水喝下肚子中。苏麻喇姑这么做的原因就是她本是蒙古人,继承蒙古人的传统而已,不敢浪费一丝水资源,其擦拭完身体将这个水喝下去也是因为蒙古人认为浪费水是不祥的,所以还要喝下去,向上天祈求谅解。苏麻喇姑都是如此,那么土生土长的蒙古人自然更是如此。


元朝的郡主

大家都知道,元朝是由蒙古人入主中原建立的,那么元朝的郡主会不会洗澡呢?答案是肯定的,蒙古人入主中原,自然要继承一部分汉人的传统,而蒙古的郡主也都是小女子,爱美之心当然比谁都不少,中原也不缺少洗澡的水,所以洗澡必然也是很正常的了,那么郡主们如何洗澡呢?其实也很简单,跟大多数的汉人一样,都是用浴桶洗,弄一浴桶的水,旁边几个女仆服侍,大家看过倚天屠龙记的应该看到过,元朝郡主赵敏是如何洗澡的,其她的郡主们当然也是大同小异了。


有很多人嘲笑蒙古人不洗澡有味道,在这里我想说,你要是生活在那个环境里,你也不会洗澡的,毕竟人的生命还是最主要的,如果给你一缸水,你若用他生活你便可以存活下来,若你用他洗澡便会渴死,我看你洗不洗澡。

历史时刻录,每日一历史,分享历史时刻,品味历史时光,感谢您的观看,欢迎您的评论,动动手指点个赞呦!

历史时刻录


蒙古族很少洗澡,一方面是水资源匮乏,另一方面是宗教原因。江南遍地都是水网,因此洗澡十分容易,但是在蒙古草原水资源十分珍贵,饮用尚且不足,就更不要提洗洗睡了。在蒙古人的信仰里,水是长生天赐给的圣洁之物,岂可用污浊的身躯去亵渎圣物呢?


水资源是十分珍贵的资源,没有水就没有生命,水资源不足则无法产生足够的文明。我曾经在淖毛湖的大戈壁滩从事工程技术员的生活,戈壁滩上没有水,都是钻的机井取水,取水时用发电机发电提供能源。吃饭洗衣都是从井里抽水用水车拉过来的,水车平时要洒水做土方填筑,因此水就就装在胶桶里。除了做饭洗漱洗衣外,真没有多的水用来洗澡。我曾经三月不洗澡,一月不换衣,除了工作忙外就是水太冷,洗衣服容易冻感冒!蒙古地区一样,早晚冷,中午热,水少人多,能不洗澡就不洗澡!

蒙古高原地区天气寒冷,下河洗澡容易感冒,感冒了后容易生病,生病后只能听天由命。医学不发达容易因病死伤无数人,一个小小的感冒也可以要人命!鉴于生存大于文明,也就尽量少洗澡或者不洗澡。不洗澡不代表不洗脸不洗脚不擦洗身体,这样可以保持身心健康,身体也不会有异味,至少贵族有条件这么做。郡主、丫鬟都会擦洗身体,以免身体臭气熏天!


花剌子模的王后曾经无比鄙视的说蒙古人是野蛮人,身体臭气熏天,肮脏无比,这大概就是对蒙古人不洗澡的批评。后来蒙古军击败花剌子模,王后因为年青貌美,她去侍寝了铁木真,后来还生了孩子。蒙古入主中原后,水资源多了,也学习了汉文化,于是蒙古贵族也有了洗澡的条件。蒙古的郡主、丫鬟们洗澡自然是学的汉族洗澡,也就是木桶浴,有条件的还可以温泉浴。蒙古人在中原习得了许多汉族习俗,这些习俗提高了他们的文明水平,但是也消磨了他们的战斗力。


大秦铁鹰剑士


看到这个问题,十分自然就想起了《极品家丁》里的金刀可汗月牙儿玉伽了。。。在大漠之中,天地做账那次,三哥当时有木有注意到玉伽身上的味道呢?


