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的背景和意義

一、二、三產業融合是什麼?

一二三產業的融合,就是農產品生產業、加工業和銷售服務業的融合。融合,就是緊密關聯,相互依存,相互促進。之所以要倡導和推動一二三產業的融合,是因為這種融合有很多好處。人們通常關注的是對農民生產者的好處,通常認為:僅僅從事農業生產,所得到的農產品原料價值比較低;而如果對農產品原料進行加工,就可以大大增值,增值數倍或更多;對農產品的銷售服務過程,也能夠實現增值。通過一二三產業的融合,農民就可以參與這種增值的分配,從而增加收入。

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的背景和意義

在我國,一二三產業融合的重大作用,是解決好小農戶生產與大市場需求的對接,使得千家萬戶的小規模生產者,能夠較好地滿足加工商(進而消費者)對產品的要求。這些要求,涉及到品種、數量、品質、規格、品牌、安全性等方面。

一二三產業的融合,使得生產者、加工者和消費者,都能夠獲益。生產者能夠種得好,賣得出,賣得好;加工者能夠獲得所需要的原料,從加工中獲得更大收益;消費者能夠更好地滿足食品消費需求。

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的背景和意義

(一)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提出的背景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農業得到了快速發展,農民收入有了顯著的提高,各種農產品的數量已經基本滿足國內消費需求,農業的發展方式也正在從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變。但與國際發達國家相比,我國農業的競爭力還有很大差距。2015年中央1號文件先後四次提出提高我國農業競爭力,這充分表明,提高農業競爭力在我國農業發展中的重要意義和重要地位。近幾年來,由於我國勞動力成本每年上漲10%左右,而勞動生產率並未同步提升,勞動密集型農產品出口競爭力趨弱。隨著城鎮化的推進,耕地面積不斷減少,農業投入品價格不斷攀升,也增加了農業生產成本,加上水資源的過度透支以及土地面源汙染,生態因素以及食品安全等成為制約農業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因素。此外,農業科技對農業產業發展驅動力也在減弱,農村金融制度和保險制度很不健全,這些因素共同導致我國農業競爭力的整體性下降,加上我國農產品進口關稅普遍低於國際上大部分國家,致使國內部分農產品的價格高於國外農產品價格,而且這種部分農產品的內外價差,已經逐步向多種農產品內外價差轉變。加入WTO以來,我國農產品進口持續快速增長,年均增長超過20%,進口額每3年翻一番。近3年我國大宗農產品進口中相當部分不是因為國內短缺,而是受內外價差所驅動,從而造成“國貨入庫洋貨入市”“邊進口、邊積壓”的現象。

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的背景和意義

著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推進,社會對農產品和食品的需求,不再停留在傳統的初級產品,而多元化、優質化和安全的農產品和食品備受青睞。由於國內農業和食品加工業還不夠發達,一時難以滿足居民消費結構升級需求,消費者對於進口食品需求不斷增長,國外農產品和食品逐漸佔領國內市場已成為發展趨勢。加上國內一些農產品和食品質量安全事件屢有發生,消費者信心脆弱,進口的農產品和食品備受消費者歡迎。

十三五”時期是我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決勝階段,農業農村經濟在高起點上實現新發展,面臨的挑戰之大、任務之重前所未有。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提升農業發展的質量效益和競爭力、促進農民收入爬坡過坎實現翻番的目標,必須加快一、二、三產業融合,激發產業鏈、價值鏈的分解、重構和功能升級,形成新業態、新組織方式、新商業模式和新經營機制等,帶動資源、要素、技術、市場需求的整合集成和優化配置。正是在這個意義上,214年以來的中央1號文件都明確提出“推進農村產業融合,促進農民收入持續較快增長”。推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已經成為指導農業和農村工作的一個新亮點。

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的背景和意義

(二)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的重要意義

推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是加快農業發展方式轉變、推進農業現代化的重要途徑。

1.有利於農民增收,分享產業融合的紅利。推進農村產業融合發展,使農業生產經營活動在傳統的生產環節之外,增加了農產品加工包裝運輸保管銷售等環節,將與農業產業鏈相關的二、三產業增值收益留在農村,拓展了農民就業增收渠道。農村產業融合發展可以激活農村土地住宅和金融市場,增加農民財產性收入。

2.有利於推進農業轉型升級,促進農業現代化。推進農村產業融合發展,廣泛應用現代農業技術成果,加快高端農業、設施農業、資源節約型農業發展,既有利於克服農業產業結構單一、農業發展空間相對狹小的侷限,推進農業內部結構調整,又有利於減少農業生產對自然資源的依賴,農業發展更多地依靠科技和知識投入,增強農業可持續發展能力,還有利於更好地發揮服務業對農業發展方式轉變的引領支撐帶動作用,促進農業價值鏈升級,提高農業競爭力和附加值,促進農業現代化。

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的背景和意義

3.有利於催生農村新業態,形成國民經濟新增長點。推進農村產業融合發展,實現一、二、三產業關係在農村的優化組合和空間重構,將催生生物農業、智慧農業、休閒農業、創意農業、工廠化農業等新業態,以及農村電子商務、產地直銷、會員配送、個性化定製等新模式。藉此,順應或引領消費結構升級方向,更好地滿足城鄉居民多層次多樣化的消費需求,並創造新的社會需求,帶動形成居民消費新熱點和國民經濟新增長點,促進農業發展由生產導向向消費導向轉變。

4.有利於提高農業競爭力,推進美麗鄉村建設。推進農村產業融合發展,有利於推動形成生態農業和循環農業的發展模式,提高農產品和加工副產品的綜合利用率,減少農業對水土氣等自然環境的汙染,促進農業生產和農民生活方式向綠色環保方向改變,更好地推動生態文明建設;有利於拓展城市資本和生產要素進入農業農村,強化農村產業發展的要素支撐,促進以城帶鄉和強農惠農、縮小城鄉差距和實現城鄉一體化;有利於通過發展休閒農業、創意農業等產業融合新領域,增加對農村基礎設施、生態環境、居住條件等建設和投資,完善農村公共服務體系,更好地保存鄉村傳統文化和歷史底蘊,保護綠水青山,推動綠色發展,推進美麗鄉村建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