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庸的十四部作品中,為什麼有一半的作品知名度不高?

珍惜內女人


我覺得,很大原因在於影視劇的傳播作用。

“射鵰三部曲”、《天龍八部》、《笑傲江湖》和《鹿鼎記》應該是金庸先生十四部作品中知名度最高的幾部,一共六部,這些相當於是天王巨星級別的,名字如雷貫耳。

如果再選一部湊夠一半的話,比較難選,應該是在《書劍恩仇錄》、《俠客行》、《雪山飛狐》、《飛狐外傳》、《碧血劍》和《連城訣》中遴選吧。它們差不多,算是普通的一線明星,雖然也出名,但沒有那麼大的影響力。

而像《鴛鴦刀》和《白馬嘯西風》則像是二線甚至三線明星,很多人都不知道他們的名字。

不難發現一個規律,知名度最高的那些作品,無一例外都被拍攝成了影視劇,而且是被多次翻拍,像《鹿鼎記》翻拍次數最多,有八個版本。


每次翻拍,勢必都會引起書迷和劇迷的討論:哪個版本的郭靖最經典?誰的楊過最帥?怎麼這個小龍女的臉像包子,那個趙敏的臉像錐子呢?

這些討論和爭議無形中又起到了再次宣傳的作用,一而再,再而三。

而且,有很多人是先看了電影或者電視劇再來看原著小說的,比如我,就是先看83版電視劇射鵰,後來才找小說來看的。

甚至也有人只看影視劇,不去讀原著。比如那些非資深金迷,或者只愛追劇的劇迷。

這樣就會造成那些沒被拍成影視劇,或者翻拍次數少的作品肯定知名度就會低。

好酒也怕巷子深啊!你不拿出來吆喝,除了那些資深人士,普通的人怎麼會知道呢?

更何況,知名度高的這些作品,恰恰在內容的深度和廣度上,也是最好的。世界觀更大,結構更加複雜,嚴謹,經得起各種解讀。

比如說“射鵰三部曲”,從南宋末年一直寫到了元末明初,時間跨度近三百年,主要人物的任務從抗金已經變成了抗元,甚至對於明朝的建立還在發揮影響。

比如說“無人不冤,有情皆孽”的天龍八部,人物關係錯綜複雜,情節瑰麗雄奇,一種悲天憫人的情懷充斥其中,每每讀起都會深受感染。

這些恰恰是那些知名度低的作品所欠缺或力度不夠的,比如說《白馬嘯西風》,即使其中的愛情也比較平淡,比如“仁者無敵”的《鴛鴦刀》,最後的結果讓人有點兒洩氣……

據說,今年又有一版《神鵰俠侶》要播出,公孫止比楊過的扮相還帥……


田獲三狐


金庸武俠小說一共十五部,其中六部是長篇鉅著,無一例外都是精品,拍攝影視劇的次數也是最多的。分別是《射鵰英雄傳》《神鵰俠侶》《倚天屠龍記》《天龍八部》《笑傲江湖》《鹿鼎記》,還有六部雖然也屬於長篇,但是整體水平無法跟前面六部相提並論,不過由於是金庸作品,也比較受人推崇,翻拍影視劇的次數雖然沒有那麼多,但起碼都有幾次,影響力比前面六部就要小了許多。分別是《雪山飛狐》《飛狐外傳》《書劍恩仇錄》《碧血劍》《俠客行》《連城訣》。還有三部只能算是中短篇小說,只是寫了片段化的故事,分別是《白馬嘯西風》《鴛鴦刀》《越女劍》,由於篇幅短,情節單一,雖然有拍影視劇,但幾乎沒有再翻拍,所以知名度不高。


可以說,整個金庸武俠的質量和影響力都是按照篇幅來分類的,六部最長的也是質量最高的。如果有人對金庸原著感興趣但是時間又不是很多,可以先看那六部最長的,其餘作品看不看無所謂。拋開質量和影響力,如果單說知名度,有一部作品不能繞過,那就是《書劍恩仇錄》。

