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取威虎山》這出樣板戲怎麼樣?

江湖上的採花大道


把長篇小說〈林海雪原〉改編成全國人民都熟悉的現代京劇〈智取威虎山〉,這本身就是一個偉大創舉。該劇反映的是工農子弟兵與敵人鬥智鬥勇的故事。故事說的是解放戰爭初期,解放軍某部小分隊進入匪幫盤踞的威虎山,偵查排長楊子榮主動請命喬扮土匪,以獻聯絡圖為名打入匪窟。在百雞宴前智鬥欒平,計送情報,最後與參謀長少劍波率領的小分隊裡應外合,全殲眾匪。將此故事改編成京劇,前無古人,談何容易?當年,在毛主席的親自關心下,在江青的具體指導下,硬生生地把歌頌工農子弟兵題材的故事搬上了舞臺,成為了中國歷史上第一部真正意義上的現代京劇,深受廣大群眾的歡迎,極具劃時代的意義。“穿林海,跨雪原,氣衝霄漢”等唱段,從唱詞唱腔到人物舞臺造型,雖說高亢誇張,但今天看來無一不是樣板,無一不是經典。





王榮聯1


建國以來,戲曲歌劇若論製作之精良、藝術水平之高、影響之大無出文革時期樣板戲之右者。每個都是經典,雖然過去幾十年了,但它作為經典帶給我們的影響不會因為時間的流淌而改變。

《智取威虎山》最早的劇名為《林海雪原》,作者是知名作家曲波。1958年由上海京劇院搬上舞臺,1967被列為八大樣板戲之首。

楊子榮的扮演者童祥苓


童祥苓,生於1935年,主攻老生。在他八歲的時候由其四姐童芷苓教導學戲。文武兼備,唱唸坐打,極富韻味。那是真正的唱戲,刻畫人物性格入木三分。後受領導指示,把演好楊子榮作為一項政治任務來抓,遂痛下苦功。我說幾句唱詞,看看誰能跟著哼,“穿臨海~跨雪原~”“今日痛飲慶功酒……甘把熱血寫春秋~”。

在上個世紀80年代,壯志猶存的童祥苓承包了京劇院,靠自己的艱苦運營,一年下來上交了十幾萬元的利潤。那時的十幾萬元可是一個大數目。由於一些特殊的原因,童祥苓離開京劇院,於1993年到2001年在上海的一條小馬路邊上,開了個能夠擺放五張桌子的小麵館。在當時還引起了軒然大波,這對一位京劇表演藝術家來說,是無盡的悲哀。

現今童祥苓和妻子居住在上海一套傾盡畢生積蓄買來的170平米的公寓裡。就是為了讓妻子的晚年過的安逸舒適。在客廳裡,選掛的《智取威虎山》楊子榮的劇照和他與毛主席、周總理的合影,記錄著童祥苓此生最引以為豪不可複製的時刻。

參謀長少劍波的扮演者沈金波

沈金波自幼便隨父學習,十幾歲考入中華戲曲學校,師從高派老生創始人高慶奎。解放後在天津組建了建華京劇團。1953年冬,沈金波跟隨賀龍元帥趕赴戰火紛飛的朝鮮戰場,為中國人民志願軍慰問演出。

後來加入上海京劇院,1970年在樣板戲電影《智取威虎山》中出演少劍波。後來調到上海戲曲學校,任教傳藝,直至退休。誤傳90年代病逝,應該是2008年去世的,也算高壽。

常寶的扮演者齊漱芳

齊漱芳,工刀馬旦,生於1942年,自幼便跟隨其嫂中國著名京劇武旦張美娟學藝。1960年齊漱芳在北京吉祥劇院演出引起轟動,連京劇大師梅蘭芳都上臺緊握她的手,連說:“後起之秀,後起之秀”!1988年定居美國,在紐約創建“齊漱芳京劇團”,經常在國外演出,均取得圓滿成功。

欒平的扮演者孫正陽

孫正陽,祖籍河北省玉田縣。1932年生於上海,在上海京劇院供職至今,國家一級演員。如今年近八旬的孫正陽先生,從藝生涯已長達70餘年,在梨園行當裡有江南名醜之美譽。

