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樣板戲」是怎樣誕生的?爲什麼將它稱之爲「樣板」?

魏青衣



樣板戲是源於現代戲,六十年代初,為了貫徹毛主席在《延安文藝座談會》的講話精神。提倡文藝為工農兵服務,打破戲劇舞臺被帝王將相,才子佳人,神仙鬼怪統治舞臺的局面。倡導各京劇院團排演現代戲。於是各院團推出了很多現代戲,我能記住的有"黛諾","箭桿河邊","白毛女",

"節振國","蘆蕩火種","自有後來人",“六號門","林海雪原"等。並在一九六四年組織了第一屆現代戲觀摩調演。但由於缺乏借鑑與經驗,這些戲大多不太成功,比如有些動作,臺步,依然沿用古裝戲的程式,多少影響了現代英雄模範的形象 。所以除了較成功的少數幾場戲如"黛諾",

白毛女外幾乎都沒多大影響力。但到了六六年後期,很多傳統古裝戲都不演了,為了滿足人民群眾對文藝生活的需求,同時也是順應當時政治環境。由中央宣傳部具體領導,以"中國京劇院","北京京劇院","上海京劇院"為基礎。調集了全國的頂尖藝家,重排現代戲。除了新編戲外,還改編了原來的一些思想性,影響力較高的作品。如改編自"蘆蕩火種"的"沙家浜",


"自有後來人"的"紅燈記","林海雪原"的"智取威虎山"等。和"海港","杜鵑山","龍江頌","紅色娘子軍","奇襲百虎團"等京劇現代劇。又推出了芭蕾舞劇"白毛女","紅色娘子軍",大型交響音樂"沙家浜","鋼琴伴奏紅燈記"。也還有一些較有影響力的如舞劇"小刀會","沂蒙頌","紅燈照",京劇“磐石灣","苗嶺風雷","平原作戰",後期的“鋼琴協奏曲黃河","梁山伯與祝英臺"等。由於時間的久遠還有一些記不起來甚至記錯的,留給藝術家,網友去補充指正吧!

需要強調的是這些新戲的改編,可謂是對傳統戲的全面挑戰!首先是在編排上撼動了京劇的主演中心制,不再是由主演來控制,調動司鼓從而指揮樂隊!而是採用話劇與歌劇,舞劇等的編導手法一一導演中心制來完成的!也就是說把世界三大表演體糸(德國的布萊希特,蘇聯的斯坦尼斯拉夫,中國的東方戲曲體糸一一梅蘭芳體糸)有機的結合與取捨而完成的!比如儘量少用京劇的虛擬表演程式,而多采用寫實手法,主要是為了讓普通觀眾也能看懂。但也不是完全排斥,在有些地方把這種虛擬程式應用發揮的更是淋離盡至。比如"智取威虎山"中的打虎上山一場戲,


楊子榮不可能真騎一青棕馬上場。而是沿用了古裝戲的馬鞭,經改進後配合演員的虛擬身段的動作,來表現騎馬,勒馬,跨澗,上坡,飛馳等動作的。讓不懂戲劇程式的觀眾也很快的看懂了劇情!

在音樂方面也是有極大的改進與加強。

因為傳統文武場是表現那些久遠的古人,神仙。我們看不出有什麼不妥。但要用來塑造複雜而又熟悉的現代人和事,表現力就遠遠不夠了。只得借用具有豐富表現力的交響樂才行。比如同是"智"劇的塑風吹前奏,先是三大紀律八項注意歌的變奏曲,轉風雪交加的效果演奏才過渡到大過門引入唱腔的。把解放軍屯兵風雪交加的林海雪原和實景的夾皮溝指揮所展現了出來。一盆炭火刻畫出了嚴寒與溫暖的對比。



“打虎上山"更是交響音畫的範例,那銅管樂的多聲部前奏,彷彿是楊子榮在林海雪原中穿行。高音部表現了楊子榮的急切與信心,低音部又暗含了前途的危險與不可預見性。把一個大無畏的人民英雄深入虎穴的身形清析的展現了出來,五十多年來一直是中外交響樂團的保留樂章與經典!

唱腔基本沿用傳統的西皮與二黃,但多是採用不同板式的成套唱腔。比如常寶的娃娃調"聽那邊,練兵場,,,,,,"。參謀長的“塑風吹,,,,,,"。楊子榮的“穿林海,,,,,,"等。當然也會用到其他唱腔。如大型交響音樂"沙家浜"勝利一場中的合唱就採用了高拔子唱腔。有力的刻畫了新四軍堅持敵後抗戰,不懼艱難困苦,爭取勝利的決心!

武戲開打更是道具,出手別開生面,由於現代戲是用熱兵器,不同於傳統戲的冷兵器。開打,出手的應用有很大的不同。但在現代戲中還是有其傳統開打的蹤跡,如常寶的被託舉踢槍就是傳統戲中出手的變形。但難度也是明顯的,如終場一匪兵中槍杈死在匪首座椅上的快動作,恐怕現在的戲曲演員很難複製!

由於這些新編,創演都是最高水準的藝術結晶,各地方或其他劇種要自己搞,難度和藝術要求都很高。為了普及,在這二十多出戲中挑出了八出作為示範,供學習和其他劇種移植,所以稱為樣板戲。



樣板戲的影響是深遠的,現在一些新編古裝戲依然承襲了導演中心制和大樂隊的特色。如雲南省京劇院國慶公演新編古裝戲"甘寧"就是其中一例!