《書劍恩仇錄》是金庸先生第一部長篇武俠小說,是他老人家的處女作,當時他是在報紙上連載,大獲成功。這也奠定了金庸先生的創作模式和發表風格,那就是在報紙上連載。相比於直接出版,依託發行量大的報紙連載作品無疑是一個很好的方法,這樣可以在短期內提高自己的知名度。

後來金庸先生又連續創作了《碧血劍》《射鵰英雄傳》,都是報紙連載的形式。特別是《射鵰英雄傳》,奠定了金庸先生武俠小說宗師的地位。可以這麼說,就算沒有其他作品,單憑一部《射鵰英雄傳》,金庸先生都可以位列武俠小說三大家之一。

這個時候,金庸先生開始自己創辦報紙,就是大名鼎鼎的《明報》,並開始在上面連載《神鵰俠侶》,從此以後,金庸武俠開始在《明報》連載,而一開始《明報》銷量全部倚靠金庸武俠,後來則是互相成全,《明報》一方面發表有立場的政論,一方面發表武俠小說,在充斥花邊新聞的香港報業可以算是一股清流,逐漸成長為香港最具影響力的報紙。當時很多人為了看金庸武俠專門購買《明報》。

有意思的是,除了《射鵰英雄傳》寫的時候還沒有明報之外,其他五部大部頭的金庸作品都是在《明報》上連載的,有了這五部作品鎮報,其他作品的光芒自然就被掩蓋了。看書讀報的人都不是傻子,哪個作品寫的好,哪一部一看作者就用心了,基本上都看得出來,所以優中選精。儘管金庸先生的武俠小說一貫優秀,但總歸也是有特別出色的,六部大部頭作品脫穎而出。

到了後面,就開始了金庸劇的時代,今天的很多大牌明星早年都演過金庸劇,比如鄭少秋、周潤發、劉德華、梁朝偉、黃日華等等,而且金庸劇不是隻拍一部就算了,而是一拍再拍,翻拍最多的也是這六部大部頭作品。比如《倚天屠龍記》,單單電視劇就有八部之多。至於83版《射鵰英雄傳》,作為第一部傳入大陸的香港武俠劇,更是風靡大江南北,從此金庸武俠開始被大家所熟知。隨後像馬景濤版本的《倚天屠龍記》,呂頌賢版本的《笑傲江湖》,古天樂版本的《神鵰俠侶》,黃日華版本的《天龍八部》,陳小春版本的《鹿鼎記》逐漸在內陸開播,都是風靡一時。相比於這些,其他金庸作品的武俠劇就沒有那麼受歡迎了。再有就是拿電影來說,像李連杰版的《倚天屠龍記之魔教教主》,李連杰林青霞的《笑傲江湖之東方不敗》,還有周星馳的《鹿鼎記》,那都是武俠電影的經典代表。相比於這些,其他金庸作品並沒有什麼改編成特別著名的電影作品。



要知道,看影視作品的人要遠遠多餘看書本原著的人,影視作品的影響普及範圍也遠遠大於文學作品。正是因為那六部作品質量高,篇幅長,可塑性好,不僅受到原著讀者的推薦,也受到影視劇改編的追捧,自然知道的人越來越多,名氣也越來越大了。相比之下,其他幾部就沒有這麼好的待遇了,特別是那三篇中短篇,說起來估計好多人都不知道它們也是金庸先生的作品呢。


一覽眾河小


“飛雪連天射白鹿,笑書神俠倚碧鴛”中,膾炙人口的當屬《射鵰三部曲》《天龍八部《笑傲江湖》《鹿鼎記》了,翻拍次數多,流傳度很廣。

《飛狐外傳》、《雪山飛狐》:其實這知名度也算高的,《雪山飛狐》還把《阿Q正傳》踢出了課本,胡斐也挺有名的。

《連城訣》:太黑暗了,而且在某種程度上抄襲《基督山伯爵》。

《白馬嘯西風》:“偏不喜歡”也是名句了,不過女主把男朋友送人的情節太尷尬了。總體的武打水平太差,世界觀太小,更像是個愛情寓言。

《書劍恩仇錄》:早期作品真沒寫好,陳家洛把香香送人的情節真是氣死我了。

《俠客行》:幾乎是篇爽文,講一個傻小子渾渾噩噩練成絕世神功的故事,有什麼看頭?