李勇奇的扮演者施正泉

施正泉,戲曲演員,京劇《智取威虎山》中飾演李勇奇,工淨角。曾經出演電視劇《封神演義》中的商朝太師聞仲,已去世。

這些老藝術家們為我們留下了不可複製的經典,其中凜然的正義感、艱苦奮鬥的精神永遠激勵著我們。


十方至元


《智取威虎山》編演於1958年夏天,是根據《林海雪原》中“智取威虎山”的一段故事和同名話劇改編的,最初是由上海京劇院開始演出。

不過1958年的版本,並沒有使這部劇火起來,真正讓這部劇紅遍全國的,還是1970年北京電影製片廠攝製的電影版《智取威虎山》。

電影版的《智取威虎山》上映後,在全國各地流傳甚廣,導演為樣板戲的知名導演謝鐵驪,主要為著名京劇演員童祥苓、沈金波、施正泉、齊淑芬等人。

該劇主要講述的是1946年冬天,解放戰爭的初期,我軍不對準備消滅匪幫座山雕,但是座山雕卻跑掉了。當時偵查連長楊子榮沿途追擊,獲知了很多座山雕的罪行。

座山雕逃到了威虎山,威虎山易守難攻,地形複雜,不宜強攻。楊子榮通過假扮匪徒、假獻聯絡圖等一系列的智謀,最終將座山雕拿下,將一眾匪徒全殲。

這出樣板戲主要講的內容是兩方面,一方面講的是在戰亂時期,一些佔山為王的匪徒,無惡不作,喪盡天良,犯下了滔天罪行,罄竹難書。

另一方面則歌頌了我軍戰士的足智多謀,以及消滅惡勢力、勇於向惡勢力挑戰的決心。也體現了我軍始終與惡勢力鬥爭的方針,一直都是堅定不移的!

童祥苓、沈金波、齊淑芬等人的京劇水平很高,表演能力也非常的強,他們飾演的角色都入木三分,使人們在幾十年之後,提起《智取威虎山》,幾位主演的樣子仍然能夠浮現眼前。


魏青衣


當年風靡全國的八個樣板戲,若論影響之廣泛、製作之精良、演唱之深入、人物之塑造,《智取威虎山》當屬第一。

《打虎上山》成為經典,楊子榮扮演者童祥苓時有精彩演唱不減當年

今天能與《打虎上山》選段傳唱比肩的只有《沙家浜》選段《智鬥》,因此在歷年春節晚會、大型活動展演等場合,《打虎上山》就成了必點劇目。只不過我們常常看到的其它樣板戲早已是物是人非,惟有《智取威虎山》的楊子榮扮演者童祥苓老人依然昂揚奮發,演唱英武之氣不減當年。同樣也有很多人,包括一些名家亮角演唱《打虎上山》,但總覺得少了童老的激越清麗,少了童老的帥氣威武。童祥苓就這樣把《打虎上山》推到了後不見來者的精典地位,成就樣板戲的一代傳奇。



新版電影、電視劇《林海雪原》多有借鑑,向老版《智取威虎山》致敬

樣板戲中,唯一至今翻拍不斷地就是經典小說《林海雪原》,而《智取威虎山》就成了眾多名導大腕的膜拜取經對象。大名鼎鼎的香港武俠片大師徐克致敬紅色經典,他翻拍的同名電影《智取威虎山》一時影院大賣,其秘訣就是借鑑學習了傳統經典樣板戲《智取威虎山》的許多橋段。還有電視劇《林海雪原》,樣板戲《智取威虎山》更是成了取經問道的靈感源泉,特別是人物塑造、角色刻畫,莫不對比學習、精研細磨,給了演職人員無盡的營養汲取。



《智取威虎山》置景逼真新穎,至今無出其右

想當年,對於全國大部分沒有到過東北,對冰天雪地的林海雪原幾無概念的觀眾來說,樣板戲《智取威虎山》中的場景呈現,不啻為大開眼界的實景搬運。其雪景之逼真,林海之廣袤,山澗之起伏,滑雪之騰挪,都給了人們震撼性的視覺衝擊——原來東北是那個樣子的血紅雪白!


今天來看,樣板戲《智取威虎山》固然難逃“三突出”、“高大全”窠臼,但瑕不掩瑜,經典就是經典,幾代人的回憶難忘,幾代人的視聽享受永存。

楊子榮,我愛你!


今古達觀


《智取威虎山》這出樣板戲,紅遍七十年代,可以說家喻戶曉,人人皆知。其中的故事情節、人物塑造、精典唱段,不愧紅色精典,令人難以忘懷。

一是劇情吸引人。《智取威虎山》這出樣板戲,由曲波的著名小說《林海雪源》改編而成,以東北剿匪為主線,以茫茫林海、皚皚白雪為背景,故事情節動人心絃,可以說在那個崇尚英雄的年代,激勵人心,喚發鬥志。

二是塑造人物感染人。這出樣板戲,成動地塑造了一批有血有肉的人物。那一代人大多是通過這出樣板戲,瞭解了其中的一系列人物:偵察英雄楊子榮、參謀長少劍波、女扮男裝小常保、李勇奇等,反面人物座山雕、欒平等。

三是精典唱段打動人。這出樣板戲不愧為樣板,其中的精典唱段《打虎上山》,由童祥岺演唱。"穿林海,跨雪原,氣沖霄一一",那時的大多人都會有板有眼地哼唱。現在這段《打虎上山》,依舊在舞臺上傳唱,依舊打動人心。

《智取威虎山》這出樣板戲,從思想性和藝術性方面,不愧紅色精典劇目,我十分喜愛!





