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松杀死潘金莲和西门庆后,为什么阳谷县令对武松的态度会产生明显变化?

樵解数学


武松杀死潘金莲和西门庆后,为什么阳谷县令对武松的态度会产生明显变化?

《水浒传》中武松为哥哥武大郎复仇这一段,堪称最经典的桥段之一。武松杀死潘金莲和西门庆,阳谷县知县对武松的态度明显好转,使得武松最终得以花最小的代价成功为哥哥复仇。这究竟是什么原因呢?

让我们把镜头拉回到武松为哥哥武大郎复仇的这一幕,详细分析一下“武松杀死潘金莲和西门庆,阳谷县知县对武松的态度明显好转”的具体原因。

第一,阳谷县知县器重、欣赏武松。

武松在景阳冈上打死一只猛虎,解救了阳谷县的猎户们,也为当地百姓除了一害,自然成为阳谷县的英雄。阳谷县知县在县衙接见了武松,见武松相貌堂堂、威风凛凛,心里先就生出了几分好感。知县当众要赏赐武松一千贯,武松毫不居功,反而说是托了知县相公的福,才侥幸打得这头猛虎,怜惜众位猎户,转而把知县赏赐的一千贯分发给众位猎户。知县见武松如此仁义又有高情商,心下就越发喜爱武松。就要抬举武松做本县的步兵都头。武松感恩戴德拜谢知县抬举之恩。数月后,知县派武松跑了一趟东京的差使,武松出色完成任务回到阳谷县,自此,知县对武松越发器重、欣赏,感念武松既有英雄了得的本领,为人处事又识大体、懂好歹。

第二,阳谷县知县心里知道武松有理。

武松哥哥武大郎被西门庆和潘金莲毒死,这令武松和阳谷县知县都万万没有想到。潘金莲和西门庆勾搭成奸,后来二人色胆包天,竟想着能做长久夫妻(其实并不意味着西门庆真的想把潘金莲娶进门,只不过是为了无人管束,能够长期通奸),嫌武大郎碍事儿,索性毕其功于一役,用一包砒霜结果了武大郎的性命。这事儿在阳谷县肯定是人尽皆知,当武松带着物证和人证来县衙告状后,作为知县,只要稍加打听,心里也一定门儿清。他相信武松的物证和人证,也清楚潘金莲和西门庆勾搭成奸、毒杀武大郎的事实真相,他知道武松告状有理。但他不能答应武松告状的请求,哪怕武松是他器重和欣赏的得力干将。因为他得罪不起西门庆这个狠人。

第三,阳谷县知县受了西门庆的贿赂,又迫于西门庆的淫威,只能拒绝武松告状的请求。

西门庆是什么人物?他是阳谷县最知名的一大恶霸,出身于一个破落户财主的家庭,经营一家生药铺。西门庆为人奸诈狠毒,为达目的不择手段,他厉害到连县里的官吏都敢排陷,又使得好拳棒,武艺还不错,近期更是发迹有钱,在大街上走路都要横着走了。这样一个狠角色,阳谷县的人都怕他,惹他不起。别看阳谷县知县是县里最大的官,却也害怕西门庆这个狠人,更何况西门庆先下手为强,听说武松到县衙告状,他先就使银子收买了包括知县在内的官吏,知县等县衙的官吏既惹不起西门庆,如今受贿的把柄又捏在他手里,更加不敢得罪西门庆了。迫于西门庆的因为,知县等县衙的官吏,干脆找了若干借口,拒绝受理武松状告之事。

第四,武松杀死西门庆,直接解除了阳谷县知县的压力,他自然很乐意帮助武松了。

武松何等聪明之人,当他听闻阳谷县知县的回复,一眼就看出了问题所在,很快就调整思路,没有和县里官吏纠缠,而是默不作声执行自己的复仇计划:以软硬兼施的办法,把众位邻居和潘金莲、王婆关在一个屋子里,逼问出潘金莲、王婆的口供,让邻居录下口供后就当场杀了潘金莲,押着王婆。随后打听到西门庆在狮子楼酒楼淫乐,便直奔狮子楼,单挑西门庆。武松干脆利落当街砍下西门庆的脑袋,带着两颗人头和潘金莲、王婆的口供、押着王婆,再次到县衙状告潘金莲、西门庆和王婆毒杀哥哥武大郎,这一回,武松成功了。因为知县所忌惮的就是西门庆而已,西门庆一死,来自西门庆的压力瞬间消失,阳谷县的知县,当然很乐意帮助武松了。


