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有八贤王美名的八爷为什么没能得到康熙的垂青?

车市小书生


康熙作为一代强势皇帝,在他后期他的儿子们为了皇位也是九龙夺嫡啊,其中有两个最重要的党派就是太子党和八爷党,当然四爷党不显山露水暗地发展罢了。八爷文武双全,待人亲切,大家都喜欢,有“贤王”美誉,开始康熙也是喜欢这个儿子的,只不过后期由于夺嫡之争,让康熙厌恶了八爷,父子之间再也没有了亲情。



八爷触犯了帝王的大忌,就是结党营私,结交重臣,对康熙的皇权形成了挑战,康熙开始防范和厌恶八爷。本来康熙还是挺喜欢这个八阿哥的,他有能力,有才华,待人温和,大臣们都赞扬他,说他有“贤王”的风范,只是因为夺嫡让康熙嫌弃。八爷为了争夺皇位,那是结党营私,结交大臣,和九阿哥,十阿哥,十四阿哥结成八爷党,和太子党竞争,这就让康熙很不爽了。不过这也不能怪八爷,所谓不想当皇帝的皇子不是好皇子,八爷也想当皇帝啊!自己的母亲出身卑贱,自己身份自然比其他皇子矮一头,不装出一副温和的样子,不结交大臣,那怎么争夺太子之位呢!只不过这结党营私就让康熙忌惮了,太子是我立的,你八阿哥去争,是什么意思啊,是不满我的决定,还是不把我这个皇帝放在眼里,实在太狂妄了。特别是太子犯错后,康熙废了太子,康熙把大家召集过来商量太子人选,结果一半以上的大臣都推荐八阿哥当太子,康熙这一试探就探出八爷党势力这么大了,朝中一半的官员都是八阿哥的人,这就触犯了康熙的底线了,你有这么强大的势力,再发展下去不就是把我康熙给架空了嘛,也许到最后还逼得我退位让贤呢,权力那是必须集中在皇帝手里,谁都不能抢,一旦过了界,后果很严重,康熙就开始防范八阿哥了。



康熙先是复立废掉的太子重新当太子,以此抗衡八爷党,暗地里逐渐清除投靠八爷党的官员,剪除八阿哥的羽翼,削减他的权力。到了康熙五十三年,康熙和八阿哥的父子之情终于决裂了,原因就是“毙鹰事件”。那年康熙巡视热河,八爷陪伴左右,刚好这天是八阿哥母亲的死忌,八爷回去祭奠母亲,只是八爷没有通知康熙,这也没什么,祭拜母亲也是孝心,康熙没有计较,八爷就想送个礼物讨好康熙,就选了一对老鹰送给康熙,本来八爷的意思是希望父亲像老鹰那样强壮,鹰击长空,雄心不减。礼物不错,可是送到康熙手上时,康熙一打开笼子,老鹰居然奄奄一息快死了,康熙当场愤怒了,你送个死鹰是什么意思啊,原来是盼望我康熙早点死啊,我康熙死了,你八阿哥不就可以夺位了,实在是阴险无比啊!愤怒的康熙把大家召集过来说:“八阿哥是贱妇所生,从小心高阴险,装出一副伪善的面孔,为了争夺太子之位,不择手段,残害他人,这样的儿子不是我的儿子,从此我两父子之情恩断义绝。”,毙鹰事件不管是被人陷害也罢,总之这事件让康熙最终和八阿哥父子决裂了,也宣告了八阿哥无缘太子之位了,之后,康熙对八爷那是冷淡没亲情,甚至还削减了他的俸禄,八阿哥病了也不管不问,当没有这个儿子,最后是四爷当了皇帝。



八爷是不懂父亲康熙的心啊,不懂帝王的心思啊,而四爷则摸清了康熙的心思,帝王不允许作为儿子挑战自己的权威,你可以能干,但是不能能干到让皇帝感到威胁,否则没有好下场,权力是容不得一点亲情的,特别是皇权,不过也不能怪八爷,他出身不好,不那样做还能怎样做呢,也许一切都是命运使然吧,不是你的抢也抢不到,到头来还吃尽苦头,何必呢,不去贪念权力也就活的轻松了,只是有哪个人真正放下了贪欲呢!


