陪朱元璋打天下的34人,朱元璋杀掉30个,还剩下的4人是谁?

司马长史


位高权重的人虽然有才能有权势,但是也需要他人的帮助,帝王更是如此,但是对于帝王来说,给自己卖命的手下们也是一把双刃剑,尤其是功臣,这些臣子的功劳很大,如果有一天他们有造反的想法,等到势力积攒到一定程度,说不定就会威胁到江山,所以对于古代帝王来说,当皇位坐稳后,他们会想到采取一定的方式挟制功臣,甚至诛杀功臣。朱元璋作为从草根阶层成长起来的帝王,他一生经历非常的坎坷,所以在得到皇位后异常珍惜,为了避免有人威胁自己的地位,朱元璋还曾经杀死了三十名功臣。


在朱元璋一朝,一共有三十四位功臣,诛杀了其中的三十位之后意味着只有四位活下来了。朱元璋的功臣中汤和作为其中之一,不仅是朱元璋非常信任的人,也是幸存的四位功臣中的一位,汤和与朱元璋非常熟识,他本是朱元璋的同乡,所以对于汤和的为人朱元璋是了如指掌的,汤和不仅忠心耿耿还非常有才能,在很多战役中都立下了战功,汤和虽然有朱元璋的信任,身上也有很多荣誉,但是更加重要的是,他知进退,他了解朱元璋的为人。汤和深知朱元璋在登基后已经不再是从前的那位老乡了,所以对待朱元璋要小心翼翼,汤和为了让朱元璋放心,就主动上交了兵权,这样一来,即便朱元璋想要疑心他也是不可能的,所以汤和在朱元璋一朝不仅没有被诛杀,还得以安享晚年


另外一位没有被朱元璋诛杀的功臣就是沐英,沐英其实是朱元璋收养的养子,朱元璋在看到沐英的时候,感觉这个孩子身世可怜,所以一边抚养他长大,一边让他学习知识和练习武艺,长大后的沐英不仅成为了战场上的英才,也为大明江山立下了很多汗马功劳。可以说朱元璋是看着沐英长大的,所以对他比较放心,后来也将戍守边疆的任务交给了沐英,所以朱元璋是不可能杀沐英的。


其余的两位就是郭英和耿秉文。郭英曾经跟随朱元璋四处作战,和朱元璋的关系很亲厚,而且郭英还曾经救过朱元璋,所以朱元璋对他十分的感激,只不过郭英在一次和敌军作战期间牺牲了。耿秉文曾经在攻打张士诚时立下了大功,而且他作战勇猛也善于用计策,但是耿秉文后来却因自杀身亡。


尚武菌


你好,就这个问题,我来说一下我的观点。

首先必须要说明的是:“陪朱元璋打天下的34人,朱元璋杀掉30个”这个说法从根本上说是不正确的。

跟随朱元璋打天下的不止34人,这个“34人”是如何界定是一个问题。

我们以明初加封的第一批功臣的结局来看看朱元璋到底杀了多少人

明朝建国前后,对功臣大加封爵,前后共确定了开国功臣150人。

下表是明朝建国后封赏的前34位功臣名单,表中包括了他们的爵位及最终结局。

从上表中我们可以看出:

因牵扯胡惟庸案被诛杀的有李善长、唐胜宗、陆仲亨、郑遇春、费聚、赵庸、黄彬、陆聚8人。

因猜忌被逼自杀的有傅友德,冯胜,耿炳文(永乐二年自杀,非朱元璋的原因),共3人;

因犯罪被杀的有胡美、周德兴、朱亮祖3人;

战死的有曹良臣1人;

善终者有19人。

胡惟庸案的本质是君权与相权之争, 在此案中,朱元璋的杀伐确实是过重了些。但是肯定没有野史上传的那么邪乎。

以这个标准判定的34位功臣,大部分还是得到善终的,根本不是“34个功臣杀了30个”。

我们再以淮西二十四将的各自结局为例,来看一看朱元璋是不是真的如传说中的那样对功臣滥杀无辜。

淮西二十四将,是朱元璋离开濠州奔赴定远时带在身边的二十四个人,是他起家闹革命的最初班底。

下图为淮西二十四将各自的最终结局:

其中善终12人:徐达、汤和、吴良、吴祯、顾时、陈德、华云龙、郭兴、国英、胡海、张龙、张赫,占了总人数的一半;

战死4人:耿再成、耿君用、郑遇霖、花云;

因罪被杀1人:周德兴

被朱元璋诛杀6人:费聚、陆仲亨、郑遇春、陈桓、谢成、唐胜宗,只占了百分之二十五;

还有一人死因不详,大概率是善终。

结论

朱元璋的确是杀了一些功勋卓著的文臣武将,但他并非是滥杀无度。

凡是本本分分的功臣,他基本没杀。杀的多是贪赃枉法、包藏祸心之辈。

很多传说说朱元璋刻薄寡恩,嗜杀无度,将功臣屠戮殆尽,甚至说只有4个人才得到善终,这实在是有点冤枉他了。

朱元璋起于草莽,文人士子出身的官僚们多少有些看不起他,加上他又杀了那么多贪赃枉法、欺压百姓的不法勋贵,那些书写历史的文人们当然不会让他在史书上留下好名声。

以上是我对这个问题的看法,不当之处敬请指出!


我有观点


死于战争的不算,陪朱元璋打天下的人,一大批人是被朱元璋杀掉的。

朱元璋大肆屠戮文臣武将的有3件大事,就是胡惟庸案、蓝玉案、火烧庆功楼。

火烧庆功楼是一个民间传说,这个故事意在反映朱元璋对功臣心狠手辣,一把大火将他们葬身火海。火烧庆功楼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

朱元璋当上皇帝后,担心一些开国功臣依仗权势图谋造反,尤其是太子朱标去世后,朱元璋决定把皇位传给孙子朱允炆的时候,特别害怕孙子驾驭不了一些老臣,从而失去朱家江山。

于是,朱元璋专门建造了一座全木结构的楼房,命名为庆功楼。

庆功楼建好了,朱元璋下旨要求文臣武将第二天到庆功楼参加宴会。

宴席全部摆在庆功楼二楼。

专门负责接待的年轻官员将赴宴的功臣们,引到二楼大厅就坐。

在皇帝安排的豪华宴席上,这些功臣老将大吃大喝,开怀畅饮。酒席场上一个高潮接着一个高潮。

眼看大家都喝了七八成酒量,有的甚至已经酩酊大醉了,朱元璋站起身来,悄没声息离开座位,向门外走去。

快下楼梯时,朱元璋回头向宴席看了一眼,发现刘伯温跟在身边。

朱元璋问刘伯温:为什么不去喝酒啊?

刘伯温凑到朱元璋耳边,小声嘀咕一句:皇上难道一臣不留吗?

朱元璋没有说话,走到楼下,刘伯温跟随朱元璋走了出来。禁军将二楼大门关闭。

随着朱元璋一个从上向下猛劈的手势,早已经等在楼下的禁军士兵,将摆放在一楼的干柴与火药、全部点燃。

顷刻之间,熊熊大火直窜天空,整个庆功楼被火焰完全吞没。

赴宴喝酒的功臣以及在二楼从事服务的宫廷佣人,全部活活烧死,没有一人逃出火海。

历经火烧庆功楼、胡惟庸案、蓝玉案,朱元璋杀死了大部分功臣。

当年陪着朱元璋打天下人的人中,只有4位不是朱元璋杀死的。他们是:刘伯温、耿炳文、郭英、汤和。

刘伯温、汤和、耿炳文、郭英分别有什么结局呢?

刘伯温的结局

在朱元璋手下存在两大帮派:淮西派和浙东派。李善长、胡惟庸是淮西派代表人物;刘伯温是浙东派核心人物。

两大派别之间矛盾重重,都想打压对方,尤其是淮西派更是渴望将浙东派的主要人物置于死地。

1375年正月,刘伯温受寒发烧。

朱元璋委派胡惟庸带领御医,去给刘伯温治病。御医对刘伯温进行一番诊断,开了药方。

刘伯温叫自己儿子拿着药方,到药店抓药,煎熬之后服用。

服药三天后,刘伯温虽然不发烧了,但是,出现了更严重的病情。

刘伯温感觉一块大石头在肚子里撑着,而且大石头还很不平整。刘伯温比原来更加痛苦。

刘伯温怀疑胡惟庸暗中指使御医在药方中配了毒药,想尽快毒死自己,便拖着病体去觐见朱元璋。

刘伯温向朱元璋禀报胡惟庸带领御医给自己治病的经过,并且一再说明服药之后、肚子里面好像撑着一块大石头一样,十分难受。

刘伯温希望朱元璋能够重新安排御医给自己治病,没想到,朱元璋不疼不痒地安慰他:不要多想,安心养病。

朱元璋的反应,使得刘伯温非常难过、寒心。

两个月后,刘伯温不能自由活动了。在朱元璋特派禁军护送下,刘伯温与儿子刘琏一起,从南京回到老家青田县南田乡,现在属浙江温州市文成县。

几天后,刘伯温估计不久于人世,对两个儿子交代了后事。

刘伯温要求儿子,在自己死后,立即将一本天文书呈现给朱元璋;

又对二儿子刘璟交代一番从政之道;

刘伯温预测,胡惟庸失败后,朱元璋一定会想到他刘伯温。

1375年5月,刘伯温在老家逝世,享年65岁。

汤和的结局

汤和跟随朱元璋很多年,看透了朱元璋的心思。

1388年,汤和向朱元璋恳求:自己岁数大了,不能驰骋沙场,希望回归故乡,找一片容身之处,以作万年之所。

朱元璋非常高兴,收回了汤和的兵权,特地为汤和修建豪宅,地点就在老家凤阳。

第二年,倭寇侵略沿海地区,朱元璋再次委任汤和解除沿海祸患。

汤和领命后,在东南沿海建筑59座城池,用来抵御倭寇。

59座城池建好了,位于凤阳的汤和府邸也已经大功告成。

汤和带领一家老小,与朱元璋告别,打算正式回到凤阳老家颐养天年。

朱元璋赏赐汤和300两黄金、2000两白银、还有其他一些贵重物品。

皇上赏赐汤和夫人胡氏与汤和一样多的金银财宝。

朱元璋特别下诏,褒奖汤和,说其他功臣无人能与汤和相比。

从此以后,汤和每年上京朝见朱元璋一次,君臣之间,没有猜疑,各得其乐。

每年汤和去给朱元璋拜年的时候,朱元璋都会赏赐大量珍贵物品。

朱元璋想念汤和,可是,汤和已经不能行走。朱元璋安排车辆将汤和接到京城皇宫。

朱元璋用手抚摸汤和的手,叙述着年轻时候的往事。汤和不能言语,只是不停地点头。

看着汤和的情形,朱元璋泪流满面,又赠送很多黄金、布帛等珍贵礼品。

1395年8月,汤和在凤阳老家病逝,终年70岁。

耿炳文的结局

1399年7月,燕王朱棣起兵叛乱。

建文帝任命耿炳文为征虏大将军,那一年耿炳文已经65岁。

耿炳文率领13万军队到达真定。朱棣多次偷袭成功,消灭了耿炳文3万士兵。

耿炳文拥有10万军队,坚守城池而不出战。

朱棣围城3天,主动撤兵,派人到处传播耿炳文大败。

建文帝信以为真,命令李景隆为大将军,取代耿炳文。

耿炳文只得返回南京,李景隆统率全军,最终彻底失败。

1403年,也就是燕王朱棣称帝第二年,刑部尚书弹劾耿炳文,说耿炳文的衣服、器皿上有龙凤的图案。

在皇权至上的年代,大臣身上配有龙凤图案,就是大逆不道,罪该万死。

耿炳文知道有人弹劾自己,非常害怕,在家中拔剑自刎,终年69岁。

郭英的结局

郭英与哥哥郭兴一起跟随从朱元璋起兵,负责朱元璋的安全保卫工作。

郭英先后跟随朱元璋,攻打陈友谅、张士诚,平定中原、云南等很多地方。

虽然身经大小500多场战斗,伤痕遍布全身,但是,郭英从来没有以生病为借口,辞去战斗,回家休养。

宁妃是郭英的同胞妹妹,所以,朱元璋倍加恩宠郭英。

1397年,郭英跟随耿炳文,平定沔县贼寇高福兴。回到南京后,御史裴承祖弹劾郭英。

朱元璋虽然命令诸戚里大臣议论郭英的罪名,但是,朱元璋最终没有给郭英治罪,赦免了郭英。

靖难之役结束后,朱棣登基当上皇帝,郭英被罢免官职,回到老家。

1403年,郭英在家中去世,享年67岁。

虽然以上4位功臣,不是朱元璋杀死的,但是,除了汤和之外,其他三位的死也是十分凄凉的。

汤和顺应了朱元璋的心思而行事,才能够最终获得朱元璋的关怀,在无法抗拒的疾病中死去。


岳飞的飞


朱元璋确实是一个非常冷酷的人,对于手下的大臣,特别是贪官污吏,剥皮充草等酷刑从不手软,可谓无所不用其极。

但是要说朱元璋杀害杀掉30个功臣,只留下4个,纯属清朝故意妖魔化的。

朱元璋真的曾“炮轰功臣楼”吗?

朱元璋打天下时有很多的开国功臣,但是最后得到封赏的大致有34个,其中有六个人封为国公,其他大将封为侯爵。

后世记载,甚至是小说里,这些功臣被朱元璋杀掉了足足有30个,甚至还出现了“炮轰功臣楼”这样的说法,荒唐可笑。

因为明朝的开国功臣没有一个是被烧死的,大多数都是因为常年征战,伤势过重而死。

朱元璋杀掉的开国功臣都是怎么死的?

