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水冥王
锦衣卫的前世今生,篇幅有限这里就不多讲。锦衣卫在史书中,尤其是清人编写的各种书籍中,是奸邪的代名词,造就了今天很多人都忽略了锦衣卫建立的初衷——侦纠,忽略了明朝锦衣卫做为当时的“中情局”的一大特性。
岭南从秦始皇的五十万大军征伐开始,就一直在中原王朝的版图中,仿佛间给人一种错觉,在中华两千多年的战争史中,岭南地区并没有过多战乱,是和平、安静、优雅的地方,是中原战乱时,华夏人最后的避风港。
其实这些都是错误的,岭南地区有个奇特的特点,就是每当中原王朝大一统、或是王朝走向下坡路时,都会出现反叛,反而是在中原战乱时,叛乱很少,接纳了大量逃难的中原地区人口。甚至成为反抗异族入侵的最后堡垒。
这是因为岭南地区山多、民族众多的特征导致的。所以当明朝建立后,两广地区的苗、瑶、侗、回、京、彝、僮族(现在的壮族)就出现了联合反叛,为了分化这些少数民族的叛乱,明朝朱元璋将蒙元时期广西沿海的各府(高州、化州、雷州、廉州、钦州、琼州)划归广东直辖,同时为了避免像元朝那样地方的行中书省统揽军、政、财大权,遂行三司分治:布政使司掌民政,提刑按察使司掌刑狱,都指挥使司掌军政,还在各地设立卫所。
这时候广东锦衣卫在名义上是隶属广东都指挥使司麾下。可能大家会骂,怎么可能锦衣卫是别人家的下属,但是在朱元璋时期,各地的锦衣卫的确是隶属于都指挥使管辖范畴,只不过,锦衣卫拥有他们的上司没有的权利——可以直接上报皇帝。
这时候的锦衣卫到底有没有参与平叛中,书籍里并没有记载有,从北方的锦衣卫收集蒙古情报、绘制草原地图的情况来分析,岭南地区的少数民族叛乱,锦衣卫应该有参与平叛,毕竟那时候的锦衣卫不仅仅是“反贪局”,还是“国安局”“中情局”。
广东的锦衣卫记录很少,在永乐大帝时期,曾有过公文提示,在广东道中的广州府、肇庆府、韶州府、惠州府、潮州府、高州府、雷州府、廉州府、琼州府,这些大府中都设立有锦衣卫百户。
其实这也可能是两广地区,中原王朝真正控制的只有道路发达的地区或是各府州等大城市的原因在内。两广地区在明清时期,叛乱不断,在明朝时期除了广西的少数民族叛乱之外,广东也有几次大范围的叛乱,比如疍民反叛。甚至是在明朝嘉靖时期,广东官方就在官文中提到,沿海地区的渔民不服管教,不交赋税,经常组团跑到县城打劫。
但是广东的锦衣卫记录真的很少,并没有像北方锦衣卫的“奸邪”记录,也没有像参与对外战争时侦纠敌情的记载,就好像是平淡如水般存在着。直到明末,广东锦衣卫才出现了一个坚持抗争满清,宁愿自杀也不投降,但也被后来的文人称为大奸臣的的锦衣卫指挥使!
1646年11月,永历帝在广东即位之后,马吉翔升任锦衣卫指挥使,成了明朝最后一任锦衣卫老大。直到1661年8月12日的咒水之难发生,马吉翔自刎死在缅北后,锦衣卫伴随大明一起陨落。
在后来的清人编写的史书中,这个大明朝最后一个锦衣卫指挥使马吉翔,列为奸佞传中。反正就是说他“起于市井,依靠溜须拍马,尽握中外权,贪得无厌,胆小怕事,一路带永历不停的逃跑”。
开始读史时,真的很愤慨这一“奸佞”,可是后来想了想,那个编写奸佞传的文人,好像是毫无节操投降满清的温体仁的族孙,再想想好像在咒水之难当事人都死光了……这个一直坚持抗击满清,宁愿伴随永历皇帝四处奔逃,最后宁死不降的特务头子,真的是奸佞吗?
