鸣梁海战,到底谁是胜利方?历史的真相是什么?

吴百兰


鸣梁海战,发生在明朝万历三大征的朝鲜战役期间,作战双方是朝鲜海军和日本海军,大明水师并未参战。至于鸣梁海战的结果么,可以说双方都胜利了,而最终的胜利方应该是大明朝的明神宗。

日本太阁丰田秀吉掌权,以“假道入唐”为由,趁机入侵朝鲜。所谓的“假道入唐”,即希望借道朝鲜,让他率军进攻明朝。当时的日本以“唐”指代中国。

日本入侵朝鲜的目标直指明朝,再加上当时的朝鲜是大明朝的藩属国,所以,万历帝派明军陆海两路,驰援朝鲜,史称“万历朝鲜之役”。这场大战总共分为两次。第一次开始于1592年,明军入朝,大败日本,三方在1593年议和休战。第二次大战开始于1597年,日军再次大举入侵,以明军的全面介入,并于1598年击溃日军结束,而鸣梁海战就发生在第二次大战初期。

1597年3月,日本小西行长、加藤清正、九鬼嘉隆等人率军再次大举入侵朝鲜。战前,小西行长使用反间计,成功让朝鲜王将名将李舜臣解职入狱。朝鲜海军由将领元均接管。

漆川梁海战,由于元均大意,误认日本舰队只是运输船,指挥失误,导致惨败。朝鲜海军此战,几乎全军覆没,元均本人战死。日军趁机占领了朝鲜周边多个岛屿,作为前进的基地。

朝鲜形势危急,李舜臣复职。当时,朝鲜舰队只剩下12艘残存的龟船、板屋船。但是日本舰队,却至少有130余艘战舰,以及200余艘补给船。双方实力明显过于悬殊,李舜臣最终选择了在水道狭窄、水流湍急的鸣梁海峡伏击日军。

鸣梁海峡宽仅294米,可以比较轻松在两岸拉开钢索。同时,海峡内的水流,还会每隔3个小时左右转变方向。李舜臣就利用鸣梁海峡的这些特点,制定了伏击计划。

1597年10月26日的清晨,一切准备就绪之后,李舜臣派出一艘军舰诱敌。日本舰队成功被诱入鸣梁海峡的伏击圈。当日舰靠近后,隐蔽在山脚附近的李舜臣指挥朝鲜海军对日舰发起了猛烈的炮轰。

日舰是尖底船,在湍急的水流中,摇晃剧烈,再加上朝鲜舰只有山体掩护,所以,日舰炮火的命中率很低。而朝鲜的龟船、板屋船则是平底船,相对平稳,日舰屡屡被朝舰的炮火击中,损失惨重。

先进入鸣梁海峡的日舰准备回撤,李舜臣让人拉起了提前设置好的铁索链,日舰陷入进退两难的境地。日军舰队先锋将领来岛通总被击毙。

随着战斗的持续,鸣梁海峡内的水流开始逆转,不了解情况的日舰,陷入了更加混乱的状况。李舜臣则趁机率领12艘龟船、板屋船对日军展开了更加猛烈的进攻,据说撞毁击沉日舰30余艘,击伤92艘日舰。

至于死亡人数,朝鲜史料记载,击毙日军近8000人,而朝军仅阵亡34人。这一战果明显被夸大了。据统计,日军正支作战舰队总人数,也才7000人出头。

但是,不管日军到底被击沉、击伤了多少舰只,被击毙多少人,最终,朝鲜舰队因为寡不敌众,战到傍晚趁夜色撤退。而日军舰队因为对水域不熟悉,没敢追击,也撤退了。

第二天,即1597年10月27日,日本舰队派藤堂高虎等人前往战场查探情况,发现朝鲜水师已经撤走。日军舰队主力继续前进,攻克了朝鲜水师的大本营,并且与日本陆军成功会师,协助日本陆军进攻朝鲜。

按照日军后续的动向推测,李舜臣在鸣梁海峡击溃的应该只是被朝鲜诱饵舰只引诱过去的,日军舰队的前锋舰队。而日军的主力舰队,并未到达战场。李舜臣在收割了包围圈内的日舰之后,很快就撤退了。所以,日军舰队主力犹在,随后攻克了朝鲜水师的大本营。

单从鸣梁海战而言,李舜臣率领明显实力较弱的朝鲜舰队,打了一个漂亮的伏击战,战术上绝对是朝军胜利了。因为双方实力悬殊,一场海战的损失,并不足以阻止日本舰队前进的步伐,所以,日本舰队之后按照既定计划,实现了自己的战略目标,可以说全局上日军胜利了。