明朝牵连开国功臣的两起最大的案件,是“蓝玉案”和“胡惟庸案”。

虽然明朝的很多开国功臣都受到了朱元璋的赏赐,家里面有免死金牌、丹书铁券,但是因为这两起案件是谋反案,不在免死之列,很多开国功臣受到牵连而死。

但是要说只剩下四个开国功臣,实在是太夸张了,徐达、刘伯温、李文忠、邓愈、汤和、沐英等人都是在明朝建立以后病死的。

朱元璋贫困时在凤阳老家,遭到吝啬对待的地主刘德,都能够得到朱元璋得赏赐,对于没有威胁的、听话的开国功臣,朱元璋实在没有必要一心铲除。

历史公元,和大家共同分享不一样的历史人物。想了解历史人物,学习历史知识的可以关注我,感谢大家支持。


历史公元


34人,杀掉30个,还剩下4个是谁?

题主这34人,应该是指朱元璋论功行赏的6公爵,28侯爵

6公爵:韩国公李善长、魏国公徐达、郑国公常茂(常遇春的儿子)、曹国公李文忠、宋国公冯胜、魏国公邓愈

28侯爵:汤和、唐胜宗、陆仲亨、周德兴、华云、顾时、耿炳文、陈德、王志、郑遇春、费聚、吴良、吴桢、赵庸、廖永忠、俞通源、华高、杨璟、康茂才、朱亮祖、傅友德、胡美、韩政、黄彬、曹良臣、梅思祖、郭子兴

韩国公李善长,在七十七岁时,因为胡惟庸案被朱元璋事后问责,除了两个孙子,全家七十多人,被一并处死

魏国公徐达,他的死处在争议,《明史》记载病死,《翦胜野闻》记载是徐达病重,朱元璋赐给徐达蒸鹅,徐达不得不吃,吃完就死了。就算野史说的是真的,个人认为,也不算朱元璋杀的,毕竟那时候的医学,还没有达到特定食物的高度

郑国公常茂,这货就是传说的命好,常遇春死的太早,让他得了好处,没什么能力,后来被朱元璋罢黜,让他弟弟做了郑国公,罢黜后四年去世,估计是被自己傻死的

曹国公李文忠,1384年,46岁时病逝

宋国公冯胜,这货功高震主,不知收敛,好几次因为小事违背朱元璋心意,1395年,被朱元璋赐死

魏国公邓愈,1377年,40岁时病逝

其他的不一一列举了

这34个人,去世,最多的原因就是1380年胡惟庸案发,以及1390年追责

唐胜宗、陆仲亨、顾时、郑遇春、费聚、朱亮祖、赵庸、黄彬,这八个人是胡惟庸案牵扯到的,分别在案发时以及追责时被赐死

胡美、傅友德,两位是随便找理由弄死的

周德兴、廖永忠、耿炳文,三位都是自己作死,僭越礼制死的

其他的大都是病死或寿终正寝

有意思的,34个都是武将,却只有曹良臣一个战死

所以并不存在杀掉30个,加徐达16个,这也不少了

当然,后期的朱元璋猜疑心比较严重,除了英年早逝的,其他人也都战战兢兢,除了汤和活到1395年,其他的都在1390年之前去世了








飞哥讲历史


首先,对于题主的问题比较有争议性,我就只回答一下幸存的4人。

第一位:汤和。汤和和朱元璋从小一起长大,是发小,朱元璋的参军也是跟着汤和去的,后来也是跟着朱元璋南征北战,朱元璋当了皇帝后,对汤和也是进行了很多赏赐,汤和也一直都是小心翼翼的,直到后来朱元璋流露出对于一些掌兵的将军的不满,汤和听了主动提出告老还乡,最后得以安享晚年。



第二位:郭英。朱元璋的近卫保镖,他的妹妹是朱元璋比较受宠爱的宁妃,又因为当初跟随朱元璋征战沙场的时候救过朱元璋的命,后来被封为武定侯,再加上对朱元璋比较了解,尽管战功卓著,一直活的小心翼翼,不好大喜功,尽心侍奉朱元璋,所以得以明哲保身。


第三位:沐英。是朱元璋的义子,朱元璋一直把他当亲儿子看待。从很小就跟着朱元璋南征北战,最后镇守云南,多次平定云南叛乱,使大明最不安稳的地方得以安宁,一直对明王朝忠心耿耿,不争权夺利,深得朱元璋信任。所以也没有被朱元璋杀害。