历史神秘人282698251


有八贤王美名的老八胤禩没有得到康熙的垂青,完全是康熙年老昏庸,多疑刻薄,最终康熙也自食其果,68岁就被雍正与党羽隆科多等人毒死。

不仅是胤禩没有得到康熙的垂青,康熙的24个儿子没有一个得到他的垂青,不然康熙在两次废掉皇太子胤礽之后也不会十多年一直没有立皇太子,康熙最喜欢的十四子胤禵为了替老八胤禩说了一句公道话,差一点被康熙当场杀害。

在所谓九子夺嫡的过程中,老八胤禩其实没有任何过错。没有任何记载证明老八有什么不合情理的言行。都是其他人的言语影响到康熙对老八越来越反感,嘴巴长在别人身上,别人说好说坏老八也没有办法控制,因此老八比窦娥还冤。

老八一开始还是非常受康熙垂青的,因为老八文武全才,温和大方,在兄弟中老八当贝勒最年轻,被康熙委以内务府总管的重任,在王公大臣中老八的口碑也最好。

康熙对老八胤禩开始反感源于1708年皇太子胤礽第一次被废,老大胤禔觊觎皇太子宝座,对老二胤礽落井下石,被康熙严厉怒斥处罚,老大胤禔又推荐老八胤禩为皇太子,使康熙误认为老八与老大狼狈为奸,其实老八是完全冤枉的,老大推荐他为皇太子很可能故意陷害他,可能是因为老大嫉妒自己的亲生母亲更疼爱她抚养长大的老八。

老大胤禔说看相人张明德曾相老八胤禩后必大贵。并且愿意替康熙诛杀胤礽。

此番言论惹得康熙勃然大怒,此时的康熙认为老八胤禩有希冀大统之心,对其予以防范。

其实这一切都是老大的一面之词,没有任何证据证明老八有对废太子胤礽有不利的言行。

昏庸刻薄的康熙因此召众皇子至乾清宫,诬陷老八胤禩柔奸成性,妄蓄大志,党羽相互勾结谋害胤礽,将老八锁拿治罪。

向来与老八胤禩交之甚深的皇九子胤禟与皇十四子胤禵一同带了毒药前去阻谏。

胤禵于言语间冲撞了康熙,康熙帝非常生气,拔刀相向,欲杀害胤禵。亏得皇五子胤祺跪抱劝止,众皇子叩首恳求,康熙方才收刀。

后来康熙查明老大胤禔听说张明德有武功高强之人, 便收买他打算行刺皇太子, 又听说张明德曾去劝说八阿哥刺杀皇太子而被胤禩赶走一事,老大遂在皇太子被废后向康熙报告, 欲把祸水东引至老八胤禩。

康熙查明白一切后,才知道老八是冤枉的,老大是罪魁祸首,康熙便革去老大胤禔的王爵,幽禁于其府内,但康熙没有因此给白白被冤枉的老八任何补偿,反而对老八越来越刻薄。

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十一月十四日康熙召满汉文武大臣,令众人于诸阿哥中择立一人为新太子,说要在诸阿哥中选择皇储,一定听从大家推举的建议。

以佟国维、马齐、阿灵阿、鄂伦岱、揆叙、王鸿绪等为首的朝中重臣联名保奏老八胤禩为储君,大家完全是按照康熙的要求推荐,但康熙不但自食其言,没有立老八为皇太子,反而处罚推荐老八的大臣,并且对老八更加反感。

康熙五十三年(1714年)十一月二十六日,康熙在前往热河巡视途中,老八胤禩原该随侍在旁,但因当时恰是其母良妃去世三周年的祭日,所以他前去祭奠母亲,未赴行在请安,只派了太监去康熙处说明缘由,表示将在汤泉处等候父皇一同回京。

因为老八托太监送给康熙的老鹰打开来竟奄奄一息,令康熙极为愤怒,认为这是八阿哥对自己的诅咒,当即召诸皇子至,再责胤禩, 并说:“自此朕与胤禩,父子之恩绝矣。”史称“毙鹰事件”。

只是为了一只奄奄一息的老鹰,康熙就与老八断绝父子之恩,由此可见康熙对老八的刻薄无情。


厚德载物49847


这位历史上著名的“八贤王”,广为众人所称赞的贤王,为何到最后还是没能入康熙的眼,成为继任皇帝,最后败在四皇子胤禛的手里,不仅被赐予恶名,削宗籍,甚至还被幽禁至死。

胤禩,康熙皇帝第八子,人称“八贤王”。与他的前几位哥哥一样,生母出身不高,甚至可以说还要比其他皇子的母亲更卑微一点,连抚养自己亲儿子的能力都没有。不过,这位八阿哥胤禩却十分争气,不仅从小勤奋努力,年少老成,又待人平和,深受众人喜爱。

史书记载,由于生母出身不高,反而使八阿哥胤禩身上具有了一种其他皇子不具备的,少有的,待人平和的性子,这一点与宽和待人的康熙皇帝十分相似。加之胤禩从小聪颖好学,长大后,其能力也是众人中拔尖儿的。加之胤禩出众的情商,颇晓人情世故的八皇子被众大臣所称赞。

同时也为康熙帝所喜爱,国内很多政务,康熙也都会命胤禩参与其中,每次众阿哥们接受封赏,胤禩往往也是众皇子众中年龄最小的一位。甚至康熙的兄弟裕亲王对胤禩也是夸赞有加。