而在朝鲜史料中所记载的,李舜臣在之后的四个月中,十战十捷,消灭了众多的日本海军,并且成功阻断了日军海上补给线,应该都是吹牛的成分居多。

因为朝鲜海军损失殆尽,所以,万历帝在收到求援之后,迅速派遣大明水师前往朝鲜。同时,大明陆军也开赴朝鲜。

大明和朝鲜的陆军联军,虽然进攻日军据点屡战不胜,接连遭遇了蔚山之战、泗川之战的失败,没能拿下日军据点。但是,在整个战斗过程中,明、朝联军却取得了多次连续性胜利,给与了日军沉重打击,严重削弱了日军的士气。日军虽然守住了据点,却再也无心恋战,开始分批撤离朝鲜。

1598年11月,日军撤退,大明及朝鲜联军开始追击、围剿日军。明朝水师数百艘战舰,在水师提督陈璘,副将邓子龙,以及朝鲜李舜臣的协助下,开始截击撤退的日本舰队。露梁海一战,大明水师击沉、击毁日舰数百艘,日军死伤数万人。日军指挥官小西行长狼狈逃窜。而明军副将邓子龙,已经朝鲜名将李舜臣,则在此次海战中战死。

露梁海战,才是大明、朝鲜联军,对日军的一次全面胜利。此后,陈璘指挥明军,又全歼了留在朝鲜的日本残兵。万历年间的这次抗日援朝大战,明朝取得了最终的胜利。

万历年间,明神宗还是有钱的。如果大明水师联合朝鲜,在露梁海战之后,趁机进攻日本本土,说不定还真有机会拿下整个日本呀。如果那样子的话,相信万历皇帝的声望,在中国历史上将会达到空前的高度,而整个东亚地区的历史也将随之改变。


奕天读历史


这个问题其实挺难回答的,如果你问露梁海战,我可以明确的说是明朝、朝鲜联军赢了,因为有三方史料可以比较。但是这场鸣梁海战只有两方资料比较,战损差距又大的吓人,我实在无法判定准确数字。吐槽机个人的意见是朝鲜赢了,但胜果没有他们吹得那么大,其中曲折我慢慢给大伙扯淡一番。

战役背景——核心在稷山之战

公元1597年,第一次朝鲜之役被逼退兵的鬼子关白丰臣秀吉再次出兵进攻,这一次他吸取了第一次失败的教训,动用大量船只运兵和补给,数千条大小船只往来于日本和朝鲜之间。同时还利用反间计把朝鲜海军名将李舜臣诬陷解职,成了一个小兵。

朝鲜把这次入侵称为“丁酉再乱”,鬼子则叫做“庆长之役”,至于明朝,虽然万历皇帝派了援军,但后来的史家并没有专门命名,通常把两次都叫万历征朝鲜。鬼子从釜山登陆之后势如破竹,在陆地打的风生水起,快速向北推进。

明朝的援军在开战之初放弃了一些城市后,被经略杨镐(就是萨尔浒指挥那家伙)严厉指责,于是麻贵派出手下兵分两路向南进攻,右路的解生很快在稷山附近撞上了鬼子,大战一触即发。

鬼子这边为了给稷山之战保障后勤,动用了不少船只运输。顺便说一下,当时的朝鲜水军已经全沉水里喂王八了,接手李舜臣工作的元均是个逗逼,日军侵略之初就中了埋伏,在加徳岛附近把168艘战舰全扔了。

无奈之下朝鲜只能再次启用李舜臣,可是这哥们满朝鲜划拉也就找来了13艘板屋船(一种类似楼船的平底大型船只),他就这样带着少量战船来到鸣梁海峡,希望在这里截击日军船队,打断稷山之战中鬼子陆军的补给。

其实李舜臣把战场选在那里挺有说道的,鸣梁海峡的水流湍急,每隔3小时就变更一次海流方向。总宽度只有不足300米,可以借助岸防攻击,甚至可以拉钢索拦截对方船只,可谓天险。

战役过程——双方完全对不上的资料

朝鲜那边对战役过程记载比较奔放,说10月26日这天李舜臣先派一条船把鬼子水军勾搭到了鸣梁海峡,因为水流湍急,鬼子的尖底船摇晃不止,根本无法打中朝鲜水师,被李舜臣的平底船一通惨虐。