第四位:耿炳文。耿炳文是承袭的父亲的爵位,率领他父亲的军队。征战中也是屡立战功,平定天下后,一直勤勤恳恳为大明守城,朱元璋死后,燕王朱棣继位后,遭到其他大臣弹劾,畏罪自杀。



三弟美文


众所周知,明太祖朱元璋是中国历史上杀害功臣最多的开国皇帝。朱元璋对于手下的大臣铁血无情,剥皮充草等酷刑从不手软,可谓无所不用其极。


这所谓陪明太祖朱元璋打天下的34个开国功臣,应该是指朱元璋论功行赏的6公爵,28侯爵 。

6公爵:韩国公李善长、魏国公徐达、郑国公常茂(常遇春的儿子)、曹国公李文忠、宋国公冯胜、魏国公邓愈

28侯爵:汤和、唐胜宗、陆仲亨、周德兴、华云、顾时、耿炳文、陈德、王志、郑遇春、费聚、吴良、吴桢、赵庸、廖永忠、俞通源、华高、杨璟、康茂才、朱亮祖、傅友德、胡美、韩政、黄彬、曹良臣、梅思祖、郭子兴

韩国公李善长,在76岁时,因为胡惟庸案被朱元璋事后问责,除了两个孙子,全家七十多人,被一并杀害。

魏国公徐达,他的死存在争议,《明史》记载病死,《翦胜野闻》等野史记载是徐达是被朱元璋毒死。

郑国公常茂,他的父亲常遇春死的太早,让他得了好处,没什么能力,后来被朱元璋罢黜,让他弟弟做了郑国公,罢黜后四年去世。

曹国公李文忠,1384年,46岁时病死。

宋国公冯胜,功高震主,不知收敛,好几次因为小事违背朱元璋心意,1395年,被朱元璋赐死 。

魏国公邓愈,1377年,40岁时病死。

其他的侯爵不一一列举了。

这34个功臣被杀最多的原因就是1380年胡惟庸案。

唐胜宗、陆仲亨、顾时、郑遇春、费聚、朱亮祖、赵庸、黄彬,这八个人是胡惟庸案牵扯到的,分别在案发时以及追责时被赐死。

胡美的长女是朱元璋的胡贵妃,胡美依仗国丈的身份扰乱宫禁被朱元璋赐死。

傅友德的儿子傅让没有按照规定佩带剑囊,当时朱元璋很生气,但是没有发作。

在大宴文武百官的宴会上,朱元璋忽然提起说对傅友德儿子傅让有些不满,傅友德起身告罪,朱元璋责备傅友德不敬,朱元璋命他提取二子首级,不久傅友德提着两儿子的头颅来到朱元璋的面前。朱元璋说:“你怎么忍心?”傅友德说:“不就是要我们父子的人头吗”,最后在朱元璋面前自刎而死,朱元璋当即暴怒不已,下令傅家所有男女全部发配辽东、云南。

周德兴的儿子周骥在宫中和宫女淫乱,周德兴受株连被杀。

廖永忠被朱元璋以“僭用龙凤”的罪名(就是在家具上使用“龙凤”的图案)赐死。

耿炳文不是朱元璋杀的,是在明成祖朱棣篡位以后遭到刑部尚书郑赐、都御史陈瑛的弹劾,从而畏罪自杀。

34个功臣却只有曹良臣一个战死 所以并不存在朱元璋杀掉30个功臣,加徐达只有16个功臣被杀。

还有著名的刘伯温、胡惟庸、蓝玉等很多遇害的功臣并不在这34个功臣之内。

比如牵连到蓝玉案的一公十三候二伯等功臣也被杀。 一公——开国公常升。 十三候——鹤庆侯张翼、普定侯陈桓、景川侯曹震、舳舻侯朱寿、永平侯谢成、宜宁侯曹泰、会宁侯张温、怀远侯曹兴、西凉侯濮兴、支平侯韩勋、全宁侯孙恪、沈阳侯察罕。 二伯——徽先伯桑敬、东莞伯何荣。