起初,八阿哥也深受康熙器重,尽管母亲的出身不高,但皇帝将太子母亲,赫舍里皇后一族中的女子许配其为妻。不仅表明皇帝对他的器重,也表明了胤禩起初应当也属于太子一党。但随着二皇子胤礽的太子地位出现松动,太子党中的许多人纷纷倒向八皇子胤禩,足见其能力与手段之非凡。

当时,与之能力相当的四阿哥可就没有这么幸运了,仅有十三阿哥支持自己,而胤禩这边,不仅有九阿哥胤禟,十阿哥胤,甚至四阿哥胤禛的亲弟弟十四阿哥胤禵也在八爷党一边。

康熙四十七年,太子胤礽第一次被废,康熙命八阿哥胤禩全权处理此事,彼时,康熙皇帝的想法其实并非想要置胤礽(废太子)于死地,只是想让太子受一点罚,顺便打击太子党羽,毕竟结党营私是一个皇帝最为机会的事情,顺便找太子党中的人背背黑锅。

但不幸的是,与其他皇子一样,八阿哥胤禩同样急切地以为康熙已经对太子失去了所有希望,在判决太子案的过程中,一改往日宽和的心性,对废太子可以说是下了狠手,康熙虽然年迈,但头脑却十分清醒,怎么会看不出来这位“八贤王”的险恶用心。

太子被废后,凡是有能力的皇子自然是争先上场,储位之争变得愈加激烈。“八贤王”一边下狠手处理废太子案,一边集结自己的党羽,江南、京城、广州全国各个地方,只要有人求助于八贤王,胤禩都会用手中的钱财与权力为其“排忧解难”,所谓"吃人最短,拿人手软”,一时间,上至亲王官员,下至黎明百姓,无人不知“八贤王”的名号。


同时,胤禩借他人之口,言自己之德,太子倒台后,相士张明德等人言胤禩“白气贯顶”,有明君之相。不成想,弄巧成拙。可惜康熙皇帝一心只系废太子胤礽,所以立即明白过来,这些都是八阿哥及其党羽散步的流言。 最终,聪明反被聪明误,胤禩不仅失去了康熙最后的信任,其党羽也被拆散,自己在争储失败后也沦为了阶下囚。


kelvin6903


爱新觉罗胤禩,清朝圣祖仁皇帝康熙第八子,生于康熙二十年二月初十日,卒于雍正四年九月初八日,享年45岁。胤禩“乐善好施”,人称“八贤王”。因生母良妃卫氏原系辛者库罪籍,因此并非子凭母贵,出生便被送到惠妃纳兰氏处抚养。低微的出身、温和的性格让他在小时候受尽兄弟嘲笑、看低。然而其天资聪颖,德才兼备,在朝中、江南一带都有极好的声望。据闻胤禩自幼聪慧,且甚晓世故,从小养成了亲切随和的待人之风。

素有八贤王美名的八爷为什么没能得到康熙的垂青?我认为原因主要有两点


第一:结党营私

胤禩早年备受康熙喜爱,十七岁的时候即被封为贝勒,是当时封爵皇子中最年轻的。胤禩为人非常亲切随和,待人处事体贴细致,灵活温润,不拘泥于规制与名分,因此广有善缘。不仅在众兄弟中与皇九子胤禟、皇十子胤、皇十四子胤祯交情非比寻常,与众多王公朝臣亦相交甚厚。康熙交办他的种种事务,也让他的才干有一定施展机会, 从而受到不少朝内大臣的肯定。正因如此,在他的乐善好施和广受赞誉背后潜伏着一个重大的问题,就是结党。而此时的胤禩似乎忘记了康熙的这一大忌,这就为以后的夺嫡失败埋下了伏笔。

胤禩善结人心,善于布局,而且对于夺嫡也有自己的想法。康熙四十七年九月,皇太子胤礽被幽禁在咸安宫,并废了他的太子之位。诸多对储君之位有所觊觎的各党开始活跃,尤以八爷党最甚。当时康熙问朝中百官,谁来当这个储君,内外重臣皆拥立八阿哥,这引起了康熙的极度不满。康熙生平最痛恨结党营私,并且当时他尚算壮年,看着朝中百官及八爷党的势力岂能不担忧自己的皇位,这一切都被康熙看在眼里。他曾说:“二阿哥悖逆,屡失人心;胤禩则屡结人心,此人之险,百倍于二阿哥也。”所以在众人举荐胤禩为皇位继承人之后,康熙不仅大怒,还下令圈禁胤禩,借此打击“八爷党”。