斐駺
锦衣卫在历史上是明朝独创。
明朝军队的建制实行卫所制,即:小旗(10人),总旗(50人),百户(112人),千户(1120人)也称所,卫(5600人)。禁卫军有十二个卫,锦衣卫是其中的一个卫。
锦衣卫起初只是皇帝的侍卫队加仪仗队,负责皇帝的安全和出行时的威仪。后来,明太祖朱元璋为了加强对百官的监控,保朱家江山千秋万代,又赋予锦衣卫‘巡查缉捕’的职能,可以收集军政情报,从事侦察、逮捕、审问等活动,有自己的监狱及独立的办案程序。
锦衣卫最高长官为指挥使,由皇帝亲信的官员担任,下辖同知、佥事、镇抚使、千户长、百户长等官员。锦衣卫指挥使不属六部管辖,直接向皇帝负责,可以拘捕包括皇亲国戚在内的任何人,进行秘密审迅。从此,锦衣卫转变成特务机关,成为皇帝控制百官的工具。(锦衣卫办案只针对官员)。明朝历代皇帝都喜欢使用锦衣卫,对他们额外恩宠。
锦衣卫有着神秘而又特殊的使命,权力加大而没有监管。他们往往为了邀功,随意罗织罪名,公报私仇,制造了很多冤假错案。他们经常贪赃枉法,胡作非为,百官惧其势而不敢言,遂渐成为社会的毒瘤。也成为明朝灭亡的原因之一。
锦衣卫在明朝全国各地都有分支机构,他们可以直达皇帝,不受地方官节制。
广东在明朝是十三行省之一,下辖广州、惠州、潮州、雷州、廉州、韶州、高州、梅州、琼州、肇庆十府。明朝在广东设有锦衣卫,十府分別设有千户所。
段辉时
锦衣卫建立之初为朱元璋为吴王(未称帝)的拱卫司,后改为洪武帝的亲军都尉府,洪武十五年(1382年),正式改名为皇帝亲卫队“上十二卫”之一的锦衣卫。
锦衣卫开始时主要承担的职责为皇帝亲卫的职责,因为是皇帝贴身卫队,需要进行事先调查,故经常进行秘密调查工作,可以无需经过任何手续抓捕逮捕任何人,还有权直接对相关人员审问,刚开始,大部分活动只针对危害皇帝安全,后来朱元璋为加强中央集权统治和监视文武百官,特别是开国功臣,决定设立一个特务机关,于是将锦衣卫的功能增加,特令锦衣卫掌管刑狱,赋予锦衣卫巡察缉捕之权,专门从事探查,侦查,逮捕,监视,审问等活动,从此锦衣卫变成为明朝主要的特务机关 。朱元璋大杀功臣和朱棣大杀建文旧臣使锦衣卫的权力大为扩张,故有明一代,此弊病一直难去。
锦衣卫最高长官是“恒以勋戚都督领之”的指挥使(正三品)一人。下面有14个所,分别置办了官校,各级官包括:指挥同知(从三品)二人,指挥佥事(正四品)二人,十四所千户(正五品)十四人,然后下面还有副千户(从五品)、百户(正六品)、试百户(从六品)、总旗(正七品)、小旗(从七品)等等。官死后以亲子弟接替,无则选民间清白子弟担任。
校为校尉力士,基本来自民间,从清白家世的民户中挑选出一些无恶疾无不良嗜好的壮丁来充当。这些官校又称“缇骑”。缇骑在洪武时代只有500人左右,永乐时代就大为扩充,到了正德年间,有正式编制的锦衣卫就已经近六万人,加上军余和收买的一些三教九流流氓地痞无赖等等(没有正式编制,属于临时工),锦衣卫名下有十几万之多。除了十四所之外,还有两大镇抚司,南镇抚司和北镇抚司,南北镇抚(从四品)各一人,