乔鞅


首先,我们看武松杀死潘金莲和西门庆前,县令是什么态度。原文知县对武松说"捉奸见双,捉贼见脏,杀人见伤,你那哥哥的尸首又没了,你又不曾捉得他奸……"。又说"……这件事不明白,难以对理。……背后之言,岂能全信?不可一时造次"。武松吃了闭门羹。



下来,再看武松杀死潘金莲和西门庆后,县令是什么的态度。原文道"县官念武松是个义气烈汉,又想他上京去了这一遭,一心要周全他,又寻思他的好处,……"。此时的县令态度来了个180度大转弯,主动叫来下属,商量把之前的招认状子重新作修改,使武松杀人的罪名能够得到从轻处理。



为什么在武松杀死西门庆和潘金莲前后,县官的态度变化如此之大?个人认为有以下几个原因。

第一,武松杀人前功课做的足。武松把四位知情的邻居叫到了一起,让他们当场作实王婆和潘金莲的供词,并让县衙门的士兵维护好现场,体现官方行动。让在场的人都签字画押,人证物证俱全。在杀潘金莲时,先撕扯开她的胸部衣服,制造一个搏斗的现场,按当时法律规定斗杀不判死刑。由于准备充分,使自己处于有利地位。



第二,西门庆一死,县令没有后顾之忧。当武松第一次拿着证据,到官府告状,要求抓捕西门庆时,被西门庆捷足先登,送了县令许多银子行贿,而且也打点了衙门内的其他小吏,官府上下被买通,加上西门庆有钱有势,都替他说话,武松显得势单力孤,而且证据不充分。现在西门庆已被杀死,受贿的事死无对症,官员们都不用担心被西门庆寻后账。



第三,百姓舆论压力迫使。王婆教唆西门庆和潘金莲勾搭成奸,设计毒杀武大郎的事件真相大白,加之西门庆平时横行霸道,不得人心。老百姓对这三个狗男女深恶痛绝,人人喊打。而对好汉武松替兄报仇,伸张正义的支持呼声很高。如果事态处理不顺民意,被上级追查下来,县令责任难逃,乌纱帽不保。



第四,打虎英雄武松的个人魅力。武松赤手空拳打死老虎,为当地百姓除害,解当地官府难题,深受百姓爱戴,官府惜为人才。武松也因此被县令特招作了都头。另外,武松在杀嫂之前,曾替县令办了一件私人大事,把县令用以买官的不义之财安全押送到东京。为此县令心里也很感恩于武松。


文化领域创作者


开始的时候县令就对武松不错,当然这也仅仅限于武松打虎的事情,县令觉得他是个好汉而已,正好收了给自己卖力。

当武松知道哥哥死的不明不白的时候,去告状,这时候县令的态度就明了了,因为武松是自己的手下,而且没什么情分,西门庆是本地有名的人物,而且钱财颇多,衙门的人也是很熟,给了不少好处,那当然是向着西门庆了。

要说武松厉害,也不过是杀了一个畜生,对县令的,对人们的威慑感没多大,一只老虎,再厉害也是个畜生,只能说明武松功夫不错。

但是当武松杀了潘金莲和西门庆后,这事情就变了,杀死潘金莲可不是一刀捅死那么简单,那可是剜心挖肝,端的残忍啊,然后又把头给割了下来,西门庆也一样,直接从楼上扔了下去,基本上摔死了,然后也是一刀把头给割了,都是大庭广众之下杀的。

县令心里肯定害怕啊,这明显武松已经天不怕地不怕了,关键是武松也够聪明,不仅叫来街坊邻居见证,而且还让潘金莲和王婆都招了,签字画押了,可以说人证物证武松都准备好了。

县令再怎么昏庸,也没办法啊,不然这可是要激起民愤的,情理都在武松这边,县令不能杀武松,但是又不能轻放,因为放了难保武松头脑发热,再把他杀了,所以说武松不是故意杀人,而是因为争斗,导致了误杀。

虽然是误杀,但是惩罚还是很重的,本来按照阳谷县令的意思,基本上武松不死也差不多了,但是东平的府尹是个不错的人,把武松改判了,从轻发落了。

其实不是阳谷县令态度变了,要变也只是表面变了,心里其实还是希望弄死武松的,因为他是真的怕了。

却押那婆子,提了两颗人头,径投县里来。此时哄动了一个阳谷县,街上看的人不记其数。知县听得人来报了,先自骇然,随即升厅。

所以这个知县只是表面态度变了,因为要让自己管辖内的百姓服气,其实心里的态度是不变的,可能更想弄死武松了。


踏歌走马


西门庆是阳谷县城的一霸,而且拥有庞大的资产,人脉广,路子野!社会关系复杂,而且是县令大人的最大金主!对于县令大人来说,武松是面子(体现县令任人唯能,任人唯贤),西门庆是里子,是县令大人的衣食来源,同时西门庆手眼通天,黑白两道通吃,甚至有时县令也求西门大官人帮忙!