短笛輕吹潤家園


《智取威虎山》以執行偉大領袖毛主席建立鞏固的東北根據地為背景,細膩描述了東北野戰軍某部戰鬥隊在少劍波楊子榮領導下,深入深山老林,訪貧問苦,發動群眾,軍民同心,用智慧殲滅匪首座山雕的故事。通過搶救李母,深山通小火車,解決群眾吃飯穿衣問題,表明我黨歷來是代表群眾利益的政黨,從來都是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通過為民眾解決問題,提高了群眾的覺悟,廣大民眾積極參加消滅座山雕的戰鬥。楊子榮是中國共產黨黨員的優秀代表,他不顧個人安危,憑藉對敵人的恨,對黨的忠誠,巧扮胡彪,打入敵人內部,裡應外合,最後剿滅了座山雕頑匪。整個劇情音樂激昂,臺詞令人鼓舞,人物形象鮮明親切,深受廣大人民群眾歡迎。當時劇場電影院場場觀眾爆滿,城市鄉村廣播收音機到處能聽到這今人陶醉的聲音,改革開放四十多年來《智取威虎山》仍然收到廣大民眾歡迎,在各種戲劇大舞臺,網絡平臺到處可以看到原汁原味智取威虎山京劇。近年來,智取威虎山恢弘的音樂,出現在大型國際交響樂舞臺上。,智取威虎山將成為祖國的戲劇名著,永存於中華文明的歷史長河中。


黃鶴樓2915


《智取威虎山》是現代京劇經典中的經典。


首先改編自軍旅出身的曲波所著長篇小說《林海雪原》。在上個世紀五十年代紅色經典小說中,這部小說選材獨特,從一個三十六人小分隊深入林海雪原剿滅十幾股數萬匪徒的視野,尤其


突出孤單英雄楊子榮驚險戰鬥經歷與彌天大智大勇。小說描繪林海雪原的雄渾壯觀,故事人物既有真實原型又有藝術加工。為電影提供完美基礎,為京劇奠定改編成功的條件;



其次,編導僅僅抓住智取結構劇本。線索單一明確集中,場面恢宏壯觀,戲劇性質突出,從故事到人物富有驚險傳奇引人入勝。在所有紅色經典樣板戲中別


有新奇。

第三,樣板戲依據小說歷史真實又不拘泥於此。二度創作,集中了少劍波楊子榮劉勳蒼孫達德高波白茹座山雕等真實人物的真實故事,但只選取他們一


部分真實故事。又從京劇特點出發增添深山問苦等情節。整個故事場面集中,結構緊湊,層次分明。

第四,依據毛澤東古為今用洋為中用的指導方針,這部京劇從舞臺樂器唱腔都借鑑傳統京劇西洋舞美等經驗。單說舞

臺打破傳統京劇之虛擬場景而變為具體道具等實景,一來便於年輕觀眾理解劇情,二來更好塑造人物。倘若沒有破舊房屋林海這些實景,很難讓年輕觀者


理解楊子榮深山問苦少劍波救李母感動李勇奇等情節。尤其是借鑑舞蹈創造了楊子榮馬舞小分隊滑雪舞。增添西洋大小號樂器。

第五,演員功底紮實,刻苦創造人物形象。童祥苓許多唱段長而音高,沒有紮實基本功是完成不了在一個舞臺上一氣唱唸做打過程的。後來復排這臺戲都由兩個演員分別完成。沈金波的幾個唱段高難。李勇奇小常寶等唱段也有相當難度。小分隊滑雪的武功技巧完美。

總之,《智取威虎山》在傳統京劇基礎上推陳出新,積累了許多成功經驗。但這部劇也存在標語性唱詞等缺點。


旺旺好先生


革命現代京劇《智取威虎山》取材於曲波的小說《林海雪原》,最初由上海京劇院於1958年創排,主要演員:李仲林(飾楊子榮)、紀玉良(飾少劍波)、王正屏(飾李勇奇)、賀永華(飾座山雕)等。1958年8月首演於南京中華劇場,其後又在蘇州、上海等地公演,廣受觀眾歡迎。同一題材的劇目還有北京京劇團譚元壽馬長禮的《智擒慣匪座山雕》、中國京劇院李少春杜近芳袁世海的《林海雪原》、南京市青年京劇團的《林海雪原》(後面兩個戲演的是剿許大馬棒的故事)。後面附幾頁南京版的連環畫。

