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威文廟怎麼樣?有什麼歷史?

wojiushiwo080728


今天早上剛好發了一篇關於武威文廟的文章,現於有關章節回答如下:

武威文廟的概況

武威文廟,明清之際即被譽為"隴右學宮之冠",是西北第一、全國三大文廟之一。"隴右"是指哪裡呢?

甘肅,先秦時屬九州之雍、涼二州,被稱為"雍涼之地",元代設省,因甘州、肅州得名,簡稱"甘",又因在隴山(六盤山)以西,又簡稱"隴",唐代設隴右道,別稱"隴右"(古代地理標識自北而論,以東為左,以西為右)。


整個文廟坐北向南,由南而入,正南現為"萬仞宮牆"影壁。往北是半月形的泮池,池上是一石料拱橋,舊時的記載是木橋,這就是赫赫有名的"狀元橋"!平時還不消說,每年的高考前,學子們絡繹不絕,來此祈禱。

橋對面就是欞星門,木質結構,這個牌坊修建於明正統年間,四柱三間,飛簷翹角,雕樑畫棟。傳說“欞星”是天上主管文教的神靈,通過欞星門,就可以得到神靈的保佑。2015年去了山東,竊以為,單就此門而言曲阜孔廟的欞星門不如武威文廟的。

再往前是戟門,走過戟門就是大成殿,供奉大成至聖先師孔子畫像,殿前是孔子行教雕塑。再往北就是尊經閣和崇聖祠,叮叮叮噹的鈴聲隨風而來,原來是閣樓頂部三重翹角上懸著的風鈴,令人神清氣爽,大成殿的東面是文昌宮和魁星閣,西面是儒學院,都是文廟中保存完好的建築。


武威文廟和故宮的不解之緣

武威文廟始建成於明正統四年(1439年),僅比故宮晚20年。未曾想,這一個簡單的比較,竟然把故宮和武威文廟聯繫在了一起。據史料記載,武威文廟的創建者就是當時官任"特命行在兵部右侍郎"、後官至兵部尚書、北京城和紫禁城修建重要參與者的江陰人徐晞。文廟內一塊《涼州衛修文廟暨儒學記》碑刻記錄了這段歷史。

永樂大帝明成祖朱棣決定遷都燕京時,徐晞被授予工部衙門營繕司都事,督取工料木石,後被提拔為工部主事,參與修建北京城和紫禁城近20年,這為他以後修建武威文廟埋下了伏筆、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正統元年(1436年),徐晞官授兵部右侍郎,命往甘肅鎮守涼州衛、莊浪衛。

歷經兩年,徐晞在武威建成了文廟和儒學,佔地3萬平米,建築1.5萬平米,規模宏大,建築精美。當時最有名的大學士楊榮撰寫《涼州衛修文廟暨儒學記》並被碑刻立於文廟。文廟建成後第二年,徐晞調任戶部左侍郎,又兩年任兵部尚書,後告老還鄉,子孫榮昌。可以說,武威文廟的規模和精美,與徐晞參與修建北京城和紫禁城的經歷和經驗密不可分,武威文廟和故宮“師出同門”,流傳百世。

武威文廟啟示錄

徐晞在涼州為官四年,鎮守西北重鎮。作為兵部右侍郎,竟能奏請朝廷在涼州修建文廟和儒學,不能不說高瞻遠矚!不僅江陰人紀念他,武威人也要感謝他、懷念他!徐晞的祖父和父親都是進士出身,但他沒有功名,是書吏出身。他修建武威文廟的這份真知灼見,屬於他,也屬於他的祖父和父親!也許,這就是他們“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最真實的寫照!

可以想見,幼時的徐晞沉浸家學,胸中自有丘壑,也許是受祖父不願為官的影響,沒有考取功名。後來為了安身立命,憑藉自己的聰明才智屢克難題,被步步高昇官至二品,皇命敕建,榮葬故里,後世紀念。也許這就是"有心栽花花不開、無心插柳柳成蔭"吧!

武威文廟,這座和北京城、紫禁城同時代修建的學宮,而且還是北京城、紫禁城修建的重要參與者徐晞主持修建,讓人不禁又一次驚歎歷史的機緣和輪迴。

武威文廟,就是涼州歷史文化的核心和縮影,昭示著武威這座有著2000多年曆史的名城在中國歷史進程中的重要地位,也昭示著西北邊塞不僅是國家的軍事要塞,更是國家昌明文教的重要所在。涼州,必將在“一帶一路”的發展進程中大放異彩!