《碧血劍》:又是部早期作品,真沒寫好。袁承志好歹是忠烈之子,打不過清軍就出國了?何鐵手想當徒弟的情節也說不通。

《鴛鴦刀》:一部純喜劇作品,鬧了半天,就為了“仁者無敵”四個字?

《越女劍》:太短了,沒啥看頭。 總而言之,金庸的小說還是越長越好看。當然我不是黑他,他的其他小說只是相對較差而已,還是非常優秀的。

《射鵰英雄傳》



《神鵰俠侶》


《倚天屠龍記》

《天龍八部》


《碧血劍》

《書劍恩仇錄》


《飛狐外傳》

《雪山飛狐》


《笑傲江湖》

《俠客行》


《鴛鴦刀》

《白馬嘯西風》


《連城訣》

《鹿鼎記》


職業小白譚先生


公認的金庸武俠小說 ,一共是十五部,有“七上八下”之說。

十五部分別是:《飛狐外傳》《雪山飛狐》《連城訣》《天龍八部》《射鵰英雄傳》《白馬嘯西風》《鹿鼎記》《笑傲江湖》《書劍恩仇錄》《神鵰俠侶》《俠客行》《倚天屠龍記》《碧血劍》《鴛鴦刀》《越女劍》,聯成一幅對聯“飛雪連天射白鹿,笑書神俠倚碧鴛”。對聯中不包括《越女劍》。

金庸本是報人,以寫時政評論見長。當初《明報》訂閱量低,生存困難。為了吸引讀者,金庸開始撰寫武俠小說,從此一發不可收拾。所說他每天寫一段,次日發表,持續十多年。

每天寫一段,次日就要發表,這樣趕出來的作品,當然不可能字字珠璣。所以有“七上八下”之說。比較公認的,“射鵰”三部、《鹿鼎記》、《笑傲江湖》、《天龍八部》與《書劍恩仇錄》是“七上”,另八部是“八下”。但是見仁見智,在下就覺得,《飛狐外傳》更勝過《書劍》。


棲鴻看紅樓


知名度高的應該超過一半吧,不太被大眾所熟知的也就是《白馬嘯西風》、《越女劍》、《鴛鴦刀》,主要原因是這三部都比較短片,也沒有拍成電視劇


權且說說


一半作品知名度不高,就是說有一半的知名度特別高是吧。道理很簡單啊,一半的金庸小說來回的改編成電視劇。很長時間國人最大的娛樂就是看電視。 而《天龍八部》《射鵰英雄傳》,《神鵰俠侶》等幾部作品被改編次數最多,只要智商正常,都會在電視上看過。 剩下的改編成電視劇的次數少,如《越女劍》《白馬嘯西風》《碧血劍》等,知名度就低一點。

這是個很有意思的現象,頭條上經常有這樣的題目:老梁,馬未都,高曉松是不是中國當下三大才子?恩,很簡單這些人只看視頻節目,以為這幾個人就是中國最有文化的人了,不要說茅盾文學獎 ,他們連網絡小說都不看。


湖邊菜園


連在一起了而已,天龍八部,射鵰英雄傳,神鵰俠侶,笑傲江湖,鹿鼎記都是有關聯的。而其他的也有,但是並不全面。很多都是各方面的原因吧。


大禹說天下


誰說的全部是那年代的經典,連中央領導都看。


有你而榮榮


飛雪連天射白鹿,笑書神俠倚碧鴛。

其中知名度最高的射鵰、天龍、鹿鼎記、笑傲江湖、神鵰、倚天,這幾個無數次翻拍,電影也多。

次一級的俠客行、飛狐外傳、雪山飛狐、連城訣、書劍恩仇錄、碧血劍,幾乎無翻拍,但知名度並不低,而且基本都有電影打底。

知名度低的就兩個中篇小說,白馬和鴛鴦刀。

至於越女劍這個短篇就是個添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