上海京劇院最早版《智取威虎山》的劇本曾於1959年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了單行本,也曾灌錄粗紋唱片,還有不完整的新聞電影資料留存。在上海京劇院以後的演出中,1966年文革開始後由沈金波飾少劍波,童祥苓飾楊子榮,施正泉飾李勇奇,齊淑芳飾常寶,孫正陽飾欒平,唱做繁重。該劇經歷了無數次的修改和打磨,終成為上海京劇院的經典保留劇目,也是京劇舞臺上久演不衰的現代戲代表作。由童祥苓飾演的“孤膽英雄”楊子榮成為了一代人心中的永恆記憶。

從智取威虎山不同版本的錄音可以聽出中間不斷修改提高的區別,尤其是打虎上山的打擊樂和管絃樂,真是身臨其境、振奮人心!當然于會泳在音樂上的功勞也是不可抹殺的。

南京版連環畫






京梆兩下鍋


《智取威虎山》

《智取威虎山》是根據曲波著的《林海雪原》中智取威虎山改編而成的京劇。由上海京劇院演出。後又搬上銀幕,在文革中的八個樣板戲中可稱經典。該劇不論在演技上,配樂上堪稱一絕。樂團採用了中西樂結合,由管絃樂和中華傳統的二胡完美配合,使劇中配音達到巔峰。演員的基本功也是一流水平。在“打虎上山“選段裡,樂隊把林海雪原的景色巧妙地表現出來,彷彿把觀眾帶入林海雪原中。特別是楊子榮高昂而激情的唱腔使現眾對英厷的敬意油然而生:穿林海一一一跨雪原一一一氣衝霄漢……



演員在茫茫林中,在風雪的怒吼中騰空而起,把楊子榮的英厷氣概表達的淋漓致盡。在與土匪的對活中沉著冷靜取得了土匪的信任。順利打入匪穴。不得不說演員、樂隊的技藝堪稱一流水平。

反面人物座山鵰和八大金剛的演員的演技也很出色,在鹹虎廳中八大金剛個個兇神惡煞,表現出頑匪的猙獰面目,特別足扮演座山雕的演員在拿到聯終圖時得意忘形的表情:聯終圖,我為你朝思暮想,今如意,遂心腸……曾受到江青的稱讚。

小常寶十幾年充啞人女扮男裝,痛失母親的哭訴更使人落淚:八年前,風雪夜大禍從天降……見到楊子榮,的激動心情:盼星星盼月亮,只盼深山出太陽,早日還我女兒裝……優美的樂曲,精湛的表演使觀眾悽然淚下。
出征,在二0三首長的帶領下,解放軍以氣吞山河之勢向威虎山進發:座山雕!看你還能活幾天!智取威虎山既繼承了老一輩京劇的傳統,又發揮了現代的創新,新老結合使現代京劇登峰造極,開創了京劇舞臺的新局面。


天高雲淡839


七十年代,革命京劇樣板戲、是當時中國人民唯一的文化娛樂,記得小時侯,在家裡大門口,有一根電杆上安裝了一個高音喇叭,一天到晚,就是播放新聞和報紙摘要和革命現代京劇,播放最多的就是《智取威虎山》唱段,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天天聽著長大,後來參加工作,到了鄉下,還一:直在《智取威虎山》的唱段和摺子戲中成長,後來竟能將整個劇的唱段完整地有板有眼的唱出來,潛移默化,還愛上了京劇這一國粹。

《智取威虎山》,1958年春,由上海京劇院一團的黃正勤、李桐森、曹壽春等根據曲波的小說《林海雪原》改編初創,1958年9月17日初次公演,後來經過江青的多次“指導”,一度被更名為《智取飛谷山》,因這個名字確實比較難聽,又改回原名。定本為上海京劇團1970年7月演出本。

《智取威虎山》,一曲“朔風吹,林濤吼,峽谷震盪——”的演唱,和著交響樂的伴奏,再加上畫面切換到舞臺佈景中的森林雪景,把人們帶到了茫茫林海雪原,回味無窮;一曲“打虎上山”場中的“迎來春色換人間”唱段,已經不再是什麼中國京劇或戲曲中的經典,已經成為中國交響音樂中的精華。動感的騎馬節奏,與老虎搏鬥的勇敢,打入敵方行進中的思索和豪氣,對未來勝利的憧憬,加上童祥苓先生乾脆有力的舞蹈動作,慷慨激昂、叱吒風雲,給人以激盪和鼓舞。連劇中人物李勇奇的唱段,雖然有明顯的裘派特點,但沒完全拘泥於裘派,結合了現代音樂的特點。

“革命樣板戲”這個稱呼始於1967年5月至6月。當時,江青扶植的舞臺藝術作品會集北京,在六大劇場反覆上演。同時,《人民日報》等“兩報一刊”多有報道和評論,稱其為“革命樣板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