南镇抚司负责掌管锦衣卫内部刑名,兼负责军匠和军用器械的打理(军事法庭+科研机构),北镇抚司是洪武十五年(1382年)增设的,专门负责绍狱,有抓捕,审问的直接权力(克格勃间谍机构),基本进了绍狱的人,十有九无生机,虽受南镇抚司的节制,但依然权势滔天。锦衣卫在明朝全国各地都有驻扎,为单独的政府机构。广东卫所,治所广州(今广东广州)。 下辖地区包括:广州、肇庆、韶州、惠州、潮州、高州、雷州、廉州、琼州,基本每个地区都会安插人手,特别是嘉靖皇帝之后,倭寇大举作乱,为了确保海疆安全,广东卫所大为扩张。
陈子帅菌读文史曰
锦衣卫是明朝特有的军政情报搜集及抓捕、审讯等暴力机构于一体的部门,有皇帝直接管辖。
前身是洪武皇帝朱元璋的“拱卫司”,在明朝可以说是凌驾于各个机构之上。可以逮捕任何人,包括皇亲国戚等等,权势滔天,大体上可以视作于今天的特务情报部门。
朱元璋时,洪武二十年(1387年)曾下令撤销锦衣卫,到了明成祖朱棣又重新恢复,以便巩固统治,一直延续到明朝灭亡。清兵入关后也曾设立过一年。
锦衣卫性质需要,在全国各地都有分支机构,在广东设在广州,包含旗下广州、雷州、肇庆、韶州、惠州、潮州、高州、廉州、琼州。
后来倭寇频犯,广东、福建等地大幅度扩大,嘉靖时期,锦衣卫势力达到顶峰,东西厂见之,也要低眉顺目,之后慢慢衰败。
黑白历史说
导语: 现在一提到 “锦衣卫 ”三字,很多人脑子里会立即映出流行影视 作品中塑造的锦衣卫官员标准形象:身着飞鱼服,腰佩绣春刀,飞檐 走壁,武艺高强 现在一提到 “锦衣卫 ”三字,很多人脑子里会立即映出流行影视作品中塑造的锦衣卫官员标准形象:身着飞鱼服,腰佩绣春刀,飞檐走壁, 武艺高强,从事着保卫皇帝、暗护忠良、刺探倭寇、保国卫民等神圣 而又高端大气上档次的工作,堪比古代的 007。
但是,明朝的锦衣卫真 的有这么神奇吗? 举伞扇的仪仗兵 锦衣卫的前身是朱元璋在建国之初设立的拱卫司,相当于皇帝的私 人卫队。
洪武二年设立亲军都尉府,又以负责皇帝仪仗的仪銮司隶属 之。洪武十五年罢设亲军都尉府,改成锦衣卫。这样,锦衣卫既继承 了亲军都尉府的侍卫之责,又从仪銮司那里继承了在朝会大典或皇帝 出巡时负责天子仪仗卤簿的职责。
按照明代兵制,地位最高的是中央级的五军都督府,有些类似于大军区;然后是类似于省军区的都指挥使司(都司) ;然后是相当于各地 军分区的卫。明朝一般的卫有 5600 人,分为前、后、左、中、右五个 千户所,每个千户所 1120 人。
再分为十个百户所,每个百户所 112 人, 其中有 2 名总旗、 10 名小旗、 100 名士卒。 明朝锦衣卫排在亲军卫之首。亲军共二十二卫,包括洪武年间朱元 璋设立的金吾前卫、金吾后卫、羽林左卫、羽林右卫、府军卫、锦衣 卫等“上十二卫 ”和永乐年间明成祖增设的金吾左卫(原为燕王府的护卫 军北平左卫)、金吾右卫(北平右卫) 、燕山左卫、燕山右卫、济阳卫、 通州卫等十个亲军卫。此外还有腾骧左右卫、武骧左右卫等 “御马四卫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