西门庆为了潘金莲玩大了,而且让武松不能容忍的,毒杀了武松的亲哥哥

武松本想运用司法手段,给自己的哥哥讨回公道!谁成想,县令大人偏坦西门庆,对武松的正当诉求置之不理!武松无奈以自己的方式为大哥讨回公道!

对于县令来说没了最大的金主,同时治下又发生了恶性刑事案件!影响了县令的仕途!

因此县令从此对武松判若两人!


马到成功148659402


《水浒传》中武松为哥哥武大郎复仇这一段,堪称最经典的桥段之一。武松杀死潘金莲和西门庆,阳谷县知县对武松的态度明显好转,使得武松最终得以花最小的代价成功为哥哥复仇。这究竟是什么原因呢?

让我们把镜头拉回到武松为哥哥武大郎复仇的这一幕,详细分析一下“武松杀死潘金莲和西门庆,阳谷县知县对武松的态度明显好转”的具体原因。

第一,阳谷县知县器重、欣赏武松。

武松在景阳冈上打死一只猛虎,解救了阳谷县的猎户们,也为当地百姓除了一害,自然成为阳谷县的英雄。阳谷县知县在县衙接见了武松,见武松相貌堂堂、威风凛凛,心里先就生出了几分好感。知县当众要赏赐武松一千贯,武松毫不居功,反而说是托了知县相公的福,才侥幸打得这头猛虎,怜惜众位猎户,转而把知县赏赐的一千贯分发给众位猎户。知县见武松如此仁义又有高情商,心下就越发喜爱武松。就要抬举武松做本县的步兵都头。武松感恩戴德拜谢知县抬举之恩。数月后,知县派武松跑了一趟东京的差使,武松出色完成任务回到阳谷县,自此,知县对武松越发器重、欣赏,感念武松既有英雄了得的本领,为人处事又识大体、懂好歹。

第二,阳谷县知县心里知道武松有理。

武松哥哥武大郎被西门庆和潘金莲毒死,这令武松和阳谷县知县都万万没有想到。潘金莲和西门庆勾搭成奸,后来二人色胆包天,竟想着能做长久夫妻(其实并不意味着西门庆真的想把潘金莲娶进门,只不过是为了无人管束,能够长期通奸),嫌武大郎碍事儿,索性毕其功于一役,用一包砒霜结果了武大郎的性命。这事儿在阳谷县肯定是人尽皆知,当武松带着物证和人证来县衙告状后,作为知县,只要稍加打听,心里也一定门儿清。他相信武松的物证和人证,也清楚潘金莲和西门庆勾搭成奸、毒杀武大郎的事实真相,他知道武松告状有理。但他不能答应武松告状的请求,哪怕武松是他器重和欣赏的得力干将。因为他得罪不起西门庆这个狠人。

第三,阳谷县知县受了西门庆的贿赂,又迫于西门庆的淫威,只能拒绝武松告状的请求。

西门庆是什么人物?他是阳谷县最知名的一大恶霸,出身于一个破落户财主的家庭,经营一家生药铺。西门庆为人奸诈狠毒,为达目的不择手段,他厉害到连县里的官吏都敢排陷,又使得好拳棒,武艺还不错,近期更是发迹有钱,在大街上走路都要横着走了。这样一个狠角色,阳谷县的人都怕他,惹他不起。别看阳谷县知县是县里最大的官,却也害怕西门庆这个狠人,更何况西门庆先下手为强,听说武松到县衙告状,他先就使银子收买了包括知县在内的官吏,知县等县衙的官吏既惹不起西门庆,如今受贿的把柄又捏在他手里,更加不敢得罪西门庆了。迫于西门庆的因为,知县等县衙的官吏,干脆找了若干借口,拒绝受理武松状告之事。

第四,武松杀死西门庆,直接解除了阳谷县知县的压力,他自然很乐意帮助武松了。

武松何等聪明之人,当他听闻阳谷县知县的回复,一眼就看出了问题所在,很快就调整思路,没有和县里官吏纠缠,而是默不作声执行自己的复仇计划:以软硬兼施的办法,把众位邻居和潘金莲、王婆关在一个屋子里,逼问出潘金莲、王婆的口供,让邻居录下口供后就当场杀了潘金莲,押着王婆。随后打听到西门庆在狮子楼酒楼淫乐,便直奔狮子楼,单挑西门庆。武松干脆利落当街砍下西门庆的脑袋,带着两颗人头和潘金莲、王婆的口供、押着王婆,再次到县衙状告潘金莲、西门庆和王婆毒杀哥哥武大郎,这一回,武松成功了。因为知县所忌惮的就是西门庆而已,西门庆一死,来自西门庆的压力瞬间消失,阳谷县的知县,当然很乐意帮助武松了。