天馬來兮


武威文廟古樸精緻,號稱“隴右學宮之冠”,是西北最大孔廟建築群。

在老去的故事中,文廟一直是一個城市揮之不去的記憶。它守護著一個城市的文脈,承載著一個城市的精神。

我一直覺得,匆匆行走的腳步時常得停下來,用仰望的姿態去凝視一下文廟,讓神情順著國學的軌道上走走,人生或許就多了一些踏實和自在。

去武威,我覺得文廟是不可以錯過的好地方。

1439年(明正統四年),涼州衛的軍戶們開始修建武威文廟,歷經明代成化、清代順治、康熙、乾隆、道光和近現代多次續建擴建,文廟形成了現在東中西三組建築群。東面是文昌宮、中間為文廟、西面為涼州府儒學(後來損毀),其中文廟和文昌宮保存相對完好。武威文廟佔地三萬多平方米,是西北地區最具影響力的文廟,一直有“隴右學宮之冠”的美譽,屬於全國三大文廟之一。

作為祭祀孔子的專門場所,武威文廟雕樑畫棟、簷牙高啄、結構嚴謹、氣勢雄偉。

跨過山門,進入文廟東院,明清戲樓映入眼簾。於我而言,看到從前的戲樓心裡就舒服了很多。在精神乾涸的那個時代,看上一場味道濃濃的戲劇,真還很是高雅。我肯定不知道誰在這裡享受過戲曲教化,但我知道,這裡定是溫暖了人們寒冷的精神世界。牛公祠、三賢祠、劉公祠規整的排列開來,這遠比我想象的要好。現代匆忙的腳步讓我們很難想起祖先和祖先們的血淚辛酸,我也不止一次地告訴孩子們,抽空進進祖祠,我們不可能像唐太宗李世民那樣天天仰望著《古代帝王圖》,反思自己的言行得失,但忘記祖先大概不是一件好事情。

大成殿坐落在武威文廟中院,順著泮池行走,過狀元橋,穿欞星門、戟門,進入大成殿,一股莊嚴肅穆的感覺油然而生。

我走過翠柏懷抱中的三孔、走過秦淮河畔的南京夫子廟、走過熙熙攘攘的平遙文廟、也走過明清街市中的咸陽文廟。而我,第一次走進了武威文廟。我一直以為是禮儀規矩支撐著我們在艱難中前行。我也固執地認為,沒有任何禮儀教化能夠像中國傳統文化那樣博大精深。

文廟是祭祀的地方,更是教養精神的地方。武威文廟供奉著孔子,也供奉著鄉賢清官。在古人那裡,入仕比來孔廟。據說萬曆皇帝的老師張居正,曾經被他的老師李士翱在文廟前考了一次。李士翱站在文廟大門口,指著兩邊的兩棵古松,隨口命題,“大文廟、兩棵樹,頂天立地。”不到十歲的張居正脫口而出:“小學生、一支筆,治國安邦。”李士翱眼睛一亮,了不得、了不得,小小年紀竟如此聰慧。果然,在李士翱的提攜幫助下,張居正展翅高飛了。

我一直以為,官員們要來文廟,因為文廟裡有前人的德範。為官先做人,文廟裡的教化很接地氣,“吾日三省吾身”“思無邪”“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人腳步不能亂,初心不能忘。我也以為,學子們要來文廟,因為文廟裡有精神導向。“學而不思則惘,思而不學則殆。”“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何有於我哉?”有人一生沒有解決好怎麼學習的問題。走在文廟,前人的經驗在那裡擺著。

在武威文廟,我還是非常在意那裡留存的匾額。桂籍殿前廊簷下懸掛著從康熙時代到民國時期的44塊匾額。匾文書寫精絕,寓意飽滿,用典精到,可謂瑰寶了。

仰望“書城不夜”匾,禁不住回想武威從前的城市書香和能夠讓書香瀰漫的優雅環境。速讀和碎片化閱讀已經毀掉了我書卷在手的習慣,看著1808年(清嘉慶戊辰年)春,鄉國學弟子題寫的這塊匾額,突然覺得我辜負了書籍。

1806年(清嘉慶十一年),甘肅按察使司劉大懿題寫的“聚精揚紀”匾,歌頌文昌帝君(掌管功名之神)以廣博的胸懷招納天下賢才,弘禮守法,讀書強國,以禮安邦的精神。

1724年(雍正二年),國學弟子劉大海的“彩徹樞衡”匾;1772年(乾隆三十七年)的“先天炳蔚”匾;1836年(道光十六年),都察院左都御史李宗昉題寫的“桂祿垂青”匾;1839年(道光十九年),兵部侍郎牛鑑的“天下文明”匾;1933年的“為斯文宰”匾等等,每一件都包含著一個經典的故事,每一件都有著深厚的寓意,每一件都是武威從前的精神冊頁。

因為古老的建築、精深的文化符號和豐富的文物遺存,武威文廟現在已經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了。如果從旅遊的角度去看,武威文廟當然是怡情研學的好去處。

我給朋友們說過,走走武威文廟,那裡的確是旅遊的好去處。


文蹤旅跡


武威文廟也叫聖廟、孔廟。位於武威市區東南隅,是一組造型雄偉的,始建

於明

正統四年(公元1439年),歷經擴建,規模寵大,號稱“隴右學宮之冠”。文廟坐北向南,原由東中西三組建築物構成。東為文昌官,中為文廟,西屬涼州府儒學,現存建築以聖廟和

文昌宮

保存完好。總面積1,500平方米,是歷代文人墨客的祭祀孔子之地。


分享到:


相關文章: