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大郎被鸩毒,武松手刃西门庆、潘金莲,为何不杀王婆?

丘崇坛


难道武松是非不分,不辨善恶,只无脑杀戮?其实不是,他这么做有他的智慧,他在为自己留后路,我们来分析。

很少有一个故事能和《水浒传》里面的武大郎和潘金莲相媲美,因为此故事不仅反映了一种现实,而且还贴近生活。有意思的是作恶的男女双方都有在现在社会观念有优势的地方:西门庆在自己生活的地方混得风生水起,更重要的是有钱;潘金莲还算会把持家务,更重要的是长得漂亮。这么看来,这俩人倒是一对?

(《水浒传》剧中武松)

的确是一对,他们都欺软怕硬,不能控制欲望还升级成了血腥伤害。还好武大郎有武松这么个兄弟,换做别人,也许事情就不了了之。在武松那里,正义需要暴力来实现(包括武松对证人何九叔也采取威胁取证的方式)。

(《水浒传》被斗的西门庆)

西门庆和潘金莲是被武松直接杀死的

这对男女是被武松直接杀死的,此二人死相一个比一个惨。西门庆和武松缠斗后被武松掀出窗外,大头朝下,武松下来又补一刀,头颅同潘金莲拧在一起。潘金莲死得更加耻辱,被武松撕开衣服,掏出内脏。王婆被押。后来被判了“骑木驴”和“剐”刑,也是罪有应得。

(《水浒传》潘金莲和西门庆)

武松的打算

武松未直接杀王婆有几个原因:

  1. 杀死潘金莲后直接听到西门庆的下落,此时武松如同凶恶猛兽,情绪完全不能自控,西门庆又是切齿仇人,直奔西门庆所在地。
  2. 武松并非不知道法度,对大宋律法还有一丝尊重。武松杀人前先去衙里去告,官员则被西门庆打点,说武松没有证据。这回王婆和四邻就是证据。武松最优先的是让官府去“法制”,实在不行才下侧杀人。
  3. 武松想走正经程序,并未想反,以后还想做个“良民”。

泊图泊途



武松为兄报仇,手刃西门庆和潘金莲,当时确实没杀王婆,而王婆恰恰是酿成这场悲剧的罪魁祸首。这又是为什么呢?



其一、暂时不杀王婆,留着她有更大的用处

我们都知道,潘金莲和西门庆素不相识。西门庆是富家子弟,身边美女如云。而潘金莲是穷苦人家的下等女人,在身份上和西门庆根本不搭界。可西门庆之所以叮上潘金莲不放,除了她容貌甚 佳以外,皆因西门庆风流成性寻花问柳的本性使然。


俗话说:不怕没好事,就怕没好人。实事求是讲,潘金莲并没有主动勾引西门庆,是王婆这个害人精稀图西门庆的好处,答应了西门庆屡次三番的要求,以做针线活为诱饵,诱使潘金莲上了圈套。当然,这里并非说潘金莲没有责任,她因为自己的丈无武大的外在条件与她实在不般配,内心早有一种失落感,不甘心与这样的人厮守终生。典型例证是,当她见到武松后,主动要求武松搬到家里住,接着又几次撩拨武松,气得武松又搬回了县衙。从这一点看,潘金莲也是个水性杨花的女人,悲剧的发生,潘金莲也是有责任的。



但不管怎么说,王婆是悲剧的编剧加导演,甚至还可称为剧务,因为她把潘金莲和西门庆撺掇一起后,自己竟搬张凳子坐在门外把风,直到事成,又威胁潘金莲必须天天来与西门庆约会,否则就如何如何。致使潘金莲上了贼船就下不来了。由此可见,说王婆是罪魁祸首,完全是恰如其分的。


武松经过细致的调查研究,已完全掌握了真实细节。他之所以暂时不杀王婆,是留下她这个活口当证人,都杀光了,到了县衙的大堂上,岂不就成了他一家之言。应该说武松在这方面考虑的还是比较周全的。



其二、暂时不杀王婆,不等于王婆不接受处罚

武松杀掉了潘金莲和西门庆这对奸夫淫妇后,把王婆五花大绑,连同一干邻居做为证人,一同押到悬衙大堂。武松拿出邻居何正卿写的口词,当堂念了一遍。又让邻居,郓哥及何九叔等证人当堂作证,再加有王婆这个活的人犯在此,县官一看木已成舟,念在武松作为县里的都头人缘尚好,便有意关照武松,竟把招状重新改过:


武松因祭献亡兄武大,有嫂不容祭祀,因而相争。妇人将灵床推倒。武松为救护亡兄灵主,与嫂斗殴,一时杀死。次后西门庆因与本妇通奸,前来强护,互相不伏,扭打至狮子桥边,以致斗杀身死。

这样写来,活活把事情经过变成了打架斗殴,明显有利于武松。再看看给王婆是怎么写的:


据王婆生情造意,哄诱通奸,立主谋故武大性命,唆使本妇下药毒死亲夫,又令本妇赶逐武松,不容祭祀亲夫,以致杀伤人命。唆使男女故失人伦,拟合凌迟处死。

从中不难看出,武松当时不杀王婆,是何等英明之举。即没有让王婆逃脱惩罚,又让她当了一回活证人。两全其美。



再看给武松怎么判的:

据武松虽系为兄报仇,斗杀西门庆奸夫人命,亦则自首,难以释免,脊仗四十,剌配二千里外,

这等于认定武松是自首,予以轻判。武松即为兄报了仇血了恨,又完胜了这场人命官司。


再看给奸夫人妇怎么判的:

奸夫人妇,虽该重罪,已死匆论。文书到此,即便施行。


再看王婆的下场:

大牢里取出王婆,推上木驴,四道长钉,三条绑索,东平府尹判了一个“剐”字,拥出长街,两声破鼓响,一棒碎锣鸣,犯由前引,混棍后催,两把尖刀举,一朵纸花摇,带去东平府市心里吃了一剐!

大快人心!大快人心!王婆这个罪孽深重的渊薮,得到了她应有的处罚。


所以,武松暂时不杀王婆,是完全正确的,是有道理的。



文化一家人


武松是个粗中有细的人,在替兄报仇的事情体现了聪明。

只杀了西门庆、潘金莲这对奸夫淫妇,他可能不会被判死刑;但如果杀了王婆,就一定会被判死刑。

首先,王婆是武大郎鸩杀案的重要证人。

王婆不仅出谋划策,而且还见证了武大郎之死的过程。如果武松把潘金莲、西门庆和王婆都杀死了,那么这件事就死无对证。

也就是说:县官根本无从判定武松替兄报仇的性质,只会认为他枉杀三条人命。

因此,武松才要留下王婆。王婆的证词,可以证明武松杀人是替兄报仇,情有可原,不至于被判死刑。

武松在手刃潘金莲的时候,请来了街坊四邻,当着众人的面逼王婆说出实情后才动手。潘金莲被杀后,武松又跑到狮子楼杀了潘金莲。

其次,武松是县都头,负责治安,知道教唆杀人的王婆最后也不会有好下场。不用他动手,官府就不会放过王婆。

果然,王婆最后的下场是先骑木驴,然后遭受剐刑而死。在《水浒传》的第27回是这么说的:

大牢里取出王婆…把这婆子推上木驴……东平府尹判了一个“剐”字……带去东平府市心里,吃了一剐。

这种刑罚也算是受尽了酷刑和折磨,下场并不比潘金莲、西门庆那样被武松一刀子搞死更好。

总而言之,武松放过王婆一马,体现出他的聪慧和老道。就是因为这个决定,武松才逃过一死。不然,杀了三条人命你还想不付出代价?


HuiNanHistory


西门庆勾引了淄金莲,两人成奸,时有云雨于床,为了做长久情侣,不被武大郎干扰他们二人的快活消魂,再遇拉皮条高手王婆商量设计将武大郎毒死火化,武松出差回来,见哥哥设有灵柩,怀凝哥哥死因不明,通过走访和了解,是西门庆,潘金莲及王婆三人共谋害死了武大郎,武松前去告官,官员推脱不办案,武松来了个一不做,二不休,先杀淫妇潘金莲,再杀奸夫西门庆,武松没有杀王婆是更狠王婆,让她身不如死,做个活证据表明自已是为兄报仇,光明磊落,县官在证据和证人确实的情况下,只有办案,让王婆坐上木驴游街示众后,又刮了王婆,这不是明摆着王婆不如潘金莲死的痛快,不如西门庆死的干脆吗,这就是武松不杀王婆的原因。