三十岁的男人


阳谷县令对武松杀人后的态度变化,可以说是惊惧中透露一丝同情。

文中阳谷县令对武松的态度发生过四次转变:

第一次是欣赏

事情起因是阳谷县出了一只老虎,吃了过往的旅客二三十人,严重的影响了阳谷的治安与经济,急的知县焦头烂额,下令杖限猎户擒捉老虎。

这里说句题外话:杖限的意思就是要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任务,否则就要挨板子。杖限也叫追比,一般有三、五、七日追比,例如五日追比,那么每隔五日完不成任务、就要挨一次板子。这是古代地方政府限制命令下属吏员办事常用的手段。

这时武松出现了,打死了老虎,并且在领了赏银后出于同情分派给了受到杖限的猎户群体。知县见武松仪表堂堂、忠厚仁德,对武二郎很是欣赏。

第二次是重用

既然欣赏,并且武松是不可多得的人才,那就要留住。知县当场留下武松并且任命他为阳谷县步兵都头,并且相当倚仗,把武松当成自己的心腹爱将。

这点从知县托付武松押送金银可以看出来。这些金银是知县上任两年多搜刮得来的,可以说是自己的大部分家当,用来孝敬上官、谋求升转用的。也就等于知县把身家前程都托付武松,可见对武松的倚仗。

第三次是敷衍

虽然对武松倚仗和信任,但是根源只是因为武松有一身好武艺。所以在武松状告西门庆的时候,知县的态度转为敷衍,很多人认为是因为西门庆给知县送了钱,其实这并不是主要原因、主要原因还在西门庆身上。

说说西门庆,书中介绍:

原来只是阳谷县一个破落户财主,就县前开着个生药铺。只是近来暴发迹,专在县里管些公事,与人放刁把滥,说事过钱,排陷官吏。

这里的“说事过钱”其实就是充当一个中间人,帮人收受贿赂,说和办事。结合前面讲知县也是刚来阳谷两年多的时间,而且西门庆也是近来才爆发迹起来。

这样一看事情就很明显了:西门庆是知县在当地树立的一个代言人,充当白手套的角色,专门帮着知县收黑钱的。

知道了西门庆的身份背景,我们就不难理解知县为什么会对武松有着敷衍的态度,毕竟一个只是一介武夫,而另一个确是自己的钱袋子。

第四就是知县最重要的态度转变

这次的态度转变是在武松杀死了西门庆潘金莲二人后,又伙同众位街坊邻居自首。

这里知县的第一反应是惊骇,之后又有了一丝同情;

惊骇是因为武松的行事手段义气勇烈,完全推翻了知县之前对武松忠厚仁德的感官。

同情是因为武松做事情有可原,之前也为自己立下汗马功劳,如今没必要为了死了的西门庆再为难武松,并且武松杀了奸夫淫妇的事情弄的是全县皆知,也要考虑民意民怨。

综合权衡下来,在供状上面把武松的故意杀人,改为了失手误杀,总归还是想着要周全武松性命。

这次态度转变是最明显的,夹杂着之前的欣赏、重用和敷衍,终于在武松杀人之后酝酿成了惊惧同情的态度。

也就是这样的态度让武松:“景阳冈好汉,屈做囚徒;阳谷县都头,变作行者。”也让武松:“名标千古,声播万年。”



三点文墨


《水浒传》中武松杀死潘金莲之后,阳谷县令对武松态度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不用细说就可以知道,平时西门庆和县令的关系不错,西门庆又是县里的纳税大户,平时的关系来往西门庆花钱早把县令买通了。


自古以来官商关系就是紧密相连的,何况明末时期。


俗话说“有钱能使鬼推磨“,西门庆给县令送了大把的银钱,县令当然维护西门庆的利益。

在明末时期,社会风气和社会制度变得十分败坏,官场腐朽、黑暗、唯利是图。作者之所以写108 名英雄,其实是对当时社会的极度失望,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有钱人和五钱人的社会地位悬殊,可想而知。