此时拦在海峡中间的钢索起了作用,措手不及的鬼子连追击都做不到,几十炮下去后鬼子大名来岛通总挂掉了。更悲剧的是随后海流突然发生逆转,几百条鬼子船互相撞到一起,李舜臣像打地鼠一样把这帮废材又爆虐一顿。

战后检点一下,日军被击沉31艘军舰,另有92艘损毁至失去战斗力,加上被扔进海里的鬼子,拢共击毙了8000余人。而朝鲜水师无一船被击沉,只死亡34人,堪称一场酣畅淋漓的大捷。

而鬼子那边的记载和朝鲜完全不同,连日期都对不上,他们记载战役发生在9月16日。藤堂高虎被朝鲜水师引诱,带着40条中型关船甩开大部队追击到一块陌生海域,结果被钢索拦住了前进速度,又突然遇到退潮,所有船都搁浅在海滩上。

这时朝鲜水师加上陆军围攻了上来,像打地鼠一样将他们痛殴一顿,藤堂高虎受伤,来岛通总阵亡。打到傍晚时分,藤堂水师的援军赶到,李舜臣开始撤退,因水文不熟,鬼子没有进行追击,也退了出去。

次日藤堂高虎再次来到这片水域,没有发现任何朝鲜船只,于是攻克朝鲜水师根据地右水营和对岸的珍岛,并于9月20日进入全罗道,完成了对陆军的补给和支援。基本战略意图实现后,顺利撤了回去。

吐槽机的看法——三方习惯性吹牛

目前各类史料能够明确的事实有这么几个:

  1. 朝日双方确实在鸣梁海峡打了一仗。

  2. 鬼子大名来岛通总确实在这里挂掉了。

  3. 李舜臣确实只有十几条船。

  4. 李舜臣确实采用了钢索拦江的战术迟滞鬼子追击。

  5. 李舜臣确实一条船都没沉,损失非常轻微。

而双方争议的焦点集中在这么几方面:

  1. 鬼子参战的规模到底多大,朝鲜认为是133条战船加至少200条后勤船,鬼子认为只有藤堂高虎的40条关船。


  2. 鬼子到底损失多大,朝鲜认为8000余人,鬼子记载只有几十人。

  3. 这一战到底对稷山之战有没有帮助,朝鲜认为这一战切断了稷山日军的补给,鬼子记载正常完成了补给。

咱们就从最关键的稷山之战开始逆推,事情的逗逼在于这场战役也是双方都宣称自己取得了胜利,明军觉得8千对3万还能杀伤大量鬼子是胜利,鬼子觉得自己占领了稷山城也是胜利,虽然那是一座空城。

不过在战斗中有一个细节很值得注意,明军死伤的200多名士兵中大部分是被火枪兵打的,而明军压根就没想到鬼子还有那玩意。那么一个事实就应该可以澄清,稷山的鬼子确实获得了补给,战略上李舜臣并没有完成任务。

由此我们可以得出第二结论,鬼子补给稷山的水师没有遭到毁灭性打击,起码剩余的船只可以给3万军队补给一次战役的物资,那么123艘船彻底失去战斗力的数字显然不实。但是稷山之后鬼子也只能向竹山方向进攻,向汉阳进攻那路停止了前进,那么失去40以下船只的记载显然也不对。

依据上面的事实和推测,吐槽机对鸣梁海战的个人结论是李舜臣取得了战术性胜利,但没能完成战略任务,占便宜后为保存有生力量撤退了。他自己损失确实很轻微,但战果也没多大,鬼子损失的舰船应该在50-70艘之间。扯淡完毕。


历史吐槽机


鸣梁海战,是1597年壬辰战争期间朝鲜名将李舜臣与丰臣秀吉的军队在鸣梁海峡的一场海战。

李舜臣是朝鲜王朝一位著名的将领,鸣梁海战使他名垂韩国历史。

不过,关于这场海战的胜负结果,日本和韩国各有观点:韩国认为李舜臣取得了大捷,而日方则称只有几十个人阵亡。

韩国人认为:

李舜臣虽然只有12只军舰,却凭借着天时地利的条件,击沉了日军的31艘军舰,同时还有92艘船舰被毁坏。

在此战中,日本军队共损失8000多人,而朝鲜王朝方面的人员损失人数只有34人。

日本人认为:

日本只有几艘军舰受损,阵亡者只有几十个人。最重要的是,此战并没有改变日本扫荡全罗道朝鲜水师、在稷山之战中击退明军的目标。

以事实来看,此战确实是朝鲜方面唯一的胜仗,日本也确实是有所小输的,有个名叫来岛通总的不大的将领,在战争中阵亡。

但是,日本军队的战略计划是达成了的,并没有改变这个结果。所以,这所谓的鸣梁海战也就是小打小闹。

真正大规模的海战,则是1598年的露梁海战,参战双方为明朝和日本,这一战的结果才是真正影响战局的。

总而言之,韩国人写的历史嘛,大家应该都懂的。


HuiNanHistory


首先非常感谢在这里能为你解答这个问题,让我带领你们一起走进这个问题,现在让我们一起探讨一下。

鸣梁海战是朝鲜历史中非常有名的一场战役,因为朝鲜在鸣梁海战中的成就是非常突出的。根据相关的历史资料显示,朝鲜的军队指挥者李舜臣在这次战争中取得了非常大的成就,他创造了以少胜多的奇迹。

但是关于鸣梁海战的结局朝鲜和日本的看法是不同的,日本人民普遍认为鸣梁海战中朝鲜根本就不可能取得这么大的成就,是因为朝鲜在记载历史的时候刻意夸大了事实所以才会有现在的人们所看到的鸣梁海战,在大部分的日本人民的心中是不承认这一场战争的胜利属于朝鲜的。那么鸣梁海战历史真相究竟是怎样的呢?

对于朝鲜和日本两国的说法并没有一个权威的机构来证实。当时发生的鸣梁海战的真实场景究竟是什么样的也不得而知。朝鲜方坚持称自己是这一场战争的胜利方,这一场战争中李舜臣仅仅只用十二艘舰船就打败了日本的一百多艘舰船,而这一场战争在朝鲜的战争历史上绝对称得上是一次奇迹。

所以不管日方怎么说,朝鲜是绝对不可能承认他们在这一场战争中的记叙是存在漏洞的,而相对于日本来说如果承认朝鲜的说法是真的就等于承认了自己的无能,所以他们也绝对不会承认这一场战争中是自己失败了,所以到现在为止鸣梁海战历史真相究竟是什么还没有一个比较权威的机构给关注这件事的人们一个答案。

关于鸣梁海战,首先要说明的是这场战役是由日本挑起来的,朝鲜是作为抵御的一方,被动的参加战役的。那么鸣梁海战具体内容是怎样的呢?

战争的最初是日本将领丰臣秀吉带领着日本军队从海陆两个方面对朝鲜发动进攻的。当时的日本水军将领是九鬼嘉隆,他率领着庞大的日本战舰,偷袭了停靠在漆川岛的朝鲜海军。当时的九鬼嘉隆在充分考虑双方船只的状况后,下令将日本的舰船做了改装,使之变成了巨型铁甲船。

在日军开始侵袭的时候,朝鲜军方误以为日本的军队是运输的船只,所以并没有想到日本会发起进攻,这也就打了他们一个措手不及。在这次战争中,因为朝鲜军方没有防备,所以船舰全部被日军摧毁了,朝鲜军方损失严重。之后日军再次发动了突袭,这一次使得朝鲜水军几乎全军覆灭。同时也使得日军完全的控制了海上的主导地位。之后朝鲜的全州在日军的进攻下,也相继失守了。整个朝鲜陷入了全所未有的危机。

在这样的状况下,朝鲜军方以及最高领导人在全国上下一致的要求下决定重新启用还在狱中的李舜臣, 而当时威霸一方的朝鲜水师已经仅剩下十二艘军舰。在这样的状况下,报国心切的李舜臣抱着必死的决心带领着舰队加入了战斗。

他充分的利用了鸣梁海峡的地理优势以及水流的状况,设计诱敌深入,从而消灭了日本的一百三十多艘战舰,创下了世界海战史上难以超越的奇迹。李舜臣在鸣梁海战中取得的胜利,有效的阻止了日本对朝鲜的侵略,最终使得日本退军,帮助朝鲜成功的度过了危机。

鸣梁海战的胜利在中国和朝鲜的历史记载中都是属于朝鲜的,朝鲜在鸣梁海战中之所以能够取得胜利是因为当时的朝鲜有一位非常有能力的指挥官,这个人的名字叫做李舜臣,当年,他仅仅带着十二艘舰船独自面对日军前来的一百多艘舰船,并且取得了战争的胜利。但是现在对于鸣梁海战中究竟谁取得了最后的胜利却有了不同的说法,这主要是因为日本方对这场战争有不同的看法,那么作为战败方的日本人看鸣梁海战的结果是什么呢?