泥人161


潘金莲和西门庆勾搭成奸,谋害武大,都是王婆从中穿针引线,所以武松报仇绝不会忘了王婆这个害人精。他不杀王婆,是因为给王婆安排了一条比一刀剜心更惨的路。

首先,杀死了王婆的靠山,让这种平时躲在角落里作恶的蛔虫突然暴露在阳光下,肯定“见光死”。

武松虽然好勇斗狠,但也不是草菅人命的江洋大盗。回家探亲,发现武大郎是被人谋害之后,他第一反应是找仵作收集武大郎被毒死的证据,找街坊邻居们作证,走法律途径维权。可西门庆早给官府上下做好了打点,武松求告无门,这才不得已血溅狮子楼,又在灵堂前活剐了潘金莲。

那么王婆是谁?西门庆在的时候,她是个皮条客,专做昧着良心的买卖,没了西门庆,王婆就是糟老太婆。还有谁为她说一句好话?

其次,料定王婆为了给自己脱罪,肯定会给潘金莲和西门庆“甩锅”,这样能反证武松杀人有理。

武松告状不准从衙门往回走的路上,复仇计划已经成竹在胸。但是“冤有头,债有主”,杀害武大郎的事情上,王婆不是主犯。而且,杀了两个人,其中的缘由只有王婆这个事中人最清楚。

武松需要留住王婆这样一个污点证人为自己开罪,如果都杀了,谁来为他洗刷故意杀人的罪名?正因为王婆教唆在先,西门庆和潘金莲成奸在后,奸夫淫妇谋害武大郎人神共愤,这样一来,武松为兄报仇,杀人雪恨,是属于激愤杀人,就不是故意行凶。

最后,懂法用法,借官府之刀来杀王婆,更显名正言顺,大快人心。

武松曾经在政府机关做过事,当过都头,所以他懂得当朝的法律。王婆教唆人通奸在前,帮助人谋害亲夫在后,按宋律是凌迟处死的重罪。

王婆后来骑着木驴上了刑场,在满城百姓的唾骂中被一刀一刀杀死,这比武松自己动手,不知道痛快多少倍。

武松不杀王婆告诉我们几个道理:1、坏事做多了,难免有报应。2、仗势欺人的人,要天天烧香祈祷自己的靠山不要倒台。3、做事要讲方法,能用脑力解决的问题,不要靠体力。4、不要看别人好爽勇武,就以为人家没有心机。


何处风萧萧


武松为兄报仇,手刃西门庆和潘金莲,为何没杀王婆?我觉得这刚好契合了武松的性格,武松不仅恩怨分明,而且能明辨是非,分清主次,之所以没杀王婆,也是基于这个原因。

武松和李逵不同,李逵是个浑人,盛怒之下没有理智,祸及无辜。武松则不同,能够对事情做一些分析,然后经过深思熟虑后才来决定如何去做,这从处置潘金莲一节中就能看出来。在兄长武大灵前,武松请来街坊,其中有证人何九叔,卖鸭梨的郓哥,并从何九叔手里拿到了哥哥的两块黑骨作为物据。

为了把潘金莲和西门庆勾搭成奸,杀害武大的经过录下口供,还专门请来了做过吏官胡正卿记录供词,拿到了杀害哥哥经过的口供。可以说在这整个过程中,武松都处在非常冷静的状态中,说明武松一方面非常理智,另一方面也说明武松是个有担当的汉子,为兄报仇也要师出有名,获取人证、物证、口供也是为了到了官府有个交代。

杀了主犯潘金莲和西门庆后,武松带着人证、物证及笔录口供,去了县衙投案,同时把王婆交给了县令。武松之所以不杀王婆,我觉得一来不屑杀一个上了年纪的媒婆,二来王婆已经交给县令,最终难逃惩罚,交由官府对其判罪处刑来的更为解气。而王婆最终的命运也是罪有应得,被游街示众,骑木驴然后处以凌迟,可谓下场极其的悲惨!


金城平视角


如果武松不当阳谷县的都头(捕快的小头目),我估计武松肯定会把西门庆、潘金莲、王婆三人一起杀掉的,毕竟这三人合谋害死了哥哥武大郎,要知道,武松对哥哥有深厚的感情。

原来武松从小父母去世早,是哥哥武大郎把他拉扯大的。武大郎虽然长得有点寒碜,人称“三寸丁谷树皮”。但在武松心中是“高大亲近”的形象,武大郎对小弟呵护有加,二人兄弟情深。



有道是:“好人有好报”。但是武大郎自从把潘金莲娶到家可倒血霉了,人生随之发生了逆转。

潘金莲看不上武大郎,却对这个打虎英雄武松情有独钟。

原来武松长大后离开了哥哥,后来在回家的路上为民除害打死了一只斑斓猛虎,因此被阳谷县县令提拔为都头。

此时作为嫂子的潘金莲却看上了小叔子武松,武松不会做伤害哥哥的事情。于是从哥嫂家搬了出去,不久就有任务出公差去了。

潘金莲得不到武松的爱,转而投进了当地富户、恶霸西门庆的怀中,潘金莲的街坊王婆,在期间充当了拉皮条的角色。

潘金莲和西门庆经常在王婆家鬼混,王婆为二人提供淫乐场所是为了赚取西门庆的一些小费,这时的王婆就相当于妓院里的老鸨,当然王婆也起到了一种教唆的作用。





西门庆和潘金莲私通的事很快被武大郎得知,武大郎捉奸被西门庆一脚踢中胸口。

武大郎捉奸不成,反被打一病不起。潘金莲和西门庆为了达到长期通奸的目的,二人决定除掉武大郎。

潘金莲用西门庆给她的砒霜毒死了武大郎,二人匆匆把他埋葬了。

等武松出公差回来后,经过调查得知,害死哥哥的是西门庆和潘金莲,王婆也参与了其中。

在王婆交代了事情经过后,武松手刃了西门庆和潘金莲,但没有杀死王婆。这是为什么呢?



前面也说了,武松因打虎被县令任命都头,武松在办案时,无形中增长了一些律法知识,对大宋的法律有所了解。

学法才能懂法,这在侦破哥哥被杀过程中可看出武松具备了一些基本知识。

比如邀请仵作何九叔重新勘验哥哥的尸体,然后具书画押,把证据链固定下来,还有王婆的口供,也都当着四邻八家的证人坐实。在外围做好书证人证后,他开始对主犯西门庆实行惩罚。

值得一提的是,古代早期的律法规定,丈夫发现妻子和人通奸,可以自行处理后报官,也就是说丈夫杀死奸夫淫妇不负法律责任。不过到了后来,法律有所改变。

丈夫可以惩罚不忠的妻子,可以休妻但没有权力杀死妻子。不过有些边远地区可以用家法把奸夫淫妇沉湖。

总体来说丈夫有权处罚不忠的妻子,局外人却不能。



具体到武松这件事儿,武大郎惩罚潘金莲没问题,但是武松杀死潘金莲就要负法律责任。

别说潘金莲,就是武松杀死西门庆同样负法律责任。西门庆可交官府处置,但西门庆有钱买通了官府,武松只好自己来执法。

武松杀死西门庆一人其实就犯罪了,所以他在杀潘金莲时,故意扯开她的上衣,造成一种家庭内部矛盾的假象,造成一种失手杀死潘金莲的迹象。

宋朝有规定,家庭内部矛盾没有死刑这一说。

武松接连杀了西门庆和潘金莲,主犯受到了惩罚,如果他再杀王婆意味着滥杀无辜,倒不如给官府留个面子,王婆逃脱不了法律的制裁。



此时武松心中的怒气也都发泄出来了,权衡再三放过了王婆。一方面是为了自保,一方面是法律的约束所致。

从以后事情发展来看,武松这样做是对的。县里上上下下都为武松说好话,最后判其刺配孟州,这应该是对武松最轻的判决。


秉烛读春秋


武大郎被鸩毒,武松手刃西门庆,潘金莲,为何不杀王婆?

《水浒传》中的武松,疾恶如仇之外,有他的精细之处。当时的武松,是阳谷县都头(相当于县治安队长),是“政府公务员”。杀嫂和奸夫,是为了报仇,为了祭奠被毒杀的兄长。书中有将二人的头挽在一处,放在灵牌前,用冷酒浇奠了的话。不杀王婆,是遵守法律,留下证人。

武松在杀嫂之前,请了四位邻居,并请之中的姚四郎(好像,记不清了)做笔录,在哥哥灵牌前让潘王二人做了犯罪供述。当然,用现代法治观点来看,属于刑讯逼供,是非法搜集证据,但在当时,口供还十分重要。杀了西门和潘氏之后,武松带着王婆和四个高邻去县里自首。试想,如果连王婆也杀了,自首时对方死无对证,证据的可信度就大打了折扣。有王婆的口供笔录,有四位邻居旁证,再有王婆自证,杀奸夫淫妇的理由就十分充足了。那时没有不让刑讯逼供一说,有王婆的口供记录和邻居旁证,不怕王婆翻供。

不杀王婆,说明武松杀嫂是经过深思熟虑后的行动,且有完整的善后计划,能更加深刻的刻画出武松的精细性格。


朔風匹馬


小说《水浒传》当中,武松这个人物应该是作者最喜欢的人物之最。从在柴进的庄上避祸亮相开始,到二龙山落草为寇,作者用了十个章回写武松的故事,号称“武十回”。而整部小说只有一百二十回(也有八十回版本和一百回版本),可以看出武松这个人物在小说当中的地位和份量。

在《水浒传》当中,武松这个人物是“江湖好汉”的典型代表,小说当中的武松,特点十分鲜明,他武艺高强,行侠仗义,快意恩仇。也有争强好胜,贪图虚荣,是非不分的典型缺陷,是一个有血有肉,立体丰满的角色,这个角色被作者塑造的非常成功。

武松的故事当中,为兄报仇斗杀西门庆,手刃潘金莲的故事很精彩,武松的“有情有义”“快意恩仇”以及“武艺高超”都有所表现。在为兄报仇的过程中他先后杀了潘金莲和西门庆这两个毒害他哥哥武大郎的“奸夫淫妇”,但是却没有把那个贪财歹毒,教唆潘金莲和西门庆毒杀武大郎的王婆一起杀了,这是为什么?难道是王婆不该杀?

其实,为兄报仇的时候,是武松最理智,最智慧,也是处理问题最得当的时期,应该说是武松形象最为高大正义和聪明果敢的巅峰。如果说“武松打虎”是展现的是一个“英雄”武松,那么“为兄报仇”就是展现武松“理智”和“担当”的一面。

我们看看武松是如何“为兄报仇”的之后,就会理解武松为什么要留王婆一命。

话说武松的嫂子,武大郎的老婆,也就是那个“风流美貌”的潘金莲,趁着武松武都头外出公干的时候,和阳谷县的卖生药的西门庆“西门大官人”勾搭成奸,武大郎知道此事之后恼羞成怒的前往那个拉皮条的王婆家里去捉奸,但是被西门庆一个窝心脚给踹了一个半死,躺在床上不能动弹。

但是被捉了奸的潘金莲似乎对卧床不起的武大郎不闻不问,别说治病,就是连汤水也不给武大郎伺候,每日都是“精心装扮”的出去,“灿若桃花”的回来,武大郎看在眼里,心里就更加窝的慌,于是,他就把潘金莲叫到床前,给潘金莲摊牌:你伙同西门庆欺负我,我可以忍,但我兄弟武松眼里不揉沙子,他早晚会回来。你如果能改过自新,好好的服侍我把病治好,我就不说什么,如果还是这样对我不管不顾,只顾自己快活,那我兄弟回来之后,我们可要好好说道说道!

武大郎威胁潘金莲的话,让潘金莲和西门庆都感到了恐惧:武松的本事在阳谷县应该是人人皆知,西门庆自认为也不会是武松的对手,这对奸夫淫妇慌了神,不知如何应对。

这个时候那个歹毒的王婆出了一个恶毒的坏主意:毒杀武大郎灭口,对外宣称武大郎“暴病而亡”,这样就算武松回来,只要西门庆能封住知情人的嘴,武松也就只能吃这个哑巴亏,西门庆对自己的势力和财力很有信心,在阳谷县上到知县下到市井百姓都可以摆平。于是,三个人共同实施了毒杀武大郎的犯罪。

同时,西门庆软硬兼施的收买仵作何九叔以及知情人郓哥儿。当然也少不了买通知县。

武松外出回来,到哥哥武大郎家里看到的已经是武大郎的牌位了。武松当然是极度的悲痛,但是对潘金莲说的武大郎是因为害了“心疼病”暴病而亡的说词心生疑虑,他知道他的哥哥武大郎不大会得什么“心疼病”,加上在他在外出公干之前嫂子潘金莲对他赤裸裸的勾引让他对这个嫂子的“恪守妇道”的品质极端的怀疑,他几乎认定哥哥武大郎之死一定和潘金莲脱不了干系。