在此之后的数年中,康熙数次打压八阿哥胤禩及拥护他的内外大臣。但即便如此,胤禩在朝臣中仍有较高威信,如深受康熙帝倚信的大学士李光地,在康熙五十六年仍然认为“目下诸王,八王最贤”,可见他仍是大臣中声誉最高的皇子。胤禩一直没有放弃对太子之位的争夺,直到康熙六十一年冬,康熙逝世。胤禛于太和殿行朝贺礼,继皇帝位,是为雍正帝,以次年为雍正元年。至此,烦扰了康熙政局近二十余年的争储之事方告一段落。对于胤禩而言,他一生最为不幸的时刻也由此开始。

第二:以伪善为名收买人心

在康熙弥留之际,把雍正招到病榻前交代后事,康熙对各位皇子一一作了评价,其中对胤禩是:“我以宽仁治人,而皇八子胤禩以仁收买人心。他处处学朕,而学的不像,我对属下已经放纵过度,如果胤禩接替朕的位置,他必将祸乱朝纲,危机我大清基业。”

康熙四十六年,黄河水灾,揭开了大清帝国国库亏空的伤疤,堂堂清王朝,竟然拿不出足够的银两去赈济这场天灾。这种时候,只有胤禛站出来要为自己的老父亲分忧,而八阿哥却躲得远远的。因为这是苦差事,吃力不讨好,办不成了在父皇面前不好看。

此后,康熙命追缴大臣欠国库的银两又是胤禛站了出来,胤禛雷厉风行,虽然有鲁莽,但忠君爱国之心康熙也很感动啊,胤禩只是作壁上观。你要是皇帝,你觉得一个不负责任的儿子能做好皇帝?康熙是一个睿智的皇帝,他不会看不清楚这几个儿子的能力如何?

太子无道被废,老八勾结大臣无所不用其极,十三和十四阿哥有军事才能但政治能力不行,康熙末年吏治腐败,国库亏空,没决心改革的新皇帝,清朝能不能再活过50年都是问题。所以四阿哥胤禛是康熙最好的选择。

到康熙五十三年又发生了一件对八阿哥而言有着至关深远影响的事件,使其就此一蹶不振,彻底断绝了他夺取太子之位的可能。这年发生了“毙鹰事件”。胤禩送给康熙的猎鹰竟然死在了笼子里,康熙震怒,从此胤禩彻底失去了争储的可能(此事可能是老四和老十四所为)。


沈建华


八阿哥胤禩,17岁就被封为贝勒,这在当时能够封爵的皇子中是最年轻的,可见少年时代的胤禩深受康熙帝的器重,可是为何在此之后,康熙帝越来越疏远他,甚至责罚他呢?
(胤禩剧照)

胤禩的小聪明让他的最多只能做个王爷,成不了气候,因为他不懂得审时度势,不懂得收敛。

木秀于林,风必摧之

胤禩自幼非常聪明,从小就养成亲切随和的处世态度,体贴灵活,跟兄弟们的关系也非常好。康熙交给他做的事情每次都能处理的很好,在大臣中也颇有好感,私下里也都称胤禩为八贤王。但是也正是因为如此,胤禩也被推上了风口浪尖之上,最终也导致了康熙对他的印象一落千丈。

康熙四十七年,皇十八子病逝,太子胤礽对于兄弟的死丝毫不在意,康熙十分气愤最终废了太子并指派胤禩为内务府总管,全权负责处理太子之事。当然康熙只是想小小惩罚下胤礽,可谁知胤禩一改往日宽和的心性,对废太子可以说是下了狠手,违背了康熙敲打下胤礽的初衷,这点小聪明都被康熙不动声色的看在眼里。
(康熙剧照)

同时这个时候大哥胤褆见自己太子位无望后,向康熙进言:有相士说胤禩一脸富贵像。康熙不信鬼神之说,相术之言,于是对胤禩有了防范之心。同时康熙也在跟群臣商讨立太子的时候,朝中大臣也都觉得胤禩可以担当太子之位,毕竟他的成绩摆在那,于是联名保举胤禩为太子。可惜他们忘记了康熙非常宠爱废太子胤礽,最后胤礽复立,胤禩又被记上一笔。因为康熙帝觉得胤禩虽然有大才,但是朝堂之上都在推选他,帝王的威信有种被挑衅的威胁!