根据现在很多搜索引擎上的报道说明大多数的日本人是不承认这一场战争的,因为他们认为用十二艘船打败一百多艘船是根本不可能的事情,不管是不是专业人士,日本人看鸣梁海战都觉得是朝鲜在书写历史的时候刻意夸大了事实的结果,前不久日本的一位历史学家曾经公开透露个人立场,他说鸣梁海战只不过是朝鲜在阻挡日本进攻时候的一次小小的胜利而已,并不是朝鲜历史中所说的,李舜臣仅仅只用十二艘舰船就打败了日本的全部一百多艘舰船。

这位历史学家还认为在鸣梁海战中,实际上是日本取得了最后的胜利而并不是朝鲜。历史中所说的朝鲜取得了绝对的胜利是不太可能的。他们都认为仅仅只有十二艘战船的小部队是不可能有什么大的作为的,所以坚信朝鲜在陈述历史的时侯有刻意夸大事实的嫌疑,而作为战胜方的朝鲜则坚决不同意日本的这种说法。

在以上的分享关于这个问题的解答都是个人的意见与建议,我希望我分享的这个问题的解答能够帮助到大家。

在这里同时也希望大家能够喜欢我的分享,大家如果有更好的关于这个问题的解答,还望分享评论出来共同讨论这话题。

我最后在这里,祝大家每天开开心心工作快快乐乐生活,健康生活每一天,家和万事兴,年年发大财,生意兴隆,谢谢!



家有桃宝


鸣梁海战是发生在1597年10月26日,朝鲜和日军之间的一次海上伏击战。朝鲜方面利用鸣梁海峡特殊的地理位置及气候条件,而发动的一场以弱克强的对日伏击战。在朝鲜历史上史称鸣梁大捷,说是大捷,其实双方的伤亡加起来还不足百人,尴尬不?

战事的背景是发生在壬辰倭乱时期,当时李舜臣被污下狱,朝鲜海军被日倭打的裤衩都没得穿了,几乎全军覆没了,主将也被日倭给爆头了。生死存亡之际,朝鲜举国上下一致强烈要求重新启用李舜臣。朝鲜王迫于形势,不得不顺应民心,重新任命李舜臣为三道水军统制使。然而此时,当年扬威海上的朝鲜水师,只剩下可怜的12艘军舰。(不过后来又增加了100艘改装民船)

最终,在李舜臣的指挥之下,朝鲜以十二艘板屋船和一百艘改装民船击退日舰一百三十余并撞破30艘。入侵的日军被打退,日军将领来岛通总也被击毙。

鸣梁海峡伏击战发生在日本水陆大军进军全罗道的过程中,李舜臣在预定海域引诱并且伏击了日本水军的前锋部队,只是使日本前锋稍微受到一点损失,随后就离开撤退。日本水军夺取了该地的制海权和摧毁了朝鲜水师的基地,这么看实际上是日本在战略上取胜,日本损失了几艘船,死了十几个人,但是日本达到了摧毁对方水师基地,夺取制海权,掩护陆军前进的战略目标。

纵观全局,鸣梁海战朝日各有胜负,都达到了自己的目的,朝鲜在战术胜利,在国内的一片沮丧声中打赢了倭寇,提振了士气,坚定了全国人民抗日的信心;日本在战略上取得了胜利,获取了制海权,达成了掩护陆军前进的战略目标。


姑臧山鹰


朝鲜军队在李舜臣率领下,此战大败日军。

1597年10月26日,朝鲜王朝海军将领李舜臣指挥朝军与日军在韩国鸣梁海峡进行了海战。利用鸣梁海峡的特殊地理特征,以12艘“龟船”击退130余艘日舰,创下了世界海战史上的一个奇迹。


跪射俑


过程。

可能每个人都有解读的角度?

但结果,只有一个。

很简单嘛,丰臣秀吉的军队被抑制住,最终因此放弃了侵略战争。

呵呵,如果是小鬼子胜,还有好果子?

当然没有,所以那场海战影响很大,最终影响到了结局。

战斗可以输,但战役必须赢。

道理就是这样,鸣梁海战,先不论胜负,其影响巨大,日本侵略狂潮因此而败落。


鸿哥iouyh福小铺


我不太懂!不过有说法,历史是由胜利者书写的,真相的话,那只能说从正史,野史,都是参考意见,还有说话公正的记录历史的人说的是比较准确的吧!谁也做不到完全的,每个人都认为对的那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