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受明朝大才子楊慎賞識,張孝祥清麗之極的一首《木蘭花慢》

紹興二十六年,即公元1156年,張孝祥與其仲舅之女時氏定下婚約,這意味著他與李氏的愛情要告一段落了,張孝祥與李氏的結合,本來便不合禮法,是私定終身,現在孝祥娶妻,李氏如何安置便成了問題。

或許是兩人商議好了,這年重陽節前夕,李氏以學道為名,帶著她和孝祥九歲的孩子迴歸故鄉。孝祥為兩人送別,內心十分痛苦,在送別之時,寫下了一首十分哀婉的《念奴嬌·風帆更起》,不久,又接連寫下了兩首同樣以離愁別恨為主題的《木蘭花慢》。

深受明朝大才子楊慎賞識,張孝祥清麗之極的一首《木蘭花慢》

這兩首《木蘭花慢》,寫得非常好,深受後世文人的推崇,比如黃昇便將其選入《中興以來絕妙詞選》,並分別加上了“離思”、“別情”的題目。今天我們來看第一首《木蘭花慢·送歸雲去雁》。

這首詞深受明朝大才子楊慎的讚賞,曾經評價說:“清麗之句,如‘佩解湘腰,釵孤楚鬢’,不可勝載”。原詞如下:

木蘭花慢

張孝祥

送歸雲去雁,淡寒採滿溪樓。正佩解湘腰,釵孤楚鬢,鸞鑑分收。凝情望行處路,但疏煙遠樹織離憂。只有樓前流水,伴人清淚長流。

霜華夜永逼衾裯,喚誰護衣篝?今粉館重來,芳塵未掃,爭見嬉遊!情知悶來殢酒,奈迴腸不醉只添愁。脈脈無言竟日,斷魂雙鶩南州。

小注:(1)衾裯[qīn,dāo],此處指被褥床帳等用品;(2)衣篝[gōu],即薰衣服的竹籠;(3)雙鶩[wù],鶩是野鴨,雙鶩即兩隻野鴨,此處應該是採用了仙人王子喬的典故,為了押韻而改“鳧”字為“鶩”字。

深受明朝大才子楊慎賞識,張孝祥清麗之極的一首《木蘭花慢》

上片主要寫別情,起筆二句,寫別後所見之景,“送歸雲去雁,淡寒採滿溪樓”,可見,詞人的愛人李氏已經遠去多時了,現在滿目所見,只有漫天的秋色,詞人佇立樓中,一陣寒氣襲來,讓他的思緒不禁回到了送別之時,“正佩解湘腰,釵孤楚鬢,鸞鑑分收”,這是送別時的景象,兩人解佩分釵,互贈信物。解佩出自《楚辭·湘君》中的“遺餘佩兮澧浦”,而“鸞鑑分收”是採用南朝時徐德言與妻子分別時破鏡各執一半的故事,可見詞人是期望與愛人他日還能再見的。

愛人離開之後,詞人也離開了,可是“凝情望行處路,但疏煙遠樹織離憂”,詞人遙望去路,卻只見淡煙疏林,好像織成一片離愁,將詞人深深包裹在了其中。當詞人從回憶回到現實之後,才發現更加淒涼,“只有樓前流水,伴人清淚長流”,所見只有孤身一人,清淚與門前流水相伴,引人無限淒涼。

深受明朝大才子楊慎賞識,張孝祥清麗之極的一首《木蘭花慢》

下片開始,寫離別後的淒涼孤寂景象,“霜華夜永逼衾裯,喚誰護衣篝?”,秋夜漸深,寒霜侵被,如今又由誰來料理我的衣物被褥?又有誰來幫我縫衣做飯?由此可見,原來李氏是多麼賢惠。當詞人到達住所之後,看到人去樓空,於是更加淒涼,“今粉館重來,芳塵未掃,爭見嬉遊”,詞人悲從中來,如何還有享樂的心情?可見,當初他們兩人在這裡是多麼快樂,在一起“嬉遊”是多麼暢快!

情知悶來殢酒,奈迴腸不醉只添愁”,於是詞人想要借酒澆愁,可是怎奈“酒入愁腸,化作相思淚”,越喝越不是滋味,最後煩悶沒解,卻平添了無數憂愁。於是詞人只能“脈脈無言竟日,斷魂雙鶩南州”,這是詞人的自白,也是借用典故,期望他日再得相見,以此結尾,更覺雋永非常。

深受明朝大才子楊慎賞識,張孝祥清麗之極的一首《木蘭花慢》

張孝祥的這首詞,寫離愁別恨,以寫景開始,以寫情結束,用詞用句均清麗感人,讀之令人回味再三,能夠受到後世人們的推崇,是很有道理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