康熙通过废立太子的事情上,觉得胤禩有结朋党,对太子之位有想法,于是狠狠打压他,革去他的贝勒爵位,虽后恢复爵位,但在康熙心里他不再是温文尔雅的儿子了。

毙鹰事件,彻底绝了胤禩太子位念想

康熙五十三年,康熙帝巡视热河,但恰逢胤禩生母去世三周年,他便没有去跟康熙请安。照理说,康熙帝那个时候也已经进入了老年时代,对于胤禩的行为也是十分欣赏才对。可是他托太监送给康熙帝两只老鹰。康熙帝打开一看,老鹰奄奄一息,顿时火冒三丈,觉得胤禩是诅咒自己就像这老鹰一样快死了,毕竟老年人都忌讳个死,这是一种不祥的征兆。

帝王都想长命百岁,都要统治千秋万载,就如秦始皇,唐太宗一样,虽然最后都逃不脱病逝。就此之后,康熙与胤禩彻底决裂,这就是史书上说的毙鹰事件。

这次事件后,胤禩彻底退出了争夺太子之位的漩涡中,也证明了他是一个失败者,关键是丢了康熙的宠爱跟看重。

胤禩是个德才兼备的人物,但是他低估了康熙帝的智慧。从历史上的八爷党,再到八贤王,他做的太突出,或许胤禩是想通过这些方式想告诉康熙自己的才能。但是他却忘记了,虽然赢得了百官的心,但康熙帝是一个非常反对结党营私的帝王,胤禩一次次的再挑战康熙帝的红线,最终的结局只能是收到康熙的冷落。

试想下,如果胤禩懂得低调,懂得洁身自好,韬光养晦,或许康熙帝弥留之际将帝位传给他也未尝可知。


历史每日说


题目里已经说得很明白了,八贤王没能得到康熙皇帝垂青的原因有两点,一是结党营私,二是遇事不能担当。

不过这是《雍正王朝》里的说法,这部剧本身就是一部雍正男主的剧,所谓的“大千岁党”、“太子党”、“八爷党”等都是反派,是男主的对头,最后的结局也只有“输”一个字了。


抛开电视剧,单从正史来说:老八胤禩是公认的康熙诸子中最有能力,那为什么最后却无缘帝位呢?难道真的因为他老妈出身不好?

有人说胤禩之所以无法继承帝位,那是因为他的母亲、良妃卫氏出身辛者库,也就是满族人的奴才一类,身份微贱,完全不能和出身高贵的胤礽等人相比,康熙也骂过胤禩是“辛者库贱妇所生”

可实际上良妃在康熙心中没这么不堪,她毕竟是清朝第一个由辛者库身份而获得妃位的人,是康熙五妃之一(惠妃纳喇氏、宜妃郭络罗氏、德妃乌雅氏、荣妃马佳氏、良妃卫氏),能成为首位由辛者库晋升为后宫嫔妃,康熙自然是宠爱卫氏的。

至于那句“辛者库贱妇所生”,是出自于《清圣祖实录》,实录是从明朝开始,由继位帝王对前面一位帝王功绩的总结和回忆录,也就是说:《清圣祖实录》是雍正朝写的。更直白一点就是:这句话是雍正朝才有的,很有可能就是雍正打击政敌胤禩而胡编出来的,其真实性就大打折扣了。

而且康熙朝出身辛者库的后妃也不止良妃一人,雍正自己也有几位出身辛者库的后妃,他孙子嘉庆的母亲也是辛者库出身的令妃魏佳氏(即魏璎珞),嘉庆的第一任皇后同样是出身辛者库的喜塔腊氏,可见清朝对辛者库出身的后妃并没有什么歧视,和其他后妃是同等看待的。

既然出身不是问题,那胤禩又是为什么不受康熙排除在继位人选呢?其实康熙已经给出答案了

早年康熙是很疼爱胤禩的,他那“八贤王”的美名就是在这时候建立起来的,康熙开始对胤禩感到顾忌乃至于厌恶的时间点,就是在康熙四十七年,太子胤礽第一次被废的时候。

当年九月,太子胤礽第一次被废,康熙将胤禩破格提拔为内务府总管,给予了绝对的信任,可太子被废导致储君之位空闲,大阿哥胤禔开始露出夺嫡的野心,也因此被康熙所讨厌。而胤禔在夺嫡已成泡影后,因为和胤禩关系不错,向康熙推荐了胤禩,还说相士张明德说胤禩是大富大贵之相。

胤禩人在家中坐,锅从天上来,康熙本来就忌惮胤禔,现在他又拉来了一个胤禩。不管胤禩有没有这个心思,反正他在康熙心中已经是成为了一个值得怀疑的对象了,所以康熙废了太子后,顺带把胤禩的内务府总管职位、贝勒爵位也废了。康熙说胤禩“柔奸成性,妄蓄大志,朕素所深知。其党羽早相要结,谋害胤礽”,就是因为胤禩结党营私和胤禔给他飞来的锅。

而且康熙对胤禩的老婆也有怨言,说胤禩“素受制于妻,任其嫉妒行恶,是以胤禩迄今未生子”。普通人怕老婆不是一件坏事,可皇帝怕老婆就不行了,像晋朝司马衷怕贾南风而导致外戚弄权,明朝万历皇帝怕郑贵妃而导致十几年没生儿子,这些都是有害于国家发展的。