当然,后期的朱元璋猜疑心比较严重,除了英年早逝的功臣,其他功臣也都战战兢兢,除了汤和活到1395年,其他的大都在1390年之前去世了。


厚德载物49847


帝制时期的开国皇帝,若是列一个最不容易排名榜,朱元璋绝对是榜首。与刘秀,赵匡胤这些出身贵族的人物不同,他是真正的草根出身,从乞丐逆袭到皇帝,其中心酸不言而喻。

但也正是因为帝位来之不易,朱元璋才更加小心谨慎。为了替自己,替后代守住江山,他得天下后对功臣一派大开杀戒,其翻脸无情的程度怕是只有刘邦能之比肩。

所谓乱世出英雄,朱元璋打天下时正逢乱世。他底下人才济济,大家耳熟能详的常遇春,徐达,蓝玉都是朱元璋麾下的悍将。

明成祖朱棣继位以后,列出一份功臣名单,被称为《明初功臣表》。在这份长名单中,共出现一百五十位功臣,其中公爵二十五位、侯爵七十九位、伯爵十二位、子爵十一位,以及男爵二十三位。

朱元璋善于拉拢人心,在打天下的时候绝不轻易诛除大将,但得天下之后就没那么好说话了。这上榜的一百五十位功臣,曾辉煌一时,但平安度过洪武皇帝一朝的却并不多。

在公爵一行人中,郑国公常茂、韩国公李善长、曹国公李文忠宋国公冯胜、颍国公傅友德和凉国公蓝玉,都在朱元璋称帝以后被以各种理由发配、赐死或直接诛杀。

在侯爵一行人中,延安侯唐胜宗、吉安侯陆仲亨、江夏侯周德兴、长兴侯耿炳文、荥阳侯郑遇春、平凉侯费聚、南雄侯赵庸、南安侯俞通源、永嘉侯朱亮祖、临川侯胡美、宜春侯黄彬、汝南侯梅思祖、河南侯陆聚、永城侯薛显、永平侯谢成、怀远侯曹兴、晋宁侯叶升、景川侯曹震、崇山侯李新、普定侯陈桓、鹤庆侯张翼、舳舻侯朱寿、全宁侯孙恪都因为直接犯事或被牵连而被杀或被削爵。

他们主要死于胡惟庸案或蓝玉案,其中俞通源、侯陆聚、侯薛显等人因在事发前就离世,所以只被削爵。

在伯爵一行人中,徽先伯桑敬、忠勤伯王广洋因罪被杀。

而在子爵和男爵一行人中,获封者大多都是早年战死于沙场,后来才得到朱元璋追封的。

在以上所列的惨死名单中,有不少都是明太祖在洪武三年(1370)所封的六公、二十九侯。

用《明太祖实录》里的话来说,这次分封"非出己私,皆仿古先帝王之典筹。之二年以征讨未暇,故至今日,思昔创业之初,天下扰乱群雄并起,当时有心于建功立业者,往往无法以驭下,故皆无成"。也就是说,能在这次获赏,那都是货真价实的大明功臣,是朱元璋欣赏的重臣。

朱元璋诛除功臣自有他的道理,用他对朱标的话说,那是在帮朱标扫清障碍,不过在功臣名单里还有一些大臣,如耿炳文、汤和、郭英和沐英未被朱元璋猜忌。

耿炳文,濠州(今安徽凤阳)人,朱元璋老乡。其父耿君用老早就跟在朱元璋身边,官至管军总管。在父亲战死后,耿炳文不仅接管了父亲手下的军队,还接过了人脉。这人际关系的某一头,就紧紧连着朱元璋。

对这位情谊深厚而又战功累累的老臣,朱元璋一直都是很信任的。而耿炳文也投之以桃,报之以李,对朱元璋忠心耿耿。因而即使耿炳文曾作为蓝玉的手下,也未曾背叛朱元璋,未曾被朱元璋怀疑。

而郭英,向来就是朱元璋身边的宠信之人。早在郭英刚投奔朱元璋时,他就成了朱元璋的护卫。而在洪武二十年(1387),他更是成为了禁军首领,守护着朱家的核心。

加上郭英的妹妹是朱元璋宠爱的宁妃,因而亲上加亲。但郭英却从未恃宠而骄,反而愈发谦虚谨慎。朱元璋曾评价这位识时务的老臣,说:"廷臣若某之忠诚朴实,诸人不及也。"对郭英连怀疑都不曾,朱元璋又怎会担心他谋反,进而想办法除掉他呢?