虽然武松最初以打虎赢得英雄的美名,毕竟武松没有社会背景更没有钱财,在县令手下不过是个下属。真遇到权衡利益的事,县令出卖武松,其实很自然的事。


再一个,哪个朝代哪个县令也不希望自己管辖之内有杀人案件发生,武松一下子杀死三个人,属于重大刑事案件,县令会受到牵连的。


《水浒传》中武松的遭遇和《金瓶梅》中不一样,《水浒传》更接近现实生活,武松杀死潘金莲,就被发配了。


一串七珠读杂书


这问题很好回答,因为阳谷县县令和武松关系本身就不错,武松这都头就是县令给的,说句不好听的,阳谷县县令也是武松的粉丝,之前没接武松告西门庆是因为收了西门庆钱,西门庆又是阳谷县纳税大户,不能丢了这个财神爷,当武松下手杀了西门庆和潘金莲时,也没人送他钱了,纳税大户己不存在了,再加上武松人证物证齐全,也只有替活人说话了,如果武松被西门庆杀,他一样也会顺着西门庆,这种情况一般都会顺着活人,帮助武松就会让百姓认为他是个好官,事实也是这样,王婆成了替死鬼,骑木驴整得好惨,最后被判死刑,为什么呢,县令很生气,就这王婆让他失去了财神爷西门庆,又让他失去了一条胳膊的武松,他把一身冤气全丢在王婆身上,其实武松如果做完牢回到阳谷县,县令还会用武松的,这点从两个押送差人对武松的照顾可以看出来。


郭大36


这件事最冤枉的人是西门庆。从武大见武汉的表现,其实武大早就知道潘金莲一直在做兼职“住家女”,无奈人丑无钱,只能忍着做“龟公"。武松的出现让他有了抬头做人的希望。

从潘金莲勾引西门庆的伎俩,到与王婆配合演双簧的熟练程度就可以看出这样的生意其实已经做过不少,只是西门庆有钱且生活在上层,被套了也不知情,但相信附近很多群众是知道的。

虽然武松为民除害(打死老虎),但西门庆是有钱有权人家,所谓官患大于虎,所有人既怕惹事上身,又怕武松再杀人,无法控制,所以都客客气气,能躲就躲。县令也想尽快送走武松这个“烫手山芋”,明哲保身而已。


时代130722981



阳谷县令是县令,和现在的县长有本质不同。那是为钱为权来的。见风使舵是看家本领,八面玲珑才能平步青云。对武松态度变化,只是其日常行为。

阳谷县令,封建社会的父母官,爱民如子,执法如山。爱民如子,金子银子皆吾子也;执法如山,钱山靠山其为山乎。这是他们的真实嘴脸。他们的最爱,永远是钱和权。正义、为民只是个幌子。武松虽是好汉,但在这个上面完全看不穿。直到张都监诬陷他的时候,才意识到他们都是一丘之貉,于是大开杀戒,啸聚二龙山。

武松打虎,打的糊涂。县令奖赏,赏的有据。

阳谷县令奖赏武松,又使给钱(上户凑的),又是封官(国家皇粮)。打虎为民除害,有功,理应奖赏。顺应民意,自然留下好口碑。再给个步兵都头,百姓就更加信服这个县令了。百姓口碑好,升迁的脸面也就有了。没有本钱纯获利的的买卖,阳谷县令没有理由不做。

第一次态度变化是武松告状时。

武松告的是西门庆和潘金莲。潘金莲无所谓,西门庆可是县令的红人。西门庆是干什么的?他从小是一个奸诈的人,使得些好拳棒;近来暴发迹,他专在县里管些公事,与人放刁把滥,说事过钱,排陷官吏

一个会武术的流氓,在县里专管公事,还排陷官吏。显然,这里面有县太爷的支持。县太爷负责两袖清风,西门庆负责一肚子坏水,两人合伙干黑心买卖。西门庆就是县太爷的挣钱机器——金山。衙门上下都是西门庆的“好朋友”,“理由总比办法多”是他们的强项,武松第一回告状自然不会成功。

第二次态度变化是武松自首后。

武松一看县令不准,回去宰了潘金莲和西门庆,回到衙门自首。金山已倒,需要再去培养,而武松杀人百姓拥护。怎么做才会对自己最有利。县令的思路很清晰:死的西门庆已经挣不来钱,没用,舍弃;轻判武松,还能获得百姓口碑,有用。于是,“义气烈汉”也想起来了,上京替他送礼也想起来了。于是改供词,重罪轻判,解送东平府,最终,故意杀人的死罪变成了斗杀的流刑。县令又赢得了口碑,这是升官的必备品。

看上去是两次变化,实际上不变的是阳谷县令“爱民如子、执法如山”的执著,三年清(清廉)知府,十万雪花银。知府是知县学习的好榜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