谗言误国,妒妇乱家,对皇帝来说,家即是国,家乱国也就乱了。胤禩老婆郭络罗氏是个妒妇,甚至因为妒忌导致了胤禩在该开枝散叶的年纪还没有儿子,极大的影响了后代事业。如果康熙真的把帝位给了胤禩,他那嫉妒行恶的老婆,无疑会成为第二个贾南风或者郑贵妃,而胤禩又“制”不住她,清朝可能就此陷入外戚干政的时代了。

康熙晚年虽然怠政,但他不昏庸,他要选后继者是要从各方面来看的,而不是只看这一个人的品性。比如为了不让太子陷入权臣挟制的局面而毅然决然地除掉自己的两位大舅子:索额图和托合齐。又比如康熙晚年下旨让年幼的皇孙们入宫学习,就是为了考究他们的素质,从他们身上看其父亲的能力,众所周知,最后康熙看中了皇孙弘历。

所以胤禩虽然有大才,无大错,可他用美名而收买人心,过于溺爱自己的老婆,对康熙和未来的大清帝国造成了很大的威胁,这才被康熙排除在储君的人选之中了。即使在他背后有百官拥护,有亲王宗室支持,可做皇帝不是做好人,胤禩的好人缘、不惹事,却恰恰是做皇帝最大的弱点。

作者/一贰一橙:天文地理,一概不懂;古今中外,都靠瞎掰,主要百度,然后乱编,喜欢点赞!


一贰一橙


  • 八贤王,名贤实不贤!
  • 八贤王的美称,是满清贵族这些人给老八的。因为老八为人随和,推崇八旗平等,平时最喜欢和这些贵族们交往,有什么好事也想着他们,有什么事情也能给他们担着。
  • 这些八旗贵族正是跟蛀虫一般毒害着国家,花着国家的钱,欺压汉人,贪污腐败,搞得民不聊生。
  • 这样的人,给点颜色就敢开染房,康熙爷一直奉行的是满汉一家的治国政策,他不是昏君,不聋不哑,要是器重了八贤王,那国家不就彻底完了,他辛辛苦苦创造的康熙盛世也会被毁掉的。
  • 再有,在太子被废时,一向贤良温和的八贤王却主张要治太子于死地,一点都没有兄弟之情。他还搞小团体,联合老九老十孤立针对老四,做为他们的父亲,康熙皇帝怎么能不寒心。


向阳花开7290


说起八贤王,首先要搞清楚贤的意义。实质上,到了清朝,贤的意义已经和汉唐宋时期不同了,这也是为什么明清两朝会出现所谓道学家的原因,所谓道学家,浅显的意思就是说那些只尚空谈,并无实际,满口仁义道德,一肚子男盗女娼的所谓贤人的代名词。康熙作为执政六十年之久的精明帝王,不可能不知道当时整个社会的这种风气,在这个贤就是不干实事的代名词的背景下,老八挂了一个贤名,意味着什么不言而喻。其次是王,清朝不同于以往任何朝代,并不是皇帝的子弟天然就能封王,很多贝勒贝子混的其实还不如朝里一些权臣吃香。有个贝勒贝子的身份,实质上也就是方便他们吃喝玩乐而已,对于胸无大志者来说,这自然是上品生活,但对于追求权力的人来说,无异于要了命。只有真正得皇帝信赖,让你掌握实权,才会逐步考虑封王。而老八在并无名位的情况下,喊出贤王的称号,这种自封为王的行为已经犯了大忌,其本身就是一种政治不成熟的表现。这样的人如何能够委以重任?所以说,老八的落选在意料之外,但也在情理之中。


御冯者


爱新觉罗胤禩,清朝圣祖仁皇帝康熙第八子,生于康熙二十年二月初十日,卒于雍正四年九月初八日,享年45岁。胤禩“乐善好施”,人称“八贤王”。因生母良妃卫氏原系辛者库罪籍,因此并非子凭母贵,出生便被送到惠妃纳兰氏处抚养。低微的出身、温和的性格让他在小时候受尽兄弟嘲笑、看低。然而其天资聪颖,德才兼备,在朝中、江南一带都有极好的声望。据闻胤禩自幼聪慧,且甚晓世故,从小养成了亲切随和的待人之风。

素有八贤王美名的八爷为什么没能得到康熙的垂青?我认为原因主要有两点

第一:结党营私

胤禩早年备受康熙喜爱,十七岁的时候即被封为贝勒,是当时封爵皇子中最年轻的。胤禩为人非常亲切随和,待人处事体贴细致,灵活温润,不拘泥于规制与名分,因此广有善缘。不仅在众兄弟中与皇九子胤禟、皇十子胤、皇十四子胤祯交情非比寻常,与众多王公朝臣亦相交甚厚。康熙交办他的种种事务,也让他的才干有一定施展机会, 从而受到不少朝内大臣的肯定。正因如此,在他的乐善好施和广受赞誉背后潜伏着一个重大的问题,就是结党。而此时的胤禩似乎忘记了康熙的这一大忌,这就为以后的夺嫡失败埋下了伏笔。