此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耿炳文和郭英都是朱元璋留给朱允炆的保嫡派,朱元璋是苦孩子出生,唯恐子孙吃苦,总是尽可能为子孙铺路,诛除功臣是铺路,留下功臣同样是铺路,但很可惜,这两位开国功臣没能阻挡燕王朱棣进攻的步伐。

而朱元璋的另一位老乡汤和,靠的则是自己的谨慎。

汤和作为开国功臣在朱元璋的开国功臣派里并不显个,但智慧绝对数一数二。他太了解朱元璋多疑的性格,所以在朱元璋登基之初,他就把军队交给朱元璋。一个没有军权的人就没有威胁,一个没有威胁的人朱元璋自然不怎么花心思。且他常年在边防一带巡视、作战,和朝中那些勾心斗角之人少有联络,因而杀胡惟庸时他没被牵连,杀蓝玉时他依旧躲过一劫。而他身上的赫赫战功,让他也不是一点小打小闹就能扳倒的。最终,汤和被赐宅邸于老家凤阳,成功回家安度晚年,寿终正寝。

至于沐英,他可是朱元璋看着长大的义子。

在十二岁时,沐英就已经跟随朱元璋打天下了。洪武九年(1376),朱元璋给这个自己一手培养的心腹赐了丹书铁券,给了沐英遇事免于一死的机会。作为朱元璋的半个亲人,沐英也确实对朱家用情至深。洪武十五年(1382),马皇后去世,沐英为这位义母伤心到呕血。而在洪武二十五年(1392),沐英因同自己一起长大的兄弟、太子朱标去世,而一病不起。

面对这样一位真心对己的亲人,朱元璋又怎会痛下杀手呢?

只可惜沐英用情太深,竟在不久后就病入膏肓,追随马皇后和朱标而去。朱元璋为其痛心,将沐英牌位移入太庙,给了他极高的礼遇。

而沐家后代,也在治所云南,为朱家守卫了两百多年。

伴君如伴虎用于形容与朱元璋相处再合适不过了,他翻脸速度之快之狠都体现他作为帝王的铁血无情。

耿炳文、汤和、郭英和沐英能避开朱元璋的翻脸各有一些原因,但有一点他四人相同,就是不贪不腐。朱元璋是被腐败逼得起义,因此对贪官恨之入骨,对贪官的打击极其严厉,若是他四人腐败成风,想来朱元璋也不会放过他们。


煮酒君


朱元璋是明朝的开国皇帝,他是从底层一点点打拼起来的。

朱元璋从小家贫,8岁时四处乞讨,16岁时到皇觉寺出家做了和尚,25岁时参加了红巾军起义,经过15年的南征北战,40岁时在南京称帝,史称明太祖,建立了国胙276年的明朝。

当初跟随朱元璋起义的有34位兄弟,老朱称帝后的第三年,把他们封为开国功臣,分别是:



魏国公——徐达、郑国公——常茂、韩国公——李善长、

曹国公——李文忠、宋国公——冯胜、卫国公——郑愈、

信国公——汤和、颖国公——傅友德、凉国公——蓝玉、

延安侯——唐胜宗、吉安侯——陆仲亨、江夏侯——周德兴、

淮安侯——华云龙、济宁侯——顾时、长兴侯——耿炳文、

临江侯——陈德、武定侯——郭英、六安侯——王志、

荥阳侯——郑遇春、西平侯——沐英、江阴侯——吴良、

靖海侯——吴祯、南雄侯——赵庸、德庆侯——廖永忠、

南安侯——俞通源、广德侯——华高、营阳侯——杨璟、

永嘉侯——朱亮祖、临川侯——胡美、东平侯——韩政、

宜春侯——黄彬、宣宁侯——曹良臣、汝南侯——梅思祖、河南侯——陆聚。



以上34名开国元勋,朱元璋杀了30人,仅有4人得以幸免。这4人分别是:

信国公——汤和、武定侯——郭英、长兴侯——耿炳文和西平侯——沐英。

一、信国公汤和(1326~1395)不仅和朱元璋是同乡,而且两家离的很近,两人是光屁股长大的发小。

汤和比朱元璋参加红巾军要早,当时汤和给皇觉寺当和尚的朱元璋写了封信,邀请他参加红巾起义军。

汤和在以后的日子里,始终以老朱马首是瞻,战功卓著但从不居功自傲。朱元璋称帝后,他因功封为信国公,领右丞相。



在他62岁时主动提出辞职,这正中朱元璋下怀,老朱爽快答应了,并在中都凤阳给他修建了府第。

汤和之所以能逃过朱元璋的黑手,完成得益于他激流勇退和恭敬谨慎的性格。再就是他不贪不占廉洁奉公,不结党营私。

据说汤和每次把得到的赏赐,大部分分给了他家乡的乡亲们和手下。这也是当时许多开国元勋被害后,唯独汤和位高权重而得以幸免的原因,最后汤和以70岁的高龄寿终正寝。

二、武定侯郭英(1335~1403)最初是朱元璋的贴身卫兵,长得高高大大,擅长骑射,有勇有谋。

郭英追随朱元璋立下了赫赫战功。他还有另外一个身份,是朱元璋的小舅子。郭英的妹妹是朱元璋的宁妃。郭英是为数不多几个历三朝的元老。



他是朱元璋为孙子朱允文留下的重臣之一,建文年间,他和耿炳文,李景隆带兵讨伐燕王朱棣,最后无功而返。

朱棣称帝后,郭英被罢官回家。永乐元年(1403年),郭英病死家中,享年67岁。

三、长兴侯耿炳文(1334~1403)安徽凤阳人,和老朱是同乡。

耿炳文在朱元璋领导下战功卓著,其功劳甚至和徐达不相上下。然而朱元璋死后,这位留下来辅佐朱允文的老臣,在平定靖难之乱时,和燕王朱棣一交手,其战术大失水准,最后被朱允文撤职,李景隆代替他统率三军,其实胜败乃兵家常事。李景隆统帅全军,最终导致了无法挽回的失败。



永乐元年(1403年),朱棣称帝后,刑部尚书弹劾耿炳文逾越祖制,乱用龙凤图案,有大逆不道的行为,耿炳文害怕,于是畏罪自杀,卒年69岁。

四、西平侯沐英(1344~1392)是朱元璋的养子,朱元璋在行军打仗时收留了一个小乞丐,这个人就是沐英。

沐英之所以能躲过朱元璋的黑手,很大的原因是远离了朱元璋。

沐英37岁时,和傅友德、蓝玉一起征伐云南元军残部,经过两年的戡乱,云南景象焕然一新,傅友德和蓝玉奉命班师回朝。沐英留下来做了云南王。


经过6年的治理改善,沐英为云南建设作出了巨大贡献。

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农历六月,沐英惊悉皇太子朱标去世,哥俩兄弟情深,沐英哭得呕血而死,死时年仅48岁。


秉烛读春秋


朱元璋大怒:谁把我黑的这么惨!

首先,陪朕打天下的是24个人,不是34个人,人称“淮西二十四将”

朕当年在发小汤和的介绍下,加入濠州郭子兴的部队,还娶了郭子兴的义女马氏做老婆。朕原本一心为郭子兴效力,无奈老郭气量狭窄,和其他人争权夺利,朕见他没有远大志向,干脆把700多名将士都留下,自己带了24个人出去单干,开始了自主创业的生涯。

《明史纪事本末》明确记载了这24人名单:

时彭、赵御下无道,太祖乃以七百人属他将, 而独与徐达、汤和、吴良、吴祯、花云、陈德、顾时、费聚、耿再成、耿炳文、唐胜宗、陆仲亨、华云龙、郑遇春、郭兴、郭英、胡海、张龙、陈桓、谢成、李新材、张赫、周铨、周德兴
等二十四人,南略定远。——《明史纪事本末》

这24个人大多是淮西人,都是朕的老乡,他们对朕忠心耿耿,我们艰苦创业,终于建立大明,他们都是朕的开国功臣。

其次,朕虽然杀了不少功臣,但这24将中只有7名被朕所杀。

朕给你们数一下,看看24人的最终结局。

1,善终11人

徐达(54岁病逝,别相信吃蒸鹅的故事,鬼才信)、汤和(70岁年老病逝)、吴良(58岁病逝)、吴桢(吴良之弟,病逝)、陈德(病逝)、顾时(45岁病逝)、郭兴(54岁病逝)、胡海(不叫胡大海,又名胡海洋)、张龙(年老病逝)、张赫(66岁病逝)、华云龙(42岁病逝)。

2,战死2人

花云(战死)、耿再成(战死),他们都是好样的,朕怀念他们!

3,被朕杀死7人

费聚(坐胡惟庸案被杀)、唐胜宗(坐胡惟庸案被杀)、陆仲亨(坐胡惟庸案被杀)、郑遇春(不是常遇春,坐胡惟庸案被杀)、周德兴(受儿子牵连被诛)、陈桓(坐蓝玉案被杀)、谢成(坐蓝玉案被杀)。

这些人可都是胡惟庸或蓝玉一党,死的不冤!

4,卒年不详2人

周铨、李新材,没有证明是朕杀的,不能乱扣帽子吧?!

5,死的比朕还晚2人

耿炳文、郭英,他们够忠心,朕也够意思,他们的死无论如何也不能让朕背锅吧?!


各位看官,证据在上,求求你们不要再黑朕了!谁造谣说朕杀死30个功臣?!还有那些说朕动不动一言不合,就杀大臣、杀和尚、杀宫女、杀老农、杀百姓的人,请你们停止对朕的诽谤!不然朕晚上找你们,把你们带走!

我是专注历史文化的狄飞惊,欢迎关注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