乾杯安德烈


上世紀六十年代初,在毛主席《講話》(即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及“雙百方針”精神的指引、鼓舞下,全國各藝術單位掀起了排演現代戲的熱潮,並舉行了全國規模的現代戲進京調演。現代京劇《智取威虎山》、《紅燈記》、《沙家浜》、《奇襲白虎團》……等劇目紛紛登上首都的舞臺並受到毛主席、周總理等國家領導人的親切接見。後來又經過反覆修改提高,尤其是江青的親自主抓,又加入了西樂伴奏,使得觀眾耳目一新,受到廣大人民群眾的普遍喜愛和歡迎。之所以稱之為“樣板戲”是因為每出戏都是經過精心排練、千錘百煉打造的精品,成為不可逾越的經典,流傳並紮根於群眾之中,堪稱現代戲的“樣板”,其水平至今無人企及更不要說超越,歷史已經證明其的確是永恆的樣板!


存厚率真337


最初的樣板戲,其實就是工農兵的戲。傳統戲曲舞臺本來是表現才子佳人的。是毛主席在《延安文藝座談會議》上提出了:文藝要為工農兵服務。

簡單說來,樣板戲的領頭羊當屬《白毛女》。這部最早的舞臺劇,首先是在銀幕上改拍成電影后,才又把電影改編成了現代芭蕾舞劇,併成功地推動了後來樣板戲的發展。單在京劇改革方面,至今各省市京劇團編排的現代京劇大概就有數十個之多。我就看過不少,有好幾個還是屬於少數民族題材的。

現在的中芭,上芭和遼芭也都有了各自的保留劇目和新編劇目。以前的芭蕾舞劇有《草原英雄》和《紅色娘子軍》等,現在更有《大紅燈籠高高掛》和《化蝶》等不同題材的劇目,內容已經不僅僅是限於工農兵了。觀一葉而知秋,下面主要介紹現代芭蕾舞劇《白毛女》的簡況。

中國芭蕾舞雖然是舶來品,但在毛主席“古為今用,洋為中用”的倡導下,早已入鄉隨俗,完完全全被中國化了。

除了保留西方的腳尖藝術,我國藝術家又在其舞蹈技巧的基礎上,融入了中國古典舞技巧和各種民族舞蹈語彙。除此之外,還運用了中國京劇的戲曲舞蹈技巧,和中國武術動作等。在道具運用上,因為要表現革命戰爭,就大膽地把刀槍兵器也被搬上了舞臺,還加進了伴唱來烘托舞劇氣氛。這在國外芭蕾舞劇是完全沒有的,也是令國外藝術家意想不到的。這種大膽改革成功證明了,中國文化博大精深,完全能夠吸收消化西方文化來形成自己的中國特色。

芭蕾舞劇《白毛女》的誕生,日本松山芭蕾舞劇團功不可沒,就是其首先把電影《白毛女》改編搬上了日本的芭蕾舞臺,上海芭蕾舞劇團才隨後學習跟進的。中國50歲以上的觀眾大都記得這段兩國藝術家交流的往事。現今日本松山芭蕾舞劇團受我國文化部邀請,也經是第十三次來華訪問演出了。而63歲的主演松山洋子寶刀不老,再度披掛上陣出演了喜兒。

上片是由上芭演出“喜兒被搶,大春出走”的經典電影片段,下片是中國電視臺日本頻道對松山洋子的採訪。請網友們點擊收看。


\n

{!-- PGC_VIDEO:{"thumb_height": 360, "thumb_url": "b76b00084df502318558\

默金cc


‘樣板’是板狀的模具,‘樣板戲’是文革時期被樹立的帶有榜樣性質的戲曲和音樂劇。代表性的作品有《智取威虎山》、《紅燈記》、《沙家浜》、《杜鵑山》、《紅色娘子軍》和《白毛女》等。時有‘八億人民八個戲’的說法。

‘樣板戲’的誕生與當時舞臺上充斥著才子佳人、帝王將相有關。為了佔領文化舞臺,通過一系列創作、改編和反覆排練的樣板戲出爐了。‘樣板戲’充當了文革的輿論工具。

‘樣板戲’是不是一無是處了?這個需要辯證的去看。它對戲曲的改革還是有一部分可取的!


天天向上sez


樣板戲主要60年以後階級鬥爭,古裝戲演的太多,帝王將相。所以建築上層文藝改革,紅太陽照亮了芭蕾舞臺,革命京劇節振國後,把葦塘火種,自有後來人,大破四方臺改成京劇,慢慢人們樣板戲,樣板戲,叫成樣板戲。沒什麼規律,我只談了過成。


沙子


樣板戲是時代的產物,是社會進步的需要,那個年代國家窮,科技又不發達,需要調動人的各方面的積極因素和能量來建設新中國,樣板戲所表現的都是激勵人民積極向上的精神,集體觀念,為人民服務的理念,為什麼老一代的人都喜歡樣板戲,因為已經形成了自己的世界觀,絕大多數人都熱愛偉大領袖毛主席,現在如此,個人觀點,請指教,


mzdsx萬歲


樣板戲,在藝術人是經典,在政治上顯示了工農兵的主人翁地位,在軍事鼓舞人民,及軍隊不怕困難,勇於犧牲的奉獻精神,經濟上,引導教育人民群眾一心為公,服從大局,同個人利益,小集團利益作鬥爭。對減緩資本主義復辟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當年,除樣板戲,還有很多劇種,如地方戲,評劇,黃梅戲,曲藝等,都是為工農兵服務的。演職員掙的是工資。很低調。總之與今天剛好相反。今天的形式很多,看似繁榮。真正讓人記住的沒有幾部,本人基本不看。大部份是毒害人的東西,散發著腐朽沒落的氣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