胤禩善结人心,善于布局,而且对于夺嫡也有自己的想法。康熙四十七年九月,皇太子胤礽被幽禁在咸安宫,并废了他的太子之位。诸多对储君之位有所觊觎的各党开始活跃,尤以八爷党最甚。当时康熙问朝中百官,谁来当这个储君,内外重臣皆拥立八阿哥,这引起了康熙的极度不满。康熙生平最痛恨结党营私,并且当时他尚算壮年,看着朝中百官及八爷党的势力岂能不担忧自己的皇位,这一切都被康熙看在眼里。他曾说:“二阿哥悖逆,屡失人心;胤禩则屡结人心,此人之险,百倍于二阿哥也。”所以在众人举荐胤禩为皇位继承人之后,康熙不仅大怒,还下令圈禁胤禩,借此打击“八爷党”。

在此之后的数年中,康熙数次打压八阿哥胤禩及拥护他的内外大臣。但即便如此,胤禩在朝臣中仍有较高威信,如深受康熙帝倚信的大学士李光地,在康熙五十六年仍然认为“目下诸王,八王最贤”,可见他仍是大臣中声誉最高的皇子。胤禩一直没有放弃对太子之位的争夺,直到康熙六十一年冬,康熙逝世。胤禛于太和殿行朝贺礼,继皇帝位,是为雍正帝,以次年为雍正元年。至此,烦扰了康熙政局近二十余年的争储之事方告一段落。对于胤禩而言,他一生最为不幸的时刻也由此开始。

第二:以伪善为名收买人心

在康熙弥留之际,把雍正招到病榻前交代后事,康熙对各位皇子一一作了评价,其中对胤禩是:“我以宽仁治人,而皇八子胤禩以仁收买人心。他处处学朕,而学的不像,我对属下已经放纵过度,如果胤禩接替朕的位置,他必将祸乱朝纲,危机我大清基业。”

康熙四十六年,黄河水灾,揭开了大清帝国国库亏空的伤疤,堂堂清王朝,竟然拿不出足够的银两去赈济这场天灾。这种时候,只有胤禛站出来要为自己的老父亲分忧,而八阿哥却躲得远远的。因为这是苦差事,吃力不讨好,办不成了在父皇面前不好看。

此后,康熙命追缴大臣欠国库的银两又是胤禛站了出来,胤禛雷厉风行,虽然有鲁莽,但忠君爱国之心康熙也很感动啊,胤禩只是作壁上观。你要是皇帝,你觉得一个不负责任的儿子能做好皇帝?康熙是一个睿智的皇帝,他不会看不清楚这几个儿子的能力如何?

太子无道被废,老八勾结大臣无所不用其极,十三和十四阿哥有军事才能但政治能力不行,康熙末年吏治腐败,国库亏空,没决心改革的新皇帝,清朝能不能再活过50年都是问题。所以四阿哥胤禛是康熙最好的选择。

到康熙五十三年又发生了一件对八阿哥而言有着至关深远影响的事件,使其就此一蹶不振,彻底断绝了他夺取太子之位的可能。这年发生了“毙鹰事件”。胤禩送给康熙的猎鹰竟然死在了笼子里,康熙震怒,从此胤禩彻底失去了争储的可能(此事可能是老四和老十四所为)。

在以上的分享关于这个问题的解答都是个人的意见与建议,我希望我分享的这个问题的解答能够帮助到大家。

在这里同时也希望大家能够喜欢我的分享,大家如果有更好的关于这个问题的解答,还望分享评论出来共同讨论这话题。

我最后在这里,祝大家每天开开心心工作快快乐乐生活,健康生活每一天,家和万事兴,年年发大财,生意兴隆,谢谢!



洞察官


我是七哥

一个人贤能不贤能,与能不能当上皇上,没有必然联系。

远的有秦始皇的大儿子扶苏,近的有咸丰皇帝的弟弟奕訢,都是以贤能、才干闻名于世,可不还是照样得不到皇位吗?