谈到洗浴清洁这个问题,这在今天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了。尤其是一些喜欢运动的朋友,经常会在运动完后痛快地出一身汗,然后舒服地洗一个澡。而且在夏天,我们几乎每天都要洗一次,以保持清凉和清洁。

不过大家有没有好奇过,在几百年前,我们的先祖是如何解决这个问题的呢?那个时候不像现在随时有热水,还有种类很多的清洁用品,和现在比唯一不缺的,可能就是水。

水这个东西按理说放在整个地球范围内是不缺的,它是万物生长之源嘛,但是虽然都是生长,水多的地方和水少的地方,生长的出来的物种可就截然不同了。湿润的地方生长的是阔叶林,不怕蒸发水分,那玩意儿有的是;干旱的地方只有针叶林,憋着不让水分蒸发,攒一点水分太不容易。当然,再缺水的地方,干脆就没有林,只有一些沙棘类的耐旱植物。

你看,水资源的多寡,连植物都会必须学会适应,更不用说我们人类了。

水这个东西在古代中国分配很不均衡,南多北少,其实到现在也是如此,要不就不需要南水北调了。在一些少数民族和偏远的地方,水是很珍贵的,甚至为争夺水源,还会起冲突。

那么,在条件不如现在的情况下,古人怎样解决自身的清洁问题的?他们经常洗澡吗?

其实,在爱干净这方面,古人和我们比有过之无不及。而且在古时候,沐浴这个词其实指的是两种行为,“沐”指的是洗发,“浴”才是清洁身体。

在史籍的记述中,早在先秦时,人们就已经形成了三天一洗头,五天一洗澡的习惯。并且随着时间的推进,这个习惯越来越规范。

到了两汉时期,人们清洁身体的时间周期比秦朝时还要短,三天内至少洗一次头,五天内全身冲洗一次。

并且洗浴这个习惯形成规矩的标志,是放浴假开始的。当时的官方语言叫“休沐”,这个是专门针对在朝官员的。

早期的时候是每五天放一天的浴假,让官员用这一天来洗澡。唐朝后将五天的周期改为十天,给官员每十天放一天假去洗澡。

古人如此注重清洁,这和他们的理念有关系。他们认为做人的境界就是要做君子,要规范自己各方面的行为,做一个待人和善谈吐不凡的人。

但是要和人接触,就不能让人排斥自己,不能让身体保持不清洁的状态。因此,当时有头脸的人都是经常洗浴的。


古时候全国各地的人都经常洗浴吗?

怎么会,直到现在,你听说北方人天寒地冻时会天天洗澡吗?

古代当然并不是所有人都经常洗浴。就像上面说的那样,官员和贵族因为自己的身份,所以经常保持干净。

普通百姓就没有这么注重这个问题,但因为社会风气的原因,也不会出现很久不洗澡的这种情况。

会出现这种情况的,只有一些水源缺乏的偏远地区。

就像蒙古族人民聚居的地方一样。大家都知道,他们属于游牧民族,本身过着四处迁徙的生活。居无定所导致的就是要经常面对新环境,而蒙古族生活的高原,本身就没有很多水源,是世界范围内比较干旱的地区之一。

族内不同部落之间有时会爆发冲突,原因就是因为水。因此,在缺水的情况下,他们将水看的特别重要。

在笃信藏传佛教的他们眼中,河流湖泊都是神圣的,绝对不能污染,甚至洗衣服洗手也不行,洗澡自然更无从谈起。

普通人缺水洗不了,那么贵族呢?身份高贵的郡主呢?

像郡主这种身份不同一般的贵族人群,自然是有他们的特权的。我们的华筝公主或者是月牙儿玉伽,应该还是不缺水资源的。

但她们仍然需要克服心理那一关,因为老传统老习惯,大家就都不爱洗澡,你这么浪费神圣的水,到底是几个意思?遗传变异么?

所以,正常情况下,她们洗澡的次数也很有限。出于对水的敬畏,早期她们洗澡可能一年只有一次。

但是后来随着蒙汉之间的交流,尤其是进入现代社会之后,这个民族开始受到汉族文化影响。当看到汉族人沐浴过后的清爽,在相互了解过程中,他们慢慢改变了自己的传统,他们平时也会洗澡。随着蒙古草原上人们的城市化比例的增高,集中居住的现象越来越普及,大部分人们已经改变了逐草而居的生活,也进入了现代化。

早前有一种说法,说游牧民族一生只洗浴三次,分别是出世,新婚,和去世。也许一些普通百姓确实是这样,但是华筝公主这样的贵族阶层可能要多几次吧。估计傻小子郭靖肯定不爱洗澡,也闻不出来人家华筝身上的清新味道。

在和汉族相互交流的过程中,不仅蒙古族的传统发生了改变,周边一些其他民族也将洗浴变成了一种高级享受,还有专门场所。身为贵族阶层的郡主们,洗澡次数自然也更多了。



然后,假如现在你去蒙古大草原上,你会发现,年轻人们也都很潮,思想观念也许比你还开放,要是你再提洗澡次数这样的陈年旧事,估计你离挨揍就不远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