于是,武松开始了他的调查取证,他第一个找的就是负责验尸和火花的仵作何九叔。何九叔其实在当初验尸的时候就已经知道了武大郎被毒死的真相,摄于西门庆的淫威,被迫收了西门庆的银子。但是何九叔还是收藏了武大郎的遗骨作为自保的证据,所以,当武松找到他的时候,他拿出了证明武大郎死于砒霜的证据,也就是发黑的遗骨,并交出来了西门庆收买他的银两。

然后武松又找到了潘金莲和西门庆的奸情的知情人郓哥儿,郓哥儿也答应出来做证。

这是武松报仇的第一阶段,在这个阶段,武松对官府还是抱有幻想,他自认为自己好歹也算体制内的小官吏,认为只要是人证物证具在,潘金莲和西门庆以及王婆都应该逃不过朝廷法律的惩罚。所以他拿到何九叔的物证,找到郓哥儿作为人证之后,便去报官,但是他没想到知县大人已经收了西门庆的贿赂,竟然以证据不足为由“不予立案”!武松对于官府十分失望,但他并没有停下复仇的脚步,他决定动用私刑,自己来进行一次“正义的审判和复仇”。

武松开始了第二阶段的“复仇行动”。应该说尽管武松第二阶段的复仇是动用私刑,但是武松做的还是“有理有据”,该杀的毫不留情,不该杀的绝不牵连。并且是在得到了“犯罪的供述”之后进行的“正义的审判”。这几乎就是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江湖好汉“正义审判”的经典。

武松以感谢街坊邻居对已故的哥哥武大郎长期的关照为由,几乎是强行把街坊邻居“请”到了家中,当然也包括邻居王婆。然后武松派兵丁把守住了家里的前后门,开始对潘金莲进行“庭审”,这相当于“私设公堂”。但武松私设公堂是在告官无门的情况下的被迫行为,应该说武松的私设公堂算是真正意义上的“替天行道”。

在武松私设的公堂之上,有旁听,有陪审还有记录人,潘金莲和王婆以及西门庆的罪行白纸黑字的记录再按并签字画押。武松的庭审还是很专业的,没有白当都头。

在拿到了潘金莲和王婆的口供之后,武松开始了他的啊审判和惩罚,他先是在武大郎的灵位前手刃潘金莲,以祭奠武大郎的亡灵。然后提着潘金莲的脑袋到狮子楼找西门庆并斗杀西门庆。

至此,武松的复仇之举告一段落,他带着王婆到官府自首。这个时候,王婆就是武松的“人证”。武松留着王婆并非王婆罪不该死,是他要留下一个能够向官府交代的罪犯加证人,有了潘金莲和三破的口供,再有王婆这个活着的人证,啊武松的行为就是真正的“事出有因”,就是有理有节。

果然,西门庆一死,知县的态度立刻就发生了变化,潘金莲西门庆就变成了罪大恶极死有余辜,而王婆也因为教唆和参与谋杀武大郎而被官府判了死罪。武松本人则是连杀两人之后因为为兄报仇情有可原,法外开恩仅仅就判了发配孟州。

武松的此次复仇行动堪称经典,杀了潘金莲和西门庆,留下王婆交给官府问罪,实在是理智和聪明。如果武松连王婆一起杀了,就相当于没有了最直接的证据,包括潘金莲和王婆的口供的成色都要减少很多。留下王婆,就算是留下了一个活口,潘金莲和西门庆的罪行就变得真正的“铁证如山”。武松为兄报仇的行为就有了充足的正义性。同时,就算是武松留下王婆一条命,王婆之罪也难逃一死。武松干的漂亮!


步武堂


按正常人的思路,王婆都是该死之人,这无可争议。那武松为啥不杀她呢?虽然我从小就爱看水浒,直到现在我还有时翻翻。可要说为啥不杀王婆,在书上还真没交代。我认为王婆之恶罪大恶极,死有余辜。武松不杀她,是武松是干公安的,懂得自保,懂得轻重缓急,更懂得经营官网,后来的发展,也很好的诠释了这些,和当下公安办案基本吻合…想想也就不难理解武松为啥不杀她了,留下N条路,供君多选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