古代皇子成功继承,无非看重两样东西:皇子的权谋,与上天的眷顾。简而言之,一句话,成事在天,谋事在人。

皇八子胤禩,自小聪明。

长大之后,待人随和;

深懂人情世故,不光与诸位皇子关系良好,还与宗室亲贵、满朝大臣关系良好。

做事很有才干。帮助裕亲王福全管理广善库,被裕亲王夸赞“不误矜夸,聪明能干”;即使后来取得帝位的雍正,也对胤禩的才干表示赞许,“论其才具、操守,诸大臣无出其右者”,“胤禩为人聪明强干,才具优裕,朕深知其能办大事”。

(胤禩 剧照)

这样一位德才兼备的皇子,在众人看来,的确是一位不可多得帝王之才。

这不光是群臣的真心赞美,也是胤禩内心深处的想法。

本来作为一位卓越的皇子,有这样的想法,也没什么大错。但他的这种想法,表露在他父亲康熙皇帝面前的时候,胤禩就大错特错了。

康熙皇帝,是什么人呢?

一代明君?一代仁君?这些是他在政治上、国事上的丰功伟绩。

在治理国家上,康熙可以做到明断是非,做到开放进取,吸纳一些西方的进步科学思想;体恤百姓,多次南巡,接见普通百姓,最终把清朝带入一个盛世。

(康熙剧照)

但在骨子里,康熙仍然是一个帝王,是一个权力欲望很强的帝王。

所以,但凡有皇子威胁到他的皇帝威权的时候,甚至只是让他感觉不安的时候,这位皇子都断难逃过悲惨的下场。

在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皇太子胤礽被大阿哥等几位皇子告状。对此,康熙深信,胤礽一定做了这些违法之事,便斥责了皇太子一番。而实际上,大阿哥等人状告的一些事情,完全不符合事实。

随后,胤礽因为内心恐惧,做了一些令人生疑的事情:偷偷窥探康熙的营帐。这一举动,又让康熙更加不安。

康熙为防太子谋逆,便第一次废除了胤礽的太子之位。

皇二子胤礽,为康熙监国三十多年,多有政绩。就因为康熙的一点内心不安,最后被废黜了。

(胤礽剧照)

而究其原因,则是康熙对太子权力的忌惮,认为太子当政多年,多有羽翼,如今又越位阻碍皇权,“欲分朕威柄,以恣其行事也。”

从这件事情,我们就可以看出康熙对皇权的高度敏感性:只要有皇子触碰到康熙的皇权,那么这位皇子的命运就结束了。

对这一点,皇四子胤禛看的十分透彻,因而他韬光养晦,表面上不争皇位,反而博得了康熙的好感。

(胤禛剧照)

但皇八子胤禩,就比较率性而为了。在朝野内外群臣的一片拥护中,胤禩向太子之外,一路高歌猛进。

很快,胤禩的势力就暴露出来了。

首先,康熙四十七年11月14日,康熙让众大臣自行选择一位皇子,作为未来储君。其实,在康熙心中,皇太子之位非胤礽莫属。

但与会大臣一致推选八贤王胤禩为皇太子。这令康熙十分意外,忽然间觉察到,胤禩一派的势力太过庞大,似乎满朝文武都是他的人,自此,对胤禩格外提防,不满之情也应运而生。

不管胤禩是有意拉拢这些朝臣,还是大臣们心向往之,总之,这一次群臣推举,把胤禩与康熙之间的关系,拉到了低点——

康熙作为一朝君王,是绝不会允许有胤禩这样威望极高的皇子存在的。权力的威胁,让父子之情渐渐变淡,胤禩的太子之路,变得晦暗不明。

这也是胤禩在争储上的错误,一路高歌猛进,太过招摇,总会让人猜忌,尤其是让逐渐年老的康熙,心感不安。

康熙五十三年(1714年11月26日,康熙外出巡视,胤禩因为祭拜母亲,无法前去请安。于是,胤禩便让太监前去说明原因,顺带捎了一个老鹰给康熙。

但令人意外的是,太监带回来的老鹰,到了康熙面前,就成了奄奄一息的老鹰。

康熙十分恼怒,认为胤禩是在讥讽自己年老气衰,就跟这还有一口气的老鹰一样。盛怒之下,康熙扬言,要斩断自己与胤禩的父子之情。

帝王家的父子之情,就这样说断就断了。面对父亲康熙的绝情,胤禩知道自己再无可能当上太子了,从此便淡出了竞争,随后更是经历了一波三折的痛苦余生。

这就是胤禩的天命。

胤禩为人贤能,被群臣的举荐,却意外被康熙猜忌;又遭遇至今仍然众说纷纭的毙鹰事件,最终无缘帝位。

就胤禩本人而言,他做到了最好的自己。事在人为,他凭借自己卓越的才能,与众皇子角逐帝位,赢得众人的信赖与称赞,可惜生不逢时:

父亲康熙帝猜忌心太重,有意冷落威望甚高、实力较强的胤禩,最终胤禩只能在失意中了却残生。

本文发布于岁七夸父,2019年10月9日。

我是七哥,关注我,每天为你分享一则精